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点总结
大学中药必考知识点总结
大学中药必考知识点总结一、中药的基本原理1.中药学的基本概念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生源、性质、组成、功效、应用等科学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2.中药的定义中药是指由天然植物、动物、矿物等原料经加工制成的药物。
3.中药的作用中药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治疗疾病,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
4.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包括滋补作用、疏散作用、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健脾和胃、生津润燥等。
5.中药的质量评价中药的质量评价包括外观检查、理化性质鉴别、成分分析、毒理学评价等。
二、中药的分类1.中药的分类体系中药可以按照来源、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等不同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2.中药的来源中药的来源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3.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性味分类包括寒热、温凉、苦甘、辛酸等,归经主要包括归肝经、归心经、归肺经等。
4.中药的功能主治中药的功能主治包括清热解毒、利湿化痰、行气活血、补益虚损等。
5.中药的剂型中药的剂型包括颗粒剂、丸剂、散剂、膏剂、糖浆剂等。
三、中药的药材学1.中药材的采集、加工和贮藏中药材的采集应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气候条件,采集后需要进行加工处理和贮藏保存。
2.中药材的性状鉴别中药材的性状鉴别包括外形特征、色泽、气味、口感等方面的鉴别。
3.中药材的理化鉴别中药材的理化鉴别包括密度、灰分、含水量、挥发物含量等理化性质的分析。
4.中药材的成分鉴别中药材的成分鉴别包括挥发油、单味成分、无机盐等成分的鉴别。
5.中药材的质量标准中药材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理化性质、成分含量、微生物限度等方面的标准。
四、中药的配伍学1.中药的配伍规律中药的配伍规律包括四气配伍、五味配伍、六淫配伍、七情配伍等规律。
2.中药的合理搭配中药的合理搭配需要遵循中药药性相克相济、药味相近相宜、药效相同相配等规则。
3.中药的常见配伍禁忌中药的常见配伍禁忌包括不宜同用的中药组合,如鱼腥草与龙胆草、黄芩、防己同用等。
4.中药的配伍应用中药的配伍应用指的是将两种或多种中药进行搭配使用,以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2016年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点总结
2016年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点1. 中药学基础知识中药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中药学基础知识是开展中医临床工作的前提。
2016年,中药学基础知识考试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中药的种类和分类;•中药药材和药物的来源、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和用法用量;•中药物质基础和药效物质的研究;•中药制剂的制备和使用。
同时,2016年中药学基础知识的考试内容也有所扩展,包括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知识。
2. 中药方剂学中药方剂学是对中药学知识综合运用的重要学科,包括方剂学基础、方剂鉴定和方剂研究等方面。
2016年中药方剂学考试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方剂的分类和用途;•方剂的组成和配伍规律;•方剂的制备和使用;•方剂的质量检验和鉴定。
同时,2016年中药方剂学的考试内容也有所扩展,包括中药方剂治疗各种疾病的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知识。
3.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物质对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学科。
掌握中药药理学知识对于理解中药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中药药理学考试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中药药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中药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适应症、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中药药物治疗疾病的机制和临床应用。
同时,2016年中药药理学的考试内容也有所扩展,包括中药对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作用等方面的知识。
4. 中药临床应用中药临床应用是中医学临床实践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掌握中医临床技能和提高临床实践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2016年中药临床应用考试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中药临床应用的各种方式、常用方剂和详细治疗原则;•中药对临床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作用;•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中药治疗某些常见病的示范方剂和临床应用技巧。
同时,2016年中药临床应用的考试内容也有所扩展,包括中药针灸、中药推拿等临床应用技能方面的知识。
