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的起源与发展

合集下载

软件工程发展综述

软件工程发展综述

软件工程发展综述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软件工程已经成为了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从简单的程序设计到复杂的系统架构,软件工程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与创新。

软件工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期。

当时,计算机刚刚诞生,程序设计主要是由少数科学家和工程师手工完成,代码的编写和调试过程非常繁琐,效率低下。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拓展,软件的规模和复杂度迅速增加,传统的编程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需求,软件工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运而生。

早期的软件工程主要关注软件开发的方法和流程。

结构化编程方法的出现,使得程序的逻辑结构更加清晰,易于理解和维护。

瀑布模型作为一种经典的软件开发流程,将软件开发过程分为明确的阶段,如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

这种线性的流程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软件开发,但也存在着灵活性不足的问题,一旦在后期发现前期的错误,修改成本非常高。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面向对象编程技术逐渐兴起。

这种编程方法将数据和操作封装在对象中,提高了代码的复用性和可维护性。

同时,软件的开发方法也在不断演进,快速原型法、增量模型等新的开发模型出现,以适应不同类型的项目需求。

在软件工程的发展过程中,软件测试技术也日益重要。

从最初的手工测试,到后来的自动化测试,测试的效率和准确性不断提高。

测试工具的不断涌现,如性能测试工具、功能测试工具等,为保障软件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软件工程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分布式计算、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使得软件系统的架构变得更加复杂。

大规模的互联网应用需要处理海量的数据和高并发的访问,这对软件的性能、可扩展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敏捷开发方法在这个时期逐渐受到重视。

与传统的开发方法相比,敏捷开发强调快速迭代、持续集成和客户参与。

通过短周期的迭代开发,及时获取用户反馈,不断优化产品,能够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软件开发工具和平台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集成开发环境(IDE)的出现,为开发者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开发体验。

