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说话艺术

合集下载

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学习沟通技巧

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学习沟通技巧

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学习沟通技巧《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讲的是谏臣邹忌向齐威王谏言,并获得成功的故事。

威王是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之子,他继承王位之后,玩物丧志,娇纵无度,不问朝政,使得齐国逐渐走向衰弱。

许多忠心的大臣纷纷上书劝谏,但是都没有被威王采纳,反而引起了反感。

然而邹忌却成功了。

他能够劝谏成功,并改变威王的一贯作风,离不开他运用的沟通技巧。

技巧一:投其所好,获得认同。

孙子兵法中说,凡事以多算胜少算。

其实邹忌在劝谏之前已经下了一番苦功夫。

他首先咨询了解和分析了威王,并投其所好,获得了他的认同。

威王喜好弹琴,他就从弹琴入手,每天和他讨论琴音琴理,互相切磋琴艺。

通过共同的爱好,让威王感觉如获知音,对他十分认同。

认同感是良好沟通的前提和基础,有了认同感之后,相互就会开始建立信任,互相就不会再认为设置沟通障碍。

邹忌在要做沟通之前,已经做了充分的筹划和准备,以多算胜少算,已经为后续的沟通打好了良好的基础。

技巧二: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很多时候,我们都急于将自己的观点表达给别人,更是希望别人通过短短的对话就能完全理解并赞同自己的观点,往往适得其反。

邹忌深谙其理,他明白沟通是一个过程,需要根据对象的不同和互相了解程度的情况,循序渐进。

就好比一首乐曲,前面的铺排看似平淡无奇,毫无用处,很多人便以为那些都是无用,有用的只有那凝练到极致的高潮部分。

实际上,如果没有这样平淡的承托和氛围的营造,就无法最恰当的时候将要抒发的情感一并迸发出来。

他一直在培养一种轻松的气氛和等待一个恰当的机会。

技巧三:自贬身份,破除戒心。

等到铺垫都做好,拉近了沟通的距离之后,邹忌明白现在谏言的最佳时机来了。

但是他并没有直言其事,因为他知道,每个人都好面子,何况君王。

于是,他自贬身份拿自己说事。

邹忌本来是当时的美男子,但是他拿自己和徐公相比较来进行说事,说自己不如徐公,但是妻子偏爱他,小妾畏惧他,客人有求于他,于是都说徐公不如他。

这样的方式近乎家常,威王毫无戒心,一直以为邹忌在讲自己的事情,很容易就理解了其中的道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化常识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化常识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化常识邹忌讽齐王纳谏文化常识一、文学常识1、《战国策齐策》:西汉刘向编订;国别体史书。

2、邹忌: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曾任齐相。

3、史书体例(1)编年体按年代顺序叙述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同一年里可以叙述很多国家发生的事件。

(《左传》、《资治通鉴》)(2)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记载历史事实。

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

(3)国别体是先分国家,然后按年代叙述历史事件。

(《战国策》、《国语》)二、主要内容1、中心: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标题中的"讽'是动词,讽喻的意思,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谏'是名词,指批评意见。

2、段意:第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邹忌比美臣之妻私我(语气肯定、不用怀疑,偏爱之情)臣之妾畏我(畏怯、顺从的心理)臣之客求我(平淡的肯定,逢迎、应酬的态度)第二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类比(把家事、国事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达到规劝齐王除蔽纳谏的目的。

威王受蔽宫妇左右私王朝廷大臣畏王四境之内求王深入浅出,由小事引出大道理,言辞委婉,现身说法,由此及彼,击中要害,说服力强第三、四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威王除蔽三令:面刺上赏三变:门庭若市上书中赏时时而间进谤讥下赏虽欲言,无可进者除蔽结果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三、语言的艺术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四、角度启示1、齐王纳谏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要广泛听取意见2、齐王除蔽要从善如流、广开言路才能富国安民3、邹忌比美人贵要有自知之明4、邹忌讽喻谈话要讲究方法技巧,善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委婉含蓄,点到为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五、词类活用1、暮(名词作状语,在晚上)寝而思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邹忌以自身经历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全文以“讽”为核心,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通过妻妾、客人的赞美之辞,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以此类比齐王所受蒙蔽之深。

