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杨澄甫式太极拳》拳谱
杨式太极拳拳谱
杨式太极拳拳谱一、起势1、双脚并拢,身体自然直立,双手自然下垂,置于身体两侧,掌心向内,手指向下。
头部正直,目光平视前方。
2、左脚向左轻轻迈出一步,与肩同宽,脚尖向前。
同时,两臂慢慢向前平举,掌心向下,与肩同高。
3、两臂屈肘内收,两掌下按至腹前,掌心向下,手指向前。
二、左右野马分鬃1、身体微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同时右手抱球,右手掌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
2、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脚跟先着地,然后全脚掌踏实,成左弓步。
同时,左手向前分出,掌心斜向上,高与眼平;右手向后下划弧至右胯旁,掌心向下。
3、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外撇。
同时,左手下落,掌心向下;右手向前上方划弧至胸前,掌心向上。
4、上体左转,右脚向右前方迈出一步,脚跟先着地,然后全脚掌踏实,成右弓步。
同时,右手向前分出,掌心斜向上,高与眼平;左手向后下划弧至左胯旁,掌心向下。
三、白鹤亮翅1、上体微向左转,左手向左上方划弧,掌心向内;右手向左下方划弧,掌心向下。
2、上体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左脚跟提起。
同时,右手向上抬起,掌心向上,高于头部;左手下落至左胯旁,掌心向下。
3、左脚向前半步踏实,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跟提起,成左虚步。
同时,左手向前上方抬起,掌心向外,与右手相对,两臂成弧形。
四、左右搂膝拗步1、右手从体前下落,经右胯旁向后上方划弧至右耳旁,掌心向前。
同时,上体左转,左脚向前迈出一步,成左弓步。
左手由左胯旁向前上方搂膝,掌心向下。
2、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外撇。
同时,右手向前推出,掌心向前;左手向下划弧至左胯旁,掌心向下。
3、上体右转,右脚向前迈出一步,成右弓步。
同时,右手由右胯旁向后上方划弧至右耳旁,掌心向前;左手由左胯旁向前上方搂膝,掌心向下。
4、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尖翘起外撇。
同时,左手向前推出,掌心向前;右手向下划弧至右胯旁,掌心向下。
五、手挥琵琶1、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跟进半步,脚前掌着地,成右虚步。
杨澄甫式太极拳拳谱及练习说明
01杨澄甫式太极拳拳谱(九十一式)01,太极拳起势02,揽雀尾(掤、捋、挤、按)03,单鞭04,提手上式05,白鹤晾翅06,左搂膝拗步07,手挥琵琶式08,左搂膝拗步09,右搂膝拗步10,左搂膝拗步11,手挥琵琶式12,左搂膝拗步13,进步搬拦捶14,如封似闭15,十字手16,抱虎归山(捋,挤,按)17,肘底看捶18,倒撵猴(左式,右式)19,斜飞式20,提手上式21,白鹤晾翅22,左搂膝拗步23,海底针24,扇通背25,撇身捶26,进步搬拦捶27,上步揽雀尾28,单鞭29,云手30,单鞭31,高探马32,右分脚33,左分脚34,转身蹬脚35,左搂膝拗步36,右搂膝拗步37,进步栽捶38,翻身撇身捶39,进步搬拦捶40,右蹬脚41,左打虎式42,右打虎式43,回身右蹬脚44,双风贯耳45,左蹬脚46,转身右蹬脚47,进步搬拦捶48,如封似闭49,十字手50,抱虎归山51,斜单鞭52,野马分鬃右式53,野马分鬃左式54,野马分鬃右式55,揽雀尾56,单鞭57,玉女穿梭(一,二,三,四)58,揽雀尾59,单鞭60,云手61,单鞭62,单鞭下势63,金鸡独立右式64,金鸡独立左式65,倒撵猴66,斜飞式67,提手上式68,白鹤晾翅69,左搂膝拗步70,海底针71,扇通背72,转身白蛇吐信73,进步搬拦捶74,上步揽雀尾75,单鞭76,云手77,单鞭78,高探马穿掌79,十字腿80,进步指裆捶81,上步揽雀尾82,单鞭83,单鞭下势84,上步七星85,退步跨虎86,转身摆莲87,弯弓射虎88,进步搬拦捶89,如封似闭90,十字手91,合太极式02杨澄甫式太极拳推手01,单手推挽02,原地推手03,活步推手04,大捋05,散手03杨澄甫式太极拳的练习说明01,杨澄甫式太极拳的,手、眼、身、法、步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手眼身法步,高度概括了练拳和推手必须注意的五个方面,现依次说明。
杨澄浦式太极拳拳谱
