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地理课程标准比较
中日教育制度对比与研究
中日教育制度对比与研究摘要: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
日本在教育方面的丰富经验对我国完善教育体系制度有借鉴作用,所以本文对日本教育制度进行了分析。
本文对中日教育制度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发现日本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外,日本还始终致力于建成终身学习社会。
关键词:日本教育;中日教育制度对比;全面发展;终生学习社会1.中日教育制度对比(1)研究准备和研究方法笔者通过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官方网站和日本文部省的官方网站调查资料和数据,将教育制度按内容分类,分别为教育政策、学年制度、义务教育、学习时间、教育内容和学期,然后总结两国教育制度的各自特点和异同,最终对两国教育制度进行比较。
(2)调查结果1.在教育政策方面,日本提出“科学技术立国”的国家战略方针,中国提出“教育立国”的战略方针,教育在两国都被提升到国家战略方面,可见教育在两国的重要性相同。
2.两国的学年教育制度都采用的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种六、三、三、四制度。
3.在日本,义务教育为监护人有义务让孩子接受9年的普通教育,即小学6年和初中3年.中国也同样如此。
4.两国学科不同。
日本的必修科目为:国语、算术、数学、生活、社会(公民、地理、历史)、理科、外语(主要是英语、法语、德语、中文、韩语)、体育、保健体育、技术、家庭、图画、音乐、艺术、美术、书法、工艺、信息、道德专题活动、综合学习时间(自习)。
中国必修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主要是英语、法语、德语、韩语)、保健体育、绘画、音乐、艺术、美术、书法、道德、信息技术.与中国相比,日本的教育内容更多,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5.两国学生学习时间不同:日本的初高中和补习班学习时间平均为每天8小时,中国为14小时,少于中国.中小学教师年均授课时间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值,但是年均工作时间则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平均值。
主要原因是除学校的教师以外的教育机构辅导人员比英美少得多。
中小学教师的年均授课时间比中国短。
《中日文化对比》PPT课件
• 中日茶文化受地缘因素的影响,中日茶文化所表现出的不同也受到了 地缘因素的影响,诸如生态、气候、地理纬度、茶类等不同,也反映 出中国与日本,大陆文明与岛国文明的差异。中国地大物博,而日本 茶叶因其资源较少,品质、类别等都逊于中国,使其茶道不可能从茶 品的内涵给人以多而美好的想象力。也正是由于这种地理上的差异, 导致了中日文化不同的审美取向。中国的茶文化在追求一种热闹的、 丰盛的、华丽的美;而日本茶道追求的是一种朴素之美,即“八分为 美”,凡事要求适度。中国茶文化中有很浓厚的人本思想,因此中国 的茶和食物都表现出很浓厚的人情味。而日本茶道更多地是力求通过 品尝达到自我超然物外、物我合一的境界。
中国与日本动画的区别
• 日本动画题材一般由漫画、游戏或小说改编;中国动画多取材 于历史故事,或由编剧原创;
• 日本动画在固定档一周播出一集,影响时间跨度长,便于商业 操作及按观众要求修改,比如说像大家很熟悉的:《海贼王》, 《火影忍者》。中国动画全剧集完成后才能申领动画许可证;
• 日本动画有清晰的分级制度,并由映伦等机构审查;中国动画 基本没有分级审查制度,一般由广电总局负责审查,由于现时 制作的动画多为低龄类,所以中国动画只要制作的越低龄化就 越容易通过。而日本动画倾向全年龄,不像中国只准对儿童和 青少年,所以观看范围较大。
日本初中地理教案
第三章走近国家第一节《日本》一、课程要求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日本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二、教程分析本课时主要介绍日本的自然环境,共有四个小标题,由“东亚的岛国”、“多山的地形”、“温湿的气候”、“东西融合的文化”组成,这四个小标题内容既能让学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气候、文化特点,同时又成为后面的内容“发达的经济”和“主要的城市”作铺垫,让学生通过对日本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
三、学情分析日本是我们的邻国,经济发达,工业产品在我国深受欢迎,近代侵略我国,犯下了滔天罪行等,学生已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先请学生谈谈印象中的日本,激发兴趣,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导入。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地图上指出日本国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首都。
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平原狭小,海岸线曲折,多港湾的地形特点、温湿的气候特点。
根据资料和图片,说出日本民族和人口方面的情况,以及东西融合的文化。
2、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计算日本的人口密度。
通过分析多日本火山地震的原因及火山的危害、火山在非活动期间可开辟为旅游地和学科研究基地等,培养学生辨证地分析地理环境问题的能力;提高同学们的避震抗震意识,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信心与能力。
用比较法,对北京与东京的气温、降水资料进行比较,掌握日本的气候特征。
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日本古代在政治体制、文化、建筑、服装、茶道、书道等深受中国的影响,以及近代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忘国耻;激发同学们要勤奋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把祖国建设好的强烈愿望。
中日关系
• 因此,中日双方的政治家必须要认清以下 现实与后果:一,中日双方是永久邻居; 二,双方是不能不处的重要经济合作伙伴; 三,钓鱼岛问题不是中日关系的全部;四, 长期全面对峙,不符合各自的根本利益; 五,激化矛盾走向战争,后果不堪设想。
日本参拜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的历史不过百余年,最初的 教义是:通过祭祀来安抚冤魂,以免给人 们带来灾难。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个祭 祀之地却变成了供奉二战战犯灵位的地方, 而且因为战后日本政府首相和议员等政界 要人的参拜,给本来就阴魂不散并且兴风 作浪的日本右翼势力为虎作伥,同时也极 大地伤害了曾经饱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 广大国家和人民的感情,引起了无数人的 强烈愤慨。日本右翼势力可以说是日本帝 国主义残存势力,其中大多数人的罪行足 以构成反人类罪。
中日关系
电网1403 演讲者:李伟
01
目录
content
.