中药师专业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药师专业知识点总结归纳中药师是指掌握中药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中药药材生产、中药制剂与生物制品生产、质量控制、中药临床应用、中药研究等工作的专业人员。
中药师专业知识点繁多,包括中药学、中成药学、方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等多个学科。
下面对中药师专业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一、中药学1. 中药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性状、药效、用途及其炮制、贮运等方面的学科。
它的发展历程包括中药学的起源、发展与传统经验,现代中药学的形成与发展等。
2. 中草药的性状与鉴定对于中草药来说,性状的鉴定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观察草药的外形、颜色、气味、味道等来判断其真伪与质量。
3. 中药的质量评价与控制中药的质量评价主要包括药材的外观质量和内在品质两个方面。
控制中药的质量需要掌握检验技术和质量标准等知识。
二、中成药学1. 中成药的定义与分类中成药是指以天然或人工制备的中草药为原料,经炮制、组方和加工制成的成品药品。
根据不同的用途和治疗疾病的不同,中成药可以分为解表药、清热药、利咽药、活血化瘀药等多个类别。
2. 中成药的炮制与加工中成药的炮制与加工是将中草药进行处理,使其具备药效、降低毒性或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常见的炮制和加工方法包括炒制、焙制、煅制、浸泡等。
三、方剂学1. 方剂的定义与分类方剂是指按照一定的比例、方法和顺序组成的中草药的组合。
根据其使用形态和特点,方剂可以分为汤剂、丸剂、散剂、丹剂等。
2. 方剂的调配与应用方剂的调配过程是将具备药效的中草药按照一定的配方进行组合,使之具备一定的疗效。
在方剂的应用过程中,需要考虑患者的病情、病理和体质等因素。
四、药理学1. 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与作用机制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化规律以及药物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科学。
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靶点作用、信号通路、药物代谢等多个方面。
2. 药物的药效学与副作用药物的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疗效和效应的学科。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重点总结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重点总结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重点总结第一章药学服务药学发展历程的三个阶段:以药品供应为中心的传统阶段;参与临床实践,促进合理用药的临床药学阶段;以患者为中心,改善患者生命质量的药学服务阶段药学服务含义:是药师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包括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应用有关的服务,以期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经济和适宜性,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药学服务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临床实践。
药学服务主要组成部分药学监护药学干预药学咨询药学服务的基本要素: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与药物使用有关”的“服务”。
主要用信息和知识的形式,满足患者在药物治疗上的特殊需要。
药学服务的主要实施内容:与患者用药相关的全部需求。
从事药学服务应具备的素质(一)药学专业知识(二)沟通能力(三)药历书写能力(四)投诉应对能力(五)处方审核能力沟通能力:技巧:认真聆听、注意语言的表达(开放式提问)、注意非语言的应用、注意掌握时间关注特殊人群:婴幼儿、老年人、少数民族、境外患者等。
药历书写能力美国药历模式:SOAP模式、TITRS模式我国药历推荐模式,包括(基本情况、病历摘要、用药记录、用药评价)药历的作用:药师为参与药物治疗和实施药学服务而为某一患者建立的用药档案;它源于病历,又有别于病历。
投诉应对能力:类型:服务态度及质量、药品数量、药品质量、退药、用药后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价格异议。
处理: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接待时行为举止、接待方式与语言、保存有形证据。
药学服务的对象:用药周期长或需要终生服药的患者需要同时应用多种药品的患者特殊人群(特殊体质者;肝肾功能不全者;过敏体质者;小儿、老年人、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血液透析者)药学服务的效果:治疗学效果安全性效果经济学效果用药咨询服务: a患者用药咨询(咨询内容,特殊关注) b医师用药咨询(提高疗效,降低治疗风险) c护士用药咨询(适宜溶剂,稀释溶剂,滴速、配伍禁忌) d公众用药咨询药物不良反应(ADR):药圈会员收集分享阿昔洛韦—急性肾功能衰竭利巴韦林—致畸、胎儿异常、肿瘤、溶血性贫血肝素—血小板减少症含钆的造影剂—应用于肾功能不全者可以引起的肾纤维化和皮肤纤维化大量运用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可以引起牙龈出血、手术创面出血培高利特—心脏瓣膜病替加色罗—严重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加替沙星—对糖尿病患者可以加重低血糖、可以导致高血糖培氟沙星—可以导致跟腱炎氟西汀、帕罗西汀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可以引起5-羟色胺综合症。
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部分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主要考点内容:1、重点:掌握整体观念的概念及整体观念的内容2、重点:掌握辨证论治的概念及整体观念的内容。
知识点一:中医的整体观念知识点二:中医的辨证论治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理论和方法的一门科学。
