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求平均数》教案

《求平均数》教案

《求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2. 学生培养合作意识,学会倾听、表达、交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1. 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 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学生准备:1. 笔记本。

2. 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新课,例如:“小明这次数学考试考了90分、92分和88分,问他这次考试的平均分是多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探究学生自主思考,尝试解决导入问题,并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3.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平均数的含义,并示范求平均数的方法。

4.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求平均数的方法,分享学习心得。

5. 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实际问题需要用到平均数?”激发学生的思维。

五、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教师通过课堂观察、练习题和学生小组合作的表现来评估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解答,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

七、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考虑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八、教学拓展教师提供一些额外的学习资源,如数学故事、趣味数学问题等,让学生在课后自主探索,丰富他们的数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小学数学平均数的教案篇一教学目的: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从孩子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球类运动?”生:“足球!”“篮球!”“乒乓球!”……师:“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生:“有!”师:“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快乐队”。

)师:“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问题提出,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

比赛开始,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老师宣布“快乐队”为胜。

男生马上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

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 21、23。

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18、15、23。

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快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

老师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胜利!”“吔!”男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

这时老师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安慰女生“快乐队的小朋友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现场拍球29个。

“快算算,这回咱们快乐队拍球的总数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个。

“这一次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笑,男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 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站起来伸开双臂,结结巴巴地说:“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求平均数教案_小学四年级教案

求平均数教案_小学四年级教案

教案主题:求平均数教学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能够通过求和的方式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

3.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应用平均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1.物资准备:小黑板,白板笔,教学课件。

2.教学素材:数学练习题、实际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识(5分钟)1.复习:复习之前的统计图表的内容,回顾柱状图和折线图的绘制方法。

2.提问:请同学们举一个实际例子说明平均数的概念。

Step 2:引入平均数的概念(10分钟)1.出示一个绘制有苹果个数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计算平均数?2.解释:平均数指一组数的总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可以用来表示一组数的“典型值”。

3.引导学生计算图表中苹果个数的平均数。

Step 3:计算平均数的方法(15分钟)1.讲解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将所有数相加,然后除以数的个数。

2.示范计算平均数的过程:教师将几个数写在小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按照步骤计算其平均数。

3.学生练习:教师出示几个练习题,让学生尝试计算。

Step 4:解决实际问题(20分钟)1.出示一组实际问题:小明每天都要骑自行车上学,他一周骑自行车上学的时间分别是30分钟、25分钟、35分钟、40分钟、45分钟、20分钟和50分钟,请计算他一周骑自行车上学的平均时间。

2.学生思考并计算,然后与同桌讨论结果。

3.学生展示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Step 5:巩固练习(15分钟)1.学生单独完成一些练习题,练习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学生互相交换答案,进行互评。

Step 6:拓展延伸(10分钟)1.出示一些挑战性问题,要求学生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

2.学生分组讨论解决方法,并向全班展示解决思路。

Step 7: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Step 8: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

