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1章地球和地图》教案
同学们看小黑板,老师总结一下。
纬
度
度数起点线 赤道(0°纬线)
度数划分 向南向北各分作 90°
代 号 南纬(S)北纬(N)
半球划分 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北两半球
(用表格对比纬度和经度)
经
度
本初子午线 10°经线
向东西各分作 180°
东经(E)西经(W)
20°W、160°的 E 和经线圈作为划分东
西半球的界线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喜欢看姚明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 受:我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 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学穿的是 短袖,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 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我们已经知道,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等 分为两个半球,那么东半球和西半球是怎么划分的呢?
在国际上习惯用(3)20°W 和 160°E 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我们看 图 1:11 东、西半球的划分,那么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把 20°W 和 160°E 作为划分东 西半球的界线呢?同学们看,通过这样的划分,这一经线圈基本上从大洋上通过,避免把非 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分在两个半球上,同学们看一看图,通过这样的划分,亚洲大部分在西 半球还是东半球?(东)北美洲在哪半球(西)好,刚才我们讲了纬度和经度。
(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度数,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备课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备课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2.通过对地图的三要素的认识,培养学生地图使用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1.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2.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教学难点】1.地图的三要素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活运用。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以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为例,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和了解。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三、课堂讲解1.讲解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a.自然地理: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
b.人文地理: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
c.地理信息系统(GIS):地图、遥感、数据库等。
2.讲解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a.观察法:实地考察、观察。
b.实验法:模拟实验、数据分析。
c.调查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
3.讲解地图的三要素a.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比例关系。
b.方向:表示地图上的方向关系。
c.图例和注记:表示地图上的符号和文字说明。
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一幅地图,让学生识别地图的三要素。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图中的信息。
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六、课后作业1.复习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2.绘制一幅简单的地图,标注地图的三要素。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1.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是否清晰?2.学生是否掌握了地图的三要素?3.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4.课后作业是否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通过不断反思和调整,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张地球仪,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地球仪。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一章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一章教学设计是从教学规律出发,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之上,应用系统的观点和分析的方法,客观地分析了教学工作的规律和特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一章,仅供参考。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一章(一)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图2:“盖天说”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片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这门课程,应该抓住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以讨论、交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地理的殿堂。
引入新课:课本第一页的前言部分,这段文字描写优美,就让我们从这里走进地理,探索地理的奥秘,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教师演示地球仪: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大吗?你能指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长江、黄河的水为什么滚滚东流?为什么黄河的水是黄颜色的?一年里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其实这些在我们身边的问题都属于地理知识。
讲授新课:(一)揭开地理之“谜”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教师总结:我们把上述问题归结一下,会发现上述问题中属于地理问题的占有较大比例,它们成为存在于同学心中的地理之“谜”。
其实,关于地理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习了地理,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解开同学心目中的地理之“谜”。
提问:地理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来历如何?请同学读第二页的“地理”一词的来历。
过渡:其实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生活、生产建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
(二)地理知识与应用1、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学生活动:请同学看第三页的两张图,讨论回答图中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
(滑雪--在有冰雪地方才可进行;冲浪--在海边;)提问:你还能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些地理知识的例子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生活好、工作好、学习好,我们必须了解地理知识,必须学习地理。
2、地理与生产建设讲述: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方面。
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让学生读一读“荷兰的风车”。
青岛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册)
青岛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地理的研究领域和方法1. 教学目标:- 了解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和重要性;- 掌握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2. 教学内容:- 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实地调查、统计分析、遥感技术等;- 地理学的数据来源:人工收集、地图观察、卫星图像等。
