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诞生》备课资料
新中国的诞生(课件 教案 练习)
《新中国的诞生》学教设计
【学教目标】
1.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渡江战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的概况。
2.知道新中国的建立过程是艰辛的。
3.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学教内容】
[学教重点]
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渡江战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的概况。
[学教难点]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党的总任务、《共同纲领》中规定的国家的政权性质。
【学教形式、手段、方法】
[学教形式]
全班课堂教学
[学教手段]
多媒体网络技术
[学教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联系阅读法、自评互判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教过程】。
上课用4.2《新中国的诞生》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
全国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 天量课件、教案、试卷、学案 免费下载 |
第一课时 两极与冷战
课程标准:以“冷战”的形成和结束为线,描述二战后全球格局的变化;
从二战后区域性战争实例中,找出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冷战”的形成和结束、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能力目标:阅读能力:能从大量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
知识整理能力:能将有效信息进行整理,便于复习
逻辑分析能力:通过美苏争霸和冷战的种种表现,正确理解冷战含义以及美苏
选择冷战的原因。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是这一时期世界不安的根源。
重点、难点
重点:冷战的形成和结束 难点:冷战的含义及特点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
第二课 新中国的诞生 教学设计 (3)
第二课时进入社会主义教学导入:教师提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有没有进入社会主义?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点拔)教师提问:中国何时进入社会主义?(1956年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即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新课教学:1、关于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教学。
教师简介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经过土地改革,农民得到了土地和部分生产资料,农业生产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
为此,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在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的同时,手工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教师提问:什么是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学生按书本回答,让学生先有个总体概念。
教师分析提问: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村的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经济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教师分析提问: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逐步采取的形式怎样?引导学生:农业合作化必须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实行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在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的一系列逐步过渡形式。
2、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教学。
教师提问:什么是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学生: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手工业经济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方法:说服、示范、国家援助;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教学。
教师提问:什么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学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和平赎买的办法,而不是通过没收的办法,把资本主义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
(教师分析:为了使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经过国家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创造了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新中国的诞生》教学设计
《新中国的诞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新中国的诞生》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领导作用。
3.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二、教学内容:1.新中国的成立背景和意义。
2.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
3.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作用和领导地位。
4.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和困难。
三、教学方法:2.视频播放法:播放相关历史纪录片,让学生观看和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理解。
3.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和参与讨论。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向学生介绍新中国的成立背景和意义。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他们对新中国历史的探索.2.主体教学:(1)向学生介绍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国共合作、南京国民政府等。
(2)通过播放相关历史纪录片,让学生观看和分析历史事件,如重庆谈判、抗日战争等。
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
3.深入学习:(1)向学生介绍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作用和领导地位。
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土地革命、长征等。
(2)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和领导地位。
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例如: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革命中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中国人民战胜敌人的?4.总结和评价:向学生介绍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和困难。
通过播放相关历史纪录片,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面临的困难。
五、教学评价:1.通过让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评价他们对新中国历史的理解与认识。
2.通过课堂参与度,学生的问题回答情况等,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拓展延伸:1.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亲身感受新中国的诞生历史。
2.可以邀请一线知名历史学家、学者等作为嘉宾,开展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深入的历史知识。
《新中国的诞生》教学设计
第二课新中国的诞生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掌握渡江战役、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
2、方法目标: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通过影片、老照片等史料多角度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