2.思考并解答一个实际问题:在一个班级里,共有30名学生,每人的考试成绩分别是85、90、95、80……求这个班级的平均成绩。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求平均数9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求平均数9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求平均数9篇求平均数 1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二)掌握简单的的方法.(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的方法是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口答: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多少分?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每份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学习新课1.新课引入.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2.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师: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生: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师: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生:平均高度就是4个杯子里的水面一样高.师: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师: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师: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教师板书:(6+3+5+2)÷4=16÷4=4(厘米)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要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订正时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5.总结规律.师: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的一般方法吗?通过学生的回答概括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先要求出这几个数的总数,然后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师: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启发学生想:如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较了.让学生运用从例2中学到的方法,自己求出两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个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师: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三)巩固反馈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一辆汽车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A.(53+58+30+27)÷3B.(53+58+30+27)÷42.光明小学五年级3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级4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这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小组讨论后得出: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750+1210)÷2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750+1210)÷(3+4)强调是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认真审题,找出所需要的总数及总份数,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四)作业练习七第1,2题.课堂教学设计说明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量的和除以这组数量的个数所得的商.因为这个平均数不是实际的数,与过去学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因而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经常用到如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等,因此首先要建立平均数的概念,再分析的方法.本节课设计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又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首先通过简单的口答题,初步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分清平均数与平均分的联系与区别.为学新课做好铺垫.新课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学习例2.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通过教师的演示,提问,学生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理解平均高度的意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第二个层次是指导列式计算.在实际中,求几个数的平均数,都不可能像杯子倒水那样操作,因此引导学生要通过计算来解决.第三个层次,让学生做书上的“做一做”几个题,启发学生总结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的一般算法.第四个层次,通过例3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类推、自己计算,从而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练习的设计有所提高和变化,要让学生分清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为以后学习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板书设计例2 用同样的4个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6+3+5+2)÷4=16÷4=4(厘米)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例3 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是厘米)eq \x(统计表)(1)第一组平均身高是多少?(136+142+140+135+137+144)÷6=834÷6=139(厘米)(2)第二组平均身高是多少?(132+141+133+138+145+135+142)÷7=966÷7=138(厘米)(3)第一组平均身高比第二组高多少?139-138=1(厘米)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求平均数 2课题: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的意义,学会较复杂的的方法。

四年级数学上册《计算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计算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适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3.精讲精练,巩固提高
-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详细讲解,结合典型例题,使学生掌握计算技巧。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通过拓展题目,让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体验共同解决问题的喜悦。
3.通过对平均数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如何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1.完成课本第XX页的习题,要求学生在练习中注意以下两点:
-理解题目要求,准确计算平均数。
-思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班级成绩、运动员得分等。
2.收集生活中的一组数据,例如家庭一周的用电量、一个月的购物开销等,计算其平均数,并思考以下问题:
-平均数在这组数据中是如何体现集中趋势的?
-这组数据中是否存在异常值,它们对平均数有何影响?
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生活实例,如学生身高、成绩等数据,引出平均数概念,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收集数据,计算平均数,增强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索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长方形。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架)师:这是老师家的书架,咱们一起来看看。

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你有什么办法?2.感知(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生:把上层书架上的8本书,拿2本放在下层书架上,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几本书了?(6本)(3)师:像这样把多的移给少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移多补少。

(4)师:你还有什么方法?生:把上层书架上的书和下层书架上的书先合起来,再平均放在两层书架上,这样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师:像这种把几个不同的数先合并起来,再平均分成这样的几份的到相同的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先合后分。

(5)师: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了吗?生:一样多了。

师:都是几本?(6本)师:它是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数?(或者:谁来说一说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得到这个数?)生:用的是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的方法。

师:像这样得到的数,它也有自己的名字—平均数。

师:所以6就是8和4的平均数。

谁再来说说6是谁和谁的平均数?(生说)(6)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1、师:老师又新增添了一层书架,第三层书架上有几本书了?生:第三层书架上有3本书了、师:用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求出这三层书架上书的本数的平均数吗?师:请拿出学具,来摆一摆,注意摆时要一一对应。

摆完把你的想法讲给你的同伴听一听。

小学四年级求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求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求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小学四年级求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篇一: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求平均数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了解数据信息、估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及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3、在估计平均身高,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用平均数描述、分析说明问题的作用。

难点:用自己的语言结舌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课型新授课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1板书设计:求平均数教学过程:一.口算练习(50+40+60+20+30)÷5=(60+45+35+20)÷4=(30+50+80)÷4=(80+80+80+80+85)÷5=【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某市举办小学生篮球友谊赛,进入决赛的两支球队部分队员的体重和身高如下:红星小学队姓名体重(千克)身高(厘米)王立平47153李斌35138王晓光45153张强54163李云州53165马岩松51158刘劲松56166胡东风56168赵亮53158银河小学队姓名体重(千克)身高(厘米)王希钟48152张春光58172李来群40140张哲42140马鹏飞50154王建安56160朱文亮52167宋丹晨50161李帅45167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2、先估计一下那支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再算一算,看看估计的结果和实际计算的结果一样吗?红星小学队:银河小学队:3.计算一下两队的平均体重?红星小学队:银河小学队:课上尝试小研究1、求出的平均身高是每个队员的身高吗?2、某个队员的身高能代表整支球队的平均身高吗?3.最高的队员的身高超过本队平均身高多少厘米最矮的队员的身高比本队平均身高矮多少厘米4.两支球队的平均体重和平均身高有什么关系吗?【设计意图:课上小研究通过计算平均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感受身高与体重之间的关系,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

