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配套练习:26题研究——唐宋变革

合集下载

【高考调研】2019届新课标高历史三二轮复习 课时作业2及答案

【高考调研】2019届新课标高历史三二轮复习 课时作业2及答案

课时作业(二)一、单项选择题1.(2018·开化中学模拟题)日本学者内藤乾吉说:“唐代的政治并非是君主独裁政治,而是综合天子和贵族意志实行的贵族政治。

门下省则堪称为代表贵族意志的机关。

”与此说相符的观点是()A.中国古代专制皇权总是不断加强B.唐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C.唐代门下省的权力超过了皇权D.唐代皇权受到了宰相权力的制约答案 D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唐代的政治并非是君主独裁政治”“门下省则堪称为代表贵族意志的机关”和门下省的职责可知,D项符合题意。

2.(2018·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模拟题)三省职掌的划分,十分有趣,却也十分无聊,它只不过是皇权一权的琐碎分配、实质上中书省只是皇帝私人的秘书室,门下省只是皇帝私人的收发室。

看它们的官属,无论官称和职务,几乎完全相同,只好勉强用“左”“右”予以区分。

该材料意在表明()A.中书省只是毫无实权的秘书机构B.三省的设置削弱了皇帝的权威C.职能分工明确且国家政务各有侧重D.三省间并无实质性的制衡关系答案 D解析从“三省职掌的划分,十分有趣,却也十分无聊,它只不过是皇权一权的琐碎分配”等信息可知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唐朝三省职权的划分。

材料没有反映出中书省无实权,A项错误且与所学不符;从“实质上中书省只是皇帝私人的秘书室,门下省只是皇帝私人的收发室”可知B项错误;从“看它们的官属,无论官称和职务,几乎完全相同,只好勉强用“左”“右”予以区分”可知C项错误;D项符合题意。

3.(2018·慈溪中学模拟题)唐代曾开办“算学馆”,一度把数学纳入科举范围,但算考出身的官员官阶很低,所以应试的人很少,到了晚唐,算考试停止了。

算的最终命运反映了唐朝()A.科技发展的停滞B.科举制度的衰落C.官僚政治的腐败D.社会价值取向功利化答案 D解析从“算考出身的官员官阶很低,所以应试的人很少”可知当时知识分子功利化的现实比较严重,故选D项。

4.(2018·济宁市模拟题)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A.活跃了人们的思想B.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C.扰乱了社会的秩序D.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答案 D解析从材料“广开科举之门”“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中可知,科举制的实行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唐宋变革练习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唐宋变革练习题

唐宋变革练习题1.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特别是大士族之间出现了“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 的现象,之后门第的观念逐渐减轻。

五代时,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B.民族融合改变了世人婚姻观C.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已没落D.政治制度调整影响社会生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世家大族推崇重门第的婚姻观念,而五代以来,选官不问门第,婚姻也不特别强调门当户对;故可知是政治制度调整,尤其是科举制的发展影响社会生活,D项正确。

A项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提到民族融合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婚姻观念的变化,而不是反映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已没落,排除C项。

2.(2019•江西上饶中学月考)学者李碧妍在《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中说:“我并不认为由此引发的藩镇涌现的局面,仅仅是帝国君主盲目草创的一种产物……相反,我更愿意将它视为一种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而采取的相当理性的举措。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安史之乱导致了唐帝国严重的统治危机B.唐朝大肆分封诸侯严重违背了历史潮流C.藩镇裂土称雄最终瓦解了唐帝国的统治D.藩镇的涌现是唐朝应对危机的理性选择【答案】D【解析】材料“一种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而采取的相当理性的举措”说明藩镇割据是唐朝处理地方制度和应对危机的选择,故D项正确。

材料没有说明导致唐朝帝国危机的因素,故A 项错误;唐朝的藩镇割据并不是分封诸侯,故B项错误;材料是肯定藩镇割据的积极作用,故C项错误。

3.(2019•陕西汉中月考)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牌等,均无权参加。

材料表明唐代科举()A.具有严格的参与标准B.有利于官吏素质提高C.社会基础得到了扩大D.重视门阀土族的利益【答案】A【解析】从材料“‘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均无权参加”来看,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对于考生资格有着明确规定,故答案为A项。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试题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试题

历史上巨大改革回眸1.[2016·全国卷Ⅰ]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严重依据。

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

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

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

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

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

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答案(1)内容: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2)作用: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安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解析第(1)问,主要从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作答,归纳时注意改革前后谱牒制度的例外,从例外中概括出改革的内容。

