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讲义(华中科技大学方齐云)
什么是国际经济学

•
•
•
国际经济学的发展概况
•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 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1)
• • • 1.重商主义者以其错误的财富观为基础,推论出“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 2.1776年,亚当· 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The Welth of Nations)中,系统阐述了分工 和自由经济的观点,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财富观和贸易观,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3.1817年,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亚当· 斯密的理论,正确地提出和论证了国 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确立了其后贸易理论发展的方向。后 来的学者都将国际贸易研究的重点放在比较优势原理上,不断探索决定比较优势的各种因素。 4.穆勒(l)、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和艾奇沃思(F.Y.Edgeworth)等,集中研究了 贸易条件的决定问题。 5.1919年,赫克歇尔(E.F.Heckscher)在《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The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一文中,首先论述了各国要素禀赋构成与贸易形态之间的关系, 以及贸易对各国收入分配的影响,提出了要素禀赋差异是决定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的观点。其后, 他的学生俄林(Bertil Ohlin)在1933年出版的《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一书中,进一步阐述和发挥了赫克歇尔的要素禀赋理论。因而后来人们又称要 素禀赋理论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eckscher-Ohlin Theory,简称H—O理论)。 6.1936年,哈伯勒(G.Haberler)在《国际贸易理论》(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一书中, 用机会成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解释了比较优势原理,在贸易理论的模型化方面作出 了实质性的贡献。此外,勒纳(A.P.Lerner)、里昂惕夫(W.Leontief)、米德(J.E.Meade)、 萨缪尔逊(P.A.Samuelson)等人将一般均衡分析的新古典模型与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可以说,这一标准化的贸易模型,就是新古典学派 一般均衡理论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7.1951年,里昂惕夫首次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H—O理论进行了经验检验,发现美国作为世界上资 本最丰富的国家,其出口部门是劳动密集型的,而进口替代部门则是资本密集型的,这就与H—O理 论预测的贸易模式相反,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The Leontief Paradox)。 8.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克鲁格曼(P.R.Krugman)和赫尔普曼(E.Helpman)为代表的 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所谓“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新贸易理论认为,除要素禀赋 差异外,规模经济亦是国际贸易的原因和贸易利益的另一个独立决定因素。
基于武汉城市圈的研究浅谈外贸重心转型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西部城 市要 高,而由其 带动的武汉城市 圈的外 贸状况对其 产业结构的调 整也具有很强 的相 关性 ,近期 国家外贸重心的转移对武汉
城 市 圈产业结构 的调整影 响 巨大。武汉城市 圈在经济迅速发展 的 同时 ,其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 结构近年 来 出现 了趋 同倾 向 ,这 种趋 同在某方 面进一 步带动 了武汉城 市 囤的经济繁荣 ,在 另一 方面也产 生 了不少 负面效应 ,如重复建设 、恶性竞争 、资 源浪 费等 , 这些 负面效应会导致 经济发展 不协调 ,对武汉城市 圈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 产生许 多障碍 ,成为发展的 “ 瓶颈” 。国家贸易重心的转 移正好给武汉城 市圈产业 结构调整机会 ,贸 易转型主要在 引进 外资、技 术创新等方 面对武 汉城 市圈的产 业结构产生较 大的影响。 贸 易模式转 变能加快 引进 引资结构 ,改变优 化产业结构升级 ;贸易模 式转变促进技术创新 ,促进产 业结构升级 。武汉城 市圈的发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es 8@1 .r m9 6 c 5 6 o 3 n
时代人物论坛
基于武汉城市圈的研究浅谈外贸重心转型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汪长球 方齐 云 ( 中科技 大学经济 学院 华 湖 北武 明 ,经济发展 是在产业 结构的变动和调整 中实现 的 ,产业结构在整 个经 济结构 中处于主导地
方 齐云 :华中科技 大学经济学院经济 学系主任 、博士生导师 ,华 中科技 大学现代经济学研究 中心 ( 湖北省高校人 文社会科学
重点研 究基地 )常务 副主任 ,中华外 国经济 学说研 究会发展 经济学分会理事 ,湖北省 外国经济学说研 究会理 事 ,湖北省农业经济 学会常务理事 ,武汉市 内部 审计师协会副会长 ,武汉仲裁委 员会仲 裁 员。研 究方 向:发展 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农业经济学、产
华中科大经济学院研究生课程表