中日地理位置关系 中日政治联系
02 03
04
中日经济联系
中日文化联系
01
中日地理位置联系
• 日本处在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北部,四周海 洋环绕,是一个岛国,东临太平洋,西北隔着日 本海同俄罗斯、朝鲜和韩国相望。西南隔东海与 中国相望。 • 矿产资源贫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主 要进口石油(西亚、东南亚)、煤(中国、澳大利亚)、 铁矿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亚)、棉花(中国、美 国)。但硫磺矿较多,这是火山活动的结果。 森林、水能资源丰富:国土面积小,山地为主(日 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达68%,远大于其 国土面积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较多,河流短急, 水能资源丰富。
• 四是长期严重对峙不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钓鱼岛争端爆发后,在政治关系“冷冻” 的状态下,经济关系也受到了较大冲击。 据日本《每日新闻》报道,第一季度中国 对日出口同比减少3.6%,对日进口减少 16.6%,日中贸易总额同比减少10.7%。由 此可见,中日关系继续恶化,将严重损害 中日双方的根本利益。
第2课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
❖ (3)生产关系上:豪族对部民的奴役解除后, 农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变,生产积极性提高。 但班田制实施的同时,也导致了大土地所有 制的形成。
❖
(2011· 江 苏 南 京 统 考 ) 中 日 两 国
❖ (2)这些措施使氏族豪族的世袭特权被打破, 日本国家形态基本完备,确立了天皇国家最 高统治者的地位,跳跃式地实现了历史上的 一次重大飞跃。
❖ 本课内容在课标中没有明确的要求,基本属 于了解的范畴。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知道日 本7世纪发生的重大转折,并为学习日本历 史的第二次重大转折——明治维新作好铺垫。
❖ 三、自我测评
❖ 1.概述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 答案: 仿效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 行班田收授法;学习中国三省六部制和郡县 制,在中央设立二官八省,在地方设立各级 机构等。
❖ 2.简析大化改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 答案: (1)改革适应了社会需要,是成功 的根本原因。
❖ (2)改革派通过政变消灭专横的中央豪族, 组建新政权,是能够成功的前提。
❖ (2)遣唐使:遣唐使19次,遣唐使团既是外 交使团,也是贸易 代表团。入唐留学生不 仅广泛学习文化知识,而且也深受中国生活 习俗的影响。
❖ 4.影响
❖ 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和日本社会文化的发展, 推动了大化改新的进程,从而使日本跳跃式 地实现了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 1.日本派出遣隋使和遣唐使到我国学习,主 要是因为( )
❖
措施
国家
唐朝
日本
土地制度
均田制
班田收授法
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
中日地理课程标准的比较
中日地理课程标准的比较日本的地理教育发展历史悠久,受重视程度高,日本的《学习指导纲要(地理篇)》,相当于我国的地理课程标准,近些年有很大的变革。
对中日两国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点,有助于我们了解国际地理教育的发展状况,促进我国地理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
一、两国地理课程标准内容简介如表1所示,日本地理课程标准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篇幅不长,简单明了,但所要表达的目标及课程内容都囊括在其中,概括性较强。
而我国的地理课程标准,比较详细:“内容标准”和“课程目标”为主体,“前沿”部分主要介绍地理课程的性质、理念及设计思路,体现地理新课程的基本思想;“实施建议”部分对教学、教科书编写及课程资源开发提供建议,方便教师使用。
对比两国的地理课标,我国的更为完善,除了必备的课程目标和内容外,还有“前沿”和“实施建议”,丰富了地理课程标准,拓展地理课程实施的空间。
但也不能忽视日本地理课标的优势,篇幅短,易掌握,内容粗化,进行地理教材编写时空间比较大,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发挥也更有优势,不易局限于一定的“实施建议”中。
为了方便起见,本文只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两方面对两国的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比较研究。
二、地理课程目标的比较(一)目标表述日本的地理课程目标表述很简洁,甚至只用一句话,就高度概括了一学期的课程目标,言简意赅。
如日本高中地理A的课程目标,表述如下:“依据地域性考察现代世界的地理诸项课题,在培养学生对现代世界地理认识的同时,养成地理的见解与看法,并培养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个体而存在的日本人的自觉性与素质”。
日本地理课程目标的表述,综合性、概括性强,目标较为明确,描述动词主要为培养、养成、提高等,可量化性不够强。
我国初中和高中的地理课程目标,都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课程目标进行描述,详细地制定了本课程将要达到的目标。
我国的三维目标,主要从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两方面来描述,使用的动词由便于理解、便于操作的行为动词来刻画,如“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中的“找出”,此外还有其他如说出、背诵、区别、制定、运用、参与等可操作性强、具评估性的动词。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三章第一节日本教学资料说课稿湘教版(2)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日本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湘教版教材编写由“大洲----地区----国家”组成,层层递减。
本节是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这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
因此,本课从内容上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应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一节教材具有国家地理起始课的功能,应起到说明国家地理学习目的和方法的作用,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2、教育目标根据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同时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心智水平等因素。
