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何以繁荣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2022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2022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b346142d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21.png)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2022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考查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查内容:综合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
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
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
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
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
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
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
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论述类文本阅读Ⅰ群文通练四传统诗歌唐诗含解析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论述类文本阅读Ⅰ群文通练四传统诗歌唐诗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b6e71ff8bd63186bcebbce3.png)
群文通练四传统诗歌(唐诗)主题解说中国五千多年的诗歌文化.犹如浩瀚奔腾的长江黄河.一泻千里.源远流长.而唐诗无疑是最瑰丽的一段、最动人的一章。
我们读了很多很多的唐诗.感受到了它的美.可是我们未必真的能了解唐诗所体现的精神.尤其是其中的自然精神;也未必去真正思考过为什么会形成璀璨的唐诗高峰。
练过这个小专题.自然会有这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一、(2019·山西大同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
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
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
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
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
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
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
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现代文阅读答案不言而喻,唐诗作为一部精神文化史,也作为一座借助强盛的国力和至多的人.docx
![现代文阅读答案不言而喻,唐诗作为一部精神文化史,也作为一座借助强盛的国力和至多的人.docx](https://img.taocdn.com/s3/m/a19d126abceb19e8b9f6ba32.png)
现代文阅读答案不言而喻,唐诗作为一部精神文化史,也作为一座借助强盛的国力和至多的人才而崛起的高峰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不言而喻,唐诗作为一部精神文化史,也作为一座借助强盛的国力和至多的人才而崛起的高峰,使得我们对它的研究,实际上是一种“高峰分析”。
李白、杜甫则是高峰中的高峰,对他们的研究,因而也就成了“双高峰分析”,其间的极端重要性也就不能不辨。
高峰时代是某种精神文化发育得最充分、丰富、完整和精深的时代,作为时代标志的高峰之高峰,则是该时代中最有才华内涵和形式创新能力的样本。
双峰出现在盛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
从漫长的时间维度着眼,往前,它意味着对以往诗史和文化史极其丰富深刻的接受;往后,它意味着对以后诗史和文化史的极其丰富深刻的被接受。
李杜诗学是以生命体验为核心的现代文阅读答案不言而喻,唐诗作为一部精神文化史,也作为一座借助强盛的国力和至多的人才而崛起的高峰。
杜甫有两句广为人知的诗,1句是自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句是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前一句中的“神”,并非所谓存在于彼岸世界的神,它是内在于人的心灵的特殊生命体验,标志着这种诗学带有浓郁的对生命世界的体验沟通的意味。
前一句诗讲的是对诗史和文化史的广泛吸收, 并且把这种吸收转化为诗的生命的情景。
“破”字,既是“读破”,又是“破蔽”现代文阅读答案不言而喻,唐诗作为一部精神文化史,也作为一座借助强盛的国力和至多的人才而崛起的高峰。
破蔽还真,使诗人在充沛的元气中滋养岀旺盛的主体创造欲望,对现实、人生有深刻透视,对历史、宇宙有透辟参悟,所写诗句,自有“惊风雨” “泣鬼神”的力度。
这种充盈着生命、充溢着力度的诗学,体现了盛唐气象。
雄奇是李太白的绝招。
太白写黄河,黄河的大小缓急, 竟是那么随心所欲,可以是“咆哮万里触龙门”,可以是“黄河如丝天际来”,在心理时空中任意擒纵伸缩,显示出创造主体的非凡魄力和气象。
辽宁省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卷(含部分解析)
![辽宁省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卷(含部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dd23730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ae.png)
辽宁省2022—2023(下)六校高一4月联考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
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
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
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
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便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
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
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
