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品论】(中国最全古典辞赋骈文集)

合集下载

文学史上流传千古的7篇骈文

文学史上流传千古的7篇骈文

文学史上流传千古的7篇骈文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骈文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

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韩、柳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称“三十六体”。

入宋之后,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衰。

虽然如此,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独特文体,骈文自有其地位与魅力。

王勃《滕王阁序》、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吴筠《与朱元思书》、庾信《哀江南赋序》等都是值得一读的骈文名篇,其中《滕王阁序》更是被誉为“千古第一骈文”。

1《滕王阁序》王勃节选《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作于675年,是古今传诵的骈文名篇。

文章将事、景、情融于一体,用富丽华美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感情。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中国历代骈文篇一(大全)

中国历代骈文篇一(大全)

中国历代骈文篇一(大全)东汉·蔡邕《笔赋》东汉·蔡邕《短人赋》东汉·蔡邕《郭泰碑》东汉·蔡邕《汉津赋》东汉·蔡邕《隶势》东汉·蔡邕《琴赋》东汉·蔡邕《青衣赋》东汉·蔡邕《述行赋》东汉·蔡邕《篆势》东汉·陈琳《神女赋》东汉·陈琳《神武赋(并序)》东汉·陈琳《为曹洪与魏太子书》东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东汉·陈琳《武军赋(并序)》东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东汉·陈琳《止欲赋》东汉·杜笃《论都赋》东汉·王粲《初征赋》东汉·王粲《大暑赋》东汉·王粲《登楼赋》东汉·王粲《吊夷齐文》东汉·王粲《浮淮赋》东汉·王粲《酒赋》东汉·王粲《伤天赋》东汉·王粲《神女赋》东汉·王粲《思友赋》东汉·王粲《为刘荆州与袁尚书》东汉·王粲《务本论》东汉·王粲《闲邪赋》东汉·王粲《莺赋》东汉·王粲《游海赋》东汉·王粲《羽猎赋》东汉·张衡《东京赋》东汉·张衡《髑髅赋》东汉·张衡《归田赋》东汉·张衡《灵宪》东汉·张衡《南都赋》东汉·张衡《七辩》东汉·张衡《思玄赋》东汉·张衡《西京赋》东汉·张衡《羽猎赋》东汉·张衡《冢赋》汉·枚乘《梁王菟园赋》汉·枚乘《柳赋》汉·枚乘《七发》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汉·枚乘《上书重谏吴王》汉·司马相如《哀二世赋》汉·司马相如《长门赋》汉·司马相如《大人赋》汉·司马相如《封禅文》汉·司马相如《美人赋》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汉·司马相如《子虚赋》汉·邹阳《上书吴王》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晋·成公绥《大河赋》晋·成公绥《隶书体》晋·成公绥《琵琶赋》晋·成公绥《螳螂赋》晋·成公绥《天地赋(并序)》晋·成公绥《啸赋》晋·成公绥《云赋》晋·干宝《晋纪总论》晋·葛洪《抱朴子序》晋·葛洪《关尹子序》晋·葛洪《养生论》晋·葛洪《肘後备急方序》晋·皇甫谧《答辛旷书》晋·皇甫谧《笃终论》晋·皇甫谧《三都赋序》晋·皇甫谧《释劝论》晋·皇甫谧《玄守论》晋·嵇康《卜疑》晋·嵇康《答向子期难养生论》晋·嵇康《琴赋》晋·嵇康《声无哀乐论》晋·嵇康《养生论》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晋·鲁褒《钱神论》晋·陆机《白云赋》晋·陆机《辨亡论》晋·陆机《吊魏武帝文(并序)》晋·陆机《浮云赋》晋·陆机《感丘赋》晋·陆机《感时赋》晋·陆机《鼓吹赋》晋·陆机《豪士赋(并序)》晋·陆机《漏刻赋》晋·陆机《叹逝赋(并序)》晋·陆机《文赋(并序)》晋·陆机《五等诸侯论》晋·陆机《谢平原内史表》晋·陆机《与赵王伦笺荐戴渊》晋·陆机《羽扇赋》晋·陆云《愁霖赋》晋·陆云《岁暮赋(并序)》晋·陆云《与兄平原书(三十五首)》晋·潘尼《安身论》晋·孙楚《登楼赋》晋·孙楚《故太傅羊祜碑》晋·孙楚《韩王故台赋(并序)》晋·孙楚《井赋》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晋·孙楚《笑赋》晋·孙楚《雁门太守牵招碑》晋·孙绰《司空庾冰碑》晋·孙绰《太傅褚褒碑》晋·孙绰《太尉庾亮碑》晋·孙绰《颍州府君碑》晋·孙绰《游天台山赋》晋·陶潜《感士不遇赋(并序)》晋·陶潜《归去来兮辞(并序)》晋·陶潜《桃花源记》晋·陶潜《闲情赋(并序)》晋·陶潜《游斜川诗序》晋·王羲之《书论》晋·张邈《自然好学论》晋·张协《安石榴赋》晋·张协《七命》晋·张载《登北芒赋》晋·张载《剑阁铭》晋·张载《酃酒赋》晋·张载《洛禊赋》晋·张载《蒙汜池赋》晋·张载《平吴颂》晋·张载《叙行赋》晋·张载《玄武馆赋》晋·张载《羽扇赋》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晋·左思《白发赋》晋·左思《三都赋序》晋·左思《蜀都赋》晋·左思《魏都赋》晋·左思《吴都赋》南朝·任昉《策梁公九锡文》南朝·任昉《禅位诏》南朝·任昉《答陆亻垂感知己赋》南朝·任昉《封梁公诏》南朝·任昉《进梁公爵为王诏》南朝·任昉《王文宪集序》南朝·陶弘景《答朝士访仙佛两法体相书》南朝·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南朝·陶弘景《答虞中书书》南朝·陶弘景《水