软件测试的起源与发展

软件测试的起源与发展

软件测试的起源与发展软件测试的概念与定义软件测试是伴随着软件的产生而产生的.早期的软件开发过程中,那时软件规模都很小、复杂程度低,软件开发的过程混乱无序、相当随意,测试的含义比较狭窄,开发人员将测试等同于“调试”,目的是纠正软件中已经知道的故障,常常由开发人员自己完成这部分的工作.对测试的投入极少,测试介入也晚,常常是等到形成代码,产品已经基本完成时才进行测试.直到1957年,软件测试才开始与调试区别开来,作为一种发现软件缺陷的活动.由于一直存在着“为了让我们看到产品在工作,就得将测试工作往后推一点”的思想,潜意识里对测试的目的就理解为“使自己确信产品能工作”.测试活动始终后于开发的活动,测试通常被做为软件生命周期中最后一项活动而进行.当时也缺乏有效的测试方法,主要依靠“错误推测Error Guessing”来寻找软件中的缺陷.因此,大量软件交付后,仍存在很多问题,软件产品的质量无法保证.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个阶段开发的软件仍然不复杂,但人们已开始思考软件开发流程的问题,尽管对“软件测试”的真正含义还缺乏共识,但这一词条已经频繁出现,一些软件测试的探索者们建议在软件生命周期的开始阶段就根据需求制订测试计划,这时也涌现出一批软件测试的宗师,Bill Hetzel 博士就是其中的领导者.1972年,软件测试领域的先驱Bill Hetzel博士代表论着The Complete Guide to Software Testing,在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大学组织了历史上第一次正式的关于软件测试的会议.在1973年,他首先给软件测试一个这样的定义:“就是建立一种信心,认为程序能够按预期的设想运行.Establish confidence that a program does what it is supposed to do. ”后来在1983年他又将定义修订为:“评价一个程序和系统的特性或能力,并确定它是否达到预期的结果.软件测试就是以此为目的的任何行为.Any activities aimed at evaluating an attribute or capability of a program or system. ”在他的定义中的“设想”和“预期的结果”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用户需求或功能设计.他还把软件的质量定义为“符合要求”.他的思想的核心观点是:测试方法是试图验证软件是“工作的”,所谓“工作的”就是指软件的功能是按照预先的设计执行的,以正向思维,针对软件系统的所有功能点,逐个验证其正确性.软件测试业界把这种方法看作是的软件测试的第一类方法.尽管如此,这一方法还是受到很多业界权威的质疑和挑战.代表人物是Glenford J. Myers代表论着The Art ofSoftware Testing.他认为测试不应该着眼于验证软件是工作的,相反应该首先认定软件是有错误的,然后用逆向思维去发现尽可能多的错误.他还从人的心理学的角度论证,如果将“验证软件是工作的”作为测试的目的,非常不利于测试人员发现软件的错误.于是他于1979年提出了他对软件测试的定义:“测试是为发现错误而执行的一个程序或者系统的过程.The process of executing a program or system with the intent of finding errors.”这个定义,也被业界所认可,经常被引用.除此之外, Myers还给出了与测试相关的三个重要观点,那就是:1、测试是为了证明程序有错,而不是证明程序无错误;2、一个好的测试用例是在于它能发现至今未发现的错误;3、一个成功的测试是发现了至今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这就是软件测试的第二类方法,简单地说就是验证软件是“不工作的”,或者说是有错误的.Myers认为,一个成功的测试必须是发现Bug的测试,不然就没有价值.这就如同一个病人假定此人确有病,到医院做一项医疗检查,结果各项指标都正常,那说明该项医疗检查对于诊断该病人的病情是没有价值的,是失败的.Myers提出的“测试的目的是证伪”这一概念,推翻了过去“为表明软件正确而进行测试”的错误认识,为软件测试的发展指出了方向,软件测试的理论、方法在之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第二类软件测试方法在业界也很流行,受到很多学术界专家的支持.然而,对Glenford Myers先生“测试的目的是证伪”这一概念的理解也不能太过于片面.在很多软件工程学、软件测试方面的书籍中都提到一个概念:“测试的目的是寻找错误,并且是尽最大可能找出最多的错误”.这很容易让人们认为测试人员就是“挑毛病”的,而由此带来诸多问题.大家熟悉的Ron Patton在软件测试中文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此书是目前国内测试新手入门的经典教材一书的第10页,有一个明确而简洁的定义:“软件测试人员的目标是找到软件缺陷,尽可能早一些,并确保其得以修复.”这样的定义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带来的结果是:1、若测试人员以发现缺陷为唯一目标,而很少去关注系统对需求的实现,测试活动往往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2、若有些软件企业接受了这样的方法,以Bug数量来做为考核测试人员业绩的唯一指标,也不太科学.总的来说,第一类测试可以简单抽象地描述为这样的过程:在设计规定的环境下运行软件的功能,将其结果与用户需求或设计结果相比较,如果相符则测试通过,如果不相符则视为Bug.这一过程的终极目标是将软件的所有功能在所有设计规定的环境全部运行,并通过.在软件行业中一般把第一类方法奉为主流和行业标准.第一类测试方法以需求和设计为本,因此有利于界定测试工作的范畴,更便于部署测试的侧重点,加强针对性.这一点对于大型软件的测试,尤其是在有限的时间和人力资源情况下显得格外重要.而第二类测试方法与需求和设计没有必然的关联,更强调测试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用逆向思维方式,不断思考开发人员理解的误区、不良的习惯、程序代码的边界、无效数据的输入以及系统各种的弱点,试图破坏系统、摧毁系统,目标就是发现系统中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方法往往能够发现系统中存在的更多缺陷.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软件和IT行业进入了大发展,软件趋向大型化、高复杂度,软件的质量越来越重要.这个时候,一些软件测试的基础理论和实用技术开始形成,并且人们开始为软件开发设计了各种流程和管理方法,软件开发的方式也逐渐由混乱无序的开发过程过渡到结构化的开发过程,以结构化分析与设计、结构化评审、结构化程序设计以及结构化测试为特征.人们还将“质量”的概念融入其中,软件测试定义发生了改变,测试不单纯是一个发现错误的过程,而且将测试作为软件质量保证SQA的主要职能,包含软件质量评价的内容,Bill Hetzel在软件测试完全指南Complete Guide of Software Testing一书中指出:“测试是以评价一个程序或者系统属性为目标的任何一种活动.测试是对软件质量的度量.”这个定义至今仍被引用.软件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开始坐在一起探讨软件工程和测试问题.软件测试已有了行业标准IEEE/ANSI,1983年IEEE提出的软件工程术语中给软件测试下的定义是:“使用人工或自动的手段来运行或测定某个软件系统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检验它是否满足规定的需求或弄清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别”.这个定义明确指出:软件测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软件系统是否满足需求.它再也不是一个一次性的,而且只是开发后期的活动,而是与整个开发流程融合成一体.软件测试已成为一个专业,需要运用专门的方法和手段,需要专门人才和专家来承担.软件测试成熟度随着软件产业界对软件过程的不断研究,美国工业界和政府部门开始认识到,软件过程能力的不断改进才是增进软件开发组织的开发能力和提高软件质量的第一要素.在这种背景下,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EI研制并推出了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SW-CMM,CMM逐渐成为了评估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以及工程能力的标准.从80年代中期开始,软件生产开始进入以个体软件过程PSP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过程成熟度模型CMM和群组软件过程TSPTeam Software Process为标志的、以过程为中心的第二阶段.但是令人遗憾的是,CMM没有充分的定义软件测试,没有提及测试成熟度的概念,没有对测试过程改进进行充分说明,在KPA中没有定义测试问题,与质量相关的测试问题如可测性,充分测试标准,测试计划等方面也没有满意的阐述.仅在第三级的软件产品工程SPEKPA中提及软件测试职能,但对于如何有效提高机构的测试能力和水平没有提供相应指导,无疑是一种不足.为此,许多研究机构和测试服务机构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有关软件测试方面的能力成熟度模型,作为SEI-CMM的有效补充,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美国国防部提出一个;Gelper博士提出一个测试支持模型TSM评估测试小组所处环境对于他们的支持程度;Burgess/Drabick 公司提出的测试能力成熟度模型Testing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则提供了与CMM 完全一样的5级模型.Burnstein博士提出了,依据CMM 的框架提出测试的5个不同级别,关注于测试的成熟度模型.它描述了测试过程,是项目测试部分得到良好计划和控制的基础.TMM测试成熟度分解为5级别,关注于5个成熟度级别递增:Phase0:测试和调试没有区别,初了支持调试外,测试没有其他目的Phase1: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表明软件能够工作Phase2: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表明软件不能够能够正常工作Phase3:测试的目的不是要证明什么,而是为了把软件不能正常工作的预知风险降低到能够接受的程度Phase4:测试不是行为,而是一种自觉的约束mentaldiscipline,不用太多的测试投入产生低风险的软件上的.软件测试模型的演变软件测试模型与软件测试标准的研究也随着软件工程的发展而越来越深入,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Paul Rook提出了着名的软件测试的V模型,旨在改进软件开发的效率和效果.V模型反映出了测试活动与分析设计活动的关系.在图1-1中,从左到右描述了基本的开发过程和测试行为,非常明确的标注了测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类型的测试,并且清楚的描述了这些测试阶段和开发过程期间各阶段的对应关系.图 1-1V模型指出,单元和集成测试应检测程序的执行是否满足软件设计的要求;系统测试应检测系统功能、性能的质量特性是否达到系统要求的指标;验收测试确定软件的实现是否满足用户需要或合同的要求.但V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仅仅把测试作为在编码之后的一个阶段,是针对程序进行的寻找错误的活动,而忽视了测试活动对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等活动的验证和确认的功能.Evolutif公司针对V模型的缺陷,相对于V模型,提出了W 模型的概念,W模型增加了软件各开发阶段中应同步进行的验证和确认活动.如图1-2所示,W模型由两个V字型模型组成,分别代表测试与开发过程,图中明确表示出了测试与开发的并行关系.W模型强调:测试伴随着整个软件开发周期,而且测试的对象不仅仅是程序,需求、设计等同样要测试,也就是说,测试与开发是同步进行的.W模型有利于尽早地全面的发现问题.例如,需求分析完成后,测试人员就应该参与到对需求的验证和确认活动中,以尽早地找出缺陷所在.同时,对需求的测试也有利于及时了解项目难度和测试风险,及早制定应对措施,这将显着减少总体测试时间,加快项目进度.但W模型也存在局限性.在W模型中,需求、设计、编码等活动被视为串行的,同时,测试和开发活动也保持着一种线性的前后关系,上一阶段完全结束,才可正式开始下一个阶段工作.软件测试工具的发展进入上世纪90年代,软件行业开始迅猛发展,软件的规模变的非常大,在一些大型软件开发过程中,测试活动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而当时测试的手段几乎完全都是手工测试,测试的效率非常低;并且随着软件复杂度的提高,出现了很多通过手工方式无法完成测试的情况,尽管在一些大型软件的开发过程中,人们尝试编写了一些小程序来辅助测试,但是这还是不能满足大多数软件项目的统一需要.于是,很多测试实践者开始尝试开发商业的测试工具来支持测试,辅助测试人员完成某一类型或某一领域内的测试工作,而测试工具逐渐盛行起来.人们普遍意识到,工具不仅仅是有用的,而且要对今天的软件系统进行充分的测试,工具是必不可少的.测试工具可以进行部分的测试设计、实现、执行和比较的工作.通过运用测试工具,可以达到提高测试效率的目的.测试工具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软件测试的自动化程度,让测试人员从繁琐和重复的测试活动中解脱出来,专心从事有意义的测试设计等活动.采用自动比较技术,还可以自动完成测试用例执行结果的判断,从而避免人工比对存在的疏漏问题.设计良好的自动化测试,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实现“夜间测试”和“无人测试”.在大多数情况下,软件测试自动化可以减少开支,增加有限时间内可执行的测试,在执行相同数量测试时节约测试时间.而测试工具的选择和推广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软件测试工具平台方面,商业化的软件测试工具已经很多,如捕获/回放工具、Web测试工具、性能测试工具、测试管理工具、代码测试工具等等,这些都有严格的版权限制且价格较为昂贵,但由于价格和版权的限制无法自由使用,当然,一些软件测试工具开发商对于某些测试工具提供了Beta测试版本以供用户有限次数使用.幸运的是,在开放源码社区中也出现了许多软件测试工具,已得到广泛应用且相当成熟和完善.。

