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复习总结资料
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e9a7e11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6d.png)
绪论1、微生物的分类2、甲类法定报告传染病:鼠疫,霍乱3、发展史巴斯德:巴氏消毒法,研制鸡霍乱、炭疽和狂犬病疫苗郭霍:郭霍法则弗莱明:青霉素汤飞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观察细菌的大小和形态,应选择适宜生长条件下的对数生长期细菌为宜。
2、细菌的基本结构3、细菌细胞壁缺陷型(L-型细菌)高渗环境中可生长典型菌落:油煎蛋样菌落可恢复为原菌4、细菌的特殊结构5、细菌芽胞并不直接引起疾病,只有在芽胞发芽成为繁殖体后,才能迅速大量繁殖而致病。
6、芽胞不包含质粒。
7、细菌的抵抗力比较:有芽胞,选芽胞;无芽胞,选金黄色葡萄球菌。
8、细菌的生长繁殖(1)个体的生长繁殖二分裂;代时:15~30分钟(2)群体的生长繁殖9、细菌合成代谢产物致病作用:热原质,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侵袭性菌鉴别作用:色素,细菌素治疗作用:抗生素,维生素噬菌体1、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2、噬菌体具有病毒的基本特性:①个体微小,无细胞结构;②严格胞内寄生;③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④抗原性;⑤抵抗力3、噬菌体的化学组成:核酸,一种,DNA或RNA,遗传物质;蛋白质,保护核酸,识别宿主菌4、噬菌体分类①毒性噬菌体增殖过程: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
吸附的原理:受体、配体特异性结合②温和噬菌体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
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三状态两周期:三状态,①游离的具有传染性的噬菌体颗粒;②宿主菌胞质内类似质粒的噬菌体核酸;③前噬菌体。
两周期: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
★毒性噬菌体只有溶菌性周期。
细胞的变异与遗传1、细菌基因组的组成:细菌染色体、质粒、整合在染色体中的噬菌体基因组、转座元件2、质粒的特征:①自我复制;②编码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的特征;③可自行丢失与消除,非必需;④具有转移性;⑤相容性与不相容性3、细菌由野生型变为突变型,经过第二次突变恢复野生型的性状,称为回复突变;往往是表型回复突变,即第二次突变没有改变正向突变的序列,只是在其他位点发生突变,从而抑制了第一次突变的效应,称为抑制突变。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f12bec1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5.png)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1.微生物分类: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不同种类。
其中,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可以根据形态、生理特征、遗传关系等进行分类。
真菌是真核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和植物中。
病毒是非细胞生物,需要寄生于宿主细胞才能进行复制。
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和蠕虫两大类。
2.微生物结构:细菌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酸组成。
真菌由菌丝、子实体和分生孢子组成。
病毒包含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壳体。
寄生虫的结构因种类不同而不同。
3.微生物繁殖和生长:细菌通过二分裂来复制自身,生长速度快。
真菌以分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病毒需要寄生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
寄生虫有多种繁殖方式,包括卵的产生和分裂。
4.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起疾病。
细菌可以通过产生毒素、刺激宿主免疫反应、侵入宿主组织等方式引起疾病。
真菌可以通过产生毒素、机械破坏和刺激宿主免疫反应等方式引起疾病。
病毒通过寄生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对宿主细胞造成损害,引起疾病。
寄生虫可以通过侵入宿主组织、摧毁宿主细胞、干扰宿主机体等方式引起疾病。
5.微生物的诊断方法:微生物的诊断常常依赖于细菌培养和分离、病毒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显微镜检查等方法。
细菌培养和分离可以通过培养基、温度、气体等条件来筛选和培养细菌。
病毒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宿主体液中的抗体来进行诊断。
核酸检测是利用特异性引物和放大技术来检测病原体的核酸。
显微镜检查可以观察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的形态和结构。
6.微生物的预防和控制:微生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包括个人防护措施、社区防控措施和医疗机构控制措施。
个人防护措施包括手卫生、面罩和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等。
社区防控措施包括检疫、消毒、卫生教育和疫苗接种等。
医疗机构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医疗废物管理等。
7.抗菌药物和耐药性: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常用药物。
抗菌药物可以通过不同机制抑制细菌的生长和复制。
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抵抗能力增强。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1b3be4e04a1b0717ed5dd15.png)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知识总结1、微生物的六大特点: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繁殖迅速、容易变异。
2、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①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两者不同时存在,病毒属之。
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始核呈dsDNA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属之。
③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真菌属之。
3、细菌的细胞壁:①G+和G-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为肽聚糖,G+细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G细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②G+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为磷壁酸。
③G-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为外膜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分组成,脂多糖由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即G-细菌的内毒素。
脂质A是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
④细菌L型:细胞壁受损的细菌能够生长和分裂者叫叫细菌L 型细菌L型的四大特点:高度多形性、高渗、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不敏感、可恢复到有细胞壁的状态。
4、质粒:细菌细胞内一种自我复制的环状双链DNA分子。
能稳定地独立存在于染色体外,并传递到子代,一般不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
现在常用的质粒大多数是经过改造或人工构建的,常含抗生素抗性基因,是重组DNA技术中重要的工具。
5、异染颗粒:胞质颗粒中有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的颗粒,嗜碱性强,用亚甲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叫异染颗粒或纡回体,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
6、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叫核质或拟核。
