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文学思潮与运动ppt课件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PPT

现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PPT
诗的主要特点:
1.诗的内容上:很多早期白话诗诗人将作诗的素材投 向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这都是中国传统诗歌里并不 多见的。 2. 诗的形式上:主要表现出散文化的倾向。基本不顾及 平仄。随情感的起伏变换长短句式,如同水缓缓地流过, 自然形成了舒缓自如的节奏;同时,大量运用虚词,采 取白话散文的句式与章法,以清晰的语义逻辑联结诗的 意象:这都根本有别于传统诗歌。 3.表现精神上:五四启蒙思潮使早期白话诗精神具有理 性色彩,五四时期,刘半农创作《相隔一层纸》《铁 匠》。沈伊默创作的《三弦》等诗篇形象表达出了早期 白话诗的现实批判精神和“为人生”的价值取向。
胡适(1891—1962.),汉 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 名学者、诗人、历史家、 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 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 动的领袖之一。
早期白话诗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与胡适一样“从旧式诗词、曲里脱胎出来” 的早期白话诗人,还有新青年社中的沈尹默 和新潮社的俞平伯、康白情、傅斯年,他们 的一些作品可以说是“词化了的新诗”。 沈尹默的《三弦》、《月夜》都是初期新诗 的代表作。 • 俞平伯的《冬夜》集以及康白情的《草儿》 集都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新诗集。 • 俞平伯的诗里杂糅着旧文学的意象与新思潮 的哲理,最能反映早期白话诗的“过渡性”
• 背景:五四时期是一个思想启蒙的时代,新文 化运动的先驱们充满了对传统文化激烈的反叛 精神,因此,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启蒙和 反叛的时代思潮便形成了早期白话诗的主要精 神内容。 • 第一批白话诗人如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 尹默、俞平伯、康白情都是新文化运动的骨干, 连李大钊、陈独秀、鲁迅也都写过新诗,这都 说明了新诗与“五四”思想革命的密切联系。 1922年,叶绍钧、刘延陵、朱自清等以“中国 新诗社”名义创办第一个新诗刊物《诗》月刊。

现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PPT

现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PPT

第二讲 从பைடு நூலகம்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五四”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引出了一批“问题小 说”,造成了一群“问题小说”家,其中一部分成了 “文学研究会”的中坚分子,显示出明显的“为人生” 的写实小说倾向。他们的主要供给是建立了现代市镇和 乡土文学的基本叙述模式。 1919年下半年,女作家冰心在《晨报福刊》上发表了 《斯人独憔悴》,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创 作问题小说的作者主要有冰心、王统照、 庐隐、许地山等,艺术倾向不尽相同, 却汇成短期的一股创作潮流。
(一)“问题小说”形成的原因
1.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 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 一代”。问题小说涉及青年当时所关注的 家庭礼教、婚姻爱情、妇女贞操、劳工、 战争、知识者等诸多方面,问题的尖锐性 为第一位。 2.“问题小说”的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 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直接刺激。
(二)“问题小说”作家群的创 作
冰心
1.基本主题:爱母亲、爱自然、爱儿童 2.小说代表:处女作《两个家庭》、成名作《斯人独憔悴》、 代表作《超人》。 3.创作特征:表现爱与美的人生理想, 演绎故事,长于主观抒情与议论, 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超人》
乡土小说对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作用巨大
通过一系列民俗事项或民俗活动来开展矛盾冲突,在人物形象、 通过一系列民俗事项或民俗活动来开展矛盾冲突,在人物形象、性 格的刻画、小说情节、细节的设置, 格的刻画、小说情节、细节的设置,以及典型环境的描写等方面乡土小 说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说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乡土小说作家群的成熟作品产生于“五四”之后,以王鲁彦《柚子》 乡土小说作家群的成熟作品产生于“五四”之后,以王鲁彦《柚子》 彭家煌《怂恿》成就最大, 世纪中期写实小说初具规模 世纪中期写实小说初具规模。 集,彭家煌《怂恿》成就最大,20世纪中期写实小说初具规模。 鲁迅的乡土小说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 鲁迅的乡土小说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 土气息和地方色彩。他提倡“乡土艺术” 明确提出“跳到地面上来, 土气息和地方色彩。他提倡“乡土艺术”,明确提出“跳到地面上来, 把土气息泥滋味透进他的脉搏” 表现在文字上将文字的国民性、 把土气息泥滋味透进他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将文字的国民性、地方 性与个性统一起来, 性与个性统一起来,鲁迅所主张的正是文字发展客观要求在理论上的体 现。 王鲁彦以《柚子》为代表的作品, 王鲁彦以《柚子》为代表的作品,于暴露社会黑暗之中充满了呼之 欲出的荒诞感和沉重的幽默情绪, 欲出的荒诞感和沉重的幽默情绪,他的作品提供了小说典型环境描写的 新范式,也是早期乡土小说获得民俗学价值《许是不至于罢》 新范式,也是早期乡土小说获得民俗学价值《许是不至于罢》在用力描 绘地方习俗基础上,有进一步注意揭示人们人们的社会心理状态。 绘地方习俗基础上,有进一步注意揭示人们人们的社会心理状态。