《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
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
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022-2023尤溪五中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
![2022-2023尤溪五中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7495ac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1a.png)
2022-2023尤溪五中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7分)材料一: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
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
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
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
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钟嵘所认识的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
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
如杜甫写在天宝乱世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当你看到沿途有饿死、冻死的人,难道不会去关心吗?所以,作诗的真正动机和兴起,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产生一种关怀。
诗歌的吟诵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
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的语言有四声——平、上、去、入,这种单音独体是我们中国语言的特色。
因此,诗歌有平仄和结构,有一种独特的声调。
而这不是古人生编硬派给我们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诗经》大多是四个字一句,就是因为我们独体单音的语言,四个字一句才能够表现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声调和节奏。
《诗经》里的第一首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两字一停顿,才有节奏,而这个节奏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基本节奏。
不管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原则上是两个字一个停顿,如“国破山河在”,是二二一的停顿。
“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二二三的停顿。
这种停顿,是诗词最基本的节奏。
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了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它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
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
我们来欣赏一首李白的作品《忆秦娥》。
2020届重庆市第七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届重庆市第七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3c86ceb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ad.png)
2020届重庆市第七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丝绸之路是中西文化频繁接触、交流的主要途径,唐代诗歌中的诸多西域名物品类以及文化现象均是这种交流过程的反映,丝路文化对唐代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空间之于文化,不仅仅只是地理概念,还应当包括时间观念和思想空间。
唐代诗歌的地理延伸从“阳关”“安西”到“葱岭”“西海”,直至“条支”“拂林”,正是汉代之后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延伸。
唐代承续汉事,积极开拓西北,经营西域,藉保关陇安全。
唐诗以汉喻唐,包含了对古人英雄业绩的向往、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对民族历史的崇敬和对国家实力的强烈自信。
如果地域性和时间性是向外的延伸,思想性就是向内的省视,而对于唐代诗歌而言,外来的思想影响莫过于佛教。
佛教于汉晋之间自西域传入,我国僧人又赴天竺求法,得佛教真传而使中国也成为佛教中心,至唐代达到鼎盛。
唐代文士礼佛及与佛教僧徒交往之风盛行,细密精深的佛理、意味幽远的禅意也使得唐代诗歌中弥漫着浓郁的佛学气息。
这种自觉自愿的能动选择、直指内心的深层体验,激活了诗人创作的灵感,他们借助长于抒情达意的古典诗歌,深刻表达出了心灵深处的生命意向和对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并存、多元文化共生的国家。
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概念和理论,并认为这个不可分割的民族统一体是历经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唐王朝加强对西域的经营,通过一系列羁縻州府的设置巩固了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其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西北诸族的拥护,唐太宗还被尊奉为西北各族共同的首领“天可汗”。
唐代诗人岑参两度西域入幕,远驻北庭、轮台,对边疆民族习俗感受至深,其诗歌就有对边疆和平安定、胡汉和睦相处的赞颂,《赵将军歌》:“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
”岑诗凸显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对各少数民族所产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这种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也使得唐代成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
2023-2024学年广州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广州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6f6313b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61.png)