7、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8、微生物学两大经典染色:①Gram染色:标本固定后,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初染,再加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此时不同细菌均被染成深紫色。
微生物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微生物学各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d06587e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3f.png)
微生物学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体系1. 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指肉眼不可见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对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2. 微生物的分类体系微生物按照生物学特征可以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大类,其中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真核生物包括真菌和原生动物。
此外,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通常被单独归类。
第二章:微生物的结构和形态1. 细菌的结构和形态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其主要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胞质和遗传物质。
细菌的形态多样,包括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等。
2. 真菌的结构和形态真菌是多细胞或单细胞微生物,其主要结构包括菌丝、分生子、孢子和细胞壁等。
真菌的形态多样,包括酵母菌、霉菌和子囊菌等。
3. 病毒的结构和形态病毒是非细胞微生物,其主要结构包括蛋白质外壳、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套等。
病毒的形态多样,包括线状、球状和多棱体等。
第三章: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1. 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细菌的生长是指细胞的增加和分裂过程,主要包括营养摄取、分裂和排泄等。
细菌的繁殖有二分裂、分裂和梭孢子等方式。
2. 真菌的生长和繁殖真菌的生长是指菌丝的延伸和分支过程,主要包括分生子的产生和分裂等。
真菌的繁殖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方式。
3. 病毒的生长和繁殖病毒的生长是指在寄主细胞内复制遗传物质和合成蛋白质,主要包括吸附、穿透和复制等。
病毒的繁殖有裸核和包膜两种方式。
第四章:微生物的代谢和营养1. 细菌的代谢和营养细菌的代谢包括异养和自养两种方式,同时也可根据在氧气的存在下进行厌氧和需氧代谢。
细菌的营养包括糖类、氨基酸和脂肪等多种。
2. 真菌的代谢和营养真菌的代谢包括异养和自养两种方式,同时也可根据生长温度进行低温菌和高温菌。
真菌的营养包括糖类、氨基酸和无机盐等多种。
3. 病毒的代谢和营养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因此没有自身代谢和营养循环,其复制和生长需要依赖寄主细胞的物质和能量。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93687f6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c1.png)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1.微生物的分类与特点:-根据形态特征可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
-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可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真菌分为真菌和酵母菌,对糖类有较好的利用能力。
-病毒是核酸包裹在蛋白质外壳中的微生物,不能自主繁殖。
-寄生虫包括原虫、线虫和吸虫等,以细胞病原为主。
2.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培养微生物可通过无菌技术和培养基进行。
-常用的培养基有富养基、选择性和差异培养基等。
-鉴定微生物可通过生理生化特性、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3.微生物的致病机制:-细菌通过侵袭性和毒性产生疾病,可以通过感染、产生毒素和刺激宿主免疫反应等途径。
-病毒通过侵入宿主细胞,复制自身基因组并释放新的病毒颗粒来引发感染。
-真菌通过侵袭宿主组织或产生毒力因子来导致疾病。
-寄生虫通过宿主的体液或组织进行营养摄取和生殖,同时会导致宿主免疫反应。
4.常见微生物性疾病:-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流行性感冒等,常见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和流感病毒等。
-胃肠道感染:如细菌性食物中毒、霍乱等,常见病原体有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
-皮肤感染:如疖、蜂窝组织炎等,常见病原体有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
-泌尿生殖道感染:如尿路感染、淋病等,常见病原体有大肠杆菌和淋球菌等。
-血液感染:如败血症、疟疾等,常见病原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疟原虫等。
5.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抗真菌药物:如抗念珠菌药物、广谱抗真菌药物等,用于治疗真菌感染。
-抗病毒药物:如抗流感药物、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等,用于治疗病毒感染。
-抗寄生虫药物:如抗疟疾药物、抗寄生虫原虫药物等,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
6.感染控制与预防:-感染控制重点包括手卫生、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
-预防包括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和环境控制等。
在复习医学微生物学时,应重点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了解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方法,掌握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和常见微生物性疾病,以及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和感染控制与预防措施。
微生物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微生物学重要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0d6b166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7a.png)
微生物学重要知识点总结一、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代谢、遗传特性等可以进行分类。
常见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细菌根据形态可以分为球菌、杆菌、弧菌等;根据培养特性可以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等。
真菌主要包括酵母菌和霉菌等;病毒则是一种非细胞结构,需要依赖寄生生活在宿主细胞内。
此外,微生物还包括一些原生动物和古菌等。
二、微生物的结构特征细菌一般由细胞壁、细胞膜、质体、核酸(DNA和RNA)等组成;真菌一般由菌丝、孢子、菌丝体等组成;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细菌和真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聚糖和蛋白质组成;细胞内含有的质体则是一种脂质小体,可以存储营养物质和合成ATP;核酸是微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控制着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等功能。
三、微生物的生理代谢微生物的生理代谢包括碳源代谢、氮源代谢、微量元素代谢等。
微生物利用不同的碳源进行代谢,可以分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氮源代谢涉及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合成等;微生物对于微量元素如铁、锌、钙等的需求也是不可忽视的。
此外,微生物的代谢还包括能源代谢、生长因子合成、酶系统和代谢产物等。
四、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水平基因转移等。