第一章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一章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 • • • • •
其他较为重要的社团: 其他较为重要的社团:

语丝社 莽原、 莽原、未名社 浅草-沉钟社 浅草 沉钟社 湖畔诗社 新月社 民众戏剧社 等
• • • • •
3.创作实践显示的趋向(成长期的多种可能性) 创作实践显示的趋向 成长期的多种可能性)
• 1. 理性精神的显现(p20) 理性精神的显现( ) “问题小说”热与哲理小诗 问题小说”热与哲理小诗 • 2. 感伤情调的流行(p21) 感伤情调的流行( ) “自叙传”抒情体小说与诗体话剧 自叙传” • 3. 个性化的追求(p22) 个性化的追求( ) 表现自我, 表现自我,及创作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 • 4. 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p22-23) 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
文学革命的标志: (二) 文学革命的标志:
文学改良刍议》 《新青年》 1917年1月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新青年》 年 月 1917年2月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p6-7) 年 月 文学革命论》 )
文学改良“八事” 文学改良“八事”
• ( 2) 、 进化论 、 人道主义 、 马克思主义 、 现实 ) 进化论、 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 主义、 浪漫主义、 主义 、 浪漫主义 、 象征主义等文艺思潮的引进 (p12) ) • (3)、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大量翻译绍介(p11) ) 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大量翻译绍介( ) 易卜生、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等 • ( 4) 、 对西方各种文学样式以及创作手法的尝 ) 试(p12) ) back
p3–4 文学革命产生的条件(p3 4)
• 晚清文学观念变革与白话文运动(内因) 内因) • 西方文学思潮与域外小说的引进(外因) 西方文学思潮与域外小说的引进 外因) 域外小说 • 社会动荡中暂时的自由空气(环境) 环境) • 近代出版业的迅速发展(载体) 载体) • 新式知识分子、市民阶层与职业作家的出现 新式知识分子、

现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PPT

现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PPT
1)客观抒情诗的创造,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 方式为主观情绪的客观对象化。如闻一多的《口供》 2)加强诗歌中的叙事成分。
1、追求均齐的形式。如闻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 《再别康桥》等都讲究字数大体相等,排列方式相同 2、追求押韵方式多样化。新月派诗人主张在继承中国 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洋诗歌韵脚安排的技巧,提倡既 押韵又不受其束缚,使押韵方式富于变化。以徐志摩 《为要寻一颗明星》为例,每节四行,韵脚为abba《残 诗》共12行,韵脚为aaaaaabbccdd 3、追求错落协调的节奏。 4、注重内心幽微的个人情感开放。如徐志摩诗集《云 游》、林徽因《别丢掉》、闻一多《红烛 红豆篇》
朱 湘
1904-1933.12.5 诗集《夏天》《草莽集》《石门集》
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人物
他是最认真地实践了新月派”理性节制情感” 的美学原则的。 对诗的形式美的探索,讲究形式的完整与” 文学的典则“,是朱湘的又一个追求中心。 在诗的章法上,倾向于全章各行整齐划一、 章与章之间各部对称这两种形式。
徐 志 摩
1897.1.15~1931.11.19 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 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 虎集》《云游》等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 学研究会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 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 化运动 他是贯穿新月派前后期的重镇。他热烈追 求爱、自由与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他 具有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执著地追求 “从个性深处来的诗句”。总是抓住每一 首诗特有的诗感、原动的诗意,寻找相应 的诗律,总在不拘一格的不断试验与创造 中追求美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以其美的 艺术珍品来提高读者的审美力。Leabharlann 5、追求在美的形象中凝聚感情。
闻 一 多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文学思潮与运动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文学思潮与运动

