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6)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2019高三历史期中考卷考试范围:原始文明——1900年;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25题,共50分)1.殷人祭祀祖先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取悦先王先公等获得庇护,避免灾难。
与此相比周人有着明显的不同“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商周祀祖制度的演变A.反映出上古时期帝王创立祀祖制度旨在社会教化B.表明商周等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世俗权C.显示出早期宗教文化中越来越多的人文理性因素D.推动了战国时期崇尚君主集权的法家思想的诞生2.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
这表明A.唐朝的大多数官员来源于武将 B.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C.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 D.科举制度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3.(题文)某生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下列四项分析,你认为合理的是A.非农业税的激增既是抑商的体现,也反映了工商业的发展B.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负担的减轻C.赋税的不断增加使得北宋政府消除了财政危机D.北宋政府推行“重商轻农”政策4.北宋副宰相张方平在论及地方武职官员任职状况时感叹说:“地形山川未及知,军员仕伍未及识,吏民士俗未及谙,已复去(再度离任)矣!”材料表明当时A.事权分割导致宰相无所事事 B.重文轻武造成武将碌碌无为C.为防范割据而人事变动频繁 D.中央集权强化终结地方分裂5.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
这一变化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B.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C.加速了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D.促使白银逐渐成为该地区普遍流通的货币6.利玛窦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
广东省深圳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广东省深圳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2.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3.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A. 皇权逐渐衰弱B. 君主集权加强C. 内阁取代六部D. 首辅权力失控4. 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
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
由此可见A. 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B. 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C. 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D. 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5. 1875 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
1958 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
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A. 有利于政局稳定B. 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C. 剥夺了议会的全部权力D. 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6. “ 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 这强调的是A.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B. 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C. 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D. 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7. 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
2019届陕西省西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陕西省西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自春秋以来,楚国率先突破诸侯公、侯、伯、子、男序列的局限,自称为王,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
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而七雄中的强者也有了齐与秦并称东、西帝的提议。
”这反应的本质问题是()A. 天下共主的时代已来临B.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C. 兼并战争促进社会进步D. 分封制度体系趋向崩溃2. “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
”(《汉书》)该文表明班固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A. 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B. 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C. 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 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3. 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
而宋代以后,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
这主要是因为()A.宋代以后国力渐趋衰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唐代建筑技术难以超越C.宋代以后地方经费困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宋代以后专制兵权加强4. 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这表明中书省()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5. 孙中山在《与刘成禹对话》中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然日月。
”孙中山在此强调了科举制()A. 因不合时宜而需要废除B. 是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C. 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D. 考试的内容应该改革6. 据《台湾府志》记载,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
2019届河北省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河北省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时说:“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 .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A.韩非子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思想B.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C.西周的宗法制D.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2.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制度法令的统一C.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D.更有利于皇帝集权3. 下表为清朝军机处一天的办事程序.据此,不能得出4. 发折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军机处见面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述旨将皇帝旨意拟成圣谕旨交皇帝御览过朱皇帝朱笔改定奏折交法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开面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5. 下表为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单位:%)统计表。