杨澄浦式太极拳拳谱(杨振基91式)1 起势2 揽雀尾3 单鞭4 提手上式 5 白鹤亮翅6 左搂膝拗步7 手挥琵琶8 左搂膝拗步9 右搂膝拗步10 左搂膝拗步11 手挥琵琶12 左搂膝拗步13 进步搬拦捶14 如封似闭15 十字手16 抱虎归山17 肘底捶18 倒撵猴19 斜飞式 20提手上式21 白鹤亮翅22 左搂膝拗步23 海底针 24 扇通臂25 撇身捶26 进步搬拦捶27 上步揽雀尾28 单鞭29 云手30 单鞭31 高探马32 右分脚33 左分脚34 转身左蹬脚 35 左搂膝拗步36 右搂膝拗步 37 进步栽捶38 翻身撇身捶39 进步搬拦捶 40 右蹬脚41 左打虎式 42 右打虎式43 转身右蹬脚 44 双风贯耳 45 左蹬脚46 转身右蹬脚 47 进步搬拦捶 48 如封似闭49 十字手 50 抱虎归山51 斜单鞭 52 野马分鬃右式 53 野马分鬃左式54 野马分鬃右式55 揽雀尾56 单鞭57 玉女穿梭58 揽雀尾59 单鞭 60 云手61 单鞭 62 单鞭下势 63 金鸡独立右式 64 金鸡独立左式 65 倒撵猴66 斜飞式 67 提手上式 68 白鹤亮翅 69 左搂膝拗步 70 海底针71 扇通臂 72 转身白蛇吐信 73 进步搬拦捶 74 上步揽雀尾 75 单鞭76 云手 77 单鞭 78 高探马穿掌 79 转身十字腿 80 进步指裆捶81 上步揽雀尾 82 单鞭83 单鞭下势 84 上步七星 85 退步跨虎86 转身摆莲 87 弯弓射虎 88 进步搬拦捶 89 如封似闭 90 十字手91 收势我不动,跟你走——杨振基谈太极拳推手严翰秀扬式太极拳的代表著作杨澄甫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中说:“太极拳以练习推手为致用。
”扬式太极拳的创编者及其嫡传人杨露禅、杨班侯、杨健侯、杨少侯、杨澄甫等人推手术精妙绝伦,名震中国武坛,现在的杨家后人对推手法如何继承下来,有什么新的认识?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再度采访了杨振基先生。
中国武术段位制杨式太极拳教程拳谱
中国武术段位制杨式太极拳教程拳谱中国武术段位制杨式太极拳教程拳谱(114动)一段单练套路(9动)预备式并步直立1、单鞭起势两脚开立两手平举两手下按上步划弧虚步划弧出步勾手弓步前推动作要点:屈膝、松腰、敛臀,促进两臂放松;然后,利用蹬腿拔腰的力量带动手臂上举;沉气、落胯,利用身体的沉劲,促进两手下按。
推掌时,利用后腿蹬地的力量。
2、右捋按势左抱球式弓步右掤后坐右捋弓步前推后坐右捋弓步前推动作要点:从单鞭至上掤,动作要连贯;捋要转腰,推掌劲力下沉。
3、左捋按势提腿后引弓步左掤后坐左捋弓步前推后坐左捋弓步前推动作要点:同上动右捋按势。
4、右进步搬拦捶左抱球势上步搬拳上步拦掌弓步冲拳动作要点:搬时,右手臂要有旋转下压的力量;左手拦掌,要在柔化中向前推按;出拳用后腿蹬地的力量。
5、左进步搬拦捶后坐搬拳上步拦掌弓步冲拳动作要点:搬时,左手臂要有旋转下压的力量;右手拦掌,要在柔化中向前推按;出拳用后腿蹬地的力量。
6、退步双穿左按掌后坐搬拳弓步穿掌后坐穿掌退步按掌动作要点:穿掌经过手臂上方前穿,穿掌与喉部齐高。
7、退步双穿右按掌弓步穿掌后坐穿掌退步按掌动作要点:穿掌经过手臂上方前穿,穿掌与喉部齐高。
8、如封似闭弓步合手后坐分掌弓步前推动作要点:后引用开劲,前推先下沉。
9、十字手收势双手平拉十字合抱两手平伸两手下落并步直立动作要点:重心移动时,注意脚下的外摆与内扣的调整。
二段单练套路(13动)预备式并步直立1、单鞭起势两脚开立两手平举两手下按上步划弧虚步划弧出步勾手弓步前推动作要点:屈膝、松腰、敛臀,促进两臂放松;然后,利用蹬腿拔腰的力量带动手臂上举;沉气、落胯,利用身体的沉劲,促进两手下按。
推掌时,利用后腿蹬地的力量。
2、右双手捋按势左抱球势弓步右掤后坐右捋转正下按弓步前推后坐右捋转正下按弓步前推动作要点:捋时,先左掌前移,成拗步捋势,两手如同抚摸雀尾一样。
3、左双手捋按势提腿后引弓步左掤后坐左捋转正下按弓步前推后坐左捋转正下按弓步前推动作要点:捋时,先右掌前移,成拗步捋势,两手如同抚摸雀尾一样。
杨家太极拳老谱三十二目
杨家太极拳老谱三十二目《杨家太极拳老谱三十二目》(下称32目)是以影印件形式面世的,目前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1985年10月上海书店据吴公藻香港出版的《吴家太极拳》,影印出版了《太极拳讲义》,此影印本,封面有吴鉴泉签名、钦印“吴爱仁堂”、“吴鉴泉章”两章,并题名《太极法说》,由吴公藻钦章并题《吴氏家传太极拳体用全书》,黎铎钦章并题“黎铎珍藏”。
扉页有:“此书乃先祖吴全佑府君拜门后由班侯老师所授是于端芳亲王府内抄本在我家已一百多年公藻在童年时即保存到如今吴公藻识”并钦章。
