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练习试题.pdf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各课时测试题(全册共321页附解析)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各课时测试题(全册共231页附解析)目录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 1 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 2 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第 3 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第 4 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第 5 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第 6 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 7 课新航路的开辟第 8 课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第 9 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 10 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第 11 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第 12 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第 13 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 14 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第 15 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第 16 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第 17 课苏联的经济改革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 18 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第 19 课经济体制改革第 20 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第 21 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 23 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 24 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第 25 课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第 26 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一单元测试卷第二单元测试卷第三单元测试卷第四单元测试卷第五单元测试卷模块测试卷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 1 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编者选题表题号知识点易中农业的起源 1从耒耜到曲辕犁2、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5 6综合7一、选择题1.(2017 ·湖北孝感期中 ) 《淮南子·修务训》云 : “神农乃始教民播种百谷 , 相土地宜 , 燥湿肥硗高下 , 尝百草之滋味 , 水泉之甘苦 , 令民知所辟就 , 当此之时 , 一日而遇七十毒。
”材料说明 ( )A. 中国农业历史悠久B. 神农最早发现百谷C.“播百谷 , 相土地”就是垄作法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解析 :A 神农 , 相传是远古时代农业的始祖 , “乃始教民播种百谷” , 说明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 故 A 项正确 ;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但无法推测最早发现百谷, 故 B 项错误 ; 垄作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 原始农业不可能使用垄作法, 故 C 项错误 ; 材料并不能反映医药学的产生 , 故 D项错误。
岳麓版必修二高一历史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岳麓版必修二历史考试模拟试题一、选择题1、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三次南迁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主要是:()A、中原地区人口过多B、中原地区大规模的社会动荡C、江南地区缺乏劳动D、江南地区自然资源充足2、宋代以来城市商业活动与以前朝代相比,最大的进步在于:()A、城市中设有商业交易的专门场所B、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C、出现了适应市民阶层需要的文化活动D、对外贸易活动日益受到政府的限制3、有关小农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出现于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B、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C、男耕女织是其基本特征,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D、有利于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4、下列关于古代商业说法错误的是A、白居易《琵琶行》有“商人重利轻离别”的诗句,反映了古代商人为追逐利润而往来奔波的生活方式B、陆游《杂赋》诗写道:“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诗中的草市是指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C、唐人姚合《庄居野行》诗描述了由于当时政府的重商政策,使民间出现经商热的状况:“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D、杜荀鹤的诗句“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诗句中所描绘的夜市的出现,反映了商业的发展5、鸦片战争前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这种经济形态的特征之一是()A、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B、土地集中在地主阶级手中C、农民家庭手工业的产品基本用于自己消费D、农民不到市场上出售农产品6. 关于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官营手工业在整个封建社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B、官府设立工官管理工匠,工匠都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生产C、官营手工业的工匠职业世袭D、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7、下列言论中,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A、“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D、“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8. 从民国初期民族火柴业的一组商标中你能得到的信息有①辛亥革命推动了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中华民国政府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③中国摆脱了外来经济的控制④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的社会进步潮流A、①④B、②④C、②③D、①③9、既是近代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开放的经济特区的城市是A、厦门B、上海C、广州D、福州10、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这样记述:“……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放牧着我们的羊群;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大草原放牧着我们的牛群;黄金则从南美和澳大利亚流到伦敦。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卷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必修二模块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考试结束时,将试题第Ⅱ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