讲授
32
2
春
田新时副教授
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财政学
23
310.712
区域经济学
讲授
32
2
春
宋德勇教授
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财政学
24
310.746
证券投资专题
讲授
32
2
春
田映华副教授
金融学
25
310.747
公司财务
讲授
32
2
秋
欧阳红兵副教授
金融学
26
310.749
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财政学
14
310.723
世界经济专题
讲授
32
2
秋
卫迎春副教授
世界经济
15
310.726
国际贸易专题
讲授
32
2
秋
刘海云教授
国际经济与贸易
16
310.741
金融经济学
讲授
32
2
秋
唐齐鸣教授
金融学
17
310.745
经济优化方法
讲授
32
2
春
刘方池副教授
数量经济学
18
310.701
金融随机分析
讲授
32
2
秋
简志宏副教授
金融学
27
310.750
精算学
讲授
32
2
秋
简志宏副教授
金融学
28
310.729
国际市场营销专题
讲授
32
2
秋
姜太平副教授
国际贸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
Ch.6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国际经济学-华中科技大学,方齐云)

增长对贸易量影响的各种组合(2)
• 如果gm = gY,我们称经济增长的总效应是中性 的; • 如果gm > gY,我们称经济增长的总效应是顺贸 易的; • 如果gm < gY,我们称经济增长的总效应是逆贸 易的; • 如果gm < 0,我们称经济增长的总效应是超逆贸 易的; • 如果(ΔY为以可进口商品表示的实际收入),则 称经济增长的总数应是超顺贸易的。
大国的经济增长和贸易
• 大国经济增长的结果除了产生贸易量效应以外,还会通过 贸易量的变化影响世界市场的价格,从而使大国的贸易条 件(Terms of Trade)发生改变,即大国的增长会产生贸 易条件效应(Terms of Trade Effect)。
• 首先探讨大国的不同增长类型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 其次,我们介绍大国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的分解, • 最后讨论大国可能发生的不幸增长或贫困化增长 (Immiserizing Growth)。
经济增长的消费效应分类
• 就经济增长的消费效应而言,在假定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我们所关 心的问题是,对可进口商品(Importable)需求的增长是大于、等于还是小是 国民收入的增长(这里国民收入以实际收入衡量,即可以用任一种商品来衡 量),也就是说,经济增长是使一国减少自给程度(Less Self-sufficient)、 保持自给程度不变还是增加自给程度。 在不考虑增长的生产效应的情况下,如果增长的结果,使得对可进口商品的 需求增长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则这种增长必然会增加贸易量,因而将其定 义为顺贸易偏向的(Pro-trade Biased)消费增长 相反,如果增长的结果,使得对可进口商品的需求增长小于国民收入的增长, 则这种增长称为逆贸易偏向的(Anti-trade Biased)消费增长 如果增长的结果,使得对可进口商品需求的增长等于国民收入的增长,则这 种增长称为中性的(Neutral)消费增长 此外还有超顺贸易偏向的(Ultra-pro-trade Biased)消费增长和超逆贸易偏 向的(Ultra-anti-trade Biased)消费增长两种情况。前者是指不仅可进口商 品的需求增长在比例上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而且在绝对量上也超过国民收 入的增长;后者则指在国民收入增长时,可进口商品需求不仅不增长,反而 还减少。
国际贸易ch1

2011-4-21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刘海云
14
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
对外贸易值又称对外贸易额,是指用货币( 对外贸易值又称对外贸易额,是指用货币(进出口商 品的价格)表示的对外贸易规模。 品的价格)表示的对外贸易规模。 出口值+进口值 一国对外贸易总值 = 出口值 进口值 全世界的国际贸易总值 = ∑各国出口值 各国出口值 用货币表示对外贸易规模的利弊 优点:单位统一, 优点:单位统一,使用方便 缺点:受到价格变动(通货膨胀/紧缩 的影响, 紧缩) 缺点:受到价格变动(通货膨胀 紧缩)的影响,国际贸 易值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国际贸易规模。 易值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国际贸易规模。
2011-4-21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刘海云
13
1.6 Basic term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的相近概念: 国际贸易的相近概念
世界贸易( 世界贸易(World Trade):从世界范围而言,国际贸易就称为世 ) 界贸易。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 ( Foreign Trade):对一国或地区而言,国际贸易就称 ) 为对外贸易。 海外贸易( 海外贸易(Overseas Trade):对一海岛国家或地区而言,国际贸 ) 易就称为海外贸易。 进口( 进口(Import):一国从他国购进商品用于本国的生产和消费的全 ) 部贸易活动。 出口( ):一国向他国输出本国商品的全部贸易活动。 出口(Export): ):
i =1 n
i i
∑p
i =1
i0 i
q
2011-4-21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刘海云
16
进出口价格指数: 进出口价格指数
国际贸易总值 国际贸易量 = 进出口价格指数
国际经济学讲义(华中科技大学方齐云)

国际经济学的发展概况
•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 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1)
• 1.重商主义者以其错误的财富观为基础,推论出“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 • 2.1776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The Welth of Nations)中,系统阐述了分工
