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复习社会热点专项训练
(新高考)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贯通训练(五)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社会转型
通史贯通训练(五)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社会转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1907年,清政府决定将“龙兴之地”东三省对各国开放以“平均各国之势力”。
结合下表可知,这一举措意在( )清政府在东北“新政”时期建立商埠A.维护人民利益B.遏制日俄扩张C.主动对外开放D.发展东北经济解析:选B 依据所学知识,1900年,俄国独霸满洲破坏了“门户开放”政策,1904年,出于本国的利益和英美的怂恿,日本发动对俄战争,俄国战败,日本企图独霸满洲,对东三省主权的完整构成了极大的危害。
1907年,清政府在东三省实施“新政”,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遏制日俄的扩张,故选B项。
2.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给予国民财产占有和人身安全的自由权利,解除之前强加民族工业的各种限制;设立实业部,并通电各省都督设立实业公司,规定“实业为民国将来生存命脉”,各地应“切实经营”。
这些举措( ) A.改善了近代经济的发展环境B.促进了民族工业持续发展C.奠定了国家统一的物质基础D.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解析:选 A 题干主要叙述辛亥革命之后,南京临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鼓励“实业”发展,这就为近代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故选A项。
3.1896年初,清廷批准了各省设立商务局的建议。
之后,又准许民间招商集股开矿、开放内河航运等,并制定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
这说明当时( )A.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民族工业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C.政府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解析:选C 甲午战败后,为支付战争赔款和改善财政状况,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设立商部,奖励工商业发展,这说明清政府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故选C项。
4.下图为1912~1920年中国机械净进口值(海关两)情况。
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一战后中国对西方工业品依赖加剧B.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C.“一战”对中国工业的发展起双重作用D.辛亥革命打断了中国工业化进程解析:选C 由所学可知,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为中国本土工业开辟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但从材料看,一战期间中国工业发展所需要的机械设备进口也较为困难,实际上又制约了本土工业的扩张,故选C项。
直通高考之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精练)
2020直通高考——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精练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解析版)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中国史纲》记载:“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小区域的世袭政长而兼地主。
”材料反映的是A.分封制B.城邦制C.郡国并行制D.中央集权制【答案】A【解析】解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一个王室”、"宝塔式的几级封君”、"一个地域的世袭统治者",这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
材料中的“封建”是封邦建国的意思,故A正确;中国古代没有经历过城邦制,故B不正确;郡国并行制是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所述不符,故C不正确;中央集权是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与材料无关,故D不正确。
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现象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A符合题意;B在材料中无体现;“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C、D。
故选A。
3.《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B.嫡长子拥有继承权C.严格的等级关系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答案】C【解析】据材料“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周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周垄断神权强化王权,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的特点,故D项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复习讲义:热点主题四
热点主题四深化改革——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改革开放新战略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道路”“中国奇迹”“中国模式”等,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
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是“中国道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全面认识中国城镇化进程是理解“中国道路”的关键。
雄安新区设立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改革开放的新战略。
一、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1.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进程(1)随着列强入侵,经济结构变动,沿海沿江地区近代城市涌现,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
(2)“一五”计划:重工业的发展,初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3)“大跃进”高速城镇化,使工业化和城市化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
(4)20世纪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稳步发展。