第1章软件工程和软件测试概述

第1章软件工程和软件测试概述
9
1.1软件工程概述- 软件工程
• 1968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计算机科学家在联邦 德国召开国际会议,讨论软件危机问题,在这次 会议上正式提出并使用了“软件工程”这个名词。 • 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一门工 程学科,它是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 法来开发与维护软件,把经过时间考验而证明正 确的管理技术和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好的技术方法 结合起来,以经济地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并有效 地进行维护。
• 实际问题的复杂性 实际问题的复杂性 • 程序逻辑结构的复杂性 程序逻辑结构的复杂性
5
1.1软件工程概述- 软件的分类
• 按软件的功能进行划分: 按软件的功能进行划分:
– 系统软件
• • • • • • • • • 操作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 设备驱动程序 通信处理程序等
– 支撑软件
文本编辑程序 文件格式化程序 磁盘向磁带向数据传输的程序 程序库系统 支持需求分析、设计、实现、 支持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和支持管理的软件
• 软件是计算机系统中与硬件相互依存的另一部
它是包括程序 及其相关文档 分,它是包括程序,数据及其相关文档的完整集 它是包括程序,数据及其相关文档的完整集 其中: 合。其中:
– 程序 程序(instructions)是按事先设计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是按事先设计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执行的指令序列 – 数据 数据(data)是使程序能正常操纵信息的数据结构 是使程序能正常操纵信息的数据结构 – 文档 文档(documents)是与程序开发,维护和使用有关的 是与程序开发, 是与程序开发 图文材料
– 问题定义 – 可行性研究 – 需求分析
18
1.1软件工程概述-软件开发时期
• 开发时期具体设计和实现在前一个时期定 义的软件,它通常由下述4个阶段组成

《软件工程与软件测试技术》期末复习大纲

《软件工程与软件测试技术》期末复习大纲

《软件工程与软件测试技术》课程复习大纲与练习题备注:1)复习材料包括:复习大纲、教材、授课幻灯片、习题课幻灯片、在线练习题。

2)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第一章软件工程和软件测试概述•基本概念:软件、软件危机、软件工程、软件生命周期、软件过程模型•重点的知识点:–软件工程方法学的要素–软件生命周期都包括哪些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主要的软件过程模型有哪些,每个软件过程模型的特点、优点、缺点、适用场合•需了解的知识点–软件测试的起源–软件测试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第二章软件测试基础•基本概念:–软件测试,软件缺陷,软件质量保证,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确认测试,验收测试,黑盒测试,白盒测试,灰盒测试,开发方测试(alpha测试),用户测试(Beta测试),第三方测试,V模型,W模型,H模型,X模型,前置测试模型•重点的知识点:–软件测试的目的–软件测试的原则–软件测试的类型–软件测试模型–软件质量保证的工作内容•需了解的知识点–软件质量保证的工作过程–软件质量保证的目标–软件质量保证与软件测试的区别第三章白盒测试技术•基本概念:–白盒测试,静态测试,动态测试,桌面检查,代码审查,走查,静态结构分析,基本路径测试法,LCSAJ•重点的知识点–逻辑覆盖法(掌握各种逻辑覆盖的定义和条件)–基本路径测试法–最小测试用例数的计算–白盒测试的综合测试策略–ESTCA覆盖准则–LCSAJ覆盖准则•需了解的知识点–词法分析与语法分析–静态程序分析–程序插桩技术–静态质量度量法第四章黑盒测试技术•基本概念–黑盒测试,有效等价类、无效等价类,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场景法、因果图法、正交实验法、判定表法,错误推测法、随机测试、功能分解法等•重点的知识点–功能测试用例设计方法(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场景法、因果图法、正交实验法、判定表法,错误推测法、随机测试、功能分解法等)–测试方法综合使用策略•需了解的知识点–黑盒测试用例的编写和组织–QTP自动测试工具。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涉及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开发、分析以及与理论基础相关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的定义、发展历程、重要概念和研究方向。

一、定义计算机软件是指由计算机程序、数据和相关文档组成的计算机系统的非硬件部分。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的是计算机软件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以及与软件相关的理论模型和算法。

二、发展历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计算机科学的起源。

20世纪5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软件的概念逐渐被提出并得到重视。

到了60年代和70年代,软件工程开始形成,并逐渐演化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

三、重要概念1. 软件设计:指根据需求和规范,以及对计算机系统的理解,制定软件的整体结构、功能模块和数据结构。

2. 软件开发:指将软件设计的概念转化为实际可执行的计算机程序的过程,包括编码、测试和调试等工作。

3. 软件测试:指对软件进行系统和全面的测试,以确保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4. 软件维护:指对软件的更新、改进和修正,以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和错误的修复。

5.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和应用系统化的方法,以开发和维护高质量的软件。

四、研究方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的研究方向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方向:1. 算法与数据结构:研究如何设计和分析高效的算法和数据结构,以解决计算问题。

2. 编程语言与编译器:研究如何设计和分析高级编程语言和编译器,以提高软件的开发效率和性能。

3. 软件工程方法与工具:研究如何应用系统化的方法和工具,以提高软件开发过程的质量和效率。

4. 软件验证与验证:研究如何验证和验证软件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5. 分布式系统和并行计算:研究如何设计和分析分布式系统和并行计算的理论与算法。

六、总结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涉及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开发、分析以及与理论基础相关的研究。

软件工程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软件工程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软件工程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软件工程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数学、管理学、工程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方法论来设计、开发、维护以及管理软件系统。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本文将简要介绍软件工程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趋势。

一、软件工程的起源软件工程最初是由一位叫做Fritz Bauer的德国数学家在1968年提出的。

他当时在一篇名为“Software Engineering”的论文中提出了这个概念。

当时的计算机软件行业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开发模式和管理体系,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不严谨性和混乱性常常导致软件质量不佳以及项目进度延误。

软件工程的提出便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二、软件工程的发展软件工程从诞生以来,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壮大。

其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包括:1. 大规模软件工程理论的形成。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计算机行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随着软件程序的日益复杂和臃肿,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更加规范和系统的方法来管理大型软件项目。

2. 软件开发中的标准化。

软件开发过程中涉及的工具和技术繁多,由此而出现的管理流程也非常庞杂。

为此,人们开始定期制定和调整软件开发的标准化规范,如CMMI、ISO 9001等。

3. 面向对象技术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末,面向对象技术随着Java语言的兴起开始引领软件开发的潮流,成为软件工程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面向对象技术具有可重复性强、可扩展性强、可维护性强等优势,使得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4. 敏捷软件开发方法的兴起。

