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课件
中国医学史PPT课件
a
15
• 综合性医著----《外台秘要》 唐 王焘 • 藏医,宇妥·元旦贡布《四部医典》
a
16
医学教育
• 我国正规的医学教育始于南北朝时期 • 较完善的医学教育机构是唐代的“太医署”
科分
医科 针科 按摩科(含伤科) 咒禁科
a
体疗 七年 少小 五年 疮肿 五年 耳目口齿 四年 角法 三年
17
第五章 医药学的突出成就 与医家的创新 (宋—元)
• 代表著作:《儒门事亲》 • 主要学术思想: 1、倡攻邪论。“邪去而元气自复”,“补之适足资寇”,
对攻邪与扶正关系强调攻邪,对汗、吐、下三法应用 的范围很广。 2、发挥了补的含义,认为凡能增益五脏者均可谓之补。 促进病人进补才是真补之道。 3、重视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等致病因素。 提出“达时变”—因时、因势、因地,因人制宜。
(3)提出温病的诊断方法,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疒。
a
47
2、薛雪
字生白,号一瓢,江苏吴县人。
代表作《湿热条辨》
论述湿热病的病因、证侯、发展变化特点 及诊治,是对湿热病专篇论说第一人。
3、吴瑭
字鞠通,江苏淮阴人。
代表作《温病条辨》
创立三焦辨证,指出温病发展过程中有上焦、 中焦、下焦的不同,并认识到三焦辨证与六经 辨证是不可分割的。
明清临证医学的成就
a
54
五、眼科
傅仁宇《审视瑶函》
六、喉科
郑梅涧《重楼玉钥》
(5)人类的疫病和禽兽的瘟疫由不同戾气引起。
(6)痘疹与疔疮等外科化脓感染也是戾气所引起。
a
46
(三)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1、叶桂
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人。
代表作:《温热论》
中国医学史精品PPT课件
医药学起源于 人类劳动实践
第二章 早期的医药卫生 活动与实践
( 公元前21世纪至前476年)
第二章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
( 公元前21世纪至前476年)
社会背景
朝代更替 夏—商—西周—春秋
社会经济 青铜器的推广使用
石工、玉工、骨工、铜工——商代
百工——周代
第一节 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
一、对疾病的认识
第三节 药物学的发展
一、战国以来药物学的发展概况 公元前31年“本草待诏”
二、《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主要成就:载药365种
1、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 2、概括地记述了中药学基本理论:君臣佐使; 七情合和;四气五味;升降沉浮;药物的采集加工 炮制 3、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
第四节 辨证论治原则的确立
清代岭南派画家苏长春所绘医和医缓图。
二、病因学
医和 “六气致病说” 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医和在给晋侯 诊疾时提出,天有六气,阴、阳、风、雨、 晦、明,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 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 疾。这就是著名的“六气致病学说”,为 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
《内经》的基本精神与成就
(一)注重整体观念 人本身,人与自然
(二)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三)重视脏腑经络
解剖基础 (四)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 (五)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
《内经》的价值与影响: 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理论的医著,包括素
问、灵枢两部分。 二、《难经》
成书于西汉 “独取寸口”,寸关尺三部 命门学说,三焦学说
第三章 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 (公元前475年—公元265年)
中国医学史6精品PPT课件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特点: 1.每方详列主治、组成、药物炮制法、药剂修
制法——推广成药!
2.常用有效方剂多为丸、散等剂型;
3.记载大量方剂至今仍为临床常用,如逍遥散 、藿香正气散、牛黄清心丸等;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 《圣济总录》
北宋末年,政府组织医官广泛收集历代方 书及民间方药,历时7年编成的大规模方书。 200卷,方近20,000首,前代方书几乎全 被囊括。
一所太医局卖药所(熟药所),后改为惠民 局;修合熟药业务分离,后为和剂局;南宋 发展为太平惠民局。
▪ 元代:设有广惠司,下设有回回药物院
碑刻 惠民局
五、医药书籍编著刊行
(一)、综合性本草学成就 ▪ 《开宝新详定本草》(《开宝本草》公
元973年)载药983种
▪ 《嘉佑本草》(《嘉佑补注神农本草经 》公元1057年)载药1082种
▪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 现存全面注释《伤寒论》的最早专著 ▪ “以经释论”!
