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法律的道德化和道德的法律化是永不停歇的过程原文
法律的道德化和道德的法律化是永不停歇的过程原文道德与法律的联系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
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益。
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 是法律的有益补充。
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 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
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
2.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法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 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
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调整的对象不同。
法调整的是人们的外部行为,即意志的外在表现,因为法定首要任务是要建立一种外在秩序。
道德则不同,它同时要求人们的外部行为和内在动机都符合道德准则。
它给人们提出并要求解决的不仅是举止行动,还包括动机和世界观问题,而且更注重后者。
2.表现形式不同。
法是以“国家意志”形式出现的,表现在政权机关所制定的宪法、法律、法规、决议、条例、指示等规范性文件中。
道德则是以“社会意志”形式出现的,作为“社会意志”,它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如医务道德、政治道德、商业道德、社会舆论、社会公约等。
3.调节人们行为的方式不同。
法是通过为人们确定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 通过建立法律关系来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
而道德则主要是通过为人们指出在社会生活中的义务,在人们中间建立起以义务为纽带的道德关系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什么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什么1、目的一致,道德和法律都是行为规范,都是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
二者都是重要的社会调控是手段。
两者在根本目的上具有一致性2、内容转化,道德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维护社会秩序所要求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是必须遵守的道德。
另一类是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增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较高要求的道德,是应当遵守的道德。
前者通常上升为法律,也是法律所调整的内容。
3、功能互补,道德在调整范围上对法律具有补充作用。
有些行为不宜由法律调整或者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同时,法律在约束力上对道德具有补充作用。
相比法律,道德的约束是软约束,因此,重要的道德转化为法律,就可以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
4、相互促进。
法律对传播道德具有促进作用。
法律的实施,往往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观念的培养。
因为法律与道德的评价标准虽有不同,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或相近的,而且更为明确,所以法律的实施对道德观念的培养可以起到强化促进作用。
同时,道德对法律的实施也具有促进作用。
遵纪守法通常是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增强道德观念有助于人们自觉守法。
扩展资料道德和法律在一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
反之,一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道德与法律、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②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③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④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关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关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1.存在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习俗、习惯和道德去调整全部的社会关系已经不可能,社会需要更强有力的、更广泛的、普遍的标准去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律也就应运而生。
法律的出现,并非由此结束道德的历史使命,道德仍然在社会生活中对人们的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规范作用。
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法律和道德的一般关系:道德所禁止或许可的也为法律所禁止或许可。
如在日常生活中,杀人、抢劫、欺诈等行为是违反道德的,在法律上也是禁止的;而诚实信用、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都是道德上赞许的,法律上也是许可的。
道德上不许可但是法律上是许可的。
例如,因超过诉讼时效而失去胜诉权,法律是许可的,但却是道德所不容的。
道德许可的,但法律上是不许可的。
复仇,在法律上是禁止的而在道德的层面上却是许可的,甚至是有意义的。
一般来说,当法律与道德冲突时,道德可以作为衡量法律优劣的标准,可以从价值上指引法律;而法律则可以校正道德的标准。
2.联系与区别2.1法律与道德的联系其一,相互渗透。
法律贯穿道德的精神,道德从价值上指引法律。
法律的很多规范都是根据道德原则或规范制定的。
而道德的许多内容又是从法律中汲取的。
其二,相互制约。
道德可以对法律的公正性及其程度作出评价以保持法律发展的伦理方向。
而通过立法和司法的环节又可以促使某些道德规范的发展和完善以制约不道德行为不得越出法律许可的范围。
其三,相互保障。
从实质上讲,凡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同时也是或可能是违反道德的行为;凡是违反道德的行为,也是或可能是违反法律要求的行为,尽管不一定必须直接追究违反者的法律责任。
其四,相互转化。
相互转化关系首先表现为“引德入律”或“从律到德”这样两个过程,道德规范作为社会自律的内容,可以转化为法律规范的社会他律的内容,而随着法治的加强和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法律规范中他律机制,也会逐步内化为人们道德自律的机制。
2.2法律与道德的区别(1)产生的背景不同。
道德是在原始规范的基础上产生的,最早表现为禁忌、风俗和礼仪等。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1、法律与道德存在三种基本关系:
(1)是道德的法律化;是道德的非法律化;是一些道德要求既可以法律化也可以非法律化。
(2)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六十条
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销的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交付赠与财产的,受赠人可以请求交付。
依据前款规定应当交付的赠与财产因赠与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毁损、灭失的,赠与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二、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1)道德和法律都是上层建筑;
(2)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行为标准;
(3)法律是道德的重要载体。
品德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是什么品德与道德关系的具体内容
品德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是什么品德与道德关系的具体内容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二者的区别可归结为:1、产生的条件不同。
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
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
2、表现形式不同。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国家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等。
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
它一般不诉诸文字,内容比较原则、抽象、模糊。
3、调整范围不尽相同。
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为,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善。
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从广度上看,由法律调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调整。
当然,也有些由法律调整的领域几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断,如专门的程序规则、票据的流通规则、政府的组织规则等。
在这些领域,法律的指导观念是便利与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机制不同。
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律来维持。
5、内容不同。
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而道德一般只规定了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
比如说,面对一个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义务,却未赋予你向其索要报酬的权利。
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报酬往往被视为不道德。
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
法律与道德的三种基本关系
法律与道德的三种基本关系李林2012-10-29 14:50:26 来源:北京日报实践证明,在现代社会,任何国家的法律和道德都是不可能完全分离的。
那么,究竟该怎样认识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我认为,从法理学和伦理学方面来看,法律与道德存在三种基本关系:一是道德的法律化。
即通过立法把国家中大多数的政治道德、经济道德、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转变为国家意志,成为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
一般来讲,道德是法律正当性、合理性的基础,道德所要求或者禁止的,往往是法律做出相关规定的重要依据,因此,大多数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社会行为的立法,都是道德法律化的结果。
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是法律的源泉,是制定法律的重要依据,是评价法律善恶的重要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立法工作,不断加强民主科学立法,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这个法律体系中,许多法律规定的内容,都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法律化的积极成果。
例如,我国法律规定诚实守信、赡养父母、抚养子女、尊重和保障人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等,总体上都反映或者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要求。
二是道德的非法律化。
道德与法律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的大多数道德已经或可以法律化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少数或者某些道德是不能法律化的。
例如,男女之间的恋爱关系、同事之间的友爱关系、上下级之间的关爱关系、孝敬父母的伦理要求以及公而忘私、舍己为人、扶危济困等道德追求,一般是很难纳入法律调整和强制规范的范畴而使之法律化的。
在某些道德不能或不宜法律化的情况下,不要随意使这些道德问题成为法律问题。
三是某些道德要求既可以法律化也可以非法律化。
目前,有的地方出现的见利忘义、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明我国法律对于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作为制度的道德
无论是自然法学派还是实证主义法学派在法律 与道德关系这一问题上都存着缺陷,我个人认为 作为“自律〞的道德与作为“他律〞的法律是有 区别的。用于“自律〞的道德,往往强调“自治 〞。“自治,往往是向内的,意味着自己决定自 己,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强调自己 是个人行为的判断者,而“他律〞那么认为人的 理性是有限的,道德和个人良知是靠不住的,因 为人们在物质、欲望的诱惑下是不堪一击的, “即使有善良倾向的人,假设他从损害他人的行 为中获得的快乐远大于不愉快的间接内心感受, 那他们中许多人就可能牺牲自己的良知,而把自 己的利益建立在他人的受损之上。