3、情感目标:通过对共和国艰苦创业的了解,通过对开国大典的了解,培养爱党爱国的情感,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基本信息会议名称: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简称: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举行时间: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举行地点: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与会人员: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列席会议的11人会议主持: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组成的主席团(2)会议简介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经过充分准备,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中央机关食堂,召开了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
列席会议的11人。
会议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组成的主席团主持。
这是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奠基的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会议。
毛泽东主持了开幕会议,并于1949年3月5日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27人在会上发了言。
会议听取并集中讨论了毛泽东的报告,批准1945年6月党的七届一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批准由中国共产党发起的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批准毛泽东关于以八项条件作为与国民党南京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基础的声明,并根据毛泽东的报告通过了相应决议。
(3)会议内容会议确定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的各项方针。
会议认为,今后解决国民党残余军队的方式,“不外天津、北平、绥远三种”。
第二课 新中国的诞生 教学设计 (2)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 全国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 天量课件、教案、试卷、学案 免费下载 | 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综合目前,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形势严峻,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等因素。
1、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有什么内在的联系(PRED 问题是怎么形成的)?人口过多,增长过快,使人均资源占有量愈来愈少,出现资源短缺;人口急剧增加,又迫使人们不择手段地扩大向大自然索取,从而导致生态平衡失调;众多人口产生的大量和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污染,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之后,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经济发展受影响之后,又迫使人们进一步的去索取资源、破坏资源。
2、解决我国的资源、人口、环境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可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提高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速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期、稳定、健康地发展。
3、针对当前存在的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请你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或措施、对策)。
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高公民保护资源的意识,自觉节约资源,合理开发资源,积极保护环境;依法控制人口,依法保护资源、环境;勇于并善于同违反这方面法律法规的行为做斗争。
4、作为青少年学生,应如何去做?在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履行保护资源和环境的义务;注意从现在坐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参加学校的清洁环境义务劳动,开展节约资源、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活动,养成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良好习惯。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第四单元第2课《新中国的诞生》教案1
1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知道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作用;知道渡江战役的概况和结果;自主学习,叙述中国人民政协的概况、作用;独立探究,理解中国人民政协的召开使人民获得了民主权力;结合视频与诗词,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性时刻,知道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而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过程方法目标:在分析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诗歌阅读分析能力。
从材料分析中,培养整理和归纳知识的能力,并对所探索的问题能阐述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道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培养热爱国家的情感。
2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最终推翻国民党政府,建立了新中国的历史。
教材设计了四部分内容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领悟。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叙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国主张。
“渡江战役”和“政治协商会议”为我们介绍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最后“开国大典”叙述了新中国的建立,并帮助学生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3重点难点1.重点:与新中国筹建密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新中国诞生的意义。
2.难点:新中国的建立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第二课:新中国的诞生[导入新课]视频导入:通过开国大典的小短片,看到人民欢呼雀跃,引导学生回答发生了什么事,人民为何如何开心,引出新中国的诞生。
活动2【活动】微课1.新中国的诞生给人民群众带来了非常大的鼓舞,也改变了人民的命运,但是他是如何诞生的呢?请大家一起来观看下面这段微课。
2.出示微课,大致介绍为新中国诞生提供条件的七届二中全会、渡江战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的大致过程活动3【讲授】学生归纳3.让学生根据微课展示的内容,对课文内容进行整理,并列提纲。
由学生代表进行展示。
4.出示渡江战役相关图片,提问:渡江战役对于建立新中国有何影响?5.讨论: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占有绝对优势,为何最终胜利的却是共产党?引导学生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新中国的诞生(课件 教案 练习)
第一课时“冷战”后的和平主题导入新课出示北约轰炸南联盟、9·11恐怖袭击的图片。
这些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发表看法。
再继续提问:这就是今天的世界的主题吗?学生继续发表看法从而导入新课。
新课活动你了解吗?提问:你知道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吗?这在国际上引起怎样的影响呢?板书: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对峙格局终结。
教师请学生介绍这一巨大的历史事件所引起的消极影响(原来所隐藏起的矛盾日益公开,并导致局部的动荡)。
请学生分析当今世界总的格局是怎样的?板书:总体和平,局部战乱。
请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格局教师进行总结并板书。
板书: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日益状大两次世界大战给人民的教训原因核大国的核震慑所起到的作用。
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势专题探究:关注世界和平(一)苏联解体出示教材图1-44地图,请学生简要分析一下苏联与今天俄罗斯在地理区划上的区别。
请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1)前苏联包括现在今天哪几个国家?其中哪个国家是核心地位?(2)苏联的解体对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它对我们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政治改革有什么样启示?(3)你认为今天的俄罗斯还拥有像前苏一样同美国对抗的能力吗?理由是什么?(二)北约东扩出示材料拉脱维亚等波罗的海国家加入北约后,美国的军事基地已直抵俄罗斯北部边境,中东欧地区也不再是美俄双方的军事缓冲地带,而如果格鲁吉亚能在2007年成为北约正式成员国,北约的军事触角将伸向俄罗斯“柔软的腹部”。
