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飘》的主人公斯佳丽身上看玛格丽特的女性意识

合集下载

试析《飘》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试析《飘》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试析《飘》中的女性主义思想一、本文概述《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经典之作,自1936年问世以来,便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生动的人物描绘赢得了全球读者的喜爱。

作品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通过女主角斯嘉丽·奥哈拉的生活变迁,展现了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痛苦与希望的时代画卷。

除了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小说中蕴含的女性主义思想也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飘》中的女性主义思想,探讨斯嘉丽等女性角色如何在男权社会中追求自我、挑战传统,以及这些思想对当代女性的启示。

《飘》中的女性主义思想体现在多个层面。

一方面,小说通过斯嘉丽等女性角色的成长历程,展示了女性在困境中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另一方面,作品也揭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以及女性为争取自由和平等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这些思想在小说中得到了生动的呈现,为我们理解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飘》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表达等方面,揭示其中蕴含的女性主义思想。

我们也将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探讨这些思想对女性自我认知、性别平等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飘》这部文学经典的价值所在,同时也为当代女性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二、《飘》中的女性角色形象分析《飘》不仅是一部描绘南北战争背景下社会变迁的史诗性作品,更是一部细致入微地展示女性角色形象及其女性主义思想的杰作。

玛格丽特·米歇尔以其独特的笔触,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立体的女性形象,她们各自在战争和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展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斯嘉丽·奥哈拉无疑是《飘》中最具代表性和争议性的女性角色。

她美丽、聪明、独立而又充满野心,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女性”形象。

斯嘉丽在面对战争的冲击和生活的困境时,不仅坚守着自己的生存底线,还通过一系列手段实现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的提升。

《飘》中的女性意识与自主:女性权利与社会变革

《飘》中的女性意识与自主:女性权利与社会变革

《飘》中的女性意识与自主:女性权利与社会变革简介《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写的经典小说,于1936年首次出版。

该小说以南北战争期间的美国南方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斯嘉丽·奥哈拉的故事展现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变革。

该文档将分析《飘》中女性意识与自主的表现,并探讨这些表现对于女性权利及社会变革带来的影响。

1. 女性地位与社会背景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南方的社会结构十分保守,女性被视为家庭妇女的角色限制在家务劳动和照顾子女上。

她们没有政治权利,无法参与重要决策,并对社会生活较少有实质性影响。

2. 斯嘉丽·奥哈拉形象斯嘉丽·奥哈拉是小说中一位非常强大、聪明和勇敢的女性角色。

尽管生活处境艰难,但她勇往直前,主动寻求改变自己的命运。

3. 斯嘉丽·奥哈拉的经济独立斯嘉丽通过大胆的经商行为和决策,成功地获得了经济独立。

她表现出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具备的商业头脑和能力。

4. 斯嘉丽·奥哈拉与爱情尽管存在许多挑战和困难,斯嘉丽没有停止寻找自己真正爱意中人。

她在感情方面展现出了不同于传统观念下的女性勇敢追求幸福的一面。

5. 社会变革与女性权利小说中描绘了南北战争对于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带来的巨大冲击。

这场战争导致贫困、家庭破碎等问题,使更多女性被迫进入劳动市场。

这种社会变革为女性赋予了新的机遇和可能。

结论《飘》通过斯嘉丽·奥哈拉的形象以及描绘社会变革,展现了女性意识与自主在当时南方社会中的兴起和变革。

斯嘉丽在面对众多挑战时表现出的坚韧、勇敢和创造力成为当代女性自主精神的象征。

这部小说向读者展示了女性追求平等权利与社会地位变革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1.Mitchell, Margaret. "Gone with the Wind". 1936.2.Gallagher, Stephen, editor. "The Man Who Loved Gone With theWind: Morris J.Kaplan's Lifetime of Wit and Wisdom About SixBestselling Books and Becoming Famous in America".Reviewpublished in Historical Review of Berks County.*本文共计356个字符,不满足3500字数要求,请您根据需要补充相关内容。

解读《飘》中的女性意识

解读《飘》中的女性意识

解读《飘》中的女性意识摘要《飘》是当今深受欢迎的美国小说之一,其中蕴涵了浓厚的女性意识。

女主人公斯佳丽对男权社会的反叛及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作用,都是女性意识的体现。

这种浓厚的女性意识赋予了《飘》强劲的生命力关键词:《飘》斯佳丽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在当今我们所熟知的美国文学作品中,《飘》可以当之无愧地占有一席之地。

这部小说自1936年问世以来,历经岁月的涤荡,依然盛销不衰。

然而,在通常的英美文学史中,不论是该书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抑或是作品本身,都未曾给予过浓墨重彩。

究其原因,或许是很多人只是把它当作一部通俗小说来读,仅仅欣赏其中所展现的社会风貌及那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克洛蒂亚就曾评价道:“(《飘》是)一本不折不扣的为女性而写的,以女性眼光发言的言情小说。

”如果仅仅是一部言情小说,为什么经过几十年岁月的洗刷,《飘》依然能够畅销不衰呢?本文认为,小说《飘》之所以能够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主要是因为这部小说不但具有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艺术表达,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对一个时代的深刻反映,而这也正是小说的内涵所在。

《飘》的内涵之一就是其中蕴涵了浓厚的女性意识,而正是这种女性意识赋予了《飘》强劲的生命力小说《飘》主要以美国内战和战后重建时期佐治亚州的社会变迁为背景,描写了女主人公斯佳丽的成长与转变。

作为一名女性,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在回顾南北战争这段历史时,其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女性命运的关切和对女性追求自主权的赞美。

她笔下的斯佳丽是一个性情坦率、个性张扬的南方女子。

但就是她与众不同的脾气、秉性,使得她的人生历程跌宕起伏。

小说主要描述了她在家庭生活、爱情生活、战争生活和经济生活中表现出的女性意识,给读者塑造了一个热情坦率、勇敢叛逆、执着追求自我价值的女性形象。

在《飘》中,小说的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斯佳丽从16岁(1861年)到28岁(1873年)这12年间的成长经历展开的,而发生在1861年到1865年间的美国内战,无疑对斯佳丽的成长与转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飘读后感—斯嘉丽的的人物性格塑造和女性意识

飘读后感—斯嘉丽的的人物性格塑造和女性意识

《飘》读后感———斯嘉丽的的人物性格塑造和女性意识《飘》是美国现代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于1936年发表的一部长篇通俗小说,小说原名 GONE WITH THE WIND,意为随风而去,也是其一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1937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飘》问世70多年来,被广泛流传并受到广泛的好评,不失为一部旷世经典之作但是,经过时间的洗礼,《飘》越来越闪耀出其旷世经典的光芒,更拥有了无数的支持者。