2.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1)伴随着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大多数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过程,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后,建立租界,将城市作为侵华的据点,中国近代的城市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质。
(2)伴随着官僚资本的发展历程:洋务运动兴建的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大中城市,国民政府统治期间的官僚资本企业,壮大了城市的规模,也使得中国城市的反动势力异常强大。
(3)伴随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促进了中国近代的城市化进程,成为城市中最具革命性的经济元素,代表着中国城市化的希望。
(4)伴随着农村的衰落:近代以来城市逐渐成为各地经济的中心,大量无地农民流入城市,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瓦解了农村的自然经济。
3.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1)现代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共同富裕。
(2)1992年中国正式实行新型城镇化体制改革,强调生态、文明,强调文化传承,彰显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强调优化布局。
二、中国改革开放新战略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从原因上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人民版高中历史2020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史练习包含答案
⼈民版⾼中历史2020届⾼三⼆轮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史练习包含答案⼆轮复习:中国现代史1.有⼈说:“⾃清末⼀百多年前以来,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在中国的地位⼗分稳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
”下列说法,不能佐证这⼀观点的是()A.近代中国贸易中⼼由⼴州转移到上海B.第⼀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这⾥创办C.中国共产党在这⾥诞⽣D.1990年,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2.中国近代某⼀时期,服饰⽂化开始从“褒⾐博带,长裙雅步”发展为“断发易服”,政府在警界和部队之中推⾏新装。
该时期是()A.鸦⽚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C.戊戌变法时期 D.新⽂化运动时期3.19世纪六七⼗年代,中国传统社会出现了⼀些新的现象。
这些现象不包括()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已经出现②⾃⾏车成为⼈们主要的代步⼯具③中国⼈开始⾃⼰创办近代报刊④殡葬风俗由⼟葬开始向⽕葬改⾰A.①③B.②④ C.①② D.③④4.“满街的列宁装和中⼭装也许就是那个时代特明显的时尚象征吧。
”“那个时代”最有可能是()A.民国初年 B.抗⽇战争时期 C.建国初期 D.⽂⾰时期5.下表为1949年中国⼈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选举的中央⼈民政府和政务院领导⼈名额构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初步建⽴B.体现了各党派、各阶层政治地位的完全平等C.体现了新中国政权的⼈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性质D.政府领导⼈由各级⼈民代表⼤会选举基础上产⽣6.1980年,邓⼩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讲话中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部领导职务终⾝制现象和形形⾊⾊的特权现象。
”该讲话的发表()A.标志着改⾰开放事业的起步B.反映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C.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新时代D.体现了党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构想7.“为了保障⼈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的改变⽽改变,不因领导⼊的看法和注意⼒的改变⽽改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最新)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实热点加强练 训练6 民生意识
训练6 民生意识·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是维护社会安定的“稳定器”。
党和国家对民主问题一直非常重视,党的执政为民的理念就是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加持续。
1.南宋政府曾三令五申禁止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围湖造田之风,但这些政令如一纸空文。
太湖流域“涝则水增溢不已,旱则无灌溉之利”。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湖田垦种成本低且收益大B.吏治败坏使政府职能降低C.赋税的繁重加重民众负担D.人口压力使人地矛盾尖锐答案 D解析随着南宋政权的建立,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彻底南移,加之人口的不断南迁和自然增长,日益严峻的人口压力使得人们不得不向田要粮,因而围湖造田的现象屡禁不止,也给自然环境带来空前的压力,故D项正确。
2.(2018·扬州三模)胡佛大坝于1931年由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动用5 000人兴建,1935年由罗斯福总统主持了竣工仪式。
建成之时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结构和发电设施,建成后形成的人工湖,已成为美国人度假圣地。
这反映出( )A.罗斯福政府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B.胡佛政府没有应对危机C.大坝的竣工标志着罗斯福新政的开始D.两任总统都关注民生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胡佛大坝……由美国总统……胡佛动用5 000人兴建……由罗斯福总统主持了竣工仪式”,表明两任总统都关注以工代赈、民生问题,故D项正确。
3.某美国历史学家评价罗斯福新政的某项措施“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它意味着美国开始与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支配下的所谓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的传统决裂,确立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