接着写邹忌以家事喻国事,由己及君,以小见大,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最后写齐王接受邹忌的讽谏,下令鼓励群臣吏民进谏,齐国因此政治清明,国力日强。

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一位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

同时也塑造了齐威王这样一位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明君形象。

他们二人的形象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作为领导者,应该广开言路,虚心接受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自己的决策和管理;作为下属,应该直言不讳,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为组织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此外,文章采用了“三叠法”,即从头至尾,始终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从不同角度论述同一问题,使文章结构整齐,说理充分。

这种写作手法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应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总之,《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古代散文,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品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语言艺术

品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语言艺术

◎方娜娜当今社会,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职业走向、人际关系甚至未来命运。

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语言交际能力,主要起到展现一个人内在学识、品德、智慧及外在魅力、感染力的作用,也起到架起人与人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

那么古人的语言交际能力如何呢?是否对今人有启迪作用呢,有无借鉴之处呢?本文就《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来探讨古人的语言交际能力,看看邹忌的口才是怎样炼成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一》,讲述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

该文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的规劝;纳:接受。

劝说往往需要讲究策略。

邹忌的故事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文中的邹忌是一个德才兼备的谋士形象。

面对自己“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的优势,不自大、不骄傲、不沾沾自喜,反而虚心地拿自己与齐国的美男子徐公相比。

在得到妻、妾、客的一致赞美时,能做到不盲信、不盲从,而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保持头脑的清醒,敢于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这一点难能可贵。

这还在其次,关键在于邹忌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由自己的境遇想到作为一国之君的齐威王的境遇。

于是大胆走进王宫,拜见齐威王,指出问题之所在。

可见其忠君爱国、舍小家为大家、冒死进谏,勇气可嘉。

现在我们就来品读一下《邹忌讽齐王纳谏》,看邹忌是如何运用个人魅力及语言交际艺术打动齐威王,使齐威王成为一个从谏如流的明君。

首先:由己及人、创设情景。

邹忌先由自身谈起,“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似乎是在和齐威王话家常,进而创设一种和谐的融洽的轻松的谈话情景,自然而然地让齐威王认同一个事实,那就是发生在邹忌身上的的确是事实。

然后邹忌由自己的境遇扩大到一个帝王——齐威王所面对的境遇,“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赏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赏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赏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散文,通过讲述邹忌向齐王进谏的故事,展现了古代政治生活中的智慧与谋略。

这篇课文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表达、思想主题和历史价值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赏析。

一、人物形象在这篇课文中,作者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刻画了邹忌和齐王两个人物形象。

邹忌是一个有智慧、有胆识、善于思考的谋士,他通过自身的经历,巧妙地讽喻齐王,使得齐王能够虚心纳谏,改正自己的错误。

齐王则是一个明理开明的君主,他能够听取邹忌的建议,从善如流,展现了一个贤明君主的形象。

二、故事情节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紧凑、逻辑严密。

作者通过设置悬念、矛盾冲突等手法,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邹忌如何巧妙地讽喻齐王,齐王又如何采纳他的建议,这些情节都展现了一个谋士与君主之间的智慧与较量,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三、语言表达这篇课文的语言表达优美、准确、生动。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夸张等,使得语言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作者还注重语言的音韵和节奏感,使得整篇散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具韵味。

四、思想主题这篇课文的思想主题深刻、富有启示意义。

作者通过邹忌讽喻齐王的故事,表达了“纳谏除弊”的思想主题。

这个主题不仅在古代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普世价值。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能够认识到只有虚心纳谏、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五、历史价值作为一篇古代经典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历史价值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展现了古代政治生活中的智慧与谋略。

