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与近代上海城市发展

合集下载

精选2019-2020年历史必修2 经济史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0 中国民族资本主

精选2019-2020年历史必修2 经济史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0 中国民族资本主

精选2019-2020年历史必修2 经济史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0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人教版习题精选三十七第1题【单选题】下图为民国期间中国产业资本发展变化示意图,下表述正确的是( )A、1913-1920年民族资本的发展受内外形势影响B、1920年民族资本在产业资本中占据主体地位C、1913-1920年新增外国资本主要源自欧洲D、1920-1936年官僚资本萎缩缘于自然经济【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据统计,九一八事变时外国人投资有42.8%集中在上海;七七事变前,外国人的银行业投资有79.2%集中在上海,进出口和商业投资有80%、工业投资有67.1%。

造成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东部沿海受外国经济渗透最早B、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战争C、国民政府忙于内战忽视建设D、内地民族工业力量薄弱【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

造成张謇“不幸”的根源是( )A、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C、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D、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据《近代上海城市发展与城市综合竞争力》统计,1911年全国30人以上工厂数只有171家,1927年是1374家,1933年达到了2435家。

工厂数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 )A、科技发展的影响B、国内政局的稳定C、国际社会的支持D、政府鼓励兴办实业【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图为《近代前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曲线图》,该图第二个高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 )①“变法图存”成为社会主流思潮②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准备阶级基础③实业救国思想产生④促使了新文化运动产生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②④【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1923年初,上海华商各纱厂因花贵纱贱相继停工。

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

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

李百浩郭建黄亚平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图11840年以前上海县城图资料来源:christianHennot&zhengzu’an,AtlasdeShanghaiEspacesr。

presentationsde1849aJours1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分期在中国近代城市史上,上海与汉口、天津等开埠城市一样,其城市规划都不是以T业化为起点的。

1843年的开埠通商、建立租界是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起点,西方国家借助租界的殖民化促成了上海的城市化、近代化,其实质是商贸化。

商贸化带来了新市区、大城市的产生。

1927年上海特别市建立,成立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近代城市规划逐步形成。

上海loo余年的发展建设.虽然有三方四界的行政主体.但城市规划的成立.也是由局部规划到整体规划的发展过程。

根据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特点,结合中国社会政治的变革,其演变历史分期可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6个时期(表1):1.1第一阶段:近代城市形成与新市区建设、老城区改造(1843~1927)第1期:租界形成与发展兴盛(1843~1895)第2期:既有城市改造与发展(1895~1927)1.2第二阶段:近代城市规划形成与城市局部地区规划(1927~1942)第3期: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城市规划的兴盛与确立(1927~1937)第4期:日本侵占上海,殖民主义规划的延续(1937—1942)1.3第三阶段:近代城市规划成熟及城市总体规划(1942—1949)第5期:太平洋战争爆发,欧美近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导人(1942~1945)第6期:抗日战争胜利,城市总体规划的复兴与搁浅(1945~1949)第1期与第2期,以1895年中国第一个市政机关——上海南市马路工程局的成立为区分.并且同年,甲午战争爆发、中日《马关条约》订立。

第一、二阶段的区分是1927年7月(民国十六年),上海被定为特别市,开始大上海市中心区计划。

第3期与第4期,以1937年的“八一三”事变.日本军队全面侵入上海为区分。

开埠初期上海与横滨城市发展的比较--从城市地理学的角度探讨租界与近代城市发展的关系

开埠初期上海与横滨城市发展的比较--从城市地理学的角度探讨租界与近代城市发展的关系

助史地理第十九辑开埠初期上海与横滨城市发展的比较从城市地理学的角度探讨租界与近代城市发展的关系薄井由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两国签订《南京条约沢1858年日本和美国之间签订《日美友好通商条约》•这些都是不平等条约,也是屈辱历史的开幕。

与此同时,中日两国都由封建社会开始走向了近代国家。

现在我们普遍采用的自由贸易、广泛利用的近代科学技术都是从此开始的。

根据《南京条约》的签订,五个沿海港口的开埠,上海是其中之一。

仅仅十几年后的日美通商条约的签订导致了横滨的开埠。

这些开埠城市在特殊条件下迅速发展起来,其变化的速度和程度都是史无前例的。

这些由开埠而形成的近代新兴城市在城市地理学领域中处于一种特殊的位置。

西方程。

研究这些新兴开埠城市的共同性质、发展特征•以及各个城市之间的差异和产生差异的背景是颇有意义的。

而租界在这些开埠城市发展及其城市景观的形成过程中,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上海与横滨都曾拥有过国内规模最大的租界(居留地),但由于中日两国接受外来文化态度的差异,也就是说,当初两国对外国强迫通商时的反应差异,致使租界在两个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有明显的不同。

研究这种差异对上海与横滨两个城市发展的影响•以及租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应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关于上海租界和横滨居留地比较研究,列强的大量财富、先进技术、高度文明的迅速中日两国学术界已有不少研究成果,研究领流入9伴随着近代化的进程,带来了城市人口的急速增长、城区面积的大幅度扩张。

产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原料供给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随着列强在全球范围扩张,世界各地开始岀现了欧美式的(近代式的)城市。

在这之前•世界各地的城市地域性极强,但欧美文化的传播使世界各地的城市面貌统一化了。

换句话说,欧美文化在全球范围普及了,地球的这一面和那TM相差12个小时的地方也形成了外貌相似的城市。

这些城市在相同或近(以的历史条伴下,经过了大致相同的形成过域涉及到诸如条约、近代技术、政治、社会、文化、人口、建筑以及租界形成、扩张等许多方面。

近代城市公共交通与市民生活:1908—1937年的上海

近代城市公共交通与市民生活:1908—1937年的上海

近代城市公共交通与市民生活:1908—1937年的上海1908年3月5日,随着公共租界的1路有轨电车开始在静安寺与外滩上海总会间正式运营,标志着与近代工业社会相适应的全新的公共交通方式在上海诞生。