仙赋》南朝·陶弘景《寻山志》南朝·陶弘景《云上之仙风赋》南朝梁·江淹《哀千里赋》南朝梁·江淹《报袁叔明书》南朝梁·江淹《别赋》南朝梁·江淹《倡妇自悲赋》南朝梁·江淹《赤虹赋》南朝梁·江淹《待罪江南思北归赋》南朝梁·江淹《丹砂可学赋》南朝梁·江淹《灯赋》南朝梁·江淹《恨赋》南朝梁·江淹《横吹赋》南朝梁·江淹《後让太傅扬州牧表》南朝梁·江淹《建平王让右将军荆州刺史表》南朝梁·江淹《江上之山赋》南朝梁·江淹《丽色赋》南朝梁·江淹《齐太祖高皇帝诔》南朝梁·江淹《泣赋》南朝梁·江淹《去故乡赋》南朝梁·江淹《让太傅扬州牧表》南朝梁·江淹《扇上彩画赋》南朝梁·江淹《伤友人赋》南朝梁·江淹《水上神女赋》南朝梁·江淹《四时赋》南朝梁·江淹《萧太尉上便宜表》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南朝梁·江淹《知己赋》南朝梁·沈约《高松赋》南朝梁·沈约《郊居赋》南朝梁·沈约《丽人赋》南朝梁·沈约《愍涂赋》南朝梁·沈约《瑞石像铭(并序)》南朝梁·沈约《伤美人赋》南朝梁·沈约《桐柏山金庭馆碑》南朝梁·沈约《武帝集序》南朝梁·萧衍《晚春赋》南朝梁·萧衍《筝赋》南朝梁·萧绎《采莲赋》南朝梁·萧绎《答晋安王书》南朝梁·萧绎《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南朝梁·萧绎《荡妇秋思赋》南朝梁·萧绎《内典碑铭集林序》南朝梁·萧绎《七契》南朝梁·萧绎《秋风摇落》南朝梁·萧绎《陶渊明传》南朝梁·萧绎《陶渊明集序》南朝梁·萧绎《文选序》南朝梁·萧绎《玄览赋》南朝梁·萧绎《言志赋》南朝梁·萧绎《与何胤书》南朝梁·萧绎《与萧谘议等书》南朝梁·萧绎《鸳鸯赋》南朝齐·孔稚圭《北山移文》南朝齐·孔稚圭《褚先生百玉碑》南朝齐·孔稚圭《荐杜京产表》南朝齐·孔稚圭《上和虏表》南朝齐·孔稚圭《上新定律注表》南朝齐·孔稚圭《为王敬则让司空表》南朝齐·孔稚圭《与司空褚渊书理建平王景素》南朝齐·孔稚圭《奏劾王融》南朝齐·王俭《策命齐王》南朝齐·王俭《策齐公九锡文》南朝齐·王俭《和竟陵王子良高松赋》南朝齐·王俭《灵丘竹赋应诏》南朝齐·王俭《再命玺书》南朝齐·王融《画汉武北伐图上疏》南朝齐·王融《皇太子哀策文》南朝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南朝齐·王融《上疏请给虏书》南朝齐·王融《下狱答辞》南朝齐·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南朝齐·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南朝齐·萧纲《采莲赋》南朝齐·萧纲《答湘东王书》南朝齐·萧纲《大法颂(并序)》南朝齐·萧纲《对烛赋》南朝齐·萧纲《金钅享赋(并序)》南朝齐·萧纲《梅花赋》南朝齐·萧纲《菩提树颂(并序)》南朝齐·萧纲《七励》南朝齐·萧纲《秋兴赋》南朝齐·萧纲《劝医论》南朝齐·萧纲《与湘东王书》南朝齐·萧纲《与萧临川书》南朝齐·萧纲《昭明太子集序》南朝齐·萧衍《悔赋》南朝齐·谢眺《酬德赋(并序)》南朝齐·谢眺《杜若赋奉隋王教於坐献》南朝齐·谢眺《高松赋奉竟陵王教作》南朝齐·谢眺《临楚江赋》南朝齐·谢眺《拟风赋奉司徒教作》南朝齐·谢眺《七夕赋奉护军命作》南朝齐·谢眺《齐敬皇后哀策文》南朝齐·谢眺《思归赋(并序)》南朝齐·谢眺《游後园赋》南朝宋·鲍照《尺蠖赋》南朝宋·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南朝宋·鲍照《芙蓉赋》南朝宋·鲍照《瓜步山揭文》南朝宋·鲍照《观漏赋(并序)》南朝宋·鲍照《河清颂(并序)》南朝宋·鲍照《凌烟楼铭(并序宋临川王起)》南朝宋·鲍照《伤逝赋》南朝宋·鲍照《石帆铭》南朝宋·鲍照《芜城赋》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南朝宋·鲍照《谢永安令解禁止启》南朝宋·鲍照《野鹅赋(并序)》南朝宋·鲍照《游思赋》南朝宋·鲍照《园葵赋》南朝宋·谢灵云《归途赋》南朝宋·谢灵云《江妃赋》南朝宋·谢灵云《山居赋》南朝宋·谢灵云《上书劝伐河北》南朝宋·谢灵云《谢对康乐侯表》南朝宋·谢灵云《诣阙自理表》南朝宋·谢灵云《撰征赋(并序)》南朝宋·颜延之《白鹦鹉赋(并序)》南朝宋·颜延之《清者人之正路》南朝宋·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南朝宋·颜延之《释何衡阳达性论》南朝宋·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序)》南朝宋·颜延之《庭诰》南朝宋·颜延之《武帝谥议》南朝宋·颜延之《阳给事诔(并序)》南朝宋·颜延之《又释何衡阳达性论》南朝宋·颜延之《赭白马赋(并序)》南朝宋·颜延之《重释何衡阳达性论》南朝宋·宗炳《明佛论》秦·李斯《会稽刻石》秦·李斯《琅邪台刻石》秦·李斯《上书对二世》秦·李斯《泰山刻石》秦·李斯《议烧诗书百家语》秦·李斯《用笔法》三国·曹植《宝刀赋(并序)》三国·曹植《蝉赋》三国·曹植《愁霖赋》三国·曹植《大暑赋》三国·曹植《登台赋》三国·曹植《感节赋》三国·曹植《节游赋》三国·曹植《九愁赋》三国·曹植《孔子庙颂(并序)》三国·曹植《洛神赋并序》三国·曹植《七启(并序)》三国·曹植《求通亲亲表》三国·曹植《求自试表(太和二年)》三国·曹植《神龟赋(并序)》三国·曹植《又求自试表》三国·曹植《与吴季重书》三国·曹植《与杨德祖书》三国·韦昭《博奕论》三国·吴质《答东阿王书》三国·吴质《答魏太子笺》三国·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唐·李世民《笔法论》唐·李世民《大唐三藏圣教序》唐·李世民《帝范后序》唐·李世民《帝范序》唐·李世民《晋祠铭序》唐·李世民《述圣赋序》唐·李治《隆国寺碑铭》唐·李治《摄山栖霞寺明徵君碑铭》唐·李治《述圣记》唐·李治《孝敬皇帝叡德纪洊铭》唐·李治《玉华宫山铭》西汉·贾谊《吊屈原文》西汉·贾谊《鵩鸟赋》西汉·贾谊《过秦论》西汉·贾谊《旱云赋》西汉·贾谊《上疏陈政事》西汉·贾谊《惜誓》西晋·潘岳《沧海赋》西晋·潘岳《悼亡赋》西晋·潘岳《登虎牢山赋》西晋·潘岳《寡妇赋(并序)》西晋·潘岳《怀旧赋(并序)》西晋·潘岳《藉田赋》西晋·潘岳《秋兴赋(并序)》西晋·潘岳《射雉赋(并序)》西晋·潘岳《西征赋》西晋·潘岳《闲居赋》。