3. 教学步骤:- Step 1: 引入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Step 1:引入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 Step 2: 介绍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如实地调查,统计分析和遥感技术,并让学生了解其应用场景;Step 2:介绍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如实地调查,统计分析和遥感技术,并让学生了解其应用场景;- Step 3: 探讨地理学的数据来源,如人工收集、地图观察和卫星图像,并进行实例解释;Step 3:探讨地理学的数据来源,如人工收集、地图观察和卫星图像,并进行实例解释;- Step 4: 组织学生参与实地考察活动,学生调查当地的天气、植被和地形等因素,并记录下来;Step 4:组织学生参与实地考察活动,学生调查当地的天气、植被和地形等因素,并记录下来;- Step 5: 学生回归课堂,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Step 5:学生回归课堂,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Step 6: 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的重要性;Step 6: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的重要性;- Step 7: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顾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
Step 7: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顾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
4. 教学评价:- 学生是否能准确理解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 学生是否能够掌握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学生是否能够运用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进行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一、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图的绘制等基本知识。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使学生掌握使用地图和地球仪的基本技能。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资源的意识。
2. 教学内容2.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2.2 地球的运动2.3 地图的绘制与使用3. 教学重点与难点3.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3.2 经纬网的构成及应用3.3 地图的绘制与阅读4. 教学方法与手段4.1 采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教具进行教学。
4.2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
5. 教学步骤5.1 导入新课,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
5.2 讲解地球的形状、结构及运动,展示相关课件。
5.3 介绍地图的绘制方法,展示地图样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地图。
5.4 组织学生进行地图绘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5.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二、第二章《世界地理》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世界各地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
2. 教学内容2.1 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2.2 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3 世界的地理分区3. 教学重点与难点3.1 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及特点3.2 世界地理分区及各国分布4. 教学方法与手段4.1 采用多媒体课件、地图等教具进行教学。
4.2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实践活动。
5. 教学步骤5.1 导入新课,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
5.2 讲解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展示相关课件。
5.3 介绍世界地理分区及各国分布,组织学生进行地图观察和分析。
5.4 组织学生进行世界地理知识竞猜等活动,巩固所学内容。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教案
新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精品教案前言与同学们谈地理教学目标:1、解地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生活离不开地理。
2、了解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学期开始,课程表中有一门新课,就是地理课。
地理课是学什么的呢?在讲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现在,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学生回答,分类)(讲授新课)学生的理想分类后大体有这些:第一类:建筑师。
告诉学生要想当建筑师要学习地理,比如说,画图Ⅰ将学生分组,让每组学啦,要学地图,比如说在什么地方设计建筑,当地的地形条件如何等等,都到用到地理知识。
第二类:服装设计师。
还得学地理,比如说在国内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样的面料,也就是各地的棉花以及蚕丝等的分布,什么季节什么时候设计什么样的衣服,比如说给非洲设计什么样的衣服呀,皮袍可以吗?所以你得了解世界各地的气候,因地制宜,设计人们喜欢的衣服。
(就是说,不论学生的理想是什么,一句话,干什么都得学地理)老师介绍初中地理内容。
板书:一、生活离不开地理提出问题:生都联想一下我们生活中什么事物和现象与“地理”有关,并说出来?Ⅱ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并选择一部分对应做出简单的解释。
用屏幕显示问题和课本图片,给学生分析的机会,让他们树立信心。
问:右边的图片,说明了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特长.你能分析它的地理原因吗?●在沙特阿拉伯,一些旅店把床铺安排在屋顶上。
●日本人爱吃鱼,市场上的海产品琳琅满目。
●国际中长跑中,来自东非高原上的选手常能取得好成绩。
●这些漂亮的服装大多出自我国江浙一带。
学生的分析有合理的、也可能有不合理的部分,教师该肯定的要肯定,即使说错了,也要巧妙地利用别的学生给以纠正,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用吝惜赞美之词,至于答案,老师不必说出来,反是留给学生,留个悬念。
教师总结: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地理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息息相关,总而言之,生活离不开地理板书: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说出下列地区收入以什么为主?在生产生活中应注意些什么?见课件图片。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单元教案
学情 分析
心理特征方面:学生刚上初中,都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所以开始可能普遍很积极, 求知欲望强,但是心理却很脆弱遭受挫折很容易失去信心;这个阶段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都较差,以感性认识为主;学习注意力集中程度和持久性也都比较有限。
知识 与 技能 过程 单 元 目 标 与 方法
5
备注
江西春波学校
一单元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案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 和 200E 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 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 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 ,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 地点?为什么? (总结:找不到该点,400 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 1 条,1160 的经线有 2 条。 ) (学生活动) 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 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 及时表扬鼓励)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巩固练习】 1.本初子午线是( ) A.东西两半球的分界 B.东经与西经的分界 C.计算纬度的起始线 D.欧亚两洲的分界 2.中纬度与低纬度,中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纬线是( A.0°和 30°纬线 B.30°和 60°纬线 C.0°和 60°纬线 D.60°和 30°纬线 【板书设计】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一)经纬线特点比较 项目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套教案
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描绘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3、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重点和难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准备]1、每两人一个小地球仪、一个大地球仪。
2、收集地球形状的证据。