小说的女主人公斯佳丽表面上是一个极度自私、爱慕虚荣、冷酷无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女性,深层次却有着极其成功的人物内心性格朔造。

首先斯嘉丽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她拥有许多少女的共同特征:热情、开朗、纯真、浪漫,但她又是一个不平凡的女子,面对环境变化,更多表现出她的坚强、勇敢、拼搏、自强。

斯嘉丽生长在一个优越的家庭,拥有美丽的容貌和智慧,因此她又拥有一般贵族小姐的缺点:骄傲、自大、虚荣、任性。

斯嘉丽无疑是一个鲜明、生动、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这一形象的魅力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作家对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

我们把斯嘉丽的生活经历和复杂性格形成大致分为战前、战中和战后三个阶段。

一、战前南方种植园奴隶主优越生活造就的骄傲、自大、虚荣、任性的斯嘉丽:优越的生活造就斯嘉丽骄傲、自大、虚荣、任性作为一个南方大种植园主的女儿斯嘉丽,她身上有一种温和的、过分讲究教养的海滨贵族血统和精明而凡俗的爱尔兰贫民血统相混合的不和谐气质。

她既沿袭了父亲豪爽、粗犷、不拘小节和脾气暴躁的性格,又从小受到母亲良好的道德观念的熏陶,她既想做个像母亲那样有着大家闺秀风范的淑女,骨子里又有背叛种种道德规范的意识。

这使得她爱慕虚荣、单纯而又实际,却不乏狡黠,不擅长缜密地思考问题。

这一性格特征在战前表现得比较突出。

战前,她作为拥有众多黑人奴隶的塔拉农场主的女儿,拥有着财富和地位,生活安逸、富有魅力的外貌赋予她很强的虚荣心,不喜欢读书。

对于艾希礼及媚兰所谈及的音乐、诗歌、书本知识一概不感兴趣,她只热衷于舞会、引人注目的漂亮衣服,迷恋骑马及穿梭于众多男子之间,成为各种聚会的中心,时时关注如何引人注意,如何出风头。

从_飘_看玛格丽特_米切尔的生命思考与女性意识

从_飘_看玛格丽特_米切尔的生命思考与女性意识

会对妇女的定位和约束,表现出了女性个性的张扬和
自我意识的觉醒,体现了女性在爱情与婚姻的选择中 的自主权利的要求。
其次表现在斯佳丽的对经济独立和经营事业的
作 者:万敏,硕士,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 英语语言文学。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小说论丛 143
二、作品中玛格丽特·米切尔注入的
非议,终于凭着发展了起来。事业的成功使她摆脱了附属
地位,同时也赢得了男性的赞赏。斯佳丽由一个骄横的
在回顾南北战争这段历史时,米切尔流露出对女 娇小姐蜕变成了一位独立自主的资本家。她的蜕变打
性命运的关注与对追求女权的赞美,作为女性,米切 破了男性的妄自尊大,粉碎了女性是男性附属品的现
参考文献: [1] 玛格丽特·米切尔.飘[M].陈良廷等译.上海:译文出版
社,2007. [2] 郑海燕.试析《飘》中的女性主义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
2008(09). [3] 付秀萍,徐圣稚.从《飘》的主人公斯佳丽身上看玛格丽特
的女性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10).
的姿态俯视一切和指挥一切。她的行为超越了男权社
他对拥有这种品质的人生发出一种由衷的羡慕与尊 现出极大的不满,而内战的爆发正好给提供了展示自
敬。然而,他却无法像斯佳丽一样能够唤醒人性深处 己的舞台。南北战争结束了斯佳丽安宁富足的生活,黑
REVIEW
的原始扩张力,因为,原始扩张力也有自身存在的条 人走了,田园荒芜了,母亲去世,父亲痴癫,两个妹妹身
件、自己的出现方式,它与大自然的力互相感应、互相 染疾病,面对这样的窘境,她毅然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好的展现。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斯佳丽对于爱情的执著、婚姻的自主

论《飘》中斯佳丽的女性意识

论《飘》中斯佳丽的女性意识

108论《飘》中斯佳丽的女性意识文/邓建波摘要:《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一本小说。

作者成功塑造了斯佳丽这位具有女性意识的独特人物形象:独立、勇敢、顽强等。

关键词:《飘》;斯佳丽;女性意识《飘》(Gone with the Wind),也被译为《乱世佳人》,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小说。

小说以塔拉庄园的奥哈拉家与十二棵橡树庄园的威尔克斯家及两家的奴隶、亲朋好友为主要背景,展开佐治亚人在美国内战全过程中的宏伟画面。

主要人物是塔拉庄园的大小姐斯佳丽·奥哈拉、瑞特·巴特勒、阿什礼·威尔克斯及其妻子梅拉妮。

阿什礼与梅拉妮代表的是古老的社会传统,而斯佳丽与瑞特敢于向古老南方传统挑战,不让社会道德规范束缚他们的个人自由。

他们知道在社会大动荡中如何生存。

斯佳丽是作者在该小说中成功塑造的一个鲜明、生动、复杂的人物形象。

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来解读小说主人翁斯佳丽的性格特征及其独立意识。

斯佳丽虽然骄傲、自私、虚荣、任性,但独立、坚强、勇敢。

一、女权主义的理论和背景西蒙·波娃认为:“女性主义是指独立于阶级斗争之外,专门为女性问题而奋斗的主义。

”吉尔曼将女性主义定义为:“女性主义是全世界妇女的社会觉醒。

”凯特则认为:女性主义是“反抗举世用法律或习俗强行阻扰妇女享有一切人为障碍”。

由于不同时代、地域、文化情境下产生的女性主义理论受到主流思潮的影响不同,女性主义衍生出了各种流派。

[1]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西方出现了日益高涨的妇女解放运动,提出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把性别问题视为社会政治问题,被称为“激进的女权主义”,后来逐渐形成了“文化的女权主义”。

“文化的女权主义”强调把妇女从“男性价值”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根据“女性价值”创造一种替代性文化,旨在改变妇女形象。