4 价值观 (主要体现为对人的重新理解和认识)
此乃重点,贯穿整个现代文学、当 代文学,以及整个中国现代思想和文 化,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能否在 学习中获得启蒙,能否把自我提升一 台阶和境界,能否开始新的认知和思 考,都和这部分的学习相关。
5 ……
近代以来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
晚清时期对西学看法的变化 晚清道光咸丰之交中国人与西方人接触时,除
“融合于吾固有文明之中’。这实际上仍是一种改头 换面的文化守旧论。李大钊在论战中从经济基础的决 定因素方面分析了新文化必然取代旧文化,而不是与 之调和的客观必然性。《新青年》、《新潮》、《民 锋》、《每周评论》等杂志都积极参加了这场论战。 这次论战一方面进一步传播了与封建传统文化彻底决 裂的新文化精神,同时也大开了“全盘西化”论的先 河。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见汤志钧: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孙中山关于剪辫子的论述
我们为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 国人都可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 是不相宜的。这种愚蠢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 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去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 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耻辱 中的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耻辱全体去掉的。
了大多数人根本不重视甚至排拒西学的存在之外, 仅有少数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注意 到西学有其优越之处,但基本上,他们仍不把西学 看作是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从魏源的名言“师 夷长技以制夷”来看,西学只能是“夷学”,其中 虽有可取之处,但其地位远不及中国学术思想。
在洋务运动早期,大多数人仍存有这种类似的看 法,但随著与西方接触的增加,“西学”一词逐渐 取代了“夷学”,许多官员及知识分子开始正视西 学,视之为可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思想,并开始探讨 应当

文学第一章ppt

文学第一章ppt
(一)文学研究会(1921、1-1932、2)
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绍钧、 王统照、许地山等。 以沈雁冰接编的《小说月报》为主要阵地。 主张文学“为人生”。具有现实主义倾向。
(二)创造社(1921、6-1929、2)
成立于东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郑伯 奇、田汉、张资平。后期增加冯乃超、李初梨等。 创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刊》等。 主张:“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学活动。” 具有浪漫主义倾向。
鲁迅先生
鲁迅的《估〈学衡〉》
以上不过随手拾来的事,毛举起来,更要费笔费 墨费时费力,犯不上,终止了。因此,诸公的说 理,便没有指正的必要,文且未亨,理将安托, 穷乡僻壤的中学生的成绩,恐怕也不至于此的了。 总之,诸公掊击新文化而张皇旧学问,倘不自相 矛盾,倒也不失其为一种主张。可惜的是于旧学 并无门径,并主张也还不配。倘使字句未通的人 也算是国粹的知己,则国粹更要惭惶煞人!“衡” 了一顿,仅仅“衡”出了自己的铢两来,于新文 化无伤,于国粹也差得远。 我所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是这种东西也居然会 有发表的勇气。
(四)语丝社(1924、11-1930、3)
成立于北京。 因出版《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林语堂、冯 文炳等。 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 内容上注重社会批评和思想批评。 形式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体散文为主。 “语丝文体”:风格泼辣幽默,富有战斗性和批判性的随 笔体散文。
(三)新月社(1923-1933)
成立于北京。 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闻一多、胡适、梁实秋等,都曾留学 英美。 前期以《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为主要阵地,形成新 月诗派; 后期(1928年以后)在上海创办《新月》月刊,打出“健 康”“尊严”和“人性”的旗帜。 文学主张: 1、鼓吹唯美主义; 2、提倡现代格律诗。