2023-2024学年广州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唐代丝路沿线人文遗存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研究,可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方面是唐至北宋丝路沿线的各类遗存古迹对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影响。
从共时性角度看,又可将此线路切分为三个单元。
首先,关中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的影响。
关中古迹众多,其中尤以宫殿、帝陵和宗教遗迹最为有名。
宫殿巨丽,与赋之精神相合,其中尤以杜牧《阿房宫赋》最为有名。
这些赋作所书写的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等宫殿群的历史记忆或现实观照均属唐人的盛世文学书写范畴,包举天地之心,并烛见时代礼治精神。
华清宫与兴庆宫则因白居易《长恨歌》在宫殿政治意蕴书写之外,展现出其浪漫唯美的一面。
秦汉以来,长安迭为帝都,京城为帝陵环拥,形成别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圈,游离于京城与地方之间,成就了诸多诗人丰富的内在生命体验。
华山、终南山是关中久负盛名的山川,与帝都在空间上形成巨大的张力,王维、李白、杜甫、韩愈等卓绝一代的大诗人在内心对其充满复杂感情,并借此成为他们叩问仙道与天人关系的重要载体和思考人生进退出处的重要场所。
其次,河西走廊人文遗存的文学写作。
“陇头”是河西走廊上最具影响的文学意象,由于其在人文地理层面富有特殊价值,故使“陇头诗”成为唐诗中的重要题材,也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
就其内涵而言,书写内容主要包括边塞战事、征人思乡、大漠风光、陇头风俗等,分别展现出苍凉、悲壮和豪迈三种情感,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待“家”与“国”的矛盾心理和忠孝观念的碰撞,并最终使其经典化为中国文学写作中的重要意象。
最后,西域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也有重要影响。
西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多元。
丝绸之路在天山南北两麓共分三条道路向西通行,也因此形成了西域文学创作的绿洲化,体现出交通路线的分异与文学创作和传播的差异。
2024年广东省惠州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2024年广东省惠州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0f6438bb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c6.png)
2024年广东省惠州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
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
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
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又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
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
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柬之)和多种兰亭摹本,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
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这不正是《春江花月夜》那种“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风流、潇洒和亭亭玉立么?它们与刘、张、四杰的诗歌的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共同具有着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
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扬右军而抑大令,但他指出“质以代兴,物理常然”,以历史变化观点,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情动形言,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这与诗中的陈子昂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同样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发在笔墨之间。
并非偶然,不治他伎。
喜怒窘穷,忧悲愉佚,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见山水岩谷,鸟兽虫鱼,日月列星,风雨水火,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一表于书,故旭之书,不可端倪。
”不只是张旭狂草,这是当时整个书法的时代风貌。
一切都是浪漫的,天才的。
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抒发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么?是的,其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期。
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嘶马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嘶马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87c8661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d1.png)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嘶马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9分,每小题3分)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周成芳①李白,作为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以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②没有盛唐,就不会产生李白。
③天才人物左右不了时代的步伐,恰恰是随时代的推移,才不断有所谓的天才出现。
我们的目标不是用主要天才人物来界定时代,而是用那一时代的实际标准来理解、正视最伟大的诗人。
