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相对于丑而存在的
美丑形的辩证案例
![美丑形的辩证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d41b3a6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4e.png)
美丑形的辩证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美丑,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从外貌到品德,都可以用美丑来评判。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美丑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
美丑并非绝对的概念,而是一种主观价值观的评判。
有些人认为美丑是客观存在的,有些人则认为美丑是相对的,因人而异。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进行辩证的思考,既不能片面地看待美丑,也不能将其绝对化。
让我们从外貌谈起。
外表是我们与他人相遇时最先看到的东西。
美丑外貌在社会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貌的人往往更容易得到他人的青睐和认可。
美貌可以是一种相对的概念。
有些人认为美貌是对称、端庄、气质出众的外貌,而有些人认为美貌是自信、善良、笑容可掬的外貌。
我们不能片面地以外貌来评价一个人的美丑,更应该从内心素质、人格魅力等多个角度来看待一个人的美丑。
美与丑不仅仅是外表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品质。
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一个人的品德往往比外貌更能展现出美丑的光辉。
美德如孝顺、善良、正直等都是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美与丑时应该考虑的因素。
一个外表平凡的人,但内心充满善良和正直,也会让人感到美丽动人。
而一个外表华丽的人,但内心却丑陋不堪,那么他的外表再美也会被其内心的丑恶所抹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被外表所迷惑,盲目地以貌取人,从而产生了一种对美丑的片面看法。
如果我们能够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待美丑,那么我们就能更全面地认识一个人,更好地运用美丑的概念。
美与丑并非对立,而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在一个全面的视野下,我们才能更准确地评价一个人的美丑。
在现代社会,美丑的概念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扩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我们对美丑的认识也在逐渐拓展。
美丑不再局限于外貌和品德,还包括了个人的气质、修养、文化素养等方面。
一个外表平凡的人,但气质高雅,修养深厚,也会让人感到美丽动人。
我们不能将美丑简单地看作外在的表象,更应该从一个更广泛的角度去理解和应用美丑的概念。
美丑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概念,不能以片面的方式去看待。
美与丑的辩证关系美学原理
![美与丑的辩证关系美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68253474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8e.png)
美与丑的辩证关系美学原理美与丑的辩证关系在美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原理。
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特点和规律的学科,而美与丑的辩证关系则是指美与丑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探讨美与丑的辩证关系时,我们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从主观的角度看,美和丑是个体对事物审美价值的主观评价。
美是人们对于事物的正向感受和喜爱,而丑则是人们对于事物的负向感受和厌恶。
然而,美和丑并不是绝对的,它们是相对的、因人而异的。
同样的事物或场景可能引起不同人的美与丑的感受。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点、文化背景、经验积累等因素都会对其审美评价产生影响。
所以,美和丑是主观评价的结果,是人们对于事物感知和认知的个体化反映。
从客观的角度看,美和丑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
事物的美或丑不仅取决于其外在形象,还取决于其内在品质和规律。
艺术作品、自然景观、人物形象等都具有一定的美学标准和规范。
美学原理是根据普遍人们的审美经验总结而来的,它们是对形式、色彩、纹理、结构以及情感、理性等方面的合理性和和谐性的认知。
而丑则是对于这些标准和规范的偏离或违背。
所以,美和丑是事物本身的客观属性,是由其形态、结构、色彩以及与人情感的联系等方面共同决定的。
美与丑的辩证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
首先,美和丑是相互依存的。
没有丑就无法凸显美,美和丑之间的对比可以使美更加突出和鲜明。
相反,没有美也无法认知丑,美和丑的对比可以使人们更清晰地理解丑陋的特点和形态。
其次,美和丑是相互关联的。
美的存在使丑的表现更加鲜明,通过与美的对比,人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丑陋的存在和影响。
同时,丑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衬和强调了美的价值和吸引力。
最后,美和丑是相互作用的。
美和丑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产生一种张力和冲突,从而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和思考。
通过对这种张力和冲突的体验和感知,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美和丑的本质和意义。
总而言之,美与丑的辩证关系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原理。
美与丑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美与丑的主观性与客观性](https://img.taocdn.com/s3/m/f6755809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34.png)
美与丑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美与丑是人类社会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然而,美与丑的定义却常常因为主观性和客观性之间的冲突而变得模糊不清。
本文将探讨美与丑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并尝试找到一种平衡。
首先,美与丑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点和喜好,这使得美与丑成为了一个相对的概念。
例如,对于一幅画作或者一首歌曲来说,有些人可能认为它们是美的典范,而另一些人则可能认为它们是丑陋的。
这种主观性使得美与丑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是因人而异。
