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配筋要求
箍筋最小配筋率 规范

箍筋最小配筋率规范
箍筋最小配筋率是指在混凝土结构中,为了保证混凝土的受剪性能和抗震性能,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在构件中设置箍筋。
在设计时,需要满足箍筋的最小配筋率规范。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规定,以下是对箍筋最小配筋
率的要求。
1.基本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指出,除特殊要求外,混凝土结构各构件的箍筋最小配筋率按照以下要求确定:
- 柱、墙的箍筋最小配筋率为0.008,但不得低于Q/60;
- 梁、板的箍筋最小配筋率为0.006。
其中,Q为设计基本风压。
2.特殊要求
在特殊情况下,如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重要结构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更高的箍筋最小配筋率。
- 对于板、梁,其最小配筋率可按照抗剪验算的结果进行确定;- 对于柱、墙,其最小配筋率可根据结构构件所需的抗震性能
来确定。
3.计算方法
确定箍筋最小配筋率时,根据结构的几何形状、受力状态以及抗震性能要求进行计算。
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计算:
- 基于经验法:根据已有的实际工程经验,结合结构材料的性
能指标,确定合理的最小配筋率;
- 基于试验法:通过对试验样件的受力和破坏过程进行观察和
分析,确定最小配筋率;
- 基于理论分析法:利用力学原理,结合结构受力和破坏机理,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确定最小配筋率。
需要注意的是,箍筋的最小配筋率只是满足最基本要求的一项设计指标,实际设计时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施工可行性、经济性和施工工艺等。
所以在设计中除满足最小配筋率外,还应综合考虑结构的整体性能和工程实用性。
梁配筋规范要求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2.1条钢筋混凝土梁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当梁高h≥300mm时,不应小于10mm;当梁高h<300mm 时,不应小于8mm.一.《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3.4.1条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应至少各配置两根纵向配筋,一、二级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分别不小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钢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0.2.8.2条偏心受拉的框支梁,其支座上部纵向钢筋至少应有50%沿梁全长贯通,下部纵向钢筋应全部直通到柱内.一.《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1.3.1条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中,计入纵向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级抗震等级:x≤0.25*ho,二、三级抗震等级:x≤0.35ho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6.2.7条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尚应符合下列条件: x≤ξb*h0;钢筋等级为HPB300时,ξb =0.576钢筋等级为HRB335/HRBF335时,ξb =0.550钢筋等级为HRB400/HRBF400/RRB400时,ξb =0.518钢筋等级为HRB500/HRBF500时,ξb =0.482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3.4.1条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一.《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1.3.6第1条纵向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11.3.6-1规定的数值;表11.3.6-1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位置┃┃抗震等级┣━━━━━━━━━┳━━━━━━━━━┫┃┃支座(取较大值) ┃跨中(取较大值) ┃┣━━━━━━╋━━━━━━━━━╋━━━━━━━━━┫┃一级┃0.40,80ft/fy ┃0.30,65ft/fy ┃┣━━━━━━╋━━━━━━━━━╋━━━━━━━━━┫┃二级┃0.30,65ft/fy ┃0.25,55ft/fy ┃┣━━━━━━╋━━━━━━━━━╋━━━━━━━━━┫┃三、四级┃0.25,55ft/fy ┃0.20,45ft/fy ┃┗━━━━━━┻━━━━━━━━━┻━━━━━━━━━┛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8.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受弯构件不应小于0.2和45ft/fy 的较大值.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0.2.8.1条梁上、下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分别不应小于0.30%;特一、一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0.6%.0.5%和0.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1.3.6第2条抗震设计时,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3.4.3条受弯构件的最大挠度应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并考虑荷载长期作用影响进行计算,其计算值不应超过表3.4.3规定的挠度限值.表3.4.3 受弯构件的挠度限值┏━━━━━━━━━━━┳━━━━━━━━━━━┓┃构件类型┃挠度限值┃┣━━━━━━━━━━━╋━━━━━━━━━━━┫┃吊车梁: 手动吊车┃lo/500 ┃┃自动吊车┃lo/600 ┃┣━━━━━━━━━━━╋━━━━━━━━━━━┫┃屋盖楼盖及楼梯构件┃┃┃当lo<7m时┃lo/200(lo/250) ┃┃当7m≤lo≤9m时┃lo/250(lo/300) ┃┃当lo>9m时┃lo/300(lo/400) ┃┗━━━━━━━━━━━┻━━━━━━━━━━━┛注:1.表中lo为构件的计算跨度;2.表中括号内的数值适用于使用上对挠度有较高要求的构件;3.如果构件制作时预先起拱,且使用上也允许,则在验算挠度时,可将计算所得的挠度值减去起拱值;对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尚可减去预加力所产生的反拱值;4.计算悬臂构件的挠度限值时,其计算跨度lo按实际悬臂长度的2倍取用.一.《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3.4.4条结构构件正截面的裂缝控制等级分为三级、裂缝控制等级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一级---严格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按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计算时,构件受拉边缘混凝土不应产生拉应力;二级---一般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按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计算时,构件受拉边缘混凝土拉应力不应大于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按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计算时,构件受拉边缘混凝土不宜产生拉应力,当有可靠经验时可适当放松;三级---允许出现裂缝的构件,按荷载准永久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计算时,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不应超过表3.4.5规定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3.4.5条结构构件应根据结构类别和本规范表3.5.2规定的环境类别,按表3.4.5的规定选用不同的裂缝控制等级及最大裂缝宽度限值Wlim.表3.4.5 结构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及最大裂缝宽度限值┏━━━━━━┳━━━━━━━━━━━━━━┳━━━━━━━━━━━━━━┓┃┃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环境类别┣━━━━━━━━┳━━━━━╋━━━━━━━━┳━━━━━┫┃┃裂缝控制等级┃Wlim(mm)┃裂缝控制等级┃Wlim(mm) ┃┣━━━━━━╋━━━━━━━━╋━━━━━╋━━━━━━━━╋━━━━━┫┃一┃┃0.3(0.4) ┃┃0.2 ┃┣━━━━━━┫┣━━━━━┫三级┣━━━━━┫┃二a ┃┃┃┃0.1 ┃┣━━━━━━┫三┃┣━━━━━━━━╋━━━━━┫┃二b ┃┃0.2 ┃二级┃━┃┣━━━━━━┫┃┣━━━━━━━━╋━━━━━┫┃三a、三b ┃┃┃一级┃━┃┗━━━━━━┻━━━━━━━━┻━━━━━┻━━━━━━━━┻━━━━━┛注:1.表中的规定适用于采用热轧钢筋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和采用预应力钢丝、钢绞线及热处理钢筋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当采用其他类别的钢丝或钢筋时,其裂缝控制要求可按专门标准确定;2.对处于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60%地区一类环境下的受弯构件,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可采用括号内的数值;3.在一类环境下,对钢筋混凝土屋架、托架及需作疲劳验算的吊车梁,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应取为0.2mm;对钢筋混凝土屋面梁和托梁,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应取为0.3mm;4.在一类环境下,对预应力混凝土屋面梁、托梁、屋架、托架、屋面板和楼板,应按二级裂缝控制等级进行验算;在一类和二类环境下,对需作疲劳验算的须应力混凝土吊车梁,应按一级裂缝控制等级进行验算;5.表中规定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和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仅适用于正截面的验算;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斜截面裂缝控制验算应符合本规范第8章的要求;6.对于烟囱、筒仓和处于液体压力下的结构构件,其裂缝控制要求应符合专门标准的有关规定;7.对于处于四、五类环境下的结构构件,其裂缝控制要求应符合专门标准的有关规定;8.表中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用于验算荷载作用引起的最大裂缝宽度.一.《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3.3.3条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3采用,当梁端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应加大2mm.表6.3.3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抗震等级┃加密区长度(mm) ┃箍筋最大间距(mm) ┃箍筋最小直径(mm)┃┃┃(取较大值) ┃(取较小值) ┃┃┣━━━━╋━━━━━━━━━━╋━━━━━━━━━━━╋━━━━━━━━┫┃一┃2*hb,500 ┃hb/4,6d,100 ┃10 ┃┣━━━━╋━━━━━━━━━━╋━━━━━━━━━━━╋━━━━━━━━┫┃二┃┃hb/4,8d,100 ┃8 ┃┣━━━━┫┣━━━━━━━━━━━╋━━━━━━━━┫┃三┃ 1.5*hb,500 ┃┃8 ┃┣━━━━┫┃hb/4,8d,150 ┣━━━━━━━━┫┃四┃┃┃ 6 ┃┗━━━━┻━━━━━━━━━━┻━━━━━━━━━━━┻━━━━━━━━┛注:1.d为纵筋直径,hb为梁截面高度.2.梁高不小于1m 时,梁端箍加密区箍筋的最大间距应允许为hb/6,但不应大于200mm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2.9.2条对截面高度h>800mm的梁,其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对截面高度h≤800mm的梁,其箍筋直径不宜小于6mm.梁中配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直径尚不应小于纵向受压钢筋最大直径的0.25倍.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0.2.8.3条框支梁支座处(离柱边1.5倍梁截面高度范围为)箍筋应加密,加密区箍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100mm.一.《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1.3.7条在非加密区的箍筋间距≤2倍的加密区箍筋间距.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表9.2.9┏━━━━━━┳━━━━━━━━━┳━━━━━━━━━┓┃梁高h(mm) ┃V>0.7*ft*b*h0 ┃V<=0.7*ft*b*h0 ┃┣━━━━━━╋━━━━━━━━━╋━━━━━━━━━┫┃≤300 ┃150 ┃200 ┃┣━━━━━━╋━━━━━━━━━╋━━━━━━━━━┫┃300<h≤500┃200 ┃300 ┃┣━━━━━━╋━━━━━━━━━╋━━━━━━━━━┫┃500<h≤800┃250 ┃350 ┃┣━━━━━━╋━━━━━━━━━╋━━━━━━━━━┫┃h>800 ┃300 ┃400 ┃┗━━━━━━┻━━━━━━━━━┻━━━━━━━━━┛一.《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表6.3.3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抗震等级┃加密区长度(mm) ┃箍筋最大间距(mm) ┃箍筋最小直径(mm)┃┃┃(取较大值) ┃(取较小值) ┃┃┣━━━━╋━━━━━━━━━━╋━━━━━━━━━━━╋━━━━━━━━┫┃一┃2*hb,500 ┃hb/4,6d,100 ┃10 ┃┣━━━━╋━━━━━━━━━━╋━━━━━━━━━━━╋━━━━━━━━┫┃二┃┃hb/4,8d,100 ┃8 ┃┣━━━━┫┣━━━━━━━━━━━╋━━━━━━━━┫┃三┃ 1.5*hb,500 ┃┃8 ┃┣━━━━┫┃hb/4,8d,150 ┣━━━━━━━━┫┃四┃┃┃ 6 ┃┗━━━━┻━━━━━━━━━━┻━━━━━━━━━━━┻━━━━━━━━┛注:1.d为纵筋直径,hb为梁截面高度.2.梁高不小于1m 时,梁端箍加密区箍筋的最大间距应允许为hb/6,但不应大于200mm.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0.2.8.3条框支梁支座处(离柱边1.5倍梁截面高度范围为)箍筋应加密,加密区箍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100mm.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表9.2.9 梁中箍筋的最大间距(mm)┏━━━━━━┳━━━━━━━━━┳━━━━━━━━━┓┃梁高h(mm) ┃V>0.7*ft*b*h0 ┃V<=0.7*ft*b*h0 ┃┣━━━━━━╋━━━━━━━━━╋━━━━━━━━━┫┃≤300 ┃150 ┃200 ┃┣━━━━━━╋━━━━━━━━━╋━━━━━━━━━┫┃300<h≤500┃200 ┃300 ┃┣━━━━━━╋━━━━━━━━━╋━━━━━━━━━┫┃500<h≤800┃250 ┃350 ┃┣━━━━━━╋━━━━━━━━━╋━━━━━━━━━┫《混凝土构造手册》图3.3.2当梁宽<400 n=2, ≥400 n=4一.《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1.3.8条梁箍筋加密区长度内的箍筋肢距:一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300mm二.《混凝土构造手册》图3.3.2当梁宽<400 n=2, ≥400 n=4一.《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1.3.9条一级:ρsv≥0.3ft/fyv二级:ρsv≥0.28ft/fyv三、四级:ρsv≥0.26ft/fyv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2.9.3条当V>0.7ft*b*ho时,箍筋的配箍率ρsv(ρsv=Asv/(b*s)尚不应小于0.24ft/fyv.三.《高层建筑混凝土技术规程》10.2.7条框支梁最小配箍率:特一级:ρsv≥1.3ft/fyv一级:ρsv≥1.2ft/fyv二级:ρsv≥1.1ft/fyv非抗震区:ρsv≥0.9ft/fyv一.《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2.13条当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且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0.2.8.2条沿梁高应配置间距不大于200.直径不小于16mm的腰筋.一.《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2.13条当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且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0.2.8.2条沿梁高应配置间距不大于200.直径不小于16mm的腰筋.。
混凝土抗震性能标准要求