▪ 《伤寒明理论》简明辨析伤寒50证
成无己 《注解伤寒论》
二、《内经》、《难经》整理注释
元·滑寿,著《读素问钞》、《难经本 义》,综合了历代医学家对《内经》、《难 经》注释,辨论比较精确,考证亦较详审。
第四节 医学各科的成就
医疗慈善机构和管理
▪ 安济坊、病囚院、漏泽园、保寿粹和馆… ▪ 安济法:世界上早期颁布的济贫法
二、医学教育
▪ “三舍”升试法(王安石):上舍、内舍、外舍
• 理论考试、医疗技能和医疗得失考核 • 十全为上,十失一为中,十失二为下
▪ 太医学教育(宋徽宗):方脉科(大方脉、小方 脉、风科)、针科(针灸、口齿、咽喉、眼、耳 )、疡科(疮肿、折伤、金疮、书禁)
中国医学史-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课件
汇
通
医
唐宗海(1846—1897)四川省彭县人
经 精
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等五种书
义
·
心 图 》
唐宗海主张
①“折衷归于一是”,建立尽善尽美之医 学;
②中西医原理相通,用西医解剖生理知识 印证《内经》等古典医籍;
③重中轻西,厚古薄今。明确提出“中西 医汇通”口号之第一人,但思想上带有尊 经崇古的局限性。
1929年中医存废之争
1925年,中国教育界决定将中医纳入学校体制中。此事报请教育部批准时,以余 云岫为代表的西医界上书教育部,坚决抵制。教育部以此为借口,断然拒绝了中医进入 大学学系的要求。因此,中西医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加深,从而引发了20世纪最大的一次 中医存废之争。
1929年2月23日至26日,南京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会上讨论 了四项关于“废止中医”的提案,最后通过了废止中医案——《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 议案一旦实施,中医的废止便只是时间问题了。因此,在议案及余云岫的《废止旧医以 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公布后,立即遭到中医界的强烈反抗,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 反响。
最早接受西医学的中医学家王学权1728172818101810著书著书重庆堂随笔重庆堂随笔肯定西医解剖学肯定西医解剖学中国医学史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42一中西医汇通派及主要代表医家明确主张中西汇通的代表人物唐宗海1846184618971897朱沛文约生于朱沛文约生于1919世纪中期世纪中期张锡纯1860186019331933恽铁樵1878187819351935一中西医汇通论一中西医汇通论中国医学史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43明确主张中西汇通的代表人物唐宗海18461897四川省彭县人一中西医汇通论一中西医汇通论中国医学史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44唐宗海主张折衷归于一是建立尽善尽美之医中西医原理相通用西医解剖生理知识印证内经等古典医籍
中国医学史4-7章PPT课件
《 医 林 改 错 》 书 影
-
王清任画像
60
第七章 近百年的中国医学
公元1840年-1949年 (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61
第一节 西方医学的传入及其影响
❖ 西医发展三个阶段
希腊经验医学 (公元前6-4世纪)
近代实验医学 (15世纪-19世纪)
现 代 医 学 (19世纪末)
-
62
❖ 西医传播的形式
“补土派”
-
44
六、朱震亨——相火论
代表著作:《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 主要学术思想:力倡“相火论”基础上 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
❖ 火 君火—心
相火—肝、肾、膀胱、三焦
“相火” 有常--“人非此火不能有 生”
有变--易妄动--煎熬真阴
❖
治疗上倡滋阴降火,故称“滋阴派”。 -
45
第六章 中医学的鼎盛与 创新
刘昉《幼幼新书》,载三关指纹检察法。
-
37
❖ 七、法医学 ❖ 宋 宋慈,《洗冤集录》5卷
--法医学专著
-
38
第五节 金元医家的创新
-
39
❖ 两大医学流派:
河间学派 易水学派
❖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 张从正 李杲 朱震亨
-
40
一、刘完素——火热论
❖ 个人简介: 字守真,号宗真子,又号通玄处士 金代河间人 刘河间 河间学派
❖ 主要内容及成就:
❖ 1、共54卷,分为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
载药844种。
❖ 2、记述药物分类、性味、功能、主治等,补 充新药及外来药物。
❖ 3、文图并茂
---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诊断方法
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 、切四种诊法,注重对患者进行 全面的整体评估;西医则以病史 、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为主, 注重对疾病的客观认识。
治疗手段
中医的治疗手段包括中药、针灸 、推拿等,注重整体调节和机体 内环境的平衡;西医则以药物治 疗、手术治疗为主,注重对疾病 病灶的消除和根治。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02
古代医学的发展
中药的发展历程
01
天然药物时期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通过采摘、狩猎 等方式利用自然界存在的药物,开启 了中药的起源。
02
经验医学时期
随着人们对药物性质、作用和配伍的 深入了解,中药逐渐形成了以四气五 味、升降浮沉等理论为基础的应用体 系。
03
经典医学时期
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经典医学著作的指导下,中药的理论 和应用得到了系统总结和发展。
华佗(三国):<华氏中藏经>
01
首创用全身麻醉施行手术。
03
02
中国古代的名医之一,精通内、外、妇、儿 、针灸各科。
04
孙思邈(唐代):<千金方>
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有“药王”之称。
05
06
著作《千金方》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近现代医学名人及其成就
林巧稚(1901-1983):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奠基 人之一
差异。
古代医学的分支与流派
经方医学
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强调 以六经辨症、以八纲论治,形成 了独特的经方医学流派。
温病学派
