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白杨礼赞

合集下载

2《白杨礼赞》.

2《白杨礼赞》.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 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 方风雪的压迫下 却保持着倔强挺 立的一种树。哪 怕只有碗那样粗 细,它却努力向 上发展,高到丈 许,两丈,参天 耸立,不折不挠, 对抗着西北风。
2019/4/16 桐城市黄岗初中:舒林 21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 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的干通常 是丈把高, 像加过人工 似的,一丈 以内绝无旁 枝。
2019/4/16
16
束靠它 ,拢所 绝,有 不也的 旁像丫 逸加枝 斜过一 出人律 。工向 似上 的, ,而 成且 为紧 一紧
2019/4/16 17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 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18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 色的晕圈,微微泛 出淡青色。
请你分析本文首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了沙漠恶劣的自然环境 引出红柳 为表现她的美好品质、崇高精神作铺垫
写黄土高原的目的:
交代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生 长环境,“雄壮、伟大”的背 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写高原的单调、令人“恹恹欲 睡”,从反面为白杨树的不平 凡形象作铺垫;渲染了不平凡 的气氛;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 立的形象。
生长环境 白 杨 树 不 平 凡
黄绿错综 无边无垠
景美
外形特征
坦荡如砥 干:笔直 枝:向上靠拢 形美 叶:片片向上 皮:光滑 倔强挺立 努力向上 不折不挠
分析第九段
结尾写贵族化的楠木有何作用? 用“贵族化”的楠木与白杨树的 “极普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衬白 杨树的不平凡。对“看不起民众、贱视 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表示愤慨, 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表明自己对 共产党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起 深化主题、呼应开头的作用。

初中语文《白杨礼赞》教案 (2)

初中语文《白杨礼赞》教案 (2)
教学重
难点
重点掌握托物言志类散文的特点,恰当使用象征、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
难点领会作者赋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抒发出来的情感。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作者、背景、字词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任务一:巧妙渲染导入新课
展示柳、松、梅、白杨树的图片:树是大自然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梅的倩影。白杨树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树,为什么我们经常忽视它,但是茅盾对它有特别的认识呢?
3.作者赞美白杨树,却说“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此为何意?
欲扬先抑。两个“没有”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抑”。后文“但是”一转,变“抑”为“扬”,赞美白杨树是“伟丈夫”。突出了白杨树的独特风格与个性,自然地由赞美树过渡到赞美人。
任务三合作探究深化思维
1.文中第七自然段,连用四个“难道”排比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生甲:王冕《墨梅》,梅象征:朴素淡雅、不屈不挠。
生乙:郑燮《竹石》,竹象征:傲然挺立、坚韧不拔。
生丙:周敦颐《爱莲说》,莲象征:清雅高洁、特立独行。
……
任务一:
学生感受、思考,学生代表发言。
任务二:
1.组内交流预习内容:作者、背景、字词,选代表做展示。
2.学生识记,师抽查3组学生,检查掌握情况。
3.了解背景资料,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妙手偶得(ǒu)坦荡如砥(dǐ)潜滋暗长(zhǎng)
恹恹欲睡(yān)旁逸斜出(yì)不折不扣(zhé)
(三)词义

白杨礼赞课文

白杨礼赞课文

白杨礼赞课文《白杨礼赞》是现代著名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全文如下: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高原是常看不厌的,然而往前再走几十步,再仰起头来看时,它可能隐没了),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然而刹那间,这正是发挥了白的惊心动魄之美的千变万化的形态,圆屋顶,平屋顶……还有一夜之间被大雪所急饰的寒冷空气的生命;眨眼之间把你压到黄绿的下面。