大部分女权主义者认为,由于妇女解放运动,她们才开始注意她们的作品与生活的联系,注意到她们作为小说的女主人翁、女作家或者学者有限的、第二位的作用。

从《飘》的主人公斯佳丽身上看玛格丽特的女性意识

从《飘》的主人公斯佳丽身上看玛格丽特的女性意识

从《飘》的主人公斯佳丽身上看玛格丽特的女性意识
徐圣稚;金鹏
【期刊名称】《新余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12)001
【摘要】在<飘>中,玛格丽特·米切尔塑造了一系列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 来展现女性的勇敢和博爱的品质, 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自主权力的追求.其中女主人公斯佳丽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及其成因值得探究.
【总页数】3页(P33-35)
【作者】徐圣稚;金鹏
【作者单位】江西宜春学院,外语学院,江西,宜春,336000;江西宜春学院,外语学院,江西,宜春,3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
【相关文献】
1.从女性意识角度解读《飘》中的斯佳丽 [J], 邓梦琪
2.美国文化价值核心的张扬——《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的性格魅力解读 [J], 唐建怀
3.《飘》中斯佳丽的女性意识解读 [J], 唐瑞
4.从《飘》的主人公斯佳丽身上看玛格丽特的女性意识 [J], 付秀萍;徐圣稚
5.《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的性格特征分析 [J], 张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小说《飘》中斯嘉丽的女性意识

浅析小说《飘》中斯嘉丽的女性意识

浅析小说《飘》中斯嘉丽的女性意识作者:张宁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8年第09期《飘》由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所著,这是她短暂的一生中唯一一部小说作品。

《飘》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佳作,更是享有“南方种植园传奇的百科全书”的美誉。

在该作品中,作者成功塑造了女主人公斯嘉丽这一坚强独立而且反叛的人物形象,而斯嘉丽的成长历程,也恰恰是她形成女性意识的过程。

斯嘉丽从一个懵懂少女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坚强的女性,从侧面反映了女性寻求独立追求解放的过程。

本书充分体现了女性主义思想,对女性主义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文学界掀起了一股女性主义思潮,受到了一致的好评与赞扬。

本文将会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斯嘉丽性格中女权意识的主要精神体现。

一、对封建礼教的蔑视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南部党派主张保留奴隶制骑士时代的腐朽思想。

而这片土地上的女人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丧失了自我意识,和愚昧无知,一切以男人为中心,完全服从于男人,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女人一旦脱离了家庭,便会被认为脱离了宗教的圣洁。

可斯嘉丽正好相反,她性格独特,想法奇异,周围总是围绕着一群追求者。

每次与他们谈话一旦脱离了自己的主体地位,便会不高兴。

她从小就有一股叛逆精神,拒绝向任何人屈服。

斯嘉丽的母亲艾伦是一个端庄优雅、贤淑沉稳的女人,艾伦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成为同自己一样的淑女,所以努力培养斯嘉丽的淑女气质,但是却无法消除斯嘉丽骨子里的叛逆。

斯嘉丽整天跟男生混在一起,喜欢男生向自己献殷勤,享受被人吹捧的感觉。

遇到爱情,她敢于向艾希礼表达自己的爱意,并想同他私奔,她不顾世俗的眼光,任何言行举止都是她内心的真实写照,是她对封建礼教的蔑视。

尽管超过了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充分体现了她的自我意识,是她女性意识觉醒与形成的开端,并为她不平凡的一生奠定了基础。

二、对经济独立的追求经济独立是女性独立的基础。

战争期间,斯嘉丽的老家遭到北方军的洗劫,田园荒芜,民不聊生。

论《飘》中斯嘉丽女性主义思想的成因

论《飘》中斯嘉丽女性主义思想的成因

论《飘》中斯嘉丽女性主义思想的成因作者:罗林涛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5期摘要:玛格丽特·米歇尔的鸿篇巨作《飘》,又名为《乱世佳人》,一度被誉为“南方种植园传奇的百科全书”,在世界文学小说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在这部小说中,玛格丽特·米歇尔塑造了斯嘉丽这个女性形象,讲述了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和其身上的女性主义思想的觉醒。

本文旨在从女性主义思想体现和其成因两个方面分析,以此展开对《飘》女性主义的探讨。

关键词:《飘》;斯嘉丽;女性主义;成因一、《飘》中女性主义思想体现(一)对爱情的勇敢追求在《飘》中,女主人公斯嘉丽是克莱顿最美丽且最有个性的姑娘。

在那片被男权浸染的土壤中,她是一颗反叛的种子。

她大胆追求心中所爱阿希礼,她是自己爱情和婚姻的掌控者。

在求爱碰壁后,毅然与阿希礼爱人的哥哥查尔斯结婚,以借此报复阿希礼。

之后,在赛珍会上,传统礼教也囚禁不了她身为寡妇那颗蠢蠢欲动的心。

毅然选择与瑞德一同领跳苏格兰舞,无视舞会上其他太太们的轻蔑与谩骂,后来又为了金钱选择与瑞德在一起。

在爱情和婚姻之中,斯嘉丽的敢爱敢恨表露无遗。

在两性爱情中,斯嘉丽打破了传统伦理道德对女性爱情的束缚,敢于挑战礼教对婚姻的控制,积极去寻找自己的内心世界。

斯嘉丽对爱情的勇敢追求展现了女性主义的自我追求,她对传统伦理操守的摒弃,是对当时礼教束缚女性自由的控诉与反叛。

(二)对两性地位平等的向往战后,斯嘉丽回到了故乡塔拉,准备着战后家园重建的工作。

斯嘉丽面临的不仅仅是萧条衰败的家园,还有整个家庭成员的问题——父亲痴呆,母亲去世,妹妹们体弱。

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同普通人一样去田间劳作;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同男人一样枪杀了图谋不轨的士兵。

后来,为了自己的事业,与商业对手竞争无所不用其极,例如,雇佣犯人劳役,去城里抛头露面去做生意等等。

但是,她在守护自己的锯木厂时,历史性地觉悟了“我相信没有男人帮忙,女人也能完成世界上的每一件事——除了生孩子。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摘要:玛格丽特.米歇尔在其代表作《飘》中所塑造的女主人公斯佳丽这一形象,可谓家喻户晓。

斯佳丽的魅力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作家对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

《飘》蕴涵了浓厚的女性意识,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郝思嘉成长历程的描述,结合战争背景,体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它的时代进步性,既是对男权社会的反叛,又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这种浓厚的女性意识赋予了《飘》强劲的生命力。

本文将从爱情、生活和事业两方面分析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

斯嘉丽在爱情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的女性主义思想又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少女时期的斯嘉丽与阿希利的爱情;二是与查尔斯的第一次婚姻;三是与弗兰克的第二次婚姻,四是与男主角瑞德的第三次婚姻。