第二个版本是:1993年3月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杨振基演述、严翰秀整理的《杨澄甫式太极拳》,其书第七章“杨澄甫家传的古典手抄太极拳老拳谱影印”,杨振基先生于1992年6月20日书写《影印件说明》,云:“手抄本太极拳老拳谱32目长期在我母亲处保存,1961年末我要去华北局教拳,母亲将此手抄本交与我,由于此本作为自己的内修本也就没有外传,今趁出书之机把它公布,让广大爱好太极拳者籍此有新的思索和提高太极拳理论水平,这是我所盼。
”这两版本的重要意义,在于以全本影印本形式公开了32目。
目录一、总纲1.“张三丰承留”2.“口授张三丰老师之言”3.“张三丰以武事得道论”二、完整理论体系12目01.“八门五步”02.“八门五步用功法”03.“固有分明法”04“粘黏连随”05.“顶匾丢抗”06.“对待无病”07.“对待用功法守中土”08.“身形腰顶”09.“太极圈”10.“太极进退不己功”11.“太极上下名天地”12.“太极人盘八字歌”三、进一步要解20目13.“太极体用解”14.“太极文武解”15.“太极懂劲解”16.“八五十三势长拳解”17.“太极阴阳颠倒解”18.“人生太极解”19.“太极分文武三成解”20.“太极下乘武事解”21.“太极正功解”22.“太极轻重浮沉解”23.“太极四隅解”24.“太极平准腰顶解”25.“太极四时五气解图”26.“太极血气根本解”27.“太极力气解”28.“太极尺寸分毫解”29.“太极膜脉筋穴解”30.“太极字字解”31.“太极节拿抓闭尺寸分毫解”32.“太极补泻气力解”四、补论1.“太极空结挫揉论”2.“懂劲先后论”3.“尺寸分毫在懂劲后论”4.“太极指掌捶手解”5.“口授穴之存亡论”张三丰承留天地即乾坤,伏羲为人祖,画卦道有名,尧舜十六母,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授之至予来,字著宣平许,延年药在身,元善从复始,虚灵能德明,理令气形具,万载咏长春,心兮诚真迹,三教无两家,统言皆太极,浩然塞而冲,方正千年立,继往圣永绵,开来学常续,水火既济焉,願至戍毕字。
杨澄甫式太极拳91式
01、太极拳起势 02、揽雀尾
03、单鞭
04、提手上式
05、白鹤凉翅 06、左搂膝拗步 07、手挥琵琶式 08、左搂膝拗步
09、右搂膝拗步 10、左搂膝拗步 11、手挥琵琶式 12、左搂膝拗步
13、进步搬拦捶 14、如封似闭 15、十字手
16、抱虎归山
17、肘底看捶 18、倒撵猴
19、斜飞式
41、左打虎式 42、右打虎式 43、回身右蹬脚 44、双风贯耳
45、左蹬脚
46、转身右蹬脚 47、进步搬拦捶 48、如封似闭
49、十字手
50、抱虎归山 51、斜单鞭
52、野马分鬃右式
53、野马分鬃左式 54、野马分鬃右式 55、揽雀尾
56、单鞭
57、玉女穿梭 58、揽雀尾
59、单鞭
60、云手
61、单鞭
20、提手上式
21、白鹤凉翅 22、左搂膝拗步 23、海底针
24、扇通背
25、撇身捶
26、进步搬拦捶 27、上步揽雀尾 28、单鞭
29、云手
30、单鞭
31、高探马
32、右分脚
33、左分脚
34、转身蹬脚 35、左搂膝拗步 36、右搂膝拗步
37、进步栽捶 38、翻身撇身捶 39、进步搬拦捶 40、右蹬脚
83、单鞭下势 84、上步七星
85、退步跨虎 86、转身摆莲 87、弯弓射虎 88、进步搬拦捶
89、如封似闭 90、十字手
91、合太极式
62、单鞭下势 63、金鸡独立右式 64、金鸡独立左式
65、倒撵猴
66、斜飞式
67、提手上式 68、白鹤凉翅
69、左搂膝拗步 70、海底针
71、扇通背
72、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白蛇吐信
杨式太极拳分解动作之杨式太极拳教学图解全套
杨式太极拳分解动作之杨式太极拳教学图解全套杨式太极拳全套教学1.一二三:杨式太极拳一二三式预备式和起势和揽雀尾2.四五六:杨式太极拳四五六式单鞭和提手上势和白鹤亮翅3.七八九:杨式太极拳七八九式左搂膝拗步和手挥琵琶和左右搂膝拗步4.十三至十五:杨式太极拳十至十二式手挥琵琶和左搂膝拗步和进步搬拦捶5.十六至十八:杨式太极拳十三至十五式如封似闭和十字手和抱虎归山6.十九至二一:杨式太极拳十六至十八式肘底看捶和左右倒撵猴和斜飞式7.二二至二四:杨式太极拳十九至二一式提手上势和白鹤亮翅和左搂膝拗步8.二五至二七:杨式太极拳二二至二四式海底针和扇通背和撇身捶9.二八至三十:杨式太极拳二五至二七式进步搬拦捶和上步揽雀尾等10.三一至三三:杨式太极拳二八至三十式云手和单鞭和高探马11.三四至三六:杨式太极拳三一至三三式左右分脚和转身蹬脚等12.三七至三九:杨式太极拳三四至三六式进步栽捶和翻身撇身捶等13.四十至四二:杨式太极拳三七至三九式右蹬脚和左打虎式和右打虎式14.四三至四五:杨式太极拳四十至四二式回身右蹬脚和双峰贯耳和左蹬脚15.四六至四八:杨式太极拳四三至四五式转身右蹬脚和进步搬拦捶和如封似闭16.四九至五一:杨式太极拳四六至四八式十字手和抱虎归山和斜单鞭17.五二至五四:杨式太极拳四九至五一式野马分鬃和揽雀尾和单鞭18.五五至五七:杨式太极拳五二至五四式玉女穿梭和揽雀尾和单鞭19.