文学鉴赏课件

文学鉴赏课件

3、近年来 对“阿Q精神(性格)”作了人类 学内涵的探讨:阿 Q 作为一个“个体 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的 生存困境,而他为摆脱绝望的生存困 境做出的“精神胜利”的选择,却使 人坠入了更加绝望的深渊,于是人的 生存困境永远不能摆脱。
《阿Q正传》它有力的批判了当时中国社 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 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 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 该书创作于 1921 年底,共分九章。小 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 写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 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 遗忘。
1 、 小说通过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
簿子的形象暗示,将矛头直接指向保 守的传统文化。“将来是容不得吃人 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 规划;“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 肉”,这是狂人对自我的评价和反思, 也是自己对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 忏悔的精神;小说的结尾“救救孩子” 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 实践性的探索。
赵太爷,在小说的描述当中,应该 算是在阿Q所生活的地方,一个最具有 权势的人,是所有未庄的居民都崇拜 和憧憬的对象。因为有钱、有权利、 有大房子、有文化,所以可以有身份、 有尊严、有剥削他人的可能。赵太爷 是小说当最能够反衬出阿Q形象卑微的 一个人物。因为阿Q从生到死,拥有的 也一直都只有贫穷,甚至连姓“赵” 的权利都被赵太爷剥夺。
因此,在阿 Q 扬言革命之后,赵太爷以 “革命”的罪名将他逮捕,杀了阿Q的性命。 赵太爷的这种行动实际上是非常明智的, 因为阿Q如果真的在革命当中逐渐觉悟和有 所觉醒的话,很有可能对现实的封建秩序 引起混乱甚至是颠覆,因此在赵太爷的封 建统治根据还没有被撼动之前,他坚决将 心心念念要反抗的阿Q置于死地,彻底扼杀 了反抗的迹象。并且以阿Q被杀头的事实, 对未庄所有的居民提出了警告:“革命” 即是“反动”,是要丢掉性命毫无利益的 蠢事。使赵家在未庄的地位更加牢固。

1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和运动

1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和运动

作品组
1、文研会许地山《命命鸟》(苦)、王 统照《沉思》("美"和幻灭 );
2、女作家庐隐《海滨故人》(愁)、冯沅 君(淦女士)《隔绝》
3、语丝社废名,小说《竹林的故事》 《桃园》。
4、未名社台静农,地之子。《拜堂》

1894—1941
《命命鸟》发表于1921年。写一对缅 甸青年加陵和敏明的爱情故事。敏明 与加陵相爱,但父亲要敏明专心作戏 子,不让上学,加陵进了仰光高等学 校,他们的爱情遭到家人反对。敏明 在梦幻中见到极乐世界中美丽的命命 鸟,为追求自由爱情,敏明和加陵携 手投水自尽,去做了极乐世界的命命 鸟。小说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 宣扬人生是苦。
敏明和那人走过一座碧玉牌楼。两边的树罗列 成行,开着很好看的花。红的、白的、紫的、 黄的,各色齐备。树上有些鸟声,唱得很好听。 走路时,有些微风慢慢吹来,吹得各色的花瓣 纷纷掉下:有些落在人的身上;有些落在地上; 有些还在空中飞来飞去。敏明的头上和肩膀上 也被花瓣贴满,遍体熏得很香。那人说:“这 些花木都是你的老朋友,你常和它们往来。它 们的花是长年开放的。”敏明说:“这真是好 地方,只是我总记不起来。”
《缀网劳蛛》集出版于1925年。 1922年发表。童养媳尚洁逃离婆家后 与长孙可望结为夫妻,后遭遗弃,到 马来半岛独自为生。长孙知错,将尚 洁接回,自己则去槟榔屿赎罪。作品 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异域情调。平 静的走平静的回,不喜不怒,顺其自 然,看似逆来顺受的弱者,实乃达天 知命的强者。
小说以抗战前夕的北平为背景, 讲述了一个特别的爱情故事。主 人公春桃与丈夫李茂举行婚礼的 当晚因战难而失散,杳无音信。 她逃难到北平,以捡破烂维持生 计,并有了一个生活上的搭档刘 向高。正当普通的日子渐有起色 时,春桃意外遇到失散多年,并 已重度残疾的丈夫。故事由此展 开,详细刻画了人物内心的矛盾 斗争。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ppt课件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ppt课件
秀主编的《青年杂志》(1916年9月第二 卷改名《新青年》)在上海创刊。
《新青年》于1917年随陈独秀迁往北京, 并从1918年1月号起改为由陈独秀、李大 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等轮 流编辑,周作人、鲁迅也给该刊写稿,由 此形成了反封建的思想文化战线。当时北 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实行“思想自由、兼容 并包”的办学方针,大大推进了新思想在 北大的传播,新文化运动也就借北大的学 术自由的空气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也开宗明义,号召要以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 变革运动为楷模,发动中国的文学革命。其“三 大主义”中所要求建设的“国民文学”、“写实 文学”和“社会文学”,也是以19 世纪西方资 产阶级文学作为蓝本的。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运 动的兴起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15年9月陈独
学衡派的攻击
第一,攻击五四文学革命废文言兴白话是“鲁莽 灭裂”,是“以浅陋文其浅陋”。第二,攻击五 四文学革命后的新文学创作,认为胡适的诗论是 拾欧美所谓新诗之唾余,并且断言《尝试集》的 价值与效用是负面的,只是告诉后来者“此路不 通”。第三,他们还从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出发, 全面地攻击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彻底反叛与 对新思潮的大力宣传,认为新文化运动甫一启齿, 而弊端丛生,恶果立现,指责新文化运动倡导者 是诡辩家、模仿家与功名之士,尤其是对方兴未 艾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极其不满。
《平民文学》
《平民文学》进一步要求新文学以通俗的 白话语言和大多数人所喜闻乐见的体裁来 忠实地反映“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离合”, 从而将“人的文学”口号中“人”的概念 具体化了1918年3月,由钱玄同化名 王敬轩给《新青年》杂志写信,信中收集 了一些文化复古派与保守派私下对五四文 学革命的议论,然后由刘半农写一回信— —进行反驳。“双簧戏”产生了很好的效 果,两封信被《新青年》以“文学革命之 反响”的名义同时发表以后,文化复古派 与保守派们终于按捺不住了,纷纷出来公 开与文学革命运动论战。