在标准和秩序层面这种区别具体表现为:〔1〕生 成方式上的建构性与非建构性;〔2〕行为标准上 确实定性与模糊性;〔3〕存在形态上的一元性与 多元性;〔4〕调整和评价方式的外在侧重与内在 关注;〔5〕运作机制上的程序性与非程序性;〔6〕 强制方式上的外在强制与内在约束;〔7〕解决方 式上的可诉性与不可诉性。然而从人的生存状态、 生存价值和生存目的,即从人的全面自由开展与完 善的角度来思考,法律和道德存在本质的联系。法 律要从人的自由全面开展这一终级意义上对现实的 人的现实生活给予关切.以求得实在的真;法律要对 人的法的生存方式与存在样式的现实意义和理想的 道道价值作出回应,以导向伦理的善;在此根底上 力求到达的恰是人的法的生存方式与存在样式的理 想与现实、事实与价值、真与善的高度统一,以寻 求生活的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最后,通过对法律实践进行道德批判所形 成的法律实践理性所表达的价值是给具体 的法律实践确定的一个批判的尺度。一个 法律或是符合技术标准的具有完美形式的 体系,或是符合功利标准的具有效率的运 行过程,或是两者都符合也不一定是一个 完善的法律。因为法律还必须具有其所形 成的法律的实践理性。这一批判的尺度是 不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根底的,而是以 人的全面自由开展所表达的人的终极道德 为根底的。
法与道德的关系
法与道德的关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法与道德相区别:1、法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范畴。
前者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2、法与道德的规范内容不尽相同。
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益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即应当做什么或者不应当做什么,并不一定要求社会或者他人对其承担等量的义务。
3、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结构不同。
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
4、保证法与道德实施的力量不同。
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等诸手段。
5、法与道德的形成条件和表现形式不同。
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
6、法与道德的调整范围不同。
可以说大多数的社会关系即可以由法和道德共同调整,也可以由它们各自调整;但是也有少数的社会关系只能由道德来调整。
7、法与道德的发展前途不同。
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它最终将被道德所取代,人们将凭借自我道德观念来实施自我行为。
(二)、法与道德相联系1、一国范围内的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的体现。
2、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相互渗透。
3、法与道德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
“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4、道德的状况制约立法的发展。
5、道德对法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6、道德有助于弥补法律调整的真空。
7、法必须以道德作为价值基础。
8、法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论述法的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法,属于历史范畴。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阶段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1、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2、法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奴隶主阶段和奴隶阶段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存在严重的对立,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和激烈的对抗,正是这种矛盾和斗争,导致了国家和法的产生。
道德与法治的关系
道德与法治的关系道德与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概念,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对于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道德与法治之间的关系,并深入探讨它们的联系和互动。
一、道德和法律的定义与作用道德是指个人或集体根据社会规范和准则对于行为的判断和评价,是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和行为规范。
道德的核心价值在于善与恶的区别,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品质和品德,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正确的决策。
法律是国家或社会权威机构制定和强制执行的行为规范,是一套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准则。
法律通过明确规定权利和义务,并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和惩罚,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法律的存在和实施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公平和公正的框架。
道德和法律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规范行为的功能,它们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道德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遵守公认的道德规范,通过内心的自律来对待他人和自己。
法律是一种外在的法律规范,它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二、道德和法律的关系1. 法律基于道德法律的制定往往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的。
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认可的价值观往往是法律的来源和依据。
法律的制定需要考虑到社会的道德需求和期望,以保障公众的利益和福祉。
法律是道德的具体实施和规范化,它通过明确的法条和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2. 道德是法律的前提道德是法律的前提和基础。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借助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选择。
如果一个社会缺乏道德约束和伦理准则,即使有再多的法律也无法真正保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道德是人们内心对于行为的准则,它为法律提供了行为规范的基础。
3. 道德和法律相互促进道德和法律是相互促进和加强的关系。
道德要求人们遵循某种行为准则和规范,而法律则通过强制力来确保人们遵守这些行为规范。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可以推动人们树立和遵循道德规范,而道德约束也对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起到引导和支持的作用。
4. 道德和法律的冲突与调和在实际生活中,道德和法律有时可能会发生冲突。