《辞赋骈文》名篇辑录68篇大全集(1—10篇)

《辞赋骈文》名篇辑录68篇大全集(1—10篇)

《辞赋骈文》名篇辑录68篇大全集(1—10篇)辞赋,古代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

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

赋之别称。

滥觞于骚,盛于汉,故世称汉赋。

后转为诗文之总称。

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辞赋类者,风雅之变体也。

楚人最工为之,盖非独屈子而已。

余尝谓《渔父》,及楚人《以弋说襄王》,宋玉《对王问遗行》,皆设辞无事实,皆辞赋余耳。

辞赋固当有韵,然古人亦有无韵者,以义在托讽,亦谓之赋耳。

汉世校书有《辞赋略》,其所列者甚当。

”清吴曾祺《文体刍言》:“辞赋类,辞为文体之名,犹之论也,盖语言之别称,惟论则质言之辞,则少文矣。

故《左传》称子产有辞是也,而后之文体,亦由此而分。

曾氏每以无韵者入之论著类,以有韵者入之辞赋类,即其义也。

春秋以后,惟楚人最工此体,故谓之楚辞。

”《汉书·王褒传》:“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传》:“年十岁余,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

”晋左思《咏史诗》:“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

”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

”也称词赋。

《事物纪原·学校贡举部·词赋》:“《唐书·薛登传》:天授中,上疏曰,汉世求士,必先其行,魏取放达,晋先门阀,陈梁荐士特尚词赋,试赋取人,始于梁陈也。

唐天宝十三载,始试诗赋,盖用梁陈之意云,科举之以词赋,此其始也。

国家自神宗专以经术取士,词赋遂罢。

”赋的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

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

东汉·王粲骈文集

东汉·王粲骈文集

东汉·王粲骈文集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 ),字仲宣。

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少有才名,为著名学者蔡邕所赏识。

初平二年(192年),因关中骚乱,前往荆州依靠刘表,客居荆州十余年,有志不伸,心怀颇郁郁。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荆州,不久,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举州投降,王粲也归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赐爵关内侯。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王国建立,王粲任侍中。

建安二十二年(216年),王粲随曹操南征孙权,于北还途中病逝,终年四十一岁。

王粲善属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又与曹植并称"曹王"。

著《英雄记》,《三国志·王粲传》记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十一卷。

明人张溥辑有《王侍中集》。

粲(càn),形声,鲜明的样子。

粲又指中国古时的传统面点。

也有露齿笑的意思。

基本信息粲部首:米,部外笔画:7,总笔画:13东汉·王粲《神女赋》惟天地之普化,何产气之淑真。

陶阴阳之休液,育夭丽之神人。

禀自然以绝欲,超希世而无群。

体纤约而方足,肤柔曼以丰盈。

发似玄鉴,鬓类削成。

质素纯皓,粉黛不加。

朱颜熙曜,晔若春华。

口譬含丹,目若澜波。

美姿巧笑,靥辅奇葩。

戴金羽之首饰,珥照夜之珠晔。

袭罗绮之黼衣,曳缛绣之华裳。

错缤纷以杂佩,熠龠而煌。

退变容而改服,冀致态以相移。

发筵对兮倚床垂,税裳兮免簪笄,施华的(《史记·索隐》作「玄的」。

)兮结羽钗。

扬娥微眄,悬藐流离。

婉约绮媚,举动多宜。

称诗表志,安气和声。

探怀授心,发露幽情。

彼佳人之难遇,真一遇而长别。

顾大罚之淫愆,亦终身而不灭。

心交战而贞胜,乃回意而自绝。

(《艺文类聚》七十九,《书钞》一百三十五,《文选·潘岳寡妇赋》注,《史记·五宗世家·索隐》,《御览》三百八十一,又七百十九)东汉·王粲《酒赋》帝女仪狄,旨酒是献。

中国古典文学:骈文

中国古典文学:骈文

中国古典文学:骈文中国古典文学:骈文骈文是古代中国一种特有的文言文文体,骈(pián)文是以对偶句为主,介乎散文与韵文之间的一种美文。

这句话包括三层意思:一是以对偶句为主,这是骈文本质所在,舍此不成其为骈文;二是对音律的要求在散、韵之间;三是讲究辞藻华丽的美学效果。

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四六对仗,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骈文是古代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

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具备骈文要点而有押韵者称为“骈赋”。

该文体在文学史上评价不高,主要因为后期华而不实,适于写景而不适于叙事。

“骈,驾二马也,从马并声。

”骈文文体生于秦汉,兴盛于魏晋和六朝时期,“朝廷发号施令的典重文字,更无不用骈文。

”,没落于宋,复兴于清。

据刘勰《文心雕龙总述》引录颜延之观点称:笔之为体,言之为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

而刘勰(xié)本人的观点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可见发生于宋齐时期的文笔之辩的着眼点,在于有韵与否,而非散文骈体之别。

南北朝时期的散文也多有押韵,故加修正。

《尚书》已有骈文的格式,《尚书·舜典》说:“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秦李斯所做之《谏逐客书》已具骈文特色。

王勃《滕王阁序》的骈体就是经过东晋到初唐的发展后已经完全成熟之作。

从文风来讲,《滕王阁序》壮丽宏博,高昂奋发,感慨而不伤怀,一改六朝此类文赋“辞丽气惨”的风格特点。

唐代古文大家韩愈对骈文向有微词,不屑为之。

但对此文却推崇备至,称“壮其文辞”。

于景祥认为:“辞赋早于诗文骈化,所以中国诗文的骈化皆源于辞赋,尤其文章之骈化更为直接地导源于辞赋。

”四六文名称源于唐末李商隐的著作《樊南四六甲乙集》,之后始得名。

骆鸿凯《文选学》中说:“骈文之成,先之以调整句度,是曰裁对;继之以铺张典故,是曰隶事;进之以渲染色泽,是曰敷藻;终之以协谐音律,是曰调声。

《中华辞赋精选48篇全集》

《中华辞赋精选48篇全集》

《中华辞赋精选48篇全集》中华辞赋经⼏千年的蓬勃发展,留下许多脍炙⼈⼝的辞赋精品,成为⼈们仿效学习之典范。

所谓辞赋精品,是指思想⽔平⾼、独创性强、⽂采粲然且具⽂艺审美价值并经历史检验、被⼤众认可的优秀作品。

其主要特征是思想精深,特⾊突出,技艺精湛,情感澎湃,能深刻反映事物本质,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

 辞赋精品,是指⽔平很⾼、⽂采极好、质量上乘,被多数读者认可的辞赋作品。

辞赋作为⼀种⽂学作品,从古⾄今留下了许多辞赋名篇,这些辞赋作品有的⼴泛流传,并成为学⼦们求学所必读篇⽬。

还有⼀些也很有名,但只出现在典籍中,做为学习的辅助读阅读篇⽬。

在社会上能⼴泛流传的,或使⼈阅读和背诵的辞赋作品,当属辞赋精品。

辞赋精品,从古⾄今包含历朝历代。

近现代的辞赋,也有精品。

有⼈说“为⽂今不如古”,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事实上,古代的辞赋作品也有质量差的,当代的辞赋作品也有质量强的。

辞赋⽂学是发展的,辞赋作品也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对于辞赋作品,我们推荐其为精品,则要有充分的依据,⽽不能以个⼈的好恶进⾏盲⽬的认定。

⼀、辞赋精品是⽂采好的辞赋作品 在实际的阅读和学习过程中,辞赋精品的语⾔多数是⽂采飞扬、语⾔优美的⽂字。

事实上,如果辞赋作品的⽂采不好,也很难把其归于辞赋精品。

⼆、辞赋精品应该是主题鲜明、观点正确的辞赋作品 ⼀篇辞赋作品,不管是写景、抒情、叙事,都是要突出主题的,如果内容与主题不符合,即所谓⽂不对题,则不可。

⽂章⾥模棱两可的话语,会使读者⽆所适从。

三、辞赋精品应该是适合阅读、记诵的辞赋作品 好的辞赋作品,要流畅、通顺。

在阅读和记诵过程中,朗朗上⼝给⼈以美的感觉。

如果晦涩难懂,⽂字诡奥,阅读就有如同嚼蜡之感,不能称为好作品。

四、辞赋精品应该是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统⼀ 辞赋精品,假如只是有优美的⽂字,⽽⽆任何思想性,则⽆异于华丽的⽂字游戏,中看不中⽤;反之,若是思想性极强⽽⽂采差,那也不会是好作品。