混凝土抗震性能标准要求一、前言混凝土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建筑材料,其抗震性能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
因此,制定混凝土抗震性能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二、强度标准混凝土的强度是影响其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建筑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中的规定,混凝土强度应符合以下标准要求:1. 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应不小于20MPa,抗拉强度应不小于1.5MPa。
2. 中等强度混凝土:抗压强度应不小于30MPa,抗拉强度应不小于2.5MPa。
3. 高强度混凝土:抗压强度应不小于50MPa,抗拉强度应不小于3.5MPa。
三、韧性标准混凝土的韧性是指其在接受外力作用后,能够在一定程度内发生一定形变而不破坏的能力。
韧性标准的制定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变形能力。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中的规定,混凝土的韧性应符合以下标准要求:1. 普通混凝土:应具有一定的塑性变形能力。
2. 高性能混凝土:应具有较好的韧性,能够在一定程度内发生一定形变而不破坏。
3. 高韧性混凝土:应具有较高的韧性,能够在较大程度内发生一定形变而不破坏。
四、耐久性标准混凝土的耐久性是指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能够保持其原有的力学性能和外观性能的能力。
混凝土的耐久性标准的制定直接关系到其长期使用效果。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中的规定,混凝土的耐久性应符合以下标准要求:1. 普通混凝土:应具有一定的耐久性,可使用年限为50年。
2. 耐久混凝土:应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可使用年限为100年。
3. 超耐久混凝土:应具有极好的耐久性,可使用年限为150年以上。
五、配筋标准混凝土在受力时需要通过钢筋的配合来增强其抗震性能。
因此,配筋标准的制定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中的规定,混凝土的配筋应符合以下标准要求:1. 普通混凝土:钢筋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配筋,其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6mm。
梁的配筋设计一般控制要求