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p6. 中国北部中国西部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东南沿海两广地区云贵地区整体 1843年 4 . 2 4 . 9 4 . 1 4 . 5 7 . 4 5 . 8 7 . 0 4 . 0 5 . 1 1893年 4 . 8 5 . 4 4 . 7 5 . 2 10 . 6 6 . 4 8 . 7 4 . 5 6 . 0 A.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整体上发展较快B.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化比率最高C.城市化主因是通商口岸的商品经济发展D.手工工场的兴办吸纳了大量劳动力7. 在1939年至1940年的两年间,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南昌会战.长沙会战.枣宜会战等7次大规模战役,每次战役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8至10万人,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在20万人以上。
在枣宜会战中国民党军队先后调集40万人,抗击日军10万余人的进攻,这接近战略防御阶段4次大会战的规模。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2019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客观题(每题2分,共48分。
每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 先秦时期,儒家推崇的“父慈子孝”仅体现在道德层面;汉代以后则变成了法定义务,强调“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
这种变化A. 强化了儒学独尊地位B. 反映了家庭关系的不断紧张C. 淡化了家庭伦理关系D. 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家思想。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以后则变成了“法”定义务意在强调这种变化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的,体现的是法家的“法治”思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种变化反映了外儒内法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淡化而非强化了儒学独尊地位,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的具体内容来看材料未反映家庭关系的不断紧张,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通过法律强化了而非淡化了家庭伦理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法家思想2.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这一现象的出现A. 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 改变了传统的封建经济结构C. 带动了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变D. 促进了农村新生产关系出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等,材料主旨即在强调“众多农民改行,不再从事传统农业”。
据此判断选项,可知A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B项“改变了”的说法具有片面性,排除;CD两项明显没有依据,直接排除。
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明朝中后期的状况及其影响3. 学者黄仁宇曾说:“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生活的时代。
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学习资料专题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历史(文科)试题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唐代诗人陆龟蒙名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你认为诗句中描写的应是A. 白瓷B. 青瓷C. 青花瓷D. 彩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青瓷的特点,故A正确。
白瓷不属于越窑生产,且没有翠色,故B错误。
青花瓷是元明清时期为主,不是唐朝,故C排除。
彩瓷是明清时期为主,不是唐朝,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制瓷业2. 有一关于西汉历史的电视剧,一些剧情发生在都城长安的“市”里。
下列关于该剧有关西汉“市”的场景,哪项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实况A. “市”的四周建有高大围墙B. “市”门内外店铺林立C. “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D. “市”门白天定时开关【答案】B【解析】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有专职管理的官员,“市”的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市”门白天定时开关,可见管理是相当严格的,AC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市”门内外店铺林立和当时历史事实不相符,西汉商业活动必须在是在“市”里进行,故B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
3. 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
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
促使这一节日形成的原因是( )A. 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B. 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C. 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D. 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结合所学可知,人们对于“牛郎织女”式生活的美好向往恰恰是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在社会思想领域的真实反映,因此这一节日形成的原因是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正确;ABD与“乞巧节”无关,应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纺织工艺”,结合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地位解答即可。
山东省烟台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段检测高三历史试题说明: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请将第I卷答案涂在答题纸选择题答题区,将第Ⅱ卷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区域内。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这表明无产阶级的根本使命是A.建立无产阶级专政B.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C.进行社会主义革命D.变革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2.马克思说:“即使公社被搞垮了,斗争也只是延期而已。
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
”这里的“原则”主要是指A.建立能够代表人民利益的新型国家政权B.无产阶级用革命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C.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由工人合作社管理D.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并监督和罢免3.“9月,列宁从芬兰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连续写了《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两封信,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列宁提出上述主张主要是基于A.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性质B.俄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局面C.革命已失去和平发展可能D.布尔什维克党控制了大量武装4.1921年底至1922年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回到上海后,建议中共加入到国民党之中,该建议立即遭到陈独秀的反对,但在1923年的中共三大上还是通过了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方式来实现国共合作。
当时的中共中央认为合作A.可以弱化国民党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 B.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C.将扩大中共在南方的群众、军事基础 D.有利于改造和纯洁国民党的阶级成分5.有记载“1934年春,红军把一直埋藏在洞穴里的财富搬下来。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新版-人教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82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1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大传》载:“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
