琦君作品_琦君散文集

合集下载

三更有梦书当枕是琦君的第五本散文集[精品]

三更有梦书当枕是琦君的第五本散文集[精品]

三更有梦书当枕是琦君的第五本散文集[精品] ,那屬於中國傳統女性的散文, 方叔「三更有夢書當枕」是琦君的第五本散文集。

在清朝以前,散文一直是我國文學的主流,而在我國的文學標準上,上乘的作品,必須是要能稱得上,「溫柔敦厚,不怨不尤」。

看琦君女士的作品,的確能擔受這八個字而無愧。

大抵,散文都是作者以身邊的事物為主題寫成的,因此從文章當中,對琦君的身世,我們也有個概括的了解。

琦君的父親潘老爺,和母親原是明媒正娶的夫妻,但由於母親較父親年長,品貌、學識又討不到丈夫的喜歡,因此潘老爺又娶了二姨娘,母親也自此承受了父親一世的冷落。

母親婚姻上的挫折,使她中國女人傳統逆來順受、溫柔、又內蘊堅強的美德發揮得特別明顯。

,這點在「母親新婚時」這篇中寫得很清楚,母親的個性影響了女兒,女兒的個性又發散在文章中,我們可以說,琦君的作品,無論文筆、內容或風格,都在在代表了中國傳統女性的氣質。

琦君的文字是樸素平易的,她自己在「序」中承認,這除了和天生的性格有關係外,多少也是受了老師的啟迪,「我們與其以腦作詩,寧願以心作詩。

」「在文學上,『真』較『美』尤為重要,有了不能已於言的真情真意,則尤『善』矣。

」這是她的寫作原則。

全書共有廿六篇,內容大多是追念過去的。

她懷著極濃的情感去描寫她的母親、外公、小叔叔、長工阿榮伯及已逝去的幾位朋友,文中也常提到父親,卻沒有特別成為一篇的主角,原因大概不是出於不滿,而只不過是和父親接觸得不夠多,感情上沒有那麼令她感動的關係。

在琦君眼中,不只過去的時光是美好的,過去的生活方式也是叫人留戀的,寬大、和平又親切的農業社會生活,雖然她本著「不薄今人愛古人」古今皆收的原則,但正如她不慍不火,不緩不急的文筆一樣,我們看得出來,真正讓她心響往之的仍是過去那種低緩調子的日子。

這些日子在她筆下是無限低迴,輾轉的用各種角度去描寫,使我們彷彿也浸潤到那股溫厚,感染到那種作為「葛天氏之民」的快樂。

文中最大的特色就是那片誠摯廣郁的深情,不僅對親友,甚至寫山水。

琦君散文——精选推荐

琦君散文——精选推荐

琦君散⽂琦君散⽂荐 粽⼦⾥的乡愁 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端阳是个⼤节,也是母亲⼤忙特忙、⼤显⾝⼿的好时光。

想起她灵活的双⼿,裹着四⾓玲珑的粽⼦,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粽⾹了。

母亲的粽⼦,种类很多,莲⼦红枣粽只包少许⼏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

荤的⾖沙粽、猪⾁粽、⽕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谓“⼦孙粽”。

吃了将会保佑后代⼉孙绵延。

包得最多的是红⾖粽、⽩⽶粽和灰汤粽。

⼀家⼈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

母亲总是为乞丐⼤量的准备⼀些,美其名⽈“富贵粽”。

我最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

那是⽤旱稻草烧成灰,铺在⽩布上,拿开⽔⼀冲。

滴下的热汤呈深褐⾊,内含⼤量的硷。

把包好的⽩⽶粽浸泡灰汤中⼀段时间(⼤约⼀夜晚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带硷味的灰汤粽。

那股⼦特别的清⾹,是其他粽⼦所不及的。

我⼀⼝⽓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有帮助消化之功。

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灰汤粽焙成灰,叫我⽤开⽔送服,胃就舒服了。

完全是⾃然⾷物的⾃然治疗法。

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长⼤的。

⼏⼗年来,⼀想起灰汤粽的⾹味,就神往同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

但在今天到哪⾥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端午节那天,乞丐⼀早就来讨粽⼦。

真个是门庭若市。

我帮着长⼯阿荣提着富贵粽,⼀个个地分。

忙得不亦乐乎。

乞丐常常⾼声地喊:“太太,⾼升点(意谓多给点)。

明⾥去了暗⾥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富⼤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出来,连声说:“⼤家有福,⼤家有福。