白杨树当然没有这么漂亮,然而他有着曲线美。

每一个或宽或窄的树皮裂纹。

像一行行公式:一笔代数的曲线画成的疏纹图案,虽不静美,但决不刺眼。

但是这里呢?那里呢?低低的成长在土里,从属地位根本看不出他的存在。

而当我们又再仰起头来瞻仰万丈高空垂下高悬于半空的圆柱时,云中天才!这是一群数不尽道不完而放言奇绝的气魄之雄者!无怪我们在风沙之中望着一排排地而起看着竟会浩气长舒地觉得一点也不会觉得单调了!我们又抬头仰望了一下高原顶上暂时屈伏在主宰者的宝座下而不断抗争着的奴隶们(这又是多么生动的比喻!)才又低下了头来目注我们的同伴。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至少在今天(抗日时期),它象征了中华民族在尽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尽责的坚强不屈的哨兵!凝望着这些陕北高原的代表者,毫无疑义它是我国各族人民苦斗过的伟大土地的形象。

白杨礼赞课件 (2)

白杨礼赞课件 (2)

干: 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突出了它“正 直”的特点)。 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且紧紧靠 拢,像加过人工似的 (突出“团结”特点)。 叶:它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 没有斜生的 (突出它“进取”的精神)。 皮: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 泛出淡青色 (突出“质朴”的特点)。 性格: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仍参天耸 立,不折不挠(突出“倔强”的性格)。
积累字词:
读准红色的字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n n ) 潜滋暗长(qiá 无边无垠( yí ) 纵横jué 荡( 决 ) 婆suō( 娑 ) 晕圈( yùn ) qiú枝( 虬 ) 坦荡如dǐ ( 砥 ) yān yān欲睡( 恹恹 ) 秀qí (颀)
初读------理清“不平凡”。
直接点明白杨树“不平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否定“楠木”,反衬白杨树“不平 凡”。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思考下列形象可以象征什么?
落叶 楠木 梅花
老黄牛 鹰
蜡烛 荷花 翠竹 孔雀
小草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1、象征和比喻常常结合而用,即象征中必 有比喻,而比喻中不一定有象征。 2、象征表现在篇章和段落中,而比喻表现 在句子里。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 而比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法。
比较阅读
2、找出跟《白杨礼赞》一样描写白 杨树特征的语句。 跟《白杨礼赞》一样描写白杨树特征 的语句有:
“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作家袁鹰的《白杨》,比较它 与本文的异同。
四个反问句一步步深入揭示了白 杨树的象征意义。它们构成排比,结 构相似又有所变化,内容相似又不断 深化,清楚地表明本文赞美的是今天 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 历史的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

中学课文白杨礼赞原文

中学课文白杨礼赞原文

中学课文白杨礼赞原文
原文如下:青山怀古——白杨礼赞白杨树,洁白如雪,不畏严寒不知霜雪凋落何时。

白杨林,开阔无边,绿叶如茵,繁花似锦。

知音何处寻,何日再相会。

中学课文《白杨礼赞》的原文如上所示。

解释此为原文,其中描写了白杨树和白杨林之美,以及诗人对知音的思念和期盼。

《白杨礼赞》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表达情感的意蕴。

它不仅能够让人领略到白杨之美,还能引导人们珍惜友情、感恩人生。

中学课文白杨礼赞原文
中学课文《白杨礼赞》的原文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描写了清明时节的阴雨天气和行人的凄凉情绪,以及牧童指路的情景。

通过诗人的笔触和语言,读者可以感受到幽静、忧伤的情感氛围。

中学课文白杨礼赞原文
《白杨礼赞》是中国现代作家丁玲所写的中学课文之一,其原文如下:山东的乡村,到处都是白杨。

它没有花儿,也没有果实,它有的只是一双双长长的臂膀。

秋天,它把树叶变成了金子,整个村庄闪闪发光。

冬天,它的手臂像许多银棒。

春天又是一年新绿新芽,叶子很快又变绿了,像一个倒过来的碗。

白杨是一个勤劳美丽的形象,穿梭于四季之间。

它是地球上的一颗明珠,熠熠生辉。

白杨礼赞 (2)

白杨礼赞 (2)

