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教案
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教案
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闭关自守、盲目自大
通过阅读与材料分析启发学生理解认识到经济发展与制度变革间的相互影响
通过阅读与材料分析启发学生理解认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开发与民族交融的相互影响
通过阅读与材料分析启发学生理解认识到经济重心南移对南方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理解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变化
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
学科
历史
学段:高中
年级
一年级
教材
书名:《中外历史纲要(上)》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8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学生从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及相关经济政策的角度认识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况,掌握经济发展在不同阶段的重要体现。学生通过中国古代各阶段经济发展特征的认识,理解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相互关系,认识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思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从集体耕种到男耕女织(个体农耕)
农业技术的发展
水利:大禹治水—减灾
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灌溉
大运河(贯通南北)—交通
复种技术的使用:一年多熟、稻麦轮作
农业生产新变化
其他农业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明清)
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
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商品化程度提高
税收制度的变化
两税法
地税:按现有土地
通过地图、表格、示意图等方式,引导学生理清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况
二.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
1.经济发展与制度变革
井田制—土地私有化
铁骑牛耕的推广各国变法逐渐确立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对战国时期上层建筑引发的变化。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教案:探索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教案:探索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起源与演变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研究课题,这一课题涉及到古代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阶层的变迁以及政治制度的演变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经济形态的起源与演变、农业经济与商业经济的关系以及物品流通与贸易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始于远古时期的农业经济。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开始进行农业生产,过去的狩猎和采集方式逐渐被种植农作物所取代。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社会开始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这一体系持续了数千年之久。
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农民无私劳作,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维持了社会的物质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逐渐发展为商业经济。
商业经济的崛起与城市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城市开始发展起来,商业活动逐渐兴盛起来。
商人与手工业者在城市中聚集,形成了商品生产与交换的中心。
这一阶段的商业经济还比较简单,交换的商品以物物交换为主,货币的使用还不普及。
然而,商业经济的发展却为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带来了新的变化。
二、古代中国的物品流通与贸易古代中国的物品流通与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状况。
古代中国的物品流通主要通过市场进行,市场上的交换形式多种多样。
除了直接物物交换以外,还有流通货币以及采用商品交换与货币交换的混合形式。
古代中国最早的货币形式是贝壳、石刀等实物货币,这些货币被广泛使用于商业交易中。
随着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开始出现铸造的青铜器,并将其作为货币来使用。
在商代,青铜器具有一定的价值,并成为贸易中的流通货币。
此后,铜钱的出现使得古代中国的贸易更加便利,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古代中国的贸易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在周朝时期,周天子通过设置“太行”等贸易关口来控制和管理对外贸易。
这些关口不仅起到了税收征收的作用,还确保了商人的安全和商品的流通。
高一历史教案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9篇
高一历史教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9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1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李冰与都江堰的修建;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以及封建城市的兴起;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通过讲述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变革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小结,归纳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农业手工业技术的世界情况,以培养学生综合、概况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观看“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并结合课文中有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都江堰的作用,使学生学会利用地图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识图、用图的能力。
通过介绍大变革时期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名闻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以及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大变革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最终导致封建制代替奴隶制。
而相对优越的封建制度,反过来双促进了生产力的更快提高,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说明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
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通过对商鞅变法意义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实行了行之有效的变法改革,才使得原本并不十分富强的秦国强大富裕起来,为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教学建议关于“农业的进步”建议教师结合学生的政治课所学的内容,直接点题,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条件。
用生产力与生产工具的关系,让学生自己分析一下生产力提高的原因。
关于“都江堰”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看书,总结出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用。
然后利用教科书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指导学生理解其防洪、灌溉、航运的作用是如何发挥的。
关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教师直接点题,在指出农业的发展是带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前提之后,指导学生自学,并把重要的内容和有关图片制成投影片展现给学生,以加强学生的记忆。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时间顺序,逐一介绍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针对每个时期的改革,我会详细讲解其背景、主要措施、影响等方面内容。以下为部分教学内容的简要概述:
1.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齐桓公改革、商鞅变法等,重点讲解商鞅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汉武帝时期的改革:开疆拓土、推恩令等,分析汉武帝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利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中,感受改革者的决心与智慧。
-结合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拓宽知识视野。
3.教学评价设计: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终结性评价:通过书面考试、课堂问答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评价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基本情况,掌握各变法和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理解改革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分析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共性与差异,提高历史比较思维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从历史角度审视现代社会,提高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掌握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基本情况、主要内容和影响,以及改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难点:
-分析历代变法和改革的背景、原因,理解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改革措施,总结其共性与差异。
-评价历史人物在改革中的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问答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
-分析题:让学生比较不同时期的改革,总结其共性与差异。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在设计问题时,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梯度,由浅入深,使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历史现象。
2.创设历史情境,如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播放相关影视资料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思维碰撞。在合作交流中,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探讨经济发展对社会结构、阶级关系的影响,以及民族融合的进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各朝代的经济政策是如何推动经济发展的?