第一章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一章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鲁迅在《估<学衡>》批驳《学衡》上的 《 学衡> 文章内容的谬误和文字不通,说明他们“于 旧学并无门径,并主张也还不配。” 名曰 “学衡”,“衡了一顿,仅仅‘衡’出了自 己的铢两来,于新文化无伤,于国粹也差得 远。”
(3)新文化阵营与甲寅派的斗争 )新文化阵营与甲寅派的斗争
1925年 1925年7月《甲寅》在北京以周刊形式复刊, 甲寅》 章士钊担任主编,他此时已是北洋军阀的司 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甲寅》 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甲寅》实际是半官方 报纸,宣传尊孔读经,反对白话文和新文化 运动,专登文言。 章士钊发表《评新文化运动》 章士钊发表《评新文化运动》、《评文学运 动》等文,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角 度论证文言的优越性。
新文化阵营对林纾进行了有力的回击。
蔡元培写了《答林君琴南函》 蔡元培写了《答林君琴南函》,重 申北大的学术方针是“ 申北大的学术方针是“循‘思想自 由’”的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的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李大钊发表《新旧思潮之激战》,鲁 《新旧思潮之激战》 迅写下《现在的屠杀者》一文,斥责 《现在的屠杀者》 林纾。
第一章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一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一、发生 1.新文化运动是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与直接 1.新文化运动是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与直接 动因。 动因。 2.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 新青年》 2.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新青年》杂志具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 有密切的联系。 有密切的联系。
2. 胡适和周作人的理论建设
(1)胡适在1918年4月发表了《建设的文学 月发表了《 革命论》,他以“国语的文学, 革命论》,他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 语”作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 在新文学的具体建设上,提出“ 在新文学的具体建设上,提出“工具、方 法、创造” 法、创造”的三步程序。

第一个十年-文学运动和思潮

第一个十年-文学运动和思潮

第一个十年·文学思潮与运动(1917--1927)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晚清尝试囿于传统文学内部结构调整,为近代文学革命做了准备。

①诗界革命②小说界革命③提倡白话文、言文一致④翻译域外小说2.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背景和直接动因,本质上是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条件是封建帝制的结束,民族工业的发展,新型只是群体的诞生,现代文学市场的出现。

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提倡民主和科学,重评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广泛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但在开放活跃局面的同时,存在“破”而矫枉过正的问题。

3.1917年初,文学革命。

是历史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文学革命发生的条件1.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帝制的统治,为中国社会转型奠定了基础。

2.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及新型社会力量的增长,为文学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3.清末以来的新式教育,造就了一批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自主开放的新知识者群体,为文学革命提供了生力军。