中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一)整体观念的概念整体:指事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整体观念:是指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整体性。
具体可以描述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而且与自然界相互关联。
(二)整体观念的内容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心为主宰),通过经络系统的沟通和联系,将各个脏腑、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人体统一协调的机能活动。
它们之间在生理上相互促进,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2、人与环境相统一:(1)人与自然环境相统一:人体生活在自然界中,不断地调整自我,以适应自然界气候的变化,自然界气候反过来对人体的生理也有影响。
当自然界气候变化剧烈时,人体不能适应其变化,就会发生疾病。
(2)人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五脏的功能活动是情志(心理)活动产生的物质基础,而心理活动又直接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们与不同的社会环境相适应,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方式。
当社会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人体不能适应,就会造成心理机能的紊乱,从而产生疾病。
二、辨证论治(一)辨证论治的概念。
辨证论治:就是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称为“论治”。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重点知识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重点知识第一章执业药师与中药药学服务一、中药药学服务模式现代药学的发展有三个阶段传统的:以药品供应为中心的阶段临床药学阶段:参与临床用药实践,促进合理用药。
更高层次的药学服务:以患者为中心,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药物服务的具体内容包含与患者用药相关的全部需求中药处方调剂、中药处方点评、用药咨询、中药医嘱审核、参与临床查房、开展药学查房、开展药学监护、参与临床会诊、患者用药教育、健康宣教、个体化药学服务及用药安全性检测等。
二、中药药学服务新进展中药药学服务新进展药物重整患者入院、转科和出院时,药师通过核对新开的医嘱和已有的医嘱,比较患者目前的整体用药情况(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营养补充剂等)与医嘱是否一致,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的过程。
开展中药药物警戒工作中药的临方炮制研究中药知识科普与药学信息服务向患者或医护人员提供合理的用药方法宣教,介绍最新药物治疗进展、药品新品种、药物间相互作用、禁忌证、不良反应及使用注意事项等,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三、药学服务常用文献信息医学典籍特点《黄帝内经》最早的一部中医典籍,现存最早、最为系统的医学经典著作。
素问(阴阳五行脏腑)灵枢(针灸)。
《伤寒论》张仲景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
《金匮要略》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张仲景著。
《巢氏诸病源候论》第一部证候学专著,巢元方著。
《温疫论》第一部论瘟疫的专著,吴又可著。
本草典籍特点《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
整理南北朝以前的药物学资料,首次将药物按照自然属性分类;创设了诸病通用药专项,以病证类药,如治风项有防风、防己、独活等。
方书典籍特点《肘后备急方》东晋·葛洪著。
属急症手册。
《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
对后世妇婴专科有很大影响,孙思邈著提出大医精诚,大医习业。
《千金翼方》续《千金要方》,与《千金要方》合称《千金方》。
《中药学》考点总结
《中药学》考点总结
一、中药基本概念
2、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指把药物分解、组合、熬煎炼作成药物的过程,是中药制剂的核心技术,是以药物性状变化为主导,注重药物效果的特点。
3、中药炮制规律:
(1)气镰规律:气镰规律指的是炮制中各种药物所具有的特性,即一些特定药物的增加,可以增强气的作用,减少伤害,例如在熬制中,当参加炮制的药物有肉桂、桃仁、枸杞等温热药物时,可以增强散寒止血的作用;
(2)湿镰规律:湿镰规律指的是炮制中一些特定药物的增加,可以增强湿的作用,以消除热的副作用,例如在清热解毒的炮制中,当参加炮制的药物有生地、茯苓、藿香等湿凉药时,可以调节散热的作用;
(3)润镰规律:润镰规律指的是在炮制中,当参加炮制的药物有玄参、荆芥、黄芩等平凉药物时,可以增强滋润化痰、泻湿的作用。
4、中药炮制的类型:
(1)捣烂:捣烂法是把植物或动物油相关的部位的经磨成粉状的一种方法。
中草药相关知识点总结
中草药相关知识点总结中草药指从植物中提取的具有药用价值的部分,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草药的使用历史悠久,起源于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草药具有独特的疗效和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以下是中草药相关的一些知识点总结:1.中草药的分类:中草药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中草药名称、药性、功效等。
按药性分类,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五性草药;按功效分类,可以分为清热解毒草药、养阴补阳草药等。
2.中草药的药效:中草药具有多种药效,可以通过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常见的药效包括祛寒散寒、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
3.中草药的制备方法:中草药可以制成不同的剂型,如汤剂、丸剂、散剂、片剂等。