以轿子、黄包车、马车等为代表的传统的个体交通工具开始逐渐为电车、公共汽车等现代化、社会化、大众化的公共交通工具所代替。

公共交通方式的这种转变,不仅是单纯生产力意义上的变革,更对市民生活方式与社会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现代公共交通使市民的日常生活空间大大拓展,而人们社会交往活动的日益频繁,社会流动性的日趋增强,又进一步增加了市民对于电车、公共汽车的需要与依赖。

如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有一些市民建议开行夜间公共汽车,公共汽车“照普通之规定,必有营业之时间,以上海情形而论,至迟(深夜)一点钟,车即停止营业,孰知人事日繁,终夜路上固未绝行人。

公共汽车宜日夜不停,庶几便利”[14]。

三、公共交通与市民公共意识的生长与传统的个体交通工具不同,电车的出现,使近代上海街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公共空间。

由此带来的城市社会观念的变迁是个体交通时代所无法想象的。

应该说,开埠以后,随着城市社会的商业化转型,传统交通工具的平民化趋势也非常明显。

即使在传统社会对乘者身份要求很严格的轿子,在近代上海,从官府大员到妓女阔少,也是几乎无人不可以乘坐,原来属于特权阶层的专有交通工具转变为大众性的公共交通工具。

但是对于乘者来说,在其使用期间,这些工具仍然属于私人空间,他可以为了炫耀,而将自己完全显露于众目睽睽之下;也可以显示清高,拉上轿帘或车帘,不接受外面行人的注目。

运行快慢、行驶方向完全受乘者的控制和主宰。

然而电车出现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一部电车车厢内可同时容纳五六十人,甚至在出行高峰时段可挤近百名乘客,如此众多的不同身份地位、不同籍贯性别、彼此陌生的人置身于同一个移动的相对狭小的空间内,这是时人所从来没有体验过的情形。

乘者即使再高贵,也不能再有坐在轎子、人力车、出租汽车上所特有的优越感,置身于众多乘客之中的他,分明只是其中的一员。

汽车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

汽车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

4 8・
贵州 文史 丛 刊
21 0 2年
第 1 期
汔 车 与 近 代 巾 国 昀 城 市 化
马 建 华①
( 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陕 陕西 西安 70 6 西安科技大学思政部 10 2; 陕西 西安 70 5 ) 10 4
内容 提 要 :
汽车 自清季进入 中国之后 , 12 在 90年代后 的 中国城 市化进 程 中扮 演 了重要 角 色。首先 , 改善 了城 市的交通 , 加强 了人 口的流动 , 促进 了城 市商业的发展 。其 次, 着道 路 的兴修 , 随 汽车 的行 驶 , 市区范围得 以向周边扩展 , 市性 能得 以提 升 , 市化 程度 得 以加 强。再 次 ,9 0年代后 , 城 城 13 随着铁
有利可图, 遂拟 在浏 河汽 车站 以西 , 买 3 购 0多 亩地 皮 , 上海 永 安 公 司式 样 , 立 了一 所 “ 乐 园 ” 内设 戏 仿 建 全 ,
① 作者简介 : 马建华( 9 1 一) 男 , 17 年 , 汉族 , 陕西省f 南市人 , 胃 陕西 师范大 学历史 文化学 院博 士研 究生 , 西安 科技 大学
思政 部 讲 师 。
汽 车与 近代 中 国的城市 化
・ 9・ 4
旁均 有茶 园 、 馆 、 菜 医腐 、 杂货 小肆 开设 。 周浦 一 带 原本 人 烟 稠 密 , 肆 栉 比 , 车通 后 ,商 业 更 兴 , 沪 者 ” 市 汽 “ 来 因其 市物 价廉 , 相率 购之 。当地著 名菜 馆华 阳楼 、 华春 楼 每 日无 不高 朋满 座 , 筹 交错 。喜 食 周 浦有 名 的三 觥
缚 , 难普 及 , 很 其影 响一 般 限于铁 路沿 线 , 它 们 的影 响 是线 性 的。 汽 车 因为 受 资 本 和地 形 的 限制 较 小 , 故 具 有 较 强 的伸缩 性和 机动 性 , 易于 普及 也 可深 入 , 影 响则 是 面 性 的 。汽 车 开 通 之后 , 其 由于交 通 的改 善 , 口 人 的集 聚和 流动 因而 频繁 , 车路 沿 线 的商业 随之 会 有不 同程 度 的发展 , 车 沿路 经 过 的一 些 车 站 也往 往 成 为 汽 新 的 商业点 和 居 民点 。近代 中国汽车 的应 用 主要 集 中于 上 海 、 津 、 京 等 各 大 城市 内 , 天 北 因此 , 于 大 多都 对 市而言 , 汽车 的影 响较 之铁 路似 乎要 大 。一 些 中小 城 镇 在 汽 车 开通 之 后 , 市 化 程 度 逐 步增 强 。一 些 城镇 城 本 身 就是 因汽 车开 通之 后而 兴起 的。 上海是 近 代 中国最 大 的 城 市 , 车 数 量 最 多 , 对 上海 的影 响 也最 大 。12 汽 其 9 2年 9月 , [ 海 ] [ 上 上 南 南 汇 ] 道通 车 , 县 之后 数年 间 , 站旁 车路 两边 , 店肆林 立 , 沿 “ 营业 骤 兴 , 获益 倍 蓰 。周 家渡 、 思 桥 、 杨 三林 塘 等 站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导语】上海是中国近现代交通工具发展的重要节点之一。

