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目前在我国具有很高的发病率
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对策
二、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
二、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
1、肝炎病毒类型多样:中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其中甲型肝炎、乙型肝 炎和丙型肝炎最常见。这些肝炎病毒可以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在 人群中传播。
二、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
2、地区分布广泛: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但流行程度和疫情严重 程度存在地区差异。一些经济较发达、人口密集地区的疫情相对较重。
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 对策
目录
01 一、引言
03
三、病毒性肝炎防治 对策
02
二、我国病毒性肝炎 流行特征
04 参考内容
一、引言
一、引言
病毒性肝炎是中国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它对人民的健康和公共卫生系统都 构成了严重威胁。了解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并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对于控制 疾病传播、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保障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 将探讨我国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及对策。
三、病毒性肝炎防治对策
5、开展科学研究:加大对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 进行创新研究。通过深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为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治 对策提供依据。
三、病毒性肝炎防治对策
6、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分享经验和信息, 借鉴先进的防治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病毒性肝炎 挑战。
三、戊肝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三、戊肝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戊肝感染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水源污染、食物污染、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 以及遗传因素等。在一些地区,如亚洲和非洲部分地区,水源污染是戊肝传播的 主要因素。而在另一些地区,如中东和地中海地区,食品污染可能是主要传播途 径。
三、戊肝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分析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分析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感染。
它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口。
本文将重点讨论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该疾病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一、全球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乙型肝炎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有超过2亿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其中约有3500万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如性传播、母婴传播以及共用注射器等途径。
高感染率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太平洋地区。
二、乙型肝炎的地区差异乙型肝炎的感染率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
亚洲国家是乙型肝炎的高风险地区,其中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国家的感染率最高。
非洲也是乙型肝炎的高负担地区,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
相比之下,欧洲和北美洲的感染率相对较低。
三、乙型肝炎的年龄和性别分布乙型肝炎的感染率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之间也存在差异。
儿童和青少年是乙型肝炎的高风险人群,他们易受到母婴传播和儿童间的传播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率逐渐下降。
在性别方面,男性感染乙型肝炎的风险通常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更容易接触到感染源有关。
四、乙型肝炎的趋势分析近年来,全球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这一趋势主要得益于疫苗的推广和普及,以及改善卫生条件和医疗设施的发展。
然而,乙型肝炎仍然是一个公共卫生挑战,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
此外,慢性乙型肝炎的并发症,如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病率仍然较高,需要引起重视。
五、未来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未来,乙型肝炎的控制和预防仍然是一个全球性挑战。
应对策略包括推广疫苗接种、加强乙型肝炎的筛查和诊断、提高公众对乙型肝炎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加强卫生教育和改善卫生条件等。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和资源投入,特别是在乙型肝炎高负担地区,是控制和消除乙型肝炎的关键。
综上所述,乙型肝炎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年龄性别分布特征。
新生儿如何正确接种乙肝疫苗?
新生儿如何正确接种乙肝疫苗?乙型肝炎属于目前在临床实践期间发生率较高的传染性疾病,经有关调查研究资料证实,于全球范围内乙肝病毒感染者数量已经达到了20亿人,且存在慢性携带者多达3.5亿人。
在我国,每年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所致原发性肝癌以及急慢性肝炎者多达100万人,属于乙肝高发区,对于患者和家庭造成的精神以及心理损伤难以计数,可见乙肝预防和控制一直属于我国卫生防疫的重要任务。
1.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意义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流行面比较广泛,且携带率、感染率较高,具有慢性化趋向,现阶段已经有80%的肝细胞癌因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对于患者机体所造成的损伤不只是病毒于肝细胞内复制的必然结果,而是通过机体免疫反应所引起的人体感染。
在乙肝病毒侵入机体以后所出现的血清学标志在于HBsAg,抗-HBs属于特异性的保护性中和抗体,在出现以后体内的乙肝病毒被清除,可保护机体抗乙肝病毒的再次感染。
母婴传播属于乙型肝炎传播的重要方式,也是乙肝高发区域HBsAg携带者存在的重要原因,孕妇体内存在的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脐带传播给胎儿,通过生产过程中胎儿损伤的皮肤进而传染于新生儿,在生产以后也可以通过乳汁进行传染。