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改变,可能导致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基因重组是指不同DNA片段之间的重组,可能导致新基因的产生;水平基因转移是指不同微生物之间的基因信息交换,可能导致新基因的获得。
这些遗传变异对微生物的进化、适应性和病原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微生物的病原性微生物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真菌感染等。
细菌的病原性主要包括产生毒素、对宿主组织的侵袭以及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干扰等;真菌则主要通过产生毒素、分解组织以及对宿主免疫反应的影响等;病毒主要依赖宿主细胞进行复制和感染,可能导致细胞变性和凋亡。
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微生物病原性的重要表现。
六、微生物的抗性微生物可以产生抗生素、产生酶和产生毒素等多种抗性机制。
微生物知识点总结
![微生物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4a5957383c4bb4cf7ecd149.png)
一、名词解释:1.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噬菌体基因与宿主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2.溶原性:温和噬菌体这种产生成熟噬菌体颗粒(前噬菌体偶尔可自发地或在某些理化和生物因素的诱导下脱离宿主菌基因组而进入溶菌周期,产生成熟噬菌体,导致细菌裂解)和溶解宿主菌的潜在能力,称为溶原性。
3.溶原性细菌: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4.荚膜:荚膜是一些细菌在其细胞表面分泌的一种黏性物质,把细胞壁完全包围封住,这层黏性物质就叫荚膜。
5.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黏集在一起,被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叫做菌胶团。
6. 芽孢:某些细菌遇到不良环境时,在其细胞内形成一个内生孢子叫芽孢。
7.酶的活性中心:是指酶的活性部位,是酶蛋白分子直接参与和底物结合,并与酶的催化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8.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生长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
9.培养基:根据各种微生物对营养的需要(如水,碳源,能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用以培养微生物的基质,称为培养基。
10.选择培养基: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各种化学物质敏感程度的差异而设计、配制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11.鉴别培养基:几种细菌由于对培养基中某一成分的分解能力不同,其菌落通过指示剂显示出不同的颜色而被区分开,这种起鉴别和区分不同细菌作用的培养基,叫鉴别培养基。
12.发酵:是指在无外在电子受体时,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不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产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
13.好氧呼吸:是有外在最终电子受体(O2)存在时,对底物(能源)的氧化过程。
14.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是一类电子传递体系末端的受氢体为外源无机氧化物的生物氧化。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周德庆-期末总结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周德庆-期末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fdd74b8336c1eb91b375dad.png)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即ð内毒素).L型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1.没有完整而坚韧的细胞壁,细胞呈多形态,有些能通过细菌滤器,故又称“滤过型细菌”.对渗透敏感,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落(直径在0.1mm左右)古生菌:又称古细菌,是一个在进化途径上很早就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相互独立的生物类群,主要包括一些独特生态类型的原核生物,如产甲烷菌及大多数嗜极菌。
革兰氏染色机制:结晶紫液初染和碘液媒染: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乙醇脱色:G+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且不含类脂,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G—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使细胞退成无色.复染:G-细菌呈现红色,而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
重要性: 革兰氏染色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通过这一染色,几乎可把所有的细菌分成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两个大类,因此它是分类鉴定菌种时的重要指标。
又由于这两大类细菌在细胞结构、成分、形态、生理、生化、遗传、免疫、生态和药物敏感性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任何细菌只要通过简单的革兰氏染色,就可提供不少其他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方面的信息。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子实体:是指在其里面或上面可产生无性或有性孢子,有一定形状和构造的任何菌丝体组织2 菌物界:指与动物界,植物界相并列的一大群无叶绿素,依靠细胞表面吸收有机养料,细胞壁一般含几丁质的真核微生物3 二级菌丝:又称气生菌丝,由基内营养菌丝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的菌丝。
它是担子菌中由相应的异性的初生菌丝进行体细胞接合而形成的菌丝。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1b36bda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ab.png)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名词解释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
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
用于鉴别细菌。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
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
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
电镜可见。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简答题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
2.简述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1μm = 1/1000mm球菌:直径1μm杆菌:长2~3μm 宽0.3~0.5μm螺形菌:2~3μm 或3~6μm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
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
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医学意义:1、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2、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3、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4、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4.简述L型菌的特性。
1、法国Lister研究院首先发现命名。
2、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
3、高渗低琼脂血清培养基2-7天荷包蛋样、颗粒、丝状菌落。
4、具致病性,常在应用某些抗生素(青霉素、头孢)治疗中发生,且易复发。