确定出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日本的位置特点及其对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掌握日本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来分析地理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唯物主义观点3、教学重难点根据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经过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了解,并借鉴和总结他人的教学经验,据此,拟定出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a、日本位置、领土组成。
b、地形特征。
c、气候特征。
(2)教学难点: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4、说学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告诉学生学习方法比告诉学生结论更有用,因此让学生掌握方法才是王道,在学习日本这部分的内容的同时更要让学生知道学习一个国家应该从那些方法入手。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将对学生进行如下学法指导:(1)自主探究能力性的学法: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的学习探究能力。
(2)发现法:利用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把地理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两者要相结合,相促进。
(3)对比分析法: 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中日地理课程标准的比较
中日地理课程标准的比较日本的地理教育发展历史悠久,受重视程度高,日本的《学习指导纲要(地理篇)》,相当于我国的地理课程标准,近些年有很大的变革。
对中日两国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点,有助于我们了解国际地理教育的发展状况,促进我国地理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
一、两国地理课程标准内容简介如表1所示,日本地理课程标准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篇幅不长,简单明了,但所要表达的目标及课程内容都囊括在其中,概括性较强。
而我国的地理课程标准,比较详细:“内容标准”和“课程目标”为主体,“前沿”部分主要介绍地理课程的性质、理念及设计思路,体现地理新课程的基本思想;“实施建议”部分对教学、教科书编写及课程资源开发提供建议,方便教师使用。
对比两国的地理课标,我国的更为完善,除了必备的课程目标和内容外,还有“前沿”和“实施建议”,丰富了地理课程标准,拓展地理课程实施的空间。
但也不能忽视日本地理课标的优势,篇幅短,易掌握,内容粗化,进行地理教材编写时空间比较大,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发挥也更有优势,不易局限于一定的“实施建议”中。
为了方便起见,本文只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两方面对两国的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比较研究。
二、地理课程目标的比较(一)目标表述日本的地理课程目标表述很简洁,甚至只用一句话,就高度概括了一学期的课程目标,言简意赅。
如日本高中地理A的课程目标,表述如下:“依据地域性考察现代世界的地理诸项课题,在培养学生对现代世界地理认识的同时,养成地理的见解与看法,并培养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个体而存在的日本人的自觉性与素质”。
日本地理课程目标的表述,综合性、概括性强,目标较为明确,描述动词主要为培养、养成、提高等,可量化性不够强。
我国初中和高中的地理课程目标,都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课程目标进行描述,详细地制定了本课程将要达到的目标。
我国的三维目标,主要从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两方面来描述,使用的动词由便于理解、便于操作的行为动词来刻画,如“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中的“找出”,此外还有其他如说出、背诵、区别、制定、运用、参与等可操作性强、具评估性的动词。
从地理环境比较中日文化
从地理环境比较中日文化中国与日本隔海相望,是一衣带水的邻居。
在古代由于中华文化的强势,日本曾深刻地学习中国,使两国在文化上有很多共同之处。
但正如中国各省的文化尚且不同,日本作为一个岛国与位于大陆的中国在文化上也有着较多差异。
从地理位置上看,中国东南面临海,东北方是林海雪原,西部是青藏高原和沙漠,北方是草原,地理环境相对闭塞。
这一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促进了中国的民族融合。
中华民族诞生于黄河流域,自古就是农业民族,日夜操劳于土地之上。
农业对农耕经验的要求较高,老一辈耕种留下的知识使后人受益良多,这也是中国人尊重古人、尊重老人并发展出孝道和祖先崇拜的原因之一。
耕种土地使人安定下来,遵照老一辈的经验就能取得收成,就能活下去,这也形成了农民墨守成规、进取心不强的性格,而农民是中国的主体,明清两代都是内向非竞争、闭关锁国的带大陆国家性格的王朝。
日本处于中国东部。
日本东部、南部和北部都是太平洋,西隔东海、黄海与中国朝鲜相望。
日本列岛南北狭长,地跨亚热带至寒带。
尽管日本四周临海,北有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世界四大渔场之一北海道渔场,渔业发达,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是一个海洋国家。
从古代看在日本岛上大和民族有绝对的优势,朝鲜、中国距离过远,而且朝鲜、中国都是大陆性格的国家,日本也没有海外殖民地和需要大力保护的远洋贸易(日本的江户时代同样实施了闭关锁国政策),日本没有争夺海权的对手,也没有争夺海洋利益的必要。
由于大洋的阻隔和周边国家的大陆性格,日本极少受到外族威胁,主要还是民族内部矛盾,在日本岛的陆地上进行战争。
在近代,日本二战的主战场中国、中南半岛还是陆地,日本的军事国策也是“陆主海从”。
尽管四周环海不可避免使日本带有部分海洋国家的色彩,但在古代还是大陆国家的特点更为突出。
在现代日本的市场和原料产地遍布全球,日本才算是一个真正的海洋国家。
海洋同样对日本国民性格有深层次的影响。
首先在日本的谚语里就有很多与鱼有关的句子,日本语中鱼的名词也十分丰富。
第二单元第三课《日本的大化改新》
2.3日本的大化改新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课标:2-1-8描述欧亚古代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几个区域文明,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知道古代不同文明各自发展、相互碰撞与交融的概况。