从传统的骑行工具到现代化的地铁网络,上海的交通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变迁。

本文将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方式,全面评估和探讨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历程,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上海城市交通的变迁。

【1. 简述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上海市的交通工具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初。

当时,上海的主要交通方式是人力车、牛车以及少量的马车。

这些传统的交通工具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交通工具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

【2.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电车的出现】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的交通工具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电车作为当时最先进的交通方式,在上海出现并迅速取代了传统的人力车、牛车和马车。

电车的出现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为快捷和舒适的出行方式,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3.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1933年的地铁建设】1933年,上海迎来了它的第一条地铁线路——上海地铁一号线。

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上海交通工具的革命性变革。

地铁的建设不仅大大减少了城市拥堵的问题,也使得上海的交通更为高效和便捷。

随后,上海地铁网络逐渐扩张,至今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之一。

【4.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私家车、共享单车和出租车的兴起】随着上海市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品质的改善,私家车的普及程度也逐渐增加。

私家车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为个性化和灵活的出行方式,但同时也带来了交通拥堵等问题。

为了减轻交通压力,共享单车的兴起成为了一种新的交通选择。

与此上海的出租车业也随着城市的发展而蓬勃发展,在满足市民出行需求的同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5.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城市的不断发展,上海的交通工具将继续发生变革。

智能化、电动化和自动驾驶技术将成为未来交通工具发展的重要方向。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是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最初的人力车、黄包车,到汽车、地铁的普及,上海的交通方式经历了多次巨大的改变,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在早期的上海,主要的交通工具是人力车。

人力车是一种由人推拉的载客交通工具,具有简易、便宜的特点。

然而,由于人力车的载运能力有限,且劳动强度大,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城市需求。

因此,在19世纪末,黄包车作为第一批机动交通工具开始在上海使用。

黄包车是一种由水牛或马拉动的载客车辆,可以较大程度地解决人力车载运能力不足的问题。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成为上海城市交通的主要形式。

20世纪初,上海开始引进汽车,并建立了城市的第一家汽车工厂。

汽车的广泛应用为上海的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便利。

汽车不仅能够满足大量客运需求,还提高了货运效率,改善了人们的出行体验。

然而,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上海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应对交通压力,上海开始大规模建设地铁。

上海地铁的建设开始于1993年,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地铁网络之一。

地铁不仅提供了快速、便捷、舒适的出行方式,还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并且对环境污染有着显著的改善作用。

上海地铁的运营线路不断增加,线网不断扩展到城市的各个角落。

除了汽车和地铁,上海还通过引进新能源交通工具来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电动汽车作为一种低碳、环保的交通方式,受到了政府和市民的关注。

上海已经建设了大量的电动汽车充电桩,推动了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发展。

未来,上海的交通工具变迁将继续推动城市交通的发展。

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改变人们出行的方式,无人驾驶汽车将成为可能。

另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飞行汽车等高科技交通工具也来到了人们的视野。

这些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将进一步提高出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推动城市交通向更高层次发展。

总的来说,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经历了从人力车到黄包车,再到汽车和地铁的演变过程。

上海的历史的知识

上海的历史的知识

上海的历史的知识上海是中国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介绍一些关于上海历史的知识。

一、上海的起源与发展上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时代。

当时的上海是一个小渔村,主要以捕鱼为生。

后来,随着海洋贸易的发展和长江的交通便利,上海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史时期,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商业和金融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移民,也使得上海成为了一个国际大都市。

二、上海的殖民地时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上海成为了多个国家的租界,如英国、法国、美国等。

这些租界在上海建立了自己的行政、司法和经济体系,并且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上海的法租界和英租界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富裕和现代化的地区,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引领者。

三、上海的文化交融上海曾是中国的文化交融之地,各种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和融合。

早在19世纪末,上海就成为了中国最早的电影发源地之一,这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电影院。

此外,上海还是中国最早的报纸和杂志出版中心,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上海的文化交融也使得上海人的思想观念较为开放,他们更加注重个人权利、平等和自由。

四、上海的近代史事件上海在近代史上经历了许多重要的事件。

例如,1927年的上海“四一二”事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与国民党政府的冲突,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关键时刻。

此外,1937年的淞沪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役之一,上海成为了中国反抗日本侵略的前线。

五、上海的现代化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历了快速的现代化建设。

上海的经济增长迅速,成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许多国际知名企业进驻上海,并且上海的金融业、贸易业等各个领域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此外,上海还举办了多次大型国际活动,如2010年的世博会和2016年的G20峰会,提升了上海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六、上海的历史遗迹上海拥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如外滩的建筑群、豫园、陈毅故居等。

