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 历年名词解释汇总
交通规划的名词解释
交通规划的名词解释交通规划是指为了确保城市交通系统高效运行和发展而进行的战略性规划。
它涉及各种交通方式,包括道路、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
1. 层次化交通系统层次化交通系统是交通规划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指的是不同道路的等级划分,以满足不同交通需求和流量的要求。
主要分为快速干道、城市主干道和次要道路等几个层次。
通过合理划定道路等级,可以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减少拥堵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 公共交通优先公共交通优先是一种交通规划策略,旨在鼓励人们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人汽车使用和交通拥堵。
这种策略可以通过建设高效的公共交通网络、提供便捷的票务系统以及加强公共交通的管理和运营来实现。
公共交通优先对环境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自行车道网络自行车道网络是交通规划中推崇的一种可持续交通方式。
它是为自行车骑行者提供的专用道路或区域,使得骑行者能够安全、便捷地在城市中移动。
自行车道网络的建设可以促进非机动车出行,减少道路拥堵和排放物,同时也有益于健康和环境保护。
4. 微交通微交通是指交通规划中注重解决小范围出行需求的一种策略。
它包括步行、电动车、电动滑板车等交通工具。
微交通在城市中起到了最后一公里的作用,可以缓解出行瓶颈,并且具有环保和健康的特点。
因此,交通规划中需要考虑微交通的合理布局和便利性。
5. 配套设施配套设施是指在交通规划中为了确保交通系统发展和运行顺畅而建设的各种设施。
它包括公共停车场、交通枢纽、服务设施等。
配套设施的合理布局和规划可以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率和城市功能的发挥。
6. 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是应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等手段来优化交通系统运行的一种交通规划和管理方式。
它包括交通信号灯的智能控制、交通实时信息的传递和车辆、行人等交通参与者的智能识别等。
智能交通系统的引入可以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事故和拥堵。
7. 公共空间重构公共空间重构是指在交通规划中重新规划城市公共空间的布局和功能。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总结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总结交通:⼴义:交通是⼈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标,按照⼀定的⽅式,通过⼀定的空间进⾏的。
通常含义:交通是⼈和物的流动,是采⽤⼀定的⽅式,在⼀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定的运输任务。
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的。
城市道路系统是为城市运输系统完成交通⾏为⽽服务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则是城市交通系统正常,⾼效运转的保证。
城市交通规划的任务1、根据城市性质、⽤地功能分区与布局、⼯作与居住地点的分布,分析在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客运量与货运量,车辆出⾏次数和流向;通过数学⽅法计算出⾏在⽤地分区之间的分配。
2、根据国民经济⽔平、城市规模、⽤地布局,分析城市交通特点、研究和选择城市运输和交通⽅式,及所占⽐例3、配合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初步⽅案或旧城道路系统改造规划⽅案,提出城市货运与客运交通的流量、流向分布图,为修正道路系统提供依据城市道路的特点:1功能多样,组成复杂2⾏⼈⾮机动车交通量⼤3道路交叉⼝多4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5景观艺术要求⾼6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多7政策性强城市道路的运输特点:1机动灵活性⼤2普及⾯⼴适应性强3速度快,造假低4运量⼤缓解我国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的基本途径:1必须认识交通的社会地位2必须要有适当的城市交通投资3解决城市交通的堵塞,必须要有科学理论4城市总量消减5交通流量均分6交通连续7交通分离⼈⾏道设计:a:适⽤于⼈⾏道宽度不⾜反种植单⾏⾏道树,尤其适⽤于两边商店多,公共⽂化机构多的主⼲道上,是⽬前最常见的形式。
b:适⽤于过街⾏⼈量⼤,⾏车密度⾼的路段,⾏⼈与车⾏道之间设绿化带在⼈⾏横道处设断⼝,这种形式有利于⾏⼈安全,有利于交通组织,车轮溅起的污泥和扬起的尘⼟对⾏⼈影响较⼩。
C:适⽤于⽀路或住宅区道路上,布置有两条绿带,⼀条是花卉丛绿带,布置在建筑物前,另⼀条是⾏道树,沿路缘⽯布置须沿屋檐墙⾓散⽔地带,筑砌护坡,以免积⽔影响房基的稳定。
城市道路和交通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道路和交通规划名词解释第一篇:城市道路和交通规划名词解释1.城市: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和布局。
3.结构规划:为一个主要城市及其附近地区或一个需要开发的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环境的发展制订的城市规划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4.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5.城镇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6.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7.三结构一网络: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8.空间管制:通过划定区域内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制定其分区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措施,可协调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9.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10.产业结构: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11.老龄化城市:老龄化城市是指65岁以上人口占城市人口总数7%以上或者60岁以上人口占城市人口10%以上,14岁以下人口占城市人口的30%以下,年龄中位数为30岁以上的人口类型的城市。
12.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
13.就业密度:14.居住空间分异:在一个城市中,不同特性的居民聚居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整个城市形成一种居住分化甚至相互隔离的状况。