以叶天士、吴鞠通等为代表,强 调“外感必从热化”,注重清热 解毒、养阴生津的治疗方法。
寒凉学派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2023-11-05CATALOGUE目录•中国医学史概述•中国传统医学•中国近代医学•中国现代医学•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与事件•中国医学史上的学术流派与传承•中国医学史上的文化交流与融合01中国医学史概述起源中国医学起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的商代。
在古代,医学与巫术密不可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医学逐渐从巫术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学科。
要点一要点二发展中国医学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逐渐形成,出现了《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等著作进一步丰富了中医理论。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古代医学之大成,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药学巨著。
中国医学史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医学史的主要流派与思想主要流派中国医学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个流派,如伤寒派、温病派、寒凉派、补土派等。
这些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医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思想中国医学史上的主要思想包括整体观念、辨证施治、藏象学说等。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藏象学说则认为人体内部各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中国医学在多个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中国医学在理论上提出了整体观念、辨证施治、藏象学说等思想,为后世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中国医学在实践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如中药、针灸、按摩等。
此外,中国医学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参考。
贡献中国医学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医理论和方法逐渐被世界各地所接受,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将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险体系,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的国际化和普及化。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情发展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气血理论
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 础,强调对气血的调节和保养。
脏腑理论
将人体分为脏、腑、经络等几部分 ,强调脏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中药方剂的组成与疗效
方剂组成
中药方剂由君、臣、佐、使四个部分组成,强调药物之间的相互配伍和协同作用。
未来,中西医结合将继续发挥重要作 用,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具体而言,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范围将 更加广泛,研究方法将更加先进,临 床应用将更加普及,同时还将注重培 养中西医结合的人才队伍,加强中西 医结合的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中医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和推广, 成为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医学疗 法之一。
03
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古代名医的生平与成就
华佗(145-208年)
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发明了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剂,还创作了《青囊书 》、《麻沸散》等医学著作。
张仲景(150-219年)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创作了《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发展了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医临床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医的传承和发展
中医的起源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中医传承和发展
中医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 同的流派和理论体系,如伤寒学派、温病 学派等。这些流派和理论体系在不断完善 和丰富的同时,也为中国医学史的发展做 出了重要贡献。
02
中国医学史的发展历程
04
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古典医籍的版本与校勘
《黄帝内经》
中国医学史PPT课件
标志着中医学理 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14
补
充 了 《 内 经 》 之 不 足 。
在 脉 学 和 经 络 学 方 面
15
定
了
中 药 学 基 本 理 论 。
药 物 学 专 著 , 奠
16
理著 论, 体确 系立中 。了医
辨学 证临 论床 治专
17
三国初期著名医家
华佗 医家传记---
18
黄疸病流传较广,华佗用了三年时间对茵陈蒿的 药效作了试验,决定用春三月的茵陈蒿嫩叶施治, 救治了许多病人,民间因此而流传一首歌谣:
39
十一、近现代:
中医药事业、教育、科研取得长足进步 和发展….