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辩证关于系
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辩证关于系1. 引言法律与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领域。
法律是以国家或地区的立法机关所制定的规范和条款,具有强制性和具体性;而道德则是指人们对于行为和价值的基本原则和准则的认同,具有自愿性和抽象性。
本文将探讨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分析二者的联系、冲突和相互促进的作用。
2. 法律与道德的联系法律与道德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而存在的规则体系。
法律和道德的基础都是对人类行为的规范和制约,二者共同追求社会公正、公平和和谐。
在某种程度上,法律的制定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而道德又是法律的核心和灵魂。
3.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尽管法律和道德具有联系,但二者并非完全一致。
在实践中,法律与道德之间可能会产生冲突。
法律是通过立法程序确定的,具有一定的形式和程序,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可能存在不同的法律规定。
而道德则是人们内心自觉形成的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因此道德可能会对某些法律产生质疑或者抵触。
4. 法律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尽管法律与道德可能会有冲突,但法律对于道德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法律的存在和实施可以约束行为,保护人们的权益和利益,进而促进社会的道德进步。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可以强化人们对于道德的认同和遵守,推动社会价值观念的进步和提高。
5. 道德对法律的补充作用与法律的具体性和强制性不同,道德是一种抽象性和自愿性的规范。
道德的存在可以填补法律的不足,道德所强调的是人们内心的责任和良知,可以在法律未能覆盖到的领域起到补充和引导的作用。
道德的规范对于塑造公民的品质和道德观念起到重要的作用,使得法律在社会中更加有效和有力。
6. 辩证关系的意义和启示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产物。
二者相互制约、互为条件,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秩序和道德价值体系的基础。
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醒我们,不仅要注重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更需要培养和弘扬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九年级政治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引言在人类社会中,法律和道德是两个不可或缺的概念。
法律作为一种正式的规则体系,管理着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而道德则是一种人们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但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并谈谈二者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法律与道德的定义和特征•法律:法律是由国家或政府制定并强制执行的一系列规则和制度。
它是一种外部的、普遍适用的行为准则,违反法律规定将会受到法律制裁。
•道德:道德是一种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它是一种内在的、个体主观认可的规范,不同于法律,道德通常不具备强制执行的力量。
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关系法律和道德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关系: 1. 法律源于道德:法律的制定往往反映了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很多法律规定都建立在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基础之上。
2. 法律制约道德:法律的存在可以对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进行法律制裁,通过威慑和处罚,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3. 道德引导法律:道德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律的制定和发展。
社会道德的变化和进步往往促使法律相应地进行修订和完善。
法律与道德的差异尽管法律和道德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1. 强制性:法律具备强制执行的力量,违法者将受到法律制裁;而道德通常缺乏强制性,违背道德准则只会受到道德责备。
2. 适用范围:法律是普遍适用于整个社会的,而道德准则则可能因文化、宗教、地域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3. 审判标准:法律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程序,通过法院进行判决和判决的执行;而道德更多是一种主观判断,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程序。
法律与道德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法律和道德在日常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 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法律规定了人们的行为准则,保证了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公共秩序的维护。
道德则影响人们涉及公共利益的个人行为,在社会中起着约束和规范的作用。
2. 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法律的完善和更新,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具有共同的性质、任务和目标。
1.有着共同的指导思想和阶级本质。
思想: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都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2.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有着共同的任务和目标。
二、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和互相补充关系。
1.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关系主要表现在:
①法律和道德都把公民素质的重要内容作为自己的行为规则来要求,使之得到强化。