梁的配筋设计一般控制要求一、梁的纵筋配筋率1梁支座纵向受拉钢筋最大配筋率《高规》6.3.3.1:抗震设计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不应大于2.75%;当梁端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大于2.5%时,受压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受拉钢筋的一半。
2、梁支座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1 ).《高规》63.2.2: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Pmin(%),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O.2和45ft∕fy二者的较大值;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表6.3.2-1规定的数值。
2 ).《高规》10.2.7.1:转换梁上.下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30%;抗震设计时,特一、一.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0.60%.0.50%和0.40%o3、梁跨中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1 ).《高规》6.3.2.2: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Pmin(%),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O.2和45ft∕fy二者的较大值才亢震设计时,不应小于表6.3.2-1规定的数值。
2 ).《高规》1027.1:转换梁上、下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30%;抗震设计时,特一、一、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0.60%、0.50%和0.40%o二、上下铁比值1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比值1 ).《混规》9.2.6.1:当梁端按简支计算但实际受到部分约束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
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应少于2根。
该纵向构造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0∕5,IO为梁的计算跨度。
2 ).《高规》63.2.3:抗震设计时,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02、梁通长筋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比值《高规》633.2: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应至少各配置两根纵向配筋,一、二级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分别不应小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β三、钢筋直径1梁箍筋最小直径1) .《抗规》6.3.3: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3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β2) .《高规》10.2.7.2:转换梁,离柱边1.5倍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梁箍筋应加密,加密区箍筋直径不应小于Iomm、间距不应大于IOOmm0加密区箍筋的最小面积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9ft/fyv;抗震设计时,特一、一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1.3ft∕fyv、1.2ft∕fyv和1.Ift/fyv。
剪力墙配筋

剪力墙配筋与设计剪力墙配筋设计中,包括有墙体(墙身)配筋、墙端暗柱配筋、墙体暗梁配筋。
(1)墙身配筋(最小配筋率)(配筋间距)墙身配筋比较简单,要同时满足构造配筋和计算书配筋要求。
《抗震规范》:(《混规》P194 11.7.14)P66 6.4.3 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墙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20%。
2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3%。
《高层规范》:P90 7.2.17 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竖向配筋率,一、二、三级时均不应小于0.25%,四级和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
《抗震规范》:(《混规》P194 11.7.15)P66 6.4.4 抗震墙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300mm,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
2 抗震墙厚度大于140mm时,其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应双排布置,双排分布钢筋间的拉筋间距不宜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
3 抗震墙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直径,均不宜大于墙厚1/10且不应小于8mm;竖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
《高层规范》:P90 7.2.18 剪力墙的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间距均不宜大于300mm,直径不应小于8mm。
剪力墙的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直径不宜大于墙厚的1/10。
7.2.19 房屋顶层剪力墙、长矩形平面房屋的楼梯间和电梯间剪力墙、端开间纵向剪力墙以及端山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25%,间距均不应大于200mm。
剪力墙的墙身钢筋分有竖向分布钢筋和水平分布钢筋。
在剪力墙结构中,水平分布钢筋居外侧,竖向钢筋居内侧,水平分布钢筋为主要钢筋,拉筋把横竖两种钢筋拉结在一起。
梁、板、柱配筋规范要求

4、当柱截面短边尺寸大于400mm且各边纵向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柱截面短边尺寸不大于400mm但各 纵向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5、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0d,且不应 200mm。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 径;
5、在偏心受压柱中,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的侧面上的纵向受力钢筋以及轴心受压中各边的纵向受 筋,其中距不宜大于300mm。 1、箍筋直径不应小于d/4,且不应小于6mm,d为纵向钢筋的最大直径; 柱 2、箍筋间距不应大于400mm及构件截面的短边尺寸,且不应大于15d,d为纵向钢筋的最小直径;
3、柱及其他受压构件中的周边箍筋应做成封闭式;对圆柱中的箍筋,搭接长度不应小于规范规定 锚固长度,且末端应做成135°弯钩,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5d,d为箍筋直径; 箍筋
轴压比
一、二、三、四级抗震等级的各类结构的框架柱、框支柱,其轴压比不宜大于轴压比限值,详见附 。对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柱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
1、柱箍筋加密区箍筋的体积配筋率,应大于最小配箍率。(最小配箍率等于最小配箍特征值乘以 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与箍筋抗拉强度设计值之比。)
柱
2、对一、二、三、四级抗震等级的柱,其箍筋加密区的箍筋体积配筋率分别不应小于0.8%、0.6% 箍筋体积配筋率 0.4%和0.4%。 3、框支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最小配箍特征值应增加0.02采用,且体积配筋率不 于1.5%。 4、当剪跨比不大于2时,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箍筋体积配筋率不应小于1.2%;9度 烈度一级抗震等级时,不应小于1.5%。
框架柱、 框支柱
4、一级抗震等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大于12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150mm及二级抗震等级框架柱的直径 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底层柱下端外,箍筋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四级抗震等级 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框架边柱、角柱及剪力墙端柱在地震组合下处于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向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应比 算值增加25%。 小偏心受拉纵筋 框架柱、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配筋率不应大于5%。柱的纵向钢筋宜对称配置。截面尺寸大于 配筋率 400mm的柱,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当按一级抗震等级设计,且柱的剪跨比不大于2时, 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1.2%。
隔震柱墩配筋要求