每小题1.5分,共计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牛耕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C.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D.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下列生产工具中,符合史书记载的是A.耧车 B.翻车 C.筒车 D.提花机3.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我国政府取消了长期实行的农业税。
历史上我国农业税的起征时间是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两汉时期 D.隋唐时期4.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它指的是A.都江堰 B.白渠 C.大运河 D.赵州桥5.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享誉世界,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6.《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从中得出的信息最确切的是A.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 B.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C.市的启闭不再受官方统一规定时间限制 D.江南经济的繁荣7.考古工作者从一艘打捞的沉船中整理出青铜器、开元通宝、珐琅瓷瓶和青瓷碎片等文物,由此判断该沉船最有可能是A.商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8.下列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稀疏而微弱B.发展非常缓慢C.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方向 D.开始主导中国社会经济9.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的数量猛增。
(完整版)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题.doc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题一、选择题1.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最早形成于()A 原始氏族B夏朝C商朝D西周2.下列那一项发明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形()A 犁壁B耦犁C耧车D曲辕犁3.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谨,谓之天府”,这是因为()A 都江堰的修建B 郑国渠的开凿C 坎儿井的修建D 白渠的修建4.下列哪一种灌溉工具以水为动力( A 翻车 B 桔槔 C 辘轳5.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是()D筒车)A“千耦其耘”的大规模简单协作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D大规模分工合作6.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是()A 鲁国的“初税亩”B齐国的“相地而衰征”C 西周的“井田制”D 秦国的“商鞅变法”7.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土地所有制的一种主要形式。
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A“公田”转化为私田B地土地兼并C由于军功而获赏赐土D政府的“均田”)8.西汉的四大经济区中,尚未开发的区域是()A 山东B山西C龙门碣石以北 D 江南9. 中原人口大量外迁经历了三次高潮, 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 永嘉之乱B安史之乱C靖康之乱D七国之乱)10.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经历了长期的过程,下列那一个时期南方正式成为古代经济重心所在()A 唐朝 B明朝C元朝D宋朝11.下列哪一种炼钢法达到世界最高水平(A 块炼钢法B炒钢法C铸铁脱碳钢法)D灌钢法12.用煤做燃料冶铁,是冶铁史上的一大飞跃。
中国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用煤做燃料,并用来冶铁。
而用煤冶铁相当普遍的是下列哪个朝代()A 唐朝 B 明朝 C 五代十国D北宋13.下列那一项发明不属于汉朝(A 脚踏三锭纺车B犁壁)C提花机D耧车14.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是在(A 唐朝B北朝C元朝D宋朝)15 下列关于官私手工业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着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B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C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生产效率低下,弊端丛生D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后来从中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第一单元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必修二第一单元)(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XXXX·南京)《后汉书》卷七十六载:‚(XXX)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XXX,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XXX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材料旨在说明(B)A.兴修水利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采用犁耕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C.使用曲辕犁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D.盐铁官营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普及[解析]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东晋时期,完成于南宋,XXX 是东汉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得出材料中重在强调采用犁耕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曲辕犁是唐朝出现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盐铁官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2.(XXXX·惠州)《史记·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包括治理水害、修筑漕渠和灌渠,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