在临床实践期间为有效降低HBsAg携带者人数以及乙型肝炎发病率,阻断母婴垂直传播,以免婴幼儿携带HBsAg,这也是乙肝病毒感染控制以及预防的关键问题。
2.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的准确方式经大量调查研究资料证实,为有效预防肝癌还需事先预防和治疗乙肝,且经临床研究发现,乙型肝炎病毒和肝癌具有密切的发病关系,目前临床上所采取的乙型肝炎预防手段主要在于接种疫苗,对于乙肝六项全阴性的新生儿而言要有效预防接种,以免感染乙肝。
疫苗接种属于降低乙肝病毒携带率以及减少乙肝危害的根本性措施,为保证疫苗接种后的预防效果还需合理把控接种时机。
对于表现为乙肝大三阳、小三阳的患者,还需前往肝胆病专科就诊,采取规范性治疗措施,在预防肝硬化的同时尽可能减慢肝功能损害进程,此外要求新生儿定期健康检查,这也属于发现早期肝癌的关键性因素,这对肝病患者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乙肝患者孕产期管理
乙肝患者孕产期管理乙型病毒肝炎(HBV)简称乙肝,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
在我国此病的发病率为10%,有三分之一的乙肝患者因发生乙肝病毒母婴直接传播患此病。
目前,肝病仍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我国孕妇中乙肝阳性的患者率高达5、97%~33%,这是一个不可被忽视的群体,应妥善管理孕产期的保健。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坏死、纤维化。
乙肝主要在中国以及其他一些亚洲国家流行,中国人口约有十分之一是乙肝病毒的携带者。
乙型肝炎是血液传播的疾病,主要经血液、母婴传播、性传播、皮肤黏膜破损等传播方式。
乙型肝炎除母婴直接传播以外还有很多介质传播,如:纹身、扎耳洞、内镜检查、去不正规献血站献血等。
乙型肝炎病毒并不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在一起接触是不会被感染的。
由于乙肝患者妊娠后可能加重原有的肝损伤,甚至会导致急性黄肝萎缩、肝功能衰竭等,导致孕产妇死亡。
同时为了防止医源性交叉感染,乙肝孕妇应纳入专门高危妊娠管理系统。
妊娠合并乙肝除了加重肝损伤外,还可增加早产、死胎发生的几率,乙肝产妇患妊高症的几率也会比正常产妇高出很多。
所以医院应做好细致、全面的产前检查,为保证患有乙肝妊娠的产妇顺利妊娠。
在围生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乙肝病毒的患者中,分别有90%和25%~3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而5岁以后感染者仅有5-10%发展为慢性感染。
如果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乙型肝炎e抗原均为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婴儿有70%~90%在半岁内感染乙肝,在12月龄时90%将成为慢性乙型病毒肝炎感染;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为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为阴性的母亲所生的婴儿在半岁以内有10%可发生乙肝感染,在12月龄时成为慢性感染的比例则高达40%~50%。
乙肝病毒在宫内感染率为5%~15%,是出生后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当婴儿出生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呈阳性直到1岁时仍呈阳性可判断为宫内感染。
浅谈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对策
・
临床研 究 ・ 6 6 1
浅谈 乙型病毒性肝炎 的预 防控 制对策
吴 超 郭 荚蓉
( 喀什地 区第一人民医院传染科 ,新疆 喀什 8 4 4 0 0 0 )
【 摘 要 】 目的 对 应 用 综合 防治措 施 预 防 乙型 病毒 性 肝 炎 的 临床 效果 进行 研 究。方 法 抽取 2 6 0例 健康 体检 者 ,随机 分为对 照 组和 观 察 组 , 平 均每 组 1 3 0例 。 采 用传 统 乙型肝 炎预 防 方 式对对 照 组研 究对 象进 行 预 防教 育 ; 采用 综合 防 治措 施对 观 察 组研 究对 象进 行预 防教 育。结 果 观 察组 患者 乙型病 毒 性肝 炎病 情 发病 率 明显低 于对 照 组 ;患者 对预 防干 预措 施 的 满意度 明显 高于 对照 组 ;接 受预 防性教 育时 间 明显短 于对 照 组 。结论 应 用综 合 防治措 施预 防 乙型 病毒 性肝 炎 的 ・ 临 床 效 果非 常 明显 。 【 关键 词 】综 合 防治措 施 ;乙型病毒 性 肝 炎 ;预 防
况比较 [ n ( %) ]
1资 料 与方 法 1 . 1一般 资料 在2 0 0 8 年6 月至2 0 1 0 年6 月 抽取2 6 0 例健 康体检 者 ,随机分 为对照 组和观 察组 。对照组 患者 中男7 8 例 ,女5 2 例 ;体检者 年龄2 1 ~ 6 9 岁, 平均年龄 ( 4 2 . 6 ±1 . 6 )岁 ;观 察组患者 中男7 5 例 ,女5 5 例 ;体检者年 龄2 3  ̄ 6 8 岁 ,平 均年龄 ( 4 2 . 4 ±1 . 5 )岁 。抽样研 究对象 在年龄 、性别 等几项 自然资料方 面 比较均无 显著组 间差异 ( P > O . 0 5 ) ,可进 一步进
【精品】乙肝调查报告
【精品】乙肝调查报告关于乙肝与营养学情况调查报告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堪称肝炎大国。
根据卫生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乙型肝炎的现患率为 277/万,是美国的 40 多倍,年发病率为 95/万。
在法定传染病中,其发病率仅次于感染性腹泻与流行性感冒而居第三位。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至少有 8 亿人感染过乙型肝炎,而我国人群中的乙肝表面抗原的携带率高达 10.34%,也就是说,我国约有 1.2 亿人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占全球感染人数的 1/3。
乙肝歧视,是一种无知的表现,不仅使一个庞大的群体受到被不公平对待的伤害,丧失了平等的入学、就业、社交、婚嫁的权利;甚至带来了社会群体之间的分化和隔阂,给社会安定、团结与和谐造成了负面影响。
要消除乙肝歧视,首先,对乙肝知识需要更多了解,对乙肝歧视需要更多关注。
乙肝的现状调查报告如下:一、乙肝病毒携带者基本情况超过 90%的人表示知道自己身边有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参与调查的非乙肝病毒携带者中,表示知道自己身边有乙肝病毒携带者并且有好几个的占了 49%;知道自己身边有一两个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占 41.2%;表示自己身边没有1/ 12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不知道有没有的人只占 1.1%和 8.7%。
另外,由数据可见,大部分人知道身边的人谁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并且所知数量较多,除了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乙肝病患群体的众多之外,更反映出这一项健康隐私并没有得到信息保护,反而成为了广泛流传的公共信息。
专家指出,这一数据正反映出我国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隐私保护几近不存在的现状。
即使乙肝病毒携带者被告知其患病信息不会透露,现实中其信息还是会以各种方式流传出去。
这种信息的公开,无疑会对乙肝病毒携带者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困扰和麻烦。
强制体检为治疗还是为了区别对待?超过五成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强制体检中发现感染在参与调查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中,通过入学或入职体检发现自己感染乙肝病毒的,占了 50.5%;在常规体检中发现感染的占 23.7%;通过婚检发现的占3.6%;而从小就知道自己感染的人占 14.5%;还有 7.7%的人是通过其他途径发现感染的。
医院实习乙肝报告
医院实习乙肝报告在医院实习期间,我有幸接触到了乙肝患者的诊疗和护理工作,对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在实习期间关于乙肝的一些观察和体会。