由此,被北约紧密包围的态势使俄罗斯感到了深深的不安。
请学生分组探究(1)北约组织自50年代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对哪一国家影响最大?(2) 根据教材图1-45图分析最近加入北约国家哪些?(3) 比较“冷战”时期与“冷战”结束后欧洲版图的变化,说说世界格局有些新的特点?(三) 祈盼和平与挑战和平出示图片(1)请你分析,在上述事件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呢?(2)中东问题如何来解决,请你献计献策(3)伊拉克战争给我们什么启示/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迪纳市中心一条街道 一个巨大的坟墓:世贸中心南部塔楼结构解体。
上课用4.2《新中国的诞生》
【失去平衡的环境】内容点析1.本课重点关注的是人类周围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即通常所说的自然界。
事实上,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理解,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有所发展。
人类文明初期,人类所了解和利用的自然环境,主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土壤、阳光和食物等基本要素所组成的环境。
而现代文明所理解的自然环境,包括地球表层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上达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岩石圈底部。
除此之外,还有更广泛的地质环境和天文环境。
2.所谓环境问题就是作为中心事物的人类与作为周围事物的环境之间的矛盾。
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其生产、生活不可避免地对环境产生一些消极影响,而自然环境也从某些方面(例如严酷的环境和自然灾害)限制和破坏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这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消极影响就构成了各种环境问题。
人类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是不同的,史前社会,人口稀少、生产力低下,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自然界对人类微弱的生存力量的威胁。
到农业社会,人类的生产以农业和牧业为主,自然灾害继续对人类活动构成威胁,不过人类逐渐强大的干扰能力也开始影响自然界。
自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废弃物的大量排泄,造成自然界的消极反馈,由此导致的环境问题直接构成了对人类生存的威胁。
专题探究:关注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环境问题内容点析在大气圈中有一部分气体能够阻止地面长波辐射通过而起到保温的作用,这部分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
这类气体包括二氧化碳、水蒸气、甲烷等,但以二氧化碳为主。
这些温室气体的存在使地表温度升高了33℃~15℃,如果没有这些温室气体,则全球的平均气温就不是今天的13℃~15℃,而是-20℃,使得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几乎不可能。
但是,近年来因为人为活动,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逐渐上升,造成全球性增温。
这种持续增长过程会使地球升温到何种程度,又会带来什么后果,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第四单元第二课 新中国的诞生 (教案)教案导学案
历社九上4-2 新中国的诞生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遵循时间顺序,依次了解七届二中全会、渡江战役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起的重要作用;掌握渡江战役的相关史实;掌握新中国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结合视频资料,研读地图,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性时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道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过程,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
【教学难点】新中国诞生的伟大意义。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知导入(情景导入)出示图片:开国大典的图片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1949年10月1日,与新中国成立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
二、新课学习(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
>>>多媒体课件展示:河北平山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内容: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开始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党的总任务: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知识回顾:毛泽东报告中所指的乡村包围城市形成于哪一时期?学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教师设疑:报告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要实现怎样的转移?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改变?学生:乡村转移到城市,并开始由城市领导乡村。
原因:三大战役前,由于敌强我弱,党的工作重心一直在乡村,经过三大战役后,敌我力量发生了根本变化。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中共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占领了北方许多大中城市,民主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问题日趋显得重要。
教师设疑:根据毛泽东报告的内容,想一想: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这次会议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确定了新中国的大政方针,保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从政治上、思想上作了充分准备,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初中历史新中国的诞生教案
初中历史新中国的诞生教案教学内容:新中国的成立背景及重要事件教学目标:1. 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2. 掌握新中国成立的重要事件;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2. 新中国成立的重要事件。
教学难点:1. 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2. 理清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脉络。
教学准备:1. 教案、课件、图片资料;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播放《我的中国心》等爱国歌曲,引导学生感受自己对祖国的热爱;2. 通过图片资料展示,激发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好奇心。
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15分钟)1. 讲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历史背景;2. 分析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了解旧中国的弊端;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建立新中国。
三、新中国成立的重要事件(20分钟)1. 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间及地点;2. 讲述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三大改革、解放全国等重要事件;3. 通过历史照片、影像资料展示,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些事件。
四、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0分钟)1. 总结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包括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等;2. 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的成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确保学生掌握重要知识点;2.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同时,通过多媒体等形式的教学,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和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实地参观等形式,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提高他们的爱国情操。