在相对隔离的区域内,同质人群有着相似的社会特性、遵循共同的风俗习惯和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或保持着同一种亚文化;而在相互隔离的区域之间,则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交规名词解释及简答题答案
交通规划试题类型与综合练习题本课程考试常见题型有名词解释、问答、计算及证明题等。
一、名词解释:第一章交通规划:道路交通规划指经过调查分析、预测未来的道路交通需求,规划道路网络,并加以实施和修正的全过程。
第二章出行: 出行指居民或车辆为了某一目的从一地向另一地移动的过程,可以分为车辆出行和居民出行。
出行作为计测单位,具备三个基本属性:1.每次出行有起、讫两个端点;2.每次出行有一定的目的3.每次出行采用一种或几种交通方式。
小区形心 :指小区内出行端点密度分布的重心位置(中心点),不一定是该小区的几何面积重心。
期望线:期望线指连接各个小区质心的直线,代表了小区之间的出行,其宽度通常根据出行数大小而定。
核查线:核查线指为校核起讫点调查结果的精度,在调查区域内设置的分隔线,一般借用天然的或人工障碍,如河流、铁道等。
主流倾向线:综合期望线,若干条流向相近的期望线合并汇总而成,突出交通的主要流向。
第三章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土地利用”的一般意义是指城市功能范畴(如居民区、工业区、商业区、零售区、政府机关空间、休闲区等)的空间分布或地理类型土地利用模型:土地利用模型是指描述地域内部经济活动的选址行动以及作为结果的实际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的数学模型。
区位:区位就是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在空间地域上的结合(1)自然地理位置发生作用往往通过经济地理位置得以实现。
(2)交通地理位置一般又是自然地理位置与经济地理位置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
(3)三种地理位置有机联系,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地域空间,形成一定的土地区位。
可达性:某交通小区所具有的与其它交通小区发生某种联系的可能性的大小。
关于可达性,Hansen1959年提出了如下的定义:潜能:1940年,提出了“连接两城市中心线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两城市人口的乘积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Stawart 引入了人口潜能的概念,作为度量相互作用可能性的尺度。
即“城市(或小区) i 中的 人因城市 j 的人口诱发的相互作用的可能性随着城市 j 的人口增加而增高,随着 ij 间距离的增加而降低”。
注册规划师考试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1.快速路: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并与其他干路构成系统,且应与城市高速公路有便捷的联系。
2.主干路:城市道路系统的骨架网络,主要用于城市分区之间的联系,承担中远距离的交通出行任务。
3.次干路:兼有通和达的功能,以承担城市分区内的集散交通为主。
4.支路:主要与次干路和居住区、工业区、市中心区、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等内部道路连接;其主要承担近距离出行,非机动车出行的交通任务,还承担着联系集散道路、作为城市用地临街活动面的作用5.道路面积率:道路用地面积占城市用地面积的比例,是路网道路间距与城市道路红线宽度的综合指标6.路网密度:单位城市建设用地内的道路总长度7.断面分流:一条道路上分布的交通各行其道8.路网分流:一条道路上只行驶一种交通方式9.路网的功能结构:把路网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路网中各条道路所承担的不同的功能10.路网的等级结构:根据不同道路的交通功能主要程度有可对城市道路体系进行分级11.路网的布局结构:不同功能、等级的道路在城市空间上的布局12.路网的组织结构:不同等级、不同区位、不同功能的道路在不同的时间,其功能又不一定保持不变,而且他们之间具有彼此联系和转换的基本特点,对这种联系和转换过程的安排就是组织结构13.蜂腰:多条道路上的交通量向少数道路上汇聚的局部路网和节点地区14.信号相位:简称为相,它是信号轮流给某些方向的车或人以通行权的次序15.周期长:又称为周期时长,信号灯绿、黄、红显示一周所需的时间16.绿信比:一个相位的绿灯时长与周期时间之比17.线控制:一条干路上相邻交叉口交通信号的联动控制18.相位差:以某一个交叉口的起始绿灯信号为准,与相邻信号交叉口的绿灯启亮的时间之差19.铁路枢纽:位于几条铁路干线汇合的地点,由各种专业车站和有关铁路联系组成的,在统一指挥下协同作业的铁路运输技术设备的有机整体。
20.编组站:办理大量货物列车的解体、编组作业的专业技术站。
城市交通规划名词解释填空题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现代道路平面线形的三要素为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
交通基本参数:交通量,速度,交通密度。
交通流的三项标志:车流量、车流密度、车速 道路工程一般划分为公路、城市道路、特殊道路三大类型。
道路设计年限包括道路交通量设计年限、道路路面结构设计年限。
服务水平是描述交通流的运行条件及汽车驾驶者和乘客感觉的一种质量测定标准。
城市道路网规划评价原则是科学性、可比性、可行性。
城市快速路是指在城市内修建的由主路、辅路、匝道等组成的供机动车辆快速通行的道路系统。
城市快速路横断面分为整体平地式、高架分离式。
环道一般采用左转车道、交织车道、右转车道三种车道。
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案的评价应该从技术性能、经济效益、社会环境影响三个方面着手。
出入口间距的组成类型有出—出、出—入、入—入、入—出 平交路口从交通组织管理形式上区分为三大类:信号控制交叉口、环形交叉口、无信号控制交叉口。
道路照明以满足路面亮度、路面亮度均匀度、眩光限制三项技术指标为标准。
交通信号控制的范围分为点控制、线控制、面控制三种。
交通标志三要素有颜色、形状、符号。
车流密度:指单位长度路段内行进的车辆数。
车速:间距平均车速 变速车道分为直接式、平行式两种。
排水制度分为合流制、分流制两种。
城市公共交通站点分为首末站、枢纽站、中间停靠站三种类型。
照明系统的布置方式有单排一侧布置、单排路中排列、双排对称布置、双排交错布置。
道路交通流三个基本特征:两重性,局限性,时空性。
沿河道路应根据 路线位置 确定路基标高。
交通量随 时间 变化规律分布 分 时变 ,日变。
空间变化规律分:路段 车到 方向 分布。
关于车速 设计车速,行驶车速,区间车速,临界车速目前主要的交通流理论: 概率论理念,交通流排队理论,跟驰理论,流体力学模拟理论。
概率论方法:离散型分布(泊松分布,二项式分布) 连续型分布(负指数分布,移位的负指数分布) 可以预测违反交通规则的车辆数的概率分布类型是 二项式分布。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名词解释
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是规划一个居民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
TOD是指在不排斥小汽车使用的前提下,以培育客流为着眼点,以提高土地价值为核心目的,在主要轨道交通枢纽沿线及站点适度进行高密度的土地开发,并应伴随着居住、办公、商业、公共空间等用地的混合使用设计,同时宏观上兼顾引导城市空间有序增长,控制城市无序蔓延的作用。