五八至六十:杨式太极拳五五至五七式云手和单鞭和下势20.六一至六三:杨式太极拳五八至六十式金鸡独立和左右倒撵猴和斜飞式21.六四至六六:杨式太极拳六一至六三式提手上势和白鹤亮翊和搂膝拗步22.六七至六九:杨式太极拳六四至六六式海底针和扇通背和转身白蛇吐信23.七十至七二:杨式太极拳六七至六九式搬拦捶和揽雀尾和单鞭24.七三至七五:杨式太极拳七十至七二式云手和单鞭和高探马带穿掌25.七三至七五:杨式太极拳七三至七五式十字腿和进步指裆捶和上步揽雀尾26.七六至七八:杨式太极拳七六至七八式单鞭和下势和上步七星27.七九至八一:杨式太极拳七九至八一式退步跨虎和转身摆莲和弯弓射虎28.八二至八五:杨式太极拳八二至八五式进步搬拦捶和如封似闭和十字手杨式太极拳发展简史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主要流派。
杨澄甫太极拳架系列及器械纵览
杨澄甫太极拳架系列及器械纵览杨澄甫所传的太极系列拳架,是在杨氏太极拳老架系列拳架的大架、中架(四种拳架)、小架、提腿架(两种拳架)、快架、撩挎八卦掌、四隅捶(一个套路、四种练法)、四路炮捶、十三路炮捶、散手、一时短打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各阶层人士的需要而逐步演化形成(定型拳架)的。
它们共包括八五式太极拳(含虚腿转体和实腿转体两个拳架)、三十七式太极拳、太极长拳、散手5个拳架,有人称其为“老五路”,因为散手即可单练,也可对练,有人将散手称为两个拳架,故将其就称为“老六路”。
这套拳架完全是按照习练者,在练功夫的时候,遵循循序渐进的程序而合理地编排,从而达到相互衔接,因此这是一套科学、系统、完整的系列拳架。
正如扬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中所指出的,学习“太极拳之程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其次单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扌履、散手;再次则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杆)等是也。
”为弘扬中华武术瑰宝。
满足广大武术爱好者的需要。
本文拟将扬澄甫所传除太极丹田功和推手之外的全部太极拳系列拳架及器械(太极器械),结合笔者的粗浅体会,逐一介绍说明如下,以飨读者。
一、杨澄甫的太极拳架系列1、八五式太极拳八五式太极拳又分为实腿转体和虚腿转体两个套路,实腿转体为阴腿拳架,虚腿转体为阳腿拳架,所谓有阴有阳才为太极。
在扬氏老架中不但有阴腿阳腿之分,而且还有阴手阳手之别。
八五式太极拳其内涵在杨氏拳谱中论述甚详;“掤(南)、扌履(西)、挤(东)、按(北)、棌(西北)、挒(东西)、肘(东北)、靠(西南)方位。
坎离况震巽乾坤艮、八门。
方位八门,乃为阴阳颠倒之理。
周而复始,随其所行也,总之四正四隅,不可不知矣。
夫掤扌履挤按是四正之手,采扌列肘靠是四隅之手,合隅正之手,得门位之卦,以身分步,五行在意,支撑八面。
五行进步(火),退步(水),左(木),右盼(金),定之中方土也。
夫进退为水火之步,顾盼为金木之步,以中土为枢机之轴,怀藏八卦,脚踩五行,手步八五,其数十三,出于自然十三势也。
《太极古拳谱》(杨澄甫前辈收藏的干货)
《太极古拳谱》(杨澄甫前辈收藏的干货)每天分享太极技法/知识功夫就是对于至简的内容不断重复,从而身心全面开悟!每天,每月,每年就练一个动作,你看功夫上不上身!太极平准腰顶解顶为准头,故曰顶头悬也;两手即左右之盘也,腰即根株也;立如平准,有平准在身,则所谓轻重浮沉,分厘丝毫,莫不显然可辨矣。
有平准之顶头悬(乃是从头顶至腰之根株下,胸门至尾闾间为一条线)歌曰:上下一条线,全凭两手转,变化取分毫,尺寸自己辨,车轮两命门,一纛摇又转。
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便,满身轻利者,金刚罗汉炼,对待有往来,是早或是晚,合则发放去,不必凌霄箭。
涵养知多少,一气哈而迷,口授须秘传,开门见中天。
太极正功解太极者圆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圆也。
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方也。
圆之出入,方之进退,随方就圆之往来,方为开展,圆为紧凑。
方圆规矩之至,孰能出此以外哉。
如此得心应手,仰高钻坚,神乎其神,是隐显微,明而且明,生生不已,欲罢不能。
太极轻重浮沉解1.双重为病,病于填实,与沉之不同也。
2.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之不一也。
3.双浮为病,病为漂渺,与轻之不例也。
4.双轻不为病,天然轻灵,与浮之不等也。