当时水利事业的进步(B) A.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B.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开展C.导致了铁制农具的使用D.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巩固[解析]水利事业的进步确实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开展,但是这是一种间接影响,故A项错误;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开展的命脉,水利事业的开展直接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开展,故B 项精确;是铁制农具的使用促进了水利事业的进步,故C项错误;水利事业的开展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巩固,但这也是一种间接影响,故D项错误。
3.(XXXX·淄博)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C)时期西周春秋战国东汉唐中期至清末主要形式田邑实物实物与货币各半货币A.由田邑到实物的转变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开展B.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C.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干D.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竭强化[解析]西周期间官员的俸禄主要是田邑,到春秋战国期间变为实物制,仍然体现了以小农经济为主,不能体现商品经济的开展,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一直实行封建政治制度,因此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并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变革,故B项错误;古代官员发放俸禄的形式由田邑到实物再到货币,与中国古代由实物地租到货币地租密切相干,故C项精确;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的是经济的不竭开展,不是中央集权的不竭强化,故D项错误。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总分:100分时间:45分钟)(班别:姓名:学号: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75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1.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A.自给自足 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 D.家庭经营2.下列出现于隋唐时期的是A.二牛一人犁耕法B.骨耜C.翻车D.曲辕犁3.春秋时期,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此处的“田”属于A.国有土地B.君主私有土地C.地主私有土地D.自耕农私有土地4.唐朝诗人孟郊在《织妇辞》中曾有"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的诗句,而韦应物的《杂体五首》中有"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的句子。
对比这两句诗,可看出A.丝织业不够发达,产量较少 B.当时的丝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C.丝织品主要出口地中海等欧洲地区 D.丝织品为织者自己所用5.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镇内有官窑五十八座,“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生产规模宏大。
一般来说,历代由朝廷垄断专用的瓷窑均称“官窑”,由官员管理。
因为这样做主要是可以A.保证朝廷有丰厚的财政收入B.生产足够精美的产品C.显示朝廷的威严 D.保证技术的传承与创新6.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在18世纪珍妮纺纱机发明以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一个双头人容易”。
而这一局面在中国被打破是在A.西汉 B.唐朝 C.元朝 D.明清时期7.下列哪一诗句描写了古代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A.“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B.“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C.“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D.“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8.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综合测试题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岳麓版必修二综合测试题一、客观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这句话反映了()A.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 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 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D. 商品经济的发达2. 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 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B.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 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D. 一直延续到北宋3.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以土地为征税标准,最早实现这一转变的是()A. 鲁国B. 燕国C. 齐国D. 楚国4.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 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B. 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C. 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D. 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5. 官营手工业内部的生产关系加以调整的原因有()①商品经济的发展②私营手工业的发展③匠籍制度的实行④雇募工匠的出现A. ①②B. ②③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6. 考古队在某地墓葬发现焦炭、棉毯、唐三彩等遗物,此墓葬最早可能在()A. 唐朝末年B. 南宋末年C. 元朝末年D. 明朝末年7. 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条件是()①白银普遍流通②政治统一③大运河开通④田庄经济的发展A. ①②B. ①②③C. ②③D. ②③④8. 古代中国早期城市的功能一般是()A. 工商业中心B. 宗教活动中心C. 经济中心D. 政治中心9. 与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的表现不符合的是()A. 对外贸易空前活跃B.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 江南地区市镇群的出现D. 私营工商业占据了主导地位10. 与唐朝前期的都城长安相比,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功能增强的突出表现是()A. 商业活动更加频繁B. 商业活动打破坊市界限C. 城市布局整齐、环境优美D. 出现专门的市场管理机构11. 下列航海家到过亚洲的是()①迪亚士②哥伦布③达·伽马④麦哲伦A.①②B.①④C.③④D.①②④12. 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且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是在()A. 15世纪B. 16世纪C. 17世纪D. 18世纪13. 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于()A. 《南京条约》B. 《望厦条约》C. 《天津条约》D.《北京条约》14. 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①列强以炮舰和廉价商品打开中国的大门②在对外正当贸易中开始出现贸易逆差③被迫允许外国投资设厂④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5. 《南京条约》的内容中,对中国民族经济危害最大的是()A. 割地B. 赔款C. 关税协定D. 五口通商16. 日伪政权采取的措施中,极大的限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的是()A. “军事管理”方式B. “委托经营”方式C. 控制和垄断金融D. 物资管制制度17. 以下对“断发”和不缠足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断发”先于不缠足运动,并较早完成B. 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C. 维新人士也曾发起过不缠足运动D. 有新式学堂曾把不缠足作为入学条件18. 中国近代航空事业起步于()A. 清政府时B. 北洋军阀政府时C. 南京临时政府时D. 南京国民政府时19. 自哥伦布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试题共37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试题精选1、简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三大基本特点,并简要评价我国古代自耕农经济。