” 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道:“不要这样讲。

谁能保证⼀⽣⼀世享福?谁⼜能保证下⼀世有福还是没福?福要靠⾃⼰修的。

时时刻刻要存好⼼,要惜福最要紧。

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

有的是上⼀代没积福,害了他们。

你看那些孩⼦,跟着爹娘⽇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母亲的话,在我⼼头重重地敲了⼀下。

琦君散文:一对金手镯

琦君散文:一对金手镯

琦君散文:一對金手鐲作者﹕琦君我心中一直有一對手鐲,是軟軟的赤金色,一隻套在我自己手腕上,另一隻套在一位異姓姊姊卻親如同胞的手腕上。

她是我乳娘的女兒阿月,和我同年同月生,她是月半,我是月底,所以他就取名阿月。

母親告訴我說:週歲前後,這一對「雙胞胎」救被擁抱在同一位慈母懷中,揮舞著四隻小拳頭,對踢著兩雙小胖腿,吮吸豐富的乳汁。

是因為母親沒有奶水,把我託付給三十里外鄉村的乳娘,吃奶以外,每天一人半個鹹鴨蛋,一大碗厚粥,長得又黑又胖,一歲半以後,伯母堅持把我抱回來,不久就隨母親被接到杭州。

這一對「雙胞姊妹」就此分了手。

臨行時,母親把舅母送我的一對金手鐲取出來,一隻套在阿月的手上,一隻套在我手上,母親說:「兩姐妹都長命百歲。

」到了杭州,大伯看我像黑炭團,塌鼻梁加上鬥雞眼,問伯母是不是錯把乳娘的女兒抱回來了。

伯母生氣地說:「她親娘隔半個月都去看她一次,怎麼會錯?誰捨得把親生女兒給了別人?」母親解釋說:「小東西天天坐在泥地裡吹風晒太陽,怎麼不黑?鬥雞眼嘛,一定是兩個對坐著,白天看公雞打架,晚上看菜油燈花,把眼睛看鬥了,阿月也是鬥的呀。

」說得大家都笑了。

我漸漸長大,皮膚不那麼黑了,眼睛也不鬥了,伯母得意地說:「女大十八變,說不定將來還會變觀音面哩。

」可是我就究竟是我還是阿月,仍常常被伯母和母親當笑話談論著。

每回一說起,我就吵著要回家鄉看雙胞姊姊阿月。

七月時,母親帶我回家鄉,第一件事就是去看阿月,把我們兩個人誰是誰搞個清楚。

乳娘一見我,眼淚撲漱漱直掉,我心裡納悶,你為什麼哭,難道我真是你的女兒嗎?我和阿月各自依在母親懷中,遠遠地對望著,彼此都完全不認識了。

我把她從頭看到腳,覺得她沒我穿得漂亮,皮膚比我黑,鼻子比我還扁,只是一雙眼睛比我大,直瞪著我看。

乳娘過來抱我,問我記不記得吃奶的事,還絮絮叨叨說了好多話,我都記不得了。

那時心裡只有一個疑團,一定要直接跟阿月講。

吃了雞蛋粉絲,兩個人不再那麼陌生了,阿月拉著我到後門外矮牆頭坐下來。

作者琦君《琦君散文》之《春酒》读后感

作者琦君《琦君散文》之《春酒》读后感

作者琦君《琦君散文》之《春酒》读后感导语:《春酒》选自《琦君散文》。

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

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印象叠印在一起,辉映成一片快乐而感伤的迷。

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春酒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作者琦君《琦君散文》之《春酒》读后感最近,看了《春酒》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故乡的美好,而《春酒》里的故乡更是让我向往。

《春酒》当作如此读,我们才能品味出其中的情感和趣味。

那逝去的一切是那么清晰而美好地在记忆深处招摇,撩惹起我们多少或感伤或甜美的心绪呀。

优美的散文,常常是精巧构思的结果,琦君散文构思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为使散文神凝,她很注意“文眼”的安设,却又不露痕迹。

具体到《春酒》一文,琦君就把许多有关的片断汇集于“思乡”这个焦点上:农历新年里的种种风俗与禁忌,“我”一马当先地作为母亲的代表前往家家户户喝春酒,乡亲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的融洽,“我”在多年之后按母亲的办法“如法炮制”的“八宝酒”……这一切都围绕着“家乡的味道”展开。