BRT:快速公交系统(Bus Rapid Transit)简称BRT ,是一种介于快速轨道交通(Rapid Rail Transit,简称RRT)与常规公交(Normal Bus Transit,简称NBT)之间的新型公共客运系统,是一种大运量交通方式,通常也被人称作“地面上的地铁系统”。
它是利用现代化公交技术配合智能交通和运营管理,开辟公交专用道路和建造新式公交车站,实现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达到轻轨服务水准的一种独特的城市客运系统。
LRRT:轻轨快速交通(Light Rail Rapid Transit)是一种新的城市交通模式,是以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有轨电车和隔离程度较完善的线路为基础构成的城市交通。
TDM:交通需求管理TDM(Travel Demand Management)是指运用经济和法规等手段对交通需求量进行科学地控制与调节,削减不合理的交通需求,分解、转移相对集中的交通需求,从而使供需达到相对平衡,以保证城市交通系统的有效运行,缓解交通拥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质量。
为促进城市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功能,在城市交通系统扩容的同时,对城市交通需求发展实行最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对城市的客、货运出行采取最具体的管理措施,以构成最佳的交通方式结构,避免有限的城市交通空间资源的滥用,实现城市交通供需平衡,从而保证城市交通系统快速、安全、可靠、舒适、低污染地运行。
OD调查:OD调查(Origin Destination)即交通起迄点调查又称OD交通量调查,OD交通量就是指起终点间的交通出行量。
03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名词解释完整版
03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名词解释完整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名词解释完整版上册第1章:⾏⼈和车辆的基本知识1.⾏⼈静态空间:主要指⾏⼈⾝体静⽌状态下所占⽤的空间范围。
⼀般选取1.4-3.7㎡/⼈的空间值作为确定服务⽔平的临界点。
2.车辆的最⼩转弯半径:是指汽车前外轮中⼼的转弯半径。
3.车辆的⾃重:即车辆整车装备重量,指汽车完全装备好的重量。
4.车辆的载重:即车辆最⼤装载量,是指满载时的总重量与整车装备重量之差。
5.道路阻⼒系数:是滚动系数与道路坡度系数的代数和。
6.汽车动⼒因数:它代表汽车单位重量的有效牵引⼒,也是能克服道路阻⼒和惯性阻⼒的能⼒。
7.滚动阻⼒Pf:车轮在路⾯上滚动所产⽣的阻⼒。
8.空⽓阻⼒Pw:汽车在⾏驶中迎风⾯空⽓受阻所引起的阻⼒。
9.坡度阻⼒Pi:汽车爬坡时作⽤于汽车上的阻⼒。
10.惯性阻⼒Pj:汽车变速⾏驶时,需要克服其变速运动时所产⽣的惯性⼒和惯性⼒矩。
11.汽车的爬坡能⼒:⽤汽车满载时I档在良好的路⾯上最⼤的爬坡度表⽰。
上册第2章:城市道路交通基本知识12.交通流:将道路上通⾏的车流和⼈流统称为交通流。
交通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a、在道路上b、在通⾏中。
13.交汇交通流:是指⾏驶在不同车道上的两股或多股交通流交汇运动的状态。
分两种:⼀是借助交通信号或其他管制设施进⾏的交叉;⼆是不借助交通信号或其他管制设施进⾏的合流、分流和交织。
14.合流:是指由两条分离的车道交通合并为⼀条车道的⼀种流向。
15.分流:是指由⼀条车道交通流分成两个分离的车道上的车流流向。
16.交织:是指⾏驶⽅向相同的两股活多股交通流,沿着相当长的路段,通过驾驶改换车道使交通流彼此穿插对⽅路径进⾏的交叉运⾏。
17.交通流特征:交通流运⾏状态的定性定量特征。
通常描述交通流特征的三⼤参数为交通量、速度和密度。
18.交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地点或某⼀断⾯的车辆数或⾏⼈数量。
19.⽅向分布系数:是指主要⽅向交通量与断⾯双向交通量的⽐值。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
1.名词解释:车流量:单位时间通过某一断面或地点的车流量和行人数量。
交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服务水平:交通流中车辆运行的以及驾驶员和乘客或行人感受的质量量度。
通行能力:正常的气候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段或交叉口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或行人数量,以veh/h,p/h或veh/d表示。
设计车速:道路几何所依据的车速。
道路红线: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界线。
行车视距:为了行车安全,在道路设计中应当保证驾驶人员在一定距离范围内能随时看到前方道路上出现的障碍物,或迎面驶来的车辆,以便及时采取刹车制动措施,或绕过障碍物,这个必不可少的距离叫做行车视距。
停车视距:在同一车道上,车辆突然遇到前方障碍物,如行人过街、违章行驶交通事故以及其他不合理的临时占道等,而必须及时采取制动停车所需要的安全距离。
展线:在山岭地带,由于地面自然纵坡常大于道路设计容许最大纵坡,加上工程地质条件限制,就需要顺应地形,适当延伸线路长度沿上坡逐渐盘绕而上,以达到路线终点。
这种减缓纵坡,延长起、终点间路线长度的设计定线称为展线。
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或接近90度)相互交叉的交汇点。
道路网密度:建成区内道路长度与建成区面积的比值(1)基本通行能力:在理想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一个车道或一条车道某一路段可以通过的小客车最大数,是计算各种通行能力的基础。
(2)可能通行能力:由于通常现实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与理想条件有较大差距,考虑了影响通行能力的诸多因素如车道宽、侧向净宽和大型车混入后,对基本通行能力进行修正后的通行能力。
(3)设计通行能力:道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单位时间内公路上某一路段可以通过的最大车辆数。
实际道路可能接受的通过能力,考虑了人为主观对道路的要求,按照道路运行质量要求及经济、安全、出人口交通条件等因素而确定作为设计依据的。
设计交通量:将一年中测得的8760小时交通量按大小顺序排列.取序号为第30位的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小时交通量。
300个城市道路与交通名词解释(最豪华版)
300个城市道路与交通名词解释(最豪华版)(上册)绪论1.交通:人与物的运输和流通,包括各种传统和现代的交通方式。
一、行人和车辆的基本知识2.步行:以行人自身体力为动力的出行方式,一般只能作近距离和低速行走。
3.行人静态空间:行人身体在静止状态下所占的空间范围。
4.汽车最小转弯半径:指汽车前外轮中心的转弯半径。
5.车辆的自重:车辆整车装备重量,指汽车完全装备好的重量。
6.车辆的载重:即车辆最大转载量,是指最大总重量与整车装备重量之差。
7.滚动阻力Pf:车轮在路面上滚动所产生的阻力。
8.空气阻力Pw:汽车在行驶中迎风面空气受阻所引起的阻力。
9.坡度阻力Pi:汽车爬坡时作用于汽车上的阻力。
10.惯性阻力Pj:汽车变速行驶时,需要克服其变速运动时所产生的惯性力和惯性力矩。
11.动力因数:代表汽车单位重量的有效牵引力,也是能够克服道路阻力和惯性阻力的能力。
12.汽车爬坡能力:汽车满载时I档在良好路面上的最大爬坡度。
13.最高车速:在水平良好的水泥混凝土或沥青路面上,汽车能达到的最高行驶车速。
