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世纪80年代,有学者把延续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统称为“黄色文明”,把西方世界的民主化和工业化的结果,称作“蓝色文明”,断言“蓝色文明一定会取代黄色文明”,二十多年过去了,黄色文明在蓝色文明的包围中仍在顽强地生存并不断发展,其生命力之旺盛,令世人瞩目,什么原因呢?

首先,我们先探索黄色文明的由来。中国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在黄土高原,人们面对的是大片大片的黄土地,是沉默稳固厚实可靠的大地。黄土和中国的文化联结得非常紧密。中国人对于“土”则表现了强烈的眷恋和依赖心理,我们称它为“恋土情结”。

在中国人所崇拜的诸神中,有一位受人爱戴的神叫土地神。这位和蔼可亲、笑容可掬的土地公公,正是中国先民们心目中的土地的形象。在中国历史上,帝王的权力总是首先表现在土地所有权上。所以,中国古代的战争基本上都是土地战争,而不是人的战争。因为在中国人看来,人是属于土地的,占领了土地,也就等于征服了这一方土地上的臣民。

这一点和二战时法西斯大规模地屠杀犹太人是不同的,和欧洲历史上历次旨在消灭异教徒的宗教战争也大相径庭。中国人的疆域意识非常强,这疆域意识就植根于土地意识之中。

我们中国人自古崇尚黄色,认定黄色是最高贵的色彩。中国人是尊土的,而黄色正是土的颜色。正如五行当中“土”为中心一样,在五色当中,中国人也是以“黄”为中心。从黄土地到金黄的庄稼,从黄皮肤到黄袍、黄冠,从远古的黄帝到列朝的皇帝(皇、黄同音通假)等,都体现了中国人对黄色的尊崇。

中国人对蓝色的态度也与古希腊人相反,他们认为蓝色为俗色。在中国,只有皇上才能穿明黄色的衣服,布衣百姓通常只着两种颜色的服装,一是蓝色,一是灰色。中国古代称老百姓往往是“黔首”,是“黎民”,正因为他们经常穿戴的是青色(深蓝色)的衣服和头巾。

基于此,我们的政治、文化、民俗等等都以黄色呈现出来,可总称为“黄色文明”。在世界诸多文明中“黄色文明”有什么优势呢?与西方的“蓝色文明”相比较,我们的文明具又具有什么不可替代的优势呢?

就蓝色与黄色的心理效应而言,它们也正好构成截然对立的两极:蓝色意味着冷静、淡漠和超脱;黄色意味着热烈、狂躁和入世。西方文化的智性特征、理性精神以及对知识的重视,无疑是与蓝色的冷静、淡漠和超脱相一致的。它那严密的逻辑思维,机械论的科学模式,纯客观写实的艺术倾向,超越性的真理观念和宗教意识等等,都与蓝色的心理效应相吻合。

而中国文化的情性特征、感性精神、对生命的重视和强烈的功利意识,又无疑是与黄色的热烈、狂躁和入世相一致的。这一点,蓝色不能替代黄色!

从行为学意义说,这一层次的文化意蕴是通过对色彩的运动知觉展示出来的。就水平方向看,蓝色是“离开观众而向后退缩”,而“黄色的最初运动是向观众进逼”。就圆周方向看,蓝色的运动是“向它自身的中心收缩”,形成“向心运动”;黄色则是“一个从中心向外扩展的运动”,它“盲目冲击着每个障碍物并且漫无目的地向四下扩散”,形成“离心运动”。

离心方向表现出向观众的逼近;向心方向则表现出向观众的远离。两种运动方向的知觉与对冷与暖的知觉也是对应的。“暖色意味着接近黄色,冷色意味着接近蓝色……暖色向观众逼近,而冷色却离开观众向后退缩。”蓝色与黄色的这种不同的知觉运动效果,同中西方文化的行为张力也有着紧密的对应关系。

众所周知,西方文化是建立在个人本位基础上的文化,其人格构成是以内在自我为其核心,在他们的行为中,他们特别强调自我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强调意志的自由。在同他人的关系上,他们特别注重突出自己的个性,力求充分显示自己与他人的相异之处。

所以他们时时注意同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尊重他人的私人时间和私人空间,尊重他人的意愿,时时明确自己同他人的界限,他们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总是趋向于远离,偏向于冷淡,归向于孤独。在人与人的联系中尽量地向后退却,尽量地向自身收缩。这一西方人的行为倾向正与蓝色的知觉运动效果相一致。

与此相反,中国文化则建立在群体本位的基础之上,其人格构成是以人际自我为核心,所以,在中国人的意识深处不是以自我意识,而是以他人意识为中心。在他们的行为中,他们不是强调独立、自主、个性、自由、求异等代表分离的倾向,而是特别地具有一种从众心理和求同意识。在同他人的交往中。