首先,乙肝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
乙肝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
作为一名未来的医护人员,了解乙肝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在实习过程中,我了解到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性传播和血液传播。
因此,预防乙肝的关键在于加强疫苗接种,特别是对于新生儿和易感人群。
此外,严格规范医疗器械的使用,加强血液制品的监管,也是预防乙肝的重要措施。
乙肝的临床表现多样,轻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重者则会出现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症状。
部分患者会出现慢性乙肝,甚至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乙肝至关重要。
在治疗方面,乙肝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可以通过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等手段,有效控制病情,延缓疾病进展。
抗病毒治疗是乙肝治疗的核心,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拉米夫定、恩替卡韦等。
免疫调节治疗则可以通过提高患者免疫力,清除病毒。
在实习期间,我观察到许多乙肝患者对疾病缺乏认识,治疗依从性较差。
这导致病情恶化,甚至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因此,加强乙肝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改善乙肝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我在实习期间还了解到,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乙肝防治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强了乙肝疫苗接种和抗病毒治疗的支持力度。
这对于降低乙肝发病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习,我深刻认识到乙肝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作为一名医护人员,肩负着宣传乙肝防治知识、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的责任。
在今后的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乙肝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总之,实习期间我对乙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认识到了乙肝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我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乙肝防治工作必将取得更大的成果。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
目前在我国各类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流行最广,危害极大。
国内有近10%的人口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逾1.2亿,其中乙型肝炎患者近3千万,每年有近30万人死于肝炎或肝癌。
所以,病毒性肝炎历来是传染病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
无论今后大家从事哪一专业临床工作,总免不了要接触各类病毒性肝炎病人。
为便于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授课内容,对讲课顺序作出调整。
先讲各型病毒性肝炎共性的内容,再分别讲解各型病毒的特点。
第一部分肝炎的病因学分类肝炎,顾名思义,是指一类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肝脏炎症病变。
在很多的人的意识中,提到肝炎往往就认为是传染病。
有一些老百姓甚至其他专业的医生常常问我们,某某人转氨酶升高,是否需要隔离?在他们的印象当中,转氨酶升高=肝炎=病毒性肝炎=有传染性。
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能够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即使是病毒性肝炎,其传染性的高低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的水平没有必然的联系。
这将在下文中作详细阐述。
能够引起肝炎的病因有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类疾病: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遗传代谢性疾病工业化学物中毒其他以下对这几类疾病作简单的讲解,目的是加深大家对肝炎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鉴别。
一、病毒性肝炎能够引起肝功能损害的病毒有很多,如黄热病毒(YFV)、EB病毒(EBV)、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HSV)、以及风疹病毒(RV)等。
但它们均非嗜肝病毒,引起的肝损害为继发性。
我们平时所说的病毒性肝炎特指由嗜肝病毒引起的肝炎。
目前已知的肝炎病毒有五种: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
尚有约10%的肝炎病人无法确定其病原。
提示可能存在其他尚未发现的肝炎病毒。
近年来新发现了一些所谓的新型肝炎病毒,如庚型肝炎病毒(HGV或GBV-C)和TT病毒教案续页基本内容辅助手段时间分配(TTV),但经过后续的研究表明,这些病毒对肝脏的致病性很值得怀疑,病毒感染与肝功能损害或肝脏病理改变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因此现在多趋向于将他们归类为“过客(passenger)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必读-第二章
第二章乙肝传播:未必防不胜防第1节乙肝的传播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也是我国当前流行最广、危害严重的传染病。
我国约有1亿多人口染乙肝病毒,发病率相当高。
它主要引起肝细胞的损害,出现类似于甲肝的症状及皮疹、关节炎、尿中红细胞和蛋白,晚期容易并发肝硬化或肝癌,因此做好乙肝的预防工作是关系全民健康的大事。
乙肝的传播途径比较广泛,它可以通过输血、注射血清制品传播,也可通过唾液、尿液、乳汁、精液、阴道分泌物传播,还可以通过被污染的医疗器械传播。
预防乙肝应做到:1、加强对血液制品的管理,不滥用血液制品;2、加强对献血人员的检测与管理;3、对于饮食行业的人员、保育人员。
每年进行健康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人或病毒携带者,及时调离该行业工作;4、加强对餐饮业的卫生监督和监测,加强餐具消毒,提倡使用公筷;5、严格做好医疗器械的消毒,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6、对个人应注射乙肝疫苗(特别是新生儿),预防乙型肝炎;7、保护好水源,提供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不喝生水;8、发现病人要及时隔离治疗。
第2节乙型肝炎在我国和世界的流行情况如何?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
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少数患者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
因此,它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也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
乙型肝炎无一定的流行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属散发。