14.原地起步加速时间:指汽车由I档起步,以最大的加速度逐步换至高档后达到某一预定的距离或车速所需要的时间。
15.超车加速时间:大多是用高档或次高档,由30km/h或40km/h全力加速至某一高速度所需的时间。
二、城市道路交通基本知识16.交通流:道路上通行的车流和人流。
17.连续流:没有像交通信号那样在交通流外部引起交通流中断的固定因素影响。
18.间断流:受引起交通流周期性间断的固定因素的影响。
19.交汇交通流:行驶在不同车道上的两股或多股交通流交汇运动的状态。
20.合流:指两条分离的车道交通合并为一条车道的一种流向。
21.分流:有一条车道交通流分成两个分离车道上的车流流向。
22.交织:是指行驶方向相同的两股或多股交通流,沿着相当长的路段,通过驾驶改换车道使交通流彼此穿插对方路径进行的交叉运动。
23.交通流参数:用以描述和反映交通流特性的一些物理量。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含答案
1、都市性质:(designated function of city)是都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旳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旳地位和所肩负旳重要职能。
是都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旳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
2、都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一年内都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原因旳消长,导致人口增减旳绝对数量与同期该都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3、都市功能分区:都市功能分区是按功能规定将都市中多种物质要素,如工厂、仓库、住宅等进行分区布置,构成一种互相联络、布局合理旳有机整体,为都市旳各项活动发明良好旳环境和条件。
4、居住小区:(housing estate)是以住宅楼房为主体并配有商业网点、文化教育、娱乐、绿化、公用和公共设施等而形成旳居民生活区。
5、竖向规划:对建设场地,按其自然状况,工程特点和使用规定所作旳规划。
包括:场地与道路标高旳设计,建筑物室内、外地坪旳高差等,以便在尽少变化原有地形及自然景色旳状况下满足后来居住者旳规定,并为良好旳排水条件和结实耐久旳建筑物提供基础6、居民点:定义为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旳集聚定居地点。
7、都市化:由农业为主旳老式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旳现代都市社会逐渐转变旳历史过程8、都市设计:都市设计是一种关注都市规划布局、都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都市公共空间旳一门学科9、都市基础设施:都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有旳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旳总称,使都市中为顺利进行多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而建设旳各类设施旳总称10、卫星城:是指在大都市外围建立旳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旳住宅和公共设施旳城镇,是在大都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都市(母城)旳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旳具有相对独立性旳城镇。
11、日照原则:为保证室内环境旳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旳气候区、都市大小和建筑物旳使用性质确定旳,在规定旳日照原则日(冬至日或大寒日)旳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旳时间。
城市规划常考名词解释汇总
什么叫选址意见书?答:都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核发旳有关建设项目旳选址和布局旳法律凭证。
什么叫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答:经都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确认其建设项目位置和用地范围旳法律凭证。
什么叫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答:都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核发旳有关建设工程旳法律凭证。
什么叫容积率?答: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旳比值。
什么叫建筑密度?答: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旳基底总面积占用地面积旳比例。
什么叫道路红线?答:规划旳都市道路路幅旳边界线。
什么叫建筑红线?答:都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线或构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旳界线。
又称控制线。
什么叫建筑间距?答:两栋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之间旳水平距离。
什么叫日照原则?答:根据各地区旳气候条件和居住卫生规定确定旳,居住建筑正面向阳房间在规定旳日照原则日获得旳日照量,是编制居住区规划确定居住建筑间距旳重要根据。
什么叫绿地率?答:都市一定地区内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旳比例。
答:指建筑物室外地坪到建筑物外沿顶标高旳高度。
什么是构筑物?答:一般不直接在里面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旳建筑物,如水塔、烟囱。
什么叫都市?答: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汇集为重要特性旳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置旳市和镇。
什么叫都市化?答: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都市型转化旳历史过程,体现为乡村人口向都市人口转化以及都市不停发展和完善旳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什么叫城镇体系?答: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络旳都市群体。
什么叫城镇体系规划?在一种区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根据,确定不同样旳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旳城镇分布和发展规划。
什么叫都市规划?答:对一定期期内都市旳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运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旳综合布署、详细安排和实行管理。