中国近代史-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中国近代史-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年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 制水上飞机,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 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
开通。 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
运营。 ——依据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教材整理
与铁路运输业相比,材料表明中国航空业发 特点:航空事展业历的程发有展起何步特较点晚?,但是发展较快。
交通拥挤
能源紧张
环境污染
不良信息
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
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 的代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 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天演论》,却不 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这种 情况表明( )
、新式学堂教育发展迅速、上海成为女性解 放的中心、女性读书开始为人们接受、民族 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
从材料中可得出什么信息?结合所学谈谈出 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信息:中国铁路建设事业受顽固派的阻挠发 展迟滞。
原因:清政府的迂腐;封建迷信对人的毒化。
如果说世纪、年代,中国铁路开始出现但 受阻挠,到了世纪年代末反对之议已波澜不兴 了,原因是什么?
《马关条约》签订,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 出(投资或贷款)的新时代。
“黄鹄”号轮船
“万年青”号轮船
创办于年上海轮 船招商局是近代最早 的航运企业。
上海轮船招商的经营广告:“宗旨——发展中国航 运,促进对外贸易,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 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欢迎监督,接受批 评”等。对该“广告”解读错误的是
.船招商局注重扩大经营范围和提高服务质量 .打破了我国航运业被外国垄断的局面 .有利于我国水上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 .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上海老城厢道路发展史

上海老城厢道路发展史

上海老城厢道路发展史上海老城厢是上海的历史城区,是历史上的市中心。

老城厢大约周长7公里,总面积199.72公顷,历史上曾有城墙环绕。

老城厢曾是历史上上海县的县治。

随着上海开埠、租界设立,老城厢成为了更大的近代上海市中心的一部分,但仍长期作为在上海的中国行政机构的所在。

位于老城厢的特征性区域有:位于老城厢中部的老城隍庙、附近的古典园林豫园、位于西南部的文庙等。

老城厢的道路发展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元代至明代:老城厢的道路主要沿河而建,形成了以县衙为中心的放射状路网。

城内的河网密布,河浜也是重要的交通空间。

城墙内的主要道路有:老北门内大街(今河南南路)、老南门内大街(今中山南路)、老西门内大街(今西藏南路)、老东门内大街(今浙江南路)、老城隍庙街(今方浜中路)、老文庙街(今文庙路)、老王府街(今王府井路)等。

城墙外的主要道路有:老北门外大街(今河南中路)、老南门外大街(今中山南路)、老西门外大街(今西藏南路)、老东门外大街(今浙江南路)、老临江码头街(今中山东一路)等。

清代至民国初年:老城厢的道路开始受到西方现代城市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马路和桥梁。

城内的河网逐渐消失,一些河浜被填埋筑路,如方浜、肇嘉浜等。

城内的传统民居开始受到改造,石库门建筑开始出现。

城墙内的主要道路有:老北门内大街、老南门内大街、老西门内大街、老东门内大街、老城隍庙街、老文庙街、老王府街、老庙前街(今庙前小街)、老方浜街(今方浜中路)、老肇嘉浜街(今肇嘉浜路)等。

城墙外的主要道路有:老北门外大街、老南门外大街、老西门外大街、老东门外大街、老临江码头街、老外滩街(今中山东一路)、老新闸路、老南京路、老北京路、老四川路等。

民国中期至抗战时期:老城厢的道路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城墙被拆除,原城墙与护城河改建为了宽阔的环形马路,即中华路(南半部)和法华民国路(北半部)(1950年后改为“人民路”),此环形马路至今仍标示着老城厢的地界。

城内的河南南路向南延伸至老城厢南端,成为南北向贯穿老城厢的主要道路。

当前上海交通情况分析

当前上海交通情况分析

“先导号”在1876年2月 14日开始了首次旅程,数 以千计的中国人围观这列 “火车”。 8月3日压死一名士兵,于 是民众激愤。
淞沪铁路出现问题后,中英政府就此在烟台举行谈判,并协议中方收购这条 铁路。在中方分期付款之际,第4台机车“总督号”投入使用。1877年10月20日, 在当天运行后,中方赎回了这条铁路。12月18日,铁轨全部被拆毁。铁轨、机车 等被运至台湾。这就是中国第一条铁路的命运。
1853年,外侨史密斯将 第一辆西洋风格的马车 输入上海 (兰林柯林 《上海史》) 。此后富 家小姐坐马车狂奔,成 为时尚。后来又演绎出 富小姐与马车夫私奔的 故事。
自行车于19世纪末叶传入上海被称为脚踏车、自转车、双轮踏车、 双轮铁车、双轮车。 1876年葛元煦《沪游杂记》:骑车“两手握横木,使两臂撑起, 如挑沙袋走索之状”。 1885年链式自行车发明不久,就被外商带到中国。19世纪末,三 名西方青年骑新款自行车从英国出发,552天后到上海。哄动一 时。 1897年,上海曾举行自行车比赛。此后逐渐成为市民使用最普遍 的交通工具。
1985年 黄浦江的渡口
2、桥梁 上海杨浦大桥主桥,1993年4月建成。全漂浮体系双塔双索面迭合梁 斜拉桥,主桥全长1176米,主跨602米。
上海南浦大桥主桥,1991年 6月建成。全漂浮体系双塔 双索面迭合梁斜拉桥,主桥 全长846米,主跨423米。
黄浦江第六座越江大桥——卢浦大桥。卢浦拱桥主跨达550 米,为“世界第一拱桥”。
轨道交通1号线北延伸段横跨闸北和宝山两个区,沿线设9个车站,从上 海火车站站出发,途经中山北路站、延长路站、上海马戏城站3座地下车站, 然后转上地面,经汶水路站、彭浦新村站、共康路站、通河新村站、呼兰路站, 最终抵达共富新村站。 北延伸段2004年底通车。

上海繁华都市的沧桑历史

上海繁华都市的沧桑历史

上海繁华都市的沧桑历史上海这座繁华都市承载着许多沧桑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迁和故事。

从起初的一个小渔村演变成如今的现代化大都市,上海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

本文将以时间线的方式,为您呈现上海的沧桑历史。

一、清朝时期的渔村在清朝时期,上海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渔村,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河边,是一个交通便利的地方。