文末那句从心底发出的深深的感叹足以让所有的游子动心动容:“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

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些内容使这篇散文凝练、浓烈,并以它思想的光辉而使读者受到启迪。

琦君的多数散文,都以类似的清新文字和素淡笔调,将一个个短小的故事、一件件普通的事物,舒徐自如地写出来,让读者得到丰富的感受。

琦君写人的散文,都小说化了。

她散文中的人物,个个生动形象,形神毕肖。

本文对母亲的描写尤其出色。

事实上,琦君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

琦君笔下的母亲是一位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这位母亲,没有文化、俭朴勤劳、灵性很强,她善良大度、充满美德、性格坚强。

母亲的谆谆教诲、关爱呵护、劳心劳力以及一言一行,都是琦君写作的题材。

有时,简单的几笔,人物就立起来了。

例如:“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

‘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粽子里的乡愁:琦君散文

粽子里的乡愁:琦君散文

在目录中,琦君通过描述包粽子的过程、粽子的口感和形状等细节,生动地表 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例如,“包粽子”一章中,作者详细描述了包粽子的 材料和步骤,以及与家人一起包粽子的温馨场景,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 和家人的深厚感情。
在目录中,琦君还穿插了许多对故乡风土人情的回忆。例如,“粽子的记忆” 一章中,作者回忆了小时候与家人一起包粽子的情景,以及端午节时一家人围 坐一起品尝粽子的快乐时光。这些回忆使整本书更加富有情感色彩,也让读者 对琦君的故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最大魅力在于它所传递的情感。琦君通过讲述自己的经历 与心路历程,将读者与她的内心世界在一起。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 都透露着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的怀念以及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这本书还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琦君笔下的粽子,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 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每个人对粽子的理解与制作方式都有所不同,这正是琦君 想要传达的人性多元化的体现。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努力,而粽子的制作 过程正是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缩影。
阅读感受
《粽子里的乡愁:琦君散文》是一本让人感到亲切而温馨的书籍,其中所蕴含 的情感与故事让人回味无穷。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跟作者琦君一起品尝一道道 家乡的美食,每一口都充满了浓浓的乡愁。
书中,琦君以粽子的制作和寓意为引子,将读者带入了她那充满温情与怀念的 童年记忆。每一个粽子,都包裹着她对家乡、对亲人的深深思念。那些娓娓道 来的故事,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那个年代,与琦君一同感受那份真挚的情感。
粽子里的乡愁:琦君散文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琦君 粽子里的乡愁

琦君 粽子里的乡愁

具体安排
第十五周: 袁晓叶、黄登老师上教研课,重点研究如何上 好第二课时。
第十七周: 龙斯琪、叶志颖老师上教研课
第十九周: 期末复习
区里活动:
具体安排
具体安排
谢谢!
第九周: 张雪晴老师上教研课,(重点研究上好第一课 时)。廖凤娇老师做作业设计经验分享(布置、 批改、思考)
具体安排
第十一周: 符昕、高雨阳、谭倩妮、袁夏霖、廖英做教师 读书分享。
区里爱阅读·善表达教师代表三人参赛
第十二周: 语文学科活动。一二三年级课本剧,四五六年 级经典诵读。
第十三周: 罗丝、刘韶峰老师上教研课(重点研究如何用 好课后阅读链接)
做好一次小老师 利用小手拉大手,让推广普通话进家庭,进社区。让学生带动家 庭亲人等用普通话沟通和交流,可以拍摄学生担任小老师的视频 等。(每班提交高质量视频1份)
开展一次啄木鸟纠错活动 学生对校园内、社区内主次干道上的标牌、店名牌、指示牌、广 告牌(包括夜景亮化设施)和地名、路名、站名牌中的繁体字、 错别字、异体字、字形不全等不规范用字进行调查,并做好调查 记录。(拍照,打印贴在A4纸上,并在照片下方记录好什么时 候,什么地方,在什么标志牌上发现了错别字,正确的写法是什 么,每班至少1份)
作业示例:
作业示例:
作业示例:
习作能力提升——用好教材,读写结合
守正学科本位,用好统编教材。
语文学习就是理解、积累、运用 语言的过程。
用好教材,教有重点,学有目的, 扎实提升教学质量。
学期工作布置
工作宗旨
1.抓“两头”顾“中间”,夯实 基础,扎实提升教学质量。
2.践行“课标”理念,推进改革 创新。
心灵手巧,勤劳能干
乞丐常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 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 大家有福。”