第(2)问,首先要认识到加强皇室地位的作用。

其次要从政权安定、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等角度简析作用。

2.[2015·全国卷Ⅱ][历史——选修1:历史上巨大改革回眸]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

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

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

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

2019年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2 Word版含答案

2019年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2 Word版含答案

专题能力训练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从魏晋到宋元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

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

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

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B.唐长安C.宋汴梁D.元大都2.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古代中国:“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下列史实中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有()①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③北宋设立枢密院④清朝设置军机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4.(2017北京文综,13)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5.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

”材料反映了行省()A.代表中央治理地方B.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C.与都省相互制衡D.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6.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表中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7.据史载,唐代后期皖南山地的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

四川九陇人张守珪,有茶园在仙君山,“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工者杂处园中”,这说明当时()A.茶叶种植成为主要的农事活动B.茶叶生产形成了专业化的产区C.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巨大改变D.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8.(2017课标全国Ⅲ,26)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小计139100%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9.古书多以绵长的卷轴形式呈现,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

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历史检测题含答案.doc

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历史检测题含答案.doc

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历史检测题含答案D.古代监察谏议制度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2.《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文中所说的“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指的是A.辛亥革命使中国完成了近代化的任务 B.辛亥革命迈出了民主政治关键性的一步C.辛亥革命将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改造 D.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由贫弱走向富强3.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

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①发昌机器厂创办;②京师大学堂建立;③中国共产党成立;④国民党改组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4.毛泽东和周恩来致函在上海的宋庆龄:“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经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

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

”材料中的“”处应为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C.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5.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

这次“真正的人民大会”的主要功绩是A.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6.“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

”材料中“它”最有可能是A.“一边倒”的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 C.求同存异方针 D.不结盟政策7.《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使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

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卷(附答案):中国古代史

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卷(附答案):中国古代史

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卷中国古代史一、选择题1.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传说中的五帝嬗递和尧舜禹的禅让都是纯粹出于公心,即所谓“公天下”;禹传启,把原属于部族内部的传递,变为父子相传,古人谓之“家天下”。

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是()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家国同构观念的萌生 D.继承人的品德优良2.“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表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3.某思想家曰:“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这主要反映了( )A.孔子“仁”和“礼”的思想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老子一切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4.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封文件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C.实行郡县制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5.《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秦末农民起义()A.起因于官吏的贪腐B.反对实施郡县制C.以六国贵族为主力D.得到了广泛响应6.董仲舒在“五行相胜”中指出,“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土者,君之官也”,“君大奢侈,过度失礼,民叛矣,其君穷矣,故曰木胜土。

”这说明董仲舒( )A.杂糅儒家和道家相关思想 B.承袭先秦以来的民本思想C.呼唤周代礼乐制度的回归 D.倡导建立中央集权的政府7.《后汉书·蔡伦传》记载:“缣(细绢)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项练 第26题专练——唐宋变革-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项练 第26题专练——唐宋变革-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第26题专练——唐宋变革1.(2019某某名校第一次联考,26)下表列举的是古代诗歌中关于武则天的评价。

据此能够得出的合理结论是:武则天( )[唐]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歌中宫第五》:居中履正,禀和体微。

仪刑赤县,演教椒闱。

陶钧万国,丹青四妃。

河洲在咏,风化攸归[唐]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惟昔武皇后,临轩御乾坤。

多士尽儒冠,墨客蔼云屯。

当时上紫殿,不独卿相尊[元]叶颙《唐武则天传》《樵云独唱》卷四:天人共愤世皆嫌,垂拱焉能二十年?谁信裙钗珠翠侣,反胜冠冕任英贤A.有虚怀纳谏的胸襟B.治国才能值得肯定C.当政推动社会繁荣D.当政有违儒家伦理2.(2019某某鄂尔多斯一模,26)唐太宗说:“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

”所以唐以儒学为资政之术,同时把它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标准。

据此可知科举制( )A.打破垄断,缓和激烈的社会矛盾B.选拔精英,优化传统社会结构C.鼓励向学,营造向上的社会风气D.教化民众,引导社会文化方向3.(2019某某蓉城名校联盟第二次联考,26)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

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4.(2019某某内江二模,26)下图为唐朝画家阎立本所作《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

这一作品( )A.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记录B.可以印证唐朝开放的政策C.体现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D.反映了唐朝疆域空前扩大5.(2019某某某某一模,26)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某某某某云冈石窟、某某某某龙门石窟和某某敦煌莫高窟等石窟。