近年来乙肝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主要与流行状况、卫生习惯、居住条件、人群免疫水平及防治措施等有关。
一般说来,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率热带地区高于温带,男性高于女性,儿童高干成人,城市高于农村;且各地区的人群感染率有很大不同。
北美、西欧及澳大利亚为低度流行区,人群中HBSAg的阳性率仅。
2%~5.0%,乙肝核心抗体(抗一HBC)的阳性率为4%~6%,儿童与新生儿感染者较少见;东欧、日本、地中海地区、西南亚及独联体为中度流行区,人群中HBsAg及抗一HBc的阳性率分别为2%~7%和20%~55%,儿童和新生儿的感染较为常见;我国和东南亚国家及热带非洲为高度流行区,HBSAg和抗一HBc的阳性率分别为8%~20%和70%~95%,儿童与新生儿感染极为常见。
【肝病】乙肝1
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
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HBsAg携带者)超过2.8亿,我国约占1.3亿。
多数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
目前我国有乙肝患者3000万。
乙肝的特点为起病较缓,以亚临床型及慢性型较常见。
无黄疸型HBsAg持续阳性者易慢性化。
本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进行传播。
乙肝疫苗的应用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
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少数患者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
因此,它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也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
乙型病毒性肝炎无一定的流行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属散发。
近年来乙肝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
乙型肝炎病毒(HBV)为专一的嗜肝病毒,近年由于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的进展,在肝外器官细胞也能检出HBV-DNA。
通过北京乙肝肝病毒试验研究提供了在肝外细胞复制的证据。
人HBV也可能在肝外细胞内复制,有待深入研究。
HBV感染者血清经电镜检查有3种病毒颗粒:①Dane颗粒(HBV颗粒),外壳蛋白HBsAg,核心含有HBV-DNA及HBVDNAp(DNA-多聚酶)、HBcAg、HBeAg;②小球形颗粒;③管形颗粒。
后二者为HBV复制过程中过剩的病毒外(HBsAg),不含核酸。
HBV基因组(HBV-DNA)由双链不完全环形结构的DNA组成,含3200个核苷酸。
由于其宿主范围较小,体外细胞培养分离病毒尚未成功。
近年随着分子克隆技术的应用及体外培养细胞系转染的成功,对HBV复制过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HBV-DNA分为负链(长链)及正链(短链)所组成。
其负链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Open Reading Frame,ORF):①S基因区,由S基因,前S2(pre-S2)基因、前S1(pre-S1)基因组成。
中国成人乙型肝炎免疫预防技术指南2020
我国成人乙型肝炎免疫预防技术指南2020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对于乙型肝炎的免疫预防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为了帮助医务人员和普通民众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最新的《我国成人乙型肝炎免疫预防技术指南2020》。
本指南系统地总结了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预防接种程序、接种时间和程序、不同人裙的免疫策略以及免疫效果监测等内容,为乙型肝炎的预防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
一、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1. 乙型肝炎的病因和传播途径2.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3. 乙型肝炎流行的地区和高发人裙4. 乙型肝炎的疫苗接种意义和作用二、预防接种程序1. 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基本原则2. 疫苗接种的适应症和禁忌症3. 针对不同人裙的接种程序差异三、接种时间和程序1. 成人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时间和剂次2. 不同疫苗品种的接种方法3. 疫苗接种后的免疫程序和注意事项四、不同人裙的免疫策略1. 儿童乙型肝炎免疫策略2. 成人乙型肝炎免疫策略3. 孕妇、老年人和免疫缺陷人裙的接种策略五、免疫效果监测1. 免疫程序的效果评估2. 免疫程序的不良反应监测和处理3. 免疫程序后的抗体水平监测和解释《我国成人乙型肝炎免疫预防技术指南2020》的发布,为乙型肝炎的预防工作提供了权威性的指导和设计。
各级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应结合本指南中的科学建议,制定和实施相关预防免疫工作方案,进一步提升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水平,减少乙型肝炎的感染率,保障人民裙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六、乙型肝炎的病因和传播途径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
传播途径主要包括:1)母婴传播:产前、产时、产后,通过感染母亲的血液或体液交叉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2)血液传播:输血、血制品不合格使用、注射器、外科手术器具等无菌操作不严格或受伤时的血液接触;3)性接触传播:性接触时,感染病毒者血液或体液与健康人体液接触,传播给健康人;4)直接接触传播:家属、职业接触病毒载体的人体液而被感染。
乙肝的宣传活动总结(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血液、体液等途径传播。
近年来,我国乙肝疫情形势严峻,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提高公众对乙肝的认识,增强防控意识,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开展了一系列乙肝宣传活动。
本总结旨在回顾和总结近期乙肝宣传活动的成果和经验。
二、活动目标1. 提高公众对乙肝的认识,了解乙肝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
2. 增强公众的防控意识,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降低乙肝的感染风险。
3. 促进乙肝防治知识的普及,推动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的开展。
4. 加强乙肝患者的社会关爱,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活动内容1. 乙肝知识讲座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乙肝知识讲座,邀请医疗机构、疾控中心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
讲座内容包括乙肝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预防措施等。
通过讲座,使公众对乙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乙肝防治宣传周在乙肝防治宣传周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包括:(1)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海报,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2)播放乙肝防治公益广告,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3)开展义诊活动,为群众提供免费咨询和检测服务;(4)举办乙肝防治知识竞赛,激发公众学习乙肝知识的兴趣。