琦君《父亲》《母亲》散文读后感

琦君《父亲》《母亲》散文读后感

琦君《父亲》《母亲》散文读后感示例文章篇一:《读琦君〈父亲〉〈母亲〉有感》在我的小书桌上,放着两本薄薄的散文集,一本是琦君的《父亲》,另一本是《母亲》。

这两本书就像两个神秘的宝盒,每次打开,都能让我走进一个充满温暖和爱的世界。

先来说说《父亲》吧!琦君笔下的父亲,那可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既威严又慈祥,就像我家那棵大柳树,既能为我遮风挡雨,又能让我安心地依靠。

记得有一次,父亲带着琦君去看戏,那热闹的场景仿佛就在我眼前。

我不禁想到我和爸爸一起去游乐场的时光,难道不是一样的快乐吗?琦君的父亲还会教她读书写字,这让我好羡慕呀!我的爸爸可没这么有耐心,哼!不过,我知道他也是爱我的。

再看《母亲》,哇,那简直就是一篇爱的赞歌!琦君的母亲心灵手巧,会做各种各样的美食。

什么桂花糕啦、芝麻饼啦,光是想想都让我流口水。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妈妈,虽然她做的饭没有那么精致,但每一口都充满了家的味道。

难道妈妈的爱不就是从这一日三餐里流露出来的吗?琦君在书里写的那些和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就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珍珠,串成了一条美丽的项链。

这不就和我们的生活一样吗?有时候是欢笑,有时候是争吵,可不管怎样,爱始终都在那里。

我就想啊,我们总是在忙碌的生活中忽略了身边最亲的人。

我们总是觉得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可我们又为他们做了些什么呢?难道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吗?琦君的文字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心中那扇关于亲情的门。

让我明白了,父母的爱是那么的无私和伟大。

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每一刻,不是吗?所以呀,我觉得这两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爱的传递。

它们让我更加懂得了父母的爱,也让我下定决心,要更加爱我的爸爸妈妈!示例文章篇二:《琦君<父亲><母亲>散文读后感》哇塞!最近我读了琦君写的《父亲》和《母亲》这两篇散文,那感受真是像坐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啊!在《父亲》这篇里,琦君笔下的父亲是那么的亲切和蔼。

她把父亲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就好像父亲站在我面前一样。

读书琐记琦君散文

读书琐记琦君散文

读书琐记琦君散文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是对整篇文章的引言,介绍读书琐记琦君散文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

下面是一个概述部分的例子:引言:《读书琐记琦君散文》是一部关于读书心得和感悟的散文集,由琦君所撰写。

在这本散文集中,琦君以自己多年来的阅读经历为基础,借助散文的方式表达对于书籍和知识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作为一位热爱读书的作家,琦君用文字描绘出了她在阅读过程中的琐碎细节,以及对于书中人物、情节和主题的思考。

通过这些琐碎的观察和反思,她用独特的视角和感悟,深入探讨了读书对于个人成长和心灵世界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主要要点来探讨琦君散文中所呈现的读书心得:首先是她对于阅读的热情与执着,其次是她对于书籍中人物形象的独到见解,最后是她对于文学主题和意义的深入思考。

通过这些要点的阐述,读者可以进一步了解到阅读对于个人成长和心灵追求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一些关于阅读的启示和思考。

通过整理琦君散文的内容和结构,本文旨在向读者们介绍并推荐这本散文集,同时也希望能引发对于阅读的思考和探索。

让我们跟随琦君的阅读之旅,感受她对书本的独特理解和思考吧!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在本文中,我将按照以下结构组织我的论述,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领会琦君散文的魅力。

首先,引言部分将提供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通过概述,我将简要介绍琦君散文的背景和意义,为读者打开阅读的视野。

接着,我将详细说明文章的结构,让读者对后续内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最后,我将明确阐述本文的目的,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我的写作意图。