隔震柱墩配筋要求1. 引言隔震柱墩配筋是建筑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增强柱墩的抗震性能,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本文将详细介绍隔震柱墩配筋的要求,包括材料选择、截面尺寸、钢筋布置等方面。
2. 材料选择在隔震柱墩配筋中,常用的钢筋材料有HRB335和HRB400两种。
根据设计要求和地震烈度等级,选择合适的钢筋材料。
一般情况下,HRB400钢筋具有更高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适用于地震烈度较高的区域。
3. 截面尺寸隔震柱墩的截面尺寸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
一般来说,柱墩的截面尺寸应满足以下要求:•柱墩的截面尺寸应足够大,以提供足够的抗震性能。
•柱墩的截面尺寸应满足构造要求,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柱墩的截面尺寸应满足施工要求,便于施工操作。
4. 钢筋布置钢筋的布置对于隔震柱墩的抗震性能起着重要作用。
钢筋布置的要求如下:•钢筋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布置,保证柱墩的抗震性能。
•钢筋间距应满足构造要求,保证钢筋的有效工作。
•钢筋应按照施工要求进行绑扎,确保钢筋的稳固性。
5. 配筋率配筋率是指单位截面积内钢筋的总面积与该截面积的比值。
隔震柱墩的配筋率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
一般来说,配筋率应满足以下要求:•配筋率应满足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确保柱墩的抗震性能。
•配筋率应满足构造要求,保证柱墩的整体稳定性。
•配筋率应满足施工要求,便于施工操作。
6. 钢筋直径和间距钢筋的直径和间距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
一般来说,钢筋的直径和间距应满足以下要求:•钢筋的直径应满足构造要求,保证钢筋的工作性能。
•钢筋的间距应满足设计要求,保证钢筋的有效工作。
7. 钢筋保护层厚度钢筋保护层是指钢筋与混凝土表面之间的距离,用于保护钢筋免受腐蚀和损伤。
隔震柱墩的钢筋保护层厚度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
一般来说,钢筋保护层厚度应满足以下要求:•钢筋保护层厚度应满足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确保钢筋的耐久性。
•钢筋保护层厚度应满足构造要求,保证柱墩的整体稳定性。
8. 结论隔震柱墩配筋是保证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措施。
二级抗震柱箍筋最小配筋率

二级抗震柱箍筋最小配筋率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柱的箍筋最小直径应不小于8mm,且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另外,对于一级(含)以上的抗震等级的柱子,其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要求如下:
•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小于0.5%,且不小于**0.4%**的最小配筋率。
•角柱、边柱在地震等级为一级的情况下需要增大0.1%;在地震等级为二级的情况下需要增大0.05%。
•箍筋的直径大于8mm,且箍筋间距不大于100mm。
这些规定都是为了确保建筑的抗震性能达到标准,从而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查阅《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原文件第四章“抗震设计”
中的相关内容。
框架梁,柱的配筋要求

框架柱的配筋和尺寸要求:【建筑抗震规范】6.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1.4【高规】6.4 (1):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7-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于建造在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0.1%。
(2):表6.3.7-1 柱截面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百分率)注:①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的柱。
②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05;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1。
③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应相应增加0.1。
(3):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
(4):矩形柱截面宽度和高度,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的直径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5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50mm。
(5):剪跨比宜大于2(不形成短柱);三级轴压比限值为0.85,二级为0.75;长短边之比不宜大于3;一级框架短柱的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
(6)纵筋配置原则:①满足最小(大)配筋率要求②柱纵筋间距不大于200,净间距不小于50。
一般取150-200。
(大于600的柱子,一侧至少配5根钢筋才能满足间距要求,先在pkpm 中改看配筋是否满足,再在施工图中进行手改。
) ③上下层纵筋的钢筋直径等级差不超过2级。
(柱子,墙等竖向钢筋采用电渣压力焊直径等级差不超过7mm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2012)(7)箍筋配置原则:①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 ,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 ,四级不宜大于300mm 。
②柱箍筋加密范围:1)柱端,取截面高度(圆柱直径)、柱净高的1/6、和500mm 的最大值。
2)底层柱的下端不小于柱净高的1/3。
3)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 。
4)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短柱)以及因为设置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比不大于4的柱、框支柱、一级和二级框架的角柱,取全高。
隔震柱墩配筋要求

隔震柱墩配筋要求
隔震柱墩的配筋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纵向配筋:隔震柱墩的纵向配筋应满足柱墩的承载能力及抗震要求,具体配筋率根据设计要求而定。
在选择纵向配筋时,应考虑柱墩的强度、变形特性和抗震性能。
2. 横向配筋:隔震柱墩的横向配筋应满足抵抗柱墩弯矩和剪力的要求。
通常采用箍筋或螺旋箍筋的形式,配筋率根据设计要求而定。
在选择横向配筋时,应考虑柱墩的受力性能和抗震性能。
3. 锚固配筋:隔震柱墩的锚固配筋应满足连接隔震装置和基础的要求。
锚固配筋通常位于柱墩底部,并通过锚固件固定在基础上。
具体的锚固配筋形式和数量根据隔震装置和基础设计而定。
4. 柱墩端部配筋:隔震柱墩的端部配筋应满足连接梁、板、墙等构件的要求。
柱墩端部通常需要设置弯曲钢筋、开口钢筋、收敛钢筋等,以保证柱墩与其他构件的连接性能和抗震性能。
需要注意的是,隔震柱墩的配筋要求应根据具体的设计要求、结构形式及抗震要求进行确定,并经过相应的计算和验算。
建议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咨询专业结构工程师,并按照相关规范和代码进行设计和施工。
梁配筋原则