不同的剂型适用于不同的疾病和患者。
制备中草药时需要注意药材的选择、研磨、煎煮等步骤。
4.中草药与现代药物: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可以与现代药物相似或相同,具有类似的药理作用。
很多现代药物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研制而成的,如麻黄碱、青蒿素等。
5.中草药的理论基础:中草药治疗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中医药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等。
中草药的使用需要结合中医药理论进行辨证施治。
6.中草药的安全性:中草药治疗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
一些草药可能存在毒副作用,需要根据临床情况和患者体质进行合理使用。
7.中草药的研究方法:中草药的研究方法包括药材鉴别、化学成分分析、药理学研究、临床试验等。
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加速中草药的研发和应用。
8.中草药的保存和贮存:中草药的保存和贮存需要注意防止虫蛀、霉变和湿热等情况。
一般来说,中草药应放置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9.中草药的合理用药:中草药的合理用药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调配。
不同的疾病和个体差异可能需要不同的中草药组方和剂量。
10.中草药的发展前景: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草药在现代药物领域的应用逐渐扩大。
中药师考试知识点大全总结
中药师考试知识点大全总结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中药师考试,特总结了一些考试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一、中药学基础知识1. 中药学基础理论:包括药物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剂学等基础理论知识。
2. 中药的来源及分类:中药的来源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其中又可以分为中药材、中成药、中药制剂等不同分类。
3. 中药化学成分:中药中含有大量的化学成分,如生物碱、生物碱、萜类化合物、多糖等。
4. 中药质量标准:中药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等。
5. 中药的制备方法:中药的制备方法包括药材的收获、加工、炮制、提取、制剂加工等。
二、中药学深入知识1. 中药的功效与作用:中药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如清热解毒、祛风散寒、利湿利尿、活血化瘀等。
2. 中药的药效评价方法:中药的药效评价方法包括药理学实验、临床试验、现代分析方法等。
3. 中药的毒性与不良反应:中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具有一定的毒性与不良反应,考生需要了解并掌握其处理方法。
4. 中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中药在使用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斟酌其适应症与禁忌症,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5. 中药的药物相互作用:中药在使用中有可能会产生药物相互作用,考生需要了解各种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特点。
三、中药药用植物1. 中药常用药用植物:常用的中药植物包括黄芪、甘草、当归、石斛等,考生需要了解其产地、性味、功能主治等知识。
2. 中药植物的药材鉴别:中药植物的鉴别包括外观特征、理化指标、显微鉴定等方法。
3. 中药植物的提取与分离:中药植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包括常规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凝胶色谱分离等。
四、中药饮片1. 中药饮片的制备:中药饮片的制备包括药材的选择、加工、炮制、干燥等过程。
2. 中药饮片的鉴别:中药饮片的鉴别需要掌握显微鉴定、理化分析等方法。
五、中药制剂1. 中药制剂的种类:中药制剂包括颗粒剂、丸剂、散剂、煎剂、粉剂等。
2. 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选药、炮制、加工、包装等过程。
中药综合总结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症、证、病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
病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异常病变过程,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一般找脏腑或病因,如肾虚血少,风热蕴肺,阴血亏虚等)●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相互抑制、约束,体现在阴阳相互消长过程中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水与火等互根互用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消长平衡量变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阴消阳长”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阳消阴长”相互转化量变基础上的质变,“物极”阶段“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生热,热甚生寒”●阴阳阴阳的属性天为阳,地为阴。
火为阳,水为阴。
动者为阳,静者为阴。
阳化气,阴成形。
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或属于功能方面的皆为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或属于有形的物质方面的皆属于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疾病诊断中应用以色泽的明暗分阴阳,鲜明者为病在阳分,晦暗者为病在阴分。