和自由经济的观点,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财富观和贸易观,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 3.1817年,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理论,正确地提出和论证了国 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确立了其后贸易理论发展的方向。后 来的学者都将国际贸易研究的重点放在比较优势原理上,不断探索决定比较优势的各种因素。 • 4.穆勒(l)、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和艾奇沃思(F.Y.Edgeworth)等,集中研究了 贸易条件的决定问题。 • 5.1919年,赫克歇尔(E.F.Heckscher)在《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The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一文中,首先论述了各国要素禀赋构成与贸易形态之间的关系, 以及贸易对各国收入分配的影响,提出了要素禀赋差异是决定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的观点。其后, 他的学生俄林(Bertil Ohlin)在1933年出版的《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一书中,进一步阐述和发挥了赫克歇尔的要素禀赋理论。因而后来人们又称要 素禀赋理论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eckscher-Ohlin Theory,简称H—O理论)。 • 6.1936年,哈伯勒(G.Haberler)在《国际贸易理论》(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一书中, 用机会成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解释了比较优势原理,在贸易理论的模型化方面作出 了实质性的贡献。此外,勒纳(A.P.Lerner)、里昂惕夫(W.Leontief)、米德(J.E.Meade)、 萨缪尔逊(P.A.Samuelson)等人将一般均衡分析的新古典模型与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可以说,这一标准化的贸易模型,就是新古典学派 一般均衡理论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 7.1951年,里昂惕夫首次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H—O理论进行了经验检验,发现美国作为世界上资 本最丰富的国家,其出口部门是劳动密集型的,而进口替代部门则是资本密集型的,这就与H—O理 论预测的贸易模式相反,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The Leontief Paradox)。 • 8.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克鲁格曼(P.R.Krugman)和赫尔普曼(E.Helpman)为代表的 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所谓“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新贸易理论认为,除要素禀赋 差异外,规模经济亦是国际贸易的原因和贸易利益的另一个独立决定因素。
财务知识《国际经济学》版全文讲义

《国际经济学》讲义主讲:聂文星绪论引入:在课程开始前播放一些与国际经济学有关的视频资料,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与参与意识,然后作一个简要的开场白,逐渐导入并介绍本章的主要内容。
本章内容介绍介绍国际经济学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主要特征及国际经济学的发展一、国际经济学的研究背景●国际经济联系(纽带)贸易联系(Trade):商品(goods)、服务(services)金融联系(Finance):对外借款(foreign debt)、对外投资(foreign investment)、汇率(exchange rates)实业联系(Business):跨国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全球生产(global production)(一)经济相互依赖(开放经济)的影响可获得国内没有的原材料和能源可获得更加廉价的产品可获得国内缺乏的投资或资金国际竞争可提高效率可缓解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可抑制国内工资上涨经济易受外部扰动的影响国内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受到制约补充:关于国际贸易的常见误解辨析❖“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
”——贸易对双方有利。
❖“进口不利,出口有利。
”——你不从别国购买,别国也就没有收入,不能从你这购买。
❖“关税和配额能够保护工作职位。
”——削减进口使得出口变得困难,会导致其他工作职位失去。
(二)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Technological change):生产(Production)通讯与信息(Communication & information)运输(Transport)❖贸易投资自由化(Liberalization of trade & investment): 削减关税、非关税壁垒(Tariff, non-tariff barrier reductions) 金融业务自由化(Liberalized financial transactions)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补充: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第一次浪潮:1870~1914关税壁垒削减运输进步❖第二次浪潮:1945~1980协议降税富国专业化分工穷国没有跟上❖第三次浪潮:1980~目前新兴市场的兴起国际资本流动越来越重要二、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一)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国际经济关系(二)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纯理论国际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际金融理论外汇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与政策国际货币制度三、国际经济学的主要特征❖国际经济学的两大特征国际交易不同于国内交易。