5、临床症状明显但常规细菌培养(-),予以考虑L型菌感染5.分析溶菌酶、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的杀菌机制。
高考生物微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生物微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c7580b5f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0c.png)
高考生物微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微生物是指那些微小到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立克次体、放线菌、真菌、原生动物和病毒等。
在高考生物考试中,微生物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下面将对微生物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一、细菌1. 形态特征:细菌通常是单细胞的、成形单体或成堆,有球形、杆状、螺旋状等形态。
2. 细菌的结构:细菌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质外附属结构等组成。
3. 营养方式:根据营养方式的不同,细菌可分为自养细菌和异养细菌。
4. 影响人类的细菌:结核杆菌、炭疽杆菌、大肠杆菌等是常见的影响人类健康的细菌。
二、寄生虫1. 分类:寄生虫分为原生动物和蛔虫。
2. 传播途径:蚊虫叮咬传播、食物或水源感染、接触传播等方式。
3. 对人类的危害: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会引起一系列疾病,如疟疾、阿米巴病等。
三、真菌1. 分类:真菌包括子囊菌和担子菌两大类。
2. 组成结构:真菌由菌丝、菌落和孢子三部分组成。
3. 影响人类的真菌:念珠菌、白色念珠菌等真菌会引发人体的真菌感染。
四、病毒1. 结构特征: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没有真正的细胞结构。
2. 繁殖方式:病毒只能在宿主细胞内进行繁殖,根据繁殖方式的不同,可将病毒分为溶菌型和整合型。
3. 常见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IV病毒等是常见的影响人类健康的病毒。
五、微生物的应用1. 工业应用:酶工程、发酵工程等利用微生物生产药品、食品、化学品等。
2. 农业应用:利用微生物制作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 环境应用:微生物能够分解污染物,用于水体和土壤的净化。
4. 医学应用:利用微生物制作疫苗、抗生素等,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
综上所述,微生物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掌握微生物的相关知识对于高考生物考试至关重要。
希望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能够帮助高考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的知识要点,从而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医学微生物复习总结
![医学微生物复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2e56ef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37.png)
葡萄球菌A蛋白:存在于90%以上的金黄色的葡萄球菌细胞壁上的一种表面蛋白,SPA是一种单链多肽,与煲壁肽聚糖呈共价结合,是完全抗原。
SPA与IgG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促进细胞分裂,损伤血小板和引起超敏反应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协同凝集反应:采用含SPA的葡萄球菌作为载体,同特异性抗体结合,检测样本中的微量抗原,称为协同凝集反应,广泛用于多种微生物的抗原检测。
在无芽孢的细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外界的抵抗力最强。
凝固酶:是一种能使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
凝固酶的作用:阻碍细胞内的吞噬细胞吞噬,即使被吞噬,也不易被杀死。
凝聚酶集聚在细菌周围保护细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损害。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易于局限化和形成血栓。
毒性休克综合征(TSS):由产生TSST-1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是一种急性发作性的多系统损害的病症。
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引起的疾病:1.侵袭性疾病。
局部:痈、疖,毛囊炎;全身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2.毒素性疾病:食物中毒、烫伤性皮肤综合症、毒性休克综合征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会感染抵抗力弱的人群,比如孕妇或小孩。
引起的疾病有尿路感染、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术后或植入医用器械引起的感染链球菌按溶血现象可分为三种: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周围有草绿色溶血环,a溶血环中的红细胞不完全溶解);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链球菌,β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完全溶解,其致病力最强)、丙型溶血性链球菌(不产生溶血素,无溶血环,无致病性)。
链球菌致病物质:菌体胞壁成分:脂磷壁酸(A链球菌通过LTA易与宿主细胞黏附)、F蛋白(是化脓性链球菌细胞的黏附结构之一)、M蛋白(具有抗吞噬和抵抗细胞内的杀菌作用,实质是微荚膜)侵袭性物质:透明质酸酶:能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使细菌易于在组织间扩散,又称扩散因子。
链激酶SK:又称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能激活血液中溶纤维蛋白酶原转化为溶纤维蛋白酶,可溶解血块或者阻止血浆凝固,有利于细菌在组织的扩散。
微生物总结资料
![微生物总结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2a223c6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a2.png)
微生物总结资料微生物是一类微小但却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生物。
它们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等,并且在人类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下面将对微生物的分类、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进行总结。
一、微生物的分类1. 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形态多样,可以有球形、棒状、螺旋形等。
它们可以通过分裂繁殖,并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细菌可以分为好细菌和坏细菌,好细菌主要参与人体内的正常生理过程,例如帮助消化,促进免疫等,而坏细菌则会引起各种感染和疾病。
2. 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它们不能自主生长和繁殖,必须寄生于宿主细胞内才能进行繁殖。
病毒是引起多种传染病的主要原因,例如流感、艾滋病等。
病毒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包括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血液传播等。
3. 真菌: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的微生物,包括酵母菌和霉菌等。
它们通常生长在湿润的环境中,可以分解有机物,并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然而,一些真菌也会引起人类的疾病,例如念珠菌感染和白色念珠菌感染等。
4. 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常见的有阿米巴原虫和锥虫等。
它们在水体和土壤中广泛存在,同时也是人类肠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原生动物可以引起人类的疾病,例如疟疾和阿米巴病等。
二、微生物的特点1. 微小:微生物通常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其大小约为数微米至数十微米,相比于其他生物而言非常微小。
2. 广泛存在:微生物分布于各种环境中,不仅存在于地球表面,还存在于深海、河流、空气和土壤中,形成了微生物圈。
3. 生活方式多样:微生物以不同的方式获取能量和营养,有的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能量,有的可以分解有机物质为能量。