3.经济发展对于社会结构和民族融合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通过讨论,相互交流观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简要介绍辽宋夏金元五个朝代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域、主要民族等。
2.详细讲解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如农业生产的提高、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商业贸易的繁荣等。
3.分析各朝代的经济政策,如辽朝的“两税法”、宋朝的“坊市制度”、元朝的“钞法”等,以及这些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各朝代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结构、阶级关系的变化及其民族融合的发展。
(二)教学难点
1.对各朝代经济发展特点的深入理解,特别是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成就。
高中历史经济变革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高中历史》必修模块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够了解经济变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学生能够分析经济变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 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经济变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资料分析,提高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 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兴趣,增强历史责任感。
- 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
-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尊重劳动人民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 经济变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经济变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经济变革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经济变革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2.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分析经济变革时的运用。
教学工具:1. 多媒体设备2. 历史资料3. 小组讨论材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经济变革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变革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对经济变革的认识,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1. 经济变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介绍经济变革的定义、原因和特点。
- 结合实例,分析经济变革的普遍性和必要性。
2. 经济变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分析经济变革的原因,如生产力发展、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等。
- 介绍经济变革的过程,如产业结构调整、市场机制完善等。
- 探讨经济变革的影响,如社会财富分配、经济发展水平等。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某一经济变革案例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经济变革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变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1.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经济变革中的应用- 介绍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 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在经济变革分析中的应用。
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讲述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讲述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概述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悠久而丰富多样,早在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开始出现了最早的农业社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经济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最为繁荣的经济体之一。
本文将以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的角度,向学生介绍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变迁。
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兴盛1. 农业生产的发展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农业生产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如小麦、稻米、黍、稷等,也逐渐引入棉、麻、茶、桑等经济作物。
在农业生产中,贵族地主和农民是主要的生产者,真正使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是农业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发展。
2. 农业经济对社会的影响农业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提供了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农业经济的兴盛使得人口增加,城市发展,商贸活动也日益繁荣起来。
三、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繁荣1. 商业的兴起商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贸活动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兴盛起来。
丝绸之路的开通为古代中国商业的繁荣提供了契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 商业经济的特点古代中国商业经济以物物交换为主,货币交换还不够发达。
商业活动多以市集、集市和商行为主,推动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商船贸易的兴起使得国家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也带动了交流与合作。
3. 商业中的技术创新随着商业的蓬勃发展,许多商人开始在技术创新上投入资金和努力。
例如,造纸术的发明使得书籍的制作更加便捷;指南针的使用改进了航海技术,使商船贸易更加顺利;冶铁技术的进步为农具和武器的制造提供了重要基础。
四、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繁荣1. 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手工业是另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
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陶器、铁器、制造等领域。
手工业的兴盛推动了劳动分工的发展,增加了社会的物质和文化财富。
2. 手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手工业制造的产品以精细、精美、实用著称,例如丝绸、瓷器、铁器等,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也成为古代中国的特色出口商品。
历史导学案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
历史导学案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中国古代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经济与社会体制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发生了许多变化。
