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思想品德新教材把握指导意见(一)

合集下载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学指导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学指导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学指导意见一、教材更名的背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标的全面修订。

2016年教育部做出工作部署:为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精神,并在全国颁布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为将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颁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内容和要求增加和融入到德育教材中,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全部更名为《道德与法治》。

我们的低年级品德教材也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并按法治教育大纲相关内容要求作出修订。

今年7月26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发文通知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已经通过专家审查和教育部审定,于2016年秋季开始使用。

1.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的理解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表现为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

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的角度,不用“法制”用“法治”更为适切。

2.为何将“道德”与“法治”组合?对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来说,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就像车之两轮、鸟之双翼,道德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法律去规范,法律管不到的地方,需要道德去弥补。

对个人来说,既有高雅的道德情操,又有敬畏法律的法治精神,才能成为一个好公民。

如果说道德提倡的是比较高尚的境界,那么法律规定了人们的行为底线。

《道德与法治》课程名称符合唯物辩证法,有利于青少年成长,德润心灵法护成长。

二、教材编写依据依据1:《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颁发(2011年)依据2:《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发(2013年)依据3:《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颁发(2014年)依据:4:《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颁发(2016年)三、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低年级单元框架1.参照课标提出的课程框架,创建有内在逻辑的教材单元框架。

2024新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引论

2024新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引论

2024新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引论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2024年新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重要性和目标。

作为一本教材引论,本文将简要概述该教材的主要内容以及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材内容新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是为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而编写的。

教材内容涵盖了思想道德、法律基础、法治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思想道德教材首先关注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正确树立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通过探讨伦理道德理论、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等内容,教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

法律基础教材的第二部分着重介绍法律基础知识,包括宪法、法律法规、法律职业道德等内容。

学生将了解法律的体系结构、法律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法治文化最后,教材引导学生了解法治文化的重要性,并促使他们在实践中尊重和遵守法律。

通过研究法治文化的内涵、历史和现状,学生将培养对法治的认同感和法治意识。

教学效果新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旨在实现以下教学效果:1.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教材内容的探讨和案例分析,学生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考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教材通过道德理论的介绍和道德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通过法律基础和法治文化的研究,教材将引导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

4. 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法律知识和案例,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结论新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通过教材内容的研究,学生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建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并培养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这将为他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奠定坚实的基础。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解读与新教材介绍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解读与新教材介绍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解读与新教材介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那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针对《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又该如何解读,下面就针对新课程标准的修订、材的编写原则、材的呈现方式以及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等内容,为大家整理出这篇《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解读与材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新课标的初衷新课程标准,把过去《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名称改为《思想品德》。

改变了过去由知识系统构建课程,采用了以学生生活内容构建课程。

提出适合新时期的德育理念,把学科课程改成综合课程。

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的第一个依据是:“初中学生由小到大的生活环境新课标的第二个依据是:“初中学生由近到远的生活关系”一、新课程标准的修订2.新课标的修订2006年国家对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工作,到2007年形成了初步的修订稿。

2011年新课标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颁布。

3.课标修订的原则(1)深入完善的原则;(2)与时俱进的原则4.修订后课标的变化(1)订正后的课程标准,推进由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改变。

(2)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加强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3)订正后的课程标准,加强了法治教育和生命教育。

(4)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强化公民意识教育。

(5)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

(6)订正后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在人格上是同等的。

(7)订正后课程标准,要求学会享有自己的公民权利和义务。

(8)订正后的课程标准,更加强化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9)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对教学理论和方法的革新。

(10)订正后的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双向互动共同发展。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原则2.努力体现思想品德课程综合性的原则2、材的编写原则3.力图实现思想品德课程功能的原则4.遵循青少年研究和发展规律的原则5.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原则1.教材的总体设想2.教材的呈现方式3.教材的逻辑进路4.教材基本意图5.教材的总体框架三、教材总体设计.呈现方式及意图四、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课程标准既是指导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准则,同时也为我们办理教学中的问题提供了依据。