这反映出( )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C.佛教影响X围扩大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6.(2019某某某某二模,26)宋代外省官分“亲民”与“釐务”两种,“亲民官皆由京朝官差遣,不设正官;而釐务官则专治一事,直属中央”。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配套练习:27题研究——明清社会转型与迟滞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配套练习:27题研究——明清社会转型与迟滞

27题研究——明清社会转型与迟滞1.(2015·全国Ⅱ卷,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2.(2017·全国Ⅱ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3.(2016·全国Ⅰ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4.(2014·全国Ⅱ卷,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5.(2016·全国Ⅲ卷,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6.(2017·全国Ⅰ卷,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7.(2018·全国Ⅲ卷,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高考研究篇 大题练(一)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高考研究篇 大题练(一)

大题练(一)1.(2018·华中师大附中考前模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论证中世结束于唐代,近世开端于宋代的“唐宋变革论”,最早是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被欧美学者称为“内藤假说”。

“唐宋变革”是指中唐至北宋的变革,并非仅指唐宋之际。

其核心主张是,从唐到北宋是一个从贵族政治转向君主独裁体制的过程。

所谓君主独裁,就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上,并通过与之配套的官僚体制来展现这种权力。

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

迄今仍有很多历史学者将唐朝的三省制视作较为合理的官僚制度,但内藤将其理解为贵族制度,即体现了贵族力量和君权的妥协,按照皇帝意旨由中书省写下来的诏书,门下省有权审阅、驳议,因此门下省就代表了贵族的意志。

——摘编自陆扬《唐宋变革论错在哪?》材料二由中国学者王瑞来提出的“宋元变革论”,从南宋历元,跟明清、乃至近代的联系来观察历史。

其核心主张是,宋元大变革使中国社会开始向近代转型。

经济高度发达的江南,最近最直接的基础是南宋和元代。

……南宋政府多次发行的纸币交子已成为社会主要支付手段,在“钱楮并用”的基础上,贵金属称量货币白银也开始跻身于流通领域。

特殊的国际政治格局之下,依托江南发达的商品经济,历来的“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在南宋终于彻底转向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

“宋人们的生活环境,与过去中国的状况相比,具有划时代的变化,靠近了现代的我们。

”——摘编自王瑞来《从近世走向近代——宋元变革论述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史实说明“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并简要评析内藤湖南对唐代三省制的认识。

(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时期推动“平民社会”出现的历史原因,并概括南宋以来中国古代出现的“靠近了现代的我们”的主要经济现象。

【通史复习】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深化——唐宋变革【文字版】

【通史复习】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深化——唐宋变革【文字版】

【通史复习】2021届⾼考历史⼆轮复习知识深化——唐宋变⾰【⽂字版】【阶段特征】唐宋时期是指从618年唐朝建⽴到1279年南宋灭亡的时期(本专题题上延到魏晋,下延⾄元朝)。

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①君主制进⼀步发展,中枢权⼒机构由三省向⼀省制发展;②中央集权进⼀步强化,汉、唐、宋监察区转为⾏政区的现象;③国家统⼀到民族政权并⽴,再到逐步⾛向国家统⼀,农牧⽂化逐渐融合;④科举制度创⽴并不断完善,⽂官制度发展。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①宽松的经济政策:唐中期均⽥制崩溃;宋代“不抑兼并”,租佃制发达;经济重⼼南移。

②紧张的政府财政:巨额的军费开⽀;⽂官政府的形成。

③活跃的商业经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宋代“商业⾰命”出现;唐宋城市功能转变。

④成长的市民阶层:市民阶层壮⼤。

思想⽂化⾛向全⾯繁荣。

①三教合⼀的理学:宋代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辨化,程朱理学地位确⽴;②科技创新的⾼峰:科学技术发展出现⾼峰,印刷术、指南针和⽕药发明与外传。

③⾛向⼤众的⽂学艺术:⽂学艺术世俗性增强,多元发展,出现了⽂⼈的世界。

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加强:民族政权并⽴;民族交流加快;民族空间压缩;民族意识增强。

对外交往:航海技术发达,对外贸易繁荣。

【基础梳理】⼀、隋唐时期(⼀)政治【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1、演变:确⽴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2、唐代: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设六部。

②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下设吏、户、礼、兵、刑、⼯六部。

③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政的场所。

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相职。

(2)特点①相权三分,相互牵制;②职责明确,提⾼效率;③协商政务,集思⼴益;④制度约束,节制君权。

(3)影响①在当时的作⽤:相权⼀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了⾏政效率,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结构效能,加强了中央的统治⼒量。