接下来,正文部分将呈现琦君散文的要点。

在第2.1节,我将阐述第一个要点,详细描述琦君散文的特点、风格或主题,并附以相关的具体例子进行解析。

在第2.2节,我将进一步探讨第二个要点,指出琦君散文对读者的影响和意义,也会引用适当的例证来加强我的论述。

最后,结论部分将进行总结和展望。

我将在第3.1节对文章的要点和主题进行总结,并再次强调琦君散文在文化传承和灵感启迪方面的价值。

琦君作品集

琦君作品集

琦君作品集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红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髻》、《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

她也是著名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原作者之一。

合集《琴心》(散文、小说)国风杂志社 1954年,尔雅出版社 1980年《琦君自选集》(词、散文、小说)黎明文化公司 1975年《文与情》(散文、小说)三民书局 1990年《琦君散文选》(中英对照)九歌出版社 2000年,新版 2007年《母亲的金手表》九歌出版社 2001年,简体字版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2年《梦中的饼干屋》九歌出版社 2002年,简体字版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2年《琦君书信集》台湾文学馆 2007年小说《菁姐》(短篇)今日妇女半月刊 1956年,尔雅出版社 1981年《百合羹》(短篇)开明书店1958年《缮校室八小时》(短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七月的哀伤》(短篇)惊声文物供应社 1971年《钱塘江畔》(短篇)尔雅出版社 1980年《橘子红了》(中篇)洪范书店 1991年散文《溪边琐语》妇友月刊社 1962年《烟愁》光启社 1963年,书评书目出版社 1975年,尔雅出版社 1981年《琦君小品》三民书局1966年,新版 2004年《红纱灯》三民书局 1969年,新版 2002年《三更有梦书当枕》尔雅出版社 1975年《桂花雨》尔雅出版社 1976年《细雨灯花落》尔雅出版社 1977年,新版 2005年《读书与生活》东大图书公司 1978年,三民书局 1986年《千里怀人月在峰》尔雅出版社 1978年《与我同车》九歌出版社 1979年,新版 2006年《留予他年说梦痕》洪范书店 1980年《母心似天空》尔雅出版社 1981年《灯景旧情怀》洪范书店 1983年《水是故乡甜》九歌出版社 1983年,新版 2006年;简体字版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此处有仙桃》九歌出版社 1985年,新版 2006年《玻璃笔》九歌出版社 1986年,新版 2006年《我爱动物》洪范书店 1988年《青灯有味似儿时》九歌出版社 1988年,新版 2004年;简体字版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泪珠与珍珠》九歌出版社 1989年,新版 2006年《母心‧佛心》九歌出版社 1990年,新版 2004年;简体字版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一袭青衫万缕情》(我的中学生活回忆)尔雅出版社 1991年《妈妈银行》九歌出版社 1991年,新版 2005年《万水千山师友情》九歌出版社 1995年,新版 2006年《母亲的书》洪范书店 1996年《永是有情人》九歌出版社 1998年,新版 2005年儿童文学《卖牛记》绘者:田原台湾省教育厅 1966年,2006年三民书局将旧版的《卖牛记》与《老鞋匠的狗》合一,成新版的《卖牛记》。

琦君作品欣赏

琦君作品欣赏
+ 《母亲新婚时》 + 《母亲那个时代》 + 《母亲的偏方》 + 《母亲的手艺》 + 《母亲的教导》 + 《母亲母亲》 + 《髻》 + 《毛衣》 + 《妈妈的手》、《妈妈的菜》
难忘故人
+ 除了这些专篇外,在其他散文中,在写别 人的同时,也给母亲一些侧写。
+ 《阿荣伯》 + 《一对金手镯》 + 《三划阿王》
思乡怀旧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与师友,我都 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 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 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 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 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 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烟愁》)
思乡怀旧
+ “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匆匆将三十年。 生活上尽管早已能适应,而心灵上又何尝 能一日忘怀于故士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 是家乡的好,鸡鱼鸭肉是家乡的鲜。当然, 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
述怀游记
+ “西湖似明眸皓齿的佳人,令人满怀喜 悦,古寺名塔似遗世独立的高人逸士,引 人发思古幽情。何况秋月春花,四时风光 无限,湖山有幸,灵秀独钟”“若把西湖 秀丽景物移到台湾,都成奇景”。
+ “晨曦自红霞中透出,把薄雾染成了粉 红色的轻纱,笼罩着江面。粼粼江水,柔 和得像纱帐里孩子梦中带笑的脸……我们 赤足在潺爰的溪水中拣石子,夏老师依槛 闲吟,诗成后传诵一时”(《何时归看浙 江潮》)。
难忘故人
+ 对外祖父、老师、阿荣伯的描写,也采用 同一手法。
+ 《外祖父的白胡须》 + 《红纱灯》
难忘故人
+ “每回听到马弁们一声吆喝:‘师长回 府啦’”孩子们远远偷看到的是一个威风 凛凛的父亲。“我”和哥哥,只是怕他, 不敢亲近。待父亲因反对军阀内战而自动 退隐闲居以后,父亲不再穿军装而着一身 蓝色长衫,不像显赫的军官而像诗人学者 时,“我”就感觉亲近多了。尤其是哥哥 死后,父亲从北平回到杭州,“我”也由 远远的“偷看”到“靠在他怀里”,为痛 悼哥哥而与父亲相对痛哭。