4. 快速繁殖:微生物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一些细菌的繁殖周期只需几十分钟,而病毒更是以指数增长的方式扩散。
5. 对人类有重要意义:微生物在很多方面对人类产生影响,它们可以为人类提供食物、酿造酒精,同时也能引起各种传染病和感染。
(完整版)微生物知识点总结经典整理
![(完整版)微生物知识点总结经典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a2849db844769eae109edd6.png)
个氨基酸(D-Ala)的竣基与乙四肽尾的第三个氨基酸(m-DAP)的氨基直
接相怜,因而只形成较稀疏、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周质空间:在G-细菌,其外膜与细胞膜间的狭窄胶质空间。具存在 多种周质蛋白,包括水解酶类、合成酶类和运输蛋白。
2、细胞膜:又称细胞质膜、质膜或内膜,是一层紧贴在细胞壁内侧 包围着细胞质的柔软、脆弱、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组成细胞膜的 组要成分是磷脂,而膜式由两层磷脂分支整齐地对称排列而成的。在常 温下,磷脂双分子层呈液态,具嵌埋着许多具有运输功能、有时还存在
代表人物E.Buchner生物化学奠基人
代成熟期一一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特点:微生物学从一门应用学科发展为前沿基础学科,其研究工作
进入分子水平,而微生物因其不同于高等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而成为分 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应用研究方面,向着更自觉、更有效和可
认为控制的方向发展,与遗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紧密结合,成为
运输通道的整合蛋白或内嵌蛋白,而在其外层有许多具有酶促作用的周 边蛋白或膜外蛋白。
细胞膜具有以下生理功能:
(1)能选择性地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
(2)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结构屏障;
(3)是合成细胞壁和糖被有关成分(如肽聚糖、磷壁酸、LPS和荚膜 多糖)的重要场所;
(4)膜上含有与氧化磷酸化火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有关的酶,故
微生物知识点总结经典整理
绪论
1、巴斯德现象及柯赫法则
答:巴斯德贡献:
(1)彻底否定了 “自然由微生物引起的
(4)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家蚕软化病问题的解决、推动了微 生物病原学说的发展。柯赫贡献:
微生物学复习总结
![微生物学复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3653eec81c758f5f61f67b3.png)
第一章1、简述微生物及其主要类群微生物:一大类微小生物的总称。
是对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或简单多细胞、甚至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原核类(细菌、放线菌、蓝细菌/蓝藻、支原体)、真核类(酵母菌、霉菌、大型真菌)、非细胞类(病毒与亚病毒)、原生生物类(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2、试述微生物的共同特征及其对人类的利弊答:特征:①体积小,比面值大;②结构简单、进化地位低等;③吸收多,转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
优点:育种潜力大:青霉素生产菌的培育。
缺点:菌种退化(多向变异);耐药性;新型病原菌的出现。
⑤生长旺,繁殖快,有用菌:发酵周期短,生产效率高。
病原菌:瘟疫爆发、农牧渔业损失、微生物武器。
⑥分布广,种类多:3、列举在微生物学开创和奠基中有突出贡献的3位科学家及其主要贡献答:㈠1676年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制造了简单的显微镜,描述了细菌,找到了微生物存在的直接证据;㈡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主要贡献:①否定生物自生说,创立了胚种说。
②建立发酵的微生物原说。
③建立传染病的微生物原说。
④发明巴氏消毒法。
㈢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病原细菌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发明了固体培养基的细菌纯培养法。
证实了炭疽病因,分离纯化了炭疽杆菌,发现了结核杆菌。
制定了科赫原则(①此种病原微生物是从患者身上分离的,②能人工培养得到纯化物。
③纯化物人工感染敏感动物出现相同症状)4、试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的主要阶段及其主要特点答:㈠感性认识阶段,未见个体,具有利用和控制经验。
㈡形态学发展阶段,列文虎克描述了细菌,找到了微生物存在的直接证证据。
㈢生理学发展阶段,建立了一系列研究微生物的独特方法和技术,开创了寻找病原微生物的黄金时期,把微生物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了生理学研究。
㈣生理生化和代谢研究。
微生物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及其产物㈤分子生物学技术水平研究,微生物学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黄金时期,微生物工程,其特点有:①微生物学成为十分热门的前沿基础科学。
微生物总结知识点
![微生物总结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9e10fa6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a2.png)
微生物总结知识点一、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看见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病毒等。
它们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在自然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在地球生物圈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微生物的分类1. 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生物,形态各异,有的呈圆形、梭状、螺旋形等,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没有真核细胞器。
它们能够进行分裂繁殖,具有很高的生长繁殖速度。
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有些细菌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有益,有些则具有致病性。
2. 真菌真菌是一类由菌丝体组成的生物,包括酵母菌和霉菌等。
真菌能够通过孢子进行繁殖,有些真菌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有益,能够用于制作食品、酿酒和制药,而有些真菌则能够引起疾病。
3. 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是一类原生生物,是一种原核生物,它们具有真核细胞器,能够进行有性和无性生殖。
原生动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有些对水生生物有害,能够引起疾病,有些则对废水处理和生物控制有利。
4. 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它们是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的微粒,不能自主进行代谢活动,需要依靠寄生宿主细胞进行繁殖。
病毒对人类和其他生物具有致病性,能够引起各种传染病。
三、微生物的生态作用1. 分解作用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质,完成有机物的循环,使之不断地从有机质到无机质,再回到有机质的过程中。
这是地球生物圈中的重要环节,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2. 生物转化微生物能够利用有机废物和环境中的无机物质,进行生物转化,产生有机物质,并转化为能量。
这对环境的净化和资源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3. 生物治理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污染物和有害物质,对环境中的污染物具有降解和治理作用。
它们能够降解石油、重金属和农药等有害物质,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有着重要作用。
四、微生物在医药和食品工业中的应用1. 医药工业微生物能够发酵产生抗生素、维生素和酶类制剂,已成为现代医药工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微生物复习总结
![微生物复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fc891b8fd0a79563c1e720b.png)
② 温度、氧气、PH值
2. 高温灭菌的种类有哪些?