这项措施是( )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B.制定公平竞争章程C.提高农产品的价格D.帮助银行恢复信用答案 A解析“确立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即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故A项正确。
4.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福利社会规划,《贝弗里奇报告》概括为:Universahty,即所有公民不论职业,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
课标版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高考热点第4练社会转型习题.docx
第4练社会转型限时:60分钟总分:88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9河北保定二模)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四大专业产品产区:运河沿线粮区,沿袭传统不变;濒江沿海棉区,盛产原料棉花或成品纱布;太湖周边桑区,主产蚕桑丝绸;苏南浙西山区则是竹木茶纸产区。
明清江南经济格局形成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影响B.农业商品化趋势逐渐加强C.商品流通格局的重大变化D.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发展答案 D 四大专业产品产区体现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即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带有区域特色,故选D项。
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已经完成,排除A项。
材料没有反映农产品的商品化,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商品产区的布局,不是反映流通,排除C项。
2.(2019重庆调研)康熙时期,江南地区乡绅阶层衣服冠履多用棉布,冬天着裘衣者百只二三。
到乾隆年间,无锡士绅“以布为耻,绫缎绸纱,争新色新样”。
这反映出当时的江南地区( )A.棉纺织业逐渐没落B.社会消费行为趋同C.社会风气由俭入奢D.商业资本日益活跃答案 C 根据材料“康熙时期,江南地区乡绅阶层衣服冠履多用棉布,……到乾隆年间,无锡士绅‘以布为耻,绫缎绸纱,争新色新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绅服饰消费变化,这体现出社会风气由俭入奢的情况,故选C项。
清朝棉纺织业不断发展,排除A项。
材料仅涉及士绅服饰消费变化,并不是社会各阶层的消费情况,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士绅服饰消费变化,并非商业资本投资情况,排除D项。
3.(2019湖北鄂东南教改联盟一模)1823年山西商人雷履泰为避免货款调拨中镖局运现的风险,在山西平遥创立票号日升昌,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鼻祖”。
日升昌票号( )A.标志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兴起B.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范畴C.摆脱了传统商业汇兑模式D.折射出积极进取的晋商文化答案 D 由材料内容可知山西商人雷履泰为避免货款调拨中镖局运现的风险,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体现了晋商积极进取的商业文化,故选D项。
2020版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复习讲义:必考热点二
必考热点二经济文明的拓展轨迹——从地域经济到经济全球化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过程,也是中外近代化的过程。
所谓“近代化”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具体说就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本必考热点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与经济政策;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等内容。
中外经济的发展及近代化的历程、中外近代化道路的碰撞与交融等一直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之一。
其中,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工业化道路、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模式及社会生活的变迁等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
高频考点7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32.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主要用于() A.原始灌溉B.松土挖土C.除草培土D.开沟播种详细分析:题干中并未提到灌溉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题干中“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体现了松土挖土的现象,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除草培土的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播种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B33.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古代农业的特点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A.生产技术的成熟B.粮食产量的稳定C.精耕细作的重要D.生产效率的低下详细分析:“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可见落后的生产技术无法保障农业生产,故A项错误;“广种未必多收”可见粮食产量不稳定,故B项错误;“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得出农业应该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而不应该粗放发展,故C项正确;“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其目的就是要追求效率的最大化,故D项错误。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项练训练6多极趋势大国博弈
训练6 多极趋势,大国博弈1.(2023河北保定一模)宣德八年,明政府回赠日本贡使礼品,除常例白金三百两、皇室精制丝绸一百二十二匹以外,特另增戗金桥、床,银制酒具,古铜花瓶、香炉等四十二种,装柜六十只。
对于日本贡舶附带货物,明政府均以优价收买。
明朝与日本的往来( )A.冲破了海禁政策限制B.可扩大中国海外影响力C.有效缓解了倭患问题D.推动了手工业技艺革新2.(2023山东济南二模)19世纪中期,清政府编纂的中外交涉档案中多采用“夷务”一词;20世纪初,档案中改用“洋务”一词;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外交涉中多出现“外交”词汇。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国际地位不断提升B.近代国家观念逐渐觉醒C.近代外交体系形成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3.(2023河北沧州高三期末)先谈判后建交是新中国独特的建交模式。