梁配筋原则1、底筋(可适当提高)底筋按计算书配,略大于计算书,钢筋之间级差不宜大于2级,配筋率通常小于2%,2、面筋(不低于计算结果即可)底筋与面筋面积比:一级抗震0.5;二、三级抗震0.3 [除按计算确定外,还要注意的事项] 即框架梁:面筋=计算结果次梁:底筋=计算结果悬臂梁:面筋=计算结果底筋≥1/3面筋面筋≥1/4底筋底筋≥1/4面筋对于小次梁跨度Lo<3m,采用统一截面150×400,上2 12,下2 14,底筋或面筋要配三层时,宜考虑加大截面,近量避免三层的配筋。
3、架立筋(统一于说明中)选取:一、二级抗震:≥ 14;三、四级抗震:≥ 12;跨度L≥7m时,用 16;当与负筋相差不大时,拉通;架立筋配筋面积≥1/4Max(面筋,底筋)(不存在此问题)4、箍筋(统一于说明表中)纵筋配筋率ρs>2%时,提高一级直径(即直径从φ8→φ10);梁宽b<350mm时用2肢箍;b≥350mm时用4肢箍以上(含4肢箍);梁中受力处优选加密箍3φ(每边);计算结果中如G1.0以上用φ10,以下用φ85、腰筋G(统一于说明表中)[抗扭筋N]注:每侧腰筋配筋面积A s= 0.001×b×h W [hw=ho-hf(hf为楼板厚)ho=h-as《砼规》10.2.16]腰筋G与抗扭筋N布置一样,但锚固长度不一样,腰筋G为15d与抗扭筋N为Lae[G是N的构造配筋]主梁上剪力小于127 KN时该主梁不要再加吊筋, 每侧用3根附加 8双肢箍筋即可,即每根 8双肢附加箍筋能承受的集中力为:127/6=21.1)。
集中荷载处加密箍,宜优先考虑箍筋,不足时,再用吊筋。
主次梁同高或相差很小时,集中荷载主要由吊筋承担。
查看PKPM的剪力结果书,用主梁上的剪力同号相减后得的绝对值跟上表核对,查出相应的配筋。
1。
抗震设计时框架柱箍筋的设置要求

01 抗震设计时框架柱箍筋设置有哪些?1、箍筋应为封闭式,其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倍的箍筋直径,且不应小于75mm;2、箍筋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约束;采用拉筋组合箍时,拉筋宜紧靠纵向钢筋并勾住封闭箍;3、柱非加密区的箍筋,其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加密区的一半;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且一、二级不应大于10倍纵向钢筋直径,三、四级不应大于15倍纵向钢筋直径。
02 剪力墙的截面厚度是多少?1、一、二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200mm,其他部位不应小于160mm;无端柱或翼墙的一字形独立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220mm,其它部位不应小于180mm;2、三、四级剪力墙的截面厚度不应小于160mm:无端柱或无翼墙的一字形独立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截面厚度不应小于180mm;3、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的截面厚度不应小于160mm;4、剪力墙井筒中:分隔电梯井或管道井的墙肢截面厚度可适当减小,但不宜小于160mm.03 抗震设计时框架柱箍筋加密区的范围有哪些?1、底层柱的上端和其他各层柱的两端:应取矩形截面柱之长边尺寸(或圆形截面柱之直径)、柱净高之1/6和500mm三者之最大值范围;2、底层柱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的范围;3、底层柱柱根以上1/3柱净高的范围;4、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和因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全高范围;5、一、二级框架角柱的全高范围;6、需要提高变形能力的柱的全高范围。
04 框架柱的纵向钢筋配置有哪些?1、抗震设计时,宜采用对称配筋。
2、抗震设计时: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其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非抗震设计时,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300mm;柱纵向钢筋净距均不应小于50mm.3、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5%.4、一级且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其单侧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1.2%.5、边柱、角柱及剪力墙端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05 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有哪些设计要点?1、截面厚度不应小于200mm;2、一、二、三级短肢剪力墙的轴压比:在底部加强部位分别不宜大于0.45、0.50、0.55,一字形截面短肢剪力墙的轴压比限值再相应减少0.1;在底部加强部位以上的其他部位不宜大于上述规定值加0.05;3、除底部加强部位的短肢剪力墙应调整剪力设计值外,其他各层一、二级、三级短肢剪力墙的剪力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4、1.2和1.1;4、短肢剪力墙边缘约束构件的设置应符合要求;5、短肢剪力墙的全部竖向钢筋的配筋率:底部加强部位一、二级不宜小于1.2%,三、四级不宜小于1.0%;其他部位一、二级不宜小于1.0%,三、四级不宜小于0.8%;6、不宜在一字形短肢剪力墙布置平面外与之相交的单侧楼面梁。
框架梁,柱的配筋要求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框架柱的配筋和尺寸要求:【建筑抗震规范】6.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1.4【高规】6.4 (1):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7-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于建造在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0.1%。
(2):表6.3.7-1 柱截面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百分率)注:①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的柱。
②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05;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1。
③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应相应增加0.1。
(3):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
(4):矩形柱截面宽度和高度,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的直径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5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50mm。
(5):剪跨比宜大于2(不形成短柱);三级轴压比限值为0.85,二级为0.75;长短边之比不宜大于3;一级框架短柱的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
(6)纵筋配置原则:①满足最小(大)配筋率要求②柱纵筋间距不大于200,净间距不小于50。
一般取150-200。
(大于600的柱子,一侧至少配5根钢筋才能满足间距要求,先在pkpm中改看配筋是否满足,再在施工图中进行手改。
)③上下层纵筋的钢筋直径等级差不超过2级。
(柱子,墙等竖向钢筋采用电渣压力焊直径等级差不超过7mm,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2012)(7)箍筋配置原则:①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四级不宜大于300mm。
②柱箍筋加密范围:1)柱端,取截面高度(圆柱直径)、柱净高的1/6、和500mm的最大值。
2)底层柱的下端不小于柱净高的1/3。
3)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
4)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短柱)以及因为设置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比不大于4的柱、框支柱、一级和二级框架的角柱,取全高。
梁配筋规范要求