高尚孕育于平凡之中,普通的 白杨树在作者眼中有了伟岸的精 神内涵。即使平凡的文章在“扬 抑”中绽放光彩。 愿你们也能在生活这大海上 乘风破浪!
二再读文本,小 重音 语气 语调
在读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对西 北军民及其朴质、坚强、力求上 进的精神赞美。 让我们一起来不吝热情来展 示作者对白杨的爱吧!(齐声朗 读第9自然段)
三 学有所得
请同学们以“妈妈的手”为写作对象,运 用“扬抑”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文字。
一初读文本感知形象
这是 的白杨树。 (圈点勾画关键词句,板书并有感情 地朗读你所找到的依据)
例句: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 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 然而 的一种树!”
“文似看山喜不平”
“扬”:指褒扬、抬高 “抑”:指按下、贬低
“扬”“抑”的使用形成鲜明对比,容易使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罢?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象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象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

学科、版本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年级、单元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题 2 白杨礼赞重点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难点象征手法,在记叙中抒情。

编剧陈玉杰模块子模块序号人物场景情节配音家长学习课文背景1 矛盾茅盾本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

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

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

左联期间背景音乐:红河谷(浪漫轻音乐)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

1981年辞世。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这一年,茅盾应朱德同志之邀来到延安。

他耳闻目睹延安抗日军民的生活和革命精神,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

当他在西北高原上看到“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地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时,他似乎找到了一种感情的寄托,对白杨产生了特殊的情感。

(优质课件)语文八上15《白杨礼赞》 (2)

(优质课件)语文八上15《白杨礼赞》 (2)

03 课堂小结 · (七)研读课文,探究写法
2.本文作者运用了多种写作方法与技巧来表达自己对白杨 树、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请举例来说一说。 【答案】(1)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 民群众。如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形象,笔直的干,靠拢向上 的枝枝叶叶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 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及民族解放斗争 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白杨树来象征,贴切自然 。
02 互动学习 · (六)品读课文,赏析语句
5. 第7段中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答案】这里作者用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层层深入。第一个 “难道”以反问句引入,使读者思考人和白杨树的联系,为下文 作铺垫。第二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品质,肯 定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个 “难道”以反问句进 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个“难 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正是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 和意志的象征。
部编版 语文(初中)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
白杨礼赞
第一课时
1 新课导入
学习活动一: 利用课堂上老师提供的本课学习资源,调整
调整心态
自己的阅读心态,进入课文的学习情境。
进入情景
01 新课导入 · (一)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01 新课导入 · (一)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01 新课导入 · (一)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02 互动学习 · (三)拓展视野,前置补偿
文体知识
抒情散文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 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 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2《白杨礼赞》教学重难点

2《白杨礼赞》教学重难点

白杨礼赞/矛盾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强烈赞美之情。

2.理解本文的写作技巧——烘托、对比、欲扬先抑,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了解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文章研读】
1. 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

作者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托物言志散文,文章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讴歌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

2. 本文的文风
本文文风昂扬奔放、阳刚雄壮,这一风格是这样体现出来的:
(1)直接抒情,直白表达。

这不同于一般的托物言志作品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

(2)语言干脆利落,用词阳刚大气,句式长短结合,节奏富于变化;感叹、反问、排比等的使用,使得语势有力,感情充沛,气势恢宏。

(3)通过白杨树的形貌以及它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这一宏大、粗犷的环境来写,凸显其所处环境的不平凡,强调其“像哨兵似的”“傲然”耸立的形象,带给自己的震撼。

【教学建议】
1.课时:2课
2.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品味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以及象征手法在文中的应用。

3.本文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是学习烘托、对比、抑扬等写作技巧,可以选择典型段落进行示范解读,然后,再让学生自主欣赏其表达效果。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二 白杨礼赞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二 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
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茅盾先生看到了国 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 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 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 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 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 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 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 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茅盾
带有崇高的敬意赞美白杨树。
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句子: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 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 决不是平凡的树。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笔下的白杨是怎样的一种树? (从直抒胸臆的句子里找一个词来概括)
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是 否也存在具有白杨树精神品质的人?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13日电) 5月12日17时许, 江苏淮安清江浦区恒大名都小区二期19号楼一单元管 道井发生火灾,36名被困群众得到解救,无一伤亡。 救援过程中21岁消防战士谢勇坠楼不幸牺牲。
写给你,牺牲的消Biblioteka 战士谢勇: 《烈火中的白杨》一棵呀小白杨, 长在哨所旁 根儿深,干儿壮, 守望着北疆 微风吹,吹得绿 叶沙沙响 太阳照得树叶闪银光
小白杨,小白杨 它长我也长 同我一起守边防
当初呀离家乡, 告别杨树庄 妈妈送树苗, 对我轻轻讲
带着它,亲人嘱托记 心上
栽下它,就当故乡在 身旁