半轻半重不为病,半者,半有着落,所以不为病。
偏轻偏重为病,偏者,偏无着落,所以为病。
因无着落,必失方圆;半有着落,岂出方圆。
5.半浮半沉为病,失之不及也。
6.偏浮偏沉为病,失之太过也。
7.半重偏重为病,滞而不正也。
8.半轻偏轻为病,灵而不圆也。
9.半沉偏沉为病,虚而不正也。
10.半浮偏浮为病,茫而不圆也。
11.夫双轻不近于浮,则为轻灵;双沉不近于重,则为离虚。
故曰上手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手。
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盖内之虚灵不昧,自然致于外,则清明在躬,流行于肢体间矣。
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有掘井徒劳不及泉之叹。
然方圆四正之手,能表里精粗无不到者,则已及大成,又何虑有四隅以出方圆乎。
亦即所谓”方而圆”,”圆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
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张真人传真人辽东懿州人,姓张,名全一。
又名君宝,字元元,号三丰。
史称宋末时人,生有异质。
龟型鹤骨,大耳圆目,身高七尺,修髯如戟。
顶作一髻,常戴偃月冠,一笠一衲,寒暑御之。
不饰边幅,人皆目为张邋遢。
所啖升斗辄尽,或避毂数月自若。
书过目不忘,游历无恒。
或云一日千里。
洪武初,至蜀太和山,结庵玉虚宫,自行修炼。
洪武二十七年,复入湖北武当山,与乡人论经典,孜孜不倦。
一日在室读经,有鹊在庭,其鸣如争论。
真人由窗视之,鹊在树。
注目下睹,地下有一长蛇,蟠结仰顾。
少倾,鹊鸣声上下,展翅相击。
长蛇採首微闪躲过鹊翅。
鹊自下复上,俄时性燥,又飞下翅击。
蛇亦蜿蜒轻身闪过,仍作盘形。
如是多次,真人出,鹊飞蛇走。
真人由此悟,以柔克刚之理。
因按太极变化,而成太极拳。
动静消长,通于易理,故传之久远,而功效愈著。
北平白云观,现存有真人圣像,可供瞻仰云。
郑序天下唯至刚乃能制至柔,亦唯至柔乃能制至刚。
易曰,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书曰,沈潜刚克,高明柔克。
诗曰,刚亦不茹,柔亦不吐。
然则刚柔之用,理无二致。
何老氏独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又曰柔弱胜刚强,余甚疑之。
宋末有张真人三丰者,创为太极柔拳之术,所谓有气则无力,无气则纯刚,异哉言乎?以视老氏之说,其理更不同,余尤惑焉。
何则,不用力固已柔矣,未闻有不用气也。
若不用气,何复有力?而至于纯刚乎?癸亥,岳任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教授。
有同事刘庸臣者,擅斯术,以岳体羸弱,勉之学习。
甫逾月,辄婴事辍,未得其趣。
庚午春,岳因创办中国文艺学院,操劳过度,甚至咯血,因复与同事赵仲博、叶大密,研习斯术。
不一月,病霍然,而身体遂日见强健。
于是昕夕研求,锲而不舍。
两年之间,与有力十倍于我者较,则数胜矣。
始信柔之足以胜刚,然未知有不用气之妙也。
壬申正月,岳在濮公秋丞家,得晤杨师澄甫。
秋翁介岳,执赘于门。
承澄师之教导,口授内功,始知有不用气之义矣。
不用气,则我处顺,而人处逆,唯顺则柔。
柔之所以克刚者渐也,刚之所以克柔者骤也。
杨式太极拳谱(杨澄浦85式老架完整版)
杨式太极拳谱(杨澄浦85式老架完整版)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图1)要点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
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作之中。
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
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起势动作一:两臂徐徐向前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相距同肩宽,掌心皆朝下。
(图2)动作二: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视。
(图3)要点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动作。
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