钢筋混凝土梁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当梁高h≥300mm时,不应小于10mm;当梁高h<300mm时,不应小于8mm.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应至少各配置两根纵向配筋,一、二级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分别不小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钢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偏心受拉的框支梁,其支座上部纵向钢筋至少应有50%沿梁全长贯通,下部纵向钢筋应全部直通到柱内.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中,计入纵向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的较大┏━━━━━━━━━━━┳━━━━━━━━━━━┓┃构件类型┃挠度限值┃┣━━━━━━━━━━━╋━━━━━━━━━━━┫┃吊车梁:手动吊车┃lo/500┃┃自动吊车┃lo/600┃┣━━━━━━━━━━━╋━━━━━━━━━━━┫┃屋盖楼盖及楼梯构件┃┃┃当lo<7m时┃lo/200(lo/250)┃┃当7m≤lo≤9m时┃lo/250(lo/300)┃┃当lo>9m时┃lo/300(lo/400)┃┗━━━━━━━━━━━┻━━━━━━━━━━━┛注:1.表中lo为构件的计算跨度;2.表中括号内的数值适用于使用上对挠度有较高要求的构件;3.如果构件制作时预先起拱,且使用上也允许,则在验算挠度时,可将计算所得的挠度值减去起拱值;对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尚可减去预加力所产生的反拱值;4.计算悬臂构件的挠度限值时,其计算跨度lo按实际悬臂长度的2倍取用.结构构件正截面的裂缝控制等级分为三级、裂缝控制等级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一级---严格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按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计算时,构件受拉边缘混凝土不应产生拉应力;;1.2.3.在一类环境下,对钢筋混凝土屋架、托架及需作疲劳验算的吊车梁,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应取为0.2mm;对钢筋混凝土屋面梁和托梁,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应取为0.3mm;4.在一类环境下,对预应力混凝土屋面梁、托梁、屋架、托架、屋面板和楼板,应按二级裂缝控制等级进行验算;在一类和二类环境下,对需作疲劳验算的须应力混凝土吊车梁,应按一级裂缝控制等级进行验算;5.表中规定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和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仅适用于正截面的验算;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斜截面裂缝控制验算应符合本规范第8章的要求;6.对于烟囱、筒仓和处于液体压力下的结构构件,其裂缝控制要求应符合专门标准的有关规定;7.对于处于四、五类环境下的结构构件,其裂缝控制要求应符合专门标准的有关规定;8.表中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用于验算荷载作用引起的最大裂缝宽度.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表6.3.3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抗震等级┃加密区长度(mm)┃箍筋最大间距(mm)┃箍筋最小直径(mm)┃┃┃(取较大值)┃(取较小值)┃┃┣━━━━╋━━━━━━━━━━╋━━━━━━━━━━━╋━━━━━━━━┫┃一┃2*hb,500┃hb/4,6d,100┃10┃┣━━━━╋━━━━━━━━━━╋━━━━━━━━━━━╋━━━━━━━━┫┃二┃┃hb/4,8d,100┃8┃┣━━━━┫┣━━━━━━━━━━━╋━━━━━━━━┫2.倍.一.《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表6.3.3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抗震等级┃加密区长度(mm)┃箍筋最大间距(mm)┃箍筋最小直径(mm)┃┃┃(取较大值)┃(取较小值)┃┃┣━━━━╋━━━━━━━━━━╋━━━━━━━━━━━╋━━━━━━━━┫┃一┃2*hb,500┃hb/4,6d,100┃10┃┣━━━━╋━━━━━━━━━━╋━━━━━━━━━━━╋━━━━━━━━┫┃二┃┃hb/4,8d,100┃8┃┣━━━━┫┣━━━━━━━━━━━╋━━━━━━━━┫┃三┃1.5*hb,500┃┃8┃┣━━━━┫┃hb/4,8d,150┣━━━━━━━━┫┃四┃┃┃6┃┗━━━━┻━━━━━━━━━━┻━━━━━━━━━━━┻━━━━━━━━┛注:1.d为纵筋直径,hb为梁截面高度.2.梁高不小于1m时,梁端箍加密区箍筋的最大间距应允许为hb/6,但不应大于200mm.框支梁支座处(离柱边1.5倍梁截面高度范围为)箍筋应加密,加密区箍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100mm.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表9.2.9梁中箍筋的最大间距(mm)┏━━━━━━┳━━━━━━━━━┳━━━━━━━━━┓┃梁高h(mm)┃V>0.7*ft*b*h0┃V<=0.7*ft*b*h0┃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且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沿梁高应配置间距不大于200.直径不小于16mm的腰筋.当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且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沿梁高应配置间距不大于200.直径不小于16mm的腰筋.。
二级抗震柱纵筋要求

二级抗震柱纵筋要求
二级抗震设计是指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要求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以保障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安全可靠地使用。
而二级抗震柱纵筋的要求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强度要求,二级抗震设计要求柱子的纵筋要能够承受地震力作用下的弯矩和轴向力,因此纵筋的强度要能够满足设计要求,一般会根据柱子的受力情况和构造要求来确定纵筋的数量和直径。
2. 锚固长度要求,为了确保纵筋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二级抗震设计通常会规定纵筋的锚固长度,即纵筋在柱子两端的埋设长度,以确保纵筋与混凝土充分粘结,提高柱子的承载能力和延性。
3. 纵筋间距要求,为了保证柱子的受力性能,二级抗震设计还会规定纵筋的间距,即纵筋之间的距离,以确保纵筋能够均匀分布在柱子的截面内,提高柱子的受力性能和延性。
4. 钢筋的材质和规格要求,二级抗震设计还会要求纵筋的材质和规格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要求,以确保纵筋的质量和性能达到设计要求,提高柱子的抗震性能和可靠性。
总的来说,二级抗震柱纵筋的要求包括强度、锚固长度、纵筋间距和钢筋的材质和规格等方面,这些要求旨在提高柱子的抗震性能和可靠性,保障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可靠使用。
建筑抗震钢筋构建要求

建筑抗震钢筋构建要求一、钢筋本身的要求。
1. 强度方面。
这钢筋啊,得有足够的强度。
就像一个大力士一样,在地震晃悠的时候能撑得住。
它的屈服强度得符合标准,要是强度不够,那楼一震,它就先软了,那可不行。
一般抗震钢筋的屈服强度有个下限,这是保证楼在地震时不会轻易变形过大的基本要求。
2. 延展性。
延展性也很重要呢。
你想啊,地震的时候地面晃来晃去,钢筋要是太脆,像玻璃一样一掰就断,那楼不就塌了嘛。
所以抗震钢筋得像橡皮筋一样,能拉得长一点,弯一弯也不断,这样才能在地震的反复拉扯下保持结构的完整性。
3. 强屈比和超屈比。
强屈比就是钢筋的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之比。
这个比值要合适,就好比一个人,不仅要有力气(屈服强度),还要有后劲(抗拉强度)。
强屈比大一点好,这样在地震力很大的时候,钢筋还有潜力继续抵抗变形。
超屈比呢,是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之比,这个值不能太大,要是超太多,说明钢筋质量不稳定,可能会影响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
4. 化学成分。
钢筋里的化学成分也有讲究。
比如说,硫、磷这些元素不能太多,它们就像捣乱分子一样,会让钢筋变脆。
而一些有益的元素,像锰等,可以提高钢筋的强度和韧性,就像给钢筋吃了点小补药,让它更能抗地震。
二、在构建中的要求。
1. 锚固长度。
钢筋在构建里的锚固长度可不能马虎。
就像船抛锚一样,锚得扎得深,船才稳。
钢筋锚固在混凝土里,锚固长度不够的话,地震一震,钢筋就容易从混凝土里被拔出来,那整个结构就散架了。
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的种类等因素,按照规定计算和设置足够的锚固长度。
2. 连接方式。
钢筋的连接也很关键。
你不能随便把两根钢筋接起来就了事。
像焊接的时候,得保证焊接质量,不能有虚焊、夹渣这些问题。
机械连接的话,连接套筒得拧紧,要像螺丝帽拧螺丝一样,拧得死死的,这样才能保证钢筋在传递力的时候不会在连接处出问题。
而且在抗震构建里,连接的位置也有要求,不能在受力最不利的地方乱接,要放在合适的部位。
一级抗震梁设计扭筋配筋要求