然而,尽管美与丑具有主观性,也不能否认它们同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美与丑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喜好,还受到了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例如,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于身材、肤色、面容等方面的审美观点可能存在差异。
在某些文化中,丰满的身材被认为是美的象征,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可能偏好苗条的身材。
这种客观性使得美与丑不仅仅是个体的选择,还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制约。
那么,如何在美与丑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之间找到平衡呢?首先,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审美观点和喜好。
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认为美的事物,并且没有人有权利强加自己的审美标准给他人。
其次,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美与丑并非绝对的概念,而是存在于一个相对的范畴中。
我们可以通过交流和对话来拓宽自己的审美观点,接纳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最后,我们应该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美与丑。
美与丑不仅仅局限于外表,还包括着内在的品质和价值。
一个人的美丽并非仅仅取决于外貌,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善良、智慧和勇气等内在品质。
总结起来,美与丑的主观性与客观性是一个复杂而又多样化的问题。
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点和喜好,但美与丑也受到了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审美观点,同时也要拓宽自己的视野,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待美与丑。
只有在这种平衡中,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的存在,并超越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界限。
美学
![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a8d93f36376baf1ffc4fad21.png)
丑的美学意义:①丑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
没有丑,就不可能有美,美是以人间丑为反衬的。
它和美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又相互转化。
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
一方面,一种新的进步都必须有另一事的亵渎,另一方面,阶级对立产生以来,人的恶劣情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
恶和丑是刺激人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
③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
④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转化成艺术中的美,即“化丑为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的艺术力量。
什么是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答:`非实体性 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也不是精神性的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中;a开放性 即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
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
审美对象的无限性寄居在它的有限个体的存在中,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就根源于它那既与过去沟通又向未来开放的生产性的结构之中。
概述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历史线索。
答:中国古代的美育思想:①上古时期的美育思想是以乐感化。
孔子把乐视为安邦治国的重要措施,美育的目的是通过乐化达到天人和谐;②朱熹认为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是“消融渣滓”的过程,以此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和谐,提升人格,完善人生;③李渔指出戏曲的情节、文词都应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俱擅……中国现代的美育思想:①蔡元培率先引入“美学”一词,他强调了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感情,倡导“以美育代宗教”;②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有着独立存在的价值;③王国维则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
(物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美学]浅谈对美学中的“丑”的认识
![[美学]浅谈对美学中的“丑”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26feb728c8d376eeafaa31a5.png)
浅谈对美学中的“丑”的认识摘要:从本质上说,丑存在于美学中美的对立面。
美的主体追求是和谐感、愉悦感,最典型的便是古典美的追求,而丑的主体追求是不和谐,反和谐,追求的是痛感。
丑这个概念的发展一直都是伴随着美学史的发展。
丑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在美学中存在,是一种反叛,一种人类心理的自我救赎,它是对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忠实反映,它是严肃的生活态度,且富有思想性,也具有深度与广度。
关键词:美学艺术创作崇高一、什么是丑丑是作为美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主体追求和谐感、舒适感的是美,就像古典美的追求。
古典美学追求形式上的比例适中,追求色彩搭配的协调,追求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融,这些都是对美中和谐美的追求,即使是崇高的追求,也是由痛感转化为快感,最终投入美的怀抱。
反之主体追求不和谐,反和谐,追求的是痛感的那就是我们所说的丑。
从客观上说,未按文化规定的正常形象呈现的感性形象,就是丑。
从主体上说,一个不完善的感性形象从文化规定的标准来说就产生丑感。
从创作的角度说,没有实现或达到自己理想创作意图的文化物品或艺术品,这些物品和作品就是丑。
从这些方面来看,其一,丑是对于正常的负方面偏离;其二,丑的偏离是无奈的结果。