议怎样用好思想品德新教材

议怎样用好思想品德新教材

议怎样用好思想品德新教材新课程改革地走进学校、走进教室,作为一线教师,深感其积极作用给师生带来的活力。

对于如何用好新教材?现就我的实践谈以下几点看法:一、树立新的课程观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观念一变天地宽,教师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要树立以下新观念:1、新的教材观。

新教材不再强调经典性、权威性,而是强调教材只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

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围绕学生怎样学,怎样才能学好这个中心,教师可以自由选择各种教学资源。

2、新的学生观。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充分说明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因此,我们应该相信学生都是有培养前途的,都是可塑造的,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我们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的个性在民主、自由的教学环境中获得充分的张扬。

3、新的教学过程观。

新课程强调“学习的过程是主导”的理念,过程较之于结果更重要。

新教材希望能够在一个真实的生活世界里通过开放、互动、合作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获取新知识。

二、认真学习、研究新课程实施建议新课程实施建议是新教材的灵魂。

多花时间学习、研究新课程实施建议,不但不影响新教材教学的时间,反而会提高新教材的教学实效,即“磨刀不误砍柴功”。

许多教师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感到课时不够用,其主要原因在于对新教材知识点的难度要求没有深入理解,仍然追求讲得“细”、“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

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且影响了新教材的实施效果。

三、创新课堂教学设计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教材浓缩知识——教师讲解知识——学生接受知识。

而新教材则强调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路径变为:教材及教师情境化知识——学生探究、实践——学生提炼,获取新知识。

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这种变化,将新课程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实现课堂教学设计的变革。

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最新)

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最新)

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最新)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最新)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组织修订并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目前正在组织编写修订普通高中各学科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

为统筹做好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统筹规划、协同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高考综合改革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促进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招生等有机衔接,全面落实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和要求,着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育人为本,注重实效。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科学的质量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打牢学生成长的共同基础,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分类指导,有序推进。

坚持加强省级统筹、强化市县保障、学校具体实施,结合各地高考综合改革推进安排和高中学校办学条件实际,有计划、分步骤、积极稳妥地实施新课程新教材。

完善机制,强化保障。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系统培训、示范引领、监测督导等工作机制,完善经费投入、师资配置、专业研究、设施配备等保障机制,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三)工作目标X年底完成新课程全员培训工作,X年上半年开始,分批分步完成新教材培训工作,普通高中校长和教师队伍组织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能力整体提高,教研机构和教研队伍的专业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2022年秋季开学,全国各省(区、市)均启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相关工作推进机制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到2025年,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内容和要求全面落实到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人民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培训:课标解读与新教材修订说明

人民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培训:课标解读与新教材修订说明

(3)对课程内容中的具体条目进行修订,使其进一步 完善。修订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修正具体行为动词,便于教师准确把握课程目标达成要求。。
如,“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改为“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 识”;“懂得自尊和自耻”改为“自尊、自爱”;“能够自觉维护集 体的荣誉和利益”改为“有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感受社会生 活的发展变化”改为“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 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改为“懂得承担责任可能需要付出代价,知道 不承担责任的后果”;等等。
(二)能力 ●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 ●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 ●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 应信息化社会。 ●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 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 ②矫正个别认识局限,使课程内容规定更加科学。
如“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改为“正确对待学习压力, 克服厌学情绪和过度的考试焦虑”;“理解情绪的多样性”改为“理解情 绪的多样性、复杂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 晰的自我整体形象”改为“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积极接纳自我,形成客 观、完整的自我概念”;“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改为“知道法律是由 国家制定或认可”;“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改为“积极与同学、朋友 和成人交往”;“克服‘逆反’心理”改为“调适‘逆反’心理”;等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分目标,改变了过去四 字形式的表力”这一分目标,调整了具体内容的前后顺序, 以与“内容标准”相符合。具体还增加了对提高媒介素 养的要求,这与时俱进地体现了教育环境的新变化和新 要求。

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制》新教材教学策略初探

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制》新教材教学策略初探

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制》新教材教学策略初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生活中需要不断学习道德和法制知识,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完成人生的使命。

为此,人教版初中推出了《道德与法制》新教材,旨在通过探究道德与法制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法治观及道德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

本文将对《道德与法制》新教材的教学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一、重视任务导向,注重实践新教材强调实践性,以问题为导向,突出任务性教学,力求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体验正向情感和认知。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道德和法制知识,促进学生内化有效行为方式。