本文将以古代经济与社会为主题,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经济结构以及社会制度的演进。
一、国家形成与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个时候的社会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人们以狩猎、采集和渔猎为主要生活方式。
但是随着农业的兴起,人类逐渐进入到农耕社会,世代轮回中,形成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南方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国家,如夏、商、周等。
国家的形成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社会阶级开始出现,贵族、平民、奴隶等社会等级的差异越来越明显。
二、经济结构的演变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经历了农业社会、手工业社会和商业社会三个阶段的演变。
最早期的农业社会以农耕生产为主,农业生产衍生出的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
手工业社会时期,手工业成为主导产业,出现了各种手工业工场和手工业者。
到商业社会时期,商业活动纳入社会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开始运作。
商业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流和文化的交融。
三、社会制度的变迁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演变表现为奴隶制、封建制和官僚制三种主要形式。
在奴隶制社会中,奴隶是主要的劳动力资源,社会主要依靠奴隶劳动创造财富。
而在封建制社会中,封建皇帝统治下的封建贵族成为社会的统治者,土地所有权变为封建贵族的私有财产。
最后,在官僚制社会中,统治者通过官僚机构来实施管理和控制社会资源,大批官员管理国家事务。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
四、科技与文化的繁荣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不仅体现在经济、制度等方面,还表现在科技与文化的兴盛上。
古代中国人在农业、冶金、纺织、药学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中国古代的文化也以诗词、书画和哲学等形式独树一帜,为后世儿女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商业繁荣对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及启示。
2.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并在下一节课上与同学们分享你的研究成果。
提示:可以从以下人物或事件中进行选择:
-赵匡胤建立宋朝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形象地展示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
-学生通过观看、讨论、实践等方式,深入了解历史,提高学习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辉煌成就,树立民族自信心。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理解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结合教材和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的简短论文,字数在800字左右。要求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论述充分,注重史论结合。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的封建社会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对于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学生的了解尚显不足,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经济发展特点及其影响的认识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较高,但对经济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教学目标
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教案主题: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一、引言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世界上最为辉煌的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本节课将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情况,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在经济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影响。
二、农业经济时期1. 耕作技术的创新- 讲述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如早期的使用石锄和木耒耜,后来的铁耕具的出现等。
2. 农业生产模式的演进- 介绍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模式的演变,从原始部落社会的采集和打猎,到农耕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3. 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影响- 分析农业技术的推广对人口增长、社会发展以及国家政治经济的影响。
三、商业经济时期1. 城市的兴起与商业经济的发展- 介绍中国古代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经济的发展,如丝绸之路的开启,货币的产生等。
2. 商业贸易的繁荣和影响- 分析中国古代商业贸易的繁荣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如商人阶级的兴起,文化交流等。
3. 跨国贸易与外交关系- 讲述中国古代的跨国贸易和外交关系,如与西域、东南亚等国家的贸易往来。
四、手工业经济时期1. 手工业的兴起与工匠精神的弘扬- 介绍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兴起和工匠精神的弘扬,如陶瓷、丝绸、造船等手工业的发展。
2. 手工业的分工和产业集聚- 分析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分工和产业集聚,如丝绸之都的形成、陶瓷烧制区域的集聚等。
3. 手工业与文化交流- 讲述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如通过丝绸之路传播中国文化等。
五、城市经济时期1. 城市与经济发展的互动- 介绍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如唐朝的长安、宋朝的开封等。
2. 城市与社会分工的关系- 分析中国古代城市与社会分工之间的关系,如官府机构、手工业坊市等。
3. 城市与文化的交融- 讲述中国古代城市与文化之间的交融,如城市的大型建筑、商业街区中的文化活动等。
六、总结与展望1. 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总结- 总结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如多样化的经济模式、文化交流的繁荣等。
高一历史(统编版)-新中国经济体制的变革-1教案
1、中央政府向下属各级政府放权让利导致的混乱及救治
(1)“大跃进”
(2)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局面
(3)“八字方针”和文革中的两次经济体制调整
2、文革结束后的经济体制改革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
(2)农村改革的率先突破及其对改革开放的影响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4)改革对外经济体制及其作用
四、以建立市场经济体系为目标的全面改革
知识结构总结
从现实出发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以课本知识为立足点,建立授课结构,便于学生在熟悉的知识环境中,能从新的视角对熟悉的历史知识进行在认识
便于学生形成整体认识框架
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新中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学科
历史
学段:
年级
高一
教材
书名:《中外历史纲要》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年月
姓名
单位
设计者
实施者
指导者
课件制作者