3、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神州五号"升空的视频,观看后提问:通过观看你有什么感想?地球的形状怎样?〔学生回答〕地球是一个球体,在我们看来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在古代科技极端落后的年代,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面让我们追寻古人的足迹经历以下古人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学习新课板书:一、认识地球的形状活动一:分角色扮演:活动准备:1、学生自己挑选角色,角色一:天圆地方;角色二: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角色三:麦哲伦;角色四:杨利伟。
〔学生准备5分钟,要充分发挥想象〕2、学生自由组合一组,通过表演,演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师总结: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之所以现在比较容易得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是因为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请一名同学进一步阅读《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发言〕。
活动二:让我来展示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地球是球体的图片或资料,并在班级交流。
〔教师演示帆船、月食动画〕过度: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你能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吗?板书二、地球的大小学生看图1.2表述教师总结: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71千米。
对比地球的几个半径,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教师总结:地球并非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过度:古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在地球上很难看清楚地球的全貌。
为了研究地球的方便,我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三、地球仪活动三:自已动手制作地球仪学生按照P4活动用10分钟的时间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节的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节的教案(精选10篇)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节的教案1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重点】(1)会视察地球仪。
(2)精确分辨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视察地球仪、运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打算】1、学生课前打算:分小组、每小组至少打算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老师活动相识地球的形态和大小学生探讨、小组沟通古人对地球形态的相识过程。
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态的事例。
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读出地球的大小提问、引导,师生共同总结。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视察地球仪,制作简易地球仪引导、指导、评定、表扬纬线和经线学生依据老师设计的问题,看图思索、回答。
指图、引导,边提问、边启发、边与学生探讨,让学生分析、归纳规律,并刚好对学生进行表扬激励。
利用经纬网定位学生读图回答问题,小组探讨,互帮互学。
提问,刚好订正、辅导。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光明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究竟是什么样的?(板书)地球的形态、大小1、地球的形态(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提问)地球是什么形态?(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日看来已经是再简洁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相识,却经验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视察教材供应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态的相识过程”)(学生探讨学习,小组可以相互沟通一下,古人对地球形态的相识过程。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依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态的事例吗?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望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逝。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5篇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5篇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地球仪○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重点)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经线、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经度、纬度的确定方法(难点),记住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重点)○教学方法:观察法、读图分析和启发式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时间:约分钟。
○教具:地球仪、经纬仪、多媒体课件。
地球仪若干(学生每人或两人一个)○教学过程第一章地球(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导入语:宋代文学家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
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板书)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看地球卫星照片和图1、2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后回答)地球形状是:球体。
2、地球的球心、极半径、赤道半径和周长在哪里?答:[结合经纬仪回答]地球的球心叫地心,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
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
地球的周长叫赤道。
赤道正好处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
3、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多少千米?[看课本图中注释的具体数字回答]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两者相差21千米。
可见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但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
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
)4、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分别是多少?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5、课堂练习: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
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
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
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
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
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
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
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
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
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
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
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研究目标
- 了解地球的构造和特征
- 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理解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
- 学会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定位
教学内容
第一课:地球的构造和特征
- 地球的层次结构
- 地球的地貌特征
- 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特征