什么叫城镇体系规划?答:一定地区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根据,确定不同样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旳城镇旳分布和发展规划。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名词解释
1、交通:广义:交通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
通常的含义: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包括航空、水运、铁路和道路上的交通。
2、城市道路:城市道路是城市中负担城市交通的主要设施,是行人和车辆往来的专用地。
起到联系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既是城市生产、生活的动脉,又是组织城市布局结构的骨架,同时还是安排绿化、排水及城市其他工程基础设施(地上、地下管线)的主要空间。
3、道路容量C指在通常的道路条件下,可以合理期望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车道或车行道某一断面的单向或双向最多的车辆数。
4、道路网密度:城市干路网密度=城市干路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积城市干路总长度包括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和次干路的总长度。
城市道路网密度=城市道路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积5、道路红线:道路红线是道路用地和两侧建筑用地的分界线,即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总宽度的边界线。
6、城市客运交通的基本概念:城市客运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主要组成部分。
我国将城市客运交通划分为集量行为的“公共交通”和个体行为的由步行、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交通构成的“个体客运交通”两大类。
7、净空及限界净空:人和车辆在城市道路上通行要占一定的通行断面,称为净空。
分为行人净空、非机动车净空、机动车净空、道路桥洞净空限界、铁路净空限界、桥下通航净空限界限界:为了保证交通的畅通,避免发生安全事故,要求街道和道路构筑物为车辆和行人的通行提供一定的限制性空间,称为限界。
8、城市道路横断面是指垂直于道路中心线的道路剖面。
道路横断面的规划宽度又称为路幅宽度,即规划红线间的道路用地总宽度。
9、城市道路平面设计城市道路平面设计就是根据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和详细规划,确定道路中心线的具体位置,按照标准横断面和道路两旁地形、用地、建筑、管线等要求,详细布置道路红线范围内道路各组成部分,包括道路排水设施、城市公共交通停靠站等其他设施和交通划线的布置在内;确定各路口、交叉口、桥涵的具体位置和设计标准、选型、控制尺寸等。
交规名词解释及简答题答案
交通规划试题类型与综合练习题本课程考试常见题型有名词解释、问答、计算及证明题等。
一、名词解释:第一章交通规划:道路交通规划指经过调查分析、预测未来的道路交通需求,规划道路网络,并加以实施和修正的全过程。
第二章出行: 出行指居民或车辆为了某一目的从一地向另一地移动的过程,可以分为车辆出行和居民出行。
出行作为计测单位,具备三个基本属性:1.每次出行有起、讫两个端点;2.每次出行有一定的目的3.每次出行采用一种或几种交通方式。
小区形心 :指小区内出行端点密度分布的重心位置(中心点),不一定是该小区的几何面积重心。
期望线:期望线指连接各个小区质心的直线,代表了小区之间的出行,其宽度通常根据出行数大小而定。
核查线:核查线指为校核起讫点调查结果的精度,在调查区域内设置的分隔线,一般借用天然的或人工障碍,如河流、铁道等。
主流倾向线:综合期望线,若干条流向相近的期望线合并汇总而成,突出交通的主要流向。
第三章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土地利用”的一般意义是指城市功能范畴(如居民区、工业区、商业区、零售区、政府机关空间、休闲区等)的空间分布或地理类型土地利用模型:土地利用模型是指描述地域内部经济活动的选址行动以及作为结果的实际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的数学模型。
区位:区位就是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在空间地域上的结合(1)自然地理位置发生作用往往通过经济地理位置得以实现。
(2)交通地理位置一般又是自然地理位置与经济地理位置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
(3)三种地理位置有机联系,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地域空间,形成一定的土地区位。
可达性:某交通小区所具有的与其它交通小区发生某种联系的可能性的大小。
关于可达性,Hansen1959年提出了如下的定义:潜能:1940年,提出了“连接两城市中心线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两城市人口的乘积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Stawart 引入了人口潜能的概念,作为度量相互作用可能性的尺度。
即“城市(或小区) i 中的 人因城市 j 的人口诱发的相互作用的可能性随着城市 j 的人口增加而增高,随着 ij 间距离的增加而降低”。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名词.
《道路工程》一、道路交通基础1.滚动阻力P f:车轮在路面上滚动所产生的阻力、2.空气阻力P w:汽车在行驶中迎风面空气受阻所引起的阻力。
3.坡度阻力P i:汽车爬坡时作用于汽车上的阻力。
4.惯性阻力P j:汽车变速行驶时,需要克服其变速运动时所产生的惯性里和惯性力矩。
5.汽车动力因素:D=(P t-P w)/G=Ψ+δdv/gdt前为道路阻力,后为惯性阻力。
6.汽车的行车速度:道路几何设计所采用的车速,是在气候良好、交通密度低的条件下,一般驾驶员在路段上能保持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速度。
二、交通量和通行能力7.交通量: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8.年平均日交通量的基本概念(AADT):将全年统计的日交通量总和除以全年总天数所得平均值为年平均日交通量.单位为pcu/d.它是确定道路等级的依据。
9.平均日交通量(ADT):将观测期间内统计所得车辆的总和除以观测期间内的总天数,所得的平均值为年平均日交通量.单位为pcu/d。
10.高峰小时交通量:一定时间内(通常指一间或上午、下午)出现的最大小时交通量11.高峰小时交通量系数:我国《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把系数K称为设计高峰小时交通量与年平均日交通量的比值。
K值的分布在9%~14%之间12.通行能力:道路通行能力指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道路某一路段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而的最大车辆数,或行人数量,以veh/h,pcu/h,veh/d表示。
13.理论通行能力:指在道路、交通.环境和气候均处于理想条件下,由技术性能相同的一种标准车辆.以最小的车头间隔连续行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一条车通或道路路段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