例如,在学习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学生时,可以分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如何严格要求自己,在同学中挑战不合法行为、违反道德的行为,培养做事有始有终、立志成为有道德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道德的内涵,还可以在实践中加深对道德的认识,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

二、多元化教学,注重情感教育新教材注重学科整合,融入了历史、地理、生物、政治、数学等多学科元素。

教师可以结合着不同的学科知识,针对不同情境展开教学,多角度、多层次地阐释道德与法制的联系和内容。

在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这样能够更好地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参与和热情。

例如,让学生通过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繁殖方式等生物知识,借此了解动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引发学生对爱护动物的兴趣和责任,从而理解法律的目的和意义。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拉近学生与法制的距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爱护自然、平衡生态和维护法制的意识和行动。

三、启发思考,注重实证研究新教材以“道义取向 ~ 法规立足 ~ 实践落地”为教学思路,力求在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中实现循序渐进、全面开展。

教师要运用多种启发思考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道德和法制问题的背景、发生的条件、事后的结果及防止再次发生的方法,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究道德和法制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法律精神的深刻内涵,提高自身公民素质。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意见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意见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意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意见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和法制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一些指导意见,以期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二、明确教学目的与内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道德与法治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道德与法治主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进行设计。

教学中应注重情感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为了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模拟实践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

此外,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像、视频等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注重实践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师应注重实践教学,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法制宣传、道德讲座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五、加强家校合作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更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因此,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孩子的道德与法治教育。

通过家校合作,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六、总结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明确教学目的与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家校合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学校应加强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估和监督,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使用建议-使用建议基本理念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使用建议-使用建议基本理念

教材使用建议四、教材的使用建议(一)教学原则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一是对学科基本的、必备的知识有着整体的理解和把握,二是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应对来自真实生活的挑战。

因此,学科核心素养一定是在学生与真实问题情境的长期持续的互动中形成的,是在真实情境中历经体验、探究、思辨、审视、合作、发现而孕育的结果。

由此,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应该是融真实情境、学科内容于一体的活动型教学,应该是基于真实议题的辨析式教学,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实践、思辨,培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经济与社会》教材就是围绕这一理念而设计的。

因此,在使用本册教材时,教师应该围绕议题,选择典型的经济社会事例或材料,设计情境任务,使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力求让学生主动体验探究过程、获得社会实践经历,使学生在开放互动的教学中,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相关知识和观点,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交流、分享与合作,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方法建议1.围绕议题,创设情境任务教师应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包括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境、运用资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表达和解释的机会。

活动设计应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线索,统筹议题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

活动任务的表达要尽可能具体,要明示在什么情境下运用什么知识或工具完成什么任务。

教学中应做到议题不变、活动可变。

在开展活动时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用生活的情境来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1思考;二是问题的指向由提出的任务来确定,在完成任务中运用学科内容;三是应通过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素养水平;四是要结合学情开展活动。

2.灵活处理教材的“探究与分享”活动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活动是为方便教师教学而设置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处理,不必一一组织讨论。

对于“探究与分享”活动,教师可以重新组合,或结合实际重新设计问题,也可以用更典型的活动替代,关键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转变,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小学道德与法治指导意见

小学道德与法治指导意见

2020—2021学年度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意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高举立德树人旗帜,聚焦提高质量主题,丰富学校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过程方法,转变教学质量提高的方式,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努力创造适合每位学生成长的教育。

一、提高教学质量,树立正确质量观教育质量是检验教育教学的关键所在,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标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要树立正确的质量关,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首要任务抓实抓好。

1.把培养立德树人的思想,放在目标教学的第一位。

作为承担学生德育教育主要载体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担负着立德树人的价值方向引领,教师要切实转变思想,摈弃传统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观念,把育人作为重要检验标准,利用研讨会、视导、调研等多种形式倡树质量意识,把育人观作为每位教师的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

2.坚持“轻负担、高质量”,真正实现“减负高效”。

深入实施“教师下海、学生上岸”行动,通过教师教学法比赛、教学研讨、教材全员培训等形式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和能力,改变陈旧落后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高效劳动”、“优效教学”,把学生负担减下来,教学效率效益提上去。