丑不仅在美学中体现建构,也在文化中体现和构成,不仅仅在与正常、美、的联系之中获得自己定义,还和美一起,与真与假、善与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丑在审美中的发展丑这个概念的发展一直都是与美学史同时发展的。
之前,丑都是被大家所排斥的。
当人与自然、与社会秩序开始确立关系时,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人们的审美理想宁静而又单纯,却又形式丰富变化多样,多样性开始慢慢被古人要求统一协调,要求在多样性中寻求统一性,强调矛盾双方互相渗透、妥协。
然而,丑却是客观地存在着的。
丑在美学家的眼里,被作为一个被审视的对象,等待它的命运是如何被改变,化丑为美,这就是最初状态的丑,而这仅存的丑的形态也仅仅是一些形式丑。
丑经创作转变为艺术美。
莱辛在17世纪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丑的处理原则,鲍桑蔡称赞他预告了一个新时代的黎明,而新时代之门正是被丑撞开的。
美丑的辩题
![美丑的辩题](https://img.taocdn.com/s3/m/d665efc3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8a.png)
美丑的辩题正方观点:美丑是主观的,每个人对美丑的定义都是不同的。
因此,美丑是相对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正如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丑陋的女人,只有懒惰的女人。
”这句话说明美丑是可以改变的,取决于个人的态度和努力。
而且,美丑也是多元化的,不同的文化和时代对美丑的定义也是不同的。
比如,在古代中国,丰满的身材被认为是美丽的象征,而在现代西方社会,瘦弱的身材更受欢迎。
因此,美丑是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变迁而变化的。
此外,美丑并不是一个人的全部,一个人的价值和魅力不应该仅仅取决于外表。
正如马克·吐温曾经说过,“美丽是一时的,智慧是永恒的。
”这句话说明,美丑只是外在的一部分,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在的智慧和品德。
因此,我们不应该过分强调外表的美丑,而应该更加关注一个人的内在品质。
反方观点:美丑是客观存在的,有一些标准是普遍适用的。
比如,黄金比例被认为是美的代名词,许多古代建筑和艺术作品都遵循了黄金比例。
此外,科学研究也证明了人们对于某些外貌特征的偏好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对称的脸庞和健康的肤色。
而且,美丑也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和社交。
许多研究表明,外貌对于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婚姻幸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一项研究发现,外表不好看的人更容易遭受歧视,而外表好看的人更容易获得机会和好处。
因此,美丑不仅仅是主观的,它也会对一个人的生活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
总结: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美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有主观的一面,也有客观的一面。
美丑的定义是多元化的,取决于个人的态度和文化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普遍适用的标准。
美丑不仅仅是外在的,内在的品质同样重要。
因此,我们应该在对待美丑的问题上保持开放的态度,不要过分强调外表的重要性,而应该更加关注一个人的内在品质。
美与丑的主观定义与客观标准
![美与丑的主观定义与客观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40307bfc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09.png)
美与丑的主观定义与客观标准美与丑是一个主观而又相对的概念,它们在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定义。
然而,虽然主观定义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美与丑也有一些客观标准可以依据。
首先,美与丑的主观定义与人们的审美观念密切相关。
每个人对美与丑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
有些人可能认为身材高挑的人更美丽,而有些人则认为丰满的身材更有魅力。
这取决于个人的审美观念、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
同时,个人的自信心和态度也会影响他们对美与丑的看法。
一个自信的人可能会发现更多的美,而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可能更容易去发现丑陋。
然而,尽管主观定义起着重要的作用,美与丑也存在着客观的标准。
例如,在自然界中,一些动物和植物具有一定的美感,这可以从它们的对称性、色彩和纹理等方面体现出来。
这种美感不受文化和个人偏好的限制,而是一种普遍的审美标准。
人们常常称这些事物为“自然美”。
另外,艺术作品中也存在着客观的美与丑的标准。
一幅画作或一首音乐作品可以通过其构图、色彩搭配和表现力来判断其美丑。
这些标准是艺术家们通过长期实践和研究得出的。
此外,美与丑也与健康和功能相关。
身体健康的人往往被认为更加美丽,因为健康的肌肤、充满活力的笑容和均匀的体形都是美的象征。
相反,疾病和残疾可能会改变人们对美与丑的定义。
例如,一个失去肢体的人可能会被人们视为有缺陷或丑陋。
这表明美与丑也被一定的客观标准所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美与丑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多样化的文化交流,人们对美与丑的认知越来越多样化。
以往被视为美的标准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例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方社会中瘦弱的身材被认为是美的象征,而现在更加注重健康和自然形态的身体。
美与丑的主观定义和客观标准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
个人的审美观念会受到文化和环境的影响,但一些客观的标准也会对人们的定义产生影响。
美与丑的定义不应该仅限于外貌,还应包括个人品格和行为举止。
相比于将美与丑仅仅视为外在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理解美丑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个人的审美素养,以更全面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
美与丑的定义与辩证
![美与丑的定义与辩证](https://img.taocdn.com/s3/m/ced81f21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0e.png)
美与丑的定义与辩证美与丑,是人们对于事物外在形态及内在品质的评价标准。
然而,这种评价标准并非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受到个体意识和文化制约的。
美丑的定义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文化中具有差异性。
本文将从哲学、文化和心理学角度对美与丑的定义进行探讨,并提出美与丑的辩证关系。
一、美与丑的定义美与丑的定义是一个主观评价,因此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能够适用于所有的人和事物。