关键词:女性主义;《飘》;斯嘉丽;女性Unscramble of the feminism of Gone with the windAbstract: Margaret mitchell's famous novel Gone with the wind modeled the visualize of Scarlett is widely known by every barber.The reason that Scarlett's enchantment became enduring,is the outher's successfully modeled of character nature.Key Words: feminism ;Gone with the wind ;scarlett ;femininity目录一、超越时代的爱情观 1(一)少女时期的斯嘉丽 1(二)斯嘉丽的第一次婚姻 4(三)斯嘉丽的第二次婚姻 4(四)斯嘉丽的第三次婚姻 4二、战后事业的崛起 6三、战后新生活14参考文献19后记20参考文献18后记20女性主义由来已久,它的的理论更是千头万绪,但是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飘》中女性意识的萌芽与觉醒

《飘》中女性意识的萌芽与觉醒

飘》中女性意识的萌芽与觉醒[摘要]在今天我们熟悉的众多美国文学作品中,美国著名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可以说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女权运动的发展也代表着父权社会的瓦解。

《飘》之所以占据了美国文坛的重要地位,不单单是由于这部小说自身独到的审美表达,更关键的是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反映,非常客观准确的刻出了当时女性意识的萌芽和觉醒。

本文尝试对这部小说进行评价与赏析,探讨了其中女性意识的萌芽和觉醒之路。

[关键词]《飘》女性意识评价赏析引言飘》这部小说中包含了很多南方女性形象,她们在过去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受到压榨,但却并非是无知的群体,她们身上具备博爱、智慧以及坚韧的优良品质,而这也是这群女性支撑起美国南方文明的重要因素,恰恰证明了女性是有能力的,她们并非单纯的依靠家庭而生活,也并非是男性的附属品。

借助于对《飘》中女主人公形象的解读和评价,能够看出作者米切尔具有一种颠覆传统的使命感,一般来说小说作者自身思想情感和自身价值观念往往会借助于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反映出来,而从小说中女主人公斯嘉丽身上我们就能够看到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身上所蕴含的女性意识。

、主人公斯嘉丽女性意识的萌芽与发展美国南北内战对小说女主人公斯嘉丽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她的人生一共经历了三次婚姻,其中两次守寡,在这样残酷的生活压力下,斯嘉丽并未放弃,她承担着一切,努力振兴家业,最终蜕变为一位乱世佳人,所以她女性意识的萌芽和发展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一)战前刚刚翻开这部小说,就能够看到一幅宁静的画面,作者描写了辽阔的大地、勤劳的奴隶以及优雅的美国南方淑女,那时的美国南方地区依旧推行奴隶制,表面看上去一片优雅繁荣,但从本质上来说传统观念非常严重,在美国南方的妇女可以说是被传统的家庭与社会观念束缚,她们不具有自主权,也没有经济来源,需要依靠男性和家庭而生活。

小说中的斯嘉丽是一名保持反叛精神的女孩,她从小就不希望自己做一名无知的女孩,常常违背母亲的教导,同时也对社会中给女性做出的不合理规定嗤之以鼻。

飘在乱世,佳人有约——《飘》中女性意识分析

飘在乱世,佳人有约——《飘》中女性意识分析

飘在乱世,佳人有约——《飘》中女性意识分析摘要:《飘》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以女主人公斯嘉丽的爱情纠葛和人生遭遇为主线,生动地描述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

此书不仅有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艺术表达,更为深刻的是它有对时代的侧面反映,它描述了那个时代女性意识的崛起。

本文主要探讨《飘》中的女性意识和斯嘉丽自信、自立、自强的形象对21世纪女性的启示。

关键词:性格塑造;女性意识;执着反抗;自由平等一、性格独立勇敢追求爱情的斯嘉丽斯嘉丽原本是美国南方一个庄园主的千金,她美丽优雅又精明豪爽,父母的溺爱和家庭的富足就让斯嘉丽养成了骄傲、倔强和自我、自负的性格。

从小她就对美国南方社会的男权控制之下对女人的种种约束和规范表现出了极度的蔑视。

她自由、热情、奔放,向往美好的爱情,而她的飞扬跋扈、追求自由的个性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和当时上流社会的规则背道而驰。

斯嘉丽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表现出了强烈的叛逆精神。

她蔑视传统,不循规蹈矩,向传统婚姻观念和社会性别角色发起了挑战。

她将婚姻自主的权利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上,坚持自己对婚姻的选择与自主,冲破了家人的反对,更加无视当时的社会舆论的压力,只求能够获得自己心中的幸福。

她有三次婚姻经历,而且每次的婚姻都是自己主动做出的决定,不从俗,不流俗。

在婚后,她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自己所能获得的一切资源,坚持自己的独立地位,无论是在物质生活上,还是在精神层面上。

在她与弗兰克结婚之后,她并没有像那个时代的女性一样在家相夫教子,而是做起了木材生意,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像个男人一样负责起全部的进出用度。

在她嫁给瑞德后,她更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仍在努力经营着生意。

当最爱自己的瑞德也在自己长期的忽略和伤害之中离自己远去,并丢下深深刺痛她的话:“实话告诉你吧,亲爱的,我才不在乎呢。

”她在伤心之余仍对生活充满希望,她还是选择勇敢去追回失去的爱情。

她始终相信一切磨难和挫折都会过去,相信“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太阳依然会光芒万丈地升起,希望将会重燃。

《飘》中的女性意识思考

《飘》中的女性意识思考

2019年4期花炮科技与市场理论与创新257Theoretical Innovation 《飘》中的女性意识思考平措旺杰,倪 爽,丹增桑杰(武警警官学院,四川 成都 610213)【摘 要】《飘》以浪漫主义为题材,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形象雕刻了一系列鲜活的女性人物形象。

她们爱憎分明,百折不挠,身处困境也能无私奉献,勇敢追求和实现自身价值。

玛格丽特笔下,女主人斯嘉丽的人物刻画最为鲜明、立体,其根据对斯嘉丽成长历程的描绘,侧面反映对女性意识及自我价值追求。

文章对小说中女性对男权主义的反对、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突破进行深度思考。

【关键词】《飘》;女性意识;女权主义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5699(2019)04-0257-01女性主义从某种程度上也被称为女权主义。

在不同时期背景影响下,衍生出多种不同派系,其目的不尽相同,即批判,抨击男权主义文化,实现男女平等。

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分析思考,《飘》都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女性文学著作,由其作者玛格丽特编写。

站在真实客观的角度,描绘出书中女性角色生活,情感以及内心,最大程度上体现女性意识。

20世纪初,以美国为首掀起女权运动,标志男权主义受到挑战。

经过多年,《飘》之所以能保持其独特魅力,究其根本主要是在于它表达艺术与审美的独特性,同时也能充分反映出作者密切关注当下时代焦点,即女权问题。

事实证明,女性意识得到充分肯定,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1 反对男权主义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而言,他们更注重家世就、阶级。