数学教案:求平均数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加法和除法求解平均数。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加法和除法求解平均数。

教学准备:课件、白板、黑板、教学卡片、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问题:小明有10本书,小红有8本书,请问他们两个人共有几本书?2.让学生利用加法操作,计算出总数是183.继续问:如果小华、小刚和小明的书也都算进去,他们五个人共有几本书?4.让学生通过加法操作,计算出总数。

5.引出问题:如果我们想要知道每个人平均拥有多少本书,我们该怎么办呢?二、展示(10分钟)1.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指若干数的和除以这些数的个数。

2.通过例题进行示范:a.例题1:小华家昨天挣了10元钱,小红家挣了8元钱,小明家挣了12元钱,我们该如何计算他们的平均收入?b.例题2:小明、小红和小华的身高分别是120厘米、130厘米和140厘米,我们该如何计算他们的平均身高?3.强调求平均数的步骤:先求总数,再求个数,最后将总数除以个数。

三、实践(25分钟)1.同学们,现在请你们组队完成以下问题。

a.问题1:小明上个月华达天气预报统计了每天的温度,结果如下:18℃、23℃、20℃、19℃、22℃。

请你们计算出上个月的平均温度。

b.问题2:在次实验中,小红、小华和小明分别测量了三个物体的质量,结果如下:30克、25克、35克。

请你们计算出这三个物体的平均质量。

2.让学生针对问题1和问题2,分别给出解法。

a.问题1的解法:先计算温度的总数,然后计算温度个数,最后将总数除以个数。

b.问题2的解法:先计算质量的总数,然后计算质量个数,最后将总数除以个数。

3.遍历每个小组,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解法,并进行讲解。

四、巩固(15分钟)1.让学生针对以下问题完成练习。

a.问题1:小华昨天跑步的时间分别是8分钟、10分钟和12分钟,请你们计算出小华的平均跑步时间。

b.问题2:小明、小红和小华做了一道题,小明答对了8道题,小红答对了10道题,小华答对了9道题,请你们计算出他们的平均答对题数。

《求平均数》教案

《求平均数》教案

《求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含义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含义,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具:课件、练习题、实物等。

2. 学具:笔记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讲解平均数的含义。

2. 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3. 巩固练习(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4. 应用拓展(1)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

(2)分组讨论,交流解题过程,分享心得。

(2)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教师点评、指导。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

2. 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实际操作、练习巩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但在部分环节,时间安排较为紧张,个别学生未能完全掌握知识点,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个别辅导。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均数的能力。

3. 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4. 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九、教学拓展1. 深入了解平均数的性质和特点。

2. 探索求平均数的其他方法。

3. 运用平均数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

1. 下一节课内容:求中位数和众数。

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3.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平均数的作用。

2. 运用直观演示法,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

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

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P90-92)【教学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产生的价值,通过分析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发展统计观念,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和经验。

2.掌握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在具体问题解决中初步体会平均数的敏感性和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预设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揭示课题:平均数设疑:你在生活中听说过平均数吗?2.创设情境:四(5)班的男生和女生要组织一次一分钟踢键子比赛,女生队选拔选手时进行测试的成绩如下。

女生队选拔成绩单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引导建立平均数的意义,研究求平均数的方法:设疑:你觉得用哪个数据代表每个女生的成绩比较合适?引导解疑:杨羽一一17个曾诗涵——19个(移多补少)李玲一一18个(合并均分)2.引导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设疑:19个和18个能分别代表曾诗涵和李玲每次踢健子的水平吗?解疑:(1)独立思考,同桌讨论。