”材料旨在强调A.尊祖敬宗是人本性 B.家国亲情本是一体 C.君主百姓原本一家 D.封邦建国利于统治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
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B.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 C.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4.《资治通鉴》第191卷记载:“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
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
”史称“玄武门之变”。
高祖李渊被逼退位,李世民登上皇位,他的做法违反了①孔子倡导的“礼”②董仲舒的“三纲五常”③西周确立的宗法制④唐朝法律的选官制度A.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5. 汉代京师长安的商业区有九市,“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洛阳的商业市场有三市,“金市在大城西,羊市在大城南,马市在大城东”。
在汉代不仅京师,一些名都和郡县也都设有市。
下列关于汉代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②城市商业活动比较繁荣③政府开始鼓励商业发展④商品分区排列和出售A. ②④B. ①②C. ③④D. ①③6.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新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一.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 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2.“中国人的习惯是这样节俭……甚至他们穿的衣服都完全是以前他们祖先所穿过的。
这就是说,他们除了必不可少的东西外,不论卖给他们的东西多么便宜,他们一概不需要。
”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A. 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B.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C. 吝啬守财的社会心态D. 精耕细作的劳动结果3.一个时代的服饰演变可以看出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嬗变:西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变革”,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之美”。
能够反映出以上文化审美的历史现象分别是()A. 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理学盛行B. 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C. 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D. 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4.“鸦片战争前,在广州附近和在从广东通到内地去的粤湘大道上,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
后来,“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而不得不走进流浪者的队伍中去”。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B. 广东人共同抵制洋货C. “十三行”辞退员工D. 清政府严禁对外贸易5.1875年,清政府制定了“海防”和“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
十年后,将海防建设作为重点,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
这一变化是基于()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 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 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忧虑6.1900年4月,梁启超评价义和团为“莠民招乱”“暴徒窃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计48分)1.破译甲骨文是中华史前文明溯源工程的重要项目。
正如学者朱彦民所说:“如果破解了一个甲骨文,就带活了一大批甲骨文书,也就能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历史。
”但要破译这些甲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
这充分说明甲骨文A.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 B.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C.承载了商代及早期国家的信息 D.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2.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
这说明A.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C.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制度的基础 D.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3.学者杨宁一认为:“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这表明西周政治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尚未实现高度集权C.实现了家国一体 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4.秦王嬴政读韩非子的书,感叹道:“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你认为嬴政发此感慨的最主要原因是:A.韩非子认为今胜于昔,“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B.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C.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D.韩非子提出“富国以农”,认为耕可得以富,战可得以贵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学者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儒、墨、道、法 B.儒、道、墨、法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6.董仲舒曾经提出三条主张:一是在中央建立太学,地方设庠、序,广泛培养官吏人才;二是责令地方官每年推举二人给朝廷;三是朝廷对这些人才进行考察,量才授官。
他的这些主张A.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 B.为察举制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C.以“大一统”为根本指导思想 D.强调对官僚队伍进行全面管理7.隋代史官属于皇帝侍臣,通过忠实履行其职权,记录皇帝的“动作法度”,使当代皇帝畏于死后留下臭名而有所顾忌,更使后代皇帝行为举止有所殷鉴,从而实现其存在的政治意义。
这表明隋代史官A.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 B.因侍奉皇帝而影响记载史实的客观性C.工作认真负责而成为后世史官的典范 D.因参与政治管理而淡化历史记录职能8.隋唐以前,政府规定,“兄弟均分”和“子承父分”是标准的财产继承原则,唐中期以后,在室女、出嫁女、归宗女对户绝财产已有一定的继承权,且在无宗室继承人的情况下,遗嘱继承人已具有高于其他继承人的资格。
这种变化反映了A.宗法血缘关系的根深蒂固 B.商品经济冲击家庭伦理C.国家对财产私有权的保护 D.均田制度已经难以为继9.《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这一分工A.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相互牵制影响行政效率D.分割相权加强皇权10.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农业文明源远流长,以下农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先后顺序是A.④①②③B.④①③②C.①④③②D.①④②③11.宋代张孝作有诗写道:“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联绵十车辐,伊轧百舟橹,转此人法轮、救汝早岁苦。
横江锁巨石,溅瀑叠城鼓,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
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
诗中描述的生产工具A.休现了农业的基本模式B.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C.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 D.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1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一位哲学家:“他将佛家顿悟之说施用于中国儒学的思想体系内。