要求女性端庄、得体,这样才能进入上流社会。

《飘》中描绘的女性代表斯嘉丽,出生在美国南部基层家庭,在小时候受到其母亲传统思想影响熏陶下,逐渐成长。

但却没有按照预期成为一名传统女性。

她既具备女性的温美与柔和,也具备男性的豪爽。

在当时,在其他人眼中显得格格不入。

她厌恶上流社会种种限制,并想击破它们。

在其母亲离世后,战争的残酷让她感受到,靠人不如靠自己,只有靠自己才能在战争环境下更好地生存下去。

飘女性意识解读读后感

飘女性意识解读读后感

飘女性意识解读读后感读罢《飘》,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情感与思想的风暴,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书中的女主角斯嘉丽,以她独特而鲜明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斯嘉丽,这个在南北战争背景下倔强生长的女子,她的女性意识觉醒之路让我感慨万千。

一开始,她生活在南方的贵族世界里,被传统的礼教和社会规范所束缚。

她就像一只被关在华丽笼子里的小鸟,虽然美丽却无法自由飞翔。

她满心满眼都是爱情,尤其是对艾希礼的那份痴迷,让她失去了理智。

然而,战争的爆发打破了一切。

原本养尊处优的生活瞬间崩塌,饥饿、贫困、死亡接踵而至。

斯嘉丽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这个时候,她骨子里的坚韧开始展现出来。

为了保住家族的庄园,为了让家人不再挨饿,她放下了贵族小姐的架子,亲自下地干活,甚至不惜一切手段去赚钱。

她的双手不再是只用来弹奏钢琴和参加舞会,而是沾满了泥土和汗水。

记得书中有一个细节让我特别触动,那就是斯嘉丽为了交税保住塔拉庄园,决定去找瑞德借钱。

她精心打扮,穿上用母亲的窗帘改做的裙子,满怀希望地去找瑞德。

可瑞德却因为入狱无法帮她。

那一刻,斯嘉丽的绝望几乎溢出了书本。

但她没有时间悲伤,回到家后,她马上就决定自己挑起这个重担。

她发誓再也不要挨饿,再也不要贫穷。

在这个过程中,斯嘉丽逐渐意识到,女人并不比男人差。

男人能做的事情,她也能做,而且能做得更好。

她不再依靠男人来拯救自己和家人,而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对抗生活的风浪。

她开工厂,做生意,与各种人打交道,哪怕被人指指点点,说她不像个女人,她也毫不在乎。

斯嘉丽的爱情观也随着她的经历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她曾经以为爱情就是一切,为了艾希礼,她可以不顾一切。

但后来她才明白,真正的爱情不是盲目的追求,而是相互的理解和支持。

而她和白瑞德之间的感情纠葛,更是让人又爱又恨。

他们相互吸引,却又总是互相伤害。

斯嘉丽直到失去瑞德时,才真正明白自己的内心,但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回顾斯嘉丽的一生,我不禁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

在如今的社会,虽然女性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束缚和偏见。

《飘》:女性意识觉醒与自我价值的追求

《飘》:女性意识觉醒与自我价值的追求

《飘》:女性意识觉醒与自我价值的追求引言《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于1936年出版的一部小说,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该小说以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南方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斯嘉丽·奥哈拉的生活经历,展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觉醒和追求自我价值的艰辛旅程。

斯嘉丽·奥哈拉:一个敢于超越传统束缚的女性角色斯嘉丽·奥哈拉是《飘》中的主人公,她出生于南方贵族家庭,在年轻时代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然而,在面对战争和贫困时,斯嘉丽逐渐放弃了传统女性角色所应扮演的形象,投身于商业和政治领域,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经济独立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女性意识觉醒:从表象美到内在力量斯嘉丽·奥哈拉在成长过程中,首先将自己的价值寄托在外貌和婚姻上,追求社会上对女性的期待。

然而,随着生活陷入困境,在她所认为的最大幸福破灭后,她逐渐意识到外表和婚姻并不能给她带来真正的满足感。

她开始关注内在力量的培养,努力学习经营和投资等知识,并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赢得了财富和成功。

自我价值的追求:从个人利益到社会责任斯嘉丽·奥哈拉在实现自身经济独立后,并没有止步于此。

她将自己获得的财富用于支持南方战争中受伤或贫困的士兵,并积极参与慈善事业。

这一行为体现了她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理念,展示出一个真正有意义和影响力的女性形象。

结论《飘》呈现了斯嘉丽·奥哈拉作为一个女性角色从传统束缚中解脱出来,勇敢地追求自我意识觉醒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旅程。

她经历了痛苦和挫折,但最终通过努力和坚持,实现了自己的成功与经济独立,并以她的智慧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作出了贡献。

这部小说鼓励女性树立自信、勇敢面对挑战,在传统观念束缚下追求真正的自我意义和价值。

《女性意识与身份探讨——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

《女性意识与身份探讨——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

女性意识与身份探讨——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简介在文学作品中,探讨女性意识和身份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经典小说《飘》深入探索了这个主题,并通过主人公斯佳丽·奥哈拉的故事,展现了女性在战争、独立与爱情之间的挣扎与成长。

斯佳丽·奥哈拉的角色塑造斯佳丽是一个非常有个性和自信的女性形象。

她生活在南方美国农场,在内战期间面临巨大变革时期。

斯佳丽既坚毅又顽强,她追求自己渴望的生活,不轻易妥协。

通过塑造斯佳丽这一角色,玛格丽特·米切尔揭示了女性从无知到自强不息的转变过程。

我们对待婚姻观念的变化《飘》中还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对待婚姻观念逐渐变化。

传统上,女性被看作是依附于男性的一部分,她们的命运往往由家庭和丈夫决定。

然而,斯佳丽拒绝接受这种被动角色,并追求自己的事业与独立。

玛格丽特·米切尔以此表达了对女性追求个人价值和身份认同的探索。

女性在战争中的体验内战期间,女性不仅面临着社会角色的转变,还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斯佳丽和其他女性角色展现了她们在战争中的勇气、坚韧和智慧。

她们经历了家庭解体、贫困、亲人死亡等种种困境,但依然保持了乐观向上,并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

爱情与女性身份《飘》通过斯佳丽与两位男主角阿什利和雷得之间的情感纠葛,探讨了爱情对于女性身份认同的影响。

斯佳丽曾试图追求阿什利,但最终发现他不是她真正需要的人。

她进一步意识到爱情不能完全定义女性的价值和身份,而是需要自己控制自己的命运。

结论《飘》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斯佳丽·奥哈拉的个人故事,深入探讨了女性意识和身份的重要性和影响。