㈠ 干热灭菌法:①火焰灼烧法②热空气灭菌法
㈡ 湿热灭菌法: a.常压下:①巴氏消毒法②煮沸消毒法③间歇灭菌法
b.加压下:①常规加压灭菌法②连续加压灭菌法
3.原核生物基因重组的特点及主要形式?
㈠a.片段性,仅一小段DNA序列参与重组
3. 稳定期:处于新生与衰亡的平衡时期。特点:1生长速率常数为零2菌体产量达到最高点3最佳产物收获期,最佳测定期。
4. 衰亡期:个体死亡速度超过新生速度,整个群体呈现负增长。特点1生长速率常数为负值2可有一系列的次生代谢产物生成,有的微生物会在这一时期生成芽孢。
?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步骤和方法。
二 控制有害微生物的措施有哪些?他们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㈠ 灭菌 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是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成为灭菌法。
㈡ 消毒 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㈢ 防腐 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止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即通过制菌作用防止食品、生物制品等对象发生霉腐的措施;
一 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分为哪四个时期?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㈠延滞期 ①生长速率常数为零;②细胞形态变大或增长;③细胞内的RNA尤其是rRNA含量高原生质嗜碱性;④合成代谢十分活跃;⑤对不良条件敏感
㈡指数期 ①生长速率R最大;②细胞进行平衡生长;③酶系活跃代谢旺盛
㈢稳定期 生长速率为零
㈣衰亡期 ①细胞形态发生多行化;②发生自溶现象;③芽孢杆菌往往在这一时期释放芽孢;等等。
优点:1、高效 2、自控 3、产品质量较稳定 4、节约了大量动力、人力、水和蒸汽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94895d0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94.png)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总论部分1.绪论2.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3.细菌的增殖与代谢以及人工培养4.噬菌体5.细菌的遗传变异和实际应用6.消毒、灭菌、无菌、无菌操作和物理化学灭菌法7.细菌的致病性和机体的抗免疫性8.病毒概述9.真菌概述10.其他微生物11.免疫学基础1) 抗原、抗体的概念2) 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3) 变态反应的概念与分类4) 疫苗及其他生物制品如干扰素5) 免疫学诊断的基本概念一、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种类微生物是个体小,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生物。
微生物包括病毒、真菌、细菌等种类,它们的特点和区别也不尽相同。
正常菌群是一种定居于人体表面和开放性腔道中的微生物群体。
而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则是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抵抗力低下时才导致疾病。
引起人类和动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二、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细菌的基本形态包括球菌、杆菌、螺形菌、螺菌、弧菌、双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等部分。
细胞壁主要组分为肽聚糖,其功能是维持细菌固有的外形,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起到屏障作用。
细胞膜则具有渗透和运输作用、呼吸作用、生物合成等功能。
细菌的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其中含有核酸和多种酶系统,参与菌体内物质的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细菌还具有特殊结构,如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等,它们具有抗吞噬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和黏附作用,运动器、抗原性和与致病性有关。
三、其他微生物的概述除了细菌以外,还有病毒和真菌等微生物。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仅含RNA或DNA一种核酸,只能在活细胞中繁殖。
真菌则是一种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具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能在体外生长繁殖。
四、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包括抗原、抗体的概念,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变态反应的概念与分类,疫苗及其他生物制品如干扰素以及免疫学诊断的基本概念。
医学微生物各章知识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各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b79ae68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a1.png)
医学微生物各章知识点总结一、病原微生物1.细菌细菌是病原微生物中最常见的一类,它们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肺炎、结核病、痢疾、伤寒、炭疽病等。
细菌的形态多样,有的是球形,有的是杆状,有的是螺旋形。
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有的细菌每20分钟就能繁殖一代。
细菌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细菌的培养和鉴定。
2.病毒病毒是一种不能单独存在的微生物,它们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中才能生存和繁殖。
病毒可以引起各种不同的传染病,如流感、水痘、麻疹、艾滋病等。
病毒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毒抗体的检测以及病毒的培养和鉴定。
3.真菌真菌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表面和体内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引起各种真菌性感染病,如白癜风、念珠菌病、肉芽肿病等。
真菌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真菌的培养和鉴定。