与英国的建交谈判经历曲折。
1954年,英国“承认新中国,同蒋介石断绝了外交关系,但在联合国又支持蒋介石,不承认新中国的地位”。
周恩来说:“英国只同意我们建交原则的一半,我们就同它建立‘半建交关系’。
”即相互建立代办处,不设大使馆。
新中国的这一做法( )A.使新中国出现第二次建交热潮B.使新中国不至于处于孤立境地C.体现了外交的原则性和灵活性D.展现了中国外交独立自主原则4.(2023广东茂名二模)1920年9月,法国为寻求安全保证,与比利时签订了军事协定;1921年2月和1924年11月又先后同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缔结了同盟条约,从而在欧洲大陆建立了一个以法国为首的同盟体系。
此举( )A.体现了法国称霸欧洲的意图B.实质上破坏凡尔赛体系C.是为了应对德国潜在的威胁D.推动了国际联盟的建立5.(2023山东济南二模)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美国的参议员杜鲁门说:“如果我们看到德国占了上风,就应该援助俄国;如果俄国要赢了,就去帮助德国,这样才能让他们拼个够,尽管我可不希望看到希特勒获胜!”由此可见,杜鲁门希望美国( )A.坚持孤立主义外交政策B.抛弃意识形态偏见C.奉行功利主义外交原则D.继续推行绥靖政策6.(2023山东威海二模)1950年4月20日,杜鲁门向美国报纸编辑协会全体会员发表演讲时指出:“务必尽快将我们和其他国家的民主自由力量吸引到一场史无前例的真理运动中来,以便让更多的爱好民主自由的民众能够倾听到来自我们的和平之声。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试题综合练:(8) Word版含解析
热点试题综合练(8)1、有人在1933年评价胡佛总统说:“因此历史站在那里犹豫,等待时间来做出判断,就为社会指明复兴的道路而言,胡佛是新时代总统的第一任,还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任。
事实上,他两者兼具。
”材料反映了当时( )A.经济危机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B.胡佛干预危机的措施取得明显效果C.胡佛对危机做出了及时的力所能及的应对D.胡佛经济哲学思想更适合繁荣年代2、下图是一幅1933年的苏联漫画。
该漫画的寓意是( )A.国家干预在苏联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优势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遭到严重破坏C.经济萧条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向苏联学习D.美苏在经济领域处于冷战对峙状态3、1932年,英国在渥太华召开英联邦和殖民地经济会议,签订了11个双边协定,其主要内容是:运往自治领、殖民地的英国工业品要相应地受到优待;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
其目的是( )A.利用宗主国优势摆脱经济危机B.压制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C.为实现霸权主义奠定经济基础D.解决国际间经济贸易摩擦4、对数据的解读要有趋势思维,下面是美国1929—1940年的某项经济数据变化图。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数据是( )A.通货膨胀率B.股市指数增长率C.失业率D.政府财政赤字率5、罗斯福新政期间出台的一个法案建立了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方面的规则,给工人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
该法案是( )A.《农业调整法》B.《全国工业复兴法》C.《全国劳工关系法》D.《公平劳动标准法》6、民生问题是中共十九大的重要议题,中共十九大认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日益提高的美好生活需要与我国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
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可以借鉴( )A.西汉初期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B.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C.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斯大林体制的分配方案D.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国家制度7、有学者这样评价罗斯福新政:“尽管私人企业仍是美国经济制度的主要支柱,国有企业却在不断增加,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就是最好的例子,意义更为重大的也许就是:政府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日益提高。
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版二轮复习考前特训:—社会热点押题训练训练20Word版含答案
训练20新型大国关系1. (2017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二模,35)据资料记载,截止到1990年,国与国之间的优惠贸易协定只有46个,1990年后迅速增加,到2008年底增加到213个。
这种变化是因为()A.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B.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C. 市场经济体制的普及D. 国际贸易额的不断增长答案C解析世贸组织正式成立于1995年而且此前还有关贸总协定代行它的功能,因而这并不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与国之间贸易协定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国际经济新秩序至今也没有建立,故B项错误;1990年以来,随着苏东剧变,先前执行计划经济的东欧诸国无一例外的都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这有利于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体制的普及,故C项正确;国际贸易额不断增长是优惠贸易协定增加的结果而非原因,故D项错误。
2. 法国和德国在经历相互摧毁的二战后,没有继续“战争一复仇”的恶性循环,而是达成了谅解,并开始了长期与密切的合作,欧洲也得以走上联合与统一的道路。
材料说明()A. 欧洲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B. 欧洲国家有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础C. 法德和解成为欧洲合作的助推器D. 地区经济发展必须放弃利益争夺答案C解析材料讲述了法德之间关系发展的历程:由战争复仇到和解,没有体现欧洲已经实现了协调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到德法之间战争的历史,没有涉及共同的文化,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法德的和解促进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故C项正确;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该互利共赢,一味的放弃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故D项错误。