(2)组织交流,相机引导: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平均数的虚拟性。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请比较男生队和女生队的比赛成绩,哪个队的成绩更好?(1)看了这个比赛成绩单?你有什么想法?(人数不同,不公平)(2)设疑:该怎么办?(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交流)(3)小结:平均数的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价值。

2.参加踢健子比赛的5名男生年龄如下王小飞:10岁刘东:9岁李雷:10岁谢明明:11岁孙奇:10岁(1)他们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2)如果40岁的姚老师也加入踢健子游戏中,那么六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3)计算完毕你有什么想法?(要点:平均数的敏感性及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3.判断说理:王小飞身高1. 4米,一定可以安全趟过一条平均水深1.2米的小河。

2024年小学数学求平均数教案

2024年小学数学求平均数教案

2024年小学数学求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件、教具2.学生作业本、直尺、圆规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联系生活,引发兴趣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有几个数,要求它们的平均值。

比如,我们班有5个同学,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20cm、125cm、130cm、135cm和140cm,你能告诉我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吗?2.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生:平均身高是(120+125+130+135+140)÷5=540÷5=108cm。

(二)新课讲解1.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求得的108cm,就是这5个同学的平均身高。

那么,什么是平均数呢?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数值,它是通过将所有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

2.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师:要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要把所有的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例1:有3个同学的成绩分别是90分、95分和100分,求他们的平均成绩。

师:请同学们按照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出这个例子的答案。

生:平均成绩是(90+95+100)÷3=285÷3=95分。

(三)巩固练习1.练习1:有4个同学的成绩分别是80分、85分、90分和95分,求他们的平均成绩。

生:平均成绩是(80+85+90+95)÷4=350÷4=87.5分。

2.练习2:有5个同学跳绳的次数分别是70次、75次、80次、85次和90次,求他们的平均跳绳次数。

生:平均跳绳次数是(70+75+80+85+90)÷5=400÷5=80次。

《求平均数》教案14篇

《求平均数》教案14篇

《求平均数》教案14篇《求平均数》教案14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求平均数》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求平均数》教案1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计算器上有关统计计算的符号.2.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3.使学生体会到用计算器统计的省时、省力的优越性.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方差的方法.难点:计算器上符号的准确识读与应用.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2.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的方法?引入新课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些先进的计算工具逐步进入千家万户,我们可以用这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本课我们学习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与方差的方法.新课让学生阅读并在教师指导下计算教材例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同时,通过应用计算器,了解的作用.接下来让学生作如下练习:填空题:2.计算器中,STAT是____的.意思,DATA是____的意思.3.计算器键盘上,符号σ与书中符号____意义相同,表示一组数据的____.4.在CZ1206型计算器上设有标准差运算键,而未设____运算键,一般要通过将标准差____得到____.选择题:1.通过使用计算器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只需通过比较它们的____即可[ ]A.标准差B.方差C.平均数D.中位数2.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比如有10个数据是11,那么输入时可按[ ]3.用计算器计算样本91,92,90,89,88的标准差为[ ]A.0 B.1 C.约1。

414 D.24.用计算器计算7,8,8,6,5,7,5,4,7,6的平均数、方差分别为[ ]A.6。

3,1。

27 B.1。

61,6。

3C.6。

3,1。

61 D.1。

27,1。

61教师可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或示意图纸)写好操作效果图和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接下来师生共同继续作课本上练习小结1.熟悉计算器上各键的功能.2.学会算(用计算器)平均数、标准差、方差.四、教学注意问题1.本课教学内容关键是动手,要让学生动手作,为帮助学生中动手能力差者,要提倡互相帮助.2.学生做作业时可提示他们可核对以前的题目的准确性.《求平均数》教案21.体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求平均数》教案

《求平均数》教案

《求平均数》教案教案名称:求平均数教案时间:2课时适用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能够使用加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与平均数相关的计算。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些小石子或小贝壳;2.多媒体设备或黑板;3.打印本教案所提供的练习题。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知:1.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四个小朋友拿着不同数量的小石子,向学生介绍他们想把石子平分,但是不知道该给每个人多少。