解读:“描述”、“了解”、“知道”这几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日本的古代发展历史,知道最高统治者天皇的由来;2.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知道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3.了解中日两国古代交流的史实,知道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1.地图的分析,知道中日两国距离近,为中日的交流提供便利。
2.通过材料分析,知道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3.通过图片赏析,了解日本向中国学习的方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中日之间的友好交流,对比古今日本,理解日本民族特性,激发探讨对当今中华民族发展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复习前两课的区域文明,引出日本这个国家。
生:结合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和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自己对日本的认识。
新课教授:1、观察描述,归纳概括。
生:观察古代日本地图,概括“日本”与中国的地理关系。
师:概括:一衣带水设计意图:了解古代日本的地理位置以及与中国的位置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地理空间概念,为接下来所上内容做铺垫。
过渡:日本这个国家和我们中国非常的近,因此自古就有很多来往。
2、自主阅读,以史论证。
师:出示书本41页阅读卡内容。
生:自主阅读,从中找出史实来证明古代中日交流很多。
设计意图:了解古代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往来,为下面大化改新向中国的学习作好铺垫。
过渡:在材料中大家看到在唐朝的时候中日交流达到了一个高峰。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图2-10,当时日本派了很多遣唐使来中国学习,那么学习什么呢?3、阅读材料,以史导论。
中日文化的比较及思考
中日文化的比较及思考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两国之间的交往历史悠久, 特别是文化交流更是渊远流长、根深叶茂。
虽然中日两国拥有着“同文同种”的文化,但是却造成了两国截然不同的发展。
中国文化传统以人伦思想为核心, 注重人际现实关系,其表现为尊卑有别的隶属观念、谦恭礼让的处世态度、重义轻利的价值判断、求同的思维方式和知足的文化心理。
日本受惠于中国古代文化以后, 又善于吸收欧洲文化, 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化传统, 这似可概括为集团结构、群体意识、竞争风格、拼搏进取精神。
在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和谦恭礼让的处世态度,中国只是求“大一统”的协调, 维护社会稳定而害怕竞争, 而在日本是承认在平等条件下的竞争, 并形成了日本式的竞争,即竞争和协调的融和、群体外的排它性和集团内的凝聚力, 能消除集团内部的内耗, 确保对外竞争的胜利。
尽管日本人内部也有各种矛盾和摩擦, 但是一旦他们在处理对外间题上往往会协同一致起来, 即用一个声音与外方说话, 以致在对外竞争中取得胜利。
中国文化传统中重义轻利的价值判断和知足的文化心理, 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影响和表现颇多。
日本在吸收欧洲文化以后, 一反中国的传统观念,务实作风得到了充分发挥, 从而培育出日本人的拚博进取精神。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明显能感觉到的日本人生活节奏之快、办事效率之高、有一股埋头苦干的“工蜂”精神, 而中国人中有相当部分的人上班随随便便、自由度极大, 出工不出力, 办事拖拉。
这两者之间明显的反差, 多少可以在两国的文化传统差异中找到一些原因。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中日两国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来加以说明。
中国由于背着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包袱, 具有传统的稳定性, 故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和抗阻的态度。
而日本则不然, 它具有对外来文化的摄取力。
每当日本有规模较大的吸取外来文化的时机, 总能给社会带来大的变化。
其次, 地理环境的差异也是造成文化异质的重要原因。
日本是个岛国, 四面环海, 岛内多山、河流很短;而中国是个大陆国家地大物博, 而且有着曾经是世界上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
地理课程结构
12.人居聚落的过程、模式和功能
13.人类的同心协力或者竞争力对地表的划分和管理如何带来影响
环境与社会 地理的用途
14.人类的行为如何改变自然环境 15.自然系统如何影响人类系统 16.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分布及变化 17.如何运用地理解释过去 18.如何运用地理解释现状和展望未来
美国地理教科书编写与出版走的是市场化模式,教材多种多样,影响较大的出版公司有 霍特、赫斯、普兰提斯等。美国地理教科书一般由洲或学区统一订购,配给学校供学生重复 使用,教科书和相应的辅导材料比较齐全。在地理教科书编制方面,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启 动 的“中学地理项目”,编制了 6 个单元的主题教学材料,开创了主题式地理课程新纪元。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区域地理学复兴,美国地理课程比较注重按照区域框架选择和组织 课程内容。区域地理教科书一般分洲叙述,按照由近及远方式组织,大多包括 10 个 单 元 , 内容涉及总论、大洲和国家,国家地理一般分土地、经济和人口三个方面进行叙述,区域案 例研究通常结合分析一些关键性议题;世界地理已经摆脱百科全书式的分洲列国志地理,而 是注重结合问题选择典型国家与地区。6美国《世界地理》教科书内容结构如表 2-6 所示。
2.3.1.3.2 日本地理课程的主要结构
日本《学习指导要领》中地理部分强调教学内容应立足于世界,从世界的角度讲日本
11李曼,世纪之交中日地理课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4
地区与区域
4.地区与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
5.人类对地区与区域进行区分,以解释地球的复杂性
6.文化和经历如何影响人们对某一地区的看法
自然系统
7.形成地表形态的自然作用
8.地球表面生态系统的特点以及空间分布
中日自然观比较初探_以_龙宫传奇_为例
中日自然观比较初探———以“龙宫传奇”为例吴文洁①(苏州市职业大学实用外语系,江苏苏州215104)摘 要:中日两国的“龙宫传奇”———《柳毅传》和《浦岛太郎》表现了中日两国“以人为本”和“自然至上”的不同自然观,其形成明显地受到了各自自然环境、经济、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民间故事;自然观;“龙宫传奇”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31)2006)01-0038-04 中日两国“由于彼此地理接近和长期历史交往等原因,文化上的亲缘关系是相当广泛和深远的。
两国在民间文学,特别是民间故事方面的关系则更具代表性,因为它既有长期人民交往和移居的传播途径,又有长期文书流通的传播渠道,这方面相同或相似的文章不少。
”①但在某些方面两国的文化亲缘关系呈现出“貌合神离”的状态。
