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1) 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
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
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
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
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
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
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
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
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
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
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
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
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
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1.我国从哪个朝代逐渐废除了里坊制而代之以开放的街巷制?( )[2008年真题]A.汉朝B.南北朝C.宋朝D.元朝答案:C2.中国古代室内家具基本上废弃了席坐时代的低矮尺度,普遍因垂足坐姿而采用高桌椅,室内空间也相应提高。
这一变化发生在( )。
[2007年真题]A.汉代B.唐代C.宋代D.元代答案:C3.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斗栱的结构机能开始减弱的现象出现于( )。
[2006年真题]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答案:B4.我国的无梁殿最早出现于( )。
A.汉代B.唐代C.五代D.明代答案:D5.中国古建筑作为一个独特体系到( )基本形成。
A.唐B.汉C.南北朝D.宋答案:B6.中国古建筑体系发展到成熟的阶段是( )。
A.汉B.唐C.宋D.明答案:B7.我国历史上佛教兴盛,具有灿烂的佛教建筑和艺术的时期是( )。
[2014年真题]A.西汉和东汉B.魏晋南北朝C.唐宋D.元明清答案:B8.我国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的奠基时期是( )。
[2014、2012、2007年真题]A.两汉B.东晋和南朝C.隋唐D.宋末明初答案:B9.下列关于明代家具和清代家具的说法,正确的是( )。
[2012年真题]A.明代家具多用曲线,清代家具多用直线B.明代家具简洁不过多装饰,清代家具华丽较注重装饰C.明代家具常用紫檀木,清代家具常用黄花梨D.明代家具体现汉族审美,清代家具体现满族审美答案:B10.如图2-1-1所示从左到右四个古塔的建造朝代和地点分别是()。
[2012年真题]<br /><spanstyle="display:block;text-align:center;">[5fcc83da58df6339.jpg]</span><图2-1-1</span>span style="display:block;text-align:center;">A.唐-扬州;辽-大同;五代-登封;隋-大理B.南梁-扬州;辽-应县;隋-嵩山;五代-大理C.南唐-南京;辽-蓟县;北魏-嵩山;唐-西安D.南唐-南京;辽-应县;北魏-登封;唐-西安答案:D11.我国现存最早的唐代木建筑是( )。
中国古建筑知识汇编

中国古建筑知识汇编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本文将为您呈现一份中国古建筑的知识汇编,让您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概述1.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从那时起,中国人就开始建造独特的建筑物,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建筑风格。
2.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中国古建筑注重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其特点包括风雨廊架、宏伟的屋顶、精美的彩绘、传统的工艺和独特的结构等。
3. 中国古建筑的分类中国古建筑根据用途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宫殿、寺庙、园林、墓葬和民居等。
每种建筑都展现了不同的艺术和建筑风格。
二、宫殿建筑1. 故宫故宫是中国最著名的宫殿建筑,位于北京市中心。
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占地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2. 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位于北京的西郊。
它是一座由山水园林和宫殿建筑组成的皇家花园,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三、寺庙建筑1. 法门寺法门寺是中国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
它建于公元68年,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之一。
法门寺的建筑风格独特,结合了佛教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2. 洪崖洞洪崖洞是重庆市一座著名的道教寺庙,也是重庆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它位于崖壁上,建筑主体几乎全部依附于山体,给人一种悬空而建的感觉。
四、园林建筑1. 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人间仙境”。
它以小巧玲珑的布局、精巧的建筑和精美的景观闻名于世。
2. 圆明园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皇家园林。
它曾经是中国最宏伟的园林之一,但在19世纪末的英法联军入侵中被烧毁,如今只剩下了一些残址。
五、墓葬建筑1. 明十三陵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帝王的陵墓群,位于北京市的西北部。
它包括了13座皇家陵墓和一座神道,是世界上最大的帝王陵园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距今约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此之前,古代中国人民主要居住在简单的土屋或帐篷中。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建筑也开始发展,出现了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建筑。
古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
1.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之前):在这个时期,建筑主要是为皇室和贵族修建的宫殿、庙宇和陵墓。
其中最著名的是兵马俑和秦始皇陵的建筑。
这些建筑大多采用砖石结构,以及木材和泥土的搭建方式。
2. 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在这个时期,建筑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
出现了新的建筑技术和材料的使用,如夯土墙、砖石结构和层层叠加的建筑形式。
典型的建筑代表是西汉的郑国渠和河南北汉王墓。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这个时期,建筑风格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佛教建筑的兴起。
佛寺建筑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元素,如塔、寺院和藏经楼等。
典型的建筑代表是洛阳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
4.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1279年):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鼎盛时期。
宫殿、寺庙、园林和丝绸之路上的大量建筑在这个时期兴建。
建筑风格更加华丽,工艺和技术也更加发展。
代表性的建筑有长城、大江南北的宫殿和陵墓、唐朝的大雁塔和宋朝的开封府、太昊陵和普陀山。
5.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年-1912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建筑继续发展,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宫殿和园林。