以声息的动态分阴阳属性,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为阴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属于阳证,呼吸微弱,声低气怯,多属于阴证。
以脉象部位分阴阳,则寸为阳,尺为阴;以至数分,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以形态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为阴。
属于阳证类型的疾病,如疖、痈、丹毒、脓肿等,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症状;属于阴证类型疾病,如结核性感染、肿瘤等,表现为苍白、平塌、不热、麻木、不痛或隐痛等症状。
疾病治疗中应用——确定治疗原则(基本原则:调整阴阳,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1)阴阳偏盛,——实证,治疗原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中药师专业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药师专业知识点总结大全中药师是指对中药的药理学、临床应用、贮藏、加工、配制及管理等方面具有系统、专门的知识,经相关法定机构考核合格,取得中药师资格证书,从事中药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
中药师需要掌握丰富的中药知识,包括中药的命名、性味归经、功效、应用、质量标准、加工配制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中药师专业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中药的分类1. 根据来源,中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三大类。
2. 根据性味功效,中药分为寒热温凉性味,功能主治等不同分类。
二、中药的性味1. 中药的性味包括五味:苦、甘、酸、辛、咸;性味归经包括寒、凉、温、热、平。
三、中药的功效1. 中药的功效包括润燥、清热、理气、化湿、活血、化痰、散寒、和胃、止血、安神、健脾等。
四、中药的应用1. 中药的应用包括内服、外用、煎汤、冲剂、泡膏、熏洗等多种形式。
五、中药的质量标准1. 中药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气味、味道、含量、杂质等多个方面的检验。
六、中药的加工配制1. 中药的加工配制包括研磨、配方、煎煮、制成药物等多个环节。
七、中药的贮藏1. 中药的贮藏需要注意干燥通风,远离阳光和潮湿环境,以保证药材品质。
八、中药的鉴别1. 中药的鉴别需要根据药材的外形、气味、味道、功能、来源等多个方面进行鉴别。
九、中药的毒理学1. 中药的毒理学包括中毒原因、毒理症状、处理措施、急救方法等。
十、中药的临床应用1. 中药的临床应用包括各种疾病的中药治疗方案、疗效观察、不良反应及禁忌等。
十一、中药的文献学1. 中药的文献学包括《本草纲目》《本草经》等古籍的阅读和运用,以及中药文献的研究应用。
十二、中药的药理学1. 中药的药理学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药理学知识。
十三、中药的药物分析1. 中药的药物分析包括各种中药的成分分析、质量评价等。
十四、中药的药事管理1. 中药的药事管理包括中药的采购、存储、配制、发放等管理工作。
十五、中药的临床药学1. 中药的临床药学包括中药的疗效观察、不良反应监测、用药指导等。
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中药综合核心知识点
心烦、急躁失眠,口舌糜烂疼痛,口渴,吐、衄血,舌红,脉数
肺气虚
咳喘无力、稍用力则喘甚+气虚症(气短懒言,自汗,乏力,面色㿠白 )
肺阴虚
咳嗽较重,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阴虚证(潮热,盗汗,颧红)
风寒犯肺
咳嗽
气喘
咯痰
咳痰稀薄,色白多泡沫+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
风热犯肺
咯痰色黄稠,不易咳出+风热表证(发热重,恶寒轻或恶风、咽痛,鼻流浊涕,口干)
第二章 中医诊断基础
第二节
失神
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假神
原来精神极度衰颓,意识不清,突然精神转“佳”;又称“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癫病
表情淡漠,寡言少语,闷闷不乐,笑哭无常
痰气郁结,阻蔽心神
狂病
呼号怒骂,打人毁物,不避亲疏
痰火扰心
痫病
突然昏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四肢抽搐
痰迷心窍,肝风内动
白色
主虚寒证、失血证
良附汤
饮食停滞
胃痛胀满,嗳腐恶食,或吐不消化食物
保和丸
肝胃不和
胃脘胀痛,痛连胁肋,嗳气后痛减,生气时痛甚
柴胡舒肝散
肝胃郁热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燥易怒,泛酸嘈杂
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脾胃虚寒
胃痛隐隐,喜温喜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手足不温
黄芪建中汤
泄泻
食伤肠胃
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泻下伴有不消化食物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病治阳
补阳时佐以补阴药,即阴中求阳,补阴时佐以补阳药,即阳中求阴
第三节
木
木曰曲直
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火
火曰炎上
中药学知识与技能综合总结
4 / 13
参苓白术散
参芪片 香砂六君丸
薯蓣丸
当归补血口服液 八珍颗粒
人参养荣丸
归脾丸 人参归脾丸 十全大补膏(丸) 六味地黄丸 知柏地黄丸 左归丸 大补阴丸 麦味地黄丸 杞菊地黄丸 河车大造丸 金匮肾气丸 四神丸 桂附地黄丸 五子衍宗丸 济生肾气丸
消渴丸
生脉饮
健脾胃,益肺气 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忌藜 芦、皂角、五灵脂、茶和白萝卜 ,感冒药 补益元气 气虚体弱、四肢无力
儿童、孕妇、年老体弱者慎用,高血压、心脏病、肝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遵医嘱服用,不宜与 滋补造型或温热性中药同服、忌烟酒、辛辣、生冷、鱼腥、油腻之品!