第二课: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地球与其他行星的位置关系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第三课: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
- 地球的自转和倾斜
- 季节的形成原因
- 题和实例分析
第四课:地理定位与地球仪
- 使用地球仪定位地理位置
- 制作简易地球仪
- 指南针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
- 多媒体教学:使用幻灯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地
球的构造和特征,以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 小组合作研究: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完成
任务,提高学生的互动和合作能力。
- 实践操作:组织实验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动手,感受地
球的运动和地理定位的实际操作过程。
总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对地球的构造和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理解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并学
会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定位。
这将为后续地理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学习能力。
(完整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阅读各类地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能力目标:通过绘图、计算、比较以及用地图设计线路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确定旅行路线等,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环境教育,增添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第一节着重阐述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这是阅读地图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今后的全部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应用。
但这部分内容较枯燥,学生不容易直接接受,在开始教学之前,要设计如何导入。
由于学生在小学过平面图的知识,本章一开头从一张动物园导游图引入,目的是引起学生读图的兴趣,了解"什么是地图"以及"地图的重要性"(其他的学生熟悉的图也可以,笔者此次采用的是所在学校的校园图),目的是通过探索身边熟悉事物,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
比例尺部分的教学重点是关于比例尺计算公式的进一步引申和应用。
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阅读地图册上的三幅地图,学会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法: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
第二个层次,比例尺的应用,通过"做一做"应用比例尺可以量算两地间的实地距离,用比例尺公式可以做换算:(1)一直已知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求比例尺。
(2)已知比例尺和实地距离,求图上距离。
(3)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地距离。
第三层次,比例尺的大小,通过对相同图幅的"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关于两幅图范围的大小、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的详略程度、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得出:(1)如何辨别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即分子为1,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教案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教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3.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1.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观察地球仪,认别经纬线、经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3.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德育目标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
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归纳等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1.地球仪、经纬仪。
2.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第二课时纬线和经线第三课时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
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
那么,学习地理从哪开始呢?(学生议论)对,从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始。
多媒体画面1 浩瀚的太空,星光灿烂。
配上音乐,推出旋转的地球和课题。
[讲授新课]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提出问题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学生回答球体(球形)。
设问过渡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无法看到地球整体面貌的。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学案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感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不畏艰难的探索精神。
2.学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3.观察地球仪,说出它的基本构造,并尝试自制简易地球仪。
学习过程【基础链接】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亮像明亮的圆盘。
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她的全貌;正如苏轼的一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让我们寻着古人的足迹,经历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全过程……【新课学习】学习主题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阅读课本P2-3,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古代人凭直觉认识世界,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怎样的?2.最早证实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什么?3.人类如何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的?4.从这个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二、填出下面用来说明地球大小的数据:地球表面积;地球平均半径;最大周长。
学习主题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三、阅读课本P4-5,认识地球仪。
1.地球仪的定义:人们地球的形状,并且按一定的把它缩小,制做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地球仪的作用:可以方便我们认识地球的,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
【我的问题】请写出你自主学习后发现的问题:【拓展深化】你有自已的地球仪吗?观察它的结构和表面内容,写下你的发现。
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B.直到卫星照片成功拍摄,人们才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C.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D.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足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了2.有关地球形状的说法正确的是()A.天圆地方 B.是个球体 C.是个圆 D.以上说法都对3.下列关于地球大小的数据,描述正确的是()A.地球的极半径约6337千米图1-1B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是6371千米C .地球的体积约12830亿立方千米D .赤道的长度约是8万千米 4.下列有关地球仪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地球仪就是地球本身B .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一定比例缩小而成的C .地轴是地球内的一根轴,离开它地球无法转动D .以上说法都不对 5.人们把地球仪做成标准球体,是因为 ( ) A .为了美观 B .为了便于地球仪转动C .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是相等的D .地球缩小到地球仪大小时,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的差别可以忽略不计二、综合题6.图1-1是“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读图并结合课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一)纬线和纬度1.教材中将纬线和纬度的概念以简述与图释结合的方式呈现。