②社会主义法律把社会主义道德的某些要求法律化,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并运用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其实施。
我国法律把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规则的行为用法律来加以制裁和打击。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德把“遵纪守法”作为社会美德来倡导,对破坏法纪的行为加以谴责。
2.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互相补充,主要表现在:
社会主义法律所没有或难以涉及的地方,社会主义道德却能发挥作用。
三、提高道德水平有助自觉守法、护法。
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提高了,就会转变守法观念,变“要我遵守”为“我要遵守”。
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更自觉地与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
补充:
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规则。
1.形成的方式完全不同。
2.依靠的力量完全不同。
3.发挥作用的广度和深度也不相同。
论述法与道德的关系
阐述法与道德的关系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出现的,作为司法机关办案依照的,拥有广泛性、明确性和必定性的,以权益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第一和主要表现执政者意志并最后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各样社会规范的总称。
道德是相关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羞耻、文明与野蛮等观点、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归根结底它是由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决定并由社会舆论和人们心里信念保证明现的。
1、法与道德的一致性(1)二者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有共同的实质,都担负着确定和保护必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次序的使命,在基来源则上也有诸多一致之处。
(3)二者相辅相成。
它们都有调整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功能,是引导、评论人们行为的尺度。
法重视于对人们外面行为进行调整,道德则第一调整人们心里的活动。
它们各自从不一样角度发挥调整必定社会关系的作用。
(2)二者互相浸透。
法既表现某些道德精神,又直接给予某些道德以法的效劳,使其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的规范。
一般说,凡是法所严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遣责的行为,违犯了法常常也违犯了道德;法所要求的行为,常常也是道德所鼓舞的行为。
2、法与道德相差别:(1)、法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一样范围。
前者属于制度的范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心识形态的范围。
(2)、法与道德的规范内容不尽同样。
法律规范的内容主假如权益与义务,重申二者的衡态;道德重申对别人、对社会合体执行义务,肩负责任,即应该做什么或许不该该做什么,其实不必定要求社会或许别人对其肩负等量的义务。
(3)、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构造不一样。
法律规范的构造是假设、办理和制裁或许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结果;而道德规范并无详细的制裁举措或许法律结果。
(4)、保证法与道德实行的力量不一样。
法由国家的强迫力保证明行;而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心里观点、宣传教育以及公共斥责等等诸手段。
(5)、法与道德的形成条件和表现形式不一样。
法是依照特定的程序拟订的,主要表现为相关国家机关拟订的各样规范性文件,或许是特别判例;而道德往常是耳濡目染的。
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
德与法的辩证关系
德指的是道德,也就是指一个人或社会有正确的行为以及责任。
法律则是社会的统一行为
准则,是改正某种不正之风的方法。
德与法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法律是德的重要载体。
法律可以起到一定的阻遏作用,遏制人们对于违反社会道
德的行为,从而使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人人都具有良好的德行和责任感。
法律是国家权
利和义务的发挥统一准则,它可以一定程度上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也是一种有效的道德准则,能够帮助人们获得良好的道德标准。
另一方面,道德是法律的基础。
如果没有道德的规范,是不可能有法律的存在的。
就是说,如果没有道德的准则,就没有确立法律的根据,因此法律就不能发挥作用。
此外,社会进
步必须依靠道德,而广大群众就是法律的使者,社会兴旺必须由道德助推,而法律就是拨
片子和补强的方法。
德与法的辩证关系,它们是密不可分的,是同根相照的,必须让法律与道德结合,结合在
一起,才能引领社会迎向辉煌的未来。
法与道德的关系
法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永恒存在于法哲学研究领域的关系命题, 自法律从道德之中逐步剥离而独立开始, 经历了很长时间相互碰撞与融合的漫长发展时期。
二者于社会领域内同属上层建筑的范畴, 法律更是起源于阶级社会产生的道德的分离衍生物, 法律属于社会制度领域, 而道德则是社会意识形态。
从两者关系中分析异同, 从当代法律规定中寻找互化的证据, 以更深刻透彻的理解二者关系, 并理为践用。
道德与法律互补关系理论的提出哈贝马斯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他从社会学理论视角指出随着生活世界合理化, 法律和道德从生活世界中分化出来, 提出了重新探讨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现实依据。
他从法哲学视角指出自然法主张法律建立在道德基础上, 实证法坚持法律与道德的中立关系, 两者都片面理解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他从商谈理论视角指出法律从功能上补充了道德的不足, 道德为法律合法性提供了理由, 明确指出了法律与道德之间的互补关系。
哈贝马斯为我们理解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商谈论证思路。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一直是道德哲学、法哲学和社会学领域中一个令人备感困扰的问题。
许多思想家, 诸如韦伯、福勒、哈特、凯尔森、德沃金、庞德、波斯纳、卢曼等人对法律与道德关系问题进行过探讨, 他们对法律与道德关系做出了各种解释, 然而很难说就已经把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解决好了, 更多地只是为解决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某种思路。
哈贝马斯就是其中的一位思路贡献者。