当时的上海是一片孤独而贫困的土地,几乎没有任何商业活动。

人们的生活充满了辛勤劳动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外国租界的建立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英国签署了南京条约,其中规定了上海的开埠条件。

从此,英国、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相继来到上海,并在上海设立了租界。

这些外国租界成为了上海的特殊存在,也为上海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观念。

三、近代工业的起步沪杭铁路的修建是上海近代工业起步的重要里程碑。

1876年,沪杭铁路开始修建,上海作为铁路的起点之一,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发展。

纺织、造船和钢铁等行业相继兴起,促进了上海的工业化进程。

四、上海公共租界的建立1863年,英法两国与中国签订了《上海公共租界章程》,规定了上海的行政和司法管理体制。

上海公共租界的建立标志着上海成为了华东地区的贸易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外商和投资。

五、经济繁荣与文化发展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了亚洲最大的港口和金融中心,经济繁荣达到了顶峰。

同时,上海也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中心,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诗人和演艺人员。

六、战争和动荡时期自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上海成为了中外战火交织的地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经历了日本侵略、国共内战和解放战争等大规模战斗。

上海的工商业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七、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是上海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上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全球城市。

高楼大厦、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国际化的商业街区等,上海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
1. 部分城市性质改变,出现了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 城市;
2. 工业、矿业的发展,近代工矿业城市出现; 3. 铁路、公路的建设,近代交通型城市兴起; 4. 城市规模上,大城市与小城镇两级分化;
7
二 、城市的类型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特征:
5. 城市地域分布上,沿海和内地城市不平衡发展加剧; 6. 城市物质要素增多,功能结构复杂化。 7. 城市空间结构由过去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大多形成半殖
1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德日独占青岛和济南;
□英国独占香港;
□帝俄独占哈尔滨与大连;
□法国独占广州湾等;
12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一、青岛
地理位置:山东半岛南部胶州湾东口,原为一渔村。
1897年,德国强占青岛,由于有长期占领的打算,于1900年编 制了规划图,后随人口规模的增大,1910年又编制“青岛市规划图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青岛海滨历史建筑 (黄墙红瓦为主)
17
海滨中部、望海山地区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18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青岛原总督府地区
19
20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二、大连
1、 地理位置优越; 2、 大连地区三面环海,海域辽阔,具有建设优良大港
由于没有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并且按照规划实施, 因此城市都获得了较好的建设效果,城市的风貌是侵
占国形式的翻版,规划也是侵占国完成。
城市建设上,外国人居住区与中国区严格分开,表现 出明显的隔离和差异,建筑形式也引进占据着本国的 31 建筑风格。

对中国近代交通的认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对中国近代交通的认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对中国近代交通的认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和突破,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交通在国家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繁荣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支撑。

近代交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当时中国正处在封建社会的末期,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然而,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革,交通的现代化进程逐渐展开。

从最早的马车、船只到后来的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中国的交通工具日益先进,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货物的运输。

交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它促进了人员和货物的流通,打通了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加速了信息和知识的传播。

交通的便利化进一步拉近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距离,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广泛的合作机会。

交通的发展也为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带动了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的增长。

然而,中国的交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虽然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城市交通堵塞、公共交通发展不足等问题制约了人民的出行和经济的发展。

同时,交通安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和解决。

展望未来,中国的交通发展仍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智能交通技术的应用,我们有望实现交通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绿色化。

通过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改善交通网络的连通性和便利性,提升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动交通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作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对中国近代交通的认识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交通作为支撑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领域,需要加大投入、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并为实现更加繁荣富强的国家目标而努力。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内容安排进行介绍。

可以简要描述下文的章节划分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以便读者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上海经济发展史

上海经济发展史

上海经济发展史上海是中国最具国际化的大城市之一,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从过去的小渔村发展到如今的全球金融中心,上海的经济历程充满了传奇和辉煌。

本文将带您回顾上海经济发展的历史,展示它的崛起与演变。

一、起步阶段上海的经济发展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当时,上海是一个小渔村,其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作物的种植和渔业。

然而,随着近代中国的开放和对外贸易政策的实施,上海开始崭露头角。

19世纪末,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之一。

外国商人纷纷来到这里,建立了贸易机构和银行。

这些外国机构为上海带来了先进的商业理念和现代化管理模式。

同时,外国资本的引进也推动了上海工业的发展。

二、近代工业发展20世纪初,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

纺织、造纸、造船、机械制造等行业在上海兴起,带动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技术进步。

上海成为了中国最早实行现代化工业制造的城市之一。

上海的工业化进程得益于其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

长江流经上海,这为原材料的运输提供了便利。

此外,上海还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物流体系,为商品的流通提供了便利。

三、经济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上海再次迎来了新一轮的经济发展。

改革政策的实施使得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蓬勃发展,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上海积极引进外资,建设了许多经济特区和开发区。

同时,政府加强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这使得上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进驻。

四、服务业和创新型经济的崛起近年来,上海经济的发展日益注重服务业和创新型经济。

金融、商贸、文化创意等服务业成为上海的新亮点。

同时,上海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科研机构建设,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进一步提升了上海的国际竞争力。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自贸试验区,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企业和投资者,为中国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未来展望展望未来,上海经济仍将继续发展壮大。

上海城市史

上海城市史

自1843年开埠以来,在16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上海曾经有过三次重要的大转型,不但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一定程度上还带动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转变,影响深远。

可以说,上海的历史就是一部城市转型的历史。

回顾这一延续至今的历史过程,研究其背后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分析,考察其效用,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对于上海未来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城市转型的时空轮回上海的第一次大转型发生在近代。