④从环境、时代的背景出发,伟大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而只是一个艺术家家族的杰出代表。
有如百花盛开的园林中的一朵更美艳的花,一株茂盛的植物的“一根最高的枝条”,而在艺术家族背后还有更广大的群众。
⑤唐诗在开元、天宝盛世全面繁荣。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把山水田园的静谧明秀的美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后人对此时期的唐诗有许多的评论,概括地说就是骨气端翔,兴象玲珑,无工可见,无迹可求,而含蕴深厚,韵味无穷。
作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诗人李白,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而又变幻莫测,情则滚滚滔滔,美如清水芙蓉。
李白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包容了那个时代所拥有的特色,又超越了那个时代,反映了那个时代昂扬的精神状态。
从某种程度上讲,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⑥自公元624年唐王朝一统中国,经过太宗、高宗、武则天、玄宗前期一百年的持续发展,唐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的朝代。
国力的强盛,政策的开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儒、道、佛三家思想并行发展,这一切为唐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道路。
盛唐的士子们因此对人生普遍抱有一种积极、乐观、进取的态度,集自信与狂傲于一身。
在李白身上更具有理想色彩,使其成为盛唐精神的一个标志。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55b422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c6.png)
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唐诗何以成为经典?从数量上来看,据专家估计,唐诗(包含五代诗)存世数量约53000首,作者约3000人。
这组数字,远远超过了从《诗经》以来到隋朝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全部诗歌的总和。
在作者方面,写诗几乎成为当时唐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精彩诗作留了下来。
因此,从作者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堪称中国历史上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诗之所以成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主要是因为它的艺术造诣登峰造极。
那个伟大的时代不仅诞生了李、杜这样享有世界声誉的诗人,而且还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名家,比如初唐四杰、王孟、高岑、晚唐的小李杜等。
不仅如此,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
既有像杜甫这样描写现实的伟大诗人,也有像李白这样风格比较浪漫的诗人,同时还有一些深受禅宗思想濡染的诗人。
而且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的发展,在唐代都达到一个全盛时期。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切好诗,到唐代已经被做完。
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的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我搞摩鲁迅先生此话之意,大约是如今的我们如果想写诗抒发胸中之意的时候,不妨直接引用一首唐朝诗人的诗即可,不必亲自操刀了。
唐诗之所以经典,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经典是要经过长时间检验的,而唐诗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
经典在流传过程之中,会得到不断的阐释和接受,会融入很多时代因素,成为作者和读者的一个公共空间,作者在写的时候就会留下空白,等着读者去填充。
读者在读一首诗的时候,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忽然之间豁然开朗,领悟到诗歌的真谛,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和作者发生了共鸣,这就是接受文学传播过程中的时间穿越性。
《红楼梦》中有“香菱学诗”片段,黛玉给香菱推荐“诗歌教科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了。
论唐诗兴盛繁荣的原因
![论唐诗兴盛繁荣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774d1110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fe.png)
2014-02理论研究唐朝是中国诗史上的黄金时代,无论古体律绝,还是五言、七言,都达全盛之境,派别的分立、思潮的演变呈现出眼花缭乱的景象。
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把“诗”归结于唐,可以看出唐朝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与垄断之势,“诗体”文学在唐朝达到了一个空前绝后的顶峰。
一、唐诗和演艺界联系在一起,诗是可以唱的在唐代,唐诗成为大唐盛世文化的主要旋律。
当时,主要的文化和娱乐活动就是靠那些艺妓去传播和点缀。
可以夸张地说,当时上至天子,下至黎庶,其文化生活都靠着那些歌者舞者来演绎,而歌者与舞者的演出剧本又大多出自作家。
所以,诗词又依附着歌舞的表演,传播到帝国的各个角落、各个阶层。
在文人间、在同僚间、在君臣间,几乎在每个阶层间,都有诗词的赠予唱和,那是当时历史阶段的最为有效的文化沙龙盛宴,并在整个文化互动中使得作品名传天下,给作者带来巨大的名和利。
再看唐代几个得力的皇帝,哪一个不爱好文艺音乐,不提倡风雅?太宗皇帝先后开设了“文学馆”“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唱和吟咏。
而高宗武后,更喜好乐章,常自造新词,编为乐府。
到中宗时代,君臣赋诗宴乐,更是时有所闻。
再看玄宗,此种行诗作乐风气更盛,他自己本身就是诗人乐师。
其他帝后亦多爱好文学,并以此来提奖后进。
更因为唐代以诗取士,于是诗歌一门,造成文人想要得官晋爵,走诗体歌赋之路才是最好捷径。
二、唐朝宽松的政治环境对诗歌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唐朝,历代君主极重诗才,少有广兴文字狱而耸人听闻的,这就让诗人感受到了诗人地位的提高,才使得诗人大众化、平民化,诗的内容也包罗万象。
太宗有《望送魏征葬》,玄宗有《送贺知章归四明》,宣宗有《吊白居易》,甚至连犯了死罪的诗人照样为他们编辑出版,以示不泯。
如此的宽容,是历代少有的。