其他参与者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目标: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视角,了解和认识《中外历史纲要》中有关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的发展状况。
重点:经济体制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变化
难点:经济体制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
教学过程
总结
“复兴号”到“一箭七星”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
1、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稳定市场物价,统一财政经济
二、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过渡
1、“一五”计划的实施
2、三大改造的完成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一、导入部分1.1 引入话题引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的重要性,说明其对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作用,并激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
1.2 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和特点,理解其对社会变迁和文化演进的影响。
二、知识讲解2.1 农耕经济时期讲述中国古代农业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包括农耕技术的发展、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农业区别等内容。
同时介绍土地制度和封建主义对农耕经济的影响。
2.2 市场经济时期介绍商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的崛起和发展,涵盖丝绸之路、水陆交通等贸易渠道及其带来的文化交流。
还可以讨论货币制度以及市场需求与供给关系。
2.3 工商业经济时期探讨手工业和工商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包括手工业技术的提升、手工工艺品的制作与流通、城市发展与商人阶级崛起等方面。
可涉及盐铁政策以及职业分工等内容。
2.4 都市文化时期介绍中国古代都市发展与文化繁荣的关系,包括首都建设、官员阶层的扩大与改革、科举制度等。
讨论宫廷文化对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3.1 案例一: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特点和演变分析农耕社会中土地制度、封建主义对农民地位的影响,并探讨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3.2 案例二:丝绸之路对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交流所产生的影响探讨丝绸之路在推动贸易发展、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并说明其对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四、扩展活动4.1 组织考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走进当地博物馆或历史遗址,观察相关文物和遗迹,加深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的了解。
4.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并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五、课堂总结5.1 知识回顾概括性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2 思考问题提出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用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本节课讲授内容。
统编版高一历史-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学习任务单牛老师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学习任务单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学习目标】学生从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及相关经济政策的角度认识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况,掌握经济发展在不同阶段的重要体现。
学生通过中国古代各阶段经济发展特征的认识,理解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相互关系,认识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思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课前预习任务】认真梳理教材第一至四单元相关经济部分知识,明确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间的相互影响。
【课上学习任务】结合所学,梳理完善相关笔记。
1.经济发展与制度变革井田制—土地私有化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革2.经济开发与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令的颁布(均田制);租调制影响(民族交融)3.南方经济与社会变化经济重心南移时间:空间:原因:人口比重变化大运河:隋唐元社会变化门第观念的淡化—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国家控制相对松弛—4.白银经济与观念滞后白银经济表现:出现新的社会变化:观念滞后的影响:【课后作业】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2.“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在宋朝成为普遍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政府控制较为松弛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3.右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
根据笔记,他学习的主题应该是()A.两汉的农业B.唐朝的金融C. 元代的外贸D.明朝的经济4.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时间东汉后期唐朝前期区域黄河流域765 669长江流域342 611概述上表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
课后作业参考答案】1.B2.B3.D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
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
高一历史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教案
高一历史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演变过程。
2. 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兴趣,并提升他们的历史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和演变过程。
2. 掌握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相关的重要概念和名词。
三、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 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城乡经济区域差异- 行业分工与手工业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2.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时期的生产方式- 农耕社会的形成与繁荣- 周秦时期的封建经济- 隋唐时期的农业发展和商业繁荣- 宋代的手工业和市场经济3.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因素- 地理环境的影响- 统治者的政策和措施- 科技进步和文化交流四、教学方法和学时安排:1.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探究式教学、讨论与互动。
2. 学时安排:- 第一学时:导入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15分钟)- 第二学时:讲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20分钟)- 第三学时:案例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因素(25分钟)- 第四学时:讨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对现代社会的启示(20分钟)五、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2. 多媒体课件:包含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图片、图表等素材。