同时,这篇课文也是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对于研究古代文学和历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表达、思想主题和历史价值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古代政治生活和文化背景,更能够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与智慧。

邹忌的讽谏艺术

邹忌的讽谏艺术
古代臣下对君主的“谏”,往往有着“一言兴邦, 一言亡国”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谏”得好,龙 颜大悦,采而纳之;“谏”得不好,圣心震怒,罪 加几等。
由此可见,“谏”是很讲究艺术性的。虽然俗话说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事实上 如果良药不苦口,人们更喜欢服用,忠言顺耳人们 更容易接受。
学习目标
进谏艺术
通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 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
设喻说理
邹忌
齐王
妻 → 私 → 宫妇左右
妾 → 畏 → 朝廷之臣
客 → 有求 → 四境之内
受蔽
受蔽(甚矣)
类比推理
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 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三”——三赏
面刺寡人之过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说理

皆以美于徐公
(生活小事)
妾畏臣 客求臣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求王
以小见大
王之蔽甚矣
(国家大事)
齐王纳谏(高潮)
上赏:面刺寡人之过者
三赏 中赏:上书谏寡人者
下赏: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
令初下: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三变
期年之后:虽欲言, 无可进者。
结局: 除蔽结果
谤讥→下赏
无可进者
(4)除蔽结果 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
邹忌比美(开端)
八尺有余, 形貌昳丽
相貌
比美
孰视:自以为不如 窥镜:又弗如远甚
邹忌
问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孰与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 美



君美甚,徐公 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劝说艺术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劝说艺术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劝说艺术⽂本中的⽣活智慧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劝说艺术1摘要《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先秦纵横家游说⾔辞的典范之作,劝谏智慧与⾔语技巧让它经久流传。

回归⾔辞的本质,从“善说”的技巧进⾏研究,就会发现邹忌成功劝谏的秘笈:“三准”,即选“准”趣味话题、找“准”倾⼼对象、⽤“准”表达技巧,进⽽为邹忌⾼超的劝谏智慧所折服。

2关键词《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劝谏;交流3正⽂《战国策》是⼀部介乎⼦、史之间的典籍,主要记录了战国时代以纵横家为代表⼈物的思想⾔论、外交辞令和政治主张等,同时也记载⼀些历史事实。

作为其中⼀篇记述纵横家游说⾔辞的典范之作,《邹忌讽齐⼟纳谏》之所以历久传诵,很⼤程度并⾮邹忌“说了什么”影响着后⼈的思想——建⽴制度性的⾔论通道,保障⼈民的话语权⼒,尽管这⼀民主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弥⾜珍贵,但是,真正让它流芳万世、惠施⽆穷的,恰恰是凭借其“怎么说”的劝谏智慧与⾔语技巧,让⼈津津乐道,回味⽆穷。

在解读这类作品时,需要我们回归⽣活的本原,从⽇常交际时的演说情境、交流礼仪、论说互动、辞令“善说”等等,进⾏全⾯、综合地考量与研究,或许会撷取别样的收获。

于此,本⽂从选“准”趣味话题、找“准”倾⼼对象、⽤“准”表达技巧等三个⽅⾯,⽂本中隐蕴着的⽣活智慧。

永恒的美及审美——选“准”趣味话题美,⼀个诱⼈⽽迷⼈的字眼,与⼈们的⽣活紧紧相连、密不可分。

发现美、崇尚美、追求美是⼈的天性,也是社会⽣活的重要内容。

审美则是永恒的话题,⼀头系于亘古,⼀头延绵未来。

邹忌是⼀个爱⽣活、富情趣、懂审美的⼈,尽管《邹忌讽齐王纳谏》并未全⾯地、⽴体地展现其⽣活、兴趣、爱好、才智等情状,但像他那样天⽣出落美、关注美、推介美,⽆论是古代还是当下,⽆论是⽣活中还是官场上,实难寻觅。