3.1960年3月,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全家访法,会谈时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政治主张。
这表明戴高乐时期的外交()A. 重在突出法国在西欧的地位B. 能够突破意识形态的限制C. 企图把美国势力排挤出欧洲D. 注重加强西欧内部的团结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以看出戴高乐时期法国注意改善和苏联的关系,体现不出重在突出法国在西欧的地位,故A项错误;戴高乐愿意和社会主义苏联改善关系,说明戴高乐时期的外交能够突破意识形态的限制,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中也体现不出美国和欧洲的关系,故C项错误;注重加强西欧内部的团结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试题综合练:(1)Word版含解析
热点试题综合练(1)1、春秋战国时期,无视“礼法”的各诸侯国比以往更加重视筑城,有学者认为当时出现了一场“大规模的筑城运动”。
这一时期城邑数量之多,现于《春秋》《左传》《国语》者即达1016个,其中有“国”名为城邑之名者百余。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各诸侯国的统治者拥有空前集中的财富B. 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C.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2、“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
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
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其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A. 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B. 中央分散相权、强化皇权,削弱地方、强化中央集权C. 挑选精兵强将,充实禁军D. 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3、归纳历史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宋朝具备的历史特征有()①机构重叠,权力分散,繁复而低效的政府②城市繁荣,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兴起③以文治国,文官制度完善,书院教育发达④科技文明居历代之首,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A. 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隋朝科举制度规定,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朝廷官员。
这反映了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A. 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稳定B. 加强专制制度,巩固统治基础C. 扩大入仕途径,加强统治基础D. 打破特权垄断,提高专制政体5、明初制度,京官三品以上乘轿。
其它官员骑马;到了明代中期,士大夫“始骑马”,不久“皆乘轿”;而到明代后期,一般的读书人都可以乘轿出行。
这反映了明朝()A. 科举制推动知识分子地位的提升B. 士大夫率先奢靡的行为影响深远C. 经济繁荣促进了交通工具的改善D. 礼法观念松驰带动社会习俗变化6、 "他们因在日常生活中接近皇帝而受到宠信,又由于皇帝对外朝官不放心而有意识地把商议军国大事的权力和部分执行权交给近臣掌握。
2020版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复习新方略讲义:热点主题五 Word版含解析
热点主题五谁主沉浮——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追踪世界大国崛起世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崛起之路,或以贸易取胜,或以军事取胜;世界大国崛起具有不同的条件,其兴衰实质反映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
自新航路开辟的五百年来,各国人民为实现强国之梦而孜孜追求,其中也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可以肯定的是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一定会和平崛起!一、“日不落帝国”的兴衰1.英国的崛起:十七、十八世纪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国家。
(1)地理优势:新航路的开辟,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贸枢纽,伦敦成为国际贸易中心之一。
(2)经济优势:在重商主义政策、圈地运动影响下,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工业革命使得英国实力大增。
(3)政治优势:1688年“光荣革命”后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4)殖民优势: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殖民国家。
(5)“世界工厂”: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后期,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确立世界经济霸权。
2.英国的衰落:19世纪中后期至二战后,英国国际地位开始下降,“世界工厂”地位丧失,经济地位动摇,殖民体系崩溃;追随美国。
(1)经济:①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凯恩斯主义,核心主张是政府应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②对中国:参与瓜分中国狂潮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③20世纪70年代加入欧洲共同体,融入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浪潮。
(2)政治:地位衰落,追随美国,参加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在欧盟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轻视的力量。
二、美国的强国之路1.美国的建立(1)美国的独立:1776年美国宣布脱离英国,建立美利坚合众国。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2)1787年宪法:取得民族独立后,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规定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和人民主权的政治原则,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热点专项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儒家将“喻于义”的人称为君子,墨家将能够扶危济困作为“兼士”的标准。
这表明儒墨两家都()
A.忽视了个人利益
B.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