3. 乙肝防治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社区、学校、企业等地,开展乙肝防治知识宣传活动。
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讲座、开展互动游戏等形式,普及乙肝防治知识。
4. 乙肝防治知识网络宣传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开展乙肝防治知识网络宣传。
发布乙肝防治相关文章、视频、海报等,扩大宣传覆盖面。
5. 乙肝患者关爱活动关注乙肝患者的生活状况,开展关爱活动。
组织志愿者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生活照顾等服务,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积极面对生活。
四、活动成果1. 提高了公众对乙肝的认识,增强了防控意识。
通过各类宣传活动,使公众对乙肝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对乙肝的防控意识。
我国乙型肝炎防治现状及目标
我国乙型肝炎防治现状及目标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重视乙型肝炎。
世界上每年都会有很多人因为病毒性肝炎而引起慢性肝脏疾病导致死亡,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出现乙型肝炎的情况更加普遍,那么我国乙型肝炎防治的现状是怎么样的呢?防治乙型肝炎的目标又是什么呢?一、什么是乙型肝炎乙型肝炎在医学上又被称为乙型病毒性肝炎,它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一类具有普遍易感染性的传染病,发病率高是乙型肝炎这类疾病的特点之一,可以严重损害人体内脏器官。
目前来看,我国患上慢性乙型肝炎的人远远多于其他国家。
这类疾病的传播方式十分特殊,可以通过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
如果不及时治疗导致病毒增生繁殖,引起肝脏多处病变发展成为肝癌、肝硬化等疾病,对人体身心造成巨大伤害。
二、乙型肝炎的预防乙型肝炎给社会带来了危害,了解乙型肝炎的定义以及这类疾病的传播方式,相信大家很想知道怎么才能有效地预防乙型肝炎了。
我国早在1992年就十分重视乙型肝炎这类疾病,并将此类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当中,规定新生儿要及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虽然相比以前患病的概率变低,但是还没有完全控制。
所以在预防方面还要加强以下的管理措施。
1、加快研究乙型肝炎这类疾病的特点,根据它的特点研制出对抗这类疾病的最佳疫苗。
2、研制出不同人群相对应的不同疫苗,我国新生儿抗乙型肝炎疫苗已研制出,但是对于一些从未接种的儿童或者高危人群来说,还没有研制出具有针对此类型人群的有效疫苗。
3、目前我国乙型肝炎疫苗的种类比较单一,研制出效果更强且使用针次减少的新型乙型肝炎疫苗能够提高预防此类疾病的效率。
4、加强乙型肝炎疫苗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检测方法,有效地治疗乙型肝炎,真实评价我国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效果及其免疫能力。
三、乙型肝炎的防治现状乙型肝炎在全球分布广泛,我国属于患病率高的国家。
根据调查统计,全世界感染乙型肝炎大约有3.5亿人。
我国占全国的1/3。
那么我国乙型肝炎的防治现状是怎么样的呢?1、药物治疗方面我国针对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已经开始探究研发。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导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ViralHepatitisB,CH-B)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慢性乙肝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Viral Hepatitis B,CH-B)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慢性乙肝的防治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平均年发病率为120-140/10万。
其中尤以乙型肝炎(HB)为突出。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高达57.63%,即全国至少有6亿人感染过HBV。
HBsAg阳性率9.75%,约有1.2 亿人,占全球的1/3;其中约1/4将发展为慢性肝病,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演变为肝癌。
目前有现症慢性乙肝患者2000多万人。
每年有23.7万人死于乙型肝炎相关的疾病,其中有15.6万人死于肝癌。
乙型肝炎不仅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健康,而且还为国家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
慢性乙肝的治疗时间长,医疗费用较高,再加不恰当的滥用药物,更加重了额外的经济负担。
我国每年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直接医疗耗费约300亿元人民币。
因此,加强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探求慢性肝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包括:1.抗病毒治疗;2.免疫调节治疗;3. 中医药治疗; 4.保肝药物对症治疗;5.基因治疗;6.心理治疗及基础治疗。
一、治疗措施和药物介绍1、一般措施基础治疗是最基本的治疗,许多急性乙肝和轻型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可经休息、营养而病情缓解。
首先应给予合理饮食,营养支持,禁忌烟酒。
生活工作中应劳逸结合,适当休息,避免过劳。
但在急性乙肝早期肝酶明显升高或者慢性肝病病变明显活动时,均应卧床休息。
慢性乙肝病人或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常有种种心理负担,医生应作耐心的解释,帮助病人解除心理负担,尤为重要。
病人也应该树立准确的观点,慢性乙型肝炎并非不治之症,定期随访和经过恰当的治疗可以防止病情发展甚至治愈疾病。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的指南2024年解读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全球范围内存在着广泛传播和高致病性的特点。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约有3.4亿人慢性感染HBV,其中我国约占1/3、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进程缓慢的病情,但会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
为了规范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指南提出了以下几个重要方面的指导意见:1.全民免疫接种:指南强调了乙肝疫苗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出生儿童和易感人群。
全国范围内的乙肝疫苗接种率也逐年提高,目前已经达到和超过了国际标准。
2.临床干预:指南鼓励医疗机构提高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水平,特别是在病毒学和免疫学方面。
同时,建议定期监测肝功能、病毒载量、肝炎病毒相关标志物等指标,以及进行肝脏超声检查等。
3.药物治疗:指南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治疗方案进行了明确规定。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肝功能状态,可以选择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和肝保护治疗等不同方案。
这些药物治疗的目标是抑制病毒复制、提高免疫功能、减轻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等。