一级抗震梁设计扭筋配筋要求《关于一级抗震梁设计扭筋配筋要求的那些事儿》嘿,大家好呀!今天咱来聊聊一级抗震梁设计扭筋配筋要求这个听起来有点专业的话题。
咋一听,是不是觉得好像和咱们普通老百姓没啥关系?哈哈,别着急,听我慢慢道来,说不定你就会发现,原来这里头还挺有趣呢!想象一下,这一级抗震梁就像是咱们盖房子的大梁骨,可得稳稳当当的,不能出啥岔子。
而这扭筋配筋要求呢,就像是给这大梁骨穿上了一件合适的“铁布衫”,让它能更好地抵御各种力量的冲击。
你说这扭筋配筋重要不重要?那肯定重要得不得了呀!要是没配好,那房子还不得摇摇晃晃的,说不定哪天就倒了,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
记得我有一次去工地,看到那些建筑工人在摆弄这些钢筋啥的,我就凑过去好奇地问:“师傅,这扭筋咋配呀?”那师傅看了我一眼,笑着说:“嘿,小伙子,这学问可大了去了。
就像给人穿衣服一样,得尺寸合适,要不然不是大了就是小了。
”我一听,还挺有意思,这比喻太形象了。
其实啊,这扭筋配筋要求就像是给梁设计了一个完美的“防护套装”。
得根据具体的情况,精确地算出需要多少钢筋,放在什么位置,才能让这梁既有劲儿又能抗震。
这就需要咱那些专业的设计师们好好动动脑子了。
有时候我就想,这些设计师们就像超级英雄一样,用他们的智慧和知识,给我们创造出安全可靠的建筑。
他们在图纸上勾勾画画,就像是在为我们的家编织一道坚固的防护网。
当然啦,要达到这完美的扭筋配筋要求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得考虑好多因素呢,什么地震的强度啦,梁的尺寸啦,材料的性能啦等等。
这就像是一场复杂的游戏,得走好每一步棋,稍有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
不过好在现在科技发达了,有各种软件和工具可以帮忙计算和设计。
但即便这样,也不能掉以轻心,毕竟这关系到我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呀。
总之,这一级抗震梁设计扭筋配筋要求虽然听起来有点高深莫测,但其实它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抗震设计对框架梁的配筋要求

抗震设计对框架梁的配筋要求摘要:框架结构在抗震设计时,梁和柱是承受荷载的关键部件,文章概述了框架梁在抗震设计中,对配置钢筋的技术要求。
关键字:抗震框架梁配筋1 引言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许多城市都发生了较强烈的地震,而城市人口密集,积累财富多,所以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据资料分析,我国地震烈度7度以上的区域占全国总面积的40%以上,而5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处于地震烈度7度以上的地区约占54%。
可见我国在抗震防灾减灾方面的任务很严峻。
框架结构刚度相对较小,延性好,在抗震方面表现出优良的性能,建筑结构设计时多采用框架结构可以减缓建筑物的破坏。
梁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的主要延性耗能构件。
梁的破坏可能是弯曲破坏,也可能是剪切破坏。
梁的剪切破坏是由于剪切承载力不足,在弯曲屈服之前梁沿剪切斜裂缝剪断而破坏,屈服前的剪切破坏是脆性破坏,没有延性,设计时应予以避免,即按“强剪弱弯”设计梁构件,以下简述抗震设计时框架梁的配筋要求。
2纵向钢筋梁的弯曲破坏有三种形态:少筋破坏、超筋破坏和适筋破坏。
少筋破坏纵向受拉钢筋过少,当纵筋屈服后,很快被拉断而发生断裂破坏;超筋破坏纵向受拉钢筋过多,在纵筋屈服前,受拉区混凝土被压碎而发生破坏;适筋梁的纵筋屈服后,形成塑性铰,截面发生塑性转动,钢筋的塑性变形继续增大,直到受压区混凝土压碎。
适筋梁属于延性破坏,而少筋梁和超筋梁都是脆性破坏,延性小,设计时应予以避免。
为了避免少筋破坏,规范规定了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ρmin(%);见表1。
为了避免超筋破坏,规范规定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
1)一般说来,随着受压钢筋的增加,构件延性提高。
为了保证塑性铰区能表1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表1中的数值比非抗震设计的限值要严,目的是保证极限弯矩大于开裂弯矩,以便在屈服弯矩和开裂弯矩之间提供一个较大的约束范围,避免开裂后截面的转动急剧发展。
提供足够的延性,在框架梁的两端箍筋加密区范围内纵向受压钢筋和纵向受拉钢筋的截面面积保持一定的比例。
一级抗震梁配筋要求