唐代咏史诗、讽喻诗,直露且锋利非常,比起前代被贬的苏东坡或是清代常有的诛族惨案,唐代的诗人是很幸运的。
在唐朝诗体文学里,无论自然山水、战场边塞、农村商贾、宫妃贵妾,就连尼姑妓女的生活、政治现状、历史故事、贫富悬殊情形、妇女问题以及人生哲理、离别爱情,无不加以描写。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5(粤教版):单元质量检测四 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5(粤教版):单元质量检测四 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a3c5199aef8941ea76e059f.png)
单元质量检测卷四(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
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开始流通。
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少数,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
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
人既然很多,大家都这样,也就不觉其寒碜;不但不觉其寒碜,还要重新估定价值,“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②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
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也就是争取群众。
“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
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
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
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
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
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
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作诗如说话”,一语破的。
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
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
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玩意儿。
——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之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③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
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
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
2021年上师大附中闵行分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上师大附中闵行分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4c20afa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c7.png)
2021年上师大附中闵行分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晚唐时期怀古题材的篇什大量涌现。
诗人们面对昔日繁华一时的古迹,或者那些历史上称雄一时的帝王陵寝,联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都不禁生发出无限的感慨。
当然,中晚唐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其深层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
当年歌舞喧天的繁华城阙,如今却荒草离离。
诗人用自己的眼光、体验,来烛照历史的情境,使历史和现实沟通起来。
在历史中映出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
诗的意境都是以时空形式存在,而诗中的时空,又未必是自然客观的,甚至也非纯然心理的,而是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语),便是形容诗的时空张力。
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诗人多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
刘禹锡的《石头城》尤能体现此种双重时空特征,其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也是旧时风物。
当下的时空是眼前景,过去的时空隐含于其中,深邃的历史感寓含于诗境。
时空并置只是一种分析模式,而如果要在审美上感受到这种张力,并且获得对于历史的感怀、对于当下的省思,必以意象或意境的直击心灵才能生发出强烈的审美效应。
中晚唐的怀古诗,为了表现世事的沧桑陵替,往往以意象为焦点进行转换,绾合古今,使读者往来于古今之间。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通过“堂前燕”的流转,寓含人世之沧桑。
朱雀桥,乌衣巷,在六朝时都是大士族的聚居之地,而今却成了寻常人家。
“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
如果说,怀古绝句多数是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那么,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构成了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2020全国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Ⅰ 群文通练四
![2020全国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Ⅰ 群文通练四](https://img.taocdn.com/s3/m/1e4d246d4431b90d6c85c7d1.png)
群文通练四传统诗歌(唐诗)主题解说中国五千多年的诗歌文化,犹如浩瀚奔腾的长江黄河,一泻千里,源远流长,而唐诗无疑是最瑰丽的一段、最动人的一章。
我们读了很多很多的唐诗,感受到了它的美,可是我们未必真的能了解唐诗所体现的精神,尤其是其中的自然精神;也未必去真正思考过为什么会形成璀璨的唐诗高峰。
练过这个小专题,自然会有这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一、(2019·山西大同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