”黄仁宇意在强调A.董仲舒以“君权神授”发展儒学 B.李翱从“性命之源”的高度理解儒学C.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提升儒学 D.王阳明以“致良知”强调内心修为发展儒学13.北宋建立以后,“令诸州自今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
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朝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
这说明宋代A.使军事权集中于皇帝 B.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D.加强对地方行政控制14.史学家赵俪生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度概括为三个拐弯,其中的“第三个拐弯,发生在公元8世纪之末,绵延至第9、第10世纪。
它冲破自然经济的锢闭,是货币交流逐渐增多,商业、手工业逐渐发达的一个转折点”。
这一观点强调A.经济政策的延续性 B.经济发展具有区域性C.经济形态的突破性 D.经济发展的活跃性15.二程认为,宇宙是一个大家庭,天地是父母,人是儿女,人人都应该孝敬上天。
朱熹提出,对万物的盛衰,甚至大大小小的动植物,该如何合理地利用它们,“皆所当理会”。
这体现了理学A.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 B.形成了精密的体系C.用哲学论证三纲五常的合理性 D.包含一定的自然观16.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开辟了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商业航线,史称“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形成了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
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美洲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输往中国。
这对中国的影响是A.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B.进一步拉大与西班牙贸易逆差C.促进了明清农业与江南工商业的发展 D.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7.右图中四个数字分别代表中国古代几个重要的都城,其中④处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是A.嬴政创立皇帝制度B.宋太祖杯酒释兵权C.明太祖废除丞相制D.雍正帝设立军机处1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康熙帝时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宰相制度的重建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南书房的制约 D.军机处的设置19.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
这反映出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B.地方行政监察体制日益完善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不断扩大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趋于合理20.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中,政府官员明显具有皇帝家仆性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把皇帝家仆正规化、权力化;明清取消宰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
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A.中央权力逐步加强B.国家机构设置合理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中央官制日渐完善21.从9世纪开始,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著名诗人白居易等人的诗集,都在扬州、越州刊印。
据此,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A.文化兴盛推动科举发展B.当时刊印技术应是雕版印刷C.民间印刷技术比官方先进D.扬州、越州是当时文化中心22.明代徐渭在其晚年《菊竹图》(右图)中题道:身世浑如泊海舟,关门累月不梳头。
东篱蝴蝶闲来往,看写黄花过一夜。
刻画了菊花不肯从俗、傲霜绝俗,表现自己现实生活的悲惨与凄凉。
据此可知,该画作A.注重现实描写 B.讲究借物抒情C.追求得意忘形 D.体现神形兼备23.16、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兴起的时候,中国人的哲学观、自然观还停留在简单的“天人合一”,甚至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的阶段。
由此可见造成中国科技落后的因素是A.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B.科举制度发展到八股取士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D.政府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24.“公安三袁”和“临川四梦”是明代文学流变中的突出现象。
散文家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
这反映了明代文学A.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B.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C.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动摇二、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25.古代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之一。
新世纪以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
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
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
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惟一来源。
——摘编自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有动力进行丝绸贸易》材料二“近代丝绸之路”,既是任人宰割的悲剧,也是否极泰来,走向振兴的前奏。
从空间看,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是扩大了;从内容看,“西学东渐”是主线,但中国也在开放中艰难发展……晚清政府平定西北起义和新疆叛乱后,“丝绸之路”还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我们从晚清民初大量的时人旅行记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驼队马帮活动频繁,都带有大量的丝绸。
海上丝绸之路所达的更是商埠大开,口岸林立。
……先有条约开埠,后有自开商埠。
——据王健《“近代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材料三“一带一路”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精髓,秉持“讲信修睦、弘义融利、协和万邦”的理念,致力于再筑东西方利益交融、文明辉映的盛世。
“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对接、优势互补,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共同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推动相关各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交流与合作,建设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构建更强劲、更有效、更具亲和力的区域一体化合作大格局,实现人类和平发展与共同繁荣。
——据厉以宁、林毅夫、郑永年等《读懂一带一路》(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
(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丝绸之路”贸易的新特点,并说明“近代丝绸之路”贸易发展的意义。
(12分)(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更好地践行“一带一路”倡议。
(3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注释:①、②:为店铺幌子,各书:“孙羊店”、“正店”;③:灯笼上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中的情景,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图中提取一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宋代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图片细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汉武帝元朔五年创建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