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看来,美就是善的外化,是道德和伦理的体现。
而丑则是恶的象征,是道德和伦理的背离。
他强调了美的普遍性和超越性,并认为美是真理和存在的意义。
然而,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美和丑则被看作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事物内在的完善和调和,而丑则是事物的缺陷和不和谐。
他通过对于事物的本质和功能进行分析,得出了美与丑的定义。
在不同的文化中,美与丑的定义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常常与纯洁、和谐和高尚相联系。
传统文人将美与诗画、音乐和礼仪等文化形态联系在一起,认为美是内心的升华和人性的发展。
而西方文化中,美与个人的审美反应和个体意识更为密切相关。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美与多样性、反叛和变异成为了一种审美概念。
二、美与丑的辩证美与丑的辩证关系是指在美和丑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美的存在意味着丑的存在,丑的存在也为美提供了对比和衬托。
没有丑,美将无从辨识。
首先,美与丑是相对的。
美和丑并非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相对比较中产生的。
无论是音乐中的高音与低音、颜色中的明暗对比,还是人们对于其他人的评价,都依赖于美与丑的对立。
正是因为存在丑的存在,美才显得更加动人,更加令人难以抗拒。
其次,美与丑是相互转化的。
美和丑并非是绝对不变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有时美与丑之间只有一线之隔,取决于个体的观察角度和文化背景。
例如,某些文化中认为肥胖是美的象征,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认为瘦弱才是美的标准。
这种相互转化使美与丑的定义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
论雨果的美丑对照理论及其在近现代美学史上的意义
![论雨果的美丑对照理论及其在近现代美学史上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9a9d31b4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c4.png)
论雨果的美丑对照理论及其在近现代美学史上的意义王琼(王琼: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讲师,哲学硕士。
研究方向:美学方法论)雨果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也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
1827年发表的《〈克伦威尔〉序言》被称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在文学批评、美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在该序中,雨果提出了一套新的美学原则:美丑对照。
这一理论在西方近现代的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美丑对照理论的形成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摧毁了法国封建制度的基础,带来了激烈的思想文化斗争。
新的资产阶级思想和旧的封建意识在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碰撞。
这种碰撞首先敏感地表现在作家的头脑中。
自由、平等、博爱深入人心。
浪漫主义站在古典主义的废墟上,反对束缚和教条,在新时代应运而生。
《〈克伦威尔〉序言》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宣言书和纲领,在此序中雨果论述了美丑对照原则。
他居于历史的高度,批判了古典主义僵死的戏剧内容和束缚作家手脚的“三一律”,历数古典主义的种种弊端,提出美丑对照原则这一浪漫主义创作思想的核心。
生活是广阔丰富的,文艺要反映生活。
古典主义在创作中,多是从古希腊、罗马的历史中选取题材,从而塑造他们理想的英雄人物。
他们认为艺术只能反映生活中的崇高,优美,光明的事物,而不能写滑稽丑怪。
在他们看来。
滑稽丑怪是不美不合理性的,并有损古希腊、罗马的一些英雄人物形象。
雨果认为“世界上,历史上,生活里和人类中的一切,都应该而且在舞台上得到反映”,“存在于自然中的一切也存在于艺术之中”,古典主义严重束缚了作家的手脚,只准表现“优美”、“崇高”事物,一切平凡庸俗丑陋的东西都被拒之门外。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挑战性的提出“滑稽丑怪作为优美崇高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美与丑的对立与统一
![美与丑的对立与统一](https://img.taocdn.com/s3/m/38a10d09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43.png)
美与丑的对立与统一美丑是人类对世界的两种不同观察角度,也是主观感受的折射。
然而,美与丑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可以统一在一起的。
在人们的审美观念中,美是指那些令人愉悦、引人注目和令人愿意接近的事物,而丑则指相反。
然而,美与丑并不是绝对的概念,它们是相对的,因为每个人对美与丑的理解是基于个体的思维和经验。
首先,美与丑之间的线条往往很模糊。
人们常常认为对立的事物之间有明确的分界线,然而在美与丑之间并不总是如此。
有时候,一些看似丑陋的事物,却能在某些角度上让人感到美。
比如,一场破旧的城市街区,在某人眼中可能代表着历史和文化的沉淀,因此被视为一种美。
另外,美和丑中的某些特征也能够相互融合。
人们常常将美与丑的特点混合在一起,形成独特而吸引人的美丽。
如有些人喜欢鸟类的颜色斑斓的羽毛,而不介意它们在飞行中的不协调和笨拙。
这种美与丑的统一,不仅体现在自然界中,也能够在人类的艺术创作中找到共鸣。
其次,美与丑之间的矛盾往往是人们内心的斗争。
在人类社会中,美被广泛认同,而丑则被排斥甚至歧视。
这种偏见源于对美的追求和渴望,以及对丑的厌恶和拒绝。
然而,美与丑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
正如没有丑就没有美,没有美就没有丑。
“美中有丑,丑中有美”,二者之间互为存在,互为衬托。
没有对比就没有鲜明的界定,没有丑陋的事物,人们对美的追求也就没有了动力。
只有当人们接受和理解丑陋,才能更深刻地欣赏美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美与丑的统一需要开放和多元的思维方式。
美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它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元素和特征。
仅仅局限于一种观点,会使我们对美的探索变得狭隘。
因此,我们需要拥抱多元化的审美观念,包容不同的美学标准和个体喜好。
对于每个人来说,美和丑的界定是个人的主观感受,是受到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个人经验等多种因素影响的。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的碰撞和交流,这也促进了美与丑的统一。
美与丑的对立与统一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话题。
论美丑的二重性
![论美丑的二重性](https://img.taocdn.com/s3/m/77dca80602020740bf1e9b03.png)