3. 案例资料:提供不同时期的经济案例。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和回答的准确性。
2.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3. 作业评价:布置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相关的作业,如阅读理解、思考题等。
七、教学延伸:1. 请学生针对某个时期的中国古代社会经济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研究报告。
2. 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和古迹,亲身感受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和自信心。
高中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的制度与社会变革
高中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的制度与社会变革高中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的制度与社会变革介绍:本节课主要关注中国古代的制度与社会变革,重点包括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农民起义和思想变革。
通过分析这些重要的制度和事件,学生将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结构和发展变革,同时能够获得对历史的整体理解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一、封建制度首先我们将学习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
这个制度从西周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
通过封建制度,中国古代建立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结构,并确立了君主专制的统治体系。
1. 封建等级体系- 君主:君权最高,拥有绝对权力。
- 父子君臣关系:父亲和儿子之间,君主和臣子之间有着类似的亲密关系。
- 诸侯贵族:分封到各地的贵族阶层,拥有一定的地方权力。
- 平民百姓:大多数人民属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生活和工作在封建等级体系之下。
2. 分封制度与土地控制- 君主将领土分封给亲信的贵族,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 贵族通过土地的拥有和控制来支持自己的经济和政治权利。
- 农民作为土地的养殖者和劳动者,负担重税并提供军事和劳动力。
二、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对于社会变革和知识传承有重要影响。
它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从隋代开始到清代废止,对于中国政治、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 考试内容和程序-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 乡试:每三年在各省举行,考察知识面和基本文化素养。
- 会试:全国性的考试,每年由皇帝亲自主持,目的是选拔最优秀的考生进入下一阶段。
- 殿试:最后的考试,皇帝亲自提问,选择出合适的人选任用。
2. 科举制度的影响- 选拔官员: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的官僚人才,确保了国家的长期稳定。
- 社会地位提升:通过考试获得功名,农民子弟也有机会进入士人阶层,使社会流动性得到一定提升。
- 知识传承与文化繁荣:科举制度鼓励人们学习和追求知识,使儒家思想得到传承和发展。
三、农民起义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农民起义,这些起义反映了农民的不满和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高一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
高一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高一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一、引言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古代社会的变革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奴隶社会,一直延续至帝制时代的封建社会。
这些变革对于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教案旨在通过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变迁与演变。
二、古代社会的起源与演进1. 部落联盟时期在上古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部落联盟时期。
部落联盟是由亲属关系、地理因素和生产力发展等因素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
在这个时期,人们主要依靠狩猎、采集为生。
社会组织以血缘关系和部落为基础,政治权力由族长或首领掌握。
2. 奴隶社会时期随着农业的兴起和手工业的发展,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时期。
在奴隶社会时期,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取代了狩猎和采集。
农民与奴隶成为生产力的主要来源。
政治权力逐渐从首领转移到统治阶级手中,以奴隶主为代表的统治阶级掌握着社会和政治的主导权。
三、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1. 封建社会的兴起随着奴隶社会的衰落,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封建社会的兴起与商业经济的发展、兵器冶铸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成为统治阶级获取和维持权力的重要手段。
土地所有权与政治统治权通过封建宗法制度相互关联,统治者对土地实行封赐制度。
2. 封建社会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时期,社会的等级制度日益明确,社会结构逐渐稳定。
分封制度逐渐取代了部落联盟时期的部落制度,封建统治者通过分封的方式控制地方政权。
地方政权形成了以封建家族为基础的封建国家。
3. 社会制度的变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形势的变化,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制度也发生了变革。
缺乏政治权力的农民起义和社会动荡成为这个时期的一大特点。
同时,商业经济的崛起也给封建制度带来了冲击,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削弱封建制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四、总结与思考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贯穿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从部落联盟时期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每一个时期的变革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中历史教案分析中国的社会变革和发展
高中历史教案分析中国的社会变革和发展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分析中国的社会变革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通过教案的设计和分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中的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事件和因素。
本文将以《高中历史教案分析中国的社会变革和发展》为题,探讨如何设计一个合适的教案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话题。
一、教案背景介绍在教案的开头,教师应该简要介绍本次教学的背景和目标。
例如,可以引入中国历史中的不同阶段,如秦汉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等,强调这些时期的重要特点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
此外,还可以提及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接下来,教师需要明确本次教学的具体目标。
这些目标应该与高中历史课程的要求相一致,并分为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方面。