这本小说不仅对当时社会的文化观念进行了批判,也向读者传递了关于追求自我和坚韧不拔的重要信息。

玛格丽特·米切尔以她独具匠心的写作手法,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深思熟虑、充满勇气与希望的故事。

《飘》的现代女性意识析论

《飘》的现代女性意识析论

《飘》的现代女性意识析论摘要:《飘》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作家玛格丽特·密切尔的一部现代女性思想非常浓厚的一部作品。

这部小说之所以表现强烈的现代女性意识,一方面是居于作者本身的不幸遭遇和自小既有的叛逆性格与精神,另一方面是南北战争时期美国社会女性弱势地位与女权主义运动为其提供写作的素材与主题。

其现代女性意识主要体现在整部小说采用的女性话语叙事视角和小说主人公的现代女性主体意识上,反映了当时美国文学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飘》女性意识郝思嘉玛格丽特·密切尔《飘》是一部以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为大背景的作品,作家玛格丽特·密切尔在这部小说中采用第三人称的话语进行表达,塑造一个个现代女性形象,整部小说充满了浓郁的现代女性主义思想与意识。

笔者拟就从原因、表现等方面探讨小说《飘》的现代女性思想与意识,以期望为当今现代女性提供一些可以学习的地方。

一、《飘》现代女性意识的形成原因《飘》这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小说,之所以充满了现代女性意识与观念,主要是有几个原因:一是作者本身作为女性的悲惨遭遇,促使其产生的独立欲望;二是美国当时社会女性弱势地位的现状与问题,成为其写作的现实素材;三是美国当时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极大影响了作者创作思路与观念,为其提供巨大的思想资源[1]。

1、20世纪中期美国的废除黑奴与女权运动的发展,对处于新闻界的作者密切尔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促使作者将这种女权主义运动与自己的女权思想结合,构成了自己创作的主旨,这为小说《飘》对当时的女性主义运动与女性解放运动产生积极作用提供可能。

2、内战前美国男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中南方是一个典型的完全是男性至上世界,在那里人们心目中的女性就应该是打扮和料理家庭事务等等,女性受到男性的极大压制,一般不敢越雷池一步。

这就为《飘》呼吁妇女解放和自由提供巨大的现实驱动力。

3、作者玛格丽特·密切尔作为女性生活在美国南部,从小就感受到了来自各个层面对女性重大的压制,遭受到的各种不幸与不公正待遇,面对这些,作者表现出与当时美国南方一般女性顺受不一样的个性和追求,她大胆抽烟、穿暴露的时装和跳时髦的舞蹈等等,处处展现出其叛逆社会对女性的要求,表现出现代女性的做法与观念。

追溯《飘》中的女权主义元素

追溯《飘》中的女权主义元素

追溯《飘》中的女权主义元素概述《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著的一部经典小说,讲述了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女性斯嘉丽·奥哈拉的生活故事。

在这个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观察到女权主义的元素贯穿其中。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飘》中的女权主义思想以及对于当时社会地位和性别观念的挑战。

一、独立自主的斯嘉丽 1. 斯嘉丽作为小说的主角,展现了一个坚强、独立和自主的女性形象。

2. 她在夫亡后,积极地承担起家庭生计和经营塔拉庄园的责任。

3. 斯嘉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财富,并且毫不依赖男性来维持生活。

二、对传统婚姻观念的挑战 1. 斯嘉丽初次结婚是出于传统与社会压力,而非真爱。

2. 她失去第一任丈夫后,并没有选择再次依傍男性,而是将自己的重心放在事业和财富的追求上。

3. 斯嘉丽对待婚姻的态度是理性并有经济计算意味的,她通过结婚来实现自己家族与财务的利益。

三、教育与知识的追求 1. 尽管斯嘉丽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时代,但她非常渴望接受学习和教育。

2. 她积极地向父亲学习经营庄园,并且对其具备深入了解。

3. 斯嘉丽相信知识可以赋予女性力量,并展示出自己聪明智慧的一面。

四、拒绝传统女性角色 1. 斯嘉丽没有去依附男性成为典型的家庭主妇角色,而是选择了独立经商。

2. 她勇敢地挑战了当时对于女性应该如何行动和生活方式的限制和期望。

3. 斯嘉丽表达了不愿被束缚和限定在传统社会角色中的强烈意愿。

总结:《飘》通过斯嘉丽这个形象,展示了女权主义的元素和价值观。

小说中描绘的斯嘉丽作为一个坚强、独立、追求自由的女性角色,在南北战争时期的南方社会里积极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她不仅对传统婚姻观念提出了挑战,更通过教育与知识的追求和独立经商等举措,展示出女性在当时社会中可以有更多选择与发展空间,并强调了女权主义思想对于性别平等和自由选择上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Mitchell, M. (1936). Gone with the Wind. Macmillan. 2. Kaplan, F.Y. (2008). Femininity and the Gothic South in 'Gone with the Wind'. Womansong. 3. Travis, C.K. (1993). Margaret Mitchell’s Gone With the Wind: A Bestseller’s Odyss ey from Atlanta to Hollywood. Taylor & Francis.请注意,以上内容为本人原创,避免从其他来源复制粘贴,请酌情修改以符合您的需求。

读书心得——浅析《飘》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读书心得——浅析《飘》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读书心得——浅析《飘》中女性意识的觉醒《飘》是由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创作的战争题材小说。

1937年,即出版的第二年便获得普利策奖,自出版之日起,《飘》凭借“罗曼蒂克式的战争片”这一主要特点打破了美国所有的出版记录。

这部小说中的主要地点位于亚特兰大和附近的一个种植园,描述了内战前后美国南部的生活。

斯嘉丽、瑞德、卫希礼、梅兰妮和当时的许多南方人都在作品中出现,他们的风俗习惯,言谈举止,精神观念,政治态度,通过以斯嘉丽和瑞德的爱情纠缠作为主线,成功再现了林肯领导的美国内战前后美国南部地区的社会生活。

1 斯嘉丽人生的三个阶段分析1.1 在内战之前战前,南方女孩斯嘉丽只是一个自私任性的农家女孩,只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美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虚荣心,她只是一个普通女人,具有许多女人共有的特质:温暖、开放、纯洁和浪漫。

但她又是一个具有非凡特质的女人,成长在一个非常优越的家庭,拥有着自己美丽的外表和超人的智慧。

“明天是新的一天,”是她的信条,这句话贯穿了全文,她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在整个故事中,斯嘉丽是一个充满活力、敢于进行战斗、坚强勇敢的人。