2白杨礼赞

2白杨礼赞

给下面划线的词语注音
恹恹 yān 旁逸 yì 晕圈 yùn 虬枝 qiú 楠木 nán 秀颀 qí 刹那 毡子 外壳 chà zhān qiào
倔强 juéjiàng
婆娑 pósuō
参天 cān
主宰 zǎi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yí n

理清全文的结构: 第1段: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 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用“贵族化”的楠木与白杨树的“极普通”形成了鲜明的 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引出那些赞美楠木的“看 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表明自己 对共产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
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不平凡? 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生 黄绿错综色 长 无边无垠大 环 坦荡如砥平 境
雄 壮 伟 大


一、四、六是什么表达方 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运用联想与想象,说说下列事物的象征意义
格式:我由---想到了---他象征了---
结语:
同学们,一篇优秀的散文,就如一幅无形的画,又 恰似一首读不尽的诗,茅盾先生的散文达到了如诗如 画的艺术境界。白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特定 的内涵。今天,你们都是祖国的小白杨,愿你们能 像白杨一样在神州大地上茁壮成长。
黄土高原的外壳

笔 直 的 枝
笔 直 的 干 ,
那 是 力 争 上 游 的 一 种 树 ,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
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就是白杨树,
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 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茅盾是笔名,著 名作家、社会活动家。担任《小说月报》 主编,并与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文 学研究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他 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 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代表作有处女作三 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 (《春蚕》《秋收》《残冬》)。长篇小 说《子夜》 《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2)ppt课件(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2)ppt课件(人教版)

妙笔生花
请运用联想与想象,选择下列一种事物说说其象征意 然后写一段话。
温馨提示:我由---想到了---他象征了---
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 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
神和斗争意志。
编后语
• 常常可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在下课前几分钟就开始看表、收拾课本文具,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逃离”教室。实际上,每节课刚下课时的几分 钟是我们对上课内容查漏补缺的好时机。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懂得抓好课后的“黄金两分钟”。那么,课后的“黄金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
2019/7/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ank
you!
2019/7/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 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于是写下 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听一听,说一说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读课文时,注意听准字音,把握语感和感情基调, 会文章的感情。并说说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请用 “白杨树是

1.白杨礼赞 (2)

1.白杨礼赞 (2)
(2)主题上:作者有意取两个地名作为文章的 标题,目的是要强调两个不同地点的强烈反照,来彰 显封建教育制度扼杀人性的本质.
标题的理解
《济南的冬天》标题的作用:
(1)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 冬天,不同于其它地方的冬天,引发读者 阅读兴趣。(2)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 的赞美之情。
《背影》标题的作用:
《南方新中考》第131页专练二: 阅读小说《一只羊其实怎样》,请结合全文 分析标题的好处。 (4分,答对其中一点得2分) 参考答案: (1)交代写作对象---一只羊,概括了全文的主 要内容,作者借儿时回忆向我们展示了一只“ 不同凡响”的绵羊“其实是怎样的”,所 以哪 怕它最后又回归了所谓“一只羊的最后结局” ,也让我们记住了这只羊曾经的高傲。 (2)以疑问的语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 发读者阅读兴趣。 (3)能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引发读者对主旨 的思考,增加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或善待动 物之心)
3、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 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渲染环境氛围的 作用。
4、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 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 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或隐 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如《炊烟》:“你认为为什么要以《炊烟》为 标题?”
参考答案: (1)有概括情节的作用,文章中写到饥荒年
答题思路
1、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指出标题的含意 (双重或多重),即表面意义与深层意义。
2、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比喻、拟人、象 征意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
如小说《锁》“小说题目‘锁’有什么含义?”
参考答案:这里的“锁”表面意思是小说中 写的“门锁、保险锁” ,实际上是文章所要揭示 的“人与人之间的心锁”。