经济学院考研复试笔试《国际经济学》课程大纲.doc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笔试《国际经济学》课程大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学专业考)考研《国际经济学》大纲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试的学科范围系统掌握国际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及应用,包括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理论与实践、国际要素流动、外汇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调整的理论与政策、国际货币制度等。
考查要点详见本纲第二部分,考试样题参见本纲第三部分。
二、评价目标《国际经济学》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运用《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应能:。
准确掌握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有关概念;。
准确掌握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有关理论和分析方法;。
运用国际经济学的有关概念、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的国际经济问题。
三、考试形式和考卷结构(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分钟。
(三)各部分内容考查比例(满分为分):国际贸易部分国际金融部分(四)题型比例 .名词解释。
分析题 .问答题(五)参考书目:方齐云编:《国际经济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方齐云,方臻旻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第二部分考查要点绪论.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国际经济学与一般经济学的关系。
.贸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与进口依存度。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生产可能性曲线.机会成本。
封闭经济均衡。
开放经济均衡.贸易利益..国际贸易的起因..贸易提供曲线。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绝对利益论与比较利益论。
.比较利益论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无差异曲线分析.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要素丰富与要素密集。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设及结论。
.-定理。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罗伯津斯基定理。
悲惨增长(贫困化增长)..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特定要素模型。
.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
Ch.5新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学-华中科技大学,方齐云)

规模经济(Economy of Scale)或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 to Scale)
与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y)
• 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的产量提高时,企业生产的平均成本下 降,即规模经济或规模报酬递增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因 而又称为内部经济(Internal Economy)或内部规模经济 (Internal Economy of Scale)。 • 外部经济是指当整个产业的产量(因企业数量的增加)扩 大时(企业外部的因素),该产业各个企业的平均生产成 本下降,因而有时也称为外部规模经济(External Economy of Scale)或范围经济(Economy of Scope)。 • 还有一种情况,是当一个国家某个产业的累积产量扩大时, 该产业各企业的平均成本下降,通常被称为动态的外部经 济(Dynamic External Economy),该产业随累积产量增加 而呈下降趋势的平均成本曲线,通常被称为学习曲线 (Learning Curve)。
•
• • • •
收益递增与国际贸易
• 在H—O理论中,由于假定两国的生产是在规模收 益不变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就把可能引起贸易 的规模经济因素给假定掉了。在现实中,存在着 三种类型的生产,即:规模收益递增、规模收益 不变和规模收益递减。事实上,生产的规模收益 可以用微观经济学中的平均成本曲线来表示。如 图5—3中,平均成本的下降阶段代表生产的规模 收益递增(Increasing Return to Scale),平均成本 不变(平坦)阶段代表规模收益不变(Constant Return to Scale),而平均成本的上升阶段,则代 表规模收益递减(Decreasing Return to Scale)。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参考资料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国际经济学》是教育部确定的“经济学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我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开设的专业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其运动规律。