例如在做该式两臂前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很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2.练习太极拳时。
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
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
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
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
在这点上,初学者往往较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于两掌的下面去。
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后面动作中也有类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意了。
杨式传统太极拳械谱
杨式传统太极拳械谱第一章、拳谱第一节杨式太极拳拳架概述杨式太极拳的拳架,从杨禄禅到杨澄甫,经过三代研习,最后由杨澄甫先师定型。
目前流传的杨式拳架,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拳架,二是早年流传下来的各种老架,三是从早期拳架或杨澄甫定型拳架演变而成的拳架。
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拳架,是传统太极拳的代表拳架。
第二、三类拳架,可以统称为杨式太极拳架的“分支”,它体现了杨式太极拳的广泛性和丰富性。
杨式太极拳,历来传说并尊崇武当张三丰为太极拳祖师,属于武当派。
由张三丰数传至王宗岳,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陈长兴传杨禄禅。
杨澄甫先师在《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说:“陈长兴师,乃蒋发先生唯一之弟子”。
由此可见,杨禄禅向陈长兴所学的太极拳,并非所谓“陈式老架”,而是陈长兴向蒋发所学的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名称、拳架结构和演练风格,都与陈式太极拳有显著差别,所以不存在杨禄禅“改革简化”陈式老架的问题。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从姿势的高低或动作幅度分,有高架、中架、低架、大架、小架等;在演练速度上,有慢架、快架之别;从动作的实用来分,有功架(或称“练架”)、用架(或称“技击架”)之说。
为了提高功力,有些分之还传有各种站桩法,如无极桩、川字桩、马步桩等。
为了推手散手的应用,在练习慢架的同时,还进行各种单式的发劲练习,有些分支传有一种专门练习发力的套路,称为“杨式炮捶”(与陈式炮捶没有渊源关系)。
各种用架、快架,则把发劲练习贯穿于拳架之中。
此外,有所谓“太极长拳”,其含义有三:一是从连绵不断、滔滔不绝的角度讲,太极拳亦称“长拳”。
杨澄甫先师经常用“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来比喻“长拳”之说;二是杨澄甫先师所传的一种尚未定型的用架,通称为“太极长拳”;三是唐代许宣平所传“三世七”太极拳(37式),亦称“太极长拳”,杨式太极拳某些分支有传。
实际上,任何一种传统拳架,都可根据各人身体素质采用高、中、低的姿势演练,都是体用结合,具有技击、健身、边沿的三重功能。
杨式太极拳拳谱全体大用诀
杨式太极拳拳谱全体大用诀•太极拳法妙无穷,掤捋挤按雀尾生。
斜走单鞭胸膛占,回身提手把着封。
海底捞月亮翅变,挑打软肋不容情。
搂膝拗步斜中找,手挥琵琶穿化精。
贴身靠近横肘上,护中反打又称雄。
进步搬拦肋下使,如封似闭护正中。
十字手法不变尽,抱虎归山采挒成。
肘底看捶护中手,退行三把倒转肱。
坠身退走扳挽劲,斜飞着法用不空。
海底针要躬身就,扇通臂上托架功。
撇身捶打闪化势,横身前进着法成。
腕中反有闭拿法,云手三进臂上攻。
高探马上拦手刺,左右分脚手要封。
转身蹬脚腹上占,进步栽捶迎面冲。
反身白蛇吐信变,采住敌手取双瞳。
右蹬脚上软肋踹,左右披身伏虎精。
上打正胸肋下用,双风贯耳着法灵。
左蹬脚踢右蹬势,回身蹬脚膝骨迎。
野马分鬃攻腋下,玉女穿梭四角封。
摇化单臂托手上,左右用法一般同。
单鞭下势顺锋人,金鸡独立占上风。
提膝上打致命处,下伤二足难留情。
十字腿法软骨断,指裆捶下靠为锋。
上步七星架手势,退步跨虎闪正中。
转身摆莲护腿进,弯弓射虎挑打胸。
如封似闭顾盼定,太极合手势完成。
全体大用意为主,体松气固神要凝。
混圆势纳新吐故气须圆,摄得真精鼎内煎。
提神顶劲精神注,坐腕沉肘势自然。
纳气两手托上行,提自丹田升在胸。