特点:一是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二是不断改良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三是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评价: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自耕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但它又非常脆弱,因其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长安中,(苏寰)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催珍怪之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皆致之数万,唯寰挺身而去。
材料二 (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
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材料三唐设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
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回答:(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1)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丰富;城市繁华;扬一益二。
(2)地理位置优越;设置盐铁转运使;有保护商贸的政策。
3、回答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商业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问题。
(1)商周时期,我国商业经营的主要形式是什么?明清时期的著名商帮有哪些?(2)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战斗中被打垮……”指出当时清朝政府在经济方面采取的哪些政策是“不顾时势”的?(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简要说明其产生的原因(1)官府控制商业。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十四)岳麓版必修2-岳麓版高一必修2历史试题
高中同步测试卷(十四)期末检测(B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
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冶铁技术的进步B.精耕细作的需要C.小农经济的阻碍D.耕牛的极度缺少2.《天工开物》记载:“凡工匠结花本者,心计最精巧。
画师先画何等花色于纸上,结本者以丝线随画量度,算计分寸秒忽而结成之。
X悬花楼之上,即结者不知成何花色,穿综带经,随其尺寸,度数提起衢脚,梭过之后居然花现,盖绫绢以浮经而现花,纱罗以纠纬而现花。
绫绢一梭一提,纱罗来梭提,往梭不提。
天孙机杼,人巧备矣。
”这段材料说明明代手工业( )A.分工细,花钱多B.采用机器生产C.出现雇佣关系D.生产水平高3.《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个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一、二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
”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私营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4.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他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小农经济的发展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D.新航路开辟5.按照历史学家安古斯·麦迪森测算,在1700-1820年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23.1%提高到32.4%,而同期整个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比重仅从23.3%提高到26.6%,令人疑惑的是中国却没有实现工业化。
导致当时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①中国落后的小农意识非常浓厚②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③西方列强入侵阻碍中国工业化发展④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阻碍经济发展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6.“公元1500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X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二)岳麓版必修2-岳麓版高一必修2历史试题
高中同步测试卷(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B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 “耒”是传说中神农发明的农具,人们约定俗成地将“耒”作为与农具有关的字的部首。
常见的有“耕”(用犁松土)、“耘”(田地除草)、“耦”(两人或两牛并耕)、“耧”(播种工具)等等。
通过这些汉字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 )A.重农抑商政策 B.农业生产技术C.土地私有制度 D.农业管理方式2.据下幅示意图判断,推动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耕作方式演变的决定性因素是( )A.生产力B.上层建筑C.经济基础D.政策导向3.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映了某某冲突,牛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点。
这主要是指( )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B.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C.纺织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D.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4.“戽车寻丈旧知名,谁料飞空效建瓴。
一索缴轮升碧涧,众筒兜水上青冥。
溉田农父无虞旱,负汲山人赖永宁。
颠倒救时霖雨手,却从平地起清泠。
”诗中所述工具( ) A.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B.促使汉代灌溉技术进一步提高C.表明水力鼓风冶铁技术成熟D.属于古代农业耕犁技术的进步5.唐朝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到:“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
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C.田园生活自然悠闲D.男女分工明确6.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