中国人往往极力消除自己与他人相异的地方,以显示自己与他人的相同之处,往往表现出对别人的关怀与亲近,努力在同他人的关系中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一种你我不分的“互渗状态”。在与其它文明交往中,这种互渗仅是边缘上的互渗,是以黄色为底色或为中心的互渗,而非混合在一起的互渗。这是黄色文明最根本的优势。

19世纪80年代,有人向孕育了中华文明的“黄河文明”发出了“天问”:“它已经衰老了。它需要补充新的文明因子。它需要一场大洪峰的的冲刷,而这场大洪峰已经来到。它就是工业文明。它在召唤我们。黄河命定要穿过黄土高原。黄河最终要汇入蔚蓝色的大海。” 认为中国文化和中国思维何止是制约了“工业文明”的发展,要想得到“工业文明”,必须要坚决摒弃所有中国文化和中国思维!因为“它已经衰老了”,因为它“最终要汇入蔚蓝色的大海”。

但二十多年的发展证明:蓝色并未吸收黄色,反而是黄色在蓝色的包围与衬托下不断扩大更加耀眼!我们只有不断地拂去黄色文明上各色尘垢,保护我们的底色、本色,并以其它色为陪衬,我们的黄色文明将会比其它色文明更加辉煌!

浅谈黄色文化

一提到扫黄你首先想到的也许是碾压黄色光碟的压路机,也许是焚烧黄色书刊的烈火,或许还有那站在穿着短裤蒙着脸面少女老男旁边的民警。当然对于现实中的扫黄我们早已司空见惯,然而还有另一个领域的扫黄虽然已经触及到我们的生活,然而我们却似乎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

最近网络世界最引人注意的事如果列一个排行榜的话,广电总局整顿网站的行动可以说绝对的排行之首,以往广电总局一直在高喊着整顿网站清除不良内容,然而给许多人的感觉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因此这次当广电总局骤然为许多反应冷淡的网站亮出黄牌的时候,着实把许多网站吓得不轻,这几天各个被曝光的网站迅速行动,一系列鸡飞蛋打的行动过后,广大黄民突然发现一些曾经吸引眼球的东西似乎一夜间销声匿迹。于是乎有人高喊:网络扫黄在行动,黄色文化清扫空。

不过在我看来,网络时代的到来,“黄”这个我们似乎十分熟悉的东西早已裂变成两个性格迥异的孪生兄弟,一个是现实中的“黄”兄,一个是网络领域的“黄”弟,如果说现实中的“黄”兄,我们可以依靠法律甚至行政手段加以清扫的话,那么网络领域的“黄”弟,我们如果采取同样的手段,未必会收到同样的效果。这主要源于它们背后所反应的不同本质属性。“黄”兄反应出更多的是社会属性,而“黄”弟反应的更多的则是文化属性。社会属性于文化属性比较,前者更具有更强规范性而后者则凸显着更为复杂的多样性。面对位列于社会活动中的“黄”兄我们完全可以用伦理、道德、法律、行政去加以约束并且加以限制,然而面对位列文化活动中的“黄”弟,我们并不应该采取太多的暴力手段。

儒家文化是中国的国粹,然而就是这个国粹其发展完全是踏着别的文化的尸骨逐步发展起来的。墨家、法家、杂家、道家那个不是博大精深,然而却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演化过程中逐步销声匿迹。文化是自由的,文化更应该是多样的,如果将自己文化的发展建立在别的文化的尸骨上,那么这种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了文化整体发展最大的阻碍和耻辱。

也许有的人说:黄色文化也配和墨家、法家、杂家、道家文化相提并论?如果仅仅狭义上讲的话,的确不配。但如果广义上讲的话,未必如此。在我看来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但从文化横向切面来看,文化共分为五种:红色文化——积极、主流文化,白色文化——自然、回归文化,黄色文化——情色、欲望文化,黑色文化——阴暗、反思文化,灰色文化——边缘、非主流文化。这五色文化构成了文化的主体颜色,在此基础上又逐步演绎出其他多色素文化,五色文化和它演绎出来的其他颜色文化共同组成了文化色彩。

“黄”拿到文化领域,我们根本没有理由去扫除干净。也许有人会跳出来指责我,你这不是和广电老大唱反调,不然,在我看来广电这次行动与其说是“扫黄”不如说是“扫暴”,红色好不好,很好,然而当这种颜色太过鲜艳,甚至开始刺伤我们的眼睛的时候,我们就要对它说不了。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文化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