语文 第2课 白杨礼赞课件

语文 第2课 白杨礼赞课件
是 你认作为者“抒极发普赞通美”的和“基不础平, 也 凡”是矛结盾构吗文?章为的什线么?索。
12/9/2021
1、文章开篇一句独立成段有什么作
用?
• 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从内容上 讲,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 点明礼赞的原因;从结构上讲,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 文的抒情线索,而且点明文章描 述的对象——白杨树,定下全文 的感情基调——对白杨树的崇敬 和赞美。
12/9/2021
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
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赞美白杨
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文章第7段已经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那么第8段是不是多余呢?
不是。第8段用抒情性议论的笔调,以 “不但象征……尤其象征……”进一 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礼 赞”白杨树的原因,点明全文的主题。 所以,这段文字绝不是前段的简单重 复,正是有这段抒情议论的点染,白 杨树的象征意义更加鲜明突出。
12/9/2021
理清层次
围绕着对白杨树的“不平凡” 的赞美,作者展示了几幅优美的图 画?这些图画分别从什么方面来表 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
12/9/2021
白杨特写图
高原风景图 12/9/2021
物人联想图
白杨特写图
外部形象
白杨树不平凡
生长 环境
内在气质
高原风景图 12/9/2021
物人联想图
2、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象有何 特点?作者感受又如何?这些景观 和感受对表现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自然景象: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作者感受: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

八年级语文苏教(下)第2课 《白杨礼赞》多用修辞 描写精彩

八年级语文苏教(下)第2课 《白杨礼赞》多用修辞 描写精彩

多用修辞描写精彩——《白杨礼赞》好词、好句简析《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

本文词句生动、讲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抒情散文佳作。

好词品一品☆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实在”一词是副词,表示“确实”的意思。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已是肯定语气,再加上“实在”一词便突出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而且,这句话又是全文的开头句,更是开门见山,为全文奠定了“赞美”“喜爱”的感情基调,读起来情感浓郁。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一律”意思是一个样子,全无例外,表现出白杨树全部向上,精神昂扬,非常笔直。

“绝不”意思是绝没有,“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旁边斜伸出来。

这两个词语突出表现了白杨树整齐划一,挺拔伟岸,不生枝节的特点。

且“旁逸斜出”与前文的“绝不旁枝”意近而语异,显出了作者用语的灵活和准确。

好句赏一赏☆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这句话使用比喻的修辞,将西北高原喻为“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这是化大物为小物的比喻方法,“黄”的是土,“绿”的是草与树,将这巨幅景象喻为一条毡子,新奇而贴切。

☆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这一段话使用排比、反问的修辞,由个体到群体,由树到农民,再到守卫家乡的哨兵,最后由他们想到了更为抽象,却又是中华民族具有的精神——团结奋进,坚忍不拔。

层层联想开去,层层赞颂开去,一气呵成。

四个反问句,感情浓烈;排比铺陈,颇有气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礼赞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重点掌握文中的字与词。

二、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

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于1981年3月27日逝世。

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树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指导预习。

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做好填空练习,初步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3.划出课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句子。

(三)研习新课。

播完录音。

挂出黑板(或打出幻灯)。

学生课堂练习内容: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可运用工具书。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 yān)虬.枝(qú)婆娑.(suō)秀颀.(qí)倔强.(jiàng)2.填空: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

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

第7、8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

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势力,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口答:课文在1、4、6、8四个自然段中直抒胸臆,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本文可分五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高原的景色,交代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描绘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3.学习第一段。

问:开篇一句单独成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1)点明题旨。

(2)赞美的原因是“不平凡”,用“实在”来强调到底怎样的“不平凡”?下文以此为线索,从不同方面展开描述。

4.学习第二段。

指名学生朗读第2~4自然段。

作者开头赞美白杨树后,却没有直接描写白杨树本身,笔锋一转,用亲切舒缓的语气,把读者带到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