中日两国的“龙宫传奇”及其所体现的自然观,就是如此。
《浦岛太郎》是日本“龙宫传奇”的代表作。
该故事内容大致如下:青年渔民浦岛太郎救了龙宫的乌龟,龙女为报答他,请他去龙宫做客。
浦岛在龙宫享受了三年后,向龙女辞行回乡。
龙女给了他许多珍宝和一个玉匣,并再三叮嘱他不可打开玉匣。
浦岛回到家乡一看,发现一切都已物是人非了。
原来“龙宫一年,地上百年”,现在距浦岛离去时已有三百年了。
浦岛太郎一时茫然失措,忘了龙女的叮嘱,打开了玉匣。
匣中升起一股白烟,浦岛太郎顿时变成了须发皆白的老头!李朝威的《柳毅传》则是中国的“龙宫传奇”的代表作。
内容大体如下:唐高宗仪凤年间,书生柳毅在落第回乡途中,遇到了受丈夫虐待的洞庭龙女。
柳毅被她的遭遇所感动,答应为其传书。
救出龙女后,柳毅受到了洞庭龙王的款待。
席间,洞庭龙王的弟弟钱塘君不大客气地提出要与柳毅结为亲戚,将龙女许配于他。
不料,柳毅非但不答应,而且还直率地指出了钱塘君的无理。
钱塘君听后不但不生气,反而与柳毅成为知心好友。
龙女也为柳毅的正直所倾倒,在其妻亡故后,最终与柳毅结为夫妇,终身相偕。
中日教育文化比较
中日教育文化比较杜佳霖22320132200994 经过十几节的中国与日本、俄罗斯、德国的文化比较学习之后,我们对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教育方式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意识到我们的教育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日本等国家相比较仍然存在很大不足。
我们只有在不断地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与学习之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不当之处,认识到不足才能不断地改进、提升自己。
本篇文章我们通过分析日本的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来比较教育对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日本的幼儿园教育与中国的学前教育就目前大家所了解到的日本的幼儿园教育来说,日本是非常重视幼儿教育的,而日本人被世界人民所称道的自律,行为规范大多也利益于这一阶段的教育。
日本的小孩子去学校的第一天,妈妈会给他们缝制很多包带上,不同的包分别装不同的物品,分门别类,有的用来装书,有的用来装衣服,有的用来装鞋子。
甚至连尺寸都有严格的规定。
这就从小给孩子养成了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至于整个日本民族不管处于怎样的状态下面都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来应对。
这是他们从小的教育造就的。
并且开学的时候大人们都空着手,小孩子们自己背着书包,提着小包去上学,在学校吃饭,每个小朋友都是吃完后把自己的桌子收拾干净,并且把餐具洗好,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给别人增添麻烦。
而这样的做法也使得日本人在做事的时候有很强的责任心。
而这样子的情况在中国是非常少见的,多数的中国家长对小孩子非常宠溺,几乎从不做家务,导致中国的青少年缺少一定的担当精神。
接下来看看中国的幼儿教育情况,现在中国的幼儿园设施越来越完善,教育水平也更高,但是一些基本的素质教育却并没有跟上造成舍本逐末的现象。
社会想要发展与进步,国民的素质水平一定要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这一点,日本做得比我们好很多。
要更重视小孩子的基础教育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与责任意识。
另外,日本幼儿园的设施是非常简朴的,教育小孩子要追求内心的丰盈而不是外在的东西,但是目前中国好像与这个观念截然相反,大城市的幼儿园都在追求设备的先进,教学内容上的超前,往往忽略了一些更要的东西。
中日园林的比较
中日园林的比较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因为同属东方体系,其间的差别自然要小一些,但由于中日两个国家的地理环境的截然不同以及两个民族的性格差异,使中日虽然同种同文,却有着趣意相异的文化。
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始于汉代,在唐代达到高潮,气候的宋、明两代也都间有输入,因而可以说日本是在不断吸取中国文化的先进成分才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
但是日本在吸取的同时却对输入的文化进行了及时的吸收和改进,使其适于本国的生存环境,从文字、宗教、伦理到文学、绘画、书道、茶道、剑道、花道等,无不如此,所以现在的日本文化虽然无处不透着中国的影子,却又无处不体现出日本特有的民族个性,园林艺术自然也不例外。
以下就环境、类型、思想和手法等方面对中国、日本两种园林风格的异同分别进行探讨。
1、环境的不同中日于国土环境之上的本质区别在于大陆和海岛的差别。
两者各成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近来日本又有学人提出森林文化的说法,综合起来反映在园林上即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对比,路文化和舟文化的对比。
东南为海,西北为山的中国,山地多,平原少。
以山和水为骨架的格局最直接体现了中国的地理环境。
其次,在山水平衡上,中国园林表现为山多水少,平地多水面少。
山水本质的意义中,中国园林水景取象是讲和溪瀑的流水和沼泽湖海的静水两方面,山景中,园池以外的是以中国本土的山峦为母题,园池以内的则是以海外三神山为蓝本,而以园林的西北为山东南为水的布局,本质上是对中国地形的模仿。
此外,园林中除了山水的创造,还有路创造,即所谓路以曲为美,以幽为上的原则。
漂浮于海洋中的岛国日本,陆地面积狭小,岛上山地多平原少,丘陵占国土面积的4/5。
与中国相似的陆地环境,加上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使得日本园林也选择了以山水为骨干的形式,但由于日本国土四面环海的海洋性,而使日本园林在以后的发展中朝向海岛型、海洋型、水路型发展。
日本园林的山取象于富士山和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屿及其周围四千多个小岛。
总体上看,日本园林本质为池泉式,以池比拟海洋,以石比拟矶岛,泉为水源,池为水象,池泉为基础,石岛为点缀,舟桥为沟通。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7.1日本》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7.1日本》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7.1日本》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特点、文化特色等方面。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日本的基本情况。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到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类型、主要城市、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等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理地图的阅读和理解也有一定的掌握。