14.可能通行能力:通常道路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最大可能车辆数。
15.设计通行能力:道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道路上某一路段的通行能力。
16.服务水平:主要以道路上的运行速度和交通量与可能通行能力直逼综合反映道路的服务质量。
1 名词解释整理 道交
道路工程1,滚动阻力Pf:车轮在路面上滚动所产生的阻力。
2,空气阻力Pw:汽车在行驶中迎风面空气受阻所引起的阻力。
3,坡度阻力Pi:汽车爬坡时作用于汽车上的阻力。
4,惯性阻力Pj:汽车变速行驶时,需要克服其变速运动时所产生的惯性力和惯性力矩。
5,行车速度(设计车速):道路几何设计所采用的车速,是在气候良好、交通密度低的条件下,一般驾驶员在路段上能保持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速度。
6,经济车速:汽车在一般道路上行驶时耗油、磨耗最小的速度。
交通量和通行能力7,交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或行人数。
8,年平均日交通量:将全年统计的日交通量总和除以全年总天数所得平均值为年平均日交通量。
单位:pcu/d9,平均日交通量:将观测期间内统计所得车辆的总和除以观测期间内的总天数,所得的平均值为平均日交通量。
单位:puc/d10,高峰小时交通量:一天内出现最大交通量的那个小时的交通量。
11,设计交通量:作为道路规划和设计依据的交通量(美日)将一年中测得的8760小时交通量按大小排序,取第30位小时交通量。
12,道路通行能力: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路段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或行人数量。
13,基本通行能力(理论通行能力):在道路交通环境和气候均处于理想条件下,由技术性能相同的一种标准车辆,以最小的车头间隔连续行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一条车道或道路路段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
14,可能通行能力:在通常道路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最大可能车辆数。
15,设计通行能力:道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道路上某一路段的通行能力。
道路横断面16,道路横断面:在垂直道路中心线的方向上所作的竖向剖面。
17,道路红线:城市中道路用地和其他用地的分界线。
18,路肩:公路和郊区道路上位于车行道外缘至路基边缘,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部分。
作用——保持车行道功能,临时停放故障车辆;作为路面的横向支撑;供行人通过。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 历年名词解释汇总
行车视距:是指为了行车安全,在道路设计中应当保证驾驶人员在一定距离范围内能随时看到前方道路上出现得障碍物,或迎面驶来的车辆,以便及时采取刹车制动措施,或绕过障碍物。
这个必不可少的距离称为行车视距。
停车视距:汽车行驶时,司机看到前方障碍物后,紧急、制动至达到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所须的最短行车距离称为停车视距。
会车视距:指对向行驶的车辆在同一道路上相遇,又来不及错让时,必须采取制动刹车所需要的最短安全距离。
回头曲线:山区因地形地质条件自然展现困难时,为盘旋上下山需设置“回形针”形状的曲线,其圆心角接近或大于180度。
路拱:为防止雨水渗入路基降低路基强度以及减少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力,路面常做成中间高并向两侧倾斜的拱线。
纵坡:道路中心线的纵向坡度,以百分率表示。
在保证排水要求的条件下,设计中应尽可能采用较平缓的纵坡。
合成纵坡:在有超高的曲线上,路线纵向坡度与超高横向坡度作组成的矢量和。
路缘石:路面边缘与其他结构物分界处的标石。
路肩:公路或郊区道路上,位于车行道外缘至路基边缘,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部分,称为路肩。
视距三角形:最靠右侧的直行机动车与右侧横向道路上最靠中心线驶入的机动车在交叉口相遇的冲突点起,向后各退一个停车视距,将这两个视点和冲突点相连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
道路服务水平:以道路上的运行速度和交通量与可通行能力之比综合反映道路的服务质量。
交织:行驶方向相同的两股或多股交通流,沿着相当长的路段,通过驾驶改换车道使交通流彼此穿插对方路径进行的交叉运行。
交织长度:可以使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在环道上互换一次车道,完成一次交织,在这个交织时间内车辆行驶的长度。
分岔点:交叉口内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行驶的地点。
交汇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
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或接近90°)相互交叉的交会点。
道路用地面积率:城市道路用地包括停车场用地的面积,占城市总用地面积的比例,一般为8%~1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名词解释
《道路工程》一、道路交通基础1.滚动阻力P f:车轮在路面上滚动所产生的阻力、2.空气阻力P w:汽车在行驶中迎风面空气受阻所引起的阻力。
3.坡度阻力P i:汽车爬坡时作用于汽车上的阻力。
4.惯性阻力P j:汽车变速行驶时,需要克服其变速运动时所产生的惯性里和惯性力矩。
5.汽车动力因素:D=(P t-P w)/G=Ψ+δdv/gdt前为道路阻力,后为惯性阻力。
6.汽车的行车速度:道路几何设计所采用的车速,是在气候良好、交通密度低的条件下,一般驾驶员在路段上能保持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速度。
二、交通量和通行能力7.交通量: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8.年平均日交通量的基本概念(AADT):将全年统计的日交通量总和除以全年总天数所得平均值为年平均日交通量.单位为pcu/d.它是确定道路等级的依据。
9.平均日交通量(ADT):将观测期间内统计所得车辆的总和除以观测期间内的总天数,所得的平均值为年平均日交通量.单位为pcu/d。
10.高峰小时交通量:一定时间内(通常指一间或上午、下午)出现的最大小时交通量11.高峰小时交通量系数:我国《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把系数K称为设计高峰小时交通量与年平均日交通量的比值。
K值的分布在9%~14%之间12.通行能力:道路通行能力指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道路某一路段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而的最大车辆数,或行人数量,以veh/h,pcu/h,veh/d表示。
13.理论通行能力:指在道路、交通.环境和气候均处于理想条件下,由技术性能相同的一种标准车辆.以最小的车头间隔连续行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一条车通或道路路段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