4.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种能在人体内寄生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引起各种寄生虫病,如疟疾、血吸虫病、包虫病等。
寄生虫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寄生虫的病原体检测。
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1.飞沫传播飞沫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随着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喷射到空气中,再被别人吸入,传播给健康人。
这种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等。
2.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皮肤接触传播给别人。
这种传播途径主要是皮肤传染病,如疱疹、生殖器疱疹、麻风等。
3.消化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口腔进入到消化道内传播给别人。
这种传播途径主要是肠道传染病,如肠炎、腹泻等。
4.血液传播血液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血液传播给别人。
这种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传染病,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5.垂直传播垂直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母婴传播给新生儿。
这种传播途径主要是母婴传染病,如梅毒、艾滋病等。
6.气溶胶传播气溶胶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悬浮粒子传播给别人。
这种传播途径主要是气溶胶传染病,如结核病、麻风等。
三、感染的机制1.侵入侵入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口鼻、视觉器官或肌肤等进入到人体内。
其途径有三种: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和皮肤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复习资料总结一.名词解释1. 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菌落: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以母细胞为中心形成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集团。
3.发酵:厌氧微生物的一种产能方式,有机物氧化放出的电子直接交给基质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放出少量能量和产生各种不同的中间产物。
4.转化:受体菌在环境中直接吸收供体菌的部分DNA片段,并整和到自身的DNA组合中,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5.选择培养基: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要或对某种化合物的敏感性不同而设计的一种培养基。
6.生长因子:指微生物生长所必须且需求量很小,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物。
7.化能自养:利用无机物氧化放出的化学能为能源,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为唯一碳源或主要碳源的营养类型。
8.BOD:五日生化需氧量。
9.烈性噬菌体:引起寄主细胞迅速裂解的噬菌体10. 将含有微生物的纯种或材料转移到培养基上的过程11.一些属的细菌当生长到一定阶段时,细胞内部即形成一种圆形或椭圆形的特化的休眠体。
12. L型细菌:严格地说,专指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的菌株。
13.鉴别性培养基: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到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
14.同步生长:这种通过同步培养而使细胞群体处于分裂步调一致的状态,就称同步生长。
15.无菌技术: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称为无菌技术。
2.噬菌斑:由于噬菌体粒子对敏感菌宿主细胞的侵染和裂解,而在菌苔上形成具有一定大小、形状、边缘的透明圈,称为噬菌斑。
3.溶源性: 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由于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上,与宿主细胞 DNA 同步复制,因此,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这称为溶源性。
稀释倒平板法(pour plate method) 将待分离的材料稀释后与已熔化并冷却至50℃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制成可能含菌的培养平板,保温培养后分离得到的微生物菌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和里面。
涂布平板法(spread plate method) 在培养平板表面均匀涂布经过稀释的微生物悬液后,保温培养,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得到生长分离的微生物菌落。
稀释摇管法(dilutionshakeculturemethod) 将待分离的材料稀释后与已熔化并冷却至50~C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用石蜡封盖,保温培养后分离得到的微生物菌落生长在琼脂柱中间。
周质空间(periplasmicspace) 一般指位于C—细菌细胞壁外膜与细胞膜之间的狭窄空间,呈胶状,内含各种周质蛋白,包括各种酶类和受体蛋白等。
间体(mesosome) 细菌细胞中的一种由细胞质膜内褶而形成的囊状构造,其中充满着层状或管状的泡囊。
多见于G’细菌。
每个细胞含一至几个。
其功能与DNA的复制、分配,细胞分裂和酶的分泌有关。
羧酶体(carboxysome) 存在于一些自养细菌细胞内的多角形或六角形内含物,内含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在自养细菌的CO2:固定中起着关键作用。
伴孢晶体(parasporalcrystal) 苏云金芽孢杆菌等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6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
它对约200种昆虫尤其是鳞翅目的幼虫有毒杀作用,故可制成细菌杀虫剂。
“9+2”型鞭毛(“9+2”typeflagella) 在某些真核细胞表面长有毛发状、具有运动功能的细胞器,称为鞭毛。
它由基体、过渡区和鞭杆3部分组成,因其鞭杆的横切面的中央可见到两个中央微管,其周围则有9个微管二联体围绕一圈,故真核生物的鞭毛又称“9+2”型鞭毛。
二.填空1.微生物的五大共性:1.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2.细菌的形态比较简单,分为:球形,杆形,螺旋形。