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
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
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
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
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
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
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七(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305e2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a6.png)
一、现代文阅读(共5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唐诗当然有着不同的读法。
买一本《全唐诗》,皓首穷经将它背得滚瓜烂熟,是否就意味着读懂了唐诗长篇随笔《唐诗的读法》,阐述了诗人西川对唐诗的另一番理解。
他认为,读唐诗,不能把古人供起来读,而应以同代人的立场去理解唐代诗人所关心的问题,理解他们创作的秘密何在,思考“古人为什么这么做”。
“只有当我们深入古人之间,看他们互相争吵,这时,古人才能活起来”。
这应当也是唐诗的另一种读法。
采用何种态度阅读古文学,英伦才子亨利·希金斯在《如何读懂经典》中专用了一章的篇幅来回答这个问题。
他认为,在物质世界中无所用的诗,在物质世界以外却大有可为。
作家乔治·普登汉姆把诗比作“良药”:“若能从容地悲伤,也是件乐事”,难过的时候,“悲伤本身”也有助于“治愈心病”。
在唐诗里,不但每一个物象都有其代表的意境,唐诗还“给我们当头棒喝……使我们从醉生梦死中惊醒,看到生命有多宽广”(美国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语)。
阅读经典,一是从古诗词中获得修养,二是创造的秘密,就是“古人为什么这样做” 唐人怎么写诗又为什么写诗为什么好诗人多集中在唐代唐人写诗跟他们的生活方式之间是什么关系唐代诗人、读者、评论家的诗歌标准与今下相异还是相同他们又是如何处理他们的时代西川认为,诗“追求深层含义”,“值得讨论的问题太多了……”在他看来,“唐人写诗,是充足才情的表达,是发现、塑造甚至发明这个世界,而不是简单地把玩一角风景、个人的小情小调。
”“哲学家能在政治与道德思想的语言上另辟蹊径,诗人最重要的是在情感语言上别出心裁。
”西川并不完全认同亨利·希金斯这一观点,他认为,“以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发音来阅读以中古音写就的唐诗,这本身就有令人不安之处……”在他看来,即便“看出、分析出唐诗的立意之高、用语之妙”,也未必读出唐诗的“真实面”。
正如评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所言,所有文学形式中就属诗“最为隔绝在历史洪流之外”。
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23c6574d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d2.png)
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综合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嗅到了空气中酝酿的各种花的香味,听到了静谧.雨声,看到澄清的河水;我们知道了盲人对光明的热切企盼,学会了如何面对分歧,感受到了母爱是永远的荫①bì______;这就是半学期来的语文之旅。
1.文中加点字“谧.”的读音正确的是()A.bìB.bíC.mìD.mí2.在文中横线①处填入汉字正确的是()A.敝B.蔽C.弊D.薜二、选择题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校园辩论赛中,同学们对答如流、侃侃而谈....,校长看着美不胜收的孩子们赞不绝口。
B.救援人员提醒,爬山游玩一定要远离人迹罕至....的野外,而且必须避开大风天气。
C.疫情期间东乡的街道没有了往日的热闹,只有鸟儿在枝头盘旋,时不时发出叽叽喳喳的叫声,真是人声鼎沸....。
D.我坐在书桌前一动不动地读了许久的书,不知不觉中,双腿已经变得麻木不仁....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同学们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B.通过这一周的加班加点,使他终于把《春》这篇文章一字不落地背了下来。
C.“川剧进校园”的成效并不显著,原因是对地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的。
D.近几年,他记录下来的文字大约有600页。
5.“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
”______,______,______。
大运河的滟滟波光映照着扬州历史的变迁。
可不是个好地方?下列三句话填入文段对应的空格中,排序正确的―项是()①明月湖畔璀璨的灯光彰显着今日的辉煌①木兰苑内的千年银杏诉说着隋唐风流①东关街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含蕴着明清时尚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6.下列句子中,传统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他老人家就行了。
唐诗何以繁荣阅读题含答案
![唐诗何以繁荣阅读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5e7853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c7.png)
唐诗何以繁荣阅读题含答案唐诗何以繁荣众所周知,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诗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大大发展了歌行体样式,丰富了诗歌内容,把我国古典诗歌艺术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峰。
唐朝是广为人知的诗歌天堂,“唐诗宋词元曲”之说,其中把诗归结于唐, 由此可看出唐朝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之高与垄断之势。
唐诗知名作者有2000多人,保存在《全唐诗》中的诗作40000多首。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骨陈子昂、诗杰王勃、诗魔白居易等诗坛泰斗,如满天繁星,熠熠生辉,其脍炙人口的诗篇,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鲁迅先生感叹:“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唐诗之所以繁荣,不外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这四个方面的原因。