感冒清热颗粒 正柴胡饮颗粒 荆防颗粒 九味羌活丸
解表药 参苏丸 玉屏风颗粒
疏风散寒,解表清热 (咳嗽咽干) 发散风寒,解热止痛 肢酸痛) 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温肾散寒 涩肠止泻 肾阳不足所致泄泻
温肾补阳
肾阳不足,肢体水肿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咳嗽、
消渴(忌赤石脂)
补肾益精
肾虚精亏
温肾化气 利水消肿 肾阳不足、水湿内停 水肿、小便不利、痰饮
咳喘
滋肾养阴 益气生津 气阴两虚的消渴 忌藜芦、皂角、五灵脂、茶和
白萝卜
益气复脉、养阴生津。红参 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脉微自汗
益气健脾,和胃 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便溏
调理脾胃,益气和营 气血两虚、脾肺不足的虚劳、胃脘痛、痹症、经闭、 月经不调。忌藜芦、皂角、五灵脂、茶和白萝卜 补养气血 身体虚弱、气血两亏
补气益血 气血两虚,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四肢乏力、月经过多
温补气血 心脾不足、气血两虚、形瘦神疲、食少便溏、病后虚弱 忌藜 芦、皂角、五灵脂、茶和白萝卜 ,感冒药
中药师专业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药师专业知识点总结归纳中药师是指掌握中药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中药临床应用技能和中药研究能力的专业人士。
他们是卫生行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负责中药处方的调配和煎制,以及对患者进行中药治疗。
中药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中药知识和实践经验,以便能够准确地辨别、制备和应用中药,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以下是中药师专业知识的总结归纳。
一、中药的基本概念1. 中药的定义和分类:中药是指用荆芥、茵陈蒿、附子、石膏、麦冬等天然药物为原料,经炮制加工或用来熬制中药饮片、中药颗粒、中药注射液等制剂,用于预防、治疗疾病及保健的药物。
根据药物来源、性味归经、功能作用等特征,中药可分为药材、中药饮片、中药制剂等不同类型。
2. 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性味归经是指中药的性质、味道和归属经脉的特征。
中药根据其性味和功能作用被归入不同的“四性、五味、十二经”范畴。
3. 中药的炮制方法:中药的炮制方法是指将原药进行煎煮、炒炙、熏熨、熬煮等加工处理过程,使药性得以调和、用于制成药品。
炮制方法的不同将直接影响中药的药效和用途。
二、中药师的职责和技能1. 中药师的职责:中药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病史,结合中医理论和辨证施治原则,提供中药的合理用药建议,制定个性化的中药处方,并进行中药的煎制或调配。
同时,中药师还需要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健康管理等工作。
2. 中药师的技能:中药师需要具备良好的中医基础知识和中药辨识能力,熟练掌握中药处方的制定和调配技能,熟悉中药的用药禁忌和不良反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对中医药法规和伦理规范的遵守能力。
三、中药的药理学知识1. 中药的药效学:中药的药效学是指中药通过化学成分与机体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治疗作用的过程。
药效学知识包括中药的药物代谢、作用机制和药效评价等内容。
2. 中药的药理学:中药的药理学是指中药在机体内的生物作用和药物代谢过程。
中药师需要了解中药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理过程,以指导临床应用和药物监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综合知识及技能重点总结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1/ 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指导思想:整体观念基本思路:辨证论治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
病: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即是"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依据。
2/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推动、温煦、兴奋统属于阳;凝聚、滋润、抑制统属于阴。
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
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泄,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
五脏之中,又各有阴阳所属,即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属阳;肝、脾、肾位于下部(腹腔)属阴。
阴阳偏胜治疗原则:阴阳偏胜,即阴或阳的过盛有余,为邪气有余之实证。
治疗时采用“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如:阳胜则热--“热者寒之”、阴胜则寒--“寒者热之”。
阴阳偏衰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虚损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
治疗时采用泄其有余、补其不足。
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
这种治疗原则亦称为“阳病治阴”。
若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
这种治疗原则也称为“阴病治阳”。