我们在啧啧赞叹于邹忌以“⽐美”话题巧妙地讽劝齐王纳谏之余,更是为他庆幸:“美”总是厚赠予他——让他具有天⽣丽美的优越感,使他拥有消遣评美的闲情⼼;特别是让他遇到明君美政的“悦”⼰者。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劝说的艺术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劝说的艺术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 劝说的艺术教学目标:1、回顾邹忌劝谏经过,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2、对比阅读,进一步学习学习有条理的说话,体会劝说的艺术。

3、培养学生说话的艺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几天刚播的一部反贪大剧《人民的名义》中有个情节,反贪局长侯亮平劝说畏罪出逃的公安厅长祁同伟,面对逃犯的枪口,侯亮平毫不畏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虽然最终没能使祁同伟接受正义的审判,但却使他良心发现,以死谢罪。

这一情节不仅塑造了侯亮平大无畏的英雄形象,更展现了他劝说的艺术魅力。

这节课我们借助《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探讨一下劝说的艺术。

板书:劝说的艺术。

二、释词解题。

请大家看课题,解释“讽”,抽生回答: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师强调:语言委婉是劝说的基本要求,暗示、比喻是劝说的基本方法。

三、出示目标,教师解读目标。

四、回顾“进谏”,解析“类比”。

让我们再度进入“进谏”现场。

(白板显示进谏的段落,邹忌向齐王进谏的过程),齐读,出示问题:1、邹忌的劝谏包含几层意思?在这个进谏的过程中,邹忌先说了什么?(在家里与徐公比美时受到蒙蔽的情况)接着说了什么?(说了齐王与自己相似的情况)最后说了什么?(得出了结论:王之蔽甚矣)。

请一位同学用一句通顺的话概括邹忌劝谏的思路,用上“先......接着......最后......”。

2、解析类比。

“比美”和“劝谏”什么关系呢?师引导学生分析类比说理的方法。

借助白板分析类比说理的特点、作用。

比美---------劝谏-------- 类比妻(私臣)宫妇左右(私王)妾(畏臣)(直言不易)朝廷之臣(畏王)(王之蔽甚矣)客(有求臣) (受蒙蔽)四境之内(求王)(家庭小事)(国家大事)以小见大易于理解乐于接受3、归纳劝谏的艺术性。

邹忌的劝谏是成功的 ,它不仅让齐王接受了谏言,并且马上广开言路,最终战胜于朝廷。

邹忌劝谏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呢?(学生边思考边交流,教师适时点播。

从条理、语言、方法技巧等方面加以提示。

婉约表达警示——赏析《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叠法”的艺术性

婉约表达警示——赏析《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叠法”的艺术性

邻 近 的诸侯 国都来朝拜 ,此 所谓战胜于朝廷 ” 而全文在 内容 “ 。
上 也可分为三 部分: 第一部分 ( 段 ) 进谏 的缘起 ; 1 , 第二部分 ( ) 进谏 的内 2段 , 容; 第三 部分 ( 、 3 4段) 进谏 的结果。文章从家事 到国事, , 从讽 谏到纳谏 从下令悬赏到无可进者 , 终至 四国朝齐 , 自首至尾 , 可 谓层 层三叠 , 叙事清 楚, 言简意 赅, 反复回旋 , 美不胜收 。
即改 , 显示 出一代 明君虚怀若谷 的非凡气度 。 从而使齐 国政 治 清明, 国势强盛 , 战胜 于朝廷 ”威 震诸侯 。 “ , 此外 , 忌讽齐 王纳谏全部事态 的发展 也是三层 : 邹 第一层 , 邹 忌现身说法进 行讽谏 ; 第二层齐王 下令悬赏求谏 ; 第三层使
三 问三答 。爱美之心 , 皆有之 。邹忌身材魁 梧 , 表堂 人 仪
和 教 研 的冲 动 。
言路 , 赏求谏 。对 关心国事、 悬 积极进 谏者 , 分不 同情 况, 给予 上、 下三赏 , 中、 而三赏之下 , 齐国果然发生 了可喜 的变化 : 始而
“ 门庭若市 ” 继而“ ; 时时而间进” 最后“ ; 无可进 者” ——三变也 。
齐王纳谏 除弊 , 大臣勇 于劝 谏, 蔚然成风 ; 齐王勇于纳谏 , 闻过
2 1年第 7 总 第 14 ) 00 期( 3期
… … … … … … … …
婉 约 表 达 警示
赏析 邹忌讽 齐王纳谏 三叠法” “ 的艺术性
赵娣兰
金 昌市职业技 术 学校 ,甘 肃
从事语文教 学工 作多年, 多次 教授 《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篇
金 昌 7 7 0 3 10
因此 , 教授 《 邹忌 讽齐王纳谏》 引导学生学习 、 , 掌握 、 记忆