二、基于核心素养,树立全新课程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要求教师从立德树人的课改核心出发,树立全新的课程观。

1. 把握课程课标,深入理解教材良好的品德是品德教育的核心;帮助学生了解其生存的社会——认识社会,极好的应对社会现实——参与社会,培养学生形成开明的人类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态度——适应社会;学生的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是全球发展的需要,是教师在学生心里播撒第一粒公民的种子。

2.把握课程课标,明确基本原则基于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的目标和框架确立,道德与法治坚持那就是持适中性教育思想,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1)基础性原则。

为学生参与和适应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态度、技能、知识方面提供必要是基础,立足于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有所提高和进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新教材特点及使用的几点思考

《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新教材特点及使用的几点思考

《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新教材特点及使用的几点思考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山师实验学校266200道德与法治老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使命。

《道德与法治》是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承载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体现了鲜明的价值导向,具有其它学科课程所不能替代的育人功能。

一、教材编写以“学”为主线,“教”隐含在学习活动之中1.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材学习活动设计的基础。

教材以源于学生生活的范例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交流得到提升。

2.将活动“蓝本”植入教材,以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是用游戏、做家务、交流、推荐好书、制作书签,实地观察、演一演等体验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快乐。

3.教材以多种栏目来引导学生参与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

教材的栏目有:活动园、交流园、故事屋、阅读角、美文欣赏、知识窗、小贴士、相关链接。

除此之处,还有一些隐含的活动,如:“小小故事会”、“制作感谢卡”等。

4.以卡通儿童来激活、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活动,表达情感共鸣、进行总结提示。

例如:三年级卡通儿童共吐了113个泡,70个是激发学生思考的,36个是引导学生活动的,7个是进行总结和表达情感共鸣的。

5.注重对学生社会性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材注重了对学生社会性学习能力和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提供了搞调查的基本范式:调查对象、调查路径和方法、调查中注意的礼仪、如何填写调查报告等。

二、法治教育以融合式方式体现在新教材中1.前法律教育。

教材在中低段涉及了许多关于规则和规范的教育、基本文明素养的培养、基础性的道德教育内容。

这些可称之为“前法律教育”。

发生在儿童能够理解法律范畴之前,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教育,但这些教育有法律教育意义,能够为后续进行的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教育内容奠定基础。

2.融合式法律教育。

教材中很多法治教育点是融合到各个年段相关的主题教育之中的,采用分散嵌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

3.直接的法律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材专门按法治教育的体系集中安排法治教育内容。

浅谈如何解读和用好道德与法治教材

浅谈如何解读和用好道德与法治教材

浅谈如何解读和用好道德与法治教材《道德与法治》课程是2016年开始在各个中小学开设的一门新课程,它是在之前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课的基础上做的修改,是教育部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

新教材以立德树人为主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注重中华传统文化以及美德的教育,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加强对法治观念和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针对时代要求,有更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创造性重在引导学生有不断改进与创新生活的热情和追求,养成一种积极、主动的生活意识,使创新意识融于日常生活之中。

如何解读教材、用好教材是每位老师面临的关键问题,也是指导和提升老师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一、运用哲学思维解读教材文本教材文本是老师和学生学习和教授的载体,解读教材要从整体出发,全面的剖析,再到细节分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明确教材所要表达的价值引领方向以及教学目标定位。

(一)解读教材要做到“四看”“四看”的要求是:1.由大到小——全册——单元——课题——课时。

2.宏观到微观——课标要求、教材体现的新思想。

3.由低到高的衔接——相同的教育内容在不同的年级的任务分配。

4.由粗到细——每课的逻辑思路。

如何理解“四看”:一是看同一个主题内容在全套教材纵向上的衔接和分工,把握其内容上的逻辑联系,由低到高内容上的拓展。

二是看单元内的逻辑结构,了解单元中每一课所承担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具体教学。

三是看每个话题的核心内容及该课的课时划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四是看每一课中的图文表意、文中关键词所指向的教学目标和本课的核心。