例如,知识方面的目标可以包括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事件和因素;能力方面的目标可以包括分析历史文献和图表,推断社会变革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情感方面的目标可以包括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热爱,以及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选择相关的内容,具体介绍不同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发展。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音频等,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的特点和重要事件。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可以使用讲解法,向学生介绍历史事件的背景和重要性;可以使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社会变革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可以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理解社会变革的原因和结果。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通过研究和撰写历史论文、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理解。
五、评估方法在教学的最后,教师需要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织业;棉纺织业(黄道婆)
明代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大规模的生产
3.古代商业发展
城市
格局:市、坊的分布
职能:政治和军事职能;工商业职能凸显
市场
草市等大众基层市场;
明清时期商帮和全国市场形成
货币:交子、会子、元代宝钞等
丝绸之路与远洋贸易
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
唐朝:广州是重要的外贸港口,市舶使
直接引入本课复习的主题
一.古代中国经济发展
1.古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工具的改进
原始社会—石器为主
商周—青铜农具(但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春秋战国—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伴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生产工具也在不断改进:
唐代—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
耕作方式的演变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闭关自守、盲目自大
通过阅读与材料分析启发学生理解认识到经济发展与制度变革间的相互影响
通过阅读与材料分析启发学生理解认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开发与民族交融的相互影响
通过阅读与材料分析启发学生理解认识到经济重心南移对南方经济发
户税:按丁口和其他财产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2.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金属冶炼业
青铜业—商周:青铜礼器
冶铁业—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
(矿冶业:北宋东京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陶瓷业
陶器——彩陶、黑陶等;唐三彩
瓷器——原始瓷器、青瓷、白瓷
五大名窑、景德镇
青花瓷、釉里红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概貌
教学难点: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劳作与经济活动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了解自古以来不同人群的生产活动、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方式的变迁,将有利于我们认识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活的互动关系,从而深化大家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认识。
空间:从黄河中下游移至长江下游
原因:
北方多战乱,南方较安定;
北民南迁,补充南方劳动力和传播先进技术;
南方统治者对经济的重视;
其它因素(如环境、气候等)
人口比重变化;大运河:隋唐—元
社会变化
门第观念的淡化—平民化
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自由化
国家控制相对松弛—宽松化
4.白银经济与观念滞后
白银货币化
美洲白银的大量流入
——钱穆
总结升华,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
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
学科
历史
学段:高中
年级
一年级
教材
书名:《中外历史纲要(上)》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8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学生从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及相关经济政策的角度认识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况,掌握经济发展在不同阶段的重要体现。学生通过中国古代各阶段经济发展特征的认识,理解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相互关系,认识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思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通过阅读与材料分析启发学生理解认识到白银经济的出现带来的经济发展有利形势下,闭关自守的观念滞后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与进步。
小结
故我们要研究中国政治史,或社会史,或经济史,只当在文化传统之一体性中来作研究,不可各别分割。我们当从政治史、社会史来研究经济史,亦当从政治思想、社会思想来研究经济思想,又当从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来研究经济制度。在此三者之上,则同有一最高的人文理想在作领导。
通过地图、表格、示意图等方式,引导学生理清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况
二.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
1.经济发展与制度变革
井田制—土地私有化
铁骑牛耕的推广各国变法逐渐确立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对战国时期上层建筑引发的变化。
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革
经济:土地公有(井田制)→土地私有
政治格局:诸侯分封→争霸·兼并·县制
行政权力:宗法世袭→专职官僚
社会阶层:世袭→流动
文化学术:贵族→民间(百家争鸣)
2.经济开发与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均田令的颁布(均田制);租调制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繁荣;文化和制度的封建化程度加强;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奠定基础
3.南方经济与社会变化
经济重心南移
时间:魏晋南北朝至南宋
从集体耕种到男耕女织(个体农耕)
农业技术的发展
水利:大禹治水—减灾
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灌溉
大运河(贯通南北)—交通
复种技术的使用:一年多熟、稻麦轮作
农业生产新变化
其他农业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明清)
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
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商品化程度提高
税收制度的变化
两税法
地税:按现有土地
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
唐朝:广州是重要的外贸港口,市舶使
边境贸易的发展
傕场—推动商业发展,增加国家收入,促进民族交融
古代商业政策
重农抑商理论提出
历代“抑商政策”的提出
商鞅变法—汉武帝重农抑商—明清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通过地图、表格、示意图等方式,引导学生理清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概况
通过地图、表格、示意图等方式,引导学生理清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