传统的瀑布式软件开发模式被认为过度注重文档和计划,开发效率低下,敏捷软件开发则强调快速反馈、快速迭代、弹性变更等开发方法。

近年来,敏捷软件开发方法逐渐成为主流,与传统瀑布式开发模式共同推动了软件开发方法和思维的革新。

三、未来趋势未来,软件工程将面临更加复杂和多元化的挑战。

以下是未来软件工程发展的趋势:1. 人工智能的应用。

软件工程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软件工程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软件工程的发展历程与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软件工程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软件工程是一门使用工程化方法开发和维护软件的学科,其发展历程与趋势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软件工程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一、软件工程的发展历程1. 早期阶段软件工程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计算机追求速度和效率而不太注重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世界上第一个软件工程师Floyd 在1968年出版了《计算机科学教育的未来》一书,强调软件开发需要一种科学而不是艺术的方法。

2. 结构化蓬勃发展在70年代,结构化编程方法开始流行,软件开发过程被分为不同的模块,程序员可按模块来编写代码。

这一时期,软件工程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上。

3. 面向对象方法随着90年代计算机产业的崛起,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逐渐兴起,软件工程领域也开始趋于成熟,成为一门科学而非艺术。

4. 软件开发方法的快速增长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不断增长,追求的不仅仅是代码正确运行,更是注重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等。

二、趋势1. 云计算和SaaS的崛起云计算和SaaS技术作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两大热门技术,也正在对软件工程师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产生巨大的影响。

软件开发不再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而是可以通过更便捷和高效的方式完成。

2. 开发工具的优化软件工程师使用的开发工具不断更新和优化,以便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

例如,许多团队已经开始使用协作开发工具,如GitHub、GitLab等,以便在共享和协作开发中更好地合作。

3. 数据分析和AI技术的应用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

通过数据分析,软件工程师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从而优化软件的设计和开发。

AI技术则可以帮助软件工程师更快速地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并帮助他们识别和解决潜在的问题。

4. 持续集成与持续交付持续集成和持续交付是目前软件工程领域的热门技术。

全程软件测试:软件测试简介——读书笔记

全程软件测试:软件测试简介——读书笔记

全程软件测试:软件测试简介——读书笔记软件测试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是伴随着软件的产生而产生的。

在早期,测试只是整个软件开发过程的一个阶段。

测试与调试含义相似,目的都是排除软件故障,常常由开发人员自己来完成。

直到1957年,软件测试才开始与调试区别开来,成为一种发现软件缺陷的活动。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开发是一种创造价值的劳动,而软件测试只是整个开发过程结束后的一种活动。

1972年,北卡罗来纳大学举行了首届软件测试正式会议。

1975年,约翰·古德·因纳夫(John Good Enough)和苏珊·格哈特(Susan Gerhart)在IEEE发表了文章《测试数据选择的原理》,软件测试才被确定为一种研究方向。

1979年,格伦福特·迈尔斯(Glenford Myers)的《软件测试的艺术》(The Art of SoftwareTesting)成为软件测试领域的第一本重要专著,迈尔斯给出了软件测试的定义:“软件测试是为发现错误而执行一个程序或者系统的过程”。

尽管在这位大师眼里,软件测试还是艺术,但是,书中除了介绍众多的测试经典方法之外,还向人们揭示了测试的目的是证伪,而不是证真。

1981年,比尔·赫策尔(Bill Hetzel)博士开设了一门公共课“结构化软件测试”,后来他出版了《软件测试完全指南》(The Complete Guide to Software Testing)一书。

1988年,戴维·吉尔佩林(David Gelperin)博士和比尔·赫策尔(Bill Hetzel)博士在《美国计算机协会通讯》(Communication of the ACM)上发表了《软件测试的发展》(The Growth ofSoftware Testing),文中介绍了系统化的测试和评估流程。

直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软件行业才开始逐渐关注软件产品质量,并在公司内建立软件质量保证部门。

软件测试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软件测试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软件测试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一、概览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软件测试作为确保软件质量的关键环节,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软件测试技术不断创新,逐渐从传统的测试方法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本文将对当前软件测试技术的现状进行综述,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普及,自动化测试在软件测试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自动化测试可以提高测试效率,降低测试成本,并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重复性测试任务。

性能测试是软件测试的重要领域之一,旨在评估软件在不同负载和压力条件下的性能表现。

常用的性能测试工具有LoadRunner、JMeter等,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开发人员发现系统的瓶颈并进行优化。

随着网络安全问题的日益严重,软件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

安全测试旨在检查软件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并评估系统的安全性。

常见的安全测试方法包括渗透测试、漏洞扫描等。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应用测试成为软件测试的一个重要分支。

移动应用测试需要考虑设备兼容性、网络环境等多种因素,以确保应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未来软件测试将更加智能化,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测试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精细化。

智能测试机器人可以根据预设的条件自动生成测试用例,智能分析工具可以自动检测并定位缺陷等。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软件测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云测试利用云计算平台提供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进行软件测试,可以实现测试资源的动态分配和优化利用,降低测试成本和提高测试效率。

集成测试是软件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检查多个模块或组件之间的接口和交互是否正常。

未来集成测试将更加注重跨系统、跨平台的集成测试,以应对复杂系统的开发和维护需求。

随着用户体验成为软件质量的日益重要的衡量指标,体验测试也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体验测试旨在评估用户在使用软件过程中的体验满意度,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

1. 软件测试的重要性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测试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谱尼测试发展历史

谱尼测试发展历史

谱尼测试发展历史谱尼测试(Pennebaker's Linguistic Inquiry and Word Count,简称LIWC)是一种用于分析文本内容的计算机程序,旨在通过对文字的语言和情感分析,揭示人们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

下面是关于谱尼测试发展历史的详细内容:1. 谱尼测试的起源:谱尼测试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谱尼贝克(James W. Pennebaker)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发。

他对人们在书写自我表达过程中的语言使用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分析文字内容来了解人们的内心世界。

2. 初期研究:在谱尼贝克的早期研究中,他发现人们在面对心理创伤或情感困扰时,通过书写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带来心理健康的改善。

他将这种治疗方法称为“表达性写作”,并开始探索如何通过分析文字内容来评估个体的心理状态。

3. 开发LIWC:为了更好地分析文字内容,谱尼贝克与他的研究团队开发了LIWC软件。

该软件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够自动计算文本中不同词汇类别的使用频率,并根据这些数据提供对个体心理特征的评估。

4. 应用领域的扩展:随着LIWC的开发和改进,谱尼测试逐渐被应用于各个领域。

它被用于研究心理健康、人格特征、社交互动、领导风格、情感表达等方面。

研究人员使用谱尼测试来分析各种类型的文字材料,包括日记、博客、社交媒体帖子、采访记录等。

5. 研究成果与应用:谱尼测试的研究成果在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被用于揭示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情感状态、认知特征以及个体差异等方面。