(二)教材涉及到的生活事件要辩证的分析和对待,将道德与法治有效融合在教学中应该将法律与道德两者融合起来来进行课程和教学的实施,在教学中的确出现这样的现况:只关注道德的情感认同,忽视了法律的规则约束;只关注法治的显性教育,忽视了道德的隐性涵养;只关注道德是非的判断,忽视了法治思维的实践;只关注表象的规则强制,忽视了背后的道德精神。

高中政治学科指导意见

高中政治学科指导意见

高中政治学科指导意见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政治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此基础上,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学生对我国政治体制、政策法规、时事政治等方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在面对现实问题时能独立思考、理性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设计的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但仍然需要在政治学科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和拓展。

此外,考虑到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以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他们在政治学科的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优势领域。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我国政治体制的基本构成、运行机制和特点,了解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意义。

(2)熟悉国家政策法规的基本内容,理解其制定背景和实施目的,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3)了解时事政治,关注国内外政治动态,提高对政治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培养信息收集、整理、分析、运用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途径获取政治学科知识。

(5)提高政治学科的基本技能,包括论述观点、论证观点、辩论和写作等。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政治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在面对政治问题时能独立思考、理性分析。

(4)结合时事政治,组织课堂讨论和辩论,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政治学科的研究方法。

(5)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尊重法治的情感,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修订说明和教学建议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修订说明和教学建议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修订说明和教学建议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是中国教育部颁发的一本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和法治意识。

下面是有关《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修订说明和教学建议的内容供参考:
修订说明:《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是在原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

主要修订内容包括:
1)新增和调整了一些内容,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使教材更加适合学生学习;
3)修改了一些不妥之处,使教材更加科学、系统。

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学生的心理准备工作,帮助他们理解教材的重要性;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感性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注意解决学生的疑惑和困难,给予充分的解释和指导;4)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意见:1. 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政治素养。

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政治素养,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分析国内外政治形势,具备正确的政治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政治道德和政治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强化政治理论学习。

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应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和理解。

学生应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

教学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讨论,使学生能够将政治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和批判性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4.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他们能够了解和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

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国际政治热点问题,了解国际政治形势,培养他们的国际交往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5. 强化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应注重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要注重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实践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中学政治教学指导意见

中学政治教学指导意见

中学政治教学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科学育人规律,培育时代新人。

发挥教学研究工作的“研究、指导、服务”职能,促进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学生观,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推进中学政治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重点及措施(一)提升教学质量1.坚持以人为本。

以学科教学规范为准绳,引导中学思政教师自觉地改进“单向输出”的课堂教学惯性,把课堂教学的方向转向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即通过提高学生“议”的参与度来提高课堂效率。

同时,要充分挖掘大思政学科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

2.突出重点研究。

继续深入领会落实初中道德与法治2022版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方向,要深入研究课标的精神实质,深入研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的教学实施策略与方法,切实提高课程实施能力,还要加强相关考试评价的研究,发挥考试评价对于教学的导向功能;继续加强新高考命题方向的研究,高考是导向,要研究近三年新高考试题和山东、广东、北京、辽宁等新教材高考试题命制的特点,引导教学有方向、有针对性的积极转型;教材是载体,随着高中新教材的全面实施,开展教材解读、同题异构等教学研讨活动,带动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教法,提升教师开发教材及课程资源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尤其要推进高中法治教育、逻辑与思维课程的培训研究力度,提升高中政治教师开展法治教学、逻辑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3.优化作业管理。

科学开展作业实施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具体说来,作业设计方面,要明确作业目标、提升作业质量、丰富作业类型、控制作业总量、调控作业难度,作业实施方面,教师要及时批改作业,针对性讲评纠错,并督促学生进行错题整理与反思等。

我们要通过完善作业实施的各个环节,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探索一条科学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的好路子。

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解析

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解析

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解析一、新教材编写遵循两个原则:1、是完善标准原则,即保持大结构不变,注重局部调整,精益求精;2、是与时俱进原则,即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成长服务。

二、一些重要修改:1、彰显生命教育主题(内容和条目,由过去的一条增致三条)。

2、突出法治教育(课标内容点增加,进而采取专册的安排)。

3、强化公民意识教育(透过法治教育、公共生活、公共精神教育进行)。

4、加强媒体素养教育。

5、强调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6、突出全球意识。

7、新增“要求学生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8、增加“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他人、富有正义感”。