五、辞赋精品应该具有适众性和流传性 辞赋精品的适众性,是指作为⼀篇辞赋作品能够被⼤多数⽂学读者所接受,这就是适众性。

唐代骈文妙品

唐代骈文妙品

唐代骈文妙品第五节唐代骈文妙品前已说明,唐代骈体之文是沿着两个方向发展的:一、骈赋向律赋方向发展,“体备法严”, 从声韵平仄、偶对藻丽、用典隶事到句式结体,均形成特定格式,不许移易。

其审美趣味是贵族化、装饰型的。

它适应了科举考试中斗才学、竞辞彩的需要,也就很难产生传世名篇。

二、骈文向实用化、平易化方向发展,“崇雅黜浮”,不用僻典,扬弃隶事,摒除浮华,讲究实用,在声律对偶之中,点缀散文句式,融入散体精神,使文气疏荡;其审美趣味是平民化、应用型的。

魏征、张说、苏[廷页]、陆贽、杜牧的政论文,适应了大唐时代的政治需要,其雅正体式成为宋元明清之政论书奏的圭皋。

另外,王勃、骆宾王、李白、王维、白居易、李华、孙樵、李商隐的抒情文,行文具四六法式,又融入散文精神,洋洋大观,蔚成唐文兴盛景象,直接启发了宋代欧苏文赋的创作,是“文艺散文”中的精品。

这里列出几篇,只求尝脔知味而已。

王勃《滕王阁序》文章感情顿挫起伏,透露出作者飞扬的神采,结构严谨而又挥洒自如,前后照应,脉络清晰。

通篇对仗严整,声律配置严格,用典贴切而不冷僻。

这便体现了唐代骈文的格律化方向。

格律化的标志是:1. 全文用严格的四六句式,遵守平仄对仗要求,通篇琅琅上口;2. 大量使用“当句对”,使对偶更加精切,文彩更加突出。

如开篇第一节就是:“襟三江”对“带五湖”,“控荆蛮”对“引瓯越”,“物华”对“天宝”,“人杰”对“地灵”,“龙光”对“牛斗”,“徐孺”对“陈蕃”,“腾蛟”对“起凤”,“紫电”对“秋霜”,全是当句即对。

3. 全文不仅洋溢着盛宴胜游的共同欢乐,更显示了作者有怀报国、无路请缨,但又不坠青云之志的壮烈情怀,真情推动文情,引发读者的激情,绝不给人以骈文“浮华不实”的口实。

骆宾王《讨武后檄》本文也是初唐年代的骈文典范。

文章写得痛快淋漓,挥斥遒劲,词采富丽,声势夺人。

据《新唐书》骆宾王本传载:武则天初读此文时,并不当回事,“但嬉笑”,以为不过是才子舞文、学士弄墨而已,但当她读到“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时,便急问此文“谁为之?”惊叹说:“宰相安得失此人!”可见本文的撼人力量。

【最新】十大骈文名篇

【最新】十大骈文名篇

【最新】十大骈文名篇◆中国历史上十大骈文高手骈文是中国特有的文体,有着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曾经统治过文坛几百年。

中国文学史上曾出现很多骈文高手,他们才气纵横,笔墨淋漓,佳作繁富,文名远播。

为后世留下了相当数量的骈文名篇,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名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而中国人最喜欢论资排辈,讲究分个甲乙丙丁。

为了满足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好奇心,本人经过反复比较,精心甄选,挑选出中国在文坛上有影响力的,文章质量上乘、数量可观的十大骈文高手。

第一王勃,王勃,(650—676)字子安,绎州龙门人,文中子王通之孙。

六岁善文辞,未冠,应举及第。

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

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斥之。

勃既废,客剑南。

久之,补虢州参军。

坐事,复除名。

勃父福峙,坐勃故,左迁交趾令。

勃往交践省父。

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八,勃好读书,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急起书之,不易一字,时人谓之腹稿。

王勃能排在“初唐四杰”之首,最重要的就是骈文的成就。

王勃的骈文是骈文发展史上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他的骈文表现了初唐时期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而又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无论是用典或是意境的构筑,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王勃对六朝骈文的革新有着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更是成了千古传诵不朽之名篇。

王益吾评此文曰:“文兴到笔落,不无机调过熟之病。

而英思壮采,如泉源之涌”。

代表作有《寒梧栖凤赋》《涧底寒松赋》《春思赋》《江曲孤凫赋》《山亭兴序》等三十多篇。

王勃的骈文对后世影响极大,现排为第一并不为过第二李商隐,李商隐:(约813 —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迁居荥阳(今属河南)。

少习骈文,游于幕府,又学道于济源玉阳山。

开成年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调弘农尉。

宣宗朝先后入桂州、徐州、梓州幕府。

春秋赋第三段赏析【清代】庄棫骈体文

春秋赋第三段赏析【清代】庄棫骈体文
既作传而注兴,遂难臻于醰粹。甯孤陋而寡闻,休穿凿而附会。迨旁搜而 还绍,阐大义于汉代。繄繁露之流传,信豪发之无累。陋浅学之訾謷,谓 旁及于灾异。
………………………………………………………
………………………………………………………
庄棫论词比谭献更重视"比兴"。他为谭献的《复堂词》作序,其中就特别说到:"家国身世之感, 未能或释,盖风人之旨也。"——清·庄棫《复堂词序》关心国家,关心自己身世的这种感受,无法 解脱。这时风人,实际上就是斯人,词人,指的是从《国风》里的"风人",这个宗旨。但是,他说 呢,"世之狂呼叫嚣者,且不能知仲修之诗,乌能知仲修之词哉?礼义不愆,何恤乎人言。"—— 清·庄棫《复堂词序》且不能知谭献之诗,仲修就谭献,谭献字仲修。他又说,"夫义可相附,义即 不深;喻可专指,喻即不广。托志帷房,眷怀君国。"——清·庄棫《复堂词序》喻,比喻,"喻"可 以专指喻即不广。他说虽然一直从宋以来,有很多人,但是能够合乎这个比兴之旨的"合者鲜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
• 庄棫(1830——1878 ),字中白,一字利叔,清代词人, 学者,号东庄,又号蒿庵。丹徒人,生于道光十年 (1830)。光绪四年(一八七八)卒。享年四十九岁。著 有《蒿庵遗稿》,词甲、乙稿及补遗附焉。棫自序谓: “向从北宋溯五代十国,今复下求南宋得失离合之故”, 足见其词学渊源所自。与谭献齐名。朱孝臧合题二家词集 云:“皋文说,沆瀣得庄、谭。感遇霜飞怜镜子,会心衣 润费炉烟,妙不著言诠。”(《彊村语业》卷三)据此, 知二氏固常州派之后劲也。
THANK YOU!
骈体文
春秋赋 第三段