但是,对于日本这一国家,学生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讲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日本的文化、经济等方面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相关内容的介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特点、文化特色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日本这个国家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特点、文化特色等基本知识。
2.难点:对日本地形特点、气候类型的理解和记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日本的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本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日本这个国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特点、文化特色等基本知识。
3.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类型、主要城市、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等知识。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日本的经济发展案例,使学生了解日本的经济特点和优势。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日本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日社会科教科书之比较研究
中日社会科教 科书在编写过 程中更加注重 与社会的互动, 如通过实地调 查、访谈等方 式获取一手资
料。
中日社会科教 科书更加注重 与新媒体的结 合,如通过社 交媒体、网络 平台等途径传 播和交流学术
成果。
汇报人:
培养批判性思维:中日社会科教科 书都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社会科教科 书中的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活动,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科教科 书的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 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中日两国在教科书上加强了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教科书的国际化发展。
中日社会科教科书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日社会科教科书在编写过程中更加注重与国际接 轨,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中日社会科教科书内容多元化,涵盖历史、地理、政治等多个领域 教科书形式多元化,包括纸质、电子、网络等多种形式 教科书编写主体多元化,包括政府、学校、教师、专家等不同参与主体 教科书受众多元化,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01 02 03 04 05
06
Part One
Part Two
添加标题
中日社会科教科书的定 义:旨在培养学生对社 会科学的兴趣和基本素 养,通过系统介绍社会 科学知识,帮助学生了 解社会现象、人类文明
和现代科技发展。
教科书编写应注重客观性,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以事实为依据,反映社会现实。 公正性是中日社会科教科书编写的重要原则,应尊重历史事实,不偏袒任何一方。
初中地理_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日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日本》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的一个跨越后,学习成绩不容乐观。
现分析如下:对教材的不适应是他们对地理学习的最大困扰。
初中和小学的教材在教学重点上有所区别,所以学生的学习方法在短时间内很难转变。
生源相对较差。
多年来,各小学质量层次不齐,相对较大的、好的小学,比较正规,学生的素质较高些;大多偏远的小学,素质较低,基础薄弱,进入我校的学生差异非常大。
所以在考试分数上存在很大差距。
由于学生小学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所以目前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地理综合能力。
地图掌握较差,语言的表达能力欠缺,课外知识积累较少。
由于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做阅读题很难理解文章内容,解答缺少条理。
由于目前教材与实际生活有些差距,所以学生学习缺少热情。
今后努力方向1、培养习惯,夯实基础。
教育首先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老师们要特别重视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尤其在小学教育阶段,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外,还应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积极发言的习惯,以及喜爱阅读、乐于思考、勤于积累、温故知新等习惯。
本次调研检测中,一些错别字的出现,记忆内容的遗忘……虽然与暑期有关,但如果学生有复习的习惯,不至于丢分太严重。
2、立足课堂,加强读图。
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必须立足于课堂,立足于课本。
地理课的教学,教师要根据课的特点,重视“文本细读”“地图精读”,要注意教给学生读图方法,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根据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要充分利用好导读和活动提示。
平时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地理课。
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的一个跨越后,学习成绩不容乐观。
现分析如下:对教材的不适应是他们对地理学习的最大困扰。
初中和小学的教材在教学重点上有所区别,所以学生的学习方法在短时间内很难转变。
生源相对较差。
多年来,各小学质量层次不齐,相对较大的、好的小学,比较正规,学生的素质较高些;大多偏远的小学,素质较低,基础薄弱,进入我校的学生差异非常大。
高中地理_日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目标分析】1、新课标注重结合实例,来组织教学,将地理知识形象、具体化,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2、能够描述日本位置特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
3、能够分析日本的农业和工业的区位条件,日本的经济发展特点。