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呆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安土重迁”的思想④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7.唐代诗人徐凝在《忆某某》写到“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在某某”,这句诗突出反映了唐朝某某的繁荣。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期末模拟考试题和答案解析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试题班别:姓名:成绩: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共25题,每题3分,共75分;非选择题共5题题共75分,满分150分。
第一部分选择题1.黄梅戏《天仙配》中七仙女的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反映了中国古代A、农业的基本特点之一B、手工业的基本特点之一C、商业的基本特点之一D、重农抑商的基本特点之一2.“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土地兼并B、重农抑商C、闭关政策D、贫富分化3.刘邦即位之初曾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其夫人吕后当政时强调:“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
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的是A、休养生息政策B、限制商人的政策C、禁止经商的D、反腐倡廉的政策4.对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受外商企业的刺激B、由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资C、都由政府企业分化出来D、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5.曾经考取了晚清的状元,但却选择了实现救国之路的是A、冯济川B、陈启源C、周学熙D、张謇6.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行业不包括A、面粉业B、钢铁业C、纺织业D、造纸业7.中国近代“实业救国”的道路之所以行不通,根本原因是:A、“实业”往往被发动政权所垄断B、科技水平严重滞后C、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半封建国家D、资产阶级力量弱小8. 张艺谋的电影中最具有历史震撼力的是《活着》。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小孩找出父亲的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铁。
这个场景应该是在20世纪:( )A.二十年代末B.三四十年代C.五十年代D.七十年代9.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不包括A、改变单一的管理形式B、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C、克服分配上平均主义D、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形式10.洋装在中国流行,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进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产物。
下面那些是中西合璧的产物:A、中山装和旗袍B、华冠儒服C、男女礼服D、列宁服11.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A、《定军山》B、《歌女红牡丹》C、《渔光曲》D、《三毛流浪记》12、“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这是歌曲《青花瓷》里的歌词。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十二)岳麓版必修2-岳麓版高一必修2历史试题
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二)阶段检测(二)(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
”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 )A.实施的条件B.所有制结构C.经济管理模式D.产品分配方案2.观察下表,对表某某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俄国(苏俄、苏联)1913—1925年农业生产情况表发展③固定粮食税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小农经济阻碍了苏联工业化建设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②③④3.骆晓会教授在《陈独秀对苏俄革命和建设模式的反思与批判》中谈到:“陈独秀始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的目标或他主X的‘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他吸收了列宁的________思想……”这一“思想”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4.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八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的队伍,仅用四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这主要表明( )A.苏联人民觉悟高B.共产党员踊跃参军参战C.苏联工业水平高D.斯大林模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5.学者余伟民认为,苏联模式的政治结构开始从极端回到“正常”形态,苏联这一时期的改革……缓解了社会的紧X状态,但并未改变“经典体制”的基础。
下列内容属于“这一时期的改革”的是( )A.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B.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办厂C.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D.着力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6.1943年,伦敦《泰晤士报》发表社论:“失业,仅次于战争,是我们这一代蔓延最广、噬蚀最深、最乘人不防而入的恶疾。
”下列各项中,与上述观点相符的是 ( ) A.两极格局对峙B.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C.苏联农业集体化D.第二次世界大战7.罗斯福在1933年3月对公众的讲演中说:“我们金融体系调整的过程中有个比货币、比黄金都要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公众的信心。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 综合检测卷 Word版含解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综合检测卷(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汉书》记载西汉时每年亩产约一石半,《昌言》上说东汉时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增长。
你认为当时粮食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增多B.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C.农作物品种的改良D.更加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工具的改进。
因此B 项正确。
A、C、D三项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答案:B2.下列两幅图出自《天工开物》,其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耙:碎土,平地;耔:培土)( )①农业精耕细作②农业技术先进③农民辛勤劳作④水利设施的完善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农民辛勤劳作”“水利设施的完善”这两点表述本身没有问题,但无法通过题干所提供的两幅图片得出,故排除含③④的B、C、D三项,选A项。