邹忌讽齐王纳谏手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手法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

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

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

’”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

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

三问三答,也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

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3.语言繁简适度。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

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

齐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善”字,既表现了他的态度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

.4.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

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表明了只要语言含蓄委婉,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使得对方愉快的接受。

全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

【设喻说理】设喻,又叫讽喻,这是比喻修辞的一种扩大化的用法,是借叙述一个故事,通过暗示、类比,说明某一事理,表述某一主张的富有机智幽默情趣比较婉曲的语言表达方式。

它往往是一段话,甚至是一篇文章,用整个故事透露出喻意,不用比喻词,喻意较含蓄,让读者去体会两件事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有时有“意在言外”之感。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法指导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法指导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法指导
1、本文语言不算艰深,篇幅也不长,要反复朗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并突出私我畏我有求于我三句话。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读时应注意这一点。

第三段要读得层次分明,威王政令部分要突出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三语;叙进谏情形部分,要突出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三语。

第四段叙纳谏结果,皆朝于齐要重读。

末句是史家的评论,当用赞美的语气读。

2、自行翻译,不一定要笔译,把弄不清楚的问题作好记录,请教同学或老师。

3、逐段自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

第一段:进谏的依据。

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他认真地思索这个问题,举一反三,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

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他见威王后,没有单刀直入地向齐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身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

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区分情况,给予奖赏。

第四段:纳谏的效果。

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邹忌的说理艺术对学生人文思辨能力的培养——《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的说理艺术对学生人文思辨能力的培养——《邹忌讽齐王纳谏》

146I案"I邹忌的说理艺术对学生人文思辨能力的培养—《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例◎周燕周燕,湖北省武汉市第二十五中学教师2【案例背景】思辨能力是成为高素质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思辨能力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所谓思辨能力就是指思考辨析的能力,它强调的是经过自己认真的分析和论证,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思考,挑出自己认为重要和正确的东西,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

如果具备思辨能力就能对我们遇到的问进行的分析判断,有目的择正确的,在性问。

人思辨能力指的是对人性问进行思考辨析的过程中,对所主张的观点进行辩性释和说服性论证。

思考的最终标是为证确证的理,是为和最佳的价理行准。

的具备的思能力,的,,论分析,理。

的想象能力强,,经的理有人文思辨能力的。

【案例主题】的是谏,,终的运用的,问到思到,深入,也彰显整的间架之美。

夕卜,采用设喻类的方理是本最显著的特点,是以自身经历来设喻,和进行类,由近到远,由小到,由活琐及家,让齐王欣领悟,虚心纳谏。

思辨能力的关键就是要会理,理清理思路,理方法,是课堂教的关键。

【案例实录】(片段一)师:据历史记载,齐威王刚刚继位的时候,非常沉迷于弹琴,不理朝政,长达九年。

如何让这样一个固执的君王能够开张圣听,从谏如流,邹忌的确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他说理不是直言劝谏,而是采用了什么方式?生(齐声):设喻和类比说理方式2师:邹忌是如何运用设喻和类比的方法说理的?课前大家尝试着画了邹忌的思维结构图,请把你的思维结构图拍照上传,我们共同来研讨。

