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语感训练提高语文素质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语感训练提高语文素质

(民勤县东关小学甘肃民勤733300)

语感是对语言准确而敏锐的感受能力。它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是思想认识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是训

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的金钥匙。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文文字

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淑湘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

语感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

质,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以读为主的阅读方法,是朱熹等中国古代教育家历来所倡导的。读不仅可以做到”不待解说、自晓其义”,

更重要的是可以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出于口,明于心”的语感。古代文论中也有因声(声调的抑扬顿挫)

求气(气势、感情等)之说,强调在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气势、感情、文法。足见读对于培

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性。

针对上述情况,我设计了”四读”语感训练程序。即初读感受语意——细读感触语脉——深读体味语词——

熟读体察语情。

1初读感受语意。

初读感受语意就是初步阅读课文,(主要指教师范读激发下的学生自读),了解文章大意、弄清文章主旨。

2细读感触语脉。

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默读为主,感受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的连缀,感受全篇语脉,体会文中的

思路。

3深读体味语词。

这是”四读”程序的主体,通过捕捉语感点(语词),对语言文字作切肌触肤的感受,”蜜咏恬吟”地体味遣

词造句的妙处。我常采用以下及中训练方法。

(1)删减比较法

把所理解的词语删掉,再与原句比较,从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如教《桂林山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

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一段时。我先让学生去掉”峰峦雄伟”和

红叶似火”“与原句比较,使学生在读中明确”峰峦雄伟”和”红叶似火”分别写出了泰山、香山的特点,如果

取掉则无法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与桂林山作比较也不能突出桂林山的独特风姿。

(2)换词品味法

调换词语,两相比较,使学生品味出运用那个词语准确,并懂得

原词不换为好的理由,从而培养学生对词

语所包含的丰富意义的感知。如我把《月光曲>>一文中”弹得多纯熟啊!”中的”纯熟”换成”好”让学生推敲

赏析,使学生明确:”纯熟”不仅能够反映出”弹得好”,而且能够反映出弹得好的程度。而”好”却不能表现

出这一点。

此外,品味语词的方法还有”增补法”,”变序法”等。

4、熟读体察语情。

熟读是对前面三读的延续和学生认识感情的升华。”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漫吟,以玩其味。”通过指

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去读、去悟,体察语情,达到和作者情感的契合。《狼牙山五壮士》以文中英雄的中国

人民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集中地反映了五壮士对敌人的仇恨,对人

民的热爱。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把心放到文章当中去:自己就是狼牙山的壮士,面对凶残的敌人和亲爱的

战友,从内心深处喷发出这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声音。我指导学生高声朗读,低声玩味,反复体会,最

终是作者、教者、学者之间激起了情感的共鸣。

以上”初读——细读——深读——熟读”四步程序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也体现了”生活

——语文——生活”的大语文观,但在具体操作时还要根据实际

情况灵活调控。

二、感受生活,积累经验

语感训练要以生活为基础。正如叶老所说”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

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中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积累越多,了解就越深切。”因此训练

学生语感还要多引导学生调动、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仔细揣摩来感知课文,如教诗句”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时,就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那种苍茫的天底下树比天高的情景,感受作者当时只有

明月相伴的孤单寂寞的心情。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理解”江清月近人”这一句所包涵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除此之外,创设生活情境,利用多媒体教学等,也能使学生入情入境,获得语感。

三、充分想象,再现形象。

语感是人于感知的刹那,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的有关的表象、联想、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联翩而至的

一种心理现象。在阅读文章时,深蕴在语言文字中的感情色彩,内在含蕴、情境之势作用于人的大脑,就

可以激起人对语言文字鲜明的”内在视像”,再现出一幅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

其境。这就要求我们训练学生边读书边想象出文章中那些生动活

泼的立体画面的能力,使学生把语言和想

象画面结合起来,增强语言文字的形象性。在教《桂林山水》一文时,我一边让学生听朗读录音,一边让

学生小声哼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同时让他们展开联想,引导学生: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平静的

水面上吹来了凉爽的风……绝大多数同学有如临其境的体验,轻松自在地接受了自然美的沐浴与熏陶,收

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披文入情,体验情感。

古人讲”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就是说作者先有了情思再发为文辞,读者先看到了文

辞再体味情思。由此可见情感是一篇文章的主旨。训练学生的语感,就要把语言的理解与情感的体味结合

起来,使学生透过文章的字句,感受到了作者起伏的感情。

如教《长征》,讲到”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我问学生从”暖”、”寒”中你们读出了

什么?学生无言以答,我借机讲解”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经过,然后让学生反复去读、去体会。

当我再次发问时,同事们纷纷举手读出自己的感受:”暖”字写出了红军战士巧渡金江的欢快心情,”寒”字

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文章不是无情物”,是作者情感喷发、心理升华的产物。在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