中国古代文学第八章_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第八章_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2)齐梁后期的诗体赋
诗体赋是对赋的抒情化或诗化的进一步尝 试。如沈约《愍衰草赋》 萧悫与庾信的《春赋》
(3)赋题材的宫体化
宫体:轻艳丽靡 萧纲《舞赋》 徐陵《玉台新咏序》
二、南朝骈文的成熟
骈文又称骈体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 体。骈文起始于东汉,形成于魏晋,盛行 于南朝。 1.骈文的特征 2.南朝骈文名家名篇
陶渊明的辞赋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抒写他辞官归田的喜悦心 情和生活乐趣。语言清新流利,抒情色彩 浓厚,富有诗意。 《闲情赋》 与同时代相一致的文采
魏晋辞赋的创作特点
魏晋辞赋内容丰富,作家往往集诗人与小 赋作者于一身,辞赋创作日益抒情化、小 品化,辞赋的功能从 “体物” 逐渐转向 “体物写志”,标志着诗赋交融的深化。 写作上更加骈偶化,讲究辞藻。如潘岳、 陆机等人的辞赋。《文赋》(骈文的基础)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文体观念
“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刘师培《中国中古文 学史讲义》
一、曹丕《典论·论文》中的文学体裁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夫文本同而末异,盖 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 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盖文章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 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四科八体
1.宋文帝立玄、儒、文、史、四学,文学的独立性地 位更加明确。 2.史传文学的骈化 晋陈寿《三国志》 “质而不野” 刘宋范晔《后汉书》:骈文论史 3.骈俪句法在刘宋文章中的运用。 傅亮、元嘉三大家
傅亮《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
近振旅河湄,扬旍西迈。将届旧京,威怀司雍。 河流遄疾,道阻且长。加以伊洛榛芜,津途久废。 伐木通径,淹引时月。始以今月十二日,次故洛 水浮桥。山川无改,城阙为墟。宫庙隳顿,钟虡 空列。观宇之馀,鞠为禾黍。廛里萧条,鸡犬罕 音。感旧永怀,痛心在目。

古代文体概观--赋体和骈体文

古代文体概观--赋体和骈体文

古代文体概观--赋体和骈体文在文体史上,还有两种为我国文学所特有的文体,即赋和骈文。

赋,是两汉四百年间最为发达的文体,历代文学史家往往把它与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并举,称为“汉赋”,以志其擅一代文学之盛。

赋的主要特点及其来源是怎样的呢?先秦时代,从大的方面说,只有诗、文两类。

《诗经》、楚辞是诗;诸子著作、历史散文是文。

从体制上看前者押韵,后者散行,极易区分。

而赋这一文体,却十分特殊,从篇章结构和语言形式上看,它既有诗的某些因素,又不同于诗;也有文的因素,但又不完全同于文。

如它句式大体整齐,押韵,重文采,接近于诗;但又经常间杂着散文句式,用主客问答方式,铺陈事理,从而接近于文。

因此它实介于诗文之间,是一种半诗半文的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体分类中,有时将其与诗、文并列,有时归于文,或与散文相区别而归为“韵文”。

赋体作品的最早写作者是战国时代的荀子。

据记载,荀子有赋十篇。

现存五篇,其内容主要是用铺张的手法分别叙写了《礼》、《知》、《云》、《蚕》、《针》五种事物,字句大体整炼,多用四言,散韵兼杂,具有半诗半文的性质。

在结构上采用主客问答体。

这些都是后来一般赋体的特征。

而从荀赋的来源看,它大概与春秋以来流传的一种民间俗体——“隐语”有关。

隐语的特点是“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一般用一问一答方式,巧言以壮物。

战国时代,“隐语”传入宫廷,成为策士说客的一种辞令,有时并用来讽谕人主。

荀赋正具备这样一些特点。

荀赋出现以后,在很长一个时期并没有引起人们多大注意和积极仿作,所谓“荀卿《礼》《知》二篇,纯用隐语,虽始构赋名,君子略之。

”(清程廷祚《骚赋论》)赋体文学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得以盛行起来,是受到楚辞的影响。

战国末年,继荀子写赋的是楚国人宋玉。

宋玉是“楚辞”家兼赋家。

据《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著录,有“宋玉赋十六篇”。

这个数字是包括“辞”、“赋”两类的。

宋玉的赋作见于《文选》所载者四篇:《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

【骈文集】晋·陆机《五等诸侯论》

【骈文集】晋·陆机《五等诸侯论》

【骈文集】晋·陆机《五等诸侯论》晋·陆机《五等诸侯论》夫体国经野,先王所慎,创制垂基,思隆後叶。

然而经略不同,长世异术。

五等之制,始于黄唐,郡县之治,创于秦汉,得失成败,备在典谟,是以其详可得而言。

夫王者知帝业至重,天下至广。

广不可以偏制,重不可以独任;任重必于借力,制广终乎因人。

故设官分职,所以轻其任也;并建伍长,所以弘其制也。

于是乎立其封疆之典,裁其亲疏之宜,使万国相维,以成盘石之固;宗庶杂居,而定维城之业。

又有以见绥世之长御,识人情之大方,知其为人不如厚己,利物不如图身;安上在于悦下,为己存乎利人。

故《易》曰「悦以使人,人忘其劳。

」孙卿曰:「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後利之利也。

」是以分天下以厚乐,则己得与之同忧;飨天下以丰利,而已得以之共害。

利博而恩笃,乐远则忧深,故诸侯享食士之实,万国受传世之祚。

夫然,则南面之君各务其政,九服之内知有定主,上之子爱于是乎生,下之礼信于是乎结,世平足以敦风,道衰足以御暴。

故强毅之国不能擅一时之势,雄俊之人无所寄霸王之志。

然後国安由万邦之思化,主尊赖群后之图身,譬犹众目营方,则天网自昶;四体辞难,而心膂。

盖三代所以直道,四王所以垂业也。

夫盛衰隆弊,理所固有,教之废兴,系乎其人,原法期于必谅,明道有时而暗。

故世及之制弊于强御,厚下之典漏于末折,侵弱之衅遘自三季,陵夷之祸终乎七雄。

昔成汤亲照夏后之鉴,公旦目涉商人之戒,文质相济,损益有物。

然五等之礼,不革于时,封畛之制,有隆尔者,岂玩二王之祸而暗经世之算乎?固知百世非可悬御,善制不能无弊,而侵弱之辱愈于殄祀,土崩之困痛于陵夷也。

是以经始获其多福,虑终取其少祸,非谓侯伯无可乱之符,郡县非兴化之具。

故国忧赖其释位,主弱凭于翼戴。

及承微积弊,王室遂卑,犹保名位,祚垂後嗣,皇统幽而不辍,神器否而必存者,岂非事势使之然欤!降及亡秦,弃道任术,惩周之失,自矜其得。

寻斧始于所庇,制国昧于弱下,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共害。

【书品论】(中国最全古典辞赋骈文集)

【书品论】(中国最全古典辞赋骈文集)

【书品论】◎庾肩吾发布时间:2010年6月20日 16时50分书品论三(上之下)(索靖幼安梁鹄孟皇韦诞仲将皇象休明胡昭孔明锺会士季卫 伯玉荀舆长胤阮研文机)幼安敛蔓舅氏,抗名卫令。