明确:觉得黄土高原像“一条大毡子”。

作者运用哪些词语,从哪些方面描写黄土高原景色?黄绿错综:黄土——“伟大的自然力”。

麦浪——“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

(色彩)无边无垠:没有边际。

(空间)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地形)一幅雄伟辽阔的高原的风景画面“扑入”视野,人们的感觉是什么?先是“雄壮”、“伟大”,由于汽车长时间地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奔驰,人们产生了“倦怠”、“单调”的感觉。

就在这时,“猛抬眼”看到了“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白杨树,人们精神为之一振,作者要歌颂的形象——白杨,奇迹般地出现了,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作者视野的角度有什么变化?作者远看,由面收缩到点。

从一排、三五株,到一株。

第4自然段点明是白杨树,“那”和上文中“远远”呼应,是远指。

为什么说白杨树“极普通”而又“实在是不平凡”? 它极常见,极易生长,所以说它“极普通”;说它“实在是不平凡”,是因为在“单调”的“恹恹欲睡”的情绪中,白杨树的出现出奇制胜,使人清醒,使人振奋。

描写高原的景色有什么作用?白杨树生长在辽阔广大的肥田沃土上,挺立在“雄壮”、“伟大”的背景中,扎根在温暖宽厚的土地母亲的怀抱里。

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

环境、背景与白杨协调一致,渲染了气氛、衬托了白杨。

5.学习第三段。

分析: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含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含义?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

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

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

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含义十分深刻。

板书:⎪⎪⎪⎪⎩⎪⎪⎪⎪⎨⎧∙∙∙∙∙∙∙∙∙∙∙∙∙∙∙∙∙∙∙∙∙∙∙∙∙∙∙∙∙∙∙∙∙∙∙∙∙∙∙∙∙∙∙∙∙∙∙∙∙)( , ,)( ,)( ,)( , 朴质色青淡圈晕色银滑光皮取进上向片片大宽叶结团拢靠紧紧上向直笔枝直正枝旁无绝直笔干游上争力象形的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待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板书:∙∙∙∙∙∙∙∙∙∙∙∙∙∙∙⎪⎭⎪⎬⎫⎪⎩⎪⎨⎧格性的争斗出突挠不折不立耸天参 总的性格 倔强挺立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

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一、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l)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采用什么手法?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这是抑。

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这是“扬”。

这是第一层次。

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2)文章如何联想,由树及人?四排比反问句怎样逐句加深的?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思。

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

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

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3)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口头表述加以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①要求句式变换正确。

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你应该想到……,你也应该联想到……,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②朗读体会语气。

陈述句语气一般,反问句寓问于答,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加上运用排比形式的反问,加强了气势,更加肯定有力。

4.用幻灯打出板书:先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没有婆娑的姿态⎪⎭⎪⎬⎫后扬是树中的伟丈夫挺拔坚强不屈温和严隶朴质正直伟岸⎭⎬⎫ ,, , , , , , 反问由浅入深由树及人排比北方农民就不想到难道树只觉得难道⎭⎬⎫的象征意义揭示白杨树精神和意志不更远一点地想到难道哨兵竟一点也不联想到难道⎭⎬⎫ 二.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8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教师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

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学生集体朗读第5~8自然段,读出反问的语气,注意重读和停顿。

三.指名学生朗读第9自然段。

(1)“贵族化的捕木”象征什么?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捕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

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2)写楠木的目的何在?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四.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五.本文通篇采用象征手法,主要通过什么形象表现什么感情?象征手法,首先是选择能引起读者联想的形象,抓住这个形象的典型特征加以描写。

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热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六.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散文在结构上往往有一条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整体,作者可以围绕中心展开丰富的联想,如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似乎是游离中心的闲笔,其实不然,它的作用前面已经分析过。

文章结尾又以楠木作对比,也是为了烘托、赞美白杨树,我们可以把这种特点叫作“形散神不散”,它还表现在语言形式的整齐有力富于韵律上。

七.总结全文,掌握全文的抒情线索。

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

第1、4、6、8自然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

“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