明朝时期的建筑风格比较庄重,注重规划和对称。
清朝时期的建筑则更加宏伟和精美,以禁城和颐和园为代表。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简单的土屋发展到宫殿、庙宇和陵墓等建筑,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这些古代建筑不仅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劳动成果的结晶,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泱泱华夏五千年,它的历史文化传承了一代又一代。
其中建筑是它厚重文化里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就穿越回当年,从夏开始到明代,为您捋一捋我国繁荣的建筑发展史。
【夏】在夏之前,不论是半穴居、干栏屋或者黄帝“发明”的合宫,其屋顶皆以茅草混合树叶、草茎和黏土做成,其材料并不能完全有效阻隔风雨霜雪,还会导致室内的空气质量较差。
这些缺点在砖瓦建材发明后被完全改善,根据《古史考》记录“夏禹时,乌曹作砖”,《本草纲目》记录:夏桀始以泥坯烧作瓦可得。
砖瓦在夏朝已使用在建筑上。
可见到了夏代,制陶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房屋建材的进步。
河南偃师西南的二里头遗址(国保:3-V-17)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二里头宫殿建筑,由殿堂、庭院、廊庑和大门组成的宫殿建筑格局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补充一句,二里头是不是夏,目前还在争论)与此同时,夏朝的建筑还有一个重大成就,就是建造城池与开凿沟洫。
城池有御敌护城之作用,沟洫有给水排水之功能,实为现代化城市之先驱。
【商】在湖北黄陂,有一个商代的盘龙城遗址(国保:3-V-19)从复原图看,商代的建筑,延续了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形式,这时的建筑已经开始初具我国后世土木建筑的样子了。
湖北盘龙城宫殿复原图(商代前期)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的殷墟(国保:1-V-7)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
商代建筑由夯土墙、木质梁柱、门户廊檐,草秸屋顶等部分构成。
商代四合院的想象复原图殷墟博物苑制作的复原建筑陕北清涧发现商代建筑群基址【周】【西周】建筑已经广泛使用陶瓦,建筑中使用木结构,采用封闭式有中轴线的院落布局为特点。
岐山凤雏建筑基址(国保:2-V-5)是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已有相当成熟的布局水平,中轴线结构非常清晰。
建筑基址复原图【东周】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
《管子·乘马》主张,“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河北平山中山王陵(国保:3-V-26)复原鸟瞰图中山王陵享堂复原图成书于春秋末叶的《考工记》,追述了周代营造制度。
中国建筑史洁

中国建筑史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原始社会时期:中国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
当时的人类居住在山洞或简陋的茅屋中。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逐渐出现了木结构的房屋。
2.奴隶社会时期:随着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中国建筑逐渐形
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
这一时期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多采用梁柱式结构,屋顶采用茅草或瓦片覆盖。
同时,建筑开始有了等级制度,不同等级的建筑在规模、装饰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3.封建社会时期:从秦汉到明清,中国建筑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体
系和独特的风格。
这一时期的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和砖石结构,建筑形式和装饰手法也日益丰富。
同时,中国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也逐渐明确,如宫殿、寺庙、园林、住宅等不同类型的建筑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4.近现代时期:自清朝末期以来,中国建筑逐渐受到了西方建筑
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
这一时期的建筑开始采用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建筑设计和建造方法。
总之,中国建筑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华建筑的文化历程

中华建筑的文化历程
中华建筑的文化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建筑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阶段和特点:
1. 先秦时期(约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的建筑主要以宫殿、墓葬、祭祀场所等为主。
这一时期的建筑注重宏伟、庄重和尊贵的气势。
2.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隋唐时期是中华建
筑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建筑技术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寺庙、宫殿、园林等建筑风格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3. 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1912年):在这一时期,中国
建筑风格逐渐趋于稳定。
宋代注重建筑的工艺技术和细节设计,元代追求宏伟而雄伟的建筑风格,明代重视建筑规划和规范,清代以宏大壮丽的宫殿和庙宇建筑为主。
4. 近代以及现代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建筑开始接受西方建筑思想和技术。
近代以及现代时期的建筑追求功能性、实用性和创新性,同时也融入了传统的设计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现代建筑风格。
总体而言,中华建筑的文化历程展示了古老而丰富的建筑传统,强调和谐、均衡和尊重自然的设计理念,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中华建筑历史的瑰宝和经典作品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和宇宙和谐的追求。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商朝时期。
在此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不同风格和形式的建筑,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和建筑技术的发展。
在商朝时期,中国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以柱子和横梁支撑。
这些建筑通常是方形或矩形的,并用夯土建造围墙。
商朝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是殷墟,也被称为亚洲最早的古建筑遗址之一,其遗址包括宫殿、住宅和墓地。
随着周朝的兴起,建筑技术和材料得到了改进。
周朝时期的建筑更加精细和复杂,使用砖石和木材等材料。
宫殿和寺庙是当时主要的建筑类型,其特点是规模宏大和装饰华丽。
周朝时期的著名建筑包括开封的周公庙和洛阳的孔庙。
秦朝统一了中国,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建筑创新。
秦朝时期采用了新的建筑技术,如使用砖石和弯曲的木材来构建拱形屋顶。
这种技术的发展对后来的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标志之一。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愈加多样化。
汉朝时期的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特点是建筑规模宏大和结构精细。
唐朝时期,中国建筑出现了更加华丽和壮丽的风格,如大型宫殿和佛教寺庙。
宋朝时期,建筑风格更趋向于简约和雅致,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明朝时期,中国的建筑风格再次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
明代的宫殿和寺庙更加雄伟壮观,以砖石结构和琉璃瓦为特色。