论美丑的二重性美与丑都是美学的基本范畴,它们又是一对矛盾,共处于统一体中的美丑双方,究竟如何获得存在的理由,又如何斗争发展,在斗争中展示自身的属性,我们又如何认识它们的变异规律,是美学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美的自身,丑的自身,美丑双方各具有什么二重性,如何科学地给予解释,是关系审美评价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在这方面略作探讨。
一、美丑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1)正如发展过程中的事物一样,相对中有绝对,绝对中有相对。
审美客体,作为客观存在,它是绝对的;而美的客观性,却是随着时代、民族、阶级的不同而不同,故而美的客观性又是相对的、历史的、发展的。
在相对的客观性中又有绝对的存在。
反之,丑也如此。
相对性为质的变异性,绝对性为质的稳定性。
如果我们只看到相对性的一面,而否认绝对性的一面,那就会陷于相对主义,弄得美丑不分;如果只承认绝对性,而看不到相对性,那就会走上形而上学,把美丑的客观性当成凝固不变的,就会妨碍我们去创造美、追求美,暴露丑、贬抑丑。
没有比较,就无从鉴别。
美丑的相对性,归结为对无数审美客体的相互比较,在比较中鉴别。
"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审美评价就是比较鉴别的手段。
被列宁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
"(2)中国古代对美人的描写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朱则太赤,敷粉则太白",然而"如果非洲画家画美女神,他一定把她画成黑颜色、厚嘴唇、平滑的鼻子、羊毛似的头发"(3),这二者之间审美观的差距竟然这么大,可见,美丑的客观标准相对存在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人们的审美观中。
我们不能不论何时何地用划一的尺度去衡量,但是,它又是与整个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统一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经验基础之上,所以又是绝对的,不为主观随意性所左右的。
美与丑的解释
![美与丑的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5949caf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da.png)
美与丑的解释
美与丑是两个相对的概念,通常被用来描述事物的外表和内在品质。
美通常指的是事物具有吸引力、优美、令人愉悦的特质。
它可以是外在的美丽,如容貌、身材、服饰等,也可以是内在的美丽,如性格、品质、智慧等。
美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激发人们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而丑则指的是事物缺乏吸引力、令人不悦或丑陋的特质。
它也可以分为外在的丑和内在的丑。
外在的丑可能表现为容貌缺陷、身材矮小、穿着不得体等;内在的丑可能表现为恶劣的性格、低下的素质、缺乏同情心等。
丑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通常会让人感到不悦或反感。
需要注意的是,美与丑的标准和感受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都有所不同。
同时,美与丑也不是绝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一个事物在外表或内在品质上的美与丑也会随着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此外,美与丑的评价也受到文化、社会背景、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人对美的定义和标准也有所不同,如西方文化注重人体美,而东方文化则更注重内在品质的美。
个人的经历和价值观也会影响人们对美与丑的评价和感受。
总之,美与丑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涉及到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评价,同时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评价美与丑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外在和内在的品质、文化和社会背景、个人经历等,以形成更为客观和全面的评价。
1。
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化丑不能为美━━论美与丑的肯定及否定之情感结构之于艺术的本质
![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化丑不能为美━━论美与丑的肯定及否定之情感结构之于艺术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beb553ab453610661fd9f418.png)
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化丑不能为美━━论美与丑的肯定及否定之情感结构之于艺术的本质从横向上来看,一是关于丑的艺术或艺术中的丑的表现的研究;二是关于丑的美学,或者称之为丑的哲学的研究。
从纵向上来看,丑及其丑学的独立突现是由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即随着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兴起,丑在艺术中开始取代美而占据了主角的位置,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与此相适应产生了与美学具有同等地位的丑学。
栾栋博士认为从1750年到2050年的三百年间,西方的美学呈现出正、反、和的发展轨迹,“也就是说1750-1850年是西方美学的正题阶段,1850-1950年是西方美学的反题阶段,1950-2050年是西方美学的合题过程。
”①正即对美的张扬,反即丑的突现,合即两者的扬弃。
但在论述到丑的美学价值时,并未回答亚里斯多德的疑问,一方面仍然是以丑衬美、以丑显美和化丑为美的传统观点,概括地讲即化丑为美论;另一方面,就是以黑格尔以来的异化理论为基础和方法论的对社会丑恶的批判和否定,概括地讲即异化否定论。
也就是说正是由于西方现代化所带来的异化,才有了现代派艺术中丑的审美价值的突现,也才有了丑学的独立,即在艺术作品中表现丑,在思想文化方面张扬丑。
在此显现出理论和方法的二难处境,一方面要强调丑在美学中的独立地位,使其成为与美学相对的丑学;另一方面又要揭示丑的美学价值,可见丑学仍然是美学的一部分,既要丑,又要美,最后还是落脚在化丑为美上。
对此已有人提出了质疑,“艺术中的美就是美,丑就是丑,美不可能是丑,丑也不可能是美。
‘美’与‘丑’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东西。
为什么长期以来人们会不顾常识而认为艺术中只有美而没有丑甚至以丑为美呢?这里面有两个认识的误区:一是把艺术等同于美;二是把视觉上的丑与丑的形象的文化价值混为一谈。
”②遗憾的是作者在论述这一问题时仍然没有跳出外表丑与内在美的窠臼,即艺术形象可以是丑的,但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则是美的,没有把丑提到否定性的本体论高度来看,因而最终仍是化丑为美的问题,所不同者只在于形象的外表有美丑之别,即美是美,丑是丑。
辩论丑与美
![辩论丑与美](https://img.taocdn.com/s3/m/b783536e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b0.png)
辩论丑与美辩论一:丑与美是主观的观念观点1:丑与美是主观的观念,取决于个人的审美标准。