9、更加重视对教学理念与方法的革新,强调优化教学过程。

10、突出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特殊价值。

11、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对话学习,推动学习方式的改变。

12、重视代际间的双向互动和共同成长。

13、做好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衔接。

14、补充“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这一内容要求。

15、增加“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三、编写原则、总体设计及框架(一)编写原则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在国家意志、社会良序生活的需要与青少年生命成长之河、青少年自身的学习与生活需要之间找到一种既科学又艺术的联结与契合,让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之光照亮生命、进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有专题、有渗透,显隐结合、多维展开,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2、努力体现课程的综合性质首先,综合伦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国策四大领域的知识。

其次,有机融整情感态度、行动能力和知识认知。

再次,突出强调活动性学习方式。

3、力图实现课程功能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专设课程,它与日常德育以及学校党团少年队组织教育成为并驾齐驱的三条德育工作路径。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意见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意见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意见为了便于广大教师理解和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切实提高我市《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特制定《盐城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意见》(下称《教学指导意见》。

)《教学指导意见》分为四个部分: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科提出的要求、我市《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与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培育《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路径、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科提出的要求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经过学习后所沉淀成的核心技能,是在国家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学生必须达到的能力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的。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九大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要求我们要充分关注学生个体成长所需的必备素质和核心能力,聚焦本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和谐生态。

(―)体现了德育学科独有的价值标准《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基于改革从过去重视学科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课程标准,转向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和学科核心能力塑造这一目标,在九大核心素养的框架下精心遴选出来,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道德素养、公民素养、人格素养、人文素养。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道德素养、公民素养、人格素养、人文素养”是“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发展的人”离不开“四大素养”的实现。

“道德素养、公民素养、人格素养、人文素养”体现了德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特殊性,尽量缩小了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外延的重叠,体现了德育学科独有的价值标准、伦理规范、思维与行为方式的要求。

(二)体现了素养要素的科学性和全面性道德素养包含的重点要素有:向善求真的情操、以礼待人的德行、道德判断与分析能力、反省与修身的习惯;公民素养包含的重点要素有: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公德意识、公益意识、责任意识、生态意识等),公民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参与能力、协调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等);人格素养包含的重点要素有:阳光心态、乐于合群、与人和谐交往、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人文素养包含的重点要素有:文化底蕴、逻辑推理能力、思辨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实践探索与问题解决能力;(三)体现了德育学科培养的关键能力“道德素养、公民素养、人格素养、人文素养”是本课程的核心素养,每一种素养下包含众多构成要素,要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必备的学科关键能力有四个部分:学习力、调适力、思辨力和行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思想品德》新教材把握指导意见(一)从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来,在全国就实行了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课程评价观,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新教材也于2003年8月在我市开始实验,至今已经7年了。

实施本教材以来,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感到,教材贴近学生,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参与、思考和践行。

所以,教材极易为学生所接受,学生对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也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容易调动起来。

同时,广大教师也感到,教材给教师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尝试各种教学方法,甚至创造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当然,新教材也给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比如如何更好地备课、如何更好地驾驭活动课的课堂教学、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如何采取更恰当的评价方式等。

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学生品德内化的规律,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主动性。

一、新教材编写体例规范和特点:(一)编写的体例规范。

1、按单元、课、框、目题等层次编写。

(不同:增加单元)2、单元伊始,安排“主题探究活动”。

(创新)为突出新教育理念,突出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新教材在每个单元课前都安排一个主题探究活动。