第16课新中国的诞生教案
第16课新中国的诞生教案第16课新中国的诞生教案教学要求1.通过了解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发展,明白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信任的原因,认识到人民的支持是胜利的保证。
2.了解解放战争的史实,通过分析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3.学习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诞生等内容,认识和理解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4.通过学习,了解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带的历史性巨变,以及它对世界带的重大影响,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结构分析本课讲述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最终推翻国民党政府,建立了新中国的历史。
教材精心构思的两个子目标题不但新颖,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领悟。
“两种命运的决战”──从两种不同的建国主张写起,提出国民党与共产党分别代表着中国的黑暗与光明两种命运。
接着课本以生动的描述和对比的手法回顾了抗战期间国统区和根据地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国统区的统治黑暗、腐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通过大生产运动,克服了经济困难,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通过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共产党通过重庆谈判,揭露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对命运的选择,从而深切体会到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
故而第二子目的标题定为“中国人民站起了”,可理解为人民选择了光明的命运。
“中国人民站起了”──介绍在“两种命运的决战”中,光明是怎样战胜黑暗的。
教材先是描述了内战开始时,国民党军事上的绝对优势。
接着通过图片,表明共产党制订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因此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迅速改变了敌我军事力量的对比,在1948年9月开始的与国民党主力的大决战──三大战役中取得胜利。
渡江战役的胜利,结束了国民党的统治,光明终于战胜了黑暗。
最后通过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新中国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国人民站起了。
《新中 国的诞生》 说课稿
《新中国的诞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的诞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新中国的诞生》这一内容在历史学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胜利、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以及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史实。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新中国诞生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具体年级的学生。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新中国诞生这一复杂的历史事件,学生可能理解得不够深入和全面,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引导和启发。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新鲜事物和历史故事充满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解放战争的主要历程和重要战役,理解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
掌握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和作用,了解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架构。
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时间、标志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和重要意义。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新中国的诞生》教案 人教版
《新中国的诞生》教案课程标准4-4 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
5-4 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6-5 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第一课时:两种命运的决战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爆发解放军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2.能力培养(1)分析理解:抗战胜利前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比较辨异:国共双方围绕重庆谈判的目的和谋略。
(3)归纳概括:人民解放军在战略防御阶段的军事策略及其变化。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1)抗战胜利后,在美国的支持下,蒋介石以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手法,阴谋发动内战,确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全国的统治。
中国共产党针锋相对,展开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的斗争,为以后的解放战争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2)国共双方战争的性质,对于国民党反动派来说,是反人民的不义之战;对于全国人民及其子弟兵来说,是中共领导下的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人民解放战争。
(3)党中央和毛泽东审时度势,创造性地采取得宜的战略战术,保证了人民解放军以灵活机动的运动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胜利地转入了战略反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重庆谈判转战陕北难点:全面正确地理解国共双方举行重庆谈判的不同意图;人民解放军在战略防御阶段的战略战术。
导入新课师:(幻灯片展示抗战时期城市废墟、逃难人群图片)请同学们说一说:战争好不容易结束了。
作为老百姓,你会想过………的生活。
生:平安、安定、稳定、没有战争的生活。
师:结束战争,平安生活,这是所有人民共同的愿望,但是对于中国的命运,两个不同的党派各有打算。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本第一、二段,看一看它们各自是何打算?(生默读)生概括:1、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愿望,真诚地希望通过和平的道路,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新中国的诞生》
(3)意义: 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 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1)听到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你有何 感想? (2)从图4—20和亲历者的回忆、报纸的报道中,你 又能感受到什么? (3)为什么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代 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历史小知识 开国大典中54门礼炮齐鸣28响的深意
54门礼炮指的是参加第一次政协会议的54个 单位,或曰45个单位加特邀人士的9个方面(或 小单位),它象征的是中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 28响表示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起,领导中国 人民英勇奋斗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28年。
历史小知识 开国大典选在下午的原因
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1)时间:
(2)内容:
1949年10月1日。
①国家领导人宣誓就职。 ②会议一致决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 府成立,接受《共同纲领》为本政府的施政方针, 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2.开国大典
(1)时间、地点:
1949年l0月1日下午
(2)盛况:
天安门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国家的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城市
(3)革命胜利后,党的任务是什么?
恢复和发展生产;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 主义社会转变。
○根据毛泽东报告的内容,联系本课课题,想一想: 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有什么重要意义?