阴阳互根理论:阳中求阴能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阴中求阳能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3/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火-→土-→金-→水-→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土-→水-→火-→金-→木。
青风春胆目泪爪酸东肝怒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赤暑夏小肠舌汗面苦南心喜火曰炎上温热、向上(升腾)、光明、茂盛黄湿长夏胃口涎唇甘中脾思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等白燥秋大肠鼻涕毛辛西肺悲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等黑寒冬膀胱耳唾发咸北肾恐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五行相生治法:滋水涵木法(滋肾养肝法)滋肾阴以养肝阴益火补土法(温肾健脾法)火指命门之火而非心火,指肾阳培土生金法(补养脾肺法)健脾气以养肺气金水相生法(补肺滋肾法)养肺阴以滋肾阴五行相克治法: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培土制水法补脾利水佐金平木法泻肝清肺泻南补北法(泻火补水法)心主火,火属南;肾主水,水属北4/五脏,即心、肺、脾、肝、肾;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胞宫、精室)。
五脏主藏精气,以藏为主,藏而不泄;六腑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
奇恒之腑,虽名为腑,但其功能却有异于六腑,并有类似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有似脏非脏,似腑非腑的特点。
肝:主疏泄,主藏血. 喜条达恶抑郁.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腑合胆.心:主血脉,主神志.阳脏,喜通明.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腑合小肠.脾:主运化,脾气主升,主统血.喜燥恶湿.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腑合胃.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肺朝百脉,肺主治节.喜润恶燥.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在腑合大肠.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及生殖,主水,纳气,濡养温煦脏腑.有"先\后天之精",故称为"先天之本".封藏为主. 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腑合膀胱.类似功能:心主血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肺朝百脉肺主气、肝主疏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主纳气肾主水、脾主运化水液、肺主通调水道1.心及肺的关系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2.心及脾的关系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3.心及肝的关系血液、神志方面的依存及协同。
4.心及肾的关系心阴心阳及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水火既济)心血及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心肾相交)5.肺及脾的关系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
6.肺及肝的关系气机的调节。
7.肺及肾的关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金水相生。
8.肝及脾的关系饮食物的消化和血液的生成、贮藏及运行。
9.肝及肾的关系肝肾的精血、阴阳相互为用,相互制约,协调平衡。
精血同源、肝肾同源10.脾及肾的关系先天后天的相互滋养。
五脏及六腑的关系心及小肠的关系:心火移热于小肠。
肺及大肠的关系:大肠传导正常,腑气通畅,亦有利于肺气的下降。
"气虚便秘" 脾及胃的关系:(1)纳运相合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不和"。
(2)升降相因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一升一降,相互协调。
(3)燥湿相济脾属阴喜燥而恶湿,胃属阳喜润而恶燥。
两脏燥湿相合肝及胆的关系: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胆主决断,及人之勇怯相关。
肾及膀胱的关系: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均依赖于肾脏的气化。
呼吸:肾\肺消化:肝\脾水液代谢:肺(上焦)\脾(中焦)\肾(下焦) 脑活动:心\肝\肾5/气的生成:肺\脾\肾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1.元气-肾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肾中精气,分布于三焦.推动和促进着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各脏腑、经络2.宗气-脾肺“气海、膻中”,宗气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行呼吸\气血.语言、声音、呼吸、视听、心搏3.营气-脾胃“荣气”,来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脉中之气,化生血液,营养全身4.卫气-脾胃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控制汗孔开合和汗液排泄,维持体温.脉外之气.气逆:面红目赤气滞:闷胀疼痛气闭:不省人事气脱:汗出不止气陷:子宫下垂血的功能营养和滋润作用,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的主要成分。
气及血的关系:气为血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血能载气、养气)津和液:质地较清稀,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质地较稠厚,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则称为液。