孟皇功尽笔力,字入帐巾,仲将不妄梁毫,必须张笔而左纸,孔明动见模楷,所为胡肥而锺瘦。

休明斟酌二家,联驾八绝。

士季之范元常,犹子敬之禀逸少,而工拙兼效,真草皆成。

伯玉远慕张芝,近参父述。

长胤狸骨,方拟而难迨。

阮研居今观古,尽窥众妙之门,虽复师王祖锺,终成别构一体。

此九人允为上之下。

◇书品论四(中之上)(张超子并郭伯道刘德 君嗣崔实子真卫夫人名铄字茂猗李式景则庾翼稚恭郗 方回谢安安石王珉季琰桓玄敬道羊欣敬元王僧虔孔琳之彦琳殷钧季和)子并崔家州里,颇相仿效,可谓酱碱于盐,冰寒于水。

伯道里居,朝廷远讨其迹。

德升之妙,锺胡各采其美。

子真俊才,门法不坠。

李妻卫氏,自出华宗。

景则毫素流靡,稚恭声彩遒越,郗 安石,草正并驱。

季琰桓玄,筋力俱骏。

羊欣早随子敬,最得王体。

孔琳之声高宋氏,王僧虔雄发齐代,殷均颇耽爱好,终得肩随。

此一十五人,允为中之上。

◇书品论五(中之中)(魏武帝曹操孟德吴主元宗孙皓卫觊伯儒左子邑伯字卫恒巨山杜预元凯王е世将张彭祖任靖韦旭文休王修敬仁范怀约张永景初吴休尚施方泰)魏帝笔墨雄赡,吴主体裁绵密,伯儒兼叙隶草,子邑分镳梁邯,巨山三世,元凯累叶。

王异为右军之师,彭祖取羲之之道。

任靖矫名,文休题柱,敬仁清举,致畏逼之词。

张范逢时,俱东南之美,施吴邺下後生,同年拔萃。

此十五人,允为中之中。

◇书品论六(中之下)(罗晖叔景赵袭元嗣刘与张昭陆机士衡朱诞王导茂弘庾亮元规王洽郗超敬舆张翼宋文帝刘义隆康昕徐希秀谢 玄晖刘绘陶隐居弘景王崇素)叔景元嗣,并称西州,刘舆之笔札,张昭之无懈。

陆机以弘才掩迹,朱诞以偏艺流声,王导则列圣推能,庾亮则群公挹巧。

王洽以并通诸法,郗超以晚年取誉。

张翼善效宋帝,康昕希秀孤生,谢 刘绘,文宗书范,近来少前。

十大骈文名篇原文译文

十大骈文名篇原文译文

十大骈文名篇原文译文
【最新版】
目录
1.介绍骈文及十大骈文名篇
2.详细列举十大骈文名篇及作者
3.阐述骈文的特点和影响
4.总结十大骈文名篇的价值和意义
正文
一、骈文的概述
骈文,又称为骈体文或骈俪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特殊文体。

它起源于先秦,成熟于汉魏六朝,盛行于唐宋,延至明清。

骈文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强调声律、对仗和辞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二、十大骈文名篇及作者
1.《子虚赋》:作者司马相如
2.《洛神赋》:作者曹植
3.《神仙峪》:作者陆机
4.《懊恼山房》:作者谢混
5.《游天台山赋》:作者孙绰
6.《归途赋》:作者鲍照
7.《芜城赋》:作者鲍照
8.《小山赋》:作者庾信
9.《北征赋》:作者庾信
10.《滕王阁序》:作者王勃
三、骈文的特点和影响
骈文具有以下特点:
1.字句对仗:骈文的句子由两个字或三个字组成,字与字、句与句之间要求严格对仗。

2.声律和谐:骈文注重音韵和声律,使文章具有和谐美。

3.辞藻华丽:骈文强调修辞,运用大量的比喻、夸张、对仗等手法,使文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骈文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辞赋、骈文、律诗等方面,为后世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手法和艺术借鉴。

四、十大骈文名篇的价值和意义
十大骈文名篇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名篇体现了骈文在声律、对仗、辞藻等方面的特点,展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高超文学技艺。

《骈文论稿》序

《骈文论稿》序

《骈文论稿》序昔在古老的岁月,出土的《太玄经》及《老子》,千百年来,始终深受学者的重视。

而《骈文论稿》则是以其中的一篇篇文章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它在古代文献中处于核心地位,以及它在今天面对异变的文化环境中所承载的价值,历经时代变迁依然不变,这也是为什么它一直深受众多学者重视的原因。

《骈文论稿》是中国古代经典,该文本由西汉的名将许慎撰写,是研究“太玄、老子”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在古代文学里占有重要的地位。

许慎不仅深入中国古代文献的太玄经和老子,而且应用到儒家的“尚书”和《周易》,在其中细究“”的理念,就是“有骈能够昔古,而今古典相仿”。

许慎并宣称:“有骈者,今古可相仿,所谓道之以古,犹可以昔今也。

”许慎在《骈文论稿》中讨论了皇室、社会、道德等诸多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对探讨“太玄、老子”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论产生了重要性的影响。

比如,他曾提出“文正而仁,德正而智”的理念,强调文学与仁义之间的重要联系,深刻把握了中国古代社会价值观念的体系,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彰端而谓之德”,表达了一种把德性与文章紧密联系起来的意向。

此外,他还提出了“为政者以正其心”的政治理念,论述了舆论的重要性和公众的发言权,从而把古代政治思想引入到当代政治的讨论中,对当今的政治背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骈文论稿》在当代传媒中的解释和演译,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和实践。

古代的书籍被当今的人重新审视,因为它们具有在当今时代更加现实的价值。

《骈文论稿》不仅曾经在古代时期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到了今天,仍然具有极大意义。

《骈文论稿》今天仍然在各个领域得到重视,不仅是学术界,而且是政治、文化、道德以及社会等各个领域,像《周易》、《尚书》等等,也都被广泛应用。

它们给人们以思想指导,让人们能够从平淡的日常中抽离出来,思考更本质的东西。

这就是《骈文论稿》的重要性所在,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精华,而且也是一份给当代社会的教训,把传统思想带进新的时代,激发当代精神文明的发展。

【骈文集】南朝·任昉《王文宪集序》

【骈文集】南朝·任昉《王文宪集序》

【骈文集】南朝·任昉《王文宪集序》南朝·任昉《王文宪集序》公讳俭,字仲宝,琅邪临沂人也。

其先自秦至宋,国史家牒详焉。

晋中兴以来,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古语云,仁人之利,天道运行,故吕虔归其佩刀,郭璞誓以淮水,若离翦之止杀,吉骏之诚感,盖有助焉。

公之生也,诞授命世,体三才之茂,践得二之机,信乃昂宿垂芒,德精降祉,有一於此,蔚为帝师。

{艹}乃渊角殊祥,山庭异表,望衢罕窥其术,观海莫际其澜,宏览载籍,博游才义,若乃金版玉匮之书,海上名山之旨,沈郁澹雅之思,离坚合异之谈,莫不总制清衷,递为心极,斯固通人之所包,非虚明之绝境,不可穷者,其唯神用者乎!然检镜所归,人伦以表,云屋天构,匠者何自。