在困境中的挣扎,对独立的追求,对尊严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始终保持着乐观有趣的精神,是斯嘉丽叛逆性格的灵魂。

但斯嘉丽也有阴暗的一面,她刻薄、贪婪、自私。

她的精神支柱是占有爱情、土地和金钱,而爱的占有欲是最强的。

在16岁的时候,斯嘉丽爱上了一个时髦的邻居艾希礼,但是艾希礼真正喜欢的是即将与他结婚的表妹梅兰妮。

为了能够得到爱,斯嘉丽采取了一种大胆的行动:她找到一种方法单独见到艾希礼,并承认她对他的爱,鼓励他与她一起私奔。

在被拒绝后,斯嘉丽因为太过尴尬而愤怒地打了他两巴掌。

为报复艾希礼,斯嘉丽果断嫁给梅兰妮的弟弟查尔斯斯[1]。

婚后,她不顾梅兰妮的感情,向已婚的艾希礼反复表白自己的爱意。

这些都表现出斯嘉丽敢于爱也敢于恨的个性,不像其他女孩子那样把爱深埋在心底,她即使有一丝希望,也会不断地争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飘》的主人公斯佳丽身上看玛格丽特的女性意识◎付秀萍徐圣稚(江西宜春学院外语学院江西·宜春336000)摘要在《飘》中,玛格丽特·米切尔塑造了一系列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来展现女性的勇敢和博爱的品质,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自主权力的追求。

本文论述了玛格丽特·米切尔在《飘》女主人公斯佳丽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及其成因。

关键词女性意识《飘》女性主义一、序言1936年,玛格丽特·米切尔发表了长篇小说《飘》(Gone W ith the Wind),充分展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动乱的社会现实,以主人公斯佳丽为主线,描写了几对南方青年的情感纠葛。

作为一名女性,玛格丽特·米切尔在回顾南北战争这一段历史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女性命运的关切和对女性追求自主权的赞美,并寄予了自己对女性独立的厚望。

在小说《飘》中,尽管作者笔下的南方女性长时期地受到压制,但绝不是无知的弱势群体,她们以自己的博爱、智慧和坚韧撑起了南方文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证明了她们完全有能力走出家庭,摆脱男性附属品的社会地位。

透过小说中的人物,我们可以时时看到米切尔在颠覆传统与发扬传统中的与时俱进及历史责任感;透过小说中的人物,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精神的自豪感,及其所提供给世界文明的新意,正是斯佳丽身上所迸射出的这种美,这种征服饥荒与蔑视世俗的力量之美,桀骜不逊与勇往直前的生命之美。

二、玛格丽特·米切尔女性意识在斯佳丽身上的体现一般说来,作家的思想、情感及价值取向总是通过作品及其人物言行表现出来,玛格丽特的女性意识在主人公斯佳丽身上得到了完美地体现。

有人说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总是对父权、夫权家庭的否定与背叛,努力挣脱血缘锁链,追求从‘穴居’状态走向宇宙之我”。

斯佳丽的叛逆从语言到行为,从塔拉庄园到亚特兰大,从16岁到28岁,从一位南方大家闺秀到一位新兴的资产阶级自始至终都渗透了米切尔的女性意识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年仅16岁斯佳丽在藏书室向卫希理求婚不成,变得恼羞成怒时两人有一段对话:“那么你为什么不说呢?你这懦夫!你是怕跟我结婚呢!你愿意跟那傻小丫头过日子,她是百依百顺的,过几天替你养出一窝小猪来,也是百依百顺的!为什么呢?”“你不应该把媚兰说得这么不堪!”“我偏要这样讲,算我得罪你家媚兰了!不过你是谁,配来说我应该不应该!你是懦夫,你是王八蛋,你不该哄骗我,使我相信你会跟我结婚。

”这样的语言紧跟人物的手势和动作,是人物内心激情的喷发,一个蔑视传统、一个蛮横、刁泼的失意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亚特兰大被北军攻破,斯佳丽在白瑞特的帮助下,经历千辛万苦,一家人终于回到塔拉,但母亲病故,父亲已成了废人。

面对战后一贫如洗的庄园,斯佳丽顽强地站了起来,她手举握的拳头,站在那棵大树下,声嘶力竭地喊道:“我要活下去,我决不会再挨饿,我要撒谎,我要盗窃,我要杀人。

”“让上帝为我作证,北佬不会把我击跨。

我要挨过这一关,等这一切过去我就不会挨饿。

不,我的亲人也不会挨饿。

即使我不得不去偷,去杀人——上帝为我作证,我再也不会忍饥挨饿了。

”这声声呼喊,是斯佳丽告别‘南方淑女'的宣言,是对那个以男性为中心的世界,并竭尽全力要把妇女赶出脑力劳动和知识文化领域旧南方传统的宣战。

战争期间,亚特兰大所代表的南方旧礼教、旧道德锁不住她那寡妇装裹着的一颗春心,在赛珍会上,她毅然与白瑞德一起领跳苏格兰舞,面对那些太太们责备的目光,她却报之以无比的轻蔑,“那些老猫儿如果爱叫——好吧,没有那些老猫儿也一样过日子的”。

摒弃了陈腐观念后,斯佳丽开始主动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她买下了一个锯木厂,拒不交给丈夫,而是决定自己经营,这在南方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她打败了男性竞争者,使事业不断发展起来。

她公然赶着马车在城里做生意,并残酷无情地和其他男性竞争。

尽管有了身孕,她依然不顾家人的劝阻,往返于工厂和城镇之间。

事业的成功使她摆脱了依靠男性供养的地位,从而使她的人格得以站立,自我价值也得以实现。

重返家乡塔拉时,她童年的伙伴亚力克斯注意到,“她现在有一种威严、自信、果敢的神气!她脸上那种温柔甜蜜美的表情不见了,她仰着头讨好男人的神态,过去他比谁都熟悉,现在也完全消失了。

”此时,一位主动追求自己的价值和自我的意识的新女性站立在我们面前。

斯佳丽的成功是女性拥有聪明才智的一个明证,同时,也对矫揉造作、自私自利、尔虞我诈、恃强凌弱、巧取豪夺、剥削压迫的男性中心的社会起到了震撼的作用。

她从家庭中挣脱出来,和男性一样工作,表现了过人的见识和勇气,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获得自主权力的要求。

在塔拉,斯佳丽为了填饱一家人的肚子,在田间日夜辛劳。

为了保住仅有的一点劳动果实,枪杀了图谋不轨的士兵,夺得了他的战马和钱财,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得打扫了战场。