3、本课引言。

不出“引言”标题,放在课题之后。

引言的功能:一是通过趣味引入,吸引学生;二是承前启后,体现课与课之间的逻辑关系,揭示本课基本内容。

引言文字简练,大多由精彩事例引入,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

全书各课的引言连排成文,能清楚地反映出全书的逻辑结构。

4、正文设计。

引言后直接列出框题。

然后,进入正文。

正文的关键在于教学设计。

根据课标及具体教育目标,精心安排适合学生学习、参与、活动、体验、内化及实践应用的综合内容。

导入活泼、有趣,富有吸引力。

一般由有趣的可辨析的事例入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参与教学的空间。

然后根据本课目标,引导学生活动。

在此之后,呈现出相应的结论。

课程教学不同于思想工作,它以知识为载体,学后不只解决个别性问题,而要掌握解决相关问题的方式、方法,对此,教材要予以呈现。

对某些悖论或开放性的内容,可以不作结论。

仅作利弊分析。

如:一个女孩,在陌生的城市问路,这时,一个小伙子要用摩托车送她,她毫不犹豫地上了车……结果是什么?教材没有结论,让学生自己想象并说明理由,然后是结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应用。

正文内容有两种字体:(1)宋体,用于表达和分析基本事实,一般概念、观点和结论。

(2)楷体,用于提供教学活动所需资源,如介绍有关事例和资料等,所用材料新颖、典型、有趣,富于思辨性,与学生时间相近、心理相容。

宋体字内容是教学的结论和正确导向,要求学生懂、信、用,文字表达准确、规范。

楷体字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或为学生活动提供活动设计、引导和素材,增强教材的可读性,活动围绕教学内容,趣味性强,文字活泼。

宋体文与楷体的搭配杂而不乱,形散神聚,相得益彰。

5、帮助小栏目。

(1)相关链接、资料卡:介绍典型、精练、有趣的材料,简短的法律条款。

(2)名言:将恰当的名言警句、语录列出,强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特别注意使用了中华传统美德格言。

6、插图。

意在增加教材的可视性、思辨性,做到图文并茂。

7、关于篇幅。

每框2000字左右,大致安排一课时的容量。

★“主题探究活动”目的:在于突出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通过实践活动内化、体悟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例如,七年级(上)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畅言青春新自我”主题探究活动。

活动的核心是在于学完单元后以“畅言青春新自我”为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还可以采取相关的内容收集、进行交流等。

这样一个主题探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主题教育的内容通过活动达到教育的目的。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重大突破和创新。

建议:1、教学中,可以介绍主题活动的内容,成立合作小组,分工。

2、具体到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资源获得的途径,给学生提出活动的要求3、一个单元教学结束,要提供展示、坚持、建立活动成果的机会。

4、把结果作为本学科学习状况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教材特点。

1、情境化新的《思想品德》教材通过情境的导入展开内容,一并呈现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新教材以图片、故事、心理测试等方式创设了学习的情景,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平台。

(图:七上24页,两幅图反差对比)例如,上册第三课《珍爱生命》的开始,出现了2幅画,一幅是“万类霜天竟自由”,上面有海豚在飞跃,大雁在翱翔,长颈鹿在觅食……另一幅是“干涸的世界”,上面是土地因干旱开裂,寸草不生,毫无生机。

通过两副图片引发学生要珍爱生命。

(图:八上42页)又如八年级上册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以一篇赞美老师的优美散文来导入,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从而为课本教学制造出良好的气氛。

2、生活化。

新教材的设计就是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为背景,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为背景,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解决学生面临的生活问题,注重从学生生活感受中总结提高。

新教材注重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得出结论。

(图:七上93页,教材的选材是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一个是用他人身份证进行非法活动,网上交友不慎,引狼入室。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感悟出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得出结论。

)例如,下册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来了解什么是自尊。

○假如你有下列经历,谈谈你会有什么感受。

※数学课上只有我的答案最有新意,同学们不由自主地为我鼓掌。

※我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天天自己上学,现在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

※我的英语口语很好,老师叫我每天早上带领同学们读英语。

※我护送盲人过马路时,周围的人常常投来赞许的目光。

※我在体育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登上了领奖台。

※我的建议被老师采纳后,受到当众表扬。

你从自己的实际经历中,提供一些类似的事例与大家分享。

○你觉得自己做得最有尊严的事是什么?○你被人尊重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有人把自尊感归纳为三点:重要感、成就感、力量感。

你能用上述事例加以说明吗3、思维化。

新教材用设问思考、讨论争辩等方式呈现了思维的过程,在过程中注意形成概念、观点、结论,鼓励学生的感悟与思考。

形成的概念、观点、结论,不是一下子灌输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感悟、思考,即使是有些定论性的东西,也要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