尽管国内已有学者探讨了哈贝马斯的法律与道德关系理论, 但结合哈贝马斯的社会学、法哲学相关观点和商谈理论进行论证的相关成果不多, 有待进一步深化。
哈贝马斯注意到社会进化导致法律与道德的分离, 他既不同意自然法传统在法律与道德关系问题上视道德为法律基础的观点, 也不同意实证法传统在法律合法性问题上所持的道德中立立场, 而是采用商谈理论论证“法和道德的互补关系”, 主张法律缓解了道德重负, 道德为法律合法性提供了论证理由。
道德与法制的关系
道德与法制的关系道德和法制是对于人类社会行为规范的两种不同的体系。
虽然它们有不同的来源和目的,但它们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公平正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道德和法制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和互相影响。
相互关系道德和法制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
首先,道德规范是法制的基础。
法律的制定往往基于社会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原则。
法律的目的是规范人们的行为,确保公平和秩序的实现。
因此,道德观念对于法律的制定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法律也可以塑造和引导道德观念。
法律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定和法规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促使人们遵守道德规范。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和谐稳定至关重要,从而有助于塑造和强化人们的道德观念。
互相影响道德和法制之间也存在着互相影响。
尽管道德和法律有各自的独立标准和途径,但它们的相互作用可以改变和塑造彼此。
道德行为可以影响法律的形成和改革。
当人们共同遵守和推崇某种道德规范时,这种道德共识可能最终反映在法律的制定和修改中。
反过来,法律的实施也可以改变人们的道德观念。
法律的力量和强制力可以迫使人们尊重和遵守某些道德规范,从而塑造和调整人们的行为准则。
适应性和局限性道德和法制之间的关系既有适应性,也有局限性。
适应性表现在道德可以填补法律的空白,弥补法律的不足。
在面对法律无法解决的伦理和道德问题时,个人和社群依靠道德原则来解决争议和实施评价。
然而,道德也有其局限性。
道德规范具有主观性,每个人的道德判断可能存在差异。
法律的存在可以提供一种客观和共同的标准,以实现公正和公平。
法律的规范力量可以比道德更具约束力,可以作为社会的最低行为底线。
总结道德和法制是紧密相连的。
它们之间既有相互关系又有互相影响。
道德是法制的基础,法律也可以引导道德观念。
在实践中,道德和法律共同推动社会秩序和公正正义的实现。
然而,道德和法律仍有各自的适应性和局限性。
了解和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德和法律,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对所讲的有什么疑问?
2、对所讲的有什么补充?
(说明一下:没有标准答案,希望同学畅所欲言)
听教师导入
想想
思考
猜猜作者
思考
思考理解Leabharlann 理会阅读讨论
回答
问题
角色转化
请你做法官
概括自己的
看法展示交流
2‘
8‘
2
5‘
8
‘8
5
2
3
板书设计
一、道德的概念和特征
二、法律的概念和特征
三、道德与法律关系
相同之处和区别
一、产生的时间不同
道德从人有思维开始就有了。
法律是阶级和国家出现后才有的。
二、法律一般所描述的是道德的底线
创设案例:借款还款
1、甲有钱提前归还;道德高尚
2、甲有钱后等到规定时间规还;不道德
3、到规定时间不归还;违法
启示:只要我们时常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就不太会违法
三、道德与法律存在着不和谐时,法律与道德就该有取舍,在执法实践中往往道德对法律有补充作用。
举例:1882年纽约州“埃尔默案”
举例:黄永彬遗嘱继承案
启示:社会道德观念对施法实践的影响很大
四、法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举例(1)南京徐老太事件
(2)布鲁塞尔法院的判决
根据案情让学生来评判
对不公正判决同学应该如何理解
内容回顾与小结
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的,都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同时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保障。
课
新
课
拓
展
小
结
作
业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时间
回顾
道德的概念
道德的特征
道德名言
法律的概念
法律的特征
道德与法律关系
道德与法律关系的理解和补充
道德与法律关系本质
学习职业道德和法律后对道德与法律关系的理解
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包括:社会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等
道德与法律关系教案
课题
道德与法律关系
课型
讲座
三
维
目
标
知识:
◇识记:(1)道德的概念(2)法律的概念(3)道德与法律关系
◇理解:(1)道德与法律关系(2)道德与法律关系所体现的社会现象的本质
能力:
(1)通过对身边道德与法律关系相关案例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道德与法律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客观分析身边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道德与法律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遵循传统道德观念,更要维护法律的尊严
(2)激发自觉树立守法意识、自觉增强道德修养的热情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情景创设教学、讨论法
重点难点
1、道德与法律关系
2、道德与法律关系的实践活动所体现出人们对社会道德观的追问和思考
过程
导
入
进
入
新
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李白
法律就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法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决定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
法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
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它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并将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消灭而自行消亡
1、产生的时间不同
2、法律一般所描述的是道德的底线。
3、道德与法律存在着不和谐时,道德对法律有补充作用。
4、法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教学后记
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
让学生猜名言作者
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孟德斯鸠
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