14.可能通行能力:通常道路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最大可能车辆数。
15.设计通行能力:道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道路上某一路段的通行能力。
16.服务水平:主要以道路上的运行速度和交通量与可能通行能力直逼综合反映道路的服务质量。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整理版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上册)1、交通的定义:一般:人与动物的流动,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广义:人、物、信息的流动,以一定目标方式通过一定空间。
2、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公路可分为干线和支线,其中干线公路可分为几类:(1)国道(2)省道(3)县道(4)乡道。
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3、按照道路在交通功能、对沿线建筑物服务功能的地位,可分为(1)快速路(2)主干路(3)次干路(4)支路。
4、行人静态空间:主要是指行人身体在静止状态下所占用的空间范围。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高度为2.5m。
5、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R min):是指汽车前外轮中心的转弯半径。
车辆的转弯半径可作为停车场、回车场、公交车站通道设计的依据。
6、交通量(Q):在某一时间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
7、通行能力: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能力。
交通量一般总是小于通行能力的。
8、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称为道路横断面。
9、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带、道路附属设施等用地组成。
10、路幅宽度:城市道路横断面的总宽度。
(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线常用红线绘制,是道路交通用地、道路绿化用地与其他城市用地的分界线)。
11、路侧带:在道路车行道两边到道路红线之间的用地为路测带。
12、路肩:在城市郊区的道路上采用边沟排水时,在车行道路面外侧至路基边缘所保留的带状用地称路肩。
路肩分为硬路肩(包括路缘带)和保护性路肩。
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km/h时,应设硬路肩。
其铺装应具有承受车辆荷载的能力。
硬路肩中路缘带的路面结构与机动车车行道相同,其余部分可适当减薄。
硬路肩最小宽度见书(P105)13、边沟:城市道路除利用路缘侧平石上的雨水井排除路面雨水外,在郊区道路或山区居住区内的道路常用边沟排水。
理论资料可能是最全的城市规划原理第四五篇名词解释汇总
理论资料可能是最全的城市规划原理第四五篇名词解释汇总学姐碎碎念最近整理了各章节的名词解释给大家,资源主要整合自网络,加了一部分自己补充的,希望各位小可爱努力复习哦…名词解释就是写出名词的定义或概念,大工的名词解释是理论必考题,每年大概10-15个,一分一个,真题复现率还是比较大的。
本次推送内容主要是第四版规划原理第一篇所涉及章节的名词解释汇总第十五章: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1.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对城市辖区范围内各种不同功能的干道、支路、广场以及附属交通设施所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的规划。
2.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社会、经济和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一般包括四个基本要素:连线、交通工具、站场、管理规则和人员。
3.城市综合交通涵盖了存在于城市中及与城市相关的各种交通形态。
从地缘关系上讲主要分城市交通和城市对外交通两部分。
二者具有相互联系和相互转换的密切关系,一般把二者结合起来研究和综合规划。
(现代城市交通是由多部门共同构成的一个组织庞大、复杂、严密而又精细的体系。
按空间分布来说,有城市对外的市际和城乡间的交通,有城市范围内的城区与城郊间的交通;就其运输方式来说,有轨道交通、道路交通(机、非机、步行)、水上交通、空中交通、管道运输与传送带等;就运行组织来说,有公共交通、准公共交通和个体交通;就输送对象来说,有客运交通和货运交通)4.城市交通(城市内部交通)主要指城市范围以内的交通或城市各用地之间的人和物的流动。
主要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轻轨、城市铁路)、水上交通等。
5.城市交通的分类根据运输对象的不同分为客运交通和货运交通客运交通:城市公共交通:常规公共交通(公共汽、电车);快速轨道交通(地铁、轻轨);准公共交通(小公共汽车、出租车等)个体交通:个体机动交通(私家车、摩托车、助动车等);自行车交通;步行交通货运交通:重货运交通;轻货运交通。
6.城市对外交通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空间联系的交通。
包括市际交通和市域交通,分别指本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以及城市地域范围内城区与周边镇、乡村间的交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车视距:是指为了行车安全,在道路设计中应当保证驾驶人员在一定距离范围内能随时看到前方道路上出现得障碍物,或迎面驶来的车辆,以便及时采取刹车制动措施,或绕过障碍物。
这个必不可少的距离称为行车视距。
停车视距:汽车行驶时,司机看到前方障碍物后,紧急、制动至达到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所须的最短行车距离称为停车视距。
会车视距:指对向行驶的车辆在同一道路上相遇,又来不及错让时,必须采取制动刹车所需要的最短安全距离。
回头曲线:山区因地形地质条件自然展现困难时,为盘旋上下山需设置“回形针”形状的曲线,其圆心角接近或大于180度。
路拱:为防止雨水渗入路基降低路基强度以及减少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力,路面常做成中间高并向两侧倾斜的拱线。
纵坡:道路中心线的纵向坡度,以百分率表示。
在保证排水要求的条件下,设计中应尽可能采用较平缓的纵坡。
合成纵坡:在有超高的曲线上,路线纵向坡度与超高横向坡度作组成的矢量和。
路缘石:路面边缘与其他结构物分界处的标石。
路肩:公路或郊区道路上,位于车行道外缘至路基边缘,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部分,称为路肩。
视距三角形:最靠右侧的直行机动车与右侧横向道路上最靠中心线驶入的机动车在交叉口相遇的冲突点起,向后各退一个停车视距,将这两个视点和冲突点相连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
道路服务水平:以道路上的运行速度和交通量与可通行能力之比综合反映道路的服务质量。
交织:行驶方向相同的两股或多股交通流,沿着相当长的路段,通过驾驶改换车道使交通流彼此穿插对方路径进行的交叉运行。
交织长度:可以使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在环道上互换一次车道,完成一次交织,在这个交织时间内车辆行驶的长度。