例如,(图:七上49页,但丁名言。

对这句名言学生都比较了解,是经典。

教材体现一种理念,不是让学生一下子就接受,而是设计几个问题①(盲目自信、刚愎自用)②(自暴自弃)③(坚持原则),目的是让学生做到结论、观点的得出必须通过大脑思考,不是象以前那样死记硬背,而是引发学生思考。

)七年级下第二课《扬起自信的风帆》一课,开始给出一个案例,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一支探险队在荒漠中跋涉,大家都没有水了,口干舌燥。

这时,队长拿出一只水壶,说:“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

”水壶在队员们手中传递着,那沉甸甸的感觉,令队员们的脸上又显露出“我能行”的神色。

终于,他们走出了沙漠。

队员们喜极而泣,用颤抖的手拧开那支撑精神和信念的水壶,缓缓流出来的,却是一小堆沙子。

○水是虚构的,但目标是现实的。

问题在于,当人们认定了这个目标,会产生怎样的信念?○为什么说信念能够产生出神奇的力量,创造出人间奇迹?到了本课快要结束的时候,课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你遇到过那些干扰和困难?你是否有过如下感受?※如果你认为被打败了,那你就是被打败了。

※如果你认为不败,那么,你就是不败。

※如果你想取胜,却认为赢了,那么,几乎可以肯定,你将不会取胜。

※如果你认为你将失败,你就确实会失败。

※如果你认为你是出色的,那么就是出色的。

○“在生活的战场上,并不总是强壮的人取胜。

但最终取胜的人,一定是那些认为自己能胜的人。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整篇课文中,前前后后通过案例、情景、寓言、活动等形式,向学生提出了近三十个问题,让学生感悟、思考、讨论。

通过自己的思考而得出的结论,显然要比我们在课文中直白地把观点、结论告诉学生,更容易为他们所认同。

4、活动化。

新教材的每一个观点的介绍和形成都是借助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使课文生动形象,具有可读性和操作性;而且使学生能自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课文主体是引发思考、鼓励动手和体验的活动设计与案例分析。

(图:七上14——15页,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式。

漫画:时间-方式-途径-学习环境。

学生分析学习特点,把握自己学习生活方式。

)例如,七年级下第四课《人生当自强》一课论及自强的意义时,安排了如下一个活动。

(著名的石油大王哈默。

有骨气、积极进取、不懈追求等自强品质是他成功的内在动力。

)又如,七年级下第二课《扬起自信的风帆》一课用了一个案例分析来说明自信的重要作用。

(古希腊有位雄辩家,德摩斯梯尼)这样的活动设计和案例分析在课文中比比皆是,这种教材呈现方式一是使得课文生动形象,具有可读性和可操作性;二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我们以前在概念定义、道理分析上下功夫,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几哦按时讲起来也觉得枯燥乏味。

5、综合化。

新教材注重相关学科的综合。

综合有两种,一是宏观上的,二是微观上的。

前者指在一册教材中,既有心理、品德的内容,也有法律方面的内容。

后者指在一篇课文中,对同一件事、同一个问题从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角度去探讨。

例如,在上册第八课《学会拒绝》一课中,谈到沉迷于电子游戏的危害时,教材从生理、心理、道德、法律等方面来加以说明。

(图:七上65页,韩国青年杀母事迹。

三个主人公对话:从心理、道德、法律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又如,在上册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中,讲到不良情绪的危害时,课文从心理、道德和法律的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6、项目型主题探究。

新教材在单元学习一开始就把体现综合性、合作性、实践性的主题探究,作为项目型课题布置下来,结合单元的学习内容,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并因此而取消了课后设置练习的传统做法。

(图:七上2页)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笑迎新生活》的篇首有一个主题探究:“我们的班徽,我们的座右铭”。

通过设计班徽和征集座右铭来让学生融入集体,热爱集体。

又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自立自强的人》的篇首有一个主题探究:“自立需自强,自强者自立”。

通过在“五一”节展示学生们自立自强的技能和成果这一活动,来鼓励学生走自立自强之路。

整个单元的学习,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也就是说,这样一个主题探究活动,起码要持续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