明朝时期的著名建筑有北京的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
清朝时期,中国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外来影响,主要是满洲人的传统建筑和文化的影响。
清朝时期的建筑特点是建筑规模大、装饰华丽,包括紫禁城、颐和园等。
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发展通过漫长的历史时间线,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和技术。
这些古代建筑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建筑技术的独特魅力,也给后世的建筑师和设计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灵感。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史一、中国古代建筑概况1、我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3、中国古代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群组织、园林设计、民居、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有卓越的创造,形成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
二、中国古建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阶段是建筑形成的初期。
历经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我国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
这个时期城市、宫殿建筑从产生到发展。
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春秋。
我国奴隶社会建筑特点:(1)城市、宫殿、陵墓建筑形成并在平面布局上已形成了均衡对称。
(2)形成了木构架外观形式与固有特征。
(3)建筑制度、工官制度建立。
(4)建筑施工方法上的手段。
五法:“矩定方、规定圆、绳定直、水定平、垂定正。
”(5)、建筑材料:瓦、砖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城市、宫殿建筑,并且园林建筑、佛教建筑出现。
(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后期)元、明、清(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较迟缓,各时期建筑发展虽缓慢、但均有所进步。
各朝代概况一、商(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特征: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阶段。
中国古代建筑史(纯手打)

一、原始社会建筑:巢居(长江干阑式)穴居(黄河木骨泥墙)1长江: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最早的榫卯技术的房屋2黄河:仰韶文化:河流两岸二级台地,有利于耕牧与交通(同心圆模式,以中为尊)龙山文化:家庭私有,双室相连的套间半穴居,平面“吕”,木骨泥墙二、奴隶社会建筑:1夏:最早的宫殿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廊院式,外有一圈回廊,(茅草盖顶,夯土筑基)2商:最早的城市遗址,郑州商城——不同功能,分布在不同位置最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偃师商城——三重城(宫城,内城,外城)庭院式建筑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宫殿宗庙陵墓(1 2 4出羡道)各功能区域无严格划分3周: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陕西岐山凤雏遗址(宗庙):2进院,周围有檐廊环绕瓦的发明:使西周从“茅茨土阶”的简陋到了较高的阶段4春秋:高台建筑的出现,瓦,砖的普遍使用5秦始皇陵是中国最大的一座人工坟丘,6汉茂陵陵上石刻“马踏匈奴”是中国最早最著名石刻艺术的杰作7世界最早的空腹拱桥:李春设计的河北赵县安济桥8宋最高的砖石塔: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9最早的琉璃塔:河南开封祐国寺塔10最早的石窟:库车克孜尔石窟11元代采用减柱法的代表建筑:广胜下寺正殿三、封建社会前期建筑:1战国:齐故都临淄/邯郸赵城:工商业在大城中,宫城在大城西南角。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高台建筑盛行,城市建设的高峰期1曲阜鲁故都:(与考工记相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2秦:1秦都咸阳:摒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大山大水间宫室散落,无郭,弥山跨谷,广布宫苑,天人合一,遭运发达3汉:木架建筑逐渐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的发展,抬梁式和穿斗式木结构已形成,悬山顶和庑殿顶为最普遍1汉长安城:在秦咸阳兴乐宫建立起来,自由的里坊制布局1城市外形不规则,城内主要用地被宫殿所占2在东南与北面郊区设陵邑(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3道路系统为八街九陌4北有渭水,西有上林苑,和自然有机结合4三国,晋,南北朝:大量兴建寺庙,石窟1三国曹魏邺城:布局规划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做棋盘式分割,中轴线明确,军营园林官衙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组成“里”2北魏洛阳城:在西晋都城洛阳的废墟上重建,创建内城,外郭城形制,三重墙体系,左祖右社,不规则方格网路3南朝建康城:1城市经过不断扩建形成,由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等一系列小城组成;2城市整体布局呈不规则状,三重墙体系3宫城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建设,比较方正规则,采用严格中轴线和前宫后苑的布局,多宫并制向一宫制发展4城中市场多,分布布置,方便百姓5坊市地区的居民居住地则自发建造,街巷布置自由6因地制宜,外层利用天然地形,以山为阙四、封建社会中期建筑:(中国建筑成熟期)2唐:建筑特点:1规模宏大,b规划严整2建筑群处理愈发成熟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5砖石建筑的进一步发展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1隋唐长安:1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严整的城市2总体是中轴对称布局,平面呈矩形,由外郭城,宫城,皇城组成,城内道路纵横交错,划分108座里坊3把官府集中于皇城,与居民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有东市,西市等大型商业区和芙蓉园等人工园林4实行宵禁(唐玄宗时期)和里坊制5开凿了河湖水系6利用龙首原高地建大明宫7道路两侧设排水沟,街道两侧种植槐树2唐大明宫:大明宫位处高地,居高临下,前朝后寝,中轴对称,前部由丹凤门、含元、宣政、紫宸等前朝南北中轴线布置,后部以太液池为中心组成内庭,分布麟德殿、三清殿等3东都洛阳:1隋代洛阳是新建城,地势平坦,布局整齐2宫城皇城位于西北高地,占据有利地形,3全城除皇城与宫城外划分为103坊3市,坊内都是十字街,四边开门,三个市场位于漕运方便地点4漕运较长安发达5城墙很多,宫城北东西三面都有几重隔城环绕,皇城再从东南西三面包围宫城6在皇城西侧苑建造上阳宫,其作用于大明宫相似3五代:石塔和砖木混合结构的塔较唐代有所发展,建成铁塔4宋:发展: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不采用里坊制和宵禁2木构架建筑采用古典模数制3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衬托主体建筑4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6园林兴盛宋塔主要是砖石塔,特点:发展八角形平面的可供登临远眺的楼阁式塔,塔身多作筒体结构,墙面及檐部多仿木建筑形式或采用木构屋檐1宋东都汴梁:(居中)1三重墙体系,三重城墙均有护城河环绕2四水贯城,水运发达3打破里坊制,形成街巷制,市坊杂居,商业发达4出现瓦市勾栏,御街千步廊,消防制度确立5是一个商业都会,军事政治中心地位下降,市内有绿化7城市平面并不十分规则,道路有自发性5辽:较多的保留了唐代的建筑手法,辽墓室除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外,还常用圆形6金:建筑沿袭辽代的传统,又受到宋朝的影响,但建筑装饰与色彩比宋更富丽7西夏:受宋影响,有受吐鲁番影响,具有汉藏文化双重内涵五、封建社会后期建筑:1元:1喇嘛庙的兴起2木构架建筑继承宋金传统,但规模和质量上都逊于两宋,尤其在北方,加工粗糙,用料草率,常用弯曲的木料做梁构件,许多构件被简化了简化的优点:节省木材,使木构架进一步加强了本身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加强梁檩与柱子之间直接的联系,减柱法虽然失败了,但也是一种革新的尝试1元大都:(偏南)1保留金中都旧城(偏西),在其东北另建新城2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轴线合一,三重城墙,左祖右社,道路系统规整,呈方格状,平面近于方形3街巷制布局,南北为大街,东西为胡同,城内市肆分散4除北侧两门,剩下均旁三门,门外设瓮城5开凿了大面积的人工河谷水系(山水城市)2明:建筑特点:1砖已经普遍用于民居砌墙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广3木结构经过元代的简化,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增强,构建卷杀简化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7明代家具闻名于世界8风水术到明代已达极盛1明南京:1南京城功能划分:城东皇城,城南居住和商业区,城西北是军事区2城墙顺应地形,四重城(宫城,皇城,都城,外郭)三重瓮城3新宫以富贵山为中轴线的基准点向南展开,左祖右社4居住在秦淮河一带。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原始时期(约5000年前-公元前2100年):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原始人类开始建造简单的村落和住宅。