此外,谱尼测试还被应用于医学、教育、人机交互等领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工具和方法。

总结:谱尼测试是一种用于分析文本内容的计算机程序,通过对文字的语言和情感分析,揭示人们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

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起源于詹姆斯·W·谱尼贝克的研究兴趣。

2024版软件测试ITIL教程

2024版软件测试ITIL教程

•ITIL 概述与软件测试基础•ITIL 服务管理框架解读•基于ITIL 软件测试方法论述•ITIL 在缺陷管理中的应用实践•ITIL 在配置管理中的应用实践•ITIL 在发布与部署管理中的应用实践•总结与展望:软件测试行业发展趋势预测目录ITIL起源、发展和核心概念010203ITIL起源ITIL发展ITIL核心概念软件测试定义、目的及重要性软件测试定义软件测试目的软件测试重要性ITIL在软件测试中应用价值提供全面的测试策略强调流程管理和持续改进促进跨部门协作提高测试人员技能水平服务战略确定组织的服务需求和目标01评估当前服务能力和成熟度02制定服务改进计划031 2 3设计服务解决方案制定服务级别协议(SLA)建立服务目录规划和实施服务转换测试和验证服务评估和改进服务转换过程服务运营提供日常服务支持为客户提供日常的服务支持,包括故障处理、问题解答、性能优化等。

监控和管理服务质量通过定期的服务质量检查和评估,确保服务符合SLA的要求,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持续改进和优化服务不断收集客户反馈和业务需求,对现有服务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提高客户满意度和业务价值。

需求分析阶段:明确业务需求与功能点与业务部门沟通分析功能需求制定需求规格说明书设计阶段:制定详细测试计划和方案设计测试用例制定测试计划编写测试方案搭建测试环境执行测试用例缺陷管理编写测试报告执行阶段:遵循ITIL流程进行实施缺陷识别缺陷分类优先级划分030201缺陷识别、分类及优先级划分缺陷跟踪、处理及关闭流程规范缺陷跟踪缺陷处理关闭流程规范对缺陷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根本原因,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问题分析过程改进技术创新培训与知识共享针对缺陷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持续优化和改进,提高缺陷管理效率和质量。

引入新的测试技术、工具和方法,提高缺陷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培训和知识共享,提高团队整体的缺陷管理能力。

持续改进策略在缺陷管理中应用配置项识别、建立和维护过程描述配置项识别配置项建立配置项维护配置变更控制流程规范变更请求处理变更实施和监控A B C D变更实施计划变更回顾和关闭配置审计和报告生成方法论述配置审计方法报告生成方法报告分析和改进发布策略制定和执行过程描述发布策略制定发布后验证发布前准备发布执行根据业务需求、系统架构和技术特点,制定详细的发布策略,包括发布频率、发布时间窗口、发布范围、发布方式等。

iec29119软件测试国际标准

iec29119软件测试国际标准

文章题目:深度解读IEC 29119软件测试国际标准1. 起源与发展IEC 29119软件测试国际标准,是由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的软件测试标准,旨在规范软件测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提高软件质量和测试效率。

该标准分为IEC 29119-1:2013、IEC 29119-2:2013、IEC 29119-3:2013和IEC 29119-4:2015四个部分,分别涵盖了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测试文件编写、测试技术和测试过程。

2. 核心内容概述IEC 29119软件测试国际标准所涉及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测试计划、测试设计、测试执行、测试记录和测试工具等。

其中,测试计划是指在开始测试之前,为了有效地组织和管理测试活动而进行的计划;测试设计则是为了确定如何执行测试活动并达到测试目标,而创建测试条件和测试用例的过程;测试执行是指按照测试计划和测试设计,以实际软件为对象进行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测试记录是为了记录测试活动的所有相关信息,以便于跟踪和回顾;测试工具则是为了支持测试活动而使用的各种工具。

3. 覆盖的范围IEC 29119软件测试国际标准的范围涉及到软件测试的方方面面,包括了传统的V模型测试和敏捷测试等不同软件开发方法下的测试活动。

它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软件和系统开发,包括定制软件、现成软件、硬件和软件集成系统,以及云计算中的软件。

无论软件测试人员从事何种类型的软件测试工作,都可以在IEC 29119软件测试国际标准中找到适用的规范指导和方法论。

4. 个人观点IEC 29119软件测试国际标准的出台和实施,为软件测试行业提供了一套明确的规范和方法论,有助于改善软件测试过程的质量和效率。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和挑战,比如标准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对新兴技术的应用等方面。

我认为,在遵循IEC 29119软件测试国际标准的也应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团队和项目的最佳实践和方法。

5. 结语IEC 29119软件测试国际标准是当前软件测试领域的重要标准之一,通过对其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软件测试的方法和流程,从而提高软件质量、确保产品符合用户需求。

第1章_软件测试的背景

第1章_软件测试的背景

千年虫:约1974
当时计算机存储空间小,为节省字节,将四 位的年份用两位表示。 只有到数十年后的2000年1月1日才会出现 问题,这期间肯定会升级 或更改系统。 各种系统中这类问题的解决 费用估计超过数亿美元。
美国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1991
该系统应用于海湾战争中对抗伊拉克飞毛腿导 弹的防御战,有几次在对抗导弹战役中失利, 其中一枚在沙特阿拉伯的多哈击毙了28名美军 士兵。 原因:软件缺陷。一个很小的系统时钟错误累 积起来就可能延迟14小时,造成跟踪系统失去 准确度。在多哈袭击战中,系统被延迟100多个 小时。
软件测试员的职责
发现软件缺陷 尽可能早的发现软件缺陷 尽可能早的发现软件缺陷,并确保其得以修 复。 修复:不一定是修改程序,比如对用户进行 特殊的培训。 真正的“十全十美”通常是难以企及的,不 要纠缠于难以达到的完美。
1.6 软件测试员应具备的素质
业务素质 业务知识 产品设计知识 了解软件架构 了解UML 掌握自动化测试工具 懂一些开发知识 编写文档的能力
优秀的软件测试员应具备的素质
他们是群探索者 他们是故障排除员 他们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他们具有创造性 他们是群追求完美者 他们判断准确 他们注重策略和外交 他们善于说服 在软件编程方面受过教育
1.7 软件测试现状及趋势
国际现状: 国际现状:测试在软件开发中占有不可或缺的 重要地位
阶段 资金量 需求分析 3% 设计 8% 编码 7% 测试 15% 投产和维护 67%
14
迪斯尼的狮子王:1994-1995
1994年秋,迪斯尼公司发布了面向儿童的游 戏“Lion King Animated Storybook”,进 行了大量的宣传和促销,销售额可观。12月 26日,开始收到大量投诉:游戏无法正常运 行,舆论哗然。 原因:没有对市场上的各种PC机型进行测试, 该软件只能在少数系统中正常工作,但在大 众常用的系统中不行。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与测试生命周期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与测试生命周期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与测试生命周期内容摘要软件设计思路和方法的一般过程,包括设计软件的功能和实现的算法和方法、软件的总体结构设计和模块设计、编程和调试、程序联调和测试以及编写、提交程序。