3.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B.资本主义的萌芽C.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D.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男子、妇女在社会分工中的“不同”与“同”,在此基础上寻找选项与观点的对应性。
“与男子共其劳”说明A项说法不妥,排除;B项与题干无关,排除;结合“农家”可知C项错误,排除。
答案为D。
答案:D4.土地制度是古代的主要制度。
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
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
这主要说明(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C.体现了“耕者有其田”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解析:材料只是反映出土地买卖的存在,体现不出土地买卖频繁,A项错误;材料中出现“地券或地契”、“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充分说明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B项正确;C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封建土地主要还是地主所有而不是由国家控制,故D项错误。
2019-2020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学练测练习:阶段测试 (5套)
阶段测试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2019·全国卷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解析: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不断增强,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国家,国家组织能力强,能够集中物力、财力和人力办大事,故答案为D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制)走向瓦解,故A项错误。
战国后期铁制生产工具普及,对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起了重要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而不是物(工具),故B项错误。
当时的交通落后,故C项排除。
答案:D2.(2019·江苏卷)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解析: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私有物品,这说明土地私有制出现,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
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没有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也没有体现对商业的抑制,故排除B、C两项。
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直接关系,故排除D项。
答案:A3.(2019·安徽马鞍山高三质检)下图为东汉画像砖中的《戈射收获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B.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C.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D.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动解析:从材料中的《戈射收获图》可知,这反映了狩猎、生产的状况,这说明当时存在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集体劳作,不是小农经济,B项错误;材料反映不出精耕细作,C项错误;汉代土地已是私有制,D项错误。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期末考试题
高一模块学分认定考试历史试题2012.7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50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从根本上反映了A.土地买卖现象严重B.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C.封建社会以农为本的思想D.中国古代土地资源缺乏2。
《旧唐书》:“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
”“江、淮之间,广陵(扬州)大镇,富甲天下.”材料不能说明扬州A.地处交通要道 B.出产精美工艺品C.是繁华的都市 D.市场受官府控制3。
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其织造工艺中的挑花结本技术十分神奇,“七个范子,八个障子”(范子、障子是织图案花纹时负责丝线升降的工具。
)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A.民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田庄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4。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皆是铺席买卖”这一商业现象有可能出现在A.唐朝 B。
宋朝 C。
汉朝 D。
秦朝5.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极大地冲击了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其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外国商品是A. 洋纱和洋布B。
咖啡和可可 C。
产于印度的茶叶D.产于泰国的香米6。
电影《1492:征服天堂》插曲:“征服了天堂的你,却征服不了对黄金的欲望;执着的水手,却没有看到东方的黄金和香料.”这指的是下列哪一位航海家A.迪亚士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7。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练习试题(1)
1.《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贳贷(借贷)行贾遍郡国。
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
”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A.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B.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发达C.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D.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可知曹邴氏因经营冶铁业致富,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冶铁业比较发达,故B项正确。
答案B2.《越绝书》记载,楚王请欧冶子和干将“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铸成“龙渊”“泰阿”“工布”三剑,“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
这反映了当时楚国()A.水利事业发达B.青铜铸造业发达C.铁器应用于军事D.铁农具普遍使用解析据题干“‘取铁英’……铸成……三剑”可知所铸为兵器,故C项正确;A项与题干所述内容不符,故排除;题干反映的是冶铁,故B项错误;题干所述为兵器而非农具,故D项错误。
答案C3.4世纪时,马塞林努斯不无夸张地说,在罗马,这种轻薄柔软、光鲜亮丽的衣料,以前只限于贵族,而今已经推广到不分贵贱甚至最低的各阶层。
这种衣料应该是()A.麻B.葛C.丝D.棉解析由材料中“4世纪”“罗马”“轻薄柔软、光鲜亮丽”等信息判断:丝织品早在汉代远销罗马,且丝织品符合“轻薄柔软、光鲜亮丽”的特征,故C项正确。
答案C4.明万历时王世懋在《二酉委谭摘录》中记载:“(明中后期江西景德镇)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