4.并发症的防治:指南详细介绍了慢性乙型肝炎导致的各种并发症的防治措施,包括肝硬化、肝癌、肝功能衰竭等。
对于有肝癌高风险的患者,还提出了定期筛查和个体化治疗的建议。
5.健康教育和宣传:指南强调了慢性乙型肝炎健康教育和宣传的重要性,特别是关于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防范措施、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知识。
提倡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如媒体、学校、社区等,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总体来说,2024年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的指南是一份重要的文件,它提供了规范和系统的指导,对于我国乙肝疫情的控制和在患者治疗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疫苗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我们期待未来的指南能够更加精准和高效地指导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
中国乙型肝炎(乙肝)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发病率、死亡率及预防措施
中国乙型肝炎(乙肝)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发病率、死亡率及预防措施一、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变及临床表现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type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
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
部分患者可有黄疸发热和肝大伴有肝功能损害。
有些患者可慢性化,甚至发展成肝硬化,少数可发展为肝癌。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为乙肝炎病毒,缩写为HBV,乙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
基因组是双链、环形、不完全闭合DNA。
病毒最外层是病毒的外膜或称衣膜(envelope),其内层为核心部分(core),核蛋白即是核心抗原(HBcAg),不能在血清中检出。
HBsAg阳性者的血清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3种颗粒,直径为22nm的圆形和丝状颗粒,还有较少的直径为42。
的球形颗粒,又称为Dane氏颗粒,是完整的HBV颗粒。
二、乙型肝炎(乙肝)发病及死亡现状2017年中国乙型肝炎(乙肝)发病数超过100万例,上年增加59684例,同比增长6.33%;2018年中国乙型肝炎(乙肝)发病数999985例,比上年减少1967例,同比下降0.20%;2019年中国乙型肝炎(乙肝)发病数1002292例,比上年增加2307例,同比增长0.23%。
2017年中国乙型肝炎(乙肝)发病率72.6137/10万;2018年中国乙型肝炎(乙肝)发病率71.9881/10万;2019年中国乙型肝炎(乙肝)发病率71.7698/10万。
2017年中国乙型肝炎(乙肝)死亡率0.0308/10万;2018年中国乙型肝炎(乙肝)死亡率0.0297/10万;2019年中国乙型肝炎(乙肝)死亡率0.032/10万。
三、乙型肝炎的预防措施乙型肝炎病毒最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因而最重要的传播方式是母婴垂直传播和医源性感染,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要尽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及早处理,以防止流行。
乙型肝炎疫苗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展望
乙型肝炎疫苗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展望摘要:目的:对我国乙型肝炎疫苗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分析探讨。
现状:对15周岁以下的儿童实行免费接种,于2010年开展15周岁以下未接种乙肝疫苗儿童人群的补种工作。
最常使用的是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和蛋白乙型肝炎疫苗,主要接种人群是新生儿和乙肝易感者。
展望:进一步加强对新生儿的乙肝疫苗接种工作,更好展开对高危人群的接种工作,研发新型疫苗,并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动员。
关键词:乙型肝炎疫苗应用现状展望【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033-01乙肝,是一种呈世界流行的传染性疾病,其致病菌即乙型肝炎病毒(hbv)——一种嗜肝dna病毒。
基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hbv感染人数也居于世界之首,调查资料表明我国人口的hbsag阳性率高达9.12%[1],部分地区可能远高于此平均值。
hbv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且传染途径众多,如治疗不及时彻底,患者肝脏容易因长期病毒侵染发展成为慢性肝炎、肝衰竭或肝硬化,甚至发生癌变,可谓是危害终身。
目前,对乙型肝炎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还没有一种特效药物可以起到彻底治愈乙肝的效果,因此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成为预防感染乙肝唯一安全有效的手段,其对于抑制乙肝病毒的传播、逐步减少乙肝患病人群这一长远目标至关重要。
1应用现状1.1我国乙肝的流行背景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乙型肝炎的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儿童和青壮年,其中以35~39岁人群的发病率为最高[2],其次为30~34岁的人群。
通过长期的临床研究发现,乙型肝炎的发病与感染不具有同期性,乙肝病毒很可能在病例儿童期即侵染其肝组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hbv对健康肝细胞的损害日积月累逐步增加,才渐渐表现出临床上的乙肝发病。
从我国每年公布的病毒性肝炎分型报告来看,乙肝报告发病人数这一统计项的数据逐年上升。
这其中当然有调查工作覆盖面的展开度越来越广,调查工作越来越规范、细致的因素,但也同时提示了我国乙型肝炎免疫预防工作的严峻性。
乙肝流行现状研究报告
乙肝流行现状研究报告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肝脏疾病,目前
全球范围内乙肝感染的人数仍然很高。
本研究旨在研究乙肝的流行现状,包括感染率、风险因素和防控策略。
首先,研究结果显示,乙肝感染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存在较高的流行率。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2
亿人感染了乙肝病毒,其中约有3500万人处于慢性感染状态。
乙肝主要存在于亚洲、非洲和西太平洋地区,这些地区的感染率较高。
其次,风险因素是乙肝感染的重要原因。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途径传播。
一些行为习惯,例如共用注射器、性行为不安全和接触感染者的血液等,都会增加感染乙肝的风险。
此外,没有接种乙肝疫苗、早年受感染、长期接触HBV患者以及存在其他基础性疾病的个体也容易感染乙肝。
最后,防控乙肝的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乙肝疫苗的接种是预防感染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全球范围内推广乙肝疫苗接种,特别是针对新生儿和儿童的全面接种,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此外,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人们的乙肝健康意识,采取避免共用注射器、正确使用安全套等措施也是防控乙肝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乙肝在全球范围内依然存在较高的感染率。