4.现代印刷技术、现代出版业的引进,形成了现代文学市场,出现了职业作家。

5.封建思想的逐步瓦解,是社会进入思想通知相对自由的时期,开始了人的觉醒、个性觉醒。

新文学革命的具体内容1.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2.新文学的价值观念: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3.由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文学内容、语言载体、文学形式等方面的革新与解放。

对于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戏剧,文学革命的先驱们进行了探讨。

文学革命的实绩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新文学社团蜂起。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

4.文学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文学革命的基本特征1.显现出现代理性精神。

五四文学思潮对国民的作用在于启蒙。

2.具有感伤的精神标记。

被新思潮唤醒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常常有梦醒后无路可走的苦闷、彷徨、感伤。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文学思潮与运动共6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文学思潮与运动共63页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文 学思潮与运动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视 的。— —爱献 生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现代文学【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

现代文学【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

现代文学【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第一个十年(1917-1927)(二十年代)一、文学革命1.背景: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1)晚清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上世纪末,梁启超、黄遵宪的诗界革命:“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晚清裘廷梁提倡白话文运动,值得一提的是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

2)1915年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两大口号:民主(Democratic)与科学(Science)。

《新青年》从两个方面进行思想启蒙,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倡导思想自由。

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年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创刊号登载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一文,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端。

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2.标志: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3.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①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发表。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八事”主张,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以进化论的眼光断定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反对拟古主义和摹仿主义创作风气,是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

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现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PPT