40
附录一
活血化瘀学术流派 及其研究进展
41
血瘀证
Blood-stasis Syndrome (BSS)
(血流不畅,血液淤滞的一种证候) ▪ 具有中国传统医学特色的一种综合征诊断 ▪ 国际传统医学界认同涉及病种多,临床实践指导意义重
处 , 若 疾 发 结 于
量 , 针 灸 不 过 数
识 分 铢 , 不 假 称
剂 不 过 数 种 , 心
精 于 方 药 , 处
”
后
汉
书
·
华 佗 传 》
28
华佗《青囊经》医书手抄本(图)
2002年经大连国际商 品拍卖中心鉴定,大连 市民张吉庆祖传的华佗 《青囊经》医书手抄本, 共100页,用细毛笔手 抄于1896年,纸张粗糙 透明。
“ 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世切记牢 , 三月茵陈能治病,五月六月当柴烧 ”
19
创用了夹脊穴 ,“ 点背数 十处,相去一寸或五寸…… 灸处夹脊一寸上下” 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
中国医学史课件
清明上河图
宋代的市井生活,有四处反映了我国当时医学的盛况 一处描绘了当时的医药世家赵太丞家。既是一家诊所,又是一家 生熟药店。门前竖起4座高出屋檐的布制大路广告牌“本堂法制应 症煎剂”八个大字。
画中的一个儿科诊所,门前挂着一个挑子,上面写着“专治小儿 科”。堂内坐着一位医生,旁边有一人领着小孩请医生诊治。 另一家诊所大门上挂着“小儿科”招牌,门前等待就诊的人很多。 图中还有一处骨科诊所。门前竖起的招牌上写着“专门接骨”字 样。
第一节 医政设施的进步
校正医书局
翰林医官院 开设国家药局 校正医书局 太医局
一、改进医事管理
宋初设立了翰林医官院 专职医药行政 医官选拔 1. 年龄40岁以上,考核优秀者
2. 师授者
一、改进医事管理
宋初设立了翰林医官院 专职医药行政
设立医疗慈善机构
安济坊:拯疗家贫者 养济院:收四方宾旅患者 福田院:收老疾孤寡者 慈幼局:收养弃婴 漏泽园:家贫无葬地者
(二) 专业分科较细,学生数有增加
时间
科目
学生人数
嘉佑五年 (1060)
大方脉、小方脉、风科、产科、眼科、 120
疮肿、口齿兼咽喉、金镞兼书禁、疡 肿兼折伤
熙宁九年 方脉科(大、小方脉、风科)
300
(1076) 针 科 (针灸、口齿、咽喉、眼、耳)
疡 科 (疮肿、金疮、书禁、折伤)
元丰年间 大方脉、风科、小方脉、产科、眼科、 300
理 学---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
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清中期后渐衰。 广义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 狭义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
说,即程朱理学。 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批判佛、道哲
医学史-课件-(全)
医学特点:医学与宗教相混 合对早期医学的考察主要根据 《荷马史诗》与神话。
战地军医手术
《荷马史诗》
( BC1100-900) ,
是该时代唯一留给现代 人可考证的典籍,记载 了当时战争的情况,介 绍了军队中有军医、战 地救护人员,记述了战
日本著名医 科大学—杏
林大学
“建安 三神 医”?
(
“你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来源?
壶 翁 药 不 二 价 ? )
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
何谓“橘井泉香”?
苏耽 郴州
跨鹤升仙
六、古希腊医学(Greek Medicine)
古希腊医学的分期
第一阶段:图腾崇拜和原始宗 教阶段
荷马时代(Age of Homer BC1100-900 )
塞尔萨斯 (A.Celsus,公元1世纪)
●世界上最早用拉 丁文写医书的医 学家
● 《论医学》 炎症特点:红肿 热痛
●百科全书学说派
诚挚地承认自己所犯 的过错,对于一个有大智 的人来讲是必然的
罗马医学的高峰?
---盖 仑
Galen,130-200
生于希腊;
14岁开始学习数学和哲学 17岁学医,从师著名解剖 学家萨提拉斯;
●强调自然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认为医生新到一处必须了解当 地气候、环境、生活方式,在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做参 考 ●强调病人而非疾病,强调观 察而非理论,强调尊重事实而 非照搬书本 ●认为人体各部分是联系统一 的;局部疾病对整体反应;医 生应全面观察。
医学生宣誓传统的由来?
“希氏面容”?