了解世界上主流国际贸易理论;国际收支差额的概念,及对其不平衡的抚平政策;产出、利率、汇率之间的相互影响。
使学生做到眼光定位于全球,解释和探讨国际经济交往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经济与其他国家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和深化的现状的理解。
二、课程教学要求1、通过国际经济学微观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对纯的,无任何限制为前提的国际贸易及贸易所能带来的利益的国际贸易理论的理解。
通过国际经济学宏观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定位于实际,应用商业政策调节国际经济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做到如何更好的贸易,使一国的利益最大化.2、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国际经济交往的现状,掌握观察和分析国际经济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国际经济理论和解决国际经济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4、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会计学等课程;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主要有:国际金融、跨国公司。
四、学时分配本课程的教学计划为1学期,开设时间为第五学期,每周2学时,计38学时。
章节教学内容课程时数分配讲授学时实践学时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4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4第三章要素禀赋,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 5第四章重叠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 2第五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4第六章国际要素流动 3第七章国际贸易壁垒与出口促进4第八章汇率与外汇市场2第九章货币,利率,与汇率3第十章长期价格水平和汇率 3第十一章短期产出与汇率4合计38 0五、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主讲教材:1、冯德连主编:《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主讲教师:张文科
第一章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本讲问题:
1. 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包括那几个部分? 2. 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主要回答哪几个问题? 3. 国际金融理论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 国际投资理论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国际金融政策是理论的表现和实践的选择。国际金融 实践的发展也促进国际金融理论的不断丰富。
主讲教师:张文科
第一章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国际经济学
4. 国际投资理论与政策
国际投资理论与政策说明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概念、
类型、以及其影响与控制。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具体包括古典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海默的垄断优势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巴克利等 人的内部化理论、邓宁的国际投资折中理论,以及小岛清 的小企业海外扩张理论等。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第一章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国际经济学
2.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本篇分析回答四个最基本的贸易理论问题: (1)国际贸易是如何发生的?即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什么? (2)国际贸易是怎样进行的?即国际贸易的方式是什么? (3)国际贸易的利得是如何分配的?也就是贸易利益分配
与对参与贸易双方的作用与影响是什么? (4)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是何关系?二者是如何互动的?
主讲教师:张文科
第一章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国际贸易政策带来的影响具体包括: ——国内市场价格影响; ——对进出口贸易量的影响; ——对国内生产量和消费量的影响; ——对国内各生产要素利得、各种贸易利得的影响; ——对整个社会福利的影响; ——对国际市场以及贸易条件变化的影响等等。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讲义 (华中科技大学 方齐云)

国际经济学的特点
•
•
• • • •
•