要求学生明白赤道、纬线及指示方向,南纬、北纬及各自表示方式,低、中、高纬度地区的范围等,并把它们落实在图上。
2.认识纬线和纬度的活动是围绕地球仪而设置,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地球仪,感知纬线的特点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二)经线和经度1.教材将经线和经度的概念以简述与图释结合的方式呈现。
要求学生明白经线及指示方向,本初子午线,东经、西经及各自表示方式等,并把它们落实到图上。
2.认识经线和经度的活动是围绕地球仪展开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地球仪,感知经线的特点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地理学科,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对于纬线、纬度、经线、经度等这些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的难度。
但是因为他们刚刚接触地球及地球仪相关知识,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因此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强的动力。
三、教学目标1.明白地球仪上特殊的点、线、度数等的含义。
2.知道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划分,并能够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3.学会书写和阅读经度、纬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含义及划分,并能够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难点:学会书写和阅读经度、纬度。
五、教学方法只有选择了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把握好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方法:本课时内容教学主要采取讲授法、地图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来展开。
充分使用地图法这种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通过地球仪,传授和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技能,发展记忆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1。
同时考虑到本节内容的难度,故尽量采用小组合作辅助地图法学习,教师加以必要讲解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六、教具准备:教科书,教案(包括教学设计和课件两部分),地球仪(教师1个,学生每人1个),红、黄、蓝三色水彩笔学生每人准备一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2023新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2023新教材)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课时1:地球与地球仪- 课时目标:-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构成- 了解地球仪的基本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构成-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 地球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构成。
2. 温故知新:回顾地球的形状和构成的基本概念。
3. 呈现新知: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仪的图片,并解释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4. 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使用地球仪找出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特征,并进行讨论。
5. 拓展应用: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运用地球仪,确定两个城市之间的方位和距离。
6. 总结归纳:学生归纳地球的形状和构成,总结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 课后作业:完成课堂活动中的题目,巩固对地球形状和地球仪使用方法的理解。
课时2:经纬度与地理定位- 课时目标:- 了解经纬度的概念和作用- 掌握使用经纬度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 教学重点:- 经纬度的概念和作用- 使用经纬度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用经纬度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 教学准备:- 地球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经纬度的作用。
2. 温故知新:回顾经纬度的概念和基本知识。
3. 呈现新知:通过多媒体展示经纬度的示意图,并解释使用经纬度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
4. 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使用经纬度确定不同地点的位置,并进行讨论。
5. 拓展应用: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运用经纬度,找出几个重要城市的地理位置。
6. 总结归纳:学生归纳经纬度的概念和作用,总结使用经纬度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
- 课后作业:完成课堂活动中的题目,巩固对经纬度概念和使用方法的理解。
课时3:石油资源与石油储备- 课时目标:- 了解石油资源的分布和开采利用- 了解石油储备的意义和保护- 教学重点:- 石油资源的分布和开采利用- 石油储备的意义和保护- 教学难点:- 石油资源的开采利用- 石油储备的保护- 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石油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一章 地球(单元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2024)
第一章《地球》一、单元主题本单元的主题为“地球”。
核心主题:本单元的核心主题是地球,主要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和地球仪和地球的运动三个方面的内容。
本单元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入手,涉及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人类对太空探索的过程,紧接着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更好地研究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最后给学生介绍了地球的运动。
从知识的结构来看,知识点是层层深入的,是从宏观到微观的,先讲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然后再讲解地球形状和大小以及地球的运动。
因此本单元的的讲解可以层层递进,让同学们深入对地球的了解。
二、目标与内容2.1课标要求和素养目标本单元一共涉及8条课标。
1.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2.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3.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4.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5.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6.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7.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8.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目标一:通过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目标二: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目标三: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目标四: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如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从而增加对太空探索活动的了解和认识;目标五: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取得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单元教案Lesson plan for unit 1, geography, Grade 7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
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
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
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
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
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