请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告诉教师。

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发现可以通过加法求和的方式,再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数。

3.教师向学生解释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用来表示一组数值的中间值的数。

当我们希望将一组数字进行均分的时候,可以使用平均数来帮助我们计算。

示范求平均数:1.教师示范如何求一组数字的平均数。

案例一:求5、8、10、3、6的平均数。

解:(5+8+10+3+6)÷5=32÷5=6.4案例二:求6、7、9、5的平均数。

解:(6+7+9+5)÷4=27÷4=6.752.教师解释并演示了如何使用加法和除法求一组数字的平均数。

练习:1.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完成求平均数的计算练习。

反馈与讨论:1.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检查答案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解答过程。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当一组数字中有相同的数时,是否可以使用平均数。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答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平均数计算。

2.教师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准备自己的问题与我们一起讨论。

第二课时:复习与导入:1.教师复习上节课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答预习问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问题与解答方法。

拓展练习:1.教师分发一些实际生活中与平均数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案例一:小明有7只苹果,小亮有5只苹果,小华有6只苹果,请问他们平均每人有多少只苹果?案例二:班级里有20个学生,他们每人的身高分别为140cm、145cm、150cm、155cm、160cm,其他学生的身高都相等,请问其他学生的身高是多少?解决问题:1.学生分组合作解决拓展练习中的问题。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求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求平均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统计。

教学过程:一、理解平均数意义“1”:说一说题目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平均水深140厘米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处处水深140厘米?(不是,是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深,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浅)“2”:自己看题,同桌讨论。

全班交流:你认为哪些平均数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1、3合理,2不合理)二、求平均数的练习:1、“3、4、6、7”题。

“3”:从表格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独立解答(1)、(2),全班交流。

看了这张表格,你还想到了什么?你还能向大家说说哪些(1)和(2)题没能介绍的情况?“4”:(1)先算一算三年级平均每组植树的棵数。

假如今天算出的平均数是11棵,不计算,你能不能判断它是错的?为什么?假如是6棵呢?为什么?看着这张统计图,你能不能给出平均数的范围?(2)哪些小组植树棵数比平均棵数多?哪些比平均棵数少?“6”:(1)同桌讨论,可以怎么估计?介绍自己是怎么估计的。

(选取6个数据中处于较中间位置的一个,再看看其他的移多补少后是否和它较接近,进行调整,学生有合理的方法也应给予肯定)(2)你还能说出这个小组同学身高的哪些情况?“7”:独立练习。

“你还发现什么?”尽量让学生从多角度说一说。

2、“5、8”题。

“8”:先说一说这一题的解决过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记录、解答问题。

“5”:课堂上老师指导说清要求,课后学生完成。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通用7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通用7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第90—91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课件、题卡、磁扣等。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吧?我们班级的同学也特别喜欢搬运玻璃球的游戏。

今天老师带你们看一场30秒的运球比赛,不过看比赛有个任务,请第一、二、三组的同学分别为女1、2、3号选手计数,第四、五、六组同学分别为男1、2、3号选手计数。

听清楚了吗?请看大屏幕。

二、讲授新知1、探究平均数的方法师:紧张的比赛结束了,请小组长统计一下选手的成绩。

我们用1个磁扣表示运了1个球,请组长们汇报运球数,把运球的个数贴到黑板上。

(说一个贴一个)师:大家看,他们每人各运了几个球?师:请同学们观察,如果比较两组同学的成绩,你认为哪组成绩好?为什么?生:男生成绩好。

女生总数12,男生总数15。

师:对,我们比较总数,可以看出男生队成绩更好。

师:大家能不能再分别找出一个数能代表每一组的平均水平,让他们比一比,还很公平。

生:用3或者2等表示,教师要抓住问其他同学,用3代表这一组每个人的成绩可不可以。

(2号7个,用3不合适)生:4.师:用4表示可以吗?生:可以。

师:男生队用几表示呢?生:5.师:那么请大家借助手中题卡,小组合作,画一画,写一写。

用什么方法得到4或者5的。

想一想,为什么用这个4或5可以代表每组的水平?生:小组合作。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精选7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精选7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精选7篇)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平均数》苏教版第六册第十单元的内容。