”这一记载直接反映了当时景德镇的制瓷业()A.从业人员多,生产规模大B.官营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D.机器生产已经形成并发展解析材料没有体现手工业与市场的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没有体现;景德镇仍旧采用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
故B、C、D三项表述均不准确。
材料中“万杵之声殷地”“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说明了景德镇制瓷业从业人员众多和规模巨大,故选A项。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三)岳麓版必修2-岳麓版高一必修2历史试题
高中同步测试卷(三)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A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哥伦布在遗言中说:“承万能主宰的佑助,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我发现了很多其他住着食人者的岛屿……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
”结合这段材料和所学知识,下列结论具有真实性的是( )A.哥伦布曾经到达印度并在印度建立了殖民地B.哥伦布根本没有到达印度C.哥伦布到达印度时,印度附近岛屿上住着食人者D.哥伦布在死时才知道他发现了印度2.墨西哥的征服者迪亚斯在回忆录中写到:“我们废除了印第安人中间的盲目崇拜和其他令人憎恶的东西之后,上帝保佑了我们的努力,我们给男人、妇女和所有征服后出生的孩子施洗礼,要不然他们的灵魂可能下到地狱。
”材料说明了新航路开辟的( ) A.经济因素 B.社会因素C.某某因素 D.技术因素3.2014年3月访德。
下图分别是默克尔向赠送的1735年德国绘制的第一幅精确的中国地图和默克尔夫妇宴请夫妇的部分菜单。
下列有关解读正确的是( )①当时中国版图包括南海诸岛、某某等地②该图制作者有可能是中国赴海外商人③该图绘制应该是在新航路开辟后④宴请菜单中出现原产美洲的农作物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4.有人说:“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这说明瓦特的发明能够问世并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最主要的因素是( )A.资源因素B.市场因素C.理论因素D.劳动力因素5.19世纪下半叶,西欧的工人享有普遍的繁荣和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
在1850-1913年间,英国和法国的实际工资几乎增加了1倍。
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A.福利国家制度建立和完善B.生产力极大提高,社会矛盾得到解决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开始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D.海外投资带来巨额利润6.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曾有如下描述:“一个人抽出金属丝,另一个人拉直,第三个人切断,第四个人削尖,第五个人打磨顶部做出头……用这种方法,做一枚别针的工序被分为18个单独的操作程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练习试题
【篇一】
1.“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造成欧洲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事件是()
A.郑和下西洋
B.宗教改革
C.新航路开辟
D.汽船发明
解析郑和下西洋是在15世纪,不符合题干时间限制;宗教改革是在1517年,主要涉及的是思想领域,不是经济领域;15—16世纪的新航路开辟,使得传统商路发生改变,使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处境开始改善,故C项正确,汽船的发明是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C
2.“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
”这段话表明新航路的开辟中()
A.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
B.教皇发挥了组织作用
C.传播基督教是探险家的主要目的
D.教会蜕变成殖民机构
可知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
解析根据“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
答案A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材料指出了()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可知当时西欧积极向外扩张;“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解析根据题干中“向外猛冲的推动力”,
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说明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条件。
故选A项。
答案A
4.美国学者洛温在其所著的《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中指出:哥伦布这个英雄形象的塑造是美国教
科书中最的谎言。
哥伦布之所以被描绘成美国历第一位伟大的英雄,是因为他()
A.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B.率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C.领导北美人民摆脱殖民统治
D.是美国立国建制的功臣
解析麦哲伦及其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哥伦布生活在15—16世纪,不可能完成C、D两项叙述的功绩。
故选A项。
答案A
5.“1520年11月28日,星期三,我们越过海峡,进入太平洋。
在3个月20天里,我们没有吃过任何新鲜的食物。
我们吃的饼
干已不是饼干,而是爬满虫子、发出老鼠尿味的粉渣。
我们喝的是早已腐臭的黄水……”材料中“我们”的活动()
A.揭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
B.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C.确立了欧洲对世界的统治
D.彻底否定了宗教神学说教
解析通过材料中的时间可以判断反映的是开辟新航路中的事件——环球航行。
哥伦布到达美洲,揭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
幕;工业革命使欧洲逐渐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排除A、C两项,D项与题意无关。
故选B项。
答案B
6.法国米歇尔?博德在《资本主义史》中认为:西方历的所谓“地理的发现”,
使历史进入了双重的结合。
这里“双重的结合”主要是指()
A.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B.商品贸易与殖民掠夺
C.资本输出与世界市场
D.民主扩展与科学传播
解析“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只体现出对西欧的影响,不符合题干“双重的结合”的意思,故A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了世
界范围内的商品贸易,也开辟了西方殖民者对世界的掠夺,故B项正确;资本输出属于19世纪末资本主义侵略的特点,与题干时
间不符合,故C项错误;民主扩展与科学传播是在17—18世纪,与新航路开辟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7.一位研究欧洲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学家说:“地理大发现早期的进行是在中世纪的种种动机和设想的伴随下,独自开始的。
”
主要表现在()
但其结果却超出了这种“动机”和“设想”,
A.实现了传播宗教的目的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获得了巨额的财富
D.到达了印度和中国
解析地理大发现最初的“动机”和“设想”是掠夺财富和传播基督教,但结果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故选B项。
答案B
8.有西方史学家建议用“地中海时代—欧洲时代—大西洋时代”的历史发展次序来代替“上古—中古—近古”的历史发展次序。
该建议旨在强调()
A.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