从软件产业的发展初期到LI前的大型软件开发过程,软件测试已成为其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随着软件规模的日益增大,软件测试问题也日益突出,现代社会对软件的依赖越来越强,高可信软件测试有着广泛的需求,基于缺陷模式的软件测试技术作为高可信软件的重要保证,可以大大降低软件的缺陷密度,提高软件的可信性。

本文从测试的基本概念入手,深入剖析软件测试相关理论。

[关键词]软件设计软件测试程序联调缺陷密度AbstractThe general process of design idea and method of the software, including software design, software function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lgor ithm and the met hod,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module design, programming and debugging, program debugging and testing, and submit written procedures .From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software industry to the current large-scale soft ware development process, software testing has become an inseparable part of. With the increasing scale of soft ware, software testing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modern society is more and more dependent on software, software testing has a wide range of needs, based on the software testing technology of defect modes a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high assurance software, defect density can greatly reduce the software, improve software reliability・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basic concept of test, analyze the theory of software testing・Key words: software design software testing program debugging defect density引言 (1)1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思想概述 (1)1.1”生命周期法“的起源 (1)1.2生命周期划分的原则 (2)13生命周期的划分 (2)14生命周期法的特点 (2)2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概述 (2)2.1可行性分析 (2)2.2需求分析与说明 (2)2.3程序编码 (3)2.4 软件测试 (3)2. 5 运行维护 (4)3 软件测试概述 (5)4软件测试生命周期概述 (5)4.1软件测试过程 (5)4.1.1动态测试 (6)4.1.2软件可靠性测试定义 (9)4.1.3软件可靠性测过程 (9)结论 (11)注释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3)有很多种不同的生命周期模型用于软件的开发。

xct 发展史

xct 发展史

xct 发展史(原创版)目录1.XCT 的起源和发展背景2.XCT 的主要功能和特点3.XCT 在我国的应用和影响4.XCT 的未来发展趋势正文一、XCT 的起源和发展背景XCT(Cross-platform Cloud Testing)是一种跨平台云测试技术,起源于 21 世纪初的云计算技术快速发展期。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软件测试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传统的测试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快速迭代、高效率、低成本的软件开发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XCT 应运而生,以其高效、灵活、低成本的特点,迅速在软件开发测试领域崭露头角。

二、XCT 的主要功能和特点1.跨平台性:XCT 支持多种操作系统和平台,可以在不同的设备上运行测试,大大提高了测试的覆盖面和准确性。

2.自动化:XCT 具有自动化测试功能,能够自动执行测试脚本,减少人工测试的工作量。

3.高效性:XCT 可以在云端进行大规模的并行测试,大大提高了测试效率。

4.可定制性:XCT 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定制不同的测试方案和脚本,满足不同场景的测试需求。

三、XCT 在我国的应用和影响在我国,XCT 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

许多大型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都采用了 XCT 技术进行软件测试,提高了软件质量和开发效率。

同时,XCT 的发展也推动了我国软件测试行业的技术进步,为软件开发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测试工具和方法。

四、XCT 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XCT 在未来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更加智能化:XCT 将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更智能的测试策略和方法。

2.更加集成化:XCT 将与其他开发工具和平台进行集成,提供一站式的软件开发测试解决方案。

3.更加安全可靠:XCT 将加强对数据安全和隐私的保护,为用户提供更安全可靠的测试服务。

软件工程领域的重大事件回顾

软件工程领域的重大事件回顾

软件架构设计和评估
层次结构
分层、层次清晰
架构评估
方法工具多样
设计原则
模块化、松耦合
代码重构
提高可读性 减少重复代码
改善结构
软件重构和性能优化
性能优化
质量度量
分析瓶颈 缓存优化
算法优化
代码覆盖率 静态分析报告
负载测试
工具使用
SonarQube JProfiler
LoadRunner
软件设计的趋势和未来发展
软件工程的关键角色 挑战和机遇
培养复合型人才 迎接未来需求
合作趋势 创新与发展
软件演化的新方法和工具
持续集成
自动化构建、测试、部署
敏捷开发
快速迭代、及时反馈
DevOps
开发和运维协同
第6章 总结
●06
软件工程领域的发展历程
软件工程领域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多个重大 事件和演变。从最初的软件危机到现在的敏 捷开发,每一个阶段都对软件工程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不同的方法论和技术不断涌现,
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
需求获取和分析
需求获取的关键活 动和技术
用户访谈、问卷调 查、头脑风暴
需求变更管理的挑 战和解决方案
需求冲突、实时变 更、变更控制
需求分析的方法和 工具
数据流图、领域建 模、状态图
需求规格说明和验证
需求规格说明的内容和要求
需求描述、优先级、可追踪性
需求验证的方法和实践
验收测试、确认测试、交叉确认
降低开发成本
通过规范化和重复利用来降低软件开发的成本
软件危机的影响
项目推迟
软件开发项目常常 因为各种原因导致
进度延误
功能缺陷

jmeter的发展史

jmeter的发展史

jmeter的发展史JMeter是一款流行的开源性能测试工具,广泛应用于软件开发和测试领域。

本文将以JMeter的发展史为主题,探讨其起源、演变和未来发展趋势。

JMeter最早由Apache软件基金会开发并于1998年发布。

起初,它是为了测试Apache JServ(一个Java Servlet容器)的性能而创建的。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JMeter逐渐受到更多用户的关注和使用,并被认为是一款功能强大且易于使用的性能测试工具。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JMeter不断更新和改进,增加了许多新功能和测试选项。

其中包括对Web应用程序、数据库、FTP服务器、LDAP服务器等的测试支持。

此外,JMeter还提供了多线程和并发测试、负载测试、压力测试等功能,使得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能够更全面地评估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2002年,JMeter迎来了一个重要的版本更新,发布了1.6版本。

这个版本引入了分布式测试的概念,使得用户可以通过多个JMeter 实例来模拟大规模用户的访问。

这对于需要测试大型应用程序或网站的性能至关重要,成为JMeter的一个重要特点。

随着移动应用的兴起,JMeter也不断适应市场需求进行改进。

2010年,JMeter发布了2.4版本,增加了对移动应用测试的支持。

这包括模拟不同网络环境下的用户访问、测试移动应用的性能和稳定性等功能,使得开发人员能够更好地评估移动应用的质量。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发展,JMeter也不断更新以适应新的技术趋势。