在传统教材中侧重于从算法的水平理解平均数,这容易将平均数的学习演变为一种简单的技能学习,忽略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也就是只会算,不理解。

而新教材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上明显加重分量,其实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

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到五年级学生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六年级还要学习众数、中位数并进行比较。

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重点不仅仅是会求简单的平均数,还要体会平均数的含义和意义。

难点是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感受平均的应用价值。

基于我对教材这样的认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我拟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会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学情分析: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

同时,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可能性的大小,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分析的基础上教学平均数,这些都对本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设计理念由于平均数只是一个虚拟的数,意义比较抽象。

因此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力图体现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

在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内容定教法,教法为内容与学生服务的宗旨。

同时,力求体现师生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平均数》教案【优秀7篇】

《平均数》教案【优秀7篇】

《平均数》教案【优秀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平均数》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5分钟左右)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

出示相关数据。

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

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学生分别说。

(三个)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

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

(板书)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

(3分钟)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

但是数据不统一。

2、“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数学教案-求平均数

数学教案-求平均数

数学教案-求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课件或黑板、粉笔2.小组活动材料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需要计算一些数据的总和,然后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呢?2.学生举例说明。

3.引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题:小华和小李两位同学进行了一次跳绳比赛,小华跳了50个,小李跳了60个。

他们想求出这次比赛的平均数,应该怎么做呢?2.学生分组讨论,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4.练习:给出一些数据,让学生求出它们的平均数。

5.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巩固提高1.出示练习题:小王、小张和小李三位同学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分别得了80分、90分和70分。

请计算他们的平均分。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解题过程。

3.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指导。

4.小组活动: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练习题:求下列数据的平均数。

(1)5、7、9、11、13(2)10、15、20、25、30(3)8、12、16、20、242.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请调查本班同学的一次考试成绩,求出平均分,并分析成绩的分布情况。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思考、讨论和展示解题过程。

2.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实践能力。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不足之处:1.部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引导。

2.在小组活动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提高课堂互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求平均数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Average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二)掌握简单的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的方法是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口答: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
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多少分?
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每份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
2.出示例2.
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
师: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
生: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
师: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
生:平均高度就是4个杯子里的水面一样高.
师: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
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
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
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
师: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
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
师: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
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教师板书:(6+3+5+2)÷4
=16÷4
=4(厘米)
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
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
要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
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
订正时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
5.总结规律.
师: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的一般方法吗?
通过学生的回答概括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先要求出这几个数的总数,然后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
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
师: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
启发学生想:如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较了.让学生运用从例2中学到的方法,自己求出两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个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师: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
(三)巩固反馈
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
一辆汽车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
A.(53+58+30+27)÷3
B.(53+58+30+27)÷4
2.光明小学五年级3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级4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这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小组讨论后得出:
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
(750+1210)÷2
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750+1210)÷(3+4)
强调是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认真审题,找出所需要的总数及总份数,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
(四)作业
练习七第1,2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量的和除以这组数量的个数所得的商.因为这个平均数不是实际的数,与过去学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因而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经常用到如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等,因此首先要建立平均数的概念,再分析的方法.本节课设计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又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首先通过简单的口答题,初步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分清平均数与平均分的联系与区别.为学新课做好铺垫.
新课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学习例2.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通过教师的演示,提问,学生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理解平均高度的意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
第二个层次是指导列式计算.在实际中,求几个数的平均数,都不可能像杯子倒水那样操作,因此引导学生要通过计算来解决.
第三个层次,让学生做书上的“做一做”几个题,启发学生总结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的一般算法.
第四个层次,通过例3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类推、自己计算,从而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练习的设计有所提高和变化,要让学生分清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为以后学习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板书设计
例2 用同样的4个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例3 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是厘米) eq \x(统计表)
(1)第一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
(2)第二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厘米)
(3)第一组平均身高比第二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