他们使用原始材料,如木材和土坯,建造简单的房屋,这些房屋通常呈圆形或方形。
2. 基本形成时期(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221年):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古代民族开始繁荣发展,建造更复杂的建筑物。
铜器的发展使得他们能够建造更大型和更稳固的建筑,如城墙、宫殿和祠堂。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是兵马俑和古城墙。
3. 帝国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07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秦朝统一了中国,实行严格的制度规范。
皇帝建造了宏伟的宫殿、陵墓和皇家园林,如长城、故宫和颐和园。
同时,佛教的传入也促进了佛教寺庙的建设。
4.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朝和宋朝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建筑风格更加精美和雄伟,注重对称和比例,强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代表性的建筑有泰山、大昭寺和山水园林。
5.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年-1912年):在这一时期,中国建筑继续发展,融合了外来文化和技术。
元朝时期的著名建筑是北京的天坛和颐和园,明朝时期的著名建筑是长城和故宫,清朝时期的著名建筑是颐和园和圆明园。
6. 近现代时期(1912年至今):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建筑发展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
大量的现代建筑被兴建,如天安门广场和上海的东方明珠塔。
另外,传统建筑也得到了保护和修复,以保留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精美的过程。
这些建筑物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时期2.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3.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4.隋唐时期5.两宋,元代时期6.明清时期原始社会时期早期人类以穴居和巢居为主穴居→挖地洞巢居→做树屋后来巢居演变为杆栏式建筑,穴居发展到为半穴居,再演变到地上建筑。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河姆渡遗址水井水架和草顶西安半坡遗址半穴居建筑早期的建筑多为木骨泥墙,房屋平面通常为长方形和圆形,为了支持屋顶的重量,通常会在室内设置木柱作为支持。
为了克服潮湿,保持室内干燥,室内的墙壁和地面会用细泥涂抹墙面,用火进行熏烤,使其陶化。
地面也会铺设木材,芦苇等作为防水层。
室中部设炕灶,是全屋陈设的的视觉中心和艺术中心,也是家庭团聚,就餐的场所。
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开始使用白色石灰面层涂抹室内墙壁和地面,不但能防潮,还能起到装饰的效果。
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夏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国家的诞生。
夏人以木器翻土,以石刀、蚌镰收割,因当时铜很珍贵,还未用于农业生产。
那时人们已不再消极适应自然,积极的开河道,防洪水,有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且有规则的使用土地。
据文献记载,夏朝曾修建了城郭沟池,建立军队,制定刑法,修建监狱,同时又修建宫室台榭,奢侈享乐。
因而引起奴隶的反抗,夏朝被后起但迅速强大的奴隶国家——商所灭,结束了四百多年的统治。
二里头宫殿建筑一号遗址复原图——夏朝/早商文化商中国传统的木构件体系在商代基本形成,同时,商朝开始使用青铜器和象形文字。
商朝已有较成熟的夯土技术。
它的后期,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殿和陵墓,和当时奴隶居住的穴居对照,强烈地表现了阶级对立的情况。
商朝的代表性遗迹——殷墟,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
它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东西六公里,南北四公里。
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城市布局严谨合理。
从其城市的规模、面积、宫殿之宏伟,出土文物质量之精,数量之巨,可充分证明它当时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处繁华的大都市。
中国建筑史题库答案

1.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历的阶段以及所经历的各个朝代。
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其中,原始社会从公元前六七千年到公元前21世纪,经历了: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代表文化是仰韶文化;父系社会,代表文化是龙山文化。
其次,奴隶社会阶段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主要朝代有夏、商、周、春秋。
封建社会又分为:封建社会前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589年,主要朝代为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等;封建社会中期,公元581到公元1279年,主要朝代有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等;封建社会后期,从公元1279年到公园1911年,朝代有元、明和清。
2. 考古发现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所在年代以及特点。
根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出现在陕西岐山凤雏村的西周建筑遗址。
特点:(1)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
(2)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
前堂与后室之间用廊子连接。
(3)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
(4)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
屋顶已采用瓦。
右图:陕西岐山凤雏村的西周建筑遗址平面图3. 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的名称及所在年代,并简要概述其特点。
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铜板错银兆域图。
年代:战国时期特点:表示了陵墓的总平面布置:王、后、夫人五墓横列,墓上各有享堂,五堂立于同一土台上,其外有两道宫墙环绕。
上图: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铜板错银兆域图4. 汉代建筑方面的成就建筑方面的突出成就: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5. 列举三国、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的几种类型,并举出几个实例。