风险因素如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途径都是导致乙肝感染的重要原因。
采取乙肝疫苗接种、加强公众教育以及避免某些高风险行
为等防控策略,能够有效降低乙肝的传播和感染风险,进一步控制乙肝的流行。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与全球分布情况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与全球分布情况乙型肝炎(Hepatitis B,简称HBV)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感染性疾病。
乙型肝炎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着全球数十亿人口的健康。
本文将重点讨论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全球分布情况。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
血液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其中包括输血、注射毒品、共用针头等高风险行为。
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感染母亲分娩时,通过胎盘、产道和乳汁传给新生儿。
性传播是乙型肝炎的另一重要传播途径,尤其是在性伴侣中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时。
乙型肝炎的流行具有地域性差异。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乙型肝炎在亚洲、非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发病率较高,而在欧洲和美洲地区较低。
中国、非洲部分国家和东南亚地区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地区。
这与该地区的传播途径和卫生条件有关。
乙型肝炎的全球分布情况也受到疫苗接种的影响。
乙型肝炎疫苗的广泛应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根据WHO的数据,全球范围内有超过90%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了乙型肝炎疫苗。
这对于减少乙型肝炎的传播和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乙型肝炎的防控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乙型肝炎的潜伏期长、病程复杂,很多感染者在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难以被及时发现。
另一方面,乙型肝炎病毒的变异性较高,容易产生抗药性,给治疗和防控带来困难。
为了减少乙型肝炎的传播和发病率,全球范围内需要加强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这包括加强疫苗接种、提高公众对乙型肝炎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加强血液安全管理、推广安全性行为等措施。
同时,也需要加强乙型肝炎的监测和研究,深入了解病毒的变异性和传播机制,为乙型肝炎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乙型肝炎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其流行病学特征和全球分布情况具有地域性差异。
通过加强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可以减少乙型肝炎的传播和发病率,保障全球人口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型肝炎目前在我国具有很高的发病率,推广和普及乙型肝炎的防治、护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对乙型肝炎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护理和治疗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学员对该疾病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乙型肝炎(hepatitis B,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传染性疾病。
乙肝在已知各型病毒性肝炎中危害最严重,虽已通过大面积接种乙肝疫苗预防HBV感染,但现有乙肝患者及HBsAg携带者的防治在今后几十年内仍将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一、病原学(一)病毒形态及基因结构乙肝病毒的形态主要有两种,即小球形颗粒和管型颗粒。
小球形颗粒直径 22nm ,数量最多。
管形颗粒直径 22 × 40--400nm ;两者均为过剩的病毒外壳,仅含 HBsAg ,无感染性。
图 1 乙肝病毒形态及基因结构(二)抗原抗体系统及其流行病学意义1. 表面抗原抗体系统 (HBsAg 和抗-HBs) 1.HBsAg 阳性: HBV 感染的一个指标。
抗 HBs 阳性:标志着感染恢复、病毒清除、传染性消失和免疫力产生,也是考核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指标。
2. 核心抗原抗体系统( HBcAg 和抗-HBc )HBcAg 阳性:存在病毒颗粒,具有传染性。
实际工作中一般不检测血清中 HBcAg 。
抗-HBc 持续阳性:体内病毒复制活跃,易转为慢性。
抗-HBc IgM 消失后,抗-HBc IgG 出现,它可在血清中长期存在,是 HBV 既往感染的标志。
3. e 抗原抗体系统( HBeAg 和抗-HBe )HBeAg 阳性:感染早期, HBV 在体内复制传染性大。
HBeAg 持续阳性:疾病预后不良,易发展成慢性。
抗-HBe 阳性: HBV 在体内复制减少或终止,传染性减弱或消失,病情开始恢复。
通常将 5 项 HBV 感染血清学标志( HBVM )称为“两对半”。
“大三阳”指 HBsAg+ 、 HBeAg+ 、抗-HBc+ ,多表示感染早期,病毒复制活跃,血液中病毒量大,传染性强。
“小三阳”指 HBsAg+ 、抗 -HBs+ ,抗-HBc+or- ,表示病毒复制能力下降,预后较好。
病原学(三)抵抗力HBV 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 30 ℃ - 32 ℃至少可存活 6 个月, -20 ℃可存活 15 年。
100 ℃干烤 1 小时; 100 ℃直接煮沸 2 分钟;微波(频率 2450MHz 、输出功率 500W 、 75 ℃) 1 - 3 分钟, 0.5% 过氧乙酸,3% 漂白粉溶液, 5% 次氯酸钠和环氧乙烷等处理均可灭活 HBV 。
(四)动物模型和组织培养动物模型:黑猩猩和长臂猿等高等灵长类动物,其中以黑猩猩最敏感。
图 2乙型肝炎目前在我国具有很高的发病率,以肝脏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传染性疾病乙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什么?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二、传染源(一)病人乙肝病人的潜伏期一般为 50 - 150 天,平均为 60 - 90 天。
急性期病人是危险的传染源;无黄疸型肝炎是重要的传染源;慢性乙肝病人,也是重要传染源。
(二) HBsAg 携带者HBsAg 携带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HBV 母婴传播具有重要的传染源意义,幼儿及儿童HBsAg 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要比成人大的多。
三、传播途径(一)医源性传播1. 经血液和血制品传播:输血、血制品、嗜毒。
2. 经污染的医疗器械传播另外,使用未严格消毒的器械进行牙齿治疗、纹身、理发等操作以及共用剃刀、牙刷等都极易经破损的皮肤黏膜传播 HBV 。
(二)母婴传播母婴传播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产前或宫内传播;即 HBV 在孕期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约占整个母婴传播的5% ;二是产程传播;即在分娩过程中母血或阴道分泌物渗入胎儿体内,约占 90% ;三是产后传播。
即产后母亲在护理婴儿的过程中发生传播。