例如,JMeter增加了对云平台和分布式系统的测试支持,使得用户可以更好地评估这些新兴技术的性能和可靠性。

此外,JMeter还提供了与其他开源工具和平台的集成,如Apache Hadoop、Apache Spark等,进一步扩展了其功能和应用范围。

未来,随着软件系统的复杂性和用户对性能的要求不断增加,JMeter将继续发展和演变。

预计未来的版本将进一步提升测试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增加更多的测试选项和功能。

python起源与发展

python起源与发展

Python起源与发展一、Python的起源1.1 Guido van Rossum和Python的诞生Python作为一种高级编程语言,由Guido van Rossum于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在荷兰创造出来。

当时,Guido van Rossum是一位在荷兰计算机科学研究所工作的计算机程序员。

他的灵感来自于ABC语言,ABC语言是一种易于使用但功能有限的编程语言,主要用于教育和教学目的。

1.2 Python之名的由来Guido van Rossum在创建Python时,受到了英国喜剧团体Monty Python的启发。

他将这个语言命名为Python,以致敬这个团体并表达他对于编程语言应该具备的”简单、易读、有趣”的理念。

二、Python的发展历程2.1 Python的早期版本Python的第一个公开发布版本是1991年的Python 0.9.0。

随着时间的推移,Python迅速发展并推出了一系列的更新版本,每个版本都带来了新的功能和改进。

2.2 Python的特点和优势Python以其简洁、易读、易学的特点赢得了广大开发者的喜爱。

以下是Python的一些主要特点和优势:•简洁优雅:Python的语法简洁优雅,使得代码易于阅读和理解。

•易学易用:Python语法简单明了,初学者也能迅速上手。

•跨平台性:Python可在多个操作系统上运行,包括Windows、macOS和Linux等。

•丰富的库和框架:Python拥有庞大而活跃的开源社区,提供了大量的库和框架,方便开发者快速构建应用程序。

•广泛应用:Python可用于多种用途,包括Web开发、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

2.3 Python的版本演进Python的版本演进中,主要有两个大的分支:Python 2和Python 3。

Python 2于2000年发布,成为事实上的标准版本。

然而,Python 2存在一些设计上的缺陷和不一致性,因此在2008年发布了Python 3来解决这些问题。

软件技术专业引言500 -回复

软件技术专业引言500 -回复

软件技术专业引言500 -回复什么是软件技术专业?软件技术专业是现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涉及到软件开发、软件工程、软件测试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软件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从软件技术专业的定义、发展历程、学科结构和就业前景等方面深入探讨。

一、软件技术专业的定义和发展历程:软件技术专业是指以软件开发为核心的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软件的设计、开发、测试和维护等方面的技术。

软件技术专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软件危机,当时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软件需求迅速增加,但软件开发能力不足,导致了大量软件项目的延期、超支和质量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开始研究软件开发的方法论和规范化流程,从而逐渐形成了软件工程学科,而软件技术专业就是在软件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软件技术专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变革。

最初,软件开发主要采用自底向上的编码方式,即程序员编写代码来实现具体功能。

但随着软件项目的规模不断增大,代码的复杂度也随之增加,传统的编码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因此,人们开始研究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并提出了软件开发的概念和原则。

随着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的成熟,人们逐渐意识到软件开发远不仅仅是编码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过程。

于是,软件工程学科逐渐形成,并分为不同的专业方向,其中软件技术专业就是其中之一。

二、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科结构: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科结构主要包括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软件工程和软件项目管理等方向。

其中,软件开发是软件技术专业的核心内容,它是指根据软件需求分析,运用不同的编程语言和开发环境,编写代码来实现具体功能。

软件测试是指对软件系统进行各种测试,确保它的质量和可靠性。

软件工程是指将工程化的方法应用于软件开发过程中,从而提高软件的效率和质量。

软件项目管理是指根据软件项目的规模和复杂性,制定项目计划和管理控制,确保项目按时交付和达到预期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件测试的起源与发展软件测试的概念与定义软件测试是伴随着软件的产生而产生的。

早期的软件开发过程中,那时软件规模都很小、复杂程度低,软件开发的过程混乱无序、相当随意,测试的含义比较狭窄,开发人员将测试等同于“调试”,目的是纠正软件中已经知道的故障,常常由开发人员自己完成这部分的工作。

对测试的投入极少,测试介入也晚,常常是等到形成代码,产品已经基本完成时才进行测试。

直到1957年,软件测试才开始与调试区别开来,作为一种发现软件缺陷的活动。

由于一直存在着“为了让我们看到产品在工作,就得将测试工作往后推一点”的思想,潜意识里对测试的目的就理解为“使自己确信产品能工作”。

测试活动始终后于开发的活动,测试通常被做为软件生命周期中最后一项活动而进行。

当时也缺乏有效的测试方法,主要依靠“错误推测ErrorGuessing”来寻找软件中的缺陷。

因此,大量软件交付后,仍存在很多问题,软件产品的质量无法保证。

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个阶段开发的软件仍然不复杂,但人们已开始思考软件开发流程的问题,尽管对“软件测试”的真正含义还缺乏共识,但这一词条已经频繁出现,一些软件测试的探索者们建议在软件生命周期的开始阶段就根据需求制订测试计划,这时也涌现出一批软件测试的宗师,BillHetzel博士就是其中的领导者。

1972年,软件测试领域的先驱BillHetzel博士(代表论著《TheCompleteGuidetoSoftwareTesting》),在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大学组织了历史上第一次正式的关于软件测试的会议。

在1973年,他首先给软件测试一个这样的定义:“就是建立一种信心,认为程序能够按预期的设想运行。

Establishconfidencethataprogramdoeswhatitissupposedtodo.”后来在1983年他又将定义修订为:“评价一个程序和系统的特性或能力,并确定它是否达到预期的结果。

软件测试就是以此为目的的任何行为。

Anyactivitiesaimedatevaluatinganattributeorcapabilityofaprogramorsystem.”在他的定义中的“设想”和“预期的结果”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用户需求或功能设计。

他还把软件的质量定义为“符合要求”。

他的思想的核心观点是:测试方法是试图验证软件是“工作的”,所谓“工作的”就是指软件的功能是按照预先的设计执行的,以正向思维,针对软件系统的所有功能点,逐个验证其正确性。

软件测试业界把这种方法看作是的软件测试的第一类方法。

尽管如此,这一方法还是受到很多业界权威的质疑和挑战。

代表人物是GlenfordJ.Myers (代表论著《TheArtofSoftwareTesting》)。

他认为测试不应该着眼于验证软件是工作的,相反应该首先认定软件是有错误的,然后用逆向思维去发现尽可能多的错误。

他还从人的心理学的角度论证,如果将“验证软件是工作的”作为测试的目的,非常不利于测试人员发现软件的错误。

于是他于1979年提出了他对软件测试的定义:“测试是为发现错误而执行的一个程序或者系统的过程。

Theprocessofexecutingaprogramorsystemwiththeintentoffindingerrors.”这个定义,也被业界所认可,经常被引用。