专题03唐宋元变革(学生卷)-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历史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专题03唐宋元变革(学生卷)-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历史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专题03 唐宋元变革1.(2024·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隋唐时期,常有商贩运着木材到城中指定区域进行售卖,也有人在城外种植桑树,然后砍伐送到城市作为柴薪进行售卖为生。

由此可知,该时期()A.重农抑商政策废弛B.城市能源问题突出C.商品经济不断发展D.市镇经济开始兴起2.(2024·重庆·高考真题)唐朝为边疆防御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密切的关系。

节度使的设置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力,然而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

这说明节度使()A.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B.由蕃将充任是严重失误C.没有边地军队调兵权D.打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3.(2024·湖北·高考真题)唐朝后期,一位河朔藩镇幕僚述及本镇节度使更替时称,朝廷要么立刻任命亲王遥领节度使一职,要么搁置数月,之后才正式任命本镇推举的节度使。

而具体的任命,通常由宦官传达。

这说明此时()A.藩镇的独立性受限B.官员任免程序规范C.外重内轻局面出现D.宦官权力有所扩大4.(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贞元十年(794年),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陆贽向唐德宗上万字长文《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直指当时赋税改革之弊。

他批评的是()A.租庸调制B.两税法C.均田制D.地丁银5.(2024·广东·高考真题)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

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

由此可见,两税法()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B.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6.(2024·辽宁·高考真题)唐代宗大历初年,国子司业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传受义绝”。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配套练习:26题研究——唐宋变革+Word版含答案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配套练习:26题研究——唐宋变革+Word版含答案

26题研究——唐宋变革1.(2018·全国Ⅱ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2.(2018·全国Ⅰ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3.(2017·全国Ⅱ卷,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4.(2017·全国Ⅲ卷,26)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5.(2016·全国Ⅲ卷,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6.(2016·全国Ⅰ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2019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第四部分选考专题26专题训练

2019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第四部分选考专题26专题训练

第四部分专题二十六1.(2018 ·全国卷Ⅲ· 47) 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资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猖狂盘据,朝廷力弱不能够制。

唐宪宗李纯(805 ~ 820 年在位 ) 整顿赋税,裁汰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

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遵从朝廷的剑南西川( 今四川中南部 ) 与浙西镇 ( 今苏南、浙西地区) ,取获成功,盘据多年的魏博镇( 今冀南、豫北 ) 主动归顺。

814 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 今河南南部 ) ,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用心,战而无功。

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办理军务。

817 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

迫于此战之威,原盘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切割裁汰,藩镇猖狂场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旺。

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依照资料,归纳唐宪宗平定“猖狂”藩镇的原因。

(2)依照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伟绩的共同之处。

【答案】 (1) 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2)保护国家一致;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牢固、经济发展。

【解析】第 (1) 问,“原因”,依照资料信息“整顿赋税,裁汰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

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办理军务。

817 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归纳得出:朝廷财政收入增加、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便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等。

第 (2) 问,“共同之处”,依照资料信息“一些藩镇被切割裁汰,藩镇猖狂场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旺”并结合所学相关唐太宗的人物活动的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等角度解析。

2.(2018 ·全国卷Ⅱ· 47) 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2019届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版古代篇 板块2 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与成熟——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教师用书

2019届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版古代篇 板块2  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与成熟——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教师用书

板块2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与成熟——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对应学生用书第7页)(对应学生用书第7~8页)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1.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从三省六部制到一省制(1)萌芽: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机构已经出现,但是职责尚未定型,也不是正式的国家权力机关。

(2)形成: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完善。

①内容: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执行政令。

②运作程序: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下设六部)。

(3)演变:宋代形成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元代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一省制提高了效率,但是威胁了皇权。

2.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1)唐朝: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2)宋代: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

(3)元代: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平衡了中央与地方,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

这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3.选官制度的变革(1)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按照门第选拔官吏的制度,使世家大族长期垄断官僚职位。

(2)科举制:隋唐时期开始实行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宋代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主导地位完全确立。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相连,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知识分子地位提高,以史官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对皇权在舆论上和道义上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标志着我国选官制度的成熟。

二、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与繁荣1.农业(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2)土地制度: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高三历史魏晋 隋唐 宋元 专题知识点及练习题

高三历史魏晋 隋唐 宋元  专题知识点及练习题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1.三省体制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九品中正制(1)含义: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

“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2)途径: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3)衰落:隋朝时,隋文帝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废除九品中正制。