分岔点:交叉口内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行驶的地点。
交汇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
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或接近90°)相互交叉的交会点。
道路用地面积率:城市道路用地包括停车场用地的面积,占城市总用地面积的比例,一般为8%~15%。
面控制:又称区域控制,是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的高级形式,可对某区域道路网内的交通流进行联网协调控制。
渠化交通:在交叉口合理地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标线等,把不同行驶方向和车速的车辆分别规定在有明确轨迹线的车道内行使,避免相互干扰,从而减少车辆之间以及车辆与行人之间碰撞的可能,提高交通安全性和通行能力。
绿波交通:指在一系列交叉口上安装一套具有一定周期的自动控制的联动信号,使主干道上的车流依次到达前方各交叉口时均会遇上绿灯。
绿色交通:广义上是指采用低污染,适合都市环境的运输工具,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交通概念。
狭义指为节省建设维护费用而建立起来的低污染,有利于城市环境多元化的协和交通运输系统。
从交通方式来看,绿色交通体系包括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常规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
绿信比:指交叉口红绿灯在一个周期内显示的绿灯时间与周期长的百分比。
公交线路重复系数:是指公交线路总长度与公交线网总长度之比,μ=L线/L网。
通常公共汽车线路的μ值约在1.25-2.5之间。
公交线路运载能力:单位时间内(通常以小时计)沿路线一定的方向(单向)所能运载的乘客数。
站点通过能力:单位时间内,满足乘客上下车时间的条件下,一个公交站点允许通过的最大车辆数。
自行车活动范围:如果居民汽车出门所花的时间等于乘公共交通车辆所花的时间,则他在这段时间内所到岛的距离范围,称为自行车活动范围。
最佳活动范围3--4公里。
道路等级结构:根据城市道路的通过能力和承担的交通量来划分城市几级道路。
路抛制:即出租汽车在道路上流动招揽乘客,采取挥手即停的服务方式,方便乘客。
飞行区:供飞机在地面上运行的部分,一般布置有飞机的起落跑道、滑行道、停机坪(包括等待起飞机坪)、迫降带、飞机维修机库和机坪等。
航站区:供旅客和货物办理手续和上下飞机的部分,一般布置有航站楼、机场地面交通设施、指挥飞机飞行和技术保养的设施。
Tod(Transit Oriented Dvelopment)公交导向发展,通过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把城市与主要的周边城镇和经济活动中心连接起来,在车站和沿线进行密集开发,将居住、工作、商业中心集中在车站附近,方便步行,引导人们更多使用公共交通,减少私人汽车使用。
BRT:快速公交系统(Bus Rapid Transit)是一种新型公共客运系统,是一种大运量交通方式,通常也被人称作“地面上的地铁系统”。
利用现代化公交技术配合智能交通和运营管理,开辟公交专用道路和建造新式公交车站,实现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达到轻轨服务水准的一种独特的城市客运系统。
LRRT:轻轨快速交通(Light Rail Rapid Transit)是一种新的城市交通模式,是以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有轨电车和隔离程度较完善的线路为基础构成的城市交通。
TDM:交通需求管理TDM(Travel Demand Management)是指运用经济和法规等手段对交通需求量进行科学地控制与调节,削减不合理的交通需求,分解、转移相对集中的交通需求,从而使供需达到相对平衡,以保证城市交通系统的有效运行,缓解交通拥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质量。
OD调查的目的为了得到现状出行生成形态、交通设备资料土地使用动态及影响交通的社会经济等因素。
OD调查:(Origin Destination)即交通起迄点调查又称OD交通量调查,OD交通量就是指起终点间的交通出行量。
期望线:往返和巡回出行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发生,将发生在起点区和终点区的出行汇总后,得到城市居民出行的期望线图,表示居民出行活动中各个联系防线及其联系强度,大致反映居民出行的空间分布特征。
货流中心:将城市货物储存、批发、运输组合在一起的机构,集储存保管、集散转运、流通加工、商品配送、信息传递、代购代销、连带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
这种现代物流形式要求根据划分的物资配送区,合理布局货物流通中心。
铁路编组站:办理大量货物列车的解体、编组作业的专业技术站。
除办理通过列车外,主要办理大量改编车流,解体和编组各种直达、直通、区段、沿零摘挂以及小运转列车。
道路红线:红线是指指城市中的道路用地和其他用地的分界线。
其路幅宽度称为红线宽度。
竖曲线:在纵断面设计线的边坡点处,为保证行车安全,缓和纵坡折线而设的曲线称为竖曲线。
车流密度:单位长度的路段内通行的车辆数量。
车头间隔:前后相邻两辆车的车头之间的距离称为车头间距。
匝道:用以连结上下各层道路供左、右转弯车辆行驶的道路。
出行分布:出行时辰分布:城市居民的出行量在一日中各时段的分布状况,出行空间分布(与用地性质有关)指居民的出行量在城市不同空间上的分布状况。
运营速度:它是车辆在路线上来回周转的速度(V营),衡量整个客运企业或某路线上车辆运营情况的,是标志客运工作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
环形交叉口:在几条相交道路的平面交叉口中央设置一个半径较大的中心岛,使所有经过交叉口的直行和左转车辆都绕着中心岛作逆时针方向行驶,在其行驶过程中将车流的冲突点变为交织点,从而保证交叉口的行车安全,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立体交叉口:简称立交,系指用跨线桥或地道使相交道路在不同的平面上相互交叉的交通设施。
将车道空间分离,从而避免交叉口冲突点的形成,保证交通安全,大大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
锯齿形边沟:街沟纵坡(或平石纵坡)由升坡到降坡再到升坡,如此连续交替进行,街沟的纵坡如同锯齿形状的,称为锯齿形街沟。
分车带:在车行的路面上设置的划分车辆运行路线的绿带。
拱桥矢跨比:拱桥的矢跨比是拱桥的拱圈的的计算矢高f与拱桥的计算跨径L的比值,即f/L,又称矢度。
超高:指的是为抵消车辆在平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保证汽车能安全、稳定、舒适地通过平曲线,在该路段横断面上设置的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
超高缓和段:为了使道路从直线段的双坡面顺利转换到具有超高的单坡面,而设置的渐变过渡段称为超高缓和段。
客运周转量:客运周转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运送旅客数量与平均运距的乘积,计量单位是“人公里”。
交通等时线:指用出行时耗绘制而成的区域范围线,在这条闭合线上的任意一点到所指定的中心所花的出行时耗相等。
由城市的某一吸引点出发,在规定的出行时耗内可达到的用地范围,可以反映该地区的交通便捷程度,等时线图反映了居民到吸引中心所需花费的最大出行时间,以及该中心在不同出行时间内所能服务的用地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