------临终面容
相关的几种哲学 思想的诞生对中医学 提供了理论借鉴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
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给中医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中医学需要 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积极吸收现代医学的优点和成果,形成更加完善、科 学、实用的医学体系。
中医药学的创新与发展方向
创新
中医学需要不断创新,包括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服务模式 创新等方面。例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药进行深入研 发,提高中药制剂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推动中药的现代 化进程。
04
黄帝
被誉为中医之祖,他对内经进 行整理和总结,奠定了中医理
论基础。
扁鹊
被誉为神医,他首创了四诊法 ,并著有《难经》。
张仲景
被誉为医圣,他著有《伤寒杂 病论》,该书是中医临床医学
的经典之作。
华佗
被誉为外科圣手,他发明了麻 沸散,并首创了五禽戏。
经典医药著作及其价值
《黄帝内经》
该书系统地总结了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 为中医临床医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病因病理学说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由于外因和内因 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外因包括六淫 和疠气,内因包括七情和饮食等。
中医学的历史地位与贡献
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形成了独特的理论 体系,为人类健康做出了 重要贡献。
临床实践经验丰富
中医学积累了丰富的临床 实践经验,为治疗各种疾 病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融合了多学科知识
中医学融合了哲学、天文 、地理、气象等多学科知 识,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 出了贡献。
02
CATALOGUE
中医学早期发展历程
商周时期的医学
甲骨文中的疾病记载
商代甲骨文中有许多关于疾病的记载,这些记载反映了商代人们 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方法。
青铜器与医药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青铜器在医疗方 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如针灸、外科手术等。
中国医学史(全)ppt课件
• 概括地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 味等药物学理论。
中国医学史(全)
23
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成书于东汉末。
• 张仲景的生平
中国医学史(全)
21
黄帝内经的内容与成就
• 阴阳五行学说 • 藏象经络学说 • 病因病机学说 • 诊法治则学说 • 针灸运气学说
中国医学史(全)
22
《神农本草经》——现存第一部药书
《神农本草经》三卷,大约成书于东汉。
《神农本草经》的内容 • 365种药物:植物药252味、动物药67味、
矿物药46味。 • 分上中下三品:
中国医学史(全)
32
三
中医药学的全面发展
(公元265~960年,西晋~五代)
1、医学理论的提高 2、方书编撰 3、药学的成就 4、临证医学的显著进展 5、中外医学交流
中国医学史(全)
33
朝代年限:(695年)
• 晋:265~420==156年
• 西晋:265~317(280年灭吴后统一) • 东晋:317~420
中国医学史(全)
12
2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夏~春秋)
药物知识的积累和酒的应用以及汤液的制作 对中医药制剂影响深远。 • 药物知识的积累
• 《周礼》、《诗经》、《山海经》、《离骚》
• 酒的应用:夏·仪狄造酒 醫 • 汤液的制作:商·伊尹创制汤液
中国医学史(全)
13
中国医学史(全)
• 气、精、神:《管子》 • 阴阳:《周易》 • 五行:《尚书》 • 天人相应:《礼记》《管子》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李时珍
世界影响
该书集明及历代本草之大成,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巨著之一。
世界地位
1596年,《本草纲目》传入日本、朝鲜、南洋、欧洲等地,被公认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之一。本书自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医药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
《傅青主女科》
傅青主所著的《傅青主女科》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妇科医学著作,该书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妇科临床经验,对后世妇科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伤寒论
主要论述杂病的辩证论治,涉及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及治疗方法。
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药物学经典
成书于东汉时期,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的中药学成就。
1
《难经》
2
3
成书于东汉至三国时期,主要论述了脉诊、针灸、病因、病机等方面的中医理论。
经典医著
将脉象归纳为27种,提出“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对后世中医脉诊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早期医学典籍
内容丰富
影响深远