这次会议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确定了新中 国的大政方针,为促进和迎接全国胜利的到来,为推 动和发展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保证中国由新民主 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从政治上、思想上 作了充分准备,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新 中 国 的 诞 生
历史与社会人教九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新中国的诞生》教学设计
第二课新中国的诞生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掌握渡江战役、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
2、方法目标: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通过影片、老照片等史料多角度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
3、情感目标:通过对共和国艰苦创业的了解,通过对开国大典的了解,培养爱党爱国的情感,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基本信息会议名称: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简称: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举行时间: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举行地点: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与会人员: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列席会议的11人会议主持: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组成的主席团(2)会议简介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经过充分准备,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中央机关食堂,召开了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
列席会议的11人。
会议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组成的主席团主持。
这是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奠基的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会议。
毛泽东主持了开幕会议,并于1949年3月5日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27人在会上发了言。
会议听取并集中讨论了毛泽东的报告,批准1945年6月党的七届一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批准由中国共产党发起的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批准毛泽东关于以八项条件作为与国民党南京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基础的声明,并根据毛泽东的报告通过了相应决议。
(3)会议内容会议确定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的各项方针。
会议认为,今后解决国民党残余军队的方式,“不外天津、北平、绥远三种”。
4.2 新中国的诞生
《新中国的诞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分析材料并自学课文,知道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作用;分析诗句,知道渡江战役的概况和结果;自主学习,叙述中国人民政协的概况、作用;独立探究,理解中国人民政协的召开使人民获得了民主权力;结合视频与诗词,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性时刻,知道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而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二)通过学习,知道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培养热爱国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与新中国筹建密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新中国诞生的意义。
2.难点:如何理解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三、教学策略1.采用自主学习探究法,通过设置问题,指导学生开展阅读和独立思考。
2.采用史料教学法,以史料为证据,通过精心设置问题,提升学生的历史认识。
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1)问题导入,前后呼应。
本课讲新中国的诞生,因此,我先设问:“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我们苏醒了?”“又为什么说毛泽东领导我们站起来了?”这两个问题,既复习和巩固了旧知识,又制造悬念,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教学中,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的阐述,突出说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最后,在课堂小结中,师归纳每一历史事件的作用,说明它们在新中国诞生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再次点明新中国诞生的意义,与新课导入首尾呼应。
(2)史料引领,解读历史。
本课史料丰富,图文并茂,教师以史料为证据,通过精心设问带领学生重回历史现场。
如补充系列图片史料,形象地展示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引入多则文献资料和多幅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研读分析背景。
为避免给学生造成视觉疲劳,史料中既有图片、又有文字、视频等。
通过多种史料的运用,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着“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的理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努力创设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氛围。
【教案一】第六课新中国的诞生(2)
第六课新中国的诞生第二课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程标准1.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2.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解放战争的史实,通过分析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学习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诞生等内容,认识和理解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通过学习,了解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带来的历史性巨变,以及它对世界带来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民群众的作用,确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三、结构分析本课讲述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最终推翻国民党政府,建立了新中国的历史。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介绍了“两种命运的决战”中,光明是怎样战胜黑暗的。
教材先是描述了内战开始时,国民党军事上的绝对优势。
接着通过图片,表明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因此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迅速改变了敌我军事力量的对比。
在1948年9月开始的与国民党主力的大决战──三大战役中取得胜利。
渡江战役的胜利,结束了国民党的统治,光明终于战胜了黑暗。
最后通过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三大战役的基本情况难点:中国共产党迅速取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五、教学流程[课时安排]建议教学1课时。
[新课导入]展示《开国大典》的相关图片,导入新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内战初期的教学建议○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内战爆发时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表,之后教师可提问:“如果你是1946年时的一名外国记者,你将如何预测中国内战的结果?”(鼓励学生大胆推测,但必须说出合理的理由。
教师可补充说明当时国内国际普遍认为共产党无论如何打不过国民党。
上课用4.2《新中国的诞生》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 全国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 天量课件、教案、试卷、学案 免费下载 | 第三课时 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导入建议可启发学生回忆本单元第一课与第二课的内容,提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北约与华约的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对立、美苏争霸是主要矛盾。
)“那么,美国对亚洲采取了什么政策?其结果如何?”(抑制中国,发动了朝鲜战争,扶植台湾;结果以失败告终。
)“20世纪50年代美国是怎样抑制中国的?之后美国对华态度是否发生过变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1、.对中美关系变化的教学建议建议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多种图片资料,尽量给学生再现当时的历史场面,营造真实的历史氛围。