琦君散文《春酒》

琦君散文《春酒》

琦君散文《春酒》《春酒》选自《琦君》(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

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印象叠印在一起,辉映成一片快乐而感伤的迷。

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

《春酒》农村的新年,是非常长的。

过了元宵灯节,年景尚未完全落幕。

还有个家家邀饮春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

在我的感觉里,其气氛之热闹,有时还超过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呢。

原因是: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生怕撞来撞去,碰碎碗盏。

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住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

说活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拘束。

过了元宵,大人们觉得我们都乖乖的,没闯什么祸,佛堂与神位前的供品换下来的堆得满满一大缸,都分给我们撒开地吃了。

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

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

“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

”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于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八宝酒,顺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榄。

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

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里,酒却伞洒在衣襟上了。

琦君《金盒子》原文

琦君《金盒子》原文

金盒子作者:琦君记得五岁的时候,我与长我三岁的哥哥就开始收集各色各样的香烟片了。

经过长久的努力,我们把《封神榜》香烟片几乎全部收齐了。

我们就把它收藏在一只金盒子里——这是父亲给我们的小小保险箱,外面挂着一把玲珑的小锁。

小钥匙就由我与哥哥保管。

每当父亲公馀闲坐时,我们就要捧出金盒子,放在父亲的膝上,把香烟片一张张取出来,要父亲仔仔细细给我们讲画面上纣王比干的故事。

要不是严厉的老师频频促我们上课去,我们真不舍得离开父亲的膝下呢!有一次,父亲要出发打仗了。

他拉了我俩的小手问道:“孩子,爸爸要打仗去了,回来给你们带些什么玩意儿呢!”哥哥偏着头想了想,拍着手跳起来说:“我要大兵,我要丘八老爷。

”我却很不高兴地摇摇头说:“我才不要,他们是要杀人的呢。

”父亲摸摸我的头笑了。

可是当他回来时,果然带了一百名大兵来了。

他们一个个都雄赳赳地,穿着军装,背着长枪。

幸得他们都是烂泥做的,只有一寸长短,或立或卧,或跑或俯,煞是好玩。

父亲分给我们每人五十名带领。

这玩意儿多么新鲜!我们就天天临阵作战。

只因过于认真了,双方的部队都互相损伤。

一两星期以后,他们都折了臂断了腿,残废得不堪再作战了,我们就把他们收容在金盒子里作长期的休养。

我八岁的那一年,父亲退休了。

他要带哥哥北上住些日子,叫母亲先带我南归故里。

这突如其来的分别,真给我们兄妹十二分的不快。

我们觉得难以割舍的还有那惟一的金盒子,与那整套的《封神榜》香烟片。

它们究竟该托付给谁呢?两人经过一天的商议,还是哥哥慷慨地说:“金盒子还是交给你保管吧!我到北平以后,爸爸一定会给我买许多玩意儿的!”金盒子被我带回故乡。

在故乡寂寞的岁月里,童稚的心,已渐渐感到孤独。

幸得我已经慢慢了解《封神榜》香烟片背后的故事说明了。

我又用烂泥把那些伤兵一个个修补起来。

我写信告诉哥哥说金盒子是我寂寞中惟一的良伴,他的回信充满了同情与思念。

他说:明年春天回来时给我带许许多多好东西,使我们的金盒子更丰富起来。

琦君散文集

琦君散文集

• 6.琦君在散文集《玻璃笔》小序中写道:“人生七十才开始.”琦 君旅美时期的散文创作,是她在台湾丰厚的散文创作之后,在美国 的异域人生再起步,她不愧是个“勤奋的握笔人”.琦君以散文创 作实践其“抑恶扬善、爱生惜福”的文学创作思想与人生主张, 尽管有其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她以生命夕阳之余晖,播撒爱的情感 与人生智慧的种子,温暖着东西方不同地域读者的心田.
• 7.“下雨天,真好.”琦君作品中有一篇使人向往雨天的文章.喜欢 听见“滴答答”的声音.心跳似乎也跟着雨滴的敲击“砰砰”的 响着.有时候静静的夜里,还会有水滴落入水中清晰的声响---“啪嗒…”长长的回音,像深深的石洞里的滴水声.随着波纹四散. 回荡波纹的柔美… 那一场春雨带来了生气…淡淡香气馨人为更 美的香气留下伏笔.
• 3.正原“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 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 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 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 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 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 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因。