现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PPT

分 论 一: 人 的 觉 醒
论证1:陈 独秀号召以 欧洲文艺复 兴以来的文 学变革运动 为楷模,发 动文学革命。
分 论 一: 人 的 觉 醒
论证2:陈独秀提出的 “三大主义”所需建设 的“国民文学”、“与 实文学”和“社会文学” 也是以19世纪西方资产 阶级文学为蓝本,在 《新青年》鼓动下,知 识者们以“重新估定一 切价值”的批判的眼光 围绕社会问题展开讨论。
演讲完毕,谢谢收听!
分 论 二 : 文 学 的 觉 醒
论证2:文学革命是文学 观念、内容、形式各方 面全方位的大觉醒。在 文学观念上否定了传统 文学思想,内容上体现 现代民主人道主义思想, 语言上白话文代替文言 文,形成上吸收运用外 国多样化的文学形式、 手法
分 论 三 :
论证:1919年5月4日在 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 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 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 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 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论点:文学革命 (第一个十年)是 我国历史上前所未 有的文学革新运动, 是中国现在文学史 的觉醒时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分 论 一 :
论据:文学革命的发生是因 外国文艺思潮涌入而获得新 的价值观,晚清李鸿章等新 思想派引进外国小说进行翻 译和传播,引起了知识分子 对传统文学的重估。晚清先 进知识分子为打破封建的繁 文缛节而倡导白话文,造成 了文学与思潮的开放态势
分 论 二 : 文 学 的 觉 醒
论据:和古代文学变 革相比,这次文学革 命是彻底全面深层次 的变革。
分 论 二 : 文 学 的 觉 醒
论证1:文学革 命先有舆论倡 导,后有创作 实践。胡适的 理论建设影响 最大的是“白 话文学论”和 “历史的文学 观论”。他还 写了《文学改 良刍议》提出 从改革旧文学 去实现文学变 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或曰:现代文学产生的合理性在哪儿?
3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不是突然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 背景,是与晚清以来中国人民社会生活里的一系列重大变化相 联系的。其中既有政治思想领域里的变化,也有经济领域的变 化,更有文学界自身的变化。它的发生与发展,有力地证明了 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现代文学不是孤立的,它与中国传统文学之间存在 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 日常生活中的器物方面:
火石、油盏、土布、皂荚、板箱等是古代中国人 的日常器具,构成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洋火、洋油灯、毛巾、肥皂、 提箱等很快引得了国人的喜爱,洋货轻而易举地击败 了土货,构成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新的部分。这些变 化首先发生在上海及周边地区。
8
“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其色青黑,以铁片擦之,即有火星 射出,与纸吹相引而生火,人家莫不备之;光绪乙未、丙申之 际,始改用火柴,俗称‘自来火’,为欧洲输入品。夜间取光, 农家用簧(俗称油盏),城镇用陶制灯巢,家稍裕者,则用瓷 制或铜制者,有婚丧事,则燃烛,光绪中叶后,多燃煤油 灯……洗面擦身之布,旧时多用土布,有用高丽布者已为特殊, 其布仿于高丽,质厚耐久,自毛巾盛行,即下至农家,亦皆用 之。洗衣去垢,囊日皆用本地所产皂荚,自欧美肥皂行销中国 后,遂无有用皂荚者。计时之器,仅有日暑仪,用者亦不多, 购买洋钟表者尤为稀少,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 钟表始盛行。箱筐之类,乡间盛行板箱,中上人家则用皮制者, 嫁妆内所备多用朱漆,余则用广漆;光宣之间,西式提箱仿造 于沪地,于是旅客列车多购用之。
6
▲正是由于西方 的介入,在古老的
中国,人们的生存方式、生存体验、认 知方式、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 的变化。并导致了中、西之间的大碰撞, 引发了关于中西文化的大讨论。这一切 为现代社会的诞生作了充分的孕育。
7
从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到90年代甲午战争的半个 多世纪,是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体验发生古今转 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中国中心”的 幻觉开始破灭,中国文化的自我认识开始了巨大的改 变。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 (1917——1927年)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1
一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重点难点: 1、 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2、 文学革命开始的重要标志与事件。 3、 文学革命的实绩与意义
2
基本概念:
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分界:1917 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分界:1919
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与动因
第二,文学与社会经济与政治、思辉煌到衰败(封闭、自大、腐 朽、没落……)
近代中国的反思与行动历程:
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甲午海战 戊戌变法
维新文 学运动
辛亥革命
五四新文化运动
5
鸦片战争 (器物不足)
甲午海战 (社会制度)
戊戌变法 (思想文化)
——《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M].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1984。
9
新器物的使用必然同新的现代性体验联系在一起,或者说 从日常生活的平凡层面激发起新的现代性体验。当然,当这种 新器物的大量输入引发中国固有生活方式动荡,并直接挑战固 有的生活价值系统时,它在国人心中所唤起的就不仅仅是欣羡 同时亦混合着痛楚了。
──选自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中华书 局1991年版
13
黄遵宪劝止缠足 1897年10月,梁启超应邀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在当 地提倡不缠足,按察使黄遵宪马上予以支持。黄遵宪首先列名 不缠足活动发起人,接着亲撰布告,劝告人民不要缠足:“天 地生人,本无生女悲惨之意,父母爱子,时仅生疾毁伤之忧。 故圆颅方趾,麻木偏枯则为疾,属毛离里,疾痛弱化之谓慈。 自薄俗流传,公理蒙晦,求工纤趾,肆彼忍心,毒螯千年,波 靡四域,肢体因而脆弱,民气以之凋残,几使天下有识者伤心, 贻后世无穷之唾骂。 ──高洪兴:《缠足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见汤志钧: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12
孙中山关于剪辫子的论述
我们为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 中国人都可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 下,是不相宜的。这种愚蠢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 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去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 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耻辱 中的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耻辱全体去掉的。
清末民初,中国两亿男性同胞在很短的几年内全部剪掉了 长辫子,将延续268年的清代发式,统一改成世界通行的近代 男发,然而禁止妇女缠足却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
11
康有为断发易服的奏折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 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 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 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 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 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 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 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 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 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10
2 社会风俗方面(最明显的莫过于缠足、辫子、服饰等)
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倡导“断发易服”,民国临时政府 时期,又倡导妇女“废止缠足”,缠足的风俗在中国历史上历 时一千余年,蔓延极广。妇女缠过的畸形小脚被美化为“三寸 金莲”,受到人们的广泛赞美。缠足能够沿习千年的一个重要 原因就是婚姻,婚姻的好坏取决于脚的大小,实际上女人一生 的意义都在这双脚上。这样的一种风俗曾对于中国历史和社会 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早在1883年,维新派的代表康有为就在 老家广州南海,联合一些开明乡绅,创立不缠足会。他也以身 作则,他的妻子和女儿都不缠足。维新时期又成立了不缠足会, 推行放足运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 临时政府,申明禁止妇女缠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