石窟可以分为三种:塔院型,佛殿型和僧院型实例:(1)塔院型石窟:以塔为窟的中心,如大同云冈石窟(2)佛殿型石窟: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这类石窟较普遍(3)僧院型石窟:主要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如敦煌第285窟6. 隋唐长安都城建设的特点(1)唐长安城,在隋朝称为大兴城,由高颖和宇文恺二人具体负责修建。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沿革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沿革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沿革中国古代建筑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族传统建筑风格,并对世界建筑史造成了重要影响。
以下将介绍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沿革。
1. 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约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046年)在这个时期,古代中国人开始使用石材、黏土和木材等材料建造房屋。
最早的建筑是简陋的茅草房,后来逐渐发展出砖木结构的房屋。
在商代,古代中国建筑开始出现城墙、宫殿和祭祀建筑等大型建筑。
2. 周代至春秋战国(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在周代,古代中国建筑开始出现宗庙建筑和园林建筑。
春秋战国时期,古代中国建筑开始出现雕刻和彩绘等装饰艺术。
3. 秦代至唐代(公元221年-公元907年)在秦代,古代中国建筑开始出现了规模庞大的皇宫和官府建筑。
汉代时期,中国古代建筑出现了木构和砖石混合结构的建筑,如洛阳白马寺。
唐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高峰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建筑,如大明宫、大雁塔等。
4. 宋代至明代(公元960年-公元1644年)在宋代,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逐渐趋向简约、明快,出现了挑檐、斗拱等特色。
元代时期,蒙古人入侵中国,古代中国建筑受到了影响,出现了典型的民族混合建筑,如北京的故宫和颐和园等。
明代时期,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开始向实用和稳重方向发展,出现了仿木的石构建筑和青砖黛瓦的建筑风格,如北京的天坛和南京的明孝陵等。
5. 清代至现代(公元1644年-现代)在清代,中国古代建筑始终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出现了许多典型的建筑,如北京的颐和园和山西的乔家大院等。
现代以后,中国建筑开始受到西方建筑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新的建筑风格和形式,如现代主义建筑和装置建筑等。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对世界建筑史造成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改革开放社会,经过历史的沉淀,我国每阶段建筑都有独特的美!原始社会时期--栖身之所约五十万年前,在原始社会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就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用来遮风挡雨和躲避猛兽的袭击。
慢慢从艰难的建造穴居和巢居,逐步到掌握在地面营建房屋的技术,创造出了原始的木架建筑,用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动需求。
此时的建筑基本可以分为南北两大系,一种是长江流域,由于地区多水易潮湿,常有水患兽灾,因而人们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建木结构的房屋,发展出干阑式建筑,其中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就是距今约六七千年的干阑式建筑房屋的一个实例。
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逐渐发展成为地面上的建筑,进而形成聚落。
在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仰韶村落遗址中,其居住区普遍是以一片空地为中心,周围布置几栋大房子,环绕一些其他较小的房屋,整体作环形布置,这同时也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情况。
紧接着就是父系氏族社会,这一时期的住宅已经有家庭私有的痕迹了,多数为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形,与母系氏族社会的房屋布置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奴隶社会时期--宫殿组合群公元前21世纪时,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开始。
此后经商朝、西周,奴隶社会达到了鼎盛时期,春秋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朝城市的遗址,也是我国最早的庭院式夯土建筑。
其中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宫殿,其夯土台残高约80cm,东西约108m,南北约100m。
夯土台上面有一座殿堂,面阔八间,周围有回廊环绕,是我国早期封闭式廊园的面貌。
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样式建筑组合群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商朝作为我国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它的统治辖区以河南总部黄河两岸为中心,东至大海,南抵安徽、湖北,西至陕西,北到河北、山西、辽宁。
这时期的青铜工艺已将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手工业发展极其正规化,分工也十分明显。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章

二
商代建筑
夏代前期湖北黄陂盘龙湖畔的盘龙城宫殿复原图
殷墟博物苑 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的殷墟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
从总体上看,商代的建筑比夏代 建筑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但就 整个中国建筑史来说,这样的发展依 然是缓慢的。而青铜器的制造对于建 筑史和工艺史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殷墟博物苑内复原的妇好墓享堂
第一章 先秦与秦代建筑的发展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的发展历史
半坡土房
一
原始“住宅”
我国最初的原始住宅甚至 不能称为住宅,是原始人 类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 观察后,为了不再风餐露 宿而仿“建”的房屋。这 种建筑的使用功能可以说 是当时建筑的唯一功能。 其主要形式有原始巢居和 穴居。
本图是对原始社会个体土房的想象复原, 为半坡半地穴式房屋,造型有如小馒头, 前面留有门窗。旁边是它的构架和立面 图。
五 春秋战国时期建筑
河北燕下都出土的陶排水管
春秋时,各国兴建了大量城市和宫室。宫室都属台榭式建 筑,以阶梯形夯土台为核心,倚台逐层建木构房屋,藉助土台, 以聚合在一起的单层房屋形成类似多层大型建筑的外观,以满 足统治者的侈欲和防卫要求。此后的战国时出现了更多的城 邑、宫室。战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二城,大城又称郭,是居民 区,其内为封闭的闾里和集中的市;小城是宫城,建有大量的台 榭。此时屋面已大量使用青瓦覆盖,晚期开始出现陶制的栏杆 和排水管等。
歧山宫殿
பைடு நூலகம்雏西周建筑遗址复原 (纵剖面图)
它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四合院,表明四合院在中国至少有三千 年的历史;它是最先发现的两进式组群,显示出院与院串联的纵 深布局的久远传统;它是第一个出现的完全对称的严谨组群,意 味着建筑组群布局水平的重要进展;它是第一次见到的完整的 “前堂后室”格局,此前的盘龙城宫殿仅是雏型;它是第一次出 现的用“屏”建筑。就是后来的照壁,可知照壁最晚在西周初期 就已出现;它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用瓦建筑,但只用在屋脊、屋檐 和天沟关健部位,标志着中国建筑已突破“茅茨土阶”的状态, 开始向“瓦屋”过渡。无论从空间组织还是从构筑技术上来说, 这个遗址在中国建筑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古建筑是独立的机构体系,以木结构体系为主。