具体说来,唐诗的空前繁荣,主要是因为前代的广泛积累,为唐诗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的发展,为诗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科举要考诗歌,经诗赋取士的制度,造成了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
最关键的一条是,唐代政治开明,在发展中解除了诸多束缚,这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唐朝提倡儒家、道家、释家并存,允许外来宗教在国内传播。
这对于开阔眼界、解放思想、促进文学艺术的交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
作为统治这个朝代的王族,唐帝国一代雄主傲视群伦,胸襟眼界之开阔前所未有。
更重要的,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
连太宗李世民也具有外族血统,因此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明。
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背景,李姓王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化外文明,此等自信,积弱之宋实难企及,明清两代,国势渐衰,也难望其项背。
大唐朝奉行的国策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讲究对待外族一视同仁。
很多域外文化溶入中华文化之中,呈现一片天朝大国的风尚。
唐朝国力强大,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信心,对存在的问题不避讳,人臣敢于进言,君主积极纳谏,诗人创作自由,反映社会问题迅速而尖锐,具备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襟和气度。
唐代诗歌繁荣[唐代诗歌的繁荣阅读答案]
![唐代诗歌繁荣[唐代诗歌的繁荣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682f829b6648d7c0c7469b.png)
唐代诗歌繁荣[唐代诗歌的繁荣阅读答案]唐代诗歌的繁荣阅读答案唐代诗歌的繁荣阅读答案《唐代诗歌的繁荣》阅读材料①孔子教导学生一定要学诗,因为诗是调理性情的工具、参与社会的素养、增广见闻的途径。
这说明在孔子的时代,诗就是上流社会交往的话语,“不学诗,无以言”。
这一传统一直延续下来,到唐代得到了发扬光大。
在唐代,欣赏诗的人不再限于少数世袭贵族,而扩大到了广大士庶;吟诵的诗歌也不再是像《诗三百》那样的成品,而是出自于同时代人的当下创作。
在唐人的生活中,诗歌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
②在唐代,诗歌活动是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构成元素。
举凡庆典、饮宴、游览、欢会、送别等场合,都要有诗歌活动。
如果没有诗歌的加入,这些活动就大为逊色,甚至不成其为某种活动。
③在唐代,人们习惯于用诗的语言来传达思想和情感。
举凡言志、抒怀、问讯、陈情、干谒、请托、公告、谈艺等活动,都可以用诗来表达。
在许多情况下,诗可以代替各种文体,人们可以用诗来表达任何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④在唐代,能诗是一个人具有文化素养的标志,是参与上层社会活动的必备条件。
读书人要想步入上层社会,就一定要熟悉上层社会的语境。
在“不学诗,无以言”的生活氛围中,诗是最有效的资质证明。
一个孤立无援的士子,完全可以凭借诗艺进入上层社会。
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向韦左丞陈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在杜甫看来,能诗是“立登要路津”的充分条件。
⑤中国诗歌传统在唐代得以高扬的关键是皇帝的提倡。
皇帝在这一社会风气的形成当中起到了一个核心的作用:由皇帝到王公贵族,由官员到百姓,由宫廷到京城,由京城到州县,不断向外扩散,最终形成了全民尚诗的社会风气。
早在贞观年间,太宗就开启了这一风气。
当时君臣们就认识到,诗歌活动不仅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而且是国家政治的组成部分,是理想社会的重要标志。
此后历代君主相沿成习,并推出了一系列激励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何以繁荣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
答案- 语文网
唐诗何以繁荣
众所周知,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诗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大大发展了歌行体样式,丰富了诗歌内容,把我国古典诗歌艺术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峰。
唐朝是广为人知的诗歌天堂,“唐诗宋词元曲”之说,其中把诗归结于唐, 由此可看出唐朝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之高与垄断之势。
唐诗知名作者有2000多人,保存在《全唐诗》中的诗作40000多首。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骨陈子昂、诗杰王勃、诗魔白居易等诗坛泰斗,如满天繁星,熠熠生辉,其脍炙人口的诗篇,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鲁迅先生感叹:“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
唐诗之所以繁荣,不外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这四个方面的原因。
具体说来,唐诗的空前繁荣,主要是因为前代的广泛积累,为唐诗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的发展,为诗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科举要考诗歌,经诗赋取士的制度,造成了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
最关键的一条是,唐代政治开明,在发展中解除了诸多束缚,这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唐朝提倡儒家、道家、释家并存,允许外来宗教在国内传播。
这对于开阔眼界、解放思想、促进文学艺术的交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
作为统治这个朝代的王族,唐帝国一代雄主傲视群伦,胸襟眼界之开阔前所未有。
更重要的,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
连太宗李世民也具有外族血统,因此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明。
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背景,李姓王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化外文明,此等自信,积弱之宋实难企及,明清两代,国势渐衰,也难望其项背。