【教材分析】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经济文化往来频繁,日本也是学生复习区域地理中的第一个国家,作为区域地理的开端,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学习区域地理一般从地理位置,地形,河流等在此基础之上分析区域的农业、经济和文化,做到用联系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打下基础。
上好这一节内容意义重大,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从而对以后的地理学习都充满兴趣和激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日本的农业与工业教学难点:日本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课堂讨论法、学生展示法【导入新课】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10月25日至27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日本首相自2011年以来的首次访华,对中日两国来说无疑是双边关系中的重大事件。
中日关系一直以来都比较敏感,运用安倍晋三为期三天的访华这一新闻导入新课,激发同学们了解日本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一、印象日本让同学们踊跃发言,谈一谈自己对日本的印象和了解,当同学们谈到侵华战争时候,一定抓住时机进行爱国教育。
【播放视频】——《走进日本》让同学们对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和风俗人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日本的范围和位置特征【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根据图示信息说出日本领土的四大岛,并描述日本的地理位置。
【教师引导】强调位置应从半球位置、温度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等方面来描述。
三、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日本的气候、地形、河流、资源等信息,描述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归纳】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应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等方面做详细的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目标要求 日本的地理课程目标,虽然没有具体从三个维度来进行设计,但也 包括了三个维度的目标。比较两国各个维度的目标,可以发现,日 本的目标要求要比我国的要高一些。如在技能方面,我国要求学生 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数据的能力,而日本则要求学生搜 集、整理和图形化处理资料的能力;而且在方法过程中,日本更侧 重于考察或地域调查,我国则是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情感态度 上,日本的要求也较高,要求形成全球化意识,培养国际中日本人 的自觉性与资质。这些目标要求都是结合本国的教育、学生的特点 而制定的,主要与两国的教育发展水平及地理教育现状有关,都体 现了地理课程目标的社会性、地理性。
三、地理课程内容的比较
• • (一)内容价值取向 日本地理课程内容,初中阶段以地理基础和日本地理为主,要求 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加强国情教育,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日本,深入 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高中阶段则以世界地理 为核心,“学习世界各地有特色的区域,了解它们的生活、文化与自 然及社会的关系”。整体上来看,日本的地理课程内容是以区域地理 为取向,从区域角度来看日本和世界各地,及其相互关系。我国初中 地理也以地理基础和区域地理为主,首先是地理基础,其次是世界地 理、中国地理、区域地理,形成一个由大到小完整的区域系统。高中 地理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三部分的内容,“很好地体 现地理兼跨‘人文’与‘科学’两大学科领域的特性”。所以,我国 地理课程内容取向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中日两国的课程内 容取向上虽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地理新课改中都越来越关注现代社会 的热点问题,体现了地理教育的生活性、实用性、发展性等特点。
(二)目标价值取向 日本的地理课程目标,比较注重地理能力的培养及态度价值观 的形成。初中的地理课程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对地学事物、现象 的观察实验,掌握观察、实验的技能……通过地域调查等活动提高 对地理事项的关心”,主要是通过观察、调查、考察等活动,学习 地理基础知识,进而掌握地理技能,形成地理价值观。高中地理课 程目标,则是从区域出发,分析世界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形 成地理基本观念,培养地理思维方式和作为日本人生存于国际社会 的基本素养。因此,日本的地理课程目标取向为能力取向和态度取 向。 我国的中学地理课程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基本目标, “过程与方法”为关键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极目标, 三者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但在我国目前的地理教育中,还是比 较偏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态度的培养,把知识和技能的掌 握摆在首位,强调在此基础上掌握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形成正确 的地理观与价值观。新一轮的地理课程改革中,我们也越来越重视 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中日地理课程标准的比较
第二小组
前言:研究的意义 一、两国课程标准内容简介 二、地理课程目标的比较 1、目标表述 2、目标的价值取向 3、目标要求 三、地理课程内容的比较
1、内容的价值取向
2、内容的设置方式 3、初高中内容的衔接
四、对比的结论和感想
研究的意义
• 我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于 2001年开始研制,2003年最终形成实验稿,即我国现行 的地理课程标准。日本的《学习指导纲要(地理篇)》(以下 简称《纲要》)为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其课程改革 一般十年进行一次,2009年日本文部省颁布了最新的《纲 要》。我国的《课标》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 施建பைடு நூலகம்四部分组成,日本的《纲要》由地理A和地理B两 个科目组成,其中每一科目均由“目标”、“内容”和 “内容建议”三部分组成,分别相当于《课标》中的课程 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二者提出的实施建议体现了 中日两国高中地理课程实施的取向和方式,比较其异同, 对于推进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高地理教育质量有极 其重要的价值。