二、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1.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1)分工①中书省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政令。

②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③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运作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3)特点①相权三分:相权被分割为三部分,这样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③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4)评价①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2.科举制度(1)背景:隋唐统一以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2)创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

(3)完善:在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4)特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

(5)影响①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②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

③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3.藩镇割据唐玄宗后期,设军事边镇,长官称为节度使,最终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阶段综合检测一古代史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阶段综合检测一古代史

阶段综合检测(一)古代史(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 . (2018 •浙江选考命题交流)《吕氏春秋》中记载:“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

”为解决以上问题,当时规定的制度是()A. 嫡长子继承制B.按年龄继承制C.按军功继承制D.按遗嘱继承制答案A解析从材料内容分析“嫡庶无别,则宗族乱”,为解决这一问题,当时规定的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

2 . (2018 •金华协作体学考评估检测)针对古代中国某一政治制度的特点,某学生记有如下课堂笔记。

据此判断,该制度最有可能是()A. 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答案B解析西周分封制之下,诸侯世袭且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很大的独立性,周王室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属于贵族政治的范畴,与材料中“贵族君主制” “君主的权力受到贵族的制约”相符,故B项正确。

3 .(2018 •浙江选考命题交流)秦统一全国后采取的措施中被称为“非常有效且持久的国家统一的粘合剂”的是()A. 确立皇帝制度B.统一货币C.统一度量衡D.统一文字答案D解析本题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有效”“持久” “统一”可知,秦统一文字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政令的畅通、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而且统一的文字经过数次修改后一直存在到现在,故D项正确;而其他选项在当时虽然有效但并不持久,故A、B、C项错误。

4. (2018 •义乌四校学业水平检测)春秋时期各国货币形制各异,秦朝以圆形方孔“半两钱”通行天下。

它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 由诸侯割据到中央集权疆域统一B. 由“天下共主”到“皇权至上”C. 由分封制到郡县制D. 由农工商全面发展到重农抑商答案A解析材料中“秦朝” “通行天下”解题关键信息,中央集权与疆域统一是秦代最突出的时代特征,也是当时最主要的历史发展趋势,故答案为Ao5. (2018 •浙江名校选考命题交流)下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A. 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答案C解析从图中关键信息“门下省” “中书省”“尚书省”可判断这一行政体制为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于隋唐时期,故C项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题研究——唐宋变革1.(2018·全国Ⅱ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2.(2018·全国Ⅰ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3.(2017·全国Ⅱ卷,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4.(2017·全国Ⅲ卷,26)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5.(2016·全国Ⅲ卷,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6.(2016·全国Ⅰ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7.(2018·全国Ⅲ卷,25)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8.(2014·全国Ⅱ卷,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9.(2015·全国Ⅱ卷,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10.(2016·全国Ⅱ卷,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11.(2018·全国Ⅰ卷,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

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12.(2014·全国Ⅰ卷,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答案1.C 从材料可知,武则天通过改革中书、门下二省官制,使得低品级官员也取得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的资格,从而使“宰相数量大增”,再通过频繁的更替,来分散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从而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C项正确。

据前面分析可知,实际上中书、门下的权力被分化,A项错误。

统治者的目的是巩固自身统治,B项错误。

由材料中“宰相数量大增”“更替频繁”可知,宰相权力被削弱,但其参政议政的职能没有变化,D项错误。

2.D 分析题表可知,政治上,大部分藩镇的官员由“朝廷任命”,接受朝廷的政治统治。

经济上,大部分藩镇把地方赋税上供朝廷(或多或少),特别是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东南9个藩镇把地方赋税上供朝廷,为唐朝后期的统治延续提供了物质基础。

军事上,大部分藩镇是在为中央政府而履行地方官府的责任,如“防骄藩”“守边疆”“防盗贼”。

这些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D项正确。

题干表格只是介绍了藩镇向朝廷交纳赋税的三种情况,没有介绍“朝廷财政收入”的支配、使用情况,不能得出藩镇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的结论,A项错误。

材料中只有河朔型和中原型藩镇互防,但也并未反映出其相互攻伐,B项错误。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C项错误。

3.C 从题干所给的材料来看,唐中期,在北方的城市中出现了大量来自江淮地区的茶叶。

这一现象反映的历史背景是,随着国家的统一,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特别是随着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正确答案为C项。

南茶北运的动力主要是北方有消费茶叶的需求,而国家的统一仅提供了外在的条件,A项错误。

B项在事实和情理上是错误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即使在今天,南北方的饮食习惯还是有较大的不同。