1.1:每个人对丑与美的理解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不同。
1.2: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丑与美,因此,可以说丑与美是主观的观念。
观点2:丑与美是社会构造的结果2.1:社会和文化传统对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2.2:随着时间的推移,审美观念发生改变,因此丑与美也会发生变化。
结论:丑与美是主观的观念,取决于个人的审美标准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辩论二:美与丑是相对的概念观点1:美和丑是相对的概念,相较而言才能体现出来。
1.1:美的存在有赖于对比,只有与丑的对比才能更好地诠释出美的品质。
1.2:丑只是相对于美而言的概念,没有美的存在,也就没有丑的概念。
观点2:美与丑是互补的2.1:美和丑是相互依存的,互相衬托才能产生更强烈的效果。
2.2:美和丑的概念之间的对比和交融,为艺术和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力。
结论:美与丑是相对的概念,相互依存且互相衬托,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
辩论三:丑与美是客观的存在观点1:美和丑有一些普遍适用的标准,超越了主观的观念。
1.1:某些特定的比例、对称和色彩搭配被认为是美的标准。
1.2:人们对于丑陋形象的反应普遍是负面的,表明了普遍存在的丑的特征。
观点2:美和丑对进化和生存有重要影响2.1:某些美的特质如健康新颖、光滑肤色等被视为健康和优势的象征。
2.2:丑陋的形象往往与身体缺陷或疾病相关,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能力强、健康的个体更具生存优势。
结论:美和丑有一些普遍适用的标准,并对进化和生存具有重要影响。
辩论四:美与丑是个人价值观的表达观点1:每个人对于美和丑有不同的价值观,以此为基础来判断事物的美与丑。
1.1:个人的经历、教育背景和文化都会影响他们对美和丑的看法。
1.2:在不同的行业或领域中,对美和丑的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观点2:美与丑的评判是基于个人的情感和认知2.1:美和丑是情感和认知的表达,反映了个体对某种事物的喜爱或厌恶程度。
老子的相对论名句
![老子的相对论名句](https://img.taocdn.com/s3/m/c004dc9f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a6.png)
老子的相对论名句一、美丑相对论老子认为,美与丑是相对而言的。
他曾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第二章)意思是说,如果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那么丑陋的概念也就随之产生了。
同样,如果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那么不善良的概念也就随之产生了。
这说明美丑和善恶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二、善恶相对论老子也认为,善与恶也是相对而言的。
他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四十二章)意思是说,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它们互相作用而产生和谐。
在这个过程中,善与恶也是相对的,它们是在相互对立中产生的。
三、有无相对论老子还认为,有与无也是相对而言的。
他曾说:“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意思是说,“有”可以给人带来便利,而“无”则可以被人利用。
有无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是在相互对立中存在的。
四、难易相对论老子还强调了难与易的相对性。
他曾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第六十三章)意思是说,要想克服困难,首先要从容易的事情做起;要想实现远大的目标,首先要从细节入手。
难与易、大与小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是在相互对立中存在的。
五、长短相对论在老子的思想中,长短也是相对而言的。
他曾说:“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老子第二十四章)意思是说,长和短是通过比较而存在的,高和下也是通过比较而存在的。
没有短就无所谓长,没有高就无所谓下。
这说明长短、高下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六、高下相对论老子也认为,高与下也是相对而言的。
他曾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反。
”(老子第七十七章)意思是说,自然的法则是有余则减损,不足则补充;而人的法则则相反。
在这个过程中,高与下也是相对的,它们是在相互对立中存在的。
七、音声相对论老子还提到了音与声的相对性。
他曾说:“大音希声。
”(老子第四十一章)意思是说,最大的声音是听不到声音的。
简述美与丑的辩证关系
![简述美与丑的辩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cb64ec2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78.png)
简述美与丑的辩证关系美与丑的辩证关系是一种相对关系,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互为表里。
美是一种主观感受,指的是人们对物品、事物、人物等的感受体验所产生的好的评价;而丑则是指与美相反的一种主观感受,人们对物品、事物、人物等的感受体验所产生的不好的评价。
美和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一种相对的对比关系,它们可以互为表里,相生相克,互为转化。
以下将从美和丑的相对性、相生相克、相互转化三个方面来展开探讨。
美和丑是一种相对的对比关系。
美只有在与丑相对比时,才会更加突显。
如果没有丑的存在,美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如同黑白相映,只有在黑色和白色相对比的时候,才会更加明显,否则将难以感知。
在人类的审美领域中,我们总是有一种对于丑的毫不追求的认知,以及对于美的追求和渴望。
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在对于丑的集中对比与体验之后,才会对于美的欣赏和追求产生更加深刻和真实的体验和感受。
美和丑又可以相生相克。
在现实生活中,丑的存在也可以促进美的产生和发现。
如果没有丑的存在,人们也许就无法意识到美,并失去了发现美的可能性。
如同光与暗的相生相克一样,光照亮了黑暗,显现了更多的人性光芒;黑暗也使光显得更加鲜明和光亮。
在人类文化的进程中,一些艺术家通过对丑的表现,不仅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发掘出美的内在价值,而且还使美更能走进了我们的心灵。
例如,法国著名画家高更的作品频繁地使用丑陋的形象,以更好地揭示他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在此基础上,美和丑又产生了更加复杂和真实的关系。
美和丑是相互转化的。
从我们的认知来看,美与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关系,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
一些比较丑的事物,如果通过改变审美,如重新设计、修剪等操作,也会变得美观起来;同样,一些看起来美观的事物,如果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它,也可以变得丑陋不堪。