与一般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相比,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两 个明显的特点: 1.国际交易不同于国内交易。一般认为,生产要素在国内的流动性高于其在 国际之间的流动性。 2.国际经济关系发生在具有独立主权的不同经济实体之间,与之相联系,就 产生了不同的疆界和不同的货币。 不同疆界的存在,产生了对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限制,而这在一国内是不存在 的; 不同的货币通过汇率随时间的变动,产生了相对价格随时间变动的复杂性,而 这在一国之内同样是不存在的。 在政策制定上,一国政策的制定往往考虑的只是本国的国民福利和稳定而非世 界的福利和稳定。不同国家之间的政策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这就会导致在某 个国家是最优的政策选择,从世界范围来看则往往是非最佳的政策选择。例如, 最优关税(Optimal Tariff)的征收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的关税大战。 经济体之间的相互连系使得一国的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不仅 会影响本国的资源配置,而且还会对其他国家的资源配置造成外溢效应。因此, 在国际经济关系日益密切的背景下,一国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就必须考虑外 部因素的影响,这就比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制定政策要复杂得多。
•
•
•
国际经济学的发展概况
•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 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1)
• • • 1.重商主义者以其错误的财富观为基础,推论出“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 2.1776年,亚当· 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The Welth of Nations)中,系统阐述了分工 和自由经济的观点,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财富观和贸易观,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3.1817年,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亚当· 斯密的理论,正确地提出和论证了国 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确立了其后贸易理论发展的方向。后 来的学者都将国际贸易研究的重点放在比较优势原理上,不断探索决定比较优势的各种因素。 4.穆勒(l)、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和艾奇沃思(F.Y.Edgeworth)等,集中研究了 贸易条件的决定问题。 5.1919年,赫克歇尔(E.F.Heckscher)在《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The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一文中,首先论述了各国要素禀赋构成与贸易形态之间的关系, 以及贸易对各国收入分配的影响,提出了要素禀赋差异是决定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的观点。其后, 他的学生俄林(Bertil Ohlin)在1933年出版的《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一书中,进一步阐述和发挥了赫克歇尔的要素禀赋理论。因而后来人们又称要 素禀赋理论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eckscher-Ohlin Theory,简称H—O理论)。 6.1936年,哈伯勒(G.Haberler)在《国际贸易理论》(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一书中, 用机会成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解释了比较优势原理,在贸易理论的模型化方面作出 了实质性的贡献。此外,勒纳(A.P.Lerner)、里昂惕夫(W.Leontief)、米德(J.E.Meade)、 萨缪尔逊(P.A.Samuelson)等人将一般均衡分析的新古典模型与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可以说,这一标准化的贸易模型,就是新古典学派 一般均衡理论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7.1951年,里昂惕夫首次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H—O理论进行了经验检验,发现美国作为世界上资 本最丰富的国家,其出口部门是劳动密集型的,而进口替代部门则是资本密集型的,这就与H—O理 论预测的贸易模式相反,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The Leontief Paradox)。 8.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克鲁格曼(P.R.Krugman)和赫尔普曼(E.Helpman)为代表的 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所谓“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新贸易理论认为,除要素禀赋 差异外,规模经济亦是国际贸易的原因和贸易利益的另一个独立决定因素。
Ch.11国际要素流动与跨国公司(国际经济学-华中科技大学,方齐云)

1.垄断优势理论
• 金德尔伯格和海墨认为,跨国公司之所以 存在,是因为它们拥有某些垄断优势。这 些垄断优势包括:①对某种专门技术的控 制;②对某些原材料来源的垄断;③规模 经济优势;④对分销渠道的控制;⑤产品 开发和更新的能力;等等。跨国公司可以 凭借这些垄断优势,有效地与当地企业竞 争,或寻求与当地企业串谋,共同赚取垄 断利润。
பைடு நூலகம்
2.产品生命周期学说
• 弗农的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包含如下四项基本假设:①消费者偏好 依据收入的不同而不同;②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沟通或协 调成本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而增加;③产品生产技术和营销方法会随 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发生可预料的变化;④国际技术转让市场存 在不完全性。 • 产品生命周期学说有两个缺陷:①虽然产品生命周期学说可以预测事 件发生的前后顺序,但不能量化地描述事件以及各事件相隔的时间差; ②按照产品生命周期学说,企业一般分别地考虑以下三种决策,一是 产品开发过程的投资决策,二是怎样有效地服务于国外市场,三是如 何与国外企业竞争。而事实上,跨国公司往往同时整体地考虑上述三 项决策。另外,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加速,发达国家之间以及 发达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对产品需求或偏好的差别越来越小,新产品 已不再总是在美国市场或发达国家市场产生,被发达国家市场淘汰的 产品也不一定会在发展中国家畅销。因此,产品生命周期不再是静态 的、事先设置的过程,而是动态的、变化中的过程。