D项不符合唐中期的历史情况,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于宋代,而不是唐代。

4.A 从该表的内容来看,户均占有土地20~130亩的比例达到了74.1%,这说明这一时期该地的土地占有状况较为均匀,未出现大规模的土地集中现象。

联系教材所讲内容,唐代实行均田制后,有效地保证了农民对土地的占有。

基于上述分析,A项正确地反映了题干内容,故正确。

B、C两项与历史现状,亦与题干内容相违背,故错误。

题干内容仅提到土地的占有情况,未提及生产力、生产效率的问题,故D项表述与题干内容不符。

5.C 从题干可知,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从而形成模仿王羲之书法的社会风尚,题目问的是王羲之在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

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B 项违背常识,排除;从长时段来看,朝代更替并不能影响艺术评判标准,故排除D 项;南朝后期流行的萧子云书法“无丈夫之气”不符合大唐刚健、昂扬的时代要求,唐太宗对王羲之的评价“尽善尽美”,既是唐太宗个人审美趣味的体现 ,也体现了时代要求,而历数世至今,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不可动摇正说明了C 项内容,故正确答案为C。

6.A 根据材料反映出来的信息,宋太祖觉得帝王做点事情不容易,偶有误失,就会被史官记下来流传后世,所以宋太祖担忧的是他的负面信息会流传后世。

所以B项“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和C项“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可排除,D项“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也可排除,因为宋太祖只是不希望史官记录他“误失”的言行。

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立意在于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具有重史传统的文化特征及其意义。

司马迁之所以能够在皇权至上的条件下写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豪言壮语,其根本信仰就是“求真”,认为历史记载是真实的,所以中国古代才有官方修纂正史的传统,这是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关键,对中学教学也有引领作用。

7.B 据题干材料“高级官员”“中级官员”“低级官员”比例越来越低,“无官职记录”的比例越来越高,南宋达半数以上,可知“世家大族影响巨大”说法错误,A项不正确。

宋代社会流动性加强,宋代“朝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瓦解,官民之间身份可以转化,这与科举制关系较大,B项正确,D项错误。

C项材料没有提及宰相职责、权限变化,排除。

8.A 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商品经济空前繁荣,铁钱因携带不便等原因,阻碍了商品的交换、流通,“富民”自发发行交子,作为商品交换的凭证。

A项正确揭示了交子的民间性特点,交子的本质——交易凭证功能。

B项片面解读材料,将交子带来的结果作为原因,本末倒置,故B项错误。

中国古代推行“抑商”政策,C项不符合历史事实,所提供的材料也不能说明C项表述的内容,故C项错误。

交子的出现可以说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而不是南移的原因,故D项错误。

9.C 坊市制度的瓦解不独在南方,因此不是促成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之一,所以A项不正确。

土地集中加剧与经济的迅猛发展并无直接的关系,故B项错误。

海外贸易的拓展能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在唐宋时期,海外贸易在全国或江南经济总量中不占主要份额,因此也不是促成全国经济格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因此D项不正确。

唐宋江南经济的发展并超过北方,原因复杂,但最终以农业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土地的开发与耕作、亩产量的提高均与农业技术的进步紧密相关,因此正确选项为C项。

10.B 宋代“田制不立”,在土地政策上“不抑兼并”,这一政策导致的后果是土地交易频繁,土地越来越集中,大量民户失去土地而成为租种土地的“客户”,因此B项符合题意。

北宋商品经济繁荣,A项不符合史实。

唐末以来,坊市制度崩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繁荣,而不是民户失去土地,故C项错误。

田赋一直是北宋赋税的重要来源,D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

11.A 根据材料“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可知民营手工作坊众多;手工业者“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也说明当地民营手工业作坊多,手工业者选择空间大。

综合以上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A项正确。

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对工商业的管理不同朝代基本都采取压制政策,故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并不高,B项错误。

从一个特定的狭小的区域——“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的盐井(制盐业)信息,不能得出当时雇佣劳动已经普及的结论,也不能体现盐业专卖制度解体,故C、D 两项错误。

12.D 题干直接点出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这一学生熟知的主张,要求学生辨析这一主张与中国古代“人性观”的联系。

学生通过传统文化《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几句,可以选出正确答案,A、B两项分别是先秦儒家中孟子与荀子(及法家)的主张,并非宋明理学的新认识,因而不正确,C项乃佛教的一种主张,且不具有本质与外在二元对立之意,因而也是不正确的。

正确答案为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