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核心区的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设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津冀核心区的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设想《综合运输》2008年05期

目前,京津冀地区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建设正进入战略调整的机遇期,一方面是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主体、唐山曹妃甸新区和沧州渤海新区为两厢的渤海湾沿海地区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京津冀地区区域城市空间结构由此面临着重大变革;另一方面,京津冀地区区域交通结构在顺应区域空间发展趋势的同时,也在同步进行优化升级,区域内的国家高速铁路、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和首都第二机场的规划建设正同期在进行之中。在区域空间重大调整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京津冀区域交通体系尚存在城际快速轨道网与国家高速铁路网大部分线路走向重合、缺乏区域性的综合交通枢纽等诸多问题,整个京津冀地区的交通体系亟待进行结构性地变革,其中以首都北京为中心构筑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应是调整和优化的关键环节。

一、北京市综合交通体系的调整和优化

北京目前是全国交通中心和最大的对外交通枢纽,业已形成了强大的中心辐射式的对外交通网络,并还在继续强化这一交通布局模式,如在新近公布的京津冀地区城际客运铁路网中,规划建设目标又是“以首都为中心,京、津为主轴,石家庄、秦皇岛为两翼的城际铁路网”。北京市这一中心辐射式交通结构为英国交通专家汤姆逊所说的“强大市中心”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模式,与“摊大饼”式的北京城市空间形态是相辅相成的。从各国的交通体系来看,国家级交通网络布局可大体分为网络化分布和以国家首都作为全国交通中心的中心辐射式分布两大类,前者如德国、美国等,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呈现多元化分布特征;后者如法国、日本等,毕竟巴黎、东京等首都城市中的交通枢纽服务人口和辐射范围有限。“条条大道通罗马”的中心辐射式交通网络布局对于中小型国家的首都未尝不可,但对于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领土面积和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来说就应权衡,“条条大道通北京”的后果只会使北京市中心虹吸了大量外来的中转旅客,将加剧北京城市交通的拥堵,这与北京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也是相背离的。

当前北京市存在的“交通中心化”趋向可以分别从公路、航空和铁路等主要交通方式来看。就现有公路网而言,“条条大道通北京”的思想得以充分贯彻和

实施。在国道公路网中,北京地区已经形成了公路两环加11条放射性干线公路的网络结构布局;而在以“72334”为建设目标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也以北京为中心形成7条放射性国道主干线。目前北京市的公路环线建设基本上实现了过境交通和城市交通的分流,但实际上主要过境交通流是西北地区与渤海湾沿海地区之间以及冀中南地区与冀东地区之间的客货流,这两大交通流在通过北京境内普遍采取沿放射线―环线―放射线的进出线路。这对北京环线局部路段构成较大交通压力,区域内缺乏西北与东南方向的下海公路直达通道以及东北与西南方向之间的直接过境公路通道。在公路客运方面,北京市计划将市中心区内的长途客运站迁至三环线以外,实现长途汽车旅客的“P+R”换乘模式,也不失明智之举。

就航空来说,目前京沪穗三地机场集中了我国约40%的航空客运量和50%的货运量,而服务范围覆盖全国的首都机场2007年年旅客吞吐量更是跃升至世界第8名,现在国内大部分城市都需绕道首都机场进出境。由于航班过于集中在单一机场,一旦出现天气等非正常情况或紧急事态,容易引起波及全国性的航班延误,甚至将导致全国性的大面积航空交通瘫痪。为此应加强京津冀机场群,尤其是首都第二机场的规划建设应考虑与首都机场及天津机场的衔接匹配,以保障区域机场之间的航班可替换性。再者,位于北京东北郊的首都机场地处京津冀地区的非发展重心位置,具有区位交通的先天劣势,1958年始建的首都机场地面交通集疏运体系经过50年后的完善和健全,至今才基本实现过境交通和始发终到交通的分流,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建立以多式联运为目标的地面集疏运系统。

在铁路方面,北京铁路枢纽是全路最大的铁路枢纽和全国四大铁路客运中心之一。现有由京广、京沪、京哈等10条干线所组成的呈放射状布局铁路网络,另还规划了市区内的客运环线和市外围的货运环线。北京枢纽客运系统规划为,由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北京北站四个主要客运站以及通州、丰台两个辅助站所构成的“四主两辅”客运站布局,规划建设中的京沪、京广、京沈三条高速铁路以及京兰快速铁路及环渤海城际轨道网将与这些车站衔接配套。所有高速线仅引入北京市内枢纽而不另设过境线存在着显著的弊端,北京站和北京西站等这些超大规模的铁路枢纽站是华中、华南、华东与东北之间众多旅客列车的始发终到站,所有的过境列车也必须经停或通过这些枢纽,且需要长距离地限速运行,如京广、京哈线之间的跨线通过列车由东向西贯穿整个

北京西站、北京站及规划中的北京东站(通州站)至少需要延时40分钟以上。另外,由于高铁存在约6小时非出行时间带,以至所有通过高速列车在北京站及北京西站经停站的时间控制已成为运行图编制的制约因素,限制了许多不停站通过列车的开通。此外,市内枢纽的多站点设置还存在着铁路中转旅客需要在不同车站进行换乘等问题。

现有的北京市内枢纽站对城市交通干扰大,预计成型后的高速铁路网以其强大的辐射网络和密集的列车车次,将进一步吸引京津冀地区的换乘旅客,甚至包括相当部分由天津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线转运过来的天津中转旅客。这将给北京市中心带来更为集聚的经停或中转交通客流,将继续加大北京城市内部交通的压力。由于北京枢纽尚未实现过境旅客和始发终到旅客的分流,以至形成“马太效应”,北京枢纽开通的始发列车越多,吸引过境换乘的旅客也就越多。如北京铁路枢纽在2007年开通了148对始发跨局列车,37对始发城际动车组,22对始发直达列车和39对始发特快直达,远远超过以总数150对始发列车排名第2的上海铁路枢纽。而实际上京沪、京广和津秦客运专线上的跨线客流将占较大比重,以京沪高速铁路的预测客运量为例,预测京沪两地始发旅客仅占全部客运量的10%左右,大部分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中转过来的旅客,预期跨线客流将占40%以上。

北京市城市职能的“大而全”和中心辐射形交通结构已经成为北京交通拥堵的主要症结之一。例如在2008年春节的客运高峰期间,仅北京西站的日上车旅客达19万人次,北京站的上下车旅客达26万人次,首都机场的日高峰客流接近18万人次,而在汽车站上车的旅客也突破30万人次。整个春运期间进出京客流总量首次突破3000万人次。这些旅客中有相当比重的旅客仅仅是在北京中转。从地理区位来看,北京并未处于中国地理位置的几何中心,也不是三北地区的必经之地。由西山和燕山所形成的“北京湾”地理也不适合形成适合于在平原地区所构筑的辐射形网络,尤其对于北京西部和北部靠山的区位条件下,其中心辐射型交通结构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交通功能。

二、北京市“泛交通中心化”的交通职能演变

北京市的城市职能应适度分化或淡化的思想目前已经获得广泛认同。自建国以来北京市已经先后完成了两次有关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的重大修正。第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