一、旧石器时期(原始社会)约五十万年前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用来遮风挡雨和躲避野兽追击▲山顶洞人遗址二、新石器时期(约公元前8000—前2000)此期建筑基本可分南北两大系南方潮湿地区从巢居发展为架空的干栏已发现的最早遗迹为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的兼用榫卯和绑扎的干栏式建筑▲后世的木匠工具▲南方巢居的干栏式建筑▲吊角楼也是干栏式建筑的一种而北方的黄河中下游黄土地区的房屋则由半地穴居式发展为地上的木骨泥墙圆形房子和方形房子如西安半坡遗址随后才发展成郑州大河村遗址的那种两坡顶多间横排房子▲西安半坡村遗址复原图▲郑州大河村遗址复原图三、先秦时期(公元前 2070—公元前 1600)夏朝的城市遗址有距今4000多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庭院式木架夯土建筑▲二里头遗址复原图▲玉门关遗址和一些土楼也属于夯土建筑商代城址主要有河南偃师尸沟乡商城遗址其中已出现宫城、内城、外城的格局宫殿区内的主殿是迄今所知最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商城遗址平面图▲商城遗址复原图西周建筑技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瓦的发明出现了半瓦当此外还出现了铺地方砖和三合土墙体抹面陕西岐山凤雏的西周早期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型制型制最严整的四合院建筑二进院落,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大门前有影壁▲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平面图▲复原图四、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局势促进了中原与吴楚建筑文化的交流此时期建筑规模宏大,组合多样,屋顶很大,已出现了屋坡的折线'反宇' 类型大多以都城、宫殿、祭祀和陵墓为主▲大坡式屋顶▲秦汉时期住宅▲高台建筑到了汉末,佛教传入中国开始出现了佛教建筑祭祀建筑是汉代重要建筑类型但其主体仍为春秋战国以来盛行的高台建筑取十字轴线对称组合,尺度巨大,形象突出最特出的特点是开始出现了木构楼阁▲汉代祭祀建筑遗址五、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2—公元589)这会社会发展较为缓慢建筑上也比不上两汉时期的规模但是由于佛教传入后佛教建筑发展迅速高层佛塔、石窟、佛像开始出现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圆润成熟▲大同云冈石窟此外,魏晋时期的建筑细节有明显的“胡化”现象其中诸多石柱类建筑都流露出古希腊式的风格▲江苏南京南朝箫景墓石柱▲河南郑州始嵩岳寺塔(始建于北魏)六、隋唐时期(公元581—公元907)隋代建造了长安和洛阳两座有完整规划、规模宏伟的都城并且运用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还吸收了南方先进的建筑技术同时结合了北方粗犷元素促进了建筑的发展▲东都洛阳遗址(始建于隋)▲赵州桥遗址(始建于隋)▲山东济南四门塔遗址(始建于隋)唐朝吸取了隋朝建筑上的经验在建设上较为谨慎为控制建筑规模订立了法规《营缮令》规定建筑等级体现出了尊卑贵贱同时佛教建筑也愈加成熟▲(唐代)大明宫复原图▲南禅寺大殿(唐)▲山西佛光寺东大殿(唐)▲西安大雁塔(始建于唐)▲南京栖霞寺舍利塔(始建于唐)七、宋辽金时期(公元960—公元1227)宋代建筑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方式也日渐趋向系统化与模块化采用了减柱法和移柱法跳出了唐朝梁柱铺排的工整模式▲《清明上河图》中的木质桥▲河北隆兴寺(宋)▲河北开元寺塔(始建于北宋)八、元朝时期元代建筑的主要特点是放荡不羁多用原木作梁,外观粗放且多用白色琉璃瓦,颇具特色但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缓慢所以建筑发展也比较缓慢大多简单粗糙▲元大都布局复原图▲元代戏台遗址(山西)由于元朝统治者推崇藏传佛教导致元代宗教建筑异常兴盛▲北京妙应寺白塔(始建于元朝)九、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明开始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晚期此时的建筑上承宋朝的营造法传统下启清代官修的工程做法建筑规模宏大,气象雄伟明朝中期建筑开始风格严谨晚明则趋向繁琐▲山西皇城相府内明代建筑▲互助县明代鼓楼明代继续大力修筑长城长城许多重要段落的墙体和城关都用石砖砌成▲明长城遗址清代建筑大体沿袭明代传统建筑但建筑方面更崇尚工巧华丽善用琉璃瓦雕琢▲北京故宫▲颐和园佛香阁▲清朝中期一品武官任赞的府邸(北京)▲常家大院清代传统建筑风格(山西)总体来看,明清建筑已经达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最高峰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1880年,清代建筑▲云南省腾冲和顺传统民居多达1000多座,其中清代民居有100多幢,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徽派的清代建筑群。
中国建筑史

沟
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 址
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 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屋顶用瓦(瓦的发明是 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歧山凤雏遗址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 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
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 后室。
穴居发展示意图 黄河流域具有广阔而丰厚黄土层,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 居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居住方式。
横穴实 例
山西石楼县岔沟村窑洞遗址
横穴平面多做圆形,也有方形,多分布于我国山西、甘肃、宁夏等地。
袋型竖穴实例
口部以枝干茎叶作临时性遮掩或加粗编的活动顶盖
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建筑遗址特点对比
圆形整齐地排列。
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
■ 元前 2600~前2000年 与仰韶文化的住房相比较,
这时有相当多房屋的面积有所缩 小。但这时的某些聚落已扩大为 城市。建筑除半地穴外,地面房 屋已广泛应用。
■ 龙山文化建筑的室内地面与墙面 涂以白灰,个别建筑的下面还使 用了夯土台基。这种夯土技术的 扩大使用,表现为古城围垣。
河南郑州大河村多室型房屋遗址
龙山文化遗址(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 龙山文化住房遗址已有家庭私 有痕迹,出现了双室相联的套间式 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型。套间 式布置也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 活。
吕字形双间房子前、后室有过 道相连,屋内为平整的硬土地面, 后室(内室)圆形或长方形,中部有 一个烧灶面,用以煮食、取暖;前 室(外室)呈长方形,挖有“壁炉” 和窖穴,分别兼作保存火种和藏粮 放物,筑有一段斜坡或台阶式门道 通向室外。
随着奴隶制的急剧崩溃,这种建城制度也跟着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战 国时期的大量新兴城市。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1.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1)开成时期:原始社会—汉代;特点:中国木结构建筑技术已日渐完善。
人们掌握了夯土技术, 烧制了砖瓦, 建造了石建筑(2)发展时期: 魏晋南北朝;特点: 砖瓦的产量、质量及木构架技术都有所提高。
大量兴建佛教建筑。
(3)成熟时期: 隋唐时期;特点: 砖的应用更加广泛, 琉璃的烧制更加进步, 建筑构件的比例逐步趋向定型化(4)大转变时期:宋朝;特点:宋朝建筑的规格一般比唐朝小, 但比唐朝更为秀丽, 绚烂而富于变化, 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5)发展时期: 元朝;特点: 兴建大量藏传佛教寺庙及伊斯兰教礼拜寺。
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影响到全国(6)高峰时期:明清时期;特点:砖的生产大量增加, 琉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
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2.现存古代木结构建筑代表及特点(1)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的部分建筑: 建成于唐代;特点: 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 出檐深远, 斗拱比例较大, 柱子较粗壮, 多用板门和直棂窗, 风格庄重朴实(2)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福建泉州清净寺、河北正定隆兴寺、浙江宁波保国寺:建成于宋代;特点:屋顶的坡度增大, 出檐不如前代深远, 重要建筑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 建筑风格渐趋柔和(3)天津蓟县的独乐寺、山西大同的善化寺和华严寺: 建成于辽;特点: 接近于唐代风格, 创造了“减柱法”。