让学生观察图1-39至图1-42,阅读图片说明。
然后,提出以下问题。
○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出图片反映的核心内容。
(50年代:美国在外交上孤立并遏制中国,中美关系敌对、紧张;1971年:美国代表团访华,双方开始接触,关系出现转机;1972年:关系改善;1979年:中美建交。
)○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华态度有所转变?中美关系出现好的势头?(从美国方面和从中国方面来分析)完成31页的活动题除了中美关系的改善外,新中国外交还取得了哪些成就?你能说出其中的几件大事吗? 在学生列举的基础上,把目光移到上海合作组织的有关问题上。
2、.对上海合作组织的教学建议可先借助《世界政区图》及有关图片资料,对这部分内容作简要说明,帮助学生理解“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对我国的意义。
然后,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 这一组织的成立对国际形势产生了哪些影响?(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
)○ “上海合作组织”对我国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它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标志;组织的成立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联系。
)完成31页的活动题。
巩固练习: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主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的诞生》备课资料
《新中国的诞生》备课资料
课程标准
4-4 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
5-4 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6-5 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发展,了
解解放战争的史实,理解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信任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了解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诞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带来的历史性巨变,培养发现历史问题、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培养收集、整理资料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对比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发展,了
解解放战争时期重庆谈判、主要战役等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支持的史实;学习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诞生等内容,分析革命胜利的因素,让学生体会到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感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延安精神的大讨论,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新中国诞生的有关材料学习,理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对比,
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培养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材线索
主线: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最终推翻国民党政府,建立了新中国的历史。
国民党与共产党分别代表着中国的黑暗与光明两种命运,在“两种命运的决战”中,人民选择了光明的命运。
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教材框架
教学流程建议
本课以生动的描述和鲜明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
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课时安排
建议教学2课时。
新课导入
想象导入
播放一段抗日战争中人民遭受战争苦难的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录像里的一个中国普通老百姓,抗战胜利后,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和平)
“但录像中的人们有没有得到和平呢?”让学生在当时人们渴望和平的情感体验中导入新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
1.腐败的国民党统治区
(1)让学生阅读“阅读卡”,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国民党提出的主张代表着中国的黑暗命运?”(因为国民党的首要任务是消灭共产党,即准备发动内战,因此是黑暗的命运。
)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提出问题:“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表现在哪些方面?”(国民党在政治上实施独裁专政,压制民主,实行特务统治;在经济上少数官僚掌握了大量财富;国统区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苦,而且完全没有民主和自由。
)
2.根据地的发展
(1)指导学生观察图7-73,让学生描绘图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思考:“为什么人民积极参加选举?”(人民得到了民主选举的权利,翻身做主人了。
)
(2)让学生观看图7-74和图7-75,思考问题:“大生产运动解决了根据地的什么问题?”(财政经济困难的问题。
)
(3)归纳:“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其欣欣向荣表现在哪些方面?”(政治上,人民政权实行民主选举制度;经济上,通过大生产运动,财政经济困难的问题得到解决,人民生活有了保障。
)
(4)让学生回归现实社会,组织延安精神大讨论。
议题一:“延安精神是否过时?” 议题二:“怎样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5)指导学生看阅读卡“胜利的灾难”,综合上述结论,通过对比,进一步得出人民拥护和信任共产党的结论。
3.重庆谈判和全面内战的发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逐一开展下面的活动。
(1)说一说蒋介石暂时做出和平姿态的原因。
(2)模拟历史,如果你是毛泽东,面对蒋介石的邀请,是否会应邀赴重庆
参加谈判?让学生分析几种可能性。
引出:共产党人诚心诚意谈判,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主。
(3)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充分暴露了国民党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
中国人民为了自己,为了保卫解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权利和幸福,为了中国一个光明的前途,只好拿起武器作战。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内战初期的形势分析
(1)阅读“内战爆发时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表,预测中国内战的结果。
鼓励学生大胆推测,但必须说出合理的理由。
教师补充说明当时国内国际普遍认为共产党无论如何打不过国民党,但是共产党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有办法,毛泽东提出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2)毛泽东转战陕北
指导学生看图7-76,思考:“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为什么要撤离革命圣地延安?”(为了保存实力,寻机歼敌,不与优势敌人硬碰硬。
)
教师加以点评:当时共产党制定了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法,其中军事上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让学生体会到共产党制定的战略方针的正确性,毛泽东等领袖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2.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1)请学生仔细读图7-77,从图中找出三大战役的时间、地点、歼敌人数、主要战役地点、敌军起义地区等内容。
通过示意图,对三大战役有个整体上的认识。
(2)打过长江,渡江战役。
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3)指导学生图文结合阅读“阅读卡”,分析内战取得胜利的各种因素。
3.新中国成立
(1)为解决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问题,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
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思考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参加者和主
要内容。
(2)新中国成立及意义
在国歌配乐声中,描述新中国成立时的情景,介绍开国大典的盛况。
回顾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不懈斗争,进行小结。
新中国的诞生,是百余年来人民革命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辉成果。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历史从此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也可以把这一框设计成一群外国记者对(1945~1949年)中国内战的连续报导。
让学生扮演外国记者,对中国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与结果写出新闻报导和时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