因此,改变自己的审美标准,可以使原本丑陋的事物获得美丽,或者使原本美好的事物变得丑陋。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意识、眼光和文化素养状态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美与丑的边界与相对性
![美与丑的边界与相对性](https://img.taocdn.com/s3/m/3fd90d2b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46.png)
美与丑的边界与相对性美与丑是人类审美观的两个极端,它们并非天生的标准,而是社会文化和个人认知的产物。
然而,美与丑在不同文化和不同环境中有不同的定义和标准。
本文将探讨美与丑的边界和相对性,并尝试揭示一些普适的规律。
1. 主观与客观美与丑的界限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
每个人的审美观念都有所不同,因此对于同一件事物或人来说,有可能被一些人视为美,而被另一些人视为丑。
这取决于个体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经历等方面。
然而,尽管美与丑主要是主观的感受,也有一些客观的标准存在。
例如,在自然界中,一些动物的美与丑由其生物学特征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来决定。
相比之下,人类的审美观念往往更加复杂,并且容易受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2. 文化与社会的影响美与丑的标准在不同文化中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某些文化中,肥胖被视为健康和富有的象征,而在其他文化中则被视为不健康和不美观。
同样地,某些部落认为身上的疤痕和刺青是美丽的,而在西方社会中,这些却被视为不雅。
这表明美与丑的边界是根植于不同文化和社会习俗之中的。
此外,社会对于美与丑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
时尚行业和媒体的影响下,人们不断追逐着身材的标准化和外貌的完美化。
然而,美与丑的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质疑和反抗。
一些运动倡导着“真实美”的概念,鼓励人们接受自己的独特之处,超越传统的审美标准。
3. 美与丑的相对性美与丑是相对的概念。
一个人或事物的美或丑,往往与其背后的对比有关。
例如,如果一个人长相普通,但与周围的人相比,他可能就显得美丽。
同样的,一个场景可能在一个环境中显得美丽,而在另一个环境中显得丑陋。
此外,美与丑还受到时间和时代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演变。
历史上流行的审美标准有时会被现代人视为陈旧和过时。
这进一步说明了美与丑的相对性和变化性。
4. 美与丑的价值观美与丑的定义也与个体的价值观和认知水平密切相关。
高尚的品格、善良的行为和智慧的举止常常会提升一个人的美感。
如何理解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如何理解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cd6f7985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2a.png)
如何理解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是法国作家、政治家和思想家维克多·雨果提出的一个哲学观点,他认为美丑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美丑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照关系。
这一原则对于人们的美学观念和审美判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雨果认为,美丑是对比出来的。
美是一种内在的、积极的、愉悦的感受,而丑则是一种外在的、消极的、不愉快的感受。
美丑的对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比如颜色对比、形状对比、大小对比、材质对比等等。
他认为,通过对比,人们可以更好地发现美和丑的本质。
雨果还强调了美丑对比的普适性和普遍性。
美和丑都是相对的,它们存在于不同的情境之中。
美丑的对比可以在不同的文化、历史、地理、社会背景下产生,而且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呈现出不同的美丑特征。
因此,美丑对照原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历史、地理和人文事物。
除了美丑对比原则,雨果还提出了其他的美丑对比概念,比如“崇高之美”和“滑稽之美”。
他认为,崇高之美是一种内在的、积极的、精神的感受,它代表着人类追求真理、正义、自由和美德的精神,而滑稽之美则是一种外在的、消极的、娱乐的感受,它代表着人类追求享受、物质和权力的欲望。
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对于人们的美学观念和审美判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它强调了美丑是对比出来的,普适性和普遍性的,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历史、地理和人文事物。
同时,它也启示人们追求真理、正义、自由和美德,追求崇高的美。
美与丑的定义
![美与丑的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f7a8b722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96.png)
美与丑的定义一、美的定义美是人类对于外界事物一种主观感觉的描述,是指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的统一。
人们在面对不同事物时,会有不同的美感和审美观点,因此美的定义是一个十分主观的问题。
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例如:艺术美、风景美、审美美、物质美等等。
每种美的定义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但总体的特征是兼具审美性与实用性,以及给人带来愉悦感受。
二、丑的定义丑是与美相对立的概念,是指形象和品质不符合人们审美标准的事物。
同样,丑也是一个主观的评价,因为不同的人在对于某一事物的看法上会有不同的观点。
丑有时也可以是一种美的表达形式,例如:丑陋的艺术作品、丑陋的摆设等等。
然而,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更愿意将丑看作一种不好的属性,与美相对立的存在。
三、美与丑的主观性美与丑的定义是十分主观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看待事物的方式。
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会受到其文化、教育、生活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美和丑的判断也是十分不同的。
对于艺术品而言,美也可能来自于艺术家的独特之处,他们的观点和技法也吸引了很多人,而丑则有时也被视作一种艺术的表达形式。
同时,对于外表的判断,美和丑也是具有极大差别的,关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美妆、时尚等行业找到答案。
四、不同文化对美丑的判断差异每个国家、民族和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这导致了美与丑的判断在世界各地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例如,在欧美国家,对于顽皮和挑战颈的形象更加具有吸引力,而在东方国家常被视作丑陋的形象。