大唐朝奉行的国策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讲究对待外族一视同仁。
很多域外文化溶入中华文化之中,呈现一片天朝大国的风尚。
唐朝国力强大,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信心,对存在的问题不避讳,人臣敢于进言,君主积极纳谏,诗人创作自由,反映社会问题迅速而尖锐,具备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襟和气度。
各族文化更是百花齐放,万家争鸣。
我们不难看到,唐诗题材广泛,其中揭露封建社会的丑恶与黑暗,矛头指向贪官污吏甚至皇帝老爷的诗也占很大比例。
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讽刺唐玄宗信神求仙,杜甫的《三吏》、《三别》揭露官吏的残暴和民间疾苦,白居易的《轻肥》抨击了官宦们的奢侈腐化。
批评时政是唐诗的特色之一,比其艺术特色更加难能可贵。
《容斋随笔》载,“唐诗无讳避”,“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
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及
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
”诚如作者洪迈所言,许多“讽谏诸章”,在唐朝诗人笔下“反复及言”,上面“不以为罪”,而“今人”、也包括很多古人皆“不敢尔也”。
隋炀帝曰:“有谏我者,当时不杀,后必杀之”。
“隋氏以主骄臣谄亡天下”,“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
明朝诗人高启因写《宫词》,为朱元璋猜忌而被腰斩。
李白、杜甫等如生在隋朝或明朝,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正是唐代的开放与自由,最大限度地拓宽了文学的创作空间,唐诗才能跃居文学之巅,成为诗歌之最。
唐朝的强大催生了唐诗的繁荣,唐诗的繁荣折射了唐朝的伟大。
带刺的唐诗不仅没有为唐朝抹黑,反而为唐朝的政治开明作了最好的注脚。
带刺的唐诗告诉我们,强大的国家不惧怕批评,害怕批评的国家难以强大。
批评不是洪水猛兽,谄媚的赞歌才是。
(摘编自许家祥《唐诗何以繁荣》)
1.下面关于唐诗繁荣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朝国力强大,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极为适合诗歌创作,这种优越的社会背景为诗歌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B.唐朝诗人众多,知名的诗人就有2000多人,不知名的诗人更是不计其数,庞大的创作队伍为诗歌的繁荣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
C.唐朝重视诗歌,实行经诗赋取士制度,科举要考诗歌,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使读书人重视诗歌创作,造成了重视诗歌的社会风
D.唐代政治开明,实行宽松的政治政策,在自我发展中解除了许多束缚,统治者这种博大的襟怀为诗人自由创作搭建了宽广的平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诗浩如烟海,保存在《全唐诗》中的诗作40000多首,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骨陈子昂等优秀的诗人如满天繁星,熠熠生辉。
B.唐诗源远流长,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有前代的广泛积累,诗歌创作久盛不衰,诗歌内容丰富多彩,歌行体样式极大发展。
C.唐诗成就辉煌,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不可逾越的高峰,大唐帝国在诗歌历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和垄断之势,是广为人知的诗歌天堂。
D.唐诗质量优异,鲁迅先生评价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并感叹: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后世诗人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创作了大量的批评时政的诗歌,这说明唐代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了信心,对存在的问题毫不避讳。
B.唐代诗人写诗尽可直辞咏寄,无需避隐。
就连外人不应该知道的皇宫中的私生活,他们也敢反复抒写,皇帝并不因此给他们治罪。
C.《容斋随笔》的作者——南宋文学家洪迈认为,许多“讽谏诸章”,在唐朝诗人的笔下“反复及言”,今天的人和古人都不敢那么
D.隋炀帝对谏我者必杀之,秦不闻其过而亡天下,朱元璋将诗人高启腰斩,这些例子反衬了唐代的开放与自由,折射出唐朝的伟大。
1.【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中主要内容的理解,对错误选项的设置有一定的迷惑性,语言叙述“振振有词”,考生容易误入陷阱,命题试图锻炼考生排除干扰的能力。
【解析】唐诗繁荣的原因,是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
B项说的是唐诗繁荣的表现,而不是原因。
从结构上看,首段是引子,说的是唐诗的辉煌成就和繁荣的局面;第2段进入正题,但B项理解的依据却来自第1段,由此可判定该项错误;另外从B项本身的说法来看,“唐朝诗人众多,知名的诗人就有2000多人”,已经不是为诗歌的繁荣提供了前提条件的问题了,而是繁荣的标志。
其它三项均符合文意。
2.【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点较为巧妙,解题的角度较多,暗含了标
点符号的运用和名言名句的积累,对培养缜密的思维和灵活的推理具有积极的训练意义。
【解析】D 项张冠李戴。
该项的表述来自第1段最后的句子,可以从三个角度作答。
①“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是韩愈的名句,不是鲁迅先生的。
如果考生知道这个句子的出处,则可一锤定音。
②如果不知道名句出处,可从标点符号的运用上判断。
“鲁迅先生”夹在“……光焰万丈长。
”和感叹:“……”之间,后面的冒号说明引号部分是鲁迅感叹的全部内容,前面的引号部分与鲁迅的感叹无关。
如果是鲁迅先生说的,“感叹”后面要用逗号。
③通过灵活的推理进行判定。
从文中原句来看,该项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是鲁迅对唐诗的评价牵强附会,是站不住脚的。
3.【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有关重要句子的理解,意在引导考生细心审读文章,与有关选项认真比对。
【解析】C项说法过于绝对,把局部说成了全部。
“今天的人和古人都不敢那么写”,“古人”前面缺少“很多”“许多”等限制成分,参见倒数第2段的有关句子。
该项的说法不仅与原文不符,而且与后文的内容——隋炀帝、秦、朱元璋等滥杀敢于进谏的古人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