6/督脉的基本功能为:①调节阳经的气血(阳脉之海)②及脑、髓和肾的功能有关。
任脉起基本功能为:①调节阴经气血(阴脉之海);②主持妊养胞胎(任主胞胎)。
冲脉基本功能为:①调节十二经气血(十二经脉之海);②冲为血海,有促进生殖之功能。
带脉基本功能为:①约束纵行诸经;②主司妇女的带下。
7偏阳质及发病偏阳质是指具有偏于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类型。
偏阴质及发病偏阴质是指具有偏于不足、偏寒、喜静等特性的体质类型。
8/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不通;寒性收引,具有收缩牵引挛急等特点。
暑: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易犯头目、内扰心神;暑多挟湿,湿热郁阻(暑必兼湿)。
湿: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湿性重浊:沉重、秽浊(痹证、淋证);湿性粘滞:粘着、停滞(病程缠绵、反复发作);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下肢水肿。
燥: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
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邪易致疮疡。
疫:疫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9/病机:由于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导致真实假虚现象,称为:大实有嬴状由于脏腑的气血不足、运化无力,导致真虚假实现象,称为:至虚有盛候阴阳互损: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称为:阴损及阳在阳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阴虚,称为:阳损及阴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阴寒之邪雍盛于内,可见阳浮于外之症,称为:真寒假热之证。
阳盛格阴:邪热过盛,格阴于外,称为:真热假寒之证。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控制疾病传变)10/康复原则:形神共养:①养形重在养精血保胃气。
②养神重在调神护神。
调养气血阴阳:①调养气血。
②调养阴阳。
③协调脏腑。
④疏通经络。
第二章中医诊断基础1/中医诊断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辨证求因青色主寒证、惊风证、瘀血证、痛证黑色主肾虚、水饮证、瘀血证、痛证黄色主虚证、湿证白苔:表证,寒证积粉苔:毒热内盛,常见于瘟疫或内痈黄苔:热证,里证舌淡胖苔黄而华润:阳虚水湿不化灰黑苔: 灰黑而润滑:寒湿证灰黑而干燥:里热证口苦------肝胆实热口甜而腻------多属脾胃湿热口中泛酸------肝胃不调;或食滞于胃口中酸馊------多为食积内停口淡乏味------常见于脾虚不运第三章常见病辨证论治反治: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物治疗假热症状真寒假热证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物治疗假寒症状真热假寒证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虚药治疗虚性闭塞不通症状真虚假实证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实性通泄症状真实假虚证第四章民族医药基础知识藏药:五元:土、水、火、风、空三因:隆、赤巴、培根三化味:甘酸苦蒙药:三根:赫依(气)、希日(火)、巴达干(土和水)三秽:稠、稀、汗第五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尿胆红素(BIL)胆红素是血红蛋白的降解产物,显示肝细胞损伤和鉴别黄疸的重要指标肝炎、肝硬化、肝损伤、胆管炎尿淀粉酶: 增高:急性胰腺炎发,胰头癌、流行性腮腺炎、胃溃疡穿孔减少:重症肝病、严重烧伤、糖尿病粪胆原:增加: 在溶血性黄疸减少: 阻塞性黄疸淀粉酶(AMY)速率法:血清80~220U/L增高: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急性胰腺炎发病后2~12h,血清淀粉酶开始升高,12~72h达到高峰,3~4日恢复正常。
降低:肝癌、肝硬化、糖尿病磷酸激酶(CPK)男性25~200U/L 女性25~170U/L增高: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脑梗死、急性脑外伤肾功能检查的项目有血清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 参考范围:155~428μmol/L酶法男性180~440μmol/L 女性120~320μmol/L增高:核蛋白代谢增强减少: 恶性贫血、范科尼综合征,高糖、高脂肪饮食血糖(GLU)空腹: 成人3.9~6.1mmol/L(70~110mg/dl)儿童3.3~5.5mmol/L (60~100mg/dl)餐后2h:血糖<7.8mmol/L(140mg/dl)增高:胰岛素功能低下降低:胰岛素β细胞瘤,肾上腺素皮质功能减退(艾迪生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营养不良糖化血红蛋白(Ghb)竞争免疫比浊法4.8%~6.0%增高见于糖尿病、高血糖降低见于贫血、红细胞更新率增加血清总胆固醇(TC)--3.1~5.7mmol/L 甘油三酯(TG)--0.56~1.70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致病因子 1.9~3.61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及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呈负相关1.04~1.55mmol/L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检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临床检查为大三阳的是HbsAg HBeAg HBcAb 带有传染性,应尽快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