(4)山西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 建成于元代;特点: 普遍使用“减柱法”, 梁架结构又有了新的创造, 许多构件多用自然弯材稍加砍削而成(5)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建于明清时期;特点:出檐较浅, 斗拱比例缩小, “减柱法”除小型建筑外, 在重要建筑中已不采用3.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及基本构件台基:普通台基、较高级台基、更高级台基、最高级台基;作用:承托建筑物, 防潮防腐, 弥补中国古代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传的欠缺。
屋身: 木头圆柱、开间、梁、斗拱;屋顶: 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
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

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
答: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先秦时期(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夏朝的城市遗址有距今4000多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庭院式木架夯土建筑。
此时期奠定了后代礼制。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中国建筑的迅猛发展期。
3.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2—公元589):此时期是古建筑体系的发展时期,北魏构成以宫室为中心的南北轴线,并设立东西二市;佛教建筑兴盛。
4.隋唐时期(公元581—公元907):此时期是古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隋朝建有世界上最早的券拱石桥安济桥;唐代的长安城、五台山佛光寺、南禅寺都是代表性建筑。
5.宋朝时期(公元960—公元1227):这是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建筑规模比唐代小,但出现了样式复杂的殿阁楼台,如太原挤祠、泉州清净寺、正定隆兴寺、宁波保国寺等。
同时,李诫的《营造法式》是此时期的重要建筑理论著作。
6.元朝时期(1271年—1368年):这是古建筑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时期,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普遍、规模巨大、功能齐全。
此时期普遍采用辽代创造的“减柱法”,山西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北京白塔寺都是此时期的代表性建筑。
7.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这是古建筑体系发展的顶峰时期,大量使用砖瓦、琉璃砖。
代表性建筑有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同时,《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园冶》等理论著作也在此时期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⑵歇山顶。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俗称九脊式,其中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 在四条垂脊下端又向外对折出四条戗脊,左右两面露上部“山花”。等级 较庑殿顶低一等,只有在帝王宫殿,宗教寺观主要殿堂,园林中重要房屋 才能使用。天安门、故宫保和殿采用的均是歇山顶。
重檐歇山顶——故宫保和殿
⑶悬山顶和卷棚式。悬山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卷棚式同悬山顶,只是 房顶正脊处砌成弧形。悬山顶又称挑山顶,有五脊二坡。屋顶伸出山墙之外, 并由下面伸出的檁承托。因其檁挑出山墙之外,“挑山”之名由此而来。
斗拱结构:承重+装饰
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 拱与拱之间垫的木块叫斗,斗上 加拱,拱上加拱,层层叠加,起 到支撑作用。
榫卯结构:
凸出的部分叫榫,凹进去的部分叫卯。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
二、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特征: 三段式构图——台基、屋身、屋顶
1、台基:衬托着整个建筑物,在建筑物最下部,由砖石砌筑。 台基主要由四部分构成: 台明:台基的主体 台阶:台基的踏步 栏杆:台基的栏杆——台基较高时设勾栏
灾之意。
四、色彩 1、常用色及等级 彩绘: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 常用色彩:青、赤、黄、黑、白等。 色彩的等级(明清):红黄为尊、青绿次之、黑灰最下。
1、彩画——雕梁画栋
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彩画的构
图都密切结合构件本身的形式。 三段式:箍头——藻头——枋心——藻头——箍头 彩画类别: ⑴和玺彩画——最高级、最尊贵 主要用于宫殿、坛庙等大型建筑物的主殿。 特征(华贵):主要线条——沥粉贴金,金线一侧衬白粉或加晕 主要颜色——用青、绿、红底色衬托金色 类别:和玺彩画根据建筑的规模、等级与使用功能的需要,分为金龙和玺、 金凤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和苏画和玺等五种。
1、叠梁式:又称抬梁式,是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构架形式,北方地区的宫殿、 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多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叠梁式特点:叠梁式由柱、梁、檩、椽组成。柱下设置柱顶石作柱础,上部
承梁,梁上托檩排椽。房屋屋面的重量通过椽、檩、梁、柱方向按檩数立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 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
栏杆:有称勾阑,一般由望柱、 寻仗、栏板组成。
⑶更高级台基——须弥座。又名金刚座。一般用汉白玉雕饰而成,其四周底
壁有凹凸的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多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 也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⑷最高级台基。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有几层雕栏,常用于最高级建筑, 如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
攒尖顶——天坛祈年殿
(6)盝顶。是一种较特别的屋顶, 屋顶上部为平顶,下部为四面坡或 多面坡,垂脊上端为横坡,横脊数 目与坡数相同,横脊首尾相连,又
称圈脊。盝顶在古代大型宫殿建筑
中极为少见。
(7)盔顶。顾名思义,就是屋顶像头 盔一样屋顶形式。盔顶的顶和脊的上面 大部分为凸出的弧形,下面一小部分反 向的往外翘起,就像是头盔的下沿。顶 部中心有一个宝顶。岳阳楼使用的就是 盔顶。
四、山水式园林
中国园林园景构图采用曲折的自由布局,因借自然,模仿自然,与中国的山水
画、山水诗文有共同的意境。与欧洲古典园林惯用的几何图形,林木修剪,人力造 作的气氛,大异情趣。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五、特有的建筑观
视建筑等同于舆服车马,不求永存。从来不把建筑作为一门学术。崇尚俭朴。
六、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特征
之意。
2、吻兽: 最早称为鸱尾,处于建筑屋顶正脊的两端,最早的记载见于西汉武帝时。
现知最早的鸱尾实物——出土自昭陵献殿遗址 高:1.5米、最宽处1米, 厚0.76米,表面涂有绿釉
三、天花和藻井 天花:天花是建筑物用以遮蔽梁架的构件。一是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 框内放置密而小的木方格,称作平闇。二是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 施以彩绘或贴上有彩色图案的纸,称作平其。
中西方建筑简史
中西方建筑简史
第一章: 中国建筑史
对比分析
第二章: 西方建筑史
课前讨论
说一说你所知道的中西方代表建筑有哪些? 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谈中西方建筑的特点和二者的差异?