3.病毒结构包括衣壳,核心,有的有囊膜4.微生物四大营养要素为:_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5.生长曲线分哪几个时期:延迟期,对数期,平衡期,衰亡期。
6.以下消毒、灭菌的温度和维持时间分别为:巴氏消毒_.62-63℃15min,高压蒸汽灭菌121℃30min煮沸消100℃15min,干烤箱灭菌 160-180℃2hr.7.革兰氏染色的原理___.细菌细胞壁结构不同_8.使用油镜时,为何要滴加香柏油:减少光线折射,增加亮度,提高分辨率。
9.下列每种发酵类型试举生产实例1~2个好氧固态发酵_酱油食醋制曲厌氧固态发酵:白酒、青贮饲料好氧液态发酵:柠檬、酸抗生素、厌氧液态发酵:啤酒、酸奶。
10.沼气发酵的三个阶段:水解阶段,产酸阶段,产气阶段11.大肠菌群数作为食品卫生学指标,其意义在于:(1)是粪便污染程度的指标(2)肠道致病菌污染程度的指标12.利用高压锅蒸汽灭菌时,为何必须先排净灭菌锅内的残余空气锅内有空气,压力达到了而温度未到,造成灭菌不彻底、为何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效果好(1)_蒸汽穿透力强、(2)蛋白吸水易变性13.鞭毛和菌毛有何不同:菌毛比鞭毛更短更细更多更直,鞭毛是运动器官,菌毛与吸附有关14.微生物菌种常用保藏方法有哪些:斜面保藏,矿油保藏,沙土管保藏,冷冻真空干燥保藏1.微生物所需的基本营养物质主要是碳源、氮源、水、无机盐、生长因子、能源2. 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可将培养基分为. 固体、半固体、液体三类,它们可以由完全相同的营养成分构成,唯一不同的是:凝固剂含量不同。
3. 微生物的分类,除病毒外,与其它动植物一样,主要分类单位有界、门、纲、目、科、属、种4. 噬菌体的复制要经过五个阶段:吸附、侵入、增殖、成熟、释放5. 菌种筛选的一般步骤是:_采样、增殖培养、培养分离、筛选、毒性试验5个阶段.6. 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微生物,细胞的一般结构有:.原核、壁、膜、质、核质体、特殊结构有芽胞、荚膜、鞭毛7.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由_机械系统和_光学系统两大部分组成.8. 德国人柯赫建立了一套研究微生物的技术,包括:_接种、分离、培养、染色9.培养厌氧菌时,除去氧气的方法有_机械除氧、化学吸氧、生物除氧等多种形式.10.筛选营养缺陷型的四个环节是:诱变剂处理、淘汰野生型、检出缺陷型、鉴定缺陷型31.常用的活菌计数法有稀释平板计数法、滤膜培养法、稀释培养法(MPN法)等。
32原核微生物包括有_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_等,真核微生物包括有_酵母菌霉菌、单细胞藻类和原生动物等,它们的大小以微米单位来表示。
33.细菌分类性状根据包括:_在自然界中的生活环境和在什么培养条件下能够生长,繁殖。
在一定培养环境中的群体形状,包括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中的群体形态;在一定培养条件环境中的个体形状,包括形状、大小、能否运动、有无鞭毛和鞭毛类型,革兰氏染色及其它染色特征等等。
代谢特征,即能够或不能够利用那些能源、氮源以及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的特点等其它特点。
34.蓝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多种蓝细菌生存于淡水中时,当它们恶性增殖时,可形成水华,造成水质的恶化与污染。
38.外生菌根的特征主要是: ①菌丝交织成一个菌鞘套包在根外,菌鞘套通常达20—100um 厚,可占菌根干重的20—40%;②菌丝侵入根皮层组织的细胞间,形成哈替西(Hartig)网,基本不侵入宿主细胞内。
39.细菌生长曲线中最高稳定生长期的特点是新增殖的细胞数与老细胞的死亡数几乎相等,此时活菌数最多。
40.DNA病毒在侵入寄主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中的合成机构(合成系统)._进行生物合成,然后在寄主细胞内装配成病毒粒子。
三、判断题并改错(每题1分,共计5分,在括号内对的划“√”,错的划“×”)1、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唾液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多细胞生物。
( F )2、遗传型相同的个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型。
(T )3、低剂量照射紫外线,对微生物几乎没有影响,但以超过某一阈值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则会导致微生物的基因突变。
( F )4、一切好氧微生物都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T )5、一般认为各种抗性突变是通过适应而发生的,即由其所处的环境诱发出来的。
( F )1. 霉菌和酵母菌都不是分类学上的名称,基本上只是一个形态学类群。
答:()2. 灭菌”和“消毒”具有相同的含义,均指杀灭物体上的一切微生物。
答:()3. 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及 噬菌体都是烈性噬菌体。
答:()4. 细菌进行细胞呼吸的主要部位是在线粒体内膜形成的嵴上。
答:()5. 一切好氧微生物都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答:()6. 微生物与动物间的关系不一定都对人类有害。
答:()7. 青霉素的抑菌机制在于引起细菌细胞壁的降解。
答:()8. 类病毒无蛋白质外壳而只有DNA。
答:()9. 凡基本培养基都是不含生长因子的培养基。
答:()10.细菌萜醇是一种载体,负责将Park核苷酸运到细胞膜外。
答:()1.原核微生物的主要特征是细胞内无定形核。
( T )2.细菌芽孢是细菌繁殖构造。
( F )3.在最适生长温度下,微生物生长繁殖速度最快,因此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发酵温度应选择最适生长温度。
( F )4.E.coli K12(λ)表示一株带有λ前噬菌体的大肠杆菌K12溶源菌株。
( T )5.单细胞微生物典型生长曲线对数期菌种处于快速生长阶段。
( T )6.营养物跨膜的主动运输必需依赖载体和能量。
(T )7.一般认为各种抗性突变是通过其所处的环境诱发出来的。
( F )8.GC比接近的种其亲缘关系相近。
( F)9.民间制作的泡菜就是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对其他腐败菌产生的拮抗作用才保证泡菜的风味、质量和良好的保藏性能。
( T )10.微生物系统分类单元从高到低依次为界、门、纲、目、种、属、科。
( F )1.溶菌酶抑菌机理是抑制革兰氏阳性菌肽聚糖合成。
( F )2.在固体培养基中,琼脂的浓度一般为2%。
( T)3.ED途径是微生物所特有的底物脱氢途径。
( T )4.对于化能异样微生物来说,碳源可作为能源。
( T )5.高压蒸汽灭菌方法适用于一切物品和培养基的灭菌。
( F )6.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是一切生理过程中的最适温度。
( F )7.组成微生物细胞的化学元素来自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 T )8.原核生物只存在有性繁殖过程。
( F )9.自发突变具有不对应性和稀有性的特点。
( T)10.在可见光照下可以对微生物进行紫外线诱变而达到育种目的。
( F )1.巴斯德的曲颈瓶试验否定了有关微生物的“自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