我国母婴传播是 HBV 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经此传播的婴儿至少可携带 HBV10 年以上。
(三)接触传播1. 直接接触传播: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都可检测到 HBV 。
2.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带有 HBV 的血液、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等通过易感者的皮肤、黏膜的破损处进入机体,而非经粪 - 口传播是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
关于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错误的描述是()A. 乙型肝炎能够通过母婴传播B. 乙型肝炎能够经污染的医疗器械传播C. 直接接触不会传播乙型肝炎D. 非经粪-口传播是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发病率、现患率和 HBsAg 流行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抗-HBs 流行率女性高于男性,HBV 总感染率男女间无明显差异。
在低、中流行区,主要为成人, HBsAg 携带率高峰为 20 - 40 岁;在高流行区,以儿童为主。
(二)职业及特殊人群分布不同职业人群由于其 HBV 暴露率和强度不同而使其感染率不同。
不同民族之间 HBV流行率也有差别。
黄种人 HBsAg 阳性率高于其它肤色的民族。
(三)家庭聚集性乙肝病人、 HBsAg 和 HBeAg 携带者均呈明显的家庭聚集性现象。
HBsAg 携带者的家庭聚集性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乙肝疫苗的广泛应用已对乙肝的流行特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人对 HBV 普遍易感。
人感染 HBV 后可获得持续性免疫力。
乙型肝炎的种类有哪些?各类型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六、临床表现(一)急性乙型肝炎1 . 黄疸前期:常表现为食欲不振、全身乏力、厌油腻食物、恶心、肝区痛等症状。
2 . 黄疸期:自觉症状可略有好转。
巩膜、皮肤出现黄染。
肝脏可肿大,有充实感,伴有压痛、叩击痛。
部分病例伴有脾脏肿大。
3 . 恢复期:黄疸消退,症状减轻直至消失。
部分病例转变为慢性肝炎。
(二)慢性乙型肝炎1. 慢性迁延性肝炎:急性肝炎迁延 6 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疲乏、消化道症状、肝区不适、肝脏肿大。
肝功能检查显示血清转氨酶反复或持续升高。
病情迁延反复可达数年。
愈后较好,少数转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2. 慢性活动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厌食、恶心、腹胀等消化道症状及乏力、萎靡、失眠、肝区痛等神经症状明显,肝脏肿大。
可伴有肝掌、蜘蛛痔、毛细血管扩张或肝病面容。
肝功能持续异常特别是血浆蛋白的改变。
(三)重症肝炎重症肝炎约占全部病例的 0.2%-0.5%, 但病死率极高。
1 . 急性重症肝炎亦称暴发性肝炎。
多由营养不良、嗜酒或服用损害肝脏药物等诱因所致。
起病 10 日内出现黄疸迅速加深、肝脏缩小、有出血倾向、腹水增多,有肝臭、急性肾功能不全和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早期表现为嗜睡,性格改变、烦躁、谵妄,后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昏迷、抽搐、锥体束损害体征、脑水肿和脑疝等。
病程不超过 3 周。
2 . 亚急性重型肝炎多见于急性黄疸性肝炎患者。
病程较长,可达数月。
易发展为坏死后性肝硬化。
3 . 慢性重型肝炎有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体征和肝功能损害。
表现类似于亚急性重症肝炎。
4. 淤胆型肝炎主要表现为较长时期的肝内梗阻性黄疸,表现有皮肤瘙痒、粪便颜色变浅、肝脏肿大及肝内梗阻性黄疸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七、治疗急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应在隔离、休息、合理饮食的同时,适当应用保护肝脏的药物,并针对出现的症状进行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应该以稳定病情、防止肝硬化为目的,选用抗病毒药物、调整免疫药物,保护肝脏药物和抗肝纤维化的药物。
只有正规、系统治疗,乙型肝炎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八、护理(一)合理休息如发现患者有重型肝炎倾向时,应要求其绝对卧床休息。
因卧床休息时流经肝脏的血液比站立时增加 40% 左右,通过肝脏的血流越大,肝脏得到的营养物质也越多;同时卧床还可以减少肝脏本身的能量消耗,加快肝细胞恢复。
(二)饮食在病情发展阶段,患者消化道症状明显,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少食多餐。
以低脂、富含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 C 的食物,以利解毒。
注意补硒、铜、锌等。
病情稳定时视患者情况给予高蛋白饮食;有血氨增高者给予低蛋白饮食。
糖应适量以防引起脂肪肝为好。
(三)病情观察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及其伴随症状。
观察腹水情况及有无下肢水肿,每日准确测量腹围,详细记录尿量和体重。
并注意观察有无发热、腹痛等腹腔感染的症状。
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有无呕血、黑便,以及量、色、性质、次数,备好抢救用品和药品。
发生腹胀时,予以半卧位。
并禁食产气多的食物,严重者可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
对大量腹水者,予以舒适的半卧位,以使膈肌下降,增加肺活量,有利于呼吸运动,可改善呼吸困难。
轻度腹水者,尽量取平卧位,以增加肝血流量。
(四)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蛋白质的代谢过程中可以产生大量氨,正常时氨可以经肝脏代谢后排出体外,肝功能障碍时氨不能经肝脏解毒而吸收入血可导致氨中毒。
保持大便通畅,可改善肠道的碱性环境以减少氨的吸收。
鼓励病人每日至少排便一次,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评估患者引起便秘的原因,有便秘者在医生允许下可做清洁洗肠或用酸性液体保留灌肠。
(五)皮肤护理保持床单位干燥、平整。
对昏迷者要用气垫床,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压疮发生。
有皮肤瘙痒者防止患者抓伤,洗澡时不要用碱性强的肥皂,可用温水擦洗并涂以止痒药水。
(六)口腔护理口腔是重型肝炎患者发生继发感染和侵入其它病原微生物的门户。
做好口腔护理是配合抢救的重要一环。
危重患者应每日清洗口腔 3 ~ 4 次。
能自理者嘱其餐后漱口,早晚刷牙,保持口腔无异味,口腔黏膜无溃疡。
对应用激素和长期使用抗生素者要观察口腔黏膜变化。
(七)并发症的护理1. 出血对消化道大出血者应迅速建立 2 条静脉通路,必要时可加压输液、输血。
应用止血药者要严格遵医嘱调节液体滴速,最好应用输液泵控制,并观察患者休克的缓解情况以及是否还有活动性出血。
2. 感染如发生腹腔感染,呼吸道或泌尿道感染,可加重肝、肾负担,使病情恶化。
对于感染者除相对应用抗菌素、抗霉菌药物,提高白细胞药物、提高机体免疫力药物。
保持房间卫生,开窗通风。
3. 肾功能衰竭见于重型肝炎晚期,患者出现少尿或无尿,应用大剂量利尿剂后仍尿少,甚至多日无尿。
出现大量腹水,全身重度浮肿。
肾功能衰竭加重了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严格准确记录出入量外,还应观察患者有无乏力、肌张力改变等,以便根据病情及时补充电解质,必要时做肾透析。
4. 保留灌肠重型肝炎多应用替硝唑、杜秘克等药物保留灌肠,目的是减少肠道对内毒素的吸收。
为防止血氨增高应用食醋灌肠,灌肠时肛管插入深度 20 ~ 25cm ,增加药物在肠道保留时间以利于吸收。
既往将肛管插入深度 10 ~ 15cm ,正好插入直肠上段,当液体进入直肠后可以刺激肠壁内的感受器,引起排便反射,不利于灌肠液的保留。
而肛管插入 20 ~ 25cm 深,进入乙状结肠中下段,液体不会对直肠壁内的感受器产生刺激,不会立即引起排便反射,因此可以增加保留时间,以促进药液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