一级抗震梁配筋要求
嘿,咱今儿就来讲讲这一级抗震梁配筋要求。
你想啊,这抗震梁就好比是房子的坚强卫士!就像一个勇敢的战士在保护着我们的家一样。
那这一级抗震梁的配筋要求可严格着呢!比如说,钢筋的直径得足够粗吧,这就像战士得有粗壮有力的胳膊才能更好地战斗呀!要是钢筋直径太小了,那能顶得住地震的摇晃吗?
还有啊,钢筋的间距也得合理安排,不能太松散了,这就跟排兵布阵似的,得紧密有序才行。
你看,如果间距太大,那不是就跟队伍稀稀拉拉的一样,能有多大作用呢?
而且,钢筋的锚固长度也不能马虎,必须足够长,这就像是战士要牢牢抓住地面一样,这样才能在地震来时稳稳呆住。
总之啊,一级抗震梁配筋要求那是相当重要的呀,一点都不能马虎!咱可不能让我们的家在地震面前不堪一击啊!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一级抗震梁配筋要求必须严格执行,这关系到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绝对不能轻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震配筋要求
根据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抗震等级分为一、二、三、四级。
A 一般规定
1.结构构件中的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HRB335、HRB400级钢筋。
按一、二级抗震等级设计时,框架结构中纵向受力钢筋的强度实测值应符合9-1-1-1的要求。
2.纵向受拉钢筋的抗震锚固长度l aE:对一、二级抗震等级为1.15l a对三级抗震等级为1.05l a,对四级抗震等级为l a。
3.采用搭接接头时,纵向受拉钢筋的抗震搭接长度L lE,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L lE=ξl aE(9-5)
式中ξ——纵向受拉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见表9-15。
4.纵向受力钢筋连接接头的位置宜避开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区;当无法避开时,应采用满足等强度要求的高质量机械连接接头,且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应超过50%。
5.箍筋的末端应做成135°弯钩,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在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其直径不应小于搭接钢筋较大直径的0.25倍,其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应大于l00mm。
B 框架梁
1.框架梁梁端截面的底部和顶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般抗震等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0.3。
2.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箍筋最小直径应按表9-17采用。
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2mm。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表9-17
注:d为纵向钢筋直径;h为梁的高度。
梁端纵向钢筋配筋率>2%时,箍筋最小直径增
加2mm。
3.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至少应备配置两根通长的纵向钢筋。
对一、二级抗震等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分别不应少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受力钢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对三、四级抗震等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
4.梁箍筋加密区长度内的箍筋间距;对一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对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对四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300mm。
5.梁端设置的第一个箍筋应距框架节点边缘不大于50mm;非加密区的箍筋间距不宜大于加密区间距的2倍。
C框架柱与框支柱
1.框架柱与框支柱上、下两端箍筋应加密。
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和箍筋最小直径应符合表9-18的规定。
柱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表9-18
注:底层柱的柱根系指地下室的顶面或无地下室情况的基础顶面;柱根加密区长度应取不小于该层柱净高的1/3;当有刚性地面时,除柱端箍筋加密区外尚应在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的高度范围内加密箍筋。
d为纵向钢筋直径。
2.框支柱与剪跨比≤2的框架柱应在柱全高范围内加密箍筋,且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3.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柱,当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间距不大于200mm 时,除柱根外,箍筋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三级抗震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抗震等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4.框架柱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应取柱截面长边尺寸(或圆形截面直径)、柱净高的1/6和500mm中的最大值。
一、二级抗震等级的角柱应沿柱全高加密箍筋。
5.柱箍加密区内的箍筋间距:一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00mm;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中的较大值;四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300mm。
此外,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约束;当采用拉筋时,拉筋宜紧靠纵向钢筋并勾住封闭箍筋。
6.在柱箍筋加密区外,箍筋的体积配筋率不宜小于加密区配筋率的1/2;对一、二级抗震等级,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d;对三、四级抗震等级,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5d(d为纵向钢筋直径)。
D 框架梁柱节点
1.框架中间层的中间节点处,框架梁的上部纵向钢筋应贯穿中间节点;对一、二级抗震等级,梁的下部纵向钢筋伸入中间节点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l aE,且伸过中心线不应小于5d(图9-32a)。
梁内贯穿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一、二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对圆柱截面,不宜大于纵向钢筋所在位置柱截面弦长的1/20。
2.框架中间层的端节点处,当框架梁上部纵向钢筋用直线锚固方式锚入端节点时,其锚固长度除不应小于l aE外,尚应伸过柱中心线不小于5d(d为梁上部纵向钢筋的直径)。
当水平直线段锚固长度不足时,梁上部纵向钢筋应伸至柱外边并向下弯折。
弯折前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0.4l aE,弯折后的竖直投影长度取15d(图9-32 b)。
梁下部纵向钢筋在中间层端节点中的锚固措施与梁上部纵向钢筋相同。
3.框架顶层中间节点处,柱纵向钢筋应伸至柱顶。
当采用直线锚固方式时,其自梁底边算起的锚固长度应不小于l aE,当直线段锚固长度不足时,该纵向钢筋伸到柱顶后可向内弯折,弯折前的锚固段竖向投影长度不应小于0.5laE,弯折后的水平投影长度取12d;当楼盖为现浇混凝上,且板的混凝土强度不低于C20、板厚不小于80mm时,也可向外弯折,弯折后的水平投影长度取12d(图9-32c)。
对一、二级抗震等级,贯穿顶层中间节点的梁上部纵向钢筋的直径,不宜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5。
梁下部纵向钢筋在顶层中间节点中的锚固措施与梁下部纵向钢筋在中间层中间节点处的锚固措施相同。
图9-32 框架梁和框架柱的纵向受力钢筋在节点区的锚固和搭接
(a)中间层中间节点;(b)中间层端节点;(c)顶层中间节点;
(d)顶层端节点(一);(e)顶层端节点(二)
4.框架顶层端节点处,柱外侧纵向钢筋可沿节点外边和梁上边与梁上部纵向钢筋搭接连接(图9-32d),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5l aE,且伸入梁内的柱外侧纵向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少于柱外侧全部柱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65%,其中不能伸入梁内的外侧柱纵向钢筋,宜沿柱顶伸至柱内边;当该柱筋位于顶部第一层时,伸至柱内边后,宜向下弯折不小于8d后截断(d为外侧柱纵向钢筋直径);当该柱筋位于顶部第二层时,可伸至柱内边后截断;当有现浇板时,且现浇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板厚不小于80mm时,梁宽范围外的柱纵向钢筋可伸人板内,其伸入长度与伸入梁内的柱纵向钢筋相同。
梁上部纵向钢筋应伸至柱外边并向下弯折到梁底标高。
当梁、柱配筋率较高时,顶层端节点处的梁上部纵向钢筋和柱外侧纵向钢筋的搭接连接也可沿柱外边设置(图9-32e),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7l aE,其中,柱外侧纵向钢筋应伸至柱顶,并向内弯折,弯折段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宜小于12d。
当梁上部纵向钢筋配筋率较高时,弯入柱外侧的梁上部纵向钢筋宜分两批截断,其截断点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20d(d为梁上部纵向钢筋直径)。
柱内侧纵向钢筋在顶层端节点中的锚固要求可适当放宽,但柱内侧纵向钢筋应伸至柱顶。
5.柱纵向钢筋不应在中间各层节点内截断。
E 剪力墙
1.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等级剪力墙不应小于0.2%,分布钢筋间距不应大于300mm;其直径不应小于8mm。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加强部位,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3%,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2.剪力墙厚度大于140mm时,其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应采用双排钢筋;双排分布钢筋间拉筋的间距不应大于600mm,且直径不应小于6mm。
在底部加强部位、边缘构件以外的墙体中,拉筋间距应适当加密。
3.剪力墙端部设置的构造边缘构件(暗柱、端柱、翼墙和转角墙)(图9-33)的纵向钢筋除应满足计算要求外,尚应符合表9-19的要求。
图9-33 剪力墙的构造边缘构件
(a)暗柱;(b)端柱;(c)翼墙;(d)转角墙
构造边缘构件的构造配筋要求表9-19
注:1.A c为图9-33中所示的阴影面积。
2.对其他部位,拉筋的水平间距不应大于纵向钢筋间距的2倍,转角处宜设置箍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