此外,不同文化的审美常常被指出存在偏见和狭隘,例如欧美国家将白人的外表认为是最具美感的,而亚洲人则被认为不太符合审美标准,这种看法也在逐渐被颠覆和改变。
五、结语美与丑是一个极为主观的概念,本文提到的许多要点实际上只是对于这个问题做出的一个普通概括。
鉴于文化交流、审美观念的多样性,无论是在利用美、丑来进行艺术创作或是在谈论外表形象上,我们都需要尊重并表达自己的审美观点,从而互相了解,获取到更多的人生体验。
美丑的辩题
![美丑的辩题](https://img.taocdn.com/s3/m/8004b961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1e.png)
美丑的辩题正方:美丑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因此没有固定的标准来衡量美丑。
然而,美是一种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它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美丑不仅仅是外在的外貌,还包括内在的品质和气质。
美丑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念,因此美丑是多样化的,没有统一的标准。
美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人们感受到美的力量。
美丑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美和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
美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够给人带来快乐和愉悦,让人们感受到美的魅力。
因此,美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人们感受到美的力量。
反方:美丑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因此没有固定的标准来衡量美丑。
然而,美是一种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它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美丑不仅仅是外在的外貌,还包括内在的品质和气质。
美丑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念,因此美丑是多样化的,没有统一的标准。
美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人们感受到美的力量。
美丑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美和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
美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够给人带来快乐和愉悦,让人们感受到美的魅力。
因此,美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人们感受到美的力量。
名人名句:“美丑并非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而是因人而异的。
”。
“美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人们感受到美的力量。
”。
经典案例:在古代中国,有一位著名的诗人李白,他的外貌并不出众,但是他的诗歌却被后人称为“诗仙”,他的内在的才华和气质让人们感受到了美的力量。
这就证明了美丑并非只是外貌的问题,内在的美同样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是相对于丑而存在的
【摘要】美和丑作为两个对立面,存在了也困扰了人们很多年,没有人甘心拒绝美的事物。
因为一直以来人们都在试图追求完美。
而与美相悖的东西便成为人们鄙弃的对象。
当然,主观上完全可以理解。
但美和丑是相对的,脱离了丑的陪衬美也边的毫无特色可言。
美是不可以独立存在的。
世上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不是所有美都像花瓶有着惊艳的外表。
关键词:美与丑;艺术;生活;
丑与美具有相对性
在中国美学和绘画中,丑同美一样,都是人类生存的本真状态。
丑不是美的负面概念,而是与美相对存在从而决定美是否真实的概念。
丑的审美意义在于可以以丑衬美,而且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点化,可以变成艺术中的美。
丑不仅是对审美的传统规则和意义的拓展、反叛和超越,更是对真和善的一种反思。
“审丑”是人们生活在世界上不可回避、无法逃脱的事情。
丑与美是美学中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范畴,生活中既然有美,就应该有丑。
老子曾经指出,“美”是相对于他的对立物“恶”(丑)而存在的。
庄子则发展了老子的这种个思想。
“在庄子看来,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是最高的、绝对的美,而现象界的“美”和“丑”则不仅是相对的,而且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
”[2] 庄子认为“美”与“丑”是相对的,二者相比较而存在。
《庄子﹒秋水》篇中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 本来河伯以为自己集天下之美于一身了,可到了北海,看到波光万倾的大海后,才知道自己的渺小和丑陋,河伯较之百川是美的,与北海相比就丑了。
可见美与丑是在相比较中而存在的。
丑是对美的一种补充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白壁也有微瑕。
美中见丑,丑中见美,是美丑同一性的反映。
先秦的墨子有"甘瓜苦蒂,物无全美"之说,虽则其中的"美"尚包含着
"善"的概念。
汉代王充的《论衡·自纪》中说:"……至宝必有瑕秽,大简必有不好……"《淮南子·说山训》言:"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
"这些论述都接触到美中不足,美中有丑,丑中有美的论题。
丑是对人工矫饰之美的挑战,它规避一些追求美的细则。
丑崇尚自然。
以丑为美,中国人在追求美的道路上会人为的规定一些准则和标准。
而丑则打破这些程式化的东西,以便更深刻的追求到事物的真实之美。
就终极意义而言,艺术中的丑,并非真的丑,而是相反,因为,在艺术中,丑已经以高度的完满形式获得了表现。
尼采也说,丑是一种可以激发美感快乐的东西,“甚至丑恶的和不和谐的东西,也只是一直在其最富于活力时用以取悦自己的美感游戏”。
美并不一定惊艳,实际上美很平淡,也很简单,莫要刻意,还是魅力自然的好。
无论如何看待美丑,判断是源自于心的,不管是拥有美的人,还是看待美的人都一样。
做作的美只会存在于一瞬间,而真正的美却可以读一万遍也不厌倦,做作只能引来惊奇的一眼,而魅力的美有永远也读不完的丰富内涵。
美和丑永远相伴在一起,取舍不在别人,在自己的心上,在自己的手中,在自己的眼里,在自己的生活过程。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或是丑的,真的或是假的,善的或是恶的事物与人,而我们正用自己的眼睛在观察,用我们的心在体会。
对于美与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
然而我们不应该只相信眼睛,我们还要用心去感悟,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美与真、善的联系;我们要用头脑去思考,怎么才能变得美丽,而社会对美与丑有什么样的影响。
其实美与丑的距离只是一线之间,我们应学会用正确的审美观去真正的了解美与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