腹收精气全提住,势若腾空上苍穹。
待得吸尽变成吐,清气沉来浊气除。
腹松手按归元候,浑然一息还太虚。
揽雀尾势出手含掤似围墙,虽逢强敌莫慌张。
变个圈儿左右化,后步挺劲作中梁。
若逢刚劲倚逞强,顺劲下捋敌难防。
左搬右拦伤人面,或按或捋自思量。
卦象乾健首万物,禁忌上手太刚强。
向下常将按劲先,敌虽刚强莫相干。
变挤变捋从君意,拔背含胸最忌偏。
掤按双推须熟练,全凭腰腿作机关。
捋来挤去象离坎,刚柔相济势不偏。
上掤下按随时变,水火既济妙难言。
阴阳配备最称神,揽雀尾势推四正。
世人练得圈中妙,真能四两拨千斤。
提手上势(下势在内)单鞭一势最称雄,左象箭来右似弓。
松肩沉肘挡四面,钢鞭一击追人魂。
近得身来劲变挒,或推或按任君使。
左顾右盼迎头打,先击敌人两枝花。
图文:杨澄甫式太极拳 定型架势、歌诀及释义
图文:杨澄甫式太极拳定型架势、歌诀及释义《杨澄甫传太极拳式歌诀》是杨澄甫传下来的手抄本目前在已公布杨家传的太极拳经、歌、诀中尚未见到。
我父亲赵斌在1992年著《杨氏太极拳正宗》(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定名《杨氏太极拳真传》由北京体育大学改版发行)中首次披露,共37首歌诀。
在正式出版时,只对原抄本个别生僻怪别字做了修改,其原句原意未变。
此后也有人出书援用此歌诀。
杨澄甫传37首拳式歌诀,是传统杨式太极拳架中不重复动作的技术内容和要领的集中概括,他与杨班侯传太极拳《全体大用诀》在技术意义上一致,还有互通互补之益,且更具针对性,读起来简单明了而又寓意深刻,对指导和研究太极拳架及技术内涵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人将这37首拳式歌诀了释义,也结合自己的认识糅进些看法,是一种兴趣,不代表先师原著歌诀本意。
同时也作为杨氏太极拳的后学,向各位同道谈心得,以期交流、学习、互进。
一、预备势歌诀:混沌未开太极前,摄得真精顶内煎。
提神顶劲精神注,平腕坠肘势自然。
释义:预备势也叫无极势。
在太极符号中的表象是个空心圆无形无象,空泛虚极,里边什么都没有,但同时其间什么也都可以有,可包罗万象,内容无尽,变化无穷。
以老子的思想来表述,预备势在态势上可理解为:“绵绵若存”宇宙之象,蕴“有无相生”阴阳之机,含“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机变之神。
歌诀开篇表述了鸿蒙开启前的混沌状态。
预备势是静、是守、是蓄、是合,同时也孕育着动、攻、放、开之意、两者相互对立而统一存在,就叫“混沌未开太极前”。
行拳之首,先需一个澄心净虑,调意、调身、调息的过程。
所谓“静”,净化动意之谓也。
在静态中(也包括在动态中)习者意守丹田,使体内精、气、神互化,“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孕化过程就叫“摄得真精顶内煎”;心意上做到了这样的要求,身形要领协调得当,精神就提得起。
但还要自然合度,不要强势。
动作的精神和自然,是建立在姿势正确与否基础上的,“提神顶劲精神注”与“平腕坠肘势自然”相辅相成。
杨式太极拳拳架单式汇编详解:预备势
杨式太极拳拳架单式汇编详解:预备势高山流水纯音乐00:00/05:56杨式太极拳拳架单式汇编详解以杨振基大师《杨澄甫式太极拳》为基以其它杨式太极拳大师为辅预备式:杨振基著《杨澄甫式太极拳》无此式,开头第一式为起势。
傅钟文: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
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图1)赵斌:两足左右分开站立,脚尖朝前平行与肩宽;两臂自然下垂,肘关节微屈,腋下留有一拳之空隙。
两掌心朝内,五指自然伸直而微曲;头正直,目平视。
李雅轩:【动作一】两脚并步站立,面向正南方,两臂松垂沉于体侧,两眼平视正前方,思想松静,摒除杂念,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头容正直,舌舔上颚,松肩垂肘,含胸拔背。
【动作二】右脚向右侧开半步,先脚尖触地,然后踏实,宽与肩同,两脚尖不可外八字,亦不可内八字,要保持平行,归于自然。
林炳尧:面向南,两足平行成阿拉伯数字“ll”形,按肩宽距离两脚分开站立。
站立的姿势,脚尖脚跟不可站成内八字或外八字形。
膝关节勿前屈,勿后挺。
手臂自然轻松地下垂,手掌心向下,手指略分开,切勿绷紧手指和手腕等关节。
头要端正,做到“虚灵顶劲,神贯于顶”,用意不用力,要求既轻又松的习练。
两眼平视前方,嘴唇轻闭,舌就自然舔于上颚。
姿势练正确,口腔内会自然产生唾液。
打拳时一定要精神饱满,意识集中,全身轻松,做到外观中正,自感安舒。
这时的呼吸应该是自然的腹式呼吸。
顾留馨:【立正姿势】面向南,自然直立,保持脊柱自然正直、松沉,挺拔;两足平行分开,宽与肩同,两足尖向前,膝微屈,与足尖成一垂直线;两臂自然下垂,肘关节微屈,腋下留有一拳地位的空隙,做到“肘不贴肋”,便于肘关节有活动余地;两手各置于大腿外侧,中指尖靠近裤管中线。