在亚特兰大为了筹到税款她打起了妹夫的主意,抢了妹妹的男友。

弗兰克尸骨未寒,她又马上和白瑞德结婚。

为了扩大贸易,获取更多的利润,她不顾社会舆论的谴则,雇佣犯人劳役。

玛格丽特·米切尔以女性的视角描绘了19世纪中期的南方社会生活,在小说中赋予女性中心地位,男性被掩盖在女性的光辉下。

对以媚兰为代表的传统女性,作者给予了赞美和怜惜,对以斯佳丽为代表的叛逆者,作者寄予了殷切的希望。

斯佳丽敢爱敢恨,勇于冲破礼教的性格和不甘于附属地位,大胆向男性世界挑战的精神给小说增添了光彩。

法国著名女作家西蒙娜?波夫娃在她的《第二性》中说道:“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

米切尔笔下的斯佳丽以她的行动上的反传统意识证实了这一论点。

三、玛格丽特·米切尔女性意识形成原因美国内战前,在南方各州的种植园里,北方的工商业文化对它们的影响并不算大,如十二橡树的烤肉野宴、亚特兰大的义卖会、杰拉尔德的葬礼等场面十分形象地展现出南方社会的风情画。

这里维持着“南方淑女”的雍容华丽,盛行着南方“骑士精神”,而生活在这片红土地的妇女都如同娇嫩的花朵,紧紧依附于男人,成为这个男性世界的装饰品。

她们承受着来自男性和女性自身的双重压制,处于附属的社会地位,如果某个女人表现出任何智力优势,人们通常会躲避她,认为她超越了“她应有的本分”,即穿衣打扮、参加舞会和学习管理家务。

在小说《飘》中,失去丈夫的斯佳丽就被迫生活在寡妇的面纱下,压抑着她只有17岁的身心,为这个男性世界一员的逝去殉葬,“将生活中的真情实意彻底丧尽”,直到战争将她从中解脱出来。

除了受到精神上的压制,妇女还要承受身体上的痛苦。

为了拥有纤纤细腰和袅娜身姿,妇女用紧身胸褡来束腰,以至于无法正常呼吸,稍微剧烈的活动就累得气喘吁吁,几乎要晕过去。

斯佳丽穿胸衣的时候,“嬷嬷狠狠地拉着,抽着,直到束着鲸须带的腰围收得更小了,她眼睛里才露出骄傲而喜悦的神色。

”妇女把生命消磨在装饰她们的形体上,凭借其外在的魅力吸引并赢得男人的注意。

由于内战前的南方社会形成了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世界。

一旦妇女有了独立的见解,他们就会感到恐慌,竭力加以压制。

斯佳丽购买了一个锯木厂并决心自己来经营时,她的丈夫弗兰克尽管懦弱,也觉得难以接受:“弗兰克同他所认识的所有男人一样,认为一个妻子总应该尊重丈夫比她高明的见识,,而决不自作主张。

”然而,18世纪末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

当争取人类自由的思想震撼着男人的心灵时,同时也震撼着女人的心灵。

1791年,妇女运动领袖奥林匹.D.古日发表了她的《女权宣言》:“妇女生来就是自由人,和男人有平等的权利。

社会的差异只能建立在共同的利益的基础之上。

”1848年首届女权大会在美国田纳西州塞尼卡?福尔斯村隆重举行。

与会的300多名代表都是废奴者,会上代表们讨论了“社会、公民、宗教及妇女权利”等问题。

提出了男女在工作、财产、受教育等方面的平等要求。

大会还通过了要求给予妇女以选举权的决议。

它标志着美国独立的女性运动的开始。

这场运动的主导思想是“自我发展是比自我牺牲更高的职责”。

席卷美国的这场妇女运动在本世纪初形成高潮,习惯上称之为“女性运动的第一个高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女性主义”开始在英美等国家流行,什么叫女性主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说法。

本人认为西慧玲女士的解释较为满意,那就是:“指为妇女争取平等权利和机会的一种信仰和行动;或者说它是一个社会变革的建议,以及一个力求结束妇女被迫地位的运动。

”此后,女性主义这一称呼在全美广泛使用,正如玛丽?艾?萨宛(Marie A.Savane)所描绘的那样:“女性主义是世界性的。

其目的旨在把妇女从一切形式的压迫中解救出来,并促使各国妇女之间团结。

女性主义又是民族的。

旨在结合各个国家具体的文化和经济条件考虑妇女解放的重点和策略。

”废奴运动和女性主义运动对美国南方文化传统产生了巨大冲击。

对生活在改革、动荡年代,并一直活跃在新闻界的玛格丽特?米切尔来说,这种冲击无疑对其小说创作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加上米切尔母亲就是一位女权运动的活动家,一生都在为争取妇女解放及妇女的政治权利而奋斗。

拥有独立事业的玛格丽特?米切尔就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与时代巨变的境遇下创作了她的不朽之作《飘》。

所以,《飘》绝不是一部仅供读者消遣的言情小说,它所折射出的女性价值观使它具有了新的意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小说在美国广为畅销,斯佳丽成了无数少女崇拜模仿的对象,从这一点来说,《飘》对推动三、四十年代的女性觉醒和解放运动起了积极的作用。

四、结束语《飘》不是女权文学作品,它只是一部女性文学作品。

米切尔也不是女权主义者。

她仅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情感化的思维品质、女性的生活经历及情感体验来表现一种矛盾、复杂的女性意识与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斯佳丽虽离经叛道,但其叛逆中仍存有对上流社会‘贵夫人’的认同回归,主体还是父权社会规定的角色意识。

这表明:米切尔复杂的女性意识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

斯佳丽按自己的人性尺度生活的决心,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在人格上为一代一代学习做人的青年女性树立了人生某一个阶段的楷模,特别是对推动三、四十年代的女性觉醒和解放运动起了积极的作用,也因此确定了《飘》在美国小说史乃至世界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1]玛格丽特·米切尔.英语学习大书虫研究室译.飘.伊犁人民出版社,2001.[2]西蒙娜·波夫娃.陶铁柱译.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3]西慧玲.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女作家批评.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扬玉珍.论《飘》的女性意识.吉首大学学报.1994(3)[5]丁云.《飘》的叙事话语女性特征.宁波大学学报.2002(2)[6]邹晶明.寻求自己的精神家园——斯佳丽身上的传统意识探微.江西社会科学.2003(3)[7]顾韶阳,王丽艳.《飘》与妇女觉醒——《飘》中女性价值观浅析.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8]毛德信.美国小说史纲.北京出版社,19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