咸洛不守,宪章中辍,贺生达礼之宗,蔡公儒林之亚,阙典未补,大备兹日。

至若齿危发秃之老,含经味道之生,莫不北面人宗,自同资敬,性托夷远,少屏尘杂,自非可以弘奖风流,增益标胜,未尝留心。

期岁而孤,叔父司空简穆公,早所器异,年始志学,家门礼训,皆折衷於公,孝友之性,岂伊桥梓,夷雅之体,无待韦弦,汝郁之幼挺淳至,黄琬之早标聪察,曾何足尚。

年六岁,袭封豫宁侯,拜日,家人以公尚幼,弗之先告,既袭组,对扬王命,因便感咽,若不自胜。

初宋明帝居蕃,与公母武康公主素不协,及即位,有诏废毁旧茔,投弃棺柩,公以死固请,誓不遵奉,表启酸切,义感人神,太宗闻而悲之,遂无以夺也。

初拜秘书郎,迁太子舍人,以选尚公主,拜驸马都尉。

元徽初,迁秘书丞。

於是采公曾之中经,刊弘度之四部,依刘歆《七略》,更撰《七志》,盖尝赋诗云,「稷契匡虞夏,伊吕翼商周。

」自是始有应务之迹,生民属心矣。

时司徒袁粲,有高世之度,脱落尘俗,见公弱龄,便望风推服,叹曰:「衣冠礼乐在是矣。

」时粲位亚台司,公年始弱冠,年势不侔,公与之抗礼,因赠粲诗,要以岁暮之期,申以止足之戒。

粲答诗曰:「老夫亦何寄,之子照清襟。

」服阕,拜司徒右长史,出为义兴太守,风化之美,奏课为最,还除给事黄门侍郎,旬日,迁尚书吏部郎参选。

李商隐骈文集(6)

李商隐骈文集(6)

李商隐骈文集(6)李商隐骈文集(6)◇上崔华州书中丞阁下,愚生二十五年矣。

五年读经书,七年弄笔砚,始闻长老言,学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

常悒悒不快,退自思曰:「夫所谓道,岂古所谓周公、孔子者独能邪?盖愚与周孔俱身之耳。

」以是有行道不系今古,直挥笔为文,不能攘取经史,讳忌时世。

百经万书,异品殊流,又岂能意分出其下哉。

凡为进士者五年。

始为故贾相国所憎,明年病不试,又明年复为今崔宣州所不取。

居五年间,未曾衣袖文章,谒人求知,必待其恐不得识其面,恐不得读其书,然後乃出。

呜呼!愚之道可谓强矣,可谓穷矣。

宁济其魂魄,安养其气志,成其强,拂其穷,惟阁下可望。

辄尽以旧所为发露左右,恐其意犹未宣泄,故复有是说。

某再拜。

◇别令狐拾遗书子直足下,行日已定,昨幸得少展写。

足下去後,怃然不怡,今早垂致葛衣,书辞委曲,恻恻无已。

自昔非有故旧援拔,卒然於稠人中相望,见其表得所以类君子者,一日相从,百年见肺肝。

尔来足下仕益达,仆困不动,固不能有常合而有常离。

足下观人与物,共此天地耳,错行杂居蛰蛰哉。

不幸天能恣物之生,而不能与物慨然量其欲,牙齿者恨不得翅羽,角者又恨不得牙齿,此意人与物略同耳。

有所趋,故不能无争,有所争,故不能不於同中而有各异耳。

足下观此世,其同异如何哉?儿冠出门,父翁不知其枉正;女笄上车,夫人不保其贞污。

此於亲亲,不能无异势也。

亲者尚尔,则不亲者,恶望其无隙哉!故近世交道,几丧欲尽。

足下与仆,於天独何禀,当此世生而不同此世,每一会面一分散,至於慨然相执手,颦然相戚,泫然相泣者,岂於此世有他事哉。

惜此世之人,率不能如吾之所乐,而又甚惧吾之徒,孑立寡处。

而与此世者蹄尾纷然,蛆吾之白,摈置讥诽,袭出不意,使後日有希吾者,且惩吾困,而不能坚其守,乃舍吾而之他耳。

足下知与此世者居常绐於其党何语哉?必曰吾恶市道。

呜呼,此辈真手搔鼻<皮>,而喉哕人之灼痕为癞者,市道何肯如此辈邪!今一大贾坐带货中,人人往须之,甲得若干,曰:其赢若干,丙曰:吾索之;乙得若干,曰:其赢若干,戊曰:吾索之。

六朝骈文——精选推荐

六朝骈文——精选推荐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

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

”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

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雅量)《中国骈文网》序天地阴阳,自然成对;鸳鸯蝴蝶,浑然结双。

两马为骈,双人为偶。

溯其源流,此脉甚久。

诸子百家,屡见其句;《诗经》《楚辞》,常发其对。

雄辩滔滔,李斯谏逐客之书;才气勃勃,贾谊奏过秦之论。

扬、马有夸饰之癖;班、张多藻色之绘。

魏文《典论》,颂文章之大业;建安七子,铸才情于风骨。

洛阳纸贵,左太冲十年三赋;江左鹰扬,陆士衡一咏百篇。

恨别有声,江郎因笔失而才尽;俊美有姿,潘岳感秋兴而赋成。

东篱采菊,陶渊明田园闲情;池塘春草,谢康乐山水逸兴。

奇崛惊艳,鲍参军《与妹之书》;言辛语辣,孔稚圭《北山移文》。

宫沉羽激,沈约重律而创体;草绿花红,庾信思国而哀怨。

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孤峰入汉,吴均《与施从事书》。

惊彩绝艳,徐陵著玉台之序;绮丽浮靡,萧纲作宫体之文。

抽黄对白,南朝皆骈四俪六之句;锵金振玉,初唐融遒劲阳刚之气。

滕王阁一序,王子安千古流芳;讨武曌之檄,骆宾王百世扬名。

燕许之笔,最擅表章疏奏;四杰之才,全赖诗赋序铭。

陆宣公行文洗炼,开一代之风;李义山属对工稳,垂后世之范。

温飞卿艳词浓烈,喜镂玉雕琼;欧阳炯秀句纤巧,好裁花剪叶。

两宋之文,骈散互见。

去华丽而为质实,弃典事而为白描。

元明骈衰,文坛静寂。

作者寥寥,无名家出世;宏文疏疏,乏佳品现身。

骈文有清朝之兴,后世谓乾嘉之隆。

名手辈出,佳作日富。

于绮藻丰缛之中,存简质清刚之致;于踵事增华之间,织丽词美语之句。

或清新灵秀取巧,或平质疏峻见长。

陈维崧一代之豪,渊博雄肆,传《四六金针》之作;李兆洛阳湖一派,研精极虑,存《骈体文钞》一书。

众采竞驰,数袁、孙、刘、邵;群英荟萃,有吴、曾、洪、孔。

煌煌青史,数几位诗伯文宗;熠熠文坛,传百世名篇佳作。

【骈文集】南朝梁·萧绎《文选序》

【骈文集】南朝梁·萧绎《文选序》

【骈文集】南朝梁·萧绎《文选序》南朝梁·萧绎《文选序》式观元始,眇觌玄风。

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

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之时义远矣哉!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

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

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随时变改,难可详悉。

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至於今之作者,异乎古昔。

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

荀宋表之於前,贾马继之於末。

自兹以降,源流实繁。

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

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又楚一人屈原,含忠履洁,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