头要正直,头顶百会穴(在两头角中间),用意轻轻上顶;下颔微微内收,唇微闭,齿轻合,舌尖轻抵上颚,用鼻呼吸;双眼自然地平视前方,兼顾左右、上下,两耳静听身后,心静气和,思想集中,听觉自然灵敏。
杨式太极拳谱(杨澄浦85式老架完整版)
杨式太极拳谱(杨澄浦85式老架完整版)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图1)要点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
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作之中。
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
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起势动作一:两臂徐徐向前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相距同肩宽,掌心皆朝下。
(图2)动作二: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视。
(图3)要点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动作。
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
例如在做该式两臂前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很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2.练习太极拳时。
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
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
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
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
在这点上,初学者往往较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于两掌的下面去。
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后面动作中也有类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意了。
《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编著·完整图文版4
《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编著·完整图文版4《太极拳体用全书》一书,为杨澄甫宗师生前于广东生活时所著。
本书初版刊于1934年,再经澄甫师长子杨守中先生于1938年重刊(见书中《重刊太极拳体用全书序》)。
此篇经由杏坛风整理,图文均来自网络,所有内容均参照原本,不敢一丝更改增加,以供同好共学,同谋进步,以发扬杨式太极拳,实现老宗师“付诸梨生,以全于世”的初心。
本文旨在公益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太极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以内敛。
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於腰腿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
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
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
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
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峰祖师遗论。
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明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右虚,右重则左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