• 2.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 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 是故乡明”如出一《课子记》,她嫌她先生对儿子太苛,“谁知轮到自己教他,竟比他爸更容 易动火”,写做爸爸的辅导儿子功课时一下子叫“乖儿子”,一下子骂“笨东西”,声态笑貌, 跃然纸上,像一幅家庭生活画,一出富有诗趣的小喜剧.通篇作品生气盎然、真实,真是使人 神游而意会的好作品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 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பைடு நூலகம்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 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 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 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课子记》, 她嫌她先生对儿子太苛,“谁知轮到自己教他,竟比他爸更容易动火”,写做爸爸的辅导儿子 功课时一下子叫“乖儿子”,一下子骂“笨东西”,声态笑貌,跃然纸上,像一幅家庭生活画, 一出富有诗趣的小喜剧.通篇作品生气盎然、真实,真是使人神游而意会的好作品

琦君的散文《髻》解读

琦君的散文《髻》解读

解读琦君的散文《髻》
在《髻》中,琦君通过描述一个年轻女孩对自己的髻的感受,向我们展示了女性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的重要性。

这个女孩通过不断地改变髻的打扮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并且喜欢髻的优雅和精致。

但是,她也意识到,髻也是一种束缚,她不得不按照社会的规范来打扮自己,而不能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

这使她感到有些沮丧,但是她仍然坚定地坚持自己的喜好,并希望有一天能够真正地做到自在。

在散文的最后,琦君通过女孩对髻的感受,向我们提醒要学会接受自己,不要被社会的规范所束缚,并且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她希望我们能够找到自己的真实所在,并且真正地做到自在。

这篇散文旨在启发我们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身份认同,并帮助我们寻找自我的真实所在。

《琦君散文》资料

《琦君散文》资料
《琦君散文》
作品评价:
•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 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 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 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 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 中透着幽幽的怆痛。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 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li)了一番“失乐 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 的写作题材了。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 事”,而琦君笔下的温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 桂子,十里荷花”的美好气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的仇视成了现在的关心与体谅。
最后:
• 我能长久年轻吗?她说这话,一转眼又是 十多年了。我也早已不年轻了。对于人世 的爱、憎、贪、痴,已木然无动于衷。母 亲去我日远,姨娘的骨灰也已寄存在寂寞 的寺院中。 • 这个世界,究竟有什么是永久的,又有什 么是值得认真的呢?
以前的爱恨情仇都随着人的逝世过去了,现在 回想起来也无动于衷了,那世界上的什么才是 永久的呢?
母亲与姨娘的关系:
之前
• 姨娘递给我一瓶三花牌发油,叫我拿给母 亲,母亲却把它高高搁在橱背上,说: “这种新式的头油,我闻了就泛胃。” • 母亲摇摇头,响也不响,她噘起厚嘴唇走 了。 • 我已懂得,一把小小黄杨木梳,再也理不 清母亲心中的愁绪。因为在走廊的那一边, 不时飘来父亲和姨娘琅琅的笑语声。
一个妻子,远远地凝视丈夫,丈夫的眼神却停留在另一个女子以后,母亲和姨娘反而成了 患难相依的伴侣,母亲早已不恨她了。 • 我对她不禁起了无限怜悯。因为她不像我 母亲是个自甘淡泊的女性,她随着父亲享 受了近二十多年的富贵荣华,一朝失去了 依傍,她的空虚落寞之感,将更甚于我母 亲吧。 • 姨娘已成了我唯一的亲人,我们住在一起 有好几年