一、两国课程标准内容简介
•
总体差异:
日本地理课程标准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篇幅不长,简单 明了,但所要表达的目标及课程内容都囊括在其中,概括 性较强。而我国的地理课程标准,比较详细:“内容标准” 和“课程目标”为主体,“前沿”部分主要介绍地理课程 的性质、理念及设计思路,体现地理新课程的基本思想; “实施建议”部分对教学、教科书编写及课程资源开发提 供建议,方便教师使用。对比两国的地理课标,我国的更 为完善,除了必备的课程目标和内容外,还有“前沿”和 “实施建议”,丰富了地理课程标准,拓展地理课程实施 的空间。但也不能忽视日本地理课标的优势,篇幅短,易 掌握,内容粗化,进行地理教材编写时空间比较大,教师 在教学过程的发挥也更有优势,不易局限于一定的“实施 建议”中。
四、地理课程实施建议的比较
• 一、“实施建议”呈现方式比较 中日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均以条目式呈现,将主要观 点概括为要点,分条呈现,体现了较强的层次性和条理性。 日本的《纲要》在“内容处理建议”分为“着眼全部内容, 须考虑以下内容”和两个条目,在每个条目下又有子条目, 一目了然。同时在“关于内容的处理,须考虑以下方面”条 目下的子条目按照教材内容顺序安排,很有条理。但是《纲 要》全部是文字形式,呈现方式单一。 我国《课标》的最后一部分是实施建议,由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设四 块构成其基本框架。每一部分内容的呈现都有理有案。如在 “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下安排案例——在学 习“商业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中使用多种学习方式,在 实施建议中有19个二级条目、11个案例,同时还有表格的呈 现方式,相对日本的《纲要》,我国的《课标》实施建议呈 现方式多样、内容翔实。
2 “地理本土化”实施建议比较 地理与人们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不同地区、国家和地域的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在地 理教育中进行“本土化”处理十分重要。日本虽然国土面积小,人口也不多,但是其“国 民精神”在国际上备受关注,这与日本的教育密切相关。在地理教育中,日本非常注重本 土文化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国民意识。在《纲要》中,“内容处理建议”从整体和具体 内容都对学生地理学习做了本土化的处理。从整体上看,地理A和地理B都“着眼全部内 容”,并明确要求“在处理上述学习内容中有关日本的部分时,让学生通过比较考查其与 日本的关系”。关于内容的处理,地理A在关于内容2(2)的处理建议上,从日本“自然灾 害频繁”的国情出发,具体要求培养学生的防灾意识。日本《纲要》在进行本土化处理的 同时又注重以此为了解世界的窗口,以国际视野来认识日本,“从宽广的视野通道通览世 界各地去了解人们的生活和文化”,又能在国际中求同存异,“使学生意识到持不同习惯 和价值观的人们生存于地球”的意义,真正地做到“立足本国,放眼世界。” 我国虽然一直紧抓学生思想教育,力图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国民素质,“学习公民 必备的地理”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中有大量与人口观、资源观、环 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在《课标》中也提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 度的课程目标。但在实施建议中并没有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给出明确指导,“如何在地理 教育中渗透中国元素”是需要我国反思和改进的。
二、地理课程目标的比较
• (一)目标表述 • 日本的地理课程目标表述很简洁,甚至只用一句话, 就高度概括了一学期的课程目标,言简意赅。如日本高中 地理A的课程目标,表述如下:“依据地域性考察现代世 界的地理诸项课题,在培养学生对现代世界地理认识的同 时,养成地理的见解与看法,并培养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 个体而存在的日本人的自觉性与素质”。日本地理课程目 标的表述,综合性、概括性强,目标较为明确,描述动词 主要为培养、养成、提高等,可量化性不够强。 • 我国初中和高中的地理课程目标,都是从“知识与技 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对课程目标进行描述,详细地制定了本课程将要达到的目 标。我国的三维目标,主要从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两 方面来描述,使用的动词由便于理解、便于操作的行为动 词来刻画,如“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中的“找 出”,此外还有其他如说出、背诵、区别、制定、运用、 参与等可操作性强、具评估性的动词。
• (二)内容设置方式 • 初中地理部分,中日两国虽然都是以地理基础和区域地理 为主,但在内容的安排上有所区别。日本的初中地理,内 容为“日本地域结构调查,从与世界的比较中看日本”, 将日本地理融合在世界地理中来学习;而我国把世界地理 和中国地理分成独立的两部分。日本地理的内容设置,有 利于加强日本与世界各国的关联性,勾勒出地理的整体性, 也利于阐述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发展地位,培养全球观和 现代日本人的资质。 • 高中地理部分,中日两国都设置了地理选修课,以满 足学生的需要,但日本是在理科和社会科(文科)中设置地 理课程内容,选择不同学科的学生学习相应的地理内容, 而我国的地理分为必修和选修课程,必修为文理兼修,选 修课程包括七大模块。内容涵盖了地理学的各个方面,极 大地丰富了地理课程内容,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 因此。日本在地理课程内容设置上更注重融合性、整合性, 而我国的地理课程内容设置更注重丰富性。
• (三)初高中内容衔接 • 中日两国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均设置有地理课程,在内 容的选择和安排上,都要考虑到两个阶段内容的衔接性。 如日本地理中的“日本与世界”,在初中阶段安排“世界 与日本的地域结构”,要求从与世界的比较中看日本,学 习日本与世界的地理知识;在高中阶段,则安排“地域性 的现代世界课题”,研究了解各国的生活文化与日本的相 互关系。日本地理课程,在初中学习日本的区域特色之后, 高中阶段逐渐由身边的“日本地理”扩展到“世界地理”, 进一步加深认识世界格局,理解世界各地的特色差异。 • 我国的初高中内容衔接,以“区域地理”为例,在初 中阶段要求“说出区域的位置和范围,识别区域主要的地 形类型”;在高中阶段则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 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我国在初中较重视基础 知识与技能,高中阶段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掌握地理规律。 相比较而言,日本在初高中的地理内容选择上,注重知识 的前后连贯和螺旋上升,我国的内容衔接,主要体现在知 识内容和能力要求的逐步发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