近代中国面临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也充满了新旧观念的冲突、东西文化的碰撞。

近代上海的城市发展,正是这一历史性剧变的突出代表。

1842年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上海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上海在1843年11月17日正式开埠,被迫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也带动了整个国家从封闭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国家的艰难转变。

在短短几十年里,上海由一个滨海的县城,变成了人口超过几百万的大都会。

在经济上,上海已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首要港口和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中国乃至整个远东地区的工商业、金融和贸易中心;在政治上,上海是诸多政治理念和政治势力活跃的中心舞台,对近代中国政局变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文化上,上海是西学东渐的桥头堡,是中国近代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之一,影响深远;在制度上,上海借鉴租界先进的管理制度,推动了上海市民文化和市民社会的形成,促进了中国近代的制度变革;在城市建设上,上海是创造了诸多奇迹的魔幻之都,是近代最有魅力的城市之一。

20世纪20年代是上海城市的黄金时期,上海工业、贸易、金融等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20年代末期,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急遽变化,上海的经济开始逐步衰落。

1929年秋,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全面爆发,也波及到了上海,上海经济遭到重创,直到1935年才开始逐渐恢复。

城市高速发展累积的问题也日益严重。

长期以来港口淤塞的危机,使上海远东第一大港的地位岌岌可危。

华洋分治的城市机构和管理体制,城市长期以来缺乏长远规划的无序建设,租界和华界的两极分化,上海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等导致了严重的城市问题。

2 近代上海 开埠后的历史

2 近代上海 开埠后的历史


上海租界建立后,引入了大量近代的新 式管理方法,制订法规,并设立巡捕进行 强制管理,以此来约束市民及形成上海公 共规范,使上海人由原来农业性的生活习 惯逐渐变为近代城市化的生活方式。
• 治安章程之二为《巡捕房章程》,这是一个 通行的《违警章程》。它规定的内容涉及到 了公众生活的许多方面。章程共三十项,从 各标题,就反映出了它的涉及面:电车,脚 踏车,地毯,牲畜,虐待牲畜,羽毛,救火 章程,燃放爆竹,垃圾,违章拘人,淫秽招 贴,火油,风筝,抽收厘捐,各种彩票,公 廨章程,泥土,取厌于人,打样房照会,婚 丧及赛会,告示,妓女,公家花园,抛球场, 硝磺,悬挂招牌,开放汽管(笛),稻草等 物,马路章程。
天际无端献玉盘,雨中犹见月团团。 万家灯火无颜色,疑是明皇入广寒。
这是刊于1887年《春江灯市录》的内 容,它描述了租界内的夜间照明设施 及变迁。
1865 年 上 海最早的 煤 气 路 灯 —— “自来火 路灯”, 因其管道 由地下而 出,又曾 被 称 为 “地火”。
‚其初,国人闻者,以为奇事,一 时谣言纷传,谓为将遭雷击,人心汹汹, 不可抑臵。当道患其滋事,函请西官禁 止,后以验办无害,谣乃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灯在上海市民 心目中逐渐从惊恐疑忌的怪物变成令人 称羡的夜明珠,时人呼之为‚赛月亮‛。
‚五卅惨案‛发生的现场
三)租界的管理:工部局的设立
1、建立:1854年7月,英、美、法 三国领事不合法地抛开中国政府, 单方面修改土地章程,建立管理机 构
2、职权: 不仅包括市政管理,是名副 其实的“市政府”,脱离中国 政府的行政管理。 (工部局、巡捕、万国商团、 会审公廨)
国中 之国
四)评价租界
第一代的海关(1853 )
第二代的海关 (1895)

《2024年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范文

《2024年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范文

《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篇一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一、引言上海,一座充满魅力的现代都市,自1843年开埠以来,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中国近现代城市化的代表,上海的演变不仅仅是经济的崛起和文化的融合,更包括了城市道路系统的不断发展和环境的变迁。

本文旨在探讨从水乡到都市的转变过程中,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二、水乡时期的上海:传统道路与水系在开埠之前,上海是一个以水系为主的城市。

传统的道路多以河流、桥梁为依托,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风貌。

这一时期的上海,道路系统以木桥、石桥为节点,连接着各个区域。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商业的繁荣,这些传统道路逐渐承载了更多的交通压力。

三、开埠后的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初步形成自1843年开埠后,上海逐渐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

随着外来人口的涌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道路系统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因此,上海开始逐步建立起近代化的城市道路系统。

最初的道路以石子、砖块铺就,后逐渐发展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此外,还建设了桥梁、隧道等交通设施,加强了城市各区域之间的联系。

四、城市道路系统的逐步完善与扩展在近现代的发展过程中,上海的城市道路系统不断完善和扩展。

首先是道路的宽度和长度不断增加,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同时,道路的等级和功能也逐渐明确,形成了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不同的道路类型。

此外,还建设了大量的立交桥、高架路等交通设施,提高了城市的交通效率。

五、城市道路系统演变对环境的影响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对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道路系统的完善为城市带来了便捷的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另一方面,城市道路系统的建设也带来了环境问题。

如道路施工过程中的扬尘、噪音污染等对市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道路硬化和车辆尾气排放也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路交通与近代上海城市发展----以英租界为中心的考察上海市档案馆研究馆员邢建榕上海租界历时百年,对近代上海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由于上海租界特殊的政治形态,租界档案一直保存完好,其中英租界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董事会会议记录长达90年(1854年7月17日-1943年12月17日), 2002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以中英文对照形式出版。