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
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
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
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
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
“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
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
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
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是难点,关键抓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从现象入手,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转的空间概念,明确方向和周期。
设计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模拟“地球公转示意图”让他们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阳的空间位置关系。
体验地轴的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义,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四季的产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通过复习,得出了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
“五带的划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填图并指图说明五带的名称及,划分的依据,通过五带的天文和气候特征,(有时间可做填表、填图,并做整章的练习)。
本课也可以通过看录象、电脑课件、幻灯片强化巩固知识。
然后,总结归纳。
教学设计示例关于“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教学难点:晨昏线的概念。
教学媒体:手电、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教学过程:[导入]:现在大家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体,这个地球是一个行星,它和另外八个行星一起围绕太阳旋转。
人类就住在太阳系中。
但是“发现”这个体系,也就是说,真正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花费了多少世纪的苦功啊?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
(略)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 教师转动地球仪1)地球怎样自转?(绕轴旋转)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
(讨论或学生举例)4)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演示并讲解] 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
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2.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
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3.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演示并提问] 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在日本正在卫星实况直播世界杯足球赛,英国的球迷大概要在什么时间观看?美国纽约呢?[小节]: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讨论]:生活在地球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
(有兴趣,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学生活动]: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
[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时间正午影长(厘米)[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绕轴旋转2.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一天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教学媒体: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变化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
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提问]: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演示] 步骤:(1)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2)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
(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3)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学生活动] 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请观察,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变化?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1.找齐. “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
(鼻尖代表赤道)2.倾斜. 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3.观察. 确定二分二至点。
(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 ---a 眼睛、c嘴、c,d鼻子)4.公转. 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
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5.自转加公转。
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提问]: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读一读:极昼极夜[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节气太阳直射纬度极昼极夜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2日秋分9月23日冬至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板书:二.地球的公转1.绕太阳旋转2.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一年(356天)关于“四季和五带”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四季的产生2.使学生了解五带的划分教学重点: 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教学难点:四季的产生教学过程:[片段][提问]:1.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带来了一天冷热的变化,早晚冷,中午热。
可是一年中同样是正午,夏季和冬季的温度明显不一样,谁能用刚学过的公转的原理解释这个问题?“想一想”先让学生回忆地球公转轨道图,重述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位置。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了地球在公转中,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板书]4.季节变化2.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
(可讨论若地轴垂直公转轨道面,会如何?)[板书]:5.五带的划分[小组活动](4-5人)要求:1.读五带的划分的内容,总结出划分五带的两个依据。
2.画图填写(1)五带的名称(2)五带划分的几条界限3.(每2组分配到一个带)派代表上台,先在黑板上填写自己所在带的名称,划分的界限。
再介绍这个带的特点,太阳照射、昼夜长短、气候、景观、人们的生活、物产等,可参考书上的图片。
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教师指导并点评。
教学板书内容:4.季节变化5.五带的划分地球的自转轴总能对着北极星吗现在地球自转轴的北端正对着北极星,所以到晚上人们只要找到北极星,就可识别东南西北了。
但是,在几千年前或者几千年后,北极星是不是还能给人们指示方向呢?那可不一定。
因为在那个时期,地轴不总是指向北极星。
是北极星自己跑走了吗?不是的。
是地轴本身发生了偏差。
我们知道,地球的赤道部分向外凸出,赤道面与地球绕太阳旋转的黄道面以及与月球绕地球转动的白道面都互不重合。
这样,月球和太阳绝大部分时间都位于赤道以南或以北,它们对地球赤道部位凸出处的引力就必然会对地球产生一个力矩,强迫地球的赤道面向黄道面和白道面靠近。
但是,地球在快速自转着,就象一个飞快旋转着的陀螺,不会随便改变自转轴的指向,即使它掉到地上或把桌子倾斜一下也无妨。
这两种作用力相结合的结果,便使地球的自转轴画出一个以地心为顶的对顶锥,而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保持不变。
这就象您去轻轻地压一下旋转着的陀螺边缘,它就会一边继续飞速旋转,一边绕着原来的轴心摆动一样。
就这样,南北两极指向天空的那个点就会不断地改变位置,把这些点连起来就能画出一个圆。
地极每年在这个圆上只能向西移动很小很小一个距离,25786年左右才能绕这个圆转一整圈,这可真是够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