Ch.11国际要素流动与跨国公司
• • • • 国际资本流动的动因 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外国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国际劳动力流动
国际资本流动的动因
• 国际资本流动是由投资者的对外投资行为引起的,因此,有关国际资 本流动的动因的探讨,也就是对投资者对外投资行为的动机的探讨。 • 对外投资主要有两种形式,证券投资(间接投资)和直接投资。 • 证券投资(Portfolio Investments)是用一国货币计量的纯金融资产, 比如股票和债券。对于债券,投资者只是借出他的资本,以便持续、 间隔地获得固定报酬,并在一个预定的日期收回债券面值。 • 直接投资(Direct Investment)则是对工厂、资本货物、土地和存货 的直接投资,资本和管理都由投资者一手安排,投资者保留着对已投 资资本使用的控制权。
方齐云《国际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9章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9.1 复习笔记一、经济一体化的形式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通过达成某种协议所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
经济一体化按其程度不同可分为五种形式:特惠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
1.特惠贸易协定特惠贸易协定是指参加协定的成员国之间在进行贸易时,相互提供比与非成员国进行贸易时更低的贸易壁垒(关税的和非关税的),但成员国仍保留实施对非成员国贸易的关税和其他限制的完全自由。
特惠贸易协定是最松散的一种经济一体化形式。
2.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经济体之间通过达成协议,相互取消商品贸易的关税和其他障碍,实行自由贸易,但仍保留各成员对非成员的贸易障碍的一种经济一体化形式。
最典型的例子是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
自由贸易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成员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实行商品的自由贸易,但成员之间仍保留各自对非成员的贸易壁垒。
3.关税同盟(1)关税同盟的含义关税同盟是指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所有成员国统一对非成员国实行的进口关税或其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他贸易政策措施。
关税同盟与自由贸易区的不同之处在于,各成员国将其制定关税和其他贸易政策的权力让渡给了关税同盟组织,从而失去了各成员国制定这些政策的自主性,比自由贸易区对成员国有更大的约束力。
(2)关税同盟的著名例子创建初期的欧洲联盟或称欧洲共同市场,它于1957年由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在签订《罗马条约》的基础上组成。
(3)关税同盟的局限性①关税同盟有着鼓励成员国实行非关税壁垒的倾向。
尽管关税同盟成立之初已经明确规定了取消非关税壁垒,然而,由于对非关税壁垒没有一个统一的判断标准;②关税同盟只解决了成员国之间边境上的商品自由流动问题,当某一成员国的商品进入另一成员国国境后,各种国内限制仍然构成了自由贸易的障碍。
宏观经济周期与产业发展周期的动态变迁识别

Dynamic Change Identification of Macro Economic Cycle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ycle 作者: 方齐云;熊韵坚
作者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武汉430074
出版物刊名: 工业技术经济
页码: 78-83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6期
主题词: 经济周期;产业发展周期;结构转变点;MS模型;三大产业;宏观经济
摘要: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深入把握我国宏观经济以及三大产业的发展特征,对于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1979~2016年中国GDP以及三大产业GDP实际增长率数据,运用附加结构转变点的MS模型,测度了中国宏观经济以及三大产业的动态变迁过程。
研究发现:(1)中国宏观经济周期与三大产业发展周期在1994年前后存在显著的结构变化,在结构转变点后,宏观经济、三大产业的波动性明显降低,增长体现出放缓趋势;(2)宏观经济周期以及三大产业周期分别在不同的时期处于"快速增长阶段";(3)宏观经济周期与三大产业发展周期协同度差异显著,产业间发展体现出不平衡。
国家应该意识到我国产业发展的严重非平衡性以及经济的下行风险,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进行适当干预和调控。
提高利率是解决我国资金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

作者: 方齐云
作者机构: 华中理工大学
出版物刊名: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2-75页
主题词: 净资产利润率;资金短缺;信贷资金;贷款利率;负债率;高利率;经营利润;有效途;企业风险;经营者
摘要: 提高利率是解决我国资金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方齐云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增长较快,相应于较多的投资机会,资金紧张是必然的。
资金稀缺,但是低利率和资金的浪费却是惊人的,从而更进一步加重了资金短缺的矛盾。
本文试图从企业财务的角度对资金短缺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