工部局董事会会议记录内容极为丰富,对研究英租界与早期上海的历史极有价值。

本文即以此为主要依据,探讨早期英租界道路交通的建设和管理,并以此考察道路交通之于上海城市的近代化作用。

一、租界早期的道路交通建设道路的发展是近代城市交通发展的基础。

上海开埠后,英租界当局从经济活动和外侨的切身利益出发,将道路交通建设当作其最主要的职责之一。

1845年租界第一次《土地章程》就规定,在租界开筑东西干道7条,南北干道3条,由租界设立“道路、码头委员会”负责道路建设和管理事宜。

1854年英租界管理机构工部局成立后,在7月17日召开的工部局董事会第一次会议上,继续设立“道路、码头委员会”专司其职。

在7月26 董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即要求该会铺设“从派克弄的外滩一端至五圣殿”的马路,“还要求竖立路名牌,漆上马路名称”。

(1)1853年,在上海的外侨开始引进西式马车用于出行。

(2)为因应这一变化,从1854年开始,经过10年左右的建设,工部局在原先“没有一条像样的路”的情况下,在苏州河以南开辟了26条道路,由于与跑马成路有关,上海人俗称道路为马路。

其中南北向道路13条,分别为扬子路、圆明园路、四川路、江西路、河南路、山东路、山西路、福建路、浙江路、湖北路、广西路、云南路、西藏路;东西向道路13条,分别是苏州路、香港路、北京路、厦门路、宁波路、天津路、南京路、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芜湖路、松江路。

(3)这些纵横交错棋盘状的道路,构成了早期租界道路网络的基础,后来成为租界的核心区域。

1854年的英租界道路面积,占租界总面积的14.2%,到1864年,这一比例上升到23%,大大高于中国传统城市。

(4)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后,租界北面的美租界虹口地区道路建设也开始纳入工部局的计划,很快“那边的马路已经大为改善”。

(5)而且,主要道路都仿效西方国家设立人行道,实行人车分道。

此后,租界内道路建设发展更快。

英租界的筑路计划和道路划定,一直得到英国驻上海领事馆的明确支持。

早在1856年5月,工部局董事会与英国驻上海领事馆达成协议:明确划定英租界内道路路线属工部局董事会职责范围;在划定道路时,工部局不必顾虑任何土地买卖的障碍问题;任何人侵占规划道路土地,或拒绝把围墙搬移到道路的接线之外,工部局可以请求领事予以强制执行。

(6)早期租界道路名称的命名没有规律。

1862年5月5日,为便于租界内的华人容易记住租界路名,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佗建议租界道路均以中国省市或河流名称取代原先的旧名;为使外侨和华人的路名读音尽可能相近,所有的道路一律称为路(ROAD)。

此一建议为工部局所采纳并逐渐施行。

1865年12月13日,工部局董事会正式通过有关改定路名的议案,并付诸实行:凡南北向干道,用中国省份的名称命名,东西向干道,用中国城市的名称命名,并将中英文路名竖于道路拐角处。

到1866年3月,据工部局工务委员会报告,写有中英文两种文字的路牌已竖立于英租界主要道路。

为使全体外侨和华人居民知晓,工部局还广泛散发新旧对照的路名表,“表上列出了英租界内街道的旧名、现用名及拟用名”。

(7)当时租界新辟,人口不多,工部局的道路交通建设还处于草创阶段,主要集中在租界东部的小范围区域内,道路质量差,配套设施也无从谈起,但适应了当时包括马车在内等各式交通工具和日益增加的人流量,反映了租界当局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的远见。

比如早期工部局将道路修筑和道路规划合并考虑,对道路修筑有明确的标准。

以道路宽度为例,1863年工部局规定为6.7米,而上海县城道路宽度当时“阔只六尺左右”。

(8)随着租界建设日新月异,1870年租界规定道路宽度为12.2米,而在实际建造中又大大突破,一般道路在10-15米左右,主干道宽达18-21米。

但为适应黄浦江运货要求,租界东西干道宽于南北干道,且道路之间间距极小,“一般在100米以下,有的仅为40-50米”。

(9)这一特点在今天的上海市中心道路区域仍能感受得到。

1865年以后,随着租界规模的扩大和日趋繁荣,尤其是租界人口的大量增加,工部局的道路交通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主要内容有:㈠1865年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同意在界内主要干道铺设碎花岗石路面, (10)以代替原先的土砖、海滩圆卵石路面,尽管费用较高,但使道路质量大为提高;㈡增辟或延长界内道路,向英租界西部和美界虹口方面扩张;㈢拓宽或取直原有的干道。

1870年7月4日工部局通过一项决议:“今后凡工部局铺设的干道,除领域安排外,其宽度不得少于40英尺。

” (11)比起老城厢来,租界道路几乎都显得宽阔平坦;㈣为道路交通配套附属设施,1865年10月租界内道路开始试用煤气灯照明,由煤气公司免费在外滩至河南路的南京路段竖立煤气灯,“因为此处马车交通量最大”。

(12)并铺设陶制下水道以代替原有的砖沟。

同年工部局还向附近农村买来树苗(垂柳居多),种植在外滩江滨大道,行道树成为工部局道路设施的一部分。

(13)㈤租界北面有苏州河,南面有洋泾浜,南北向交通不便,工部局开始重视这一问题,与法租界合作在洋泾浜上建桥;并开始筹划在苏州河建桥,1873年建成苏州河上第一座桥梁——外摆渡桥(外白渡桥)。