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前者侧重理论阐述,后者侧重实践应用。
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医学的“四部经典”之一。
03
《黄帝内经》
02
01
东汉张仲景所著,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果,创立了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
医学巨著
主要论述伤寒病的辩证论治,为后世中医治疗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补土学派
总结词:研究脾胃病及内伤虚损病
主要著作:《脾胃论》
代表人物:李杲
学术特点:重视脾胃,主张“补土生金”,强调饮食调理
滋阴学派
总结词:研究内伤阴虚病
中国医学史绪论课件
生并进行医学教育。
私立医学校
02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民间机构和私人开办了医学校,如明代
“三因书院”。
传统师承制
03
在古代,医学传承主要以师徒传承为主,通过口传心授、临证
示范等方式进行医学教育。
现代医学院校
现代医学教育体系
自20世纪初开始,中国逐步建立了现代医学教育体系,包括本科、硕士、博士等多个层次 。
《伤寒杂病论》
总结词:中国古代医 学典籍之一,系统总 结了伤寒和杂病的病 因、病理及诊治方法 ,对后世医学发展具 有重要影响。
详细描述
1. 形成背景:该书约 成书于东汉时期,作 者张仲景为东汉名医 ,以六经辨伤寒,以 脏腑辨杂病。
2. 内容特点:分为《 伤寒论》和《金匮要 略》两部分。前者论 述了伤寒病的病因、 病理及诊治方法
药王孙思邈
总结词
医药学家,著《千金方》,重视预防医学。
详细描述
孙思邈,是唐朝时期的医药学家,被尊为“药王”。他著写了《千金方》,该书 是一部百科全书的医学著作,重视预防医学,对于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04
中国医学史绪论中的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
01
02
总结词:中国古代医学 典籍的代表之一,包含 了丰富的医学思想和临 床经验,对后世医学发 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医学院校的建立与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得以建立和发展,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医 学院等。
医学专业设置
现代医学教育体系中,专业设置逐渐完善,包括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等多个专 业。
中西医结合教育
01
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兴起
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开设了中西医结合专业
中国医学史绪论-PPT课件
概说中医
一、中国医学越来越走向世界 二、中医为什么能流传下来 三、中医为什么管用 四、独特的疗法 五、学习中医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医为什么能流传下来 我国有不间断的文字记载的历史
中医为什么管用
中医的特点是: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 针灸
学习中医史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中医学”指中国传统医学(主要为汉医
2.中医具有完整的哲学框架和缜密 的理论体系
3.中医学是一种古代经验医学,几千 年发展使其完善程度大大超过其他古 代医学
4.关于中医现代化问题
一、什么是医学史
概念
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 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 科。
绪论
二、中医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医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原始 社会
“封诊式”: 法医检验鉴定的标准格式。
四、战国至三国时代:
1. 发明了外伤创口的药物和酒剂消毒剂; 2.《五十二病方》
①水银制剂治疗癣疥; ②手术治疗痔瘘病。 3. 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4.发现三联律脉(《足臂十一脉灸经》) 5.腹腔穿刺放腹水(《黄帝内经》 6.华佗“麻沸散”
五、晋 代:
元代 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 发明了外科缝合用的缝合曲针。
九、明代至清代: 明代——发明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 明末——世界上最早提取生物碱:乌头碱
十、近现代:
中医药事业、教育、科研取得长足进步 和发展….
八、宋元时代:
宋代
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
宋
·
八、宋元时代: 针
宋代
灸
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铜书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医学史
• 五、外伤科 • 宋 《卫济宝书》最早记载“癌”字
• 悬吊复位法-- 元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中记载,对颈椎骨折脱位进行牵引复位的方 法,是伤科史上的创举。
中国医学史
• 综合性医著----《外台秘要》 唐 王焘 • 藏医,宇妥·元旦贡布《四部医典》
中国医学史
医学教育
• 我国正规的医学教育始于南北朝时期 • 较完善的医学教育机构是唐代的“太医署”
医科 分 针科 科 按摩科(含伤科)
咒禁科
体疗 七年 少小 五年 疮肿 五年 耳目口齿 四年 角法 三年
中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
医史教研室
中国医学史
第四章 医药学的全面发展 (西晋-五代 ) 公元265-960年
中国医学史
第一节 医学理论的提高
• 一、古医籍的整理和注释 对《内经》的整理、注释 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注释