除此之外,Myers还给出了与测试相关的三个重要观点,那就是:1、测试是为了证明程序有错,而不是证明程序无错误;2、一个好的测试用例是在于它能发现至今未发现的错误;3、一个成功的测试是发现了至今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这就是软件测试的第二类方法,简单地说就是验证软件是“不工作的”,或者说是有错误的。

Myers认为,一个成功的测试必须是发现Bug的测试,不然就没有价值。

这就如同一个病人(假定此人确有病),到医院做一项医疗检查,结果各项指标都正常,那说明该项医疗检查对于诊断该病人的病情是没有价值的,是失败的。

Myers提出的“测试的目的是证伪”这一概念,推翻了过去“为表明软件正确而进行测试”的错误认识,为软件测试的发展指出了方向,软件测试的理论、方法在之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第二类软件测试方法在业界也很流行,受到很多学术界专家的支持。

然而,对GlenfordMyers先生“测试的目的是证伪”这一概念的理解也不能太过于片面。

在很多软件工程学、软件测试方面的书籍中都提到一个概念:“测试的目的是寻找错误,并且是尽最大可能找出最多的错误”。

这很容易让人们认为测试人员就是“挑毛病”的,而由此带来诸多问题。

大家熟悉的RonPatton在《软件测试》(中文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此书是目前国内测试新手入门的经典教材)一书的第10页,有一个明确而简洁的定义:“软件测试人员的目标是找到软件缺陷,尽可能早一些,并确保其得以修复。

”这样的定义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带来的结果是:1、若测试人员以发现缺陷为唯一目标,而很少去关注系统对需求的实现,测试活动往往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2、若有些软件企业接受了这样的方法,以Bug数量来做为考核测试人员业绩的唯一指标,也不太科学。

总的来说,第一类测试可以简单抽象地描述为这样的过程:在设计规定的环境下运行软件的功能,将其结果与用户需求或设计结果相比较,如果相符则测试通过,如果不相符则视为Bug。

这一过程的终极目标是将软件的所有功能在所有设计规定的环境全部运行,并通过。

在软件行业中一般把第一类方法奉为主流和行业标准。

第一类测试方法以需求和设计为本,因此有利于界定测试工作的范畴,更便于部署测试的侧重点,加强针对性。

这一点对于大型软件的测试,尤其是在有限的时间和人力资源情况下显得格外重要。

而第二类测试方法与需求和设计没有必然的关联,更强调测试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用逆向思维方式,不断思考开发人员理解的误区、不良的习惯、程序代码的边界、无效数据的输入以及系统各种的弱点,试图破坏系统、摧毁系统,目标就是发现系统中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种方法往往能够发现系统中存在的更多缺陷。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软件和IT行业进入了大发展,软件趋向大型化、高复杂度,软件的质量越来越重要。

这个时候,一些软件测试的基础理论和实用技术开始形成,并且人们开始为软件开发设计了各种流程和管理方法,软件开发的方式也逐渐由混乱无序的开发过程过渡到结构化的开发过程,以结构化分析与设计、结构化评审、结构化程序设计以及结构化测试为特征。

人们还将“质量”的概念融入其中,软件测试定义发生了改变,测试不单纯是一个发现错误的过程,而且将测试作为软件质量保证(SQA)的主要职能,包含软件质量评价的内容,BillHetzel 在《软件测试完全指南》(CompleteGuideofSoftwareTesting)一书中指出:“测试是以评价一个程序或者系统属性为目标的任何一种活动。

测试是对软件质量的度量。

”这个定义至今仍被引用。

软件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开始坐在一起探讨软件工程和测试问题。

软件测试已有了行业标准(IEEE/ANSI),1983年IEEE提出的软件工程术语中给软件测试下的定义是:“使用人工或自动的手段来运行或测定某个软件系统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检验它是否满足规定的需求或弄清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别”。

这个定义明确指出:软件测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软件系统是否满足需求。

它再也不是一个一次性的,而且只是开发后期的活动,而是与整个开发流程融合成一体。

软件测试已成为一个专业,需要运用专门的方法和手段,需要专门人才和专家来承担。

软件测试成熟度随着软件产业界对软件过程的不断研究,美国工业界和政府部门开始认识到,软件过程能力的不断改进才是增进软件开发组织的开发能力和提高软件质量的第一要素。

在这种背景下,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EI)研制并推出了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SW-CMM,CMM逐渐成为了评估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以及工程能力的标准。

从80年代中期开始,软件生产开始进入以个体软件过程PSP(PersonalSoftwareProcess)、过程成熟度模型CMM和群组软件过程TSP(TeamSoftwareProcess)为标志的、以过程为中心的第二阶段。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CMM没有充分的定义软件测试,没有提及测试成熟度的概念,没有对测试过程改进进行充分说明,在KPA中没有定义测试问题,与质量相关的测试问题如可测性,充分测试标准,测试计划等方面也没有满意的阐述。

仅在第三级的软件产品工程(SPE)KPA中提及软件测试职能,但对于如何有效提高机构的测试能力和水平没有提供相应指导,无疑是一种不足。

为此,许多研究机构和测试服务机构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有关软件测试方面的能力成熟度模型,作为SEI-CMM的有效补充,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美国国防部提出一个CMM软件评估和测试KPA建议;Gelper博士提出一个测试支持模型(TSM)评估测试小组所处环境对于他们的支持程度;Burgess/DrabickI.T.I.公司提出的测试能力成熟度模型(TestingCapabilityMaturityModel)则提供了与CMM完全一样的5级模型。

Burnstein博士提出了测试成熟度模型(TMM),依据CMM的框架提出测试的5个不同级别,关注于测试的成熟度模型。

它描述了测试过程,是项目测试部分得到良好计划和控制的基础。

TMM测试成熟度分解为5级别,关注于5个成熟度级别递增:Phase0:测试和调试没有区别,初了支持调试外,测试没有其他目的Phase1: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表明软件能够工作Phase2: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表明软件不能够能够正常工作Phase3:测试的目的不是要证明什么,而是为了把软件不能正常工作的预知风险降低到能够接受的程度Phase4:测试不是行为,而是一种自觉的约束(mentaldiscipline),不用太多的测试投入产生低风险的软件上的。

软件测试模型的演变软件测试模型与软件测试标准的研究也随着软件工程的发展而越来越深入,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PaulRook提出了著名的软件测试的V模型,旨在改进软件开发的效率和效果。

V模型反映出了测试活动与分析设计活动的关系。

在图1-1中,从左到右描述了基本的开发过程和测试行为,非常明确的标注了测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类型的测试,并且清楚的描述了这些测试阶段和开发过程期间各阶段的对应关系。

图1-1V模型指出,单元和集成测试应检测程序的执行是否满足软件设计的要求;系统测试应检测系统功能、性能的质量特性是否达到系统要求的指标;验收测试确定软件的实现是否满足用户需要或合同的要求。

但V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仅仅把测试作为在编码之后的一个阶段,是针对程序进行的寻找错误的活动,而忽视了测试活动对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等活动的验证和确认的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