洋泾浜和苏州河上桥梁的兴建,使英美法租界能够连成一气,构筑了上海南北主要交通干道。

19世纪80年代后,在外资和华商私人资本对近代工业的投资下,上海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开始改变,近代工业在租界边缘的杨树浦、闸北、曹家渡等新兴工业区发展起来,大量原料和成品出入于租界内外,工人长途跋涉于居住地和工厂之间。

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开通电车的消息传到上海,租界也开始筹划引进电车,并多次就此进行了论证。

由此,工部局通过越界筑路等手段,将道路交通建设向北推至虹口、杨树浦地区,向西越过泥城浜,而且推进速度很快。

筑路筑桥普遍采用新技术、新材料。

路面已从土路、鹅卵石路、碎花岗石路,发展到铺设柏油路。

1890年开始采用水泥筑路。

(14)到1893年,界内用水泥、柏油或其他混合材料铺筑的人行道已达7英里。

1906年南京路甚至出现了一段铁藜木道路(从外滩至江西路段)。

尽管这些木块铺设简单,但维修容易,耐磨性极佳。

苏州河上的桥梁在这一阶段不仅建设快,而且原先的木桥、铁桥也开始被钢桥、混凝土桥所取代,1907年建成上海第一座近代化的钢桁架结构外摆渡桥。

此外,道路交通配套设施日趋完善,道路照明从1890年开始逐渐淘汰弧光灯,使用稳定得多的白炽灯,大大提高了晚间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租界当局的道路交通不仅适应城市规模扩大和工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做好了迎接近代交通工具革命的充分准备。

到20世纪初,上海租界地区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

二、工部局对租界道路交通的管理在近代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清末上海租界道路交通的建设有很大的开拓之功,“上海之繁荣,所以冠全国,其公用事业之发达,当不失为第一大因素。

”(15)此处公用事业,道路交通建设乃重要因素之一。

工部局成立初期,英租界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独轮车、人力车和马车,但上海租界内的交通问题,诸如道路修筑和规划、如何解决公共道路不畅、大量难民涌入租界妨碍交通、急驰的马车伤人事故等交通问题,却时常是工部局董事会讨论的主要议题之一。

在前汽车时代,工部局已开始对界内道路交通进行比较有序的建设和管理。

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再多再好的道路也难以发挥应有的效能。

工部局对道路交通的管理主要有如下做法:工部局于1854年成立后,即着手划定公共道路界限,规定沿途建筑不得侵占道路,限期拆除沿途违章建筑;并规定,凡新马路路线的测量、划定、修筑,老路的延伸、拓宽等均列为工部局道路委员会的工作范围。

(16)1869年,工部局在《土地章程》附律规定:凡各式房屋,如门前天窗、沿街阳台、天棚、台阶、或各项招牌等,伸出街外,拦阻街道,致行人有不便之处,均有工部局差令搬开。

工部局除在辖区内竖立路牌,制定统一的路名外,还出资为租界居民住宅订立门牌号,并免费赠送号牌,以便于进行管理。

租界侨民早期使用最多的交通工具就是马车,尽管后来上海的官绅富商、王子公孙、闺阁千金、青楼女子也都喜欢以马车代步,但对外侨来说,在马路上遛马、训练马匹,或在租界马路上策马奔驰,似乎是一种理所当然的特权。

工部局对此进行了强有力的干预,通过限制遛马或规定训练马匹时间,尽可能减少马车对道路的损坏和妨碍交通。

1861年2月22日,工部局布告规定,除早上黎明到上午9时的一段时间外,居民不准牵马通过租界。

违反此规定者将受到拘押和起诉。

(17)1862年有打绳路居民写信向工部局董事会反映每天傍晚5时到7时,有许多人牵引马匹通过这条要道,致使经常发生意外。

工部局董事会于6月间通过决议,准许将较为偏僻的领事馆路作为训练马匹的场所。

工部局后来还多次发布布告,督促加强马匹管理,因此取得一定成效,马车造成行人死伤的事件,始终控制在极低的程度。

80年代以后,由于界内马车行“每日清晨各于门口用水洗车,以致损坏阴沟”,工部局规定:“马车行以后不许在门口洗车。

”(18)《马车行执照》、《自用马车执照》、《自用东洋车执照》、《东洋车行执照》都规定必须将马匹或车辆保养好,以避免发生意外。

并要求车夫在日落至日出时间段内,每车须点灯照明,保证行车安全。

1854年工部局颁布的《警务守则》,规定将租界划分为一个主要区(洋泾浜和苏州河之间)和两个次要区(洋泾浜以南和苏州河以北)进行管理,此守则发给每个巡捕;位于洋泾浜和苏州河之间的主要区是租界的核心地带,工部局集中警力加强这一区域的管理,对于保证该区域的交通顺畅十分必要。

1861年工部局又设立了道路检查员制度。

道路检查员负责各区域的道路建设、道路管理,有权对违章事件进行处理,并及时向董事会提出建议。

(19)因此,在工部局董事会会议上,道路检查员的汇报是一项经常的议程。

当然,这些道路检查员对待华人与西人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时甚至对华人采取极为粗暴的行动。

随着租界市政建设规模的扩大,工部局又设立了工务委员会负责道路交通建设,进一步加强对道路交通的管理力量。

工部局为加强道路保护和交通管理,有效处置各种交通问题,及时颁布出台一系列道路交通法规,在1854年12月6日通过的捕房督察员职责中,规定其职责有:“清除在公共道路和码头旁的障碍物,阻止喧闹吵架。

”“非先征得董事会的同意,在租界内的公共通道燃放爆竹炫耀场面,敲锣打鼓大声喧闹或者异教徒的列队行进都是不允许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