中国古典建筑:
北京故宫(紫禁城)
天坛
西安大雁塔
苏州园林
西方著名建筑:
埃及金字塔
雅典卫城
法国卢浮宫
圣彼得大教堂
第一章:中国建筑史
特例。清代规定屋角是仙人骑凤,之后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 押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多为有象征意义的传说中的异兽。 押鱼是海中异兽,传说它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能手”。
狻猊,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喜 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 之吞烟吐雾。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能食 虎豹的猛兽,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
格门上部为隔心,由花样的棂格拼成,可
透光。下部为裙板,是重要的装饰部位, 不透光,常施以木刻装饰。
罩: 作用:①分隔室内空间,柱子之间做各种形式的木花格或雕刻,常用在较大 的住宅或殿堂中。 ②装饰作用
窗 早期称为囱,后来又称为牖。
窗的主要形式有直棂窗、槛窗、
支摘窗、漏窗等。 ⑴直棂窗: 中国古代木建筑外窗的一种,窗 格以竖向直棂为主,是一种比较 古老也是最简单的窗式。
⑵槛窗: 一种形制较高级的窗,是一种隔扇窗,即在两根柱子之间的下半段砌筑墙体, 在墙体上安装隔扇,窗扇上下有转轴,可以向里和向外开关,常用于殿堂、 也用于大型的住宅和寺庙、祠堂等。
⑶支摘窗: 一种可以支起、摘下的窗子,明清以来在普通的住宅中常用,也在一些次要 的宫殿建筑中也有所使用。 支摘窗一般分为上下两段,上段可以推出支起,下段可以摘下。
2、屋身:墙体材料——土、砖石墙 墙体类型: 山墙——位于建筑物两端的墙体,上部分呈三角形,称为山花。 防火山墙——山墙高出屋面 马头墙
2、屋顶:飞檐翘角 屋顶以木梁架为骨架,上面覆盖青灰瓦或琉璃瓦。
屋顶形式:
⑴庑殿顶。庑殿顶总共有五条屋脊,其中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五条屋脊 把屋顶分成四面斜坡,代表东南西北,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 万物汇聚中央。庑殿顶等级最高,形式也最为显赫。故宫的太和殿、午门, 还有泰山岱庙主殿采用的就是重檐庑殿顶。
行什,在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装饰有一 些小兽,一共有十个,其中最后一个就是行 什。行什一种带翅膀猴,背生双翼,手持金
刚宝杵,传说宝杵具有降魔的功效。是一种
带翅膀猴面孔的人像,是压尾兽。因排行第 十,故名“行什“。颇像传说中的雷公,大 概是防雷的象征。古代建筑上的脊兽,可见 的行什仅一处,就是在太和殿上,把这些小 兽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 祸,逢凶化吉,还含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
⑷硬山顶。硬山顶主要同悬山顶,只是房檐像四面墙外伸出较短,多为一 般民居采用。因其等级低,只能使用青板瓦,不能使用筒瓦、琉璃瓦,在 皇家建筑及大型寺庙建筑中,没有硬山顶的存在,多用于附属建筑及民间 建筑。
(5)攒尖顶。无正脊,只有垂脊,只应用于面积不大的楼、阁、楼、塔等, 平面多为正多边形及圆形,顶部有宝顶。 根据脊数多少,分三角攒尖顶、四角攒尖顶、六角攒尖顶、八角攒尖顶 还有圆角攒尖顶,也就是无垂脊。 攒尖顶多作为景点或景观建筑,如颐和园的郭如亭、丽江黑龙潭公园等。 攒尖顶有单檐、重檐之分。
月台:台明的延伸——高等级的建筑才有
台基等级: ⑴普通台基。用素土、灰土或碎砖三合 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
筑。
⑵较高级台基。较普通台基高,用材以 砖为主,也有的配以条石,常在台基建
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中的
次要建筑。如上图下部分。
踏道:解决高差的设施。 两种形式:踏步 坡道——辇道
•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 • 中国古代建筑常识提要:
一、城市 二、宫殿 ※ 三、坛庙 四、陵墓※ 五、宗教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中国佛塔的主要类型※ 六、住宅 七、园林 ※ 八、构造、部件及装修 九、其他——中国世界遗产名单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古代的木架构特征:墙倒屋不塌 二、院落式布局 三、有规划的城市 四、山水式园林 五、特有的建筑观 六、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特征
⑷漏窗: 也叫花窗,是一类形式较为自由通透的窗子,这类窗子不能开启,多用于 园林和住宅建筑中。 漏窗的作用:装饰效果(漏窗窗框内置各式图案:花草、树木、鸟兽、 光影变化) 观景(连通和分隔作用)
二、屋顶装饰: 1、走兽: 实际作用是保护瓦钉的钉帽,后来被赋予了装饰和等级的作用。
根据建筑物的体量大小定其使用数量,一般采用单数,太和殿用10个,属于
(8)十字脊背顶。两个歇山顶呈十字
相交而成。目前留存的比较有代表性的
十字脊建筑是北京故宫的角楼。
二、院落式布局
中国的宫殿、庙宇、衙署、住宅等都属院落式。另外,院落式平房比单幢的高 层木楼阁在防救火灾方面大为有利。
三、有规划的城市
历史上大多数朝代的都城都比附于《周礼考工记》的王城之制,大多数都是外 形方正、街道平直、按一定规划建造的。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
一、原始社会的建筑 二、奴隶社会的建筑
藻井: 是一种高级的天花形式,中国传统 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 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 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 花藻井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 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 要部位。
寓意:在殿堂、楼阁最高处作井,
同时装饰以荷、菱、藕等藻类水生 植物,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
獬豸,也称解廌或解豸,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上古神兽,
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
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 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 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 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 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皇帝、“正大光明” “清 平公正”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