《琦君散文》读后感_《琦君散文》读书笔记五篇

《琦君散文》读后感_《琦君散文》读书笔记五篇

《琦君散文》读后感_《琦君散文》读书笔记五篇琦君,1917年7月24日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

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琦君散文集400字读后感,我们来看看下文。

读琦君散文的第一印象就是通俗,我特讨厌华丽的词藻来修饰散文,不过这似乎避免不了的,她的散文散发的是引人入胜的味道。

她主要以她母亲为主线,写出她真挚的情感,琦君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亲纳妾娶小,使得“乡下女人”的母亲在情感心灵上备受冷落和打击。

她从小就接受虔诚信佛的母亲的身教言传,到台湾曾有十年的在法院工作,目睹了人世社会罪恶的阴暗面。

这正反两个方面对她创作活动的影响是最为深刻的。

琦君为人为文始终一贯低调、低姿态,这在整个中国当代文坛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不过琦君的低调、低姿态并不是装出来遮人眼目的人格面具,而不折不扣地是她人格的底色,是她历练修身养性所达到的一种境界。

与她同辈作家中那种伟岸不逊、慷慨激昂、舍我是谁的霸气,几乎是绝然是泾渭分明的,她与某些闺秀作家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同样程度的沾染或是张扬乖巧,或是媚世作态的做派,也是同样格哥不入的。

琦君的平易谦卑不时自卑,而是一种伦理学和美学领域内的自信和明主作风。

对琦君来说低调、低姿态是使一份免遭玷污进入红尘俗世、尔虞我诈社会的解毒剂,同时它又是一张步入圣洁审美殿堂的入场券。

低调低姿态在艺术上就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有拉近了与普通读者的距离,推心置腹、披肝沥胆,也就有了可能。

低调低姿态也就是虚怀若谷,为琦君赢得了进行艺术创造所必不可少的广阔精神空间。

夏志清先生说,琦君的《看戏》、《一对金手镯》等作品,列入世界名作之林,也是当之无愧的。

我很赞同这个建议。

琦君的这两篇作品,在题材上与鲁迅的名篇《社戏》、《故乡》如出一辙,但写法上个有千秋,而在艺术境界和思想情感的深度上,则完全是同一个水平线上。

至写母爱、写童心、民胞节,琦君在一定意义上超过她孺慕的前辈,这是因为她的母爱没有丝毫显示出普泛的缺陷,笔触所及均到了实处,旧制度压在中国妇女头上的沉重枷锁,未曾扭曲母亲的人性;慈悲为怀的佛家气度,淡化和弱化了强加在妇女头上的苦难,不是苦难已不再存在,而是母亲那坚韧的性格、博大的母爱惟有在苦难和屈辱中才能放大光芒。

琦君写的母爱无边主读后感

琦君写的母爱无边主读后感

琦君写的母爱无边主读后感
《琦君散文集》主要写作者对儿时的回忆。

文章写了哥哥和我短暂而快乐的时光;写了做错事被妈妈罚跪的经历;写了邻居家的弟弟心灵受伤害后那敏感的童心;还写了妈妈那秀气的“三寸金莲”小脚。

但让我最有感受的是她写的《秋花远比春花净》。

文中写到:作者自幼远离家乡在上海完成了大学教育。

他乡游子,十分想念母亲,但回去后才知道母亲逝世已有半年了,悲恸之余回忆起了与母亲的点点滴滴;回忆起母亲最爱的花——桂花。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闻到了桂花香,想起母亲常读了诗句:秋花远比春花净,春月何如秋月明。

于是写下了《故乡的桂花》一文,以寄她对母亲的思念。

看了这本书,让我想到写作的题材选择,我平时写作时都要用半天时间想题材,要么觉得太简单,没什么可以写;要么觉得太平凡,没什么亮点。

但看了琦君的文章之后,我发现,她的文章题材都很简单,比如闻到桂花香,就可以想起和母亲一起的点点滴滴。

虽然有时我们会觉得生活平淡、无趣,但是生活处处是题材、处处都精彩。

就如妈妈常对我说的:写作不一定要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小事也能写出好文章。

重要的是要做到注意观察生活、多积累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