C.追求个性的自由
D.具有平等的社会观念
B[无论是君子还是“兼士”,都是儒墨两家对有修养的人的一种称呼,“喻于义”“扶危济困”都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故选B项;A、C、D三项材料均未涉及,故排除。
]
2.在我国古代,每一个王朝都不会永远存在。
西汉董仲舒指出:“三统之变,近夷遐方无有,生煞者独中国。
”隋朝王通说:“天命不于长,惟归有德。
夷狄之德,黎民怀之。
”据此可知()
A.王朝存续的长短关键在于是否行德
B.古代王朝更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儒家思想逐渐背离先秦的孔孟之道
D.儒家的民族思想逐步走向开明包容
D[由材料可知,董仲舒认为,“三统之变”只有“中国”有,“近夷遐方”是没有的。
而王通认为,天命不是永恒不变的,无论是华夏族还是少数民族,只要实行“仁政”、践履王道,就会得到民众的认同与归附。
因此西汉儒家的民族思想较为保守,而到隋朝时已逐步走向开明包容,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在董仲舒的思想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 3.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
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A.课程设置多样化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C.向社会下层扩展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
D[太学课程设置均是儒家经典,不能体现多样化,故A项错误;太学教育主要还是贵族化,没有走向世俗化,故B项错误;太学是中央教育机构,没有向
社会下层扩展,故C项错误;太学设立体现儒学教育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故D 项正确。
]
4.(2019·重庆二模)贤良方正是汉代察举科目之一。
始于西汉文帝,在国家出现日食、月食、地震、奇异星象及各种自然灾害之后举行,皇帝对贤良方正科最重视,中举者地位相当尊贵。
这种选拔官吏的方式()
A.深受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B.是两汉时期唯一选官途径
C.反映了古代自然灾害频发
D.体现了国家对民生的重视
A[由材料贤良文学“在国家出现日食、月食、地震、奇异星象及各种自然灾害之后举行”可知,与天象变化有关导致统治者重视,这种情况是受到了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中“天人感应”主张的影响,故A项正确。
]
5.1952年新中国进行了院系大调整。
调整前,旧法学院是政治系,法律系分设,以示法律独立于政治之外。
调整后,将不同学校分立的政治、法律两系加以合并组建新的政法学院,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法律应服从政治。
这种变化()
A.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法律教育体系
B.清除了旧中国法律体系的不良影响
C.适应了人民政权政治建设的需要
D.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法律基础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后,为巩固新政权的需要,强调社会主义法律应该服从于新中国的政治,即适应了人民政权政治建设的需要,故C项正确。
]
6.1977年5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
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邓小平的这一看法()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要求
B.首次提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C.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D.推动了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7年,“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处于徘徊时期,全国范围内的拨乱反正还没有开始,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后来科教领域内率先开始拨乱反正指明了方向,故D项正确;材料中邓小平谈话的主旨是发展教育,发展科技,没有体现“双百”方针,故A项错误;B项表述错误,故排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故C项错误。
]
二、非选择题(25分)
7.从古至今,中国教育制度和内容不断发生变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由地方学即郡国学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
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
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
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摘编自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材料二国民学校修身科初级教科书《公民须知》目次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太学教育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教育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形成因素。
(15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皆须太学出身”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提高官员素质、促进儒学发展、推动大一统等角度归纳。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公民须知》目次的具体内容,从公民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方面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变革的推动、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国内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国外教育体制的影响等角度概括。
答案:(1)特点:把教育和选拔管理人才结合起来,把读书和做官结合起来。
影响: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政府官员;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有助于加强思想统一,强化中央集权。
(2)新发展:注重公民教育,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
因素:中华民国的建立,政治体制的变革推动教科书对公民知识的介绍和传播;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主权在民”意识增强;新文化运动促使民众权利意识进一步觉醒,推动现代公民教育理念的发展;民族危机加深,“教育救国”思想兴起并发展;欧美、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