• 二、脉学的总结和普及 • 三、病因证候学的探索
中国医学史
对《内经》的整理注释
齐梁间 全元起《素问训解》
中国医学史
第三节 临证医学的发展
• 一、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 皇甫谧,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1、系统整理人体腧穴
腧穴349个,双穴300个,单穴49个 2、提出分部划线布穴的排列穴位方法 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 4、总结了临床针灸的治疗经验,按病论穴
中国医学史
妇产科
--最早整理《素问》
隋唐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首创全面分类
唐 王冰《注黄帝素问》(《次注》)
--影响较大
中国医学史
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注释
《伤寒杂病论》因战乱离散 魏晋 王叔和首次对其搜集、整理、编次 唐 孙思邈于《千金翼方》中整理《伤寒论》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首创方、证、治结合研究《伤寒论》的方法
• 唐·昝殷《经效产宝》 -----现存第一部妇产科专著
对胎动不安,提出安胎有二法: 因母病以动胎,但疗母疾,其胎自安; 缘胎有不坚,故致动以病母,但疗胎则母瘥 对于难产,“内宜用药,外宜用法”
中国医学史
小儿科
• 唐太医署于医科中专设儿科 唐《颅囟经》----现存最早的儿科专书 最早提出小儿体质“纯阳”学说 首次记载用烙法断脐预防小儿脐风
中国医学史
第二节 古医籍的整理与研究
校正医书局----北宋设立的搜集整理校勘 古医籍的机构,为当时医学的发展和后世医 籍的传播作出重要贡献。
宋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现存全面注解《伤寒论》最早的专著
中国医学史
第三节 药物学的发展
• 973年《开宝新详定本草》 • 974年《开宝重定本草》(《开宝本草》) • 1060年《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嘉祐本草》)
对症候描述细致而准确 记载了当时医学发展的新成就
中国医学史
• 第二节 药物学的进步
最早的国家药典----《新修本草》 最早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经集注》 梁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 我国现存第一部炮制学专著----《雷公炮炙论》 东汉 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最早的炼丹著作
第五章 医药学的突出成就 与医家的创新 (宋—元)
公元960-1368年
中国医学史
社会背景
北宋(960-1127) 金(1115-1234) 南宋(1127-1279) 元朝(1271-1368) 大都 文士、士人知医、宋出现儒医
中国医学史
第一节 医政设施的进步
一、改进医事管理 二、开设国家药局 三、发展医学教育
中国医学史
二、脉学的总结与普及 魏晋 王叔和《脉经》
--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确立 寸口脉法 归纳 二十四种脉象 阐述不同脉象的临床意义,将脉与证统一起来
中国医学史
三、病因证候学的探索 《诸病源候论》--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
隋 巢元方 对疾病的记载广泛而详确 在病源认识上颇具科学性
传染病起自 乖戾之气 寄生虫病 过敏性疾病,漆疮
--载“秋石”制法。 • 元代 忽思慧 《饮膳正要》 --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与食治疗法专书。
中国医学史
第四节 临证各科的突出成就
中国医学史
• 病因病机学
•
陈言(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三因致病说”: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 诊断学
•
崔嘉彦《崔氏脉诀》
•
施发《察病指南》,创制33种脉象图。
中国医学史
第四节 综合性医著
• 肘后救卒方----晋·葛洪 (1)对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对天花病、沙虱病的
认识,是世界最早的。 (2)“以毒攻毒”防治疾病。首创用狂犬脑组织敷帖在
被咬伤的创口上,以防治狂犬病的方法,是免疫 学思想萌芽。 (3)所载治法“简、便、验、㾾”。
中国医学史
• 孙思邈《千金方》的主要成就: (1)重视医德修养,详论医德规范 (2)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方6500余首 (3)重视妇女、儿童疾病的诊治 (4)强调综合治疗 (5)对药物学深入研究 (6)倡导积极养生,强身长寿 (7)整理研究《伤寒论》
中国医学史
1061年 苏颂《本草图经》20卷,载药780条, 933幅药图,第一部刻版药物图谱
1082-1108年 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载药1558种--宋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
《本草纲目》的蓝本
中国医学史
• 寇宗奭《本草衍义》 • 张元素《珍珠囊》
--倡药物归经说、引经报使说。 • 《苏沈良方》、《证类本草》
中国医学史
外科
• 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
讲求辨证论治 痈疽辨脓法和排脓术
中国医学史
骨伤科
• 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
(1)系统记述了骨折的治疗常规 (2)骨折复位固定,提出“动静结合”原则 (3)“椅背复位法”,整复肩关节脱位 (4)收载40余方,内、外多法,后世伤科基础
•
杜本《敖氏伤寒金镜录》,以《敖氏验舌法》
为基础,绘36种舌象图谱,现存第一部文图并用
的验舌专书 。
中国医学史
• 针灸学
• 宋 王惟一 铸两具铜人 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载腧穴657个 • 宋 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 宋 窦默《标幽赋》 • 元 滑寿《十四经发挥》督脉、任脉
中国医学史
• 四、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