耿介之意既伤,壹郁之怀靡朔。

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翠之容。

骚人之文,自兹而作。

诗者,盖志之所之也。

情动於中,而形於言。

《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闲》、《濮上》,亡国之音表。

故《风》、《雅》之道,粲然可观。

自炎汉中叶,厥涂渐异。

退传有在邹之作,降将著河梁之篇。

四言五言,区以别矣。

又少则三字,多则九言,各体互兴,分镳并驱,《颂》者,所以游扬德业,裒赞成功。

吉甫有穆若之谈,季子有至矣之叹。

舒布为诗,既言如彼,总成为颂。

又亦若此。

次则箴兴於补阙,戒出於弼匡,论则机理精微,铭则序事清润,美终则诔发,图像则赞兴。

又诏诰教令之流,表奏笺记之列,书誓、符檄之品,吊祭、悲哀之作,答客、指事之制,三言、八字之文,篇辞、引序,碑碣、志状,众制锋起,源流间出。

譬陶、匏异器,并为入耳之娱;黼、黻不同,俱为悦目之玩。

作者之致,盖云备矣。

余监抚馀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

自姬汉以来,眇焉悠邈;』时更七代,数逾千祀。

[总结范文]骈文的特点

[总结范文]骈文的特点

[总结范文]骈文的特点骈文的特点阅读精选(1):“骈”作为一种文体,在语言方面有以下特色:一、在语言方面,讲究节奏和平仄。

骈体文在语音方面要讲究节奏,对仗字数不同,节奏也不同。

现以五字句为例:骈体文五字句的节奏,和五言诗的节奏不同;五言诗的节奏一般是二三式,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而骈体文五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一二式,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这种格式,大多是在四字句中间插入一个虚词。

除此之外,骈体文在语音方面还讲究平仄,骈体文平仄协调,能增强语言的声音美。

南宋齐武帝永明时期,声调被自觉地作为艺术化手段,那时出现了新体诗又名“永明体”,然后发展成近体诗律诗的声律。

之后的宋词、元曲格律也受此影响。

魏晋时期的骈体文,不讲究平仄;而唐以后的骈体文,受到律诗的平仄格律影响,也讲究平仄了。

这就是说,在骈体文中,要求平仄相对。

二、在语句方面,讲究骈偶。

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列叫偶。

骈偶就是两两相对,因为古代的对仗是两两相对的,所以骈偶又叫“对仗”。

骈体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相对,其基本要求是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句法结构互相对称。

例如,初中语文教材《陋室铭》中就有这样两两相对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以上句子无论是实词虚词,句法结构,还是词性都比较对称,这样的句子读来琅琅上口,与“散体”大不相同。

综上所述,骈偶不仅仅要求整体对称,而且上下联内部的句法结构也要求一致。

三、在用词方面,讲究用典和词藻。

用典又叫“稽古”,是引用的一种,这在先秦两汉的中是一种修辞手法,还未构成文体的特点,它主要是引用古代的故事或诗文来表情达意,容易引起联想,使变得典雅、含蓄。

如初中语文第五册刘庶凝《还乡梦·自序》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树,我的诗篇但是是些苦涩的果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品论】◎庾肩吾
发布时间:2010年6月20日 16时50分
书品论三(上之下)
(索靖幼安梁鹄孟皇韦诞仲将皇象休明胡昭孔明锺会士季卫 伯玉荀舆长胤阮研文机)
幼安敛蔓舅氏,抗名卫令。

孟皇功尽笔力,字入帐巾,仲将不妄梁毫,必须张笔而左纸,孔明动见模楷,所为胡肥而锺瘦。

休明斟酌二家,联驾八绝。

士季之范元常,犹子敬之禀逸少,而工拙兼效,真草皆成。

伯玉远慕张芝,近参父述。

长胤狸骨,方拟而难迨。

阮研居今观古,尽窥众妙之门,虽复师王祖锺,终成别构一体。

此九人允为上之下。

◇书品论四(中之上)
(张超子并郭伯道刘德 君嗣崔实子真卫夫人名铄字茂猗李式景则庾翼稚恭郗 方回谢安安石王珉季琰桓玄敬道羊欣敬元王僧虔孔琳之彦琳殷钧季和)
子并崔家州里,颇相仿效,可谓酱碱于盐,冰寒于水。

伯道里居,朝廷远讨其迹。

德升之妙,锺胡各采其美。

子真俊才,门法不坠。

李妻卫氏,自出华宗。

景则毫素流靡,稚恭声彩遒越,郗 安石,草正并驱。

季琰桓玄,筋力俱骏。

羊欣早随子敬,最得王体。

孔琳之声高宋氏,王僧虔雄发齐代,殷均颇耽爱好,终得肩随。

此一十五人,允为中之上。

◇书品论五(中之中)
(魏武帝曹操孟德吴主元宗孙皓卫觊伯儒左子邑伯字卫恒巨山杜预元凯王е世将张彭祖任靖韦旭文休王修敬仁范怀约张永景初吴休
尚施方泰)
魏帝笔墨雄赡,吴主体裁绵密,伯儒兼叙隶草,子邑分镳梁邯,巨山三世,元凯累叶。

王异为右军之师,彭祖取羲之之道。

任靖矫名,文休题柱,敬仁清举,致畏逼之词。

张范逢时,俱东南之美,施吴邺下後生,同年拔萃。

此十五人,允为中之中。

◇书品论六(中之下)
(罗晖叔景赵袭元嗣刘与张昭陆机士衡朱诞王导茂弘庾亮元规王洽郗超敬舆张翼宋文帝刘义隆康昕徐希秀谢 玄晖刘绘陶隐居弘景
王崇素)
叔景元嗣,并称西州,刘舆之笔札,张昭之无懈。

陆机以弘才掩迹,朱诞以偏艺流声,王导则列圣推能,庾亮则群公挹巧。

王洽以并通诸法,郗超以晚年取誉。

张翼善效宋帝,康昕希秀孤生,谢 刘绘,文宗书范,近来少前。

陶隐居仙才翰彩,拔于山谷;王崇素绘口靡伦,书笔传于里闾。

此十八人,允为中之下。

◇书品论七(下之上)
(姜诩梁宣韦秀锺舆向泰羊忱晋元帝景文识道人范晔蔚宗宗炳王荟谢灵运萧思话薄绍之敬权齐高帝绍伯庾黔娄费元瑶孙奉伯羊祜叔子)
此十九人,并擅毫翰,动成楷则,殆逼前良,见希後彦,允为下之上。

◇书品论八(下之中)
(阳经诸葛融杨潭张炳岑渊张舆王济李夫人刘穆之道和朱龄石庾景休张融思光褚元明孔敬通王籍文海)
此十五人,虽未穷字奥书尚文情,披其丛薄,非无香草,视其涯岸,皆有润珠,故遗斯纸,以为世玩,允为下之中。

书品论九(下之下。


(卫宣李韫陈基傅庭坚张□□阴光韦熊少季张 曹任宋嘉裴邈羊固谢晦傅夫人辟国训徐羡之孔闾颜宝光周仁皓张欣泰张炽僧岳道人)
此二十二人,皆五味一和,五色一彩,视其雕文,非特刻鹄,人人下笔,宁止追向,遗迹见珍,馀芳可折。

诚目 丘驰并驾,不逮前锋,而中权後殿,各尽其美,允为下之下。

◇书品後序
今以九例,该此众贤,犹如玄圃积玉,炎洲聚桂,其中实相推谢,故有兹多品,然终能振此鳞翼,俱上龙门,倘後之学者,更随点曝云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