(学生将思维结构图拍照上传,教师随机挑选四个同学的结构图推送到每个同学的平板)师:我随机挑选四位同学,小组共同交流一下,他的结图的方,的?(流生:我们这组觉得最好的是崔蝶的。

她先从邹忌认识到自己不如徐公美,然后类比到“王被,最后还能以小见大的结,比较完整,流非常的是说的方I案/I语文教学与&'•上半月刊2019年09月#47法,邹忌的“私畏求”没有和王作类比,所以就这里有7欠缺。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语言艺术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语言艺术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语言艺术作者:董志新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9年第12期《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本文充分体现了《战国策》的语言特点:长于议论和叙事,文辞胜事,文风辩丽恣肆,文才雄隽华瞻,摇曳多姿,变化多端。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内容早已为喜好古文学的人们熟悉。

今就其中的有关语言做一点分析。

一.三问三答最具神采邹忌自以为美(当然是写法之妙),遂有三问,询问的次序颇为讲究。

先问其妻曰:“我与城北徐公孰美”;次问其妾曰:“吾与徐公孰美”;再问其客曰:“吾孰与徐公美?”同样的问题,问法各具特色。

首先自称不同,分别是“我”、“吾”。

一则避免重复之呆板;二来可见关系之亲疏。

对妻子自称“我”,是亲昵、随和、生活化的称呼,一般是与亲近、熟悉的人使用的词语;对其妾、其客则自称“吾”,有相对客气、庄重、正式的意味,此其一;其二,为使语言多姿,问法也有所不同,同样表示比较的句式,却在三句中有两种不同的问法:“孰与”、“与……孰”;其三,问话中所涉及到的对象也各自不同。

首句问到“城北徐公”,把徐公的住址交代得很清楚,而后两句则省去了已经交代了的因素,行文极是简洁。

三答之妙,尤胜三问,从问答中更可窥见各人的地位、心态以及与主人的关系和感情。

其妻答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依现代汉语解之就是:您英俊得很,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其中有两层赞美之意,其一,是“君美甚”,这是一个表示肯定的赞美句子,其中的“甚”可见妻子对丈夫的爱,此语才毕,犹觉不足,又以反问句式加强夸赞之意。

二重肯定,语气逐渐加重,可见妻子对丈夫的赞扬远比别人要深,丈夫在妻子的心目中肯定是最美的,对夫君的夸赞一句不够,还要再加一句,虽然不一定是真的,但“情人眼里出西施”。

当然,其中或许还有不得不说的尴尬;妾的回答则比其妻已有所衰减:“徐公何能及君也?”这只是一个反问句,当然也表达了强烈的赞美语气,但与妻相比则逊了一筹,浅了一层。

虽有赞美,但不多说,虽为丈夫,但平时的关系及地位也决定了她既不多说,也不能多说,她对丈夫的感情当然没有夫人对丈夫的感情深了;至于客人,则更简单了:“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一个简单至极的普通否定句就应付了邹忌。

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语言艺术

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语言艺术

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语言艺术《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说话技巧:因为邹忌知己知彼,善于思虑,勇于以忠言规劝,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再加上齐威王犯了错误能改正,革除缺陷,改格军事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

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

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

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

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话方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话方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话方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应该对整篇文章的主题进行简要介绍,同时提供一些背景信息和基本概念,让读者对文章有一个整体认识。

根据文章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话方式,我们可以这样编写概述部分的内容:引言概述《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古代著名的文章,描述了邹忌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向齐王纳谏的故事。

在古代,纳谏是封建王朝中一种重要的政治文化现象,代表了国家的治理能力和国君的才智。

而邹忌作为一个普通人,敢于向齐王提出意见,通过犀利的言辞和机智的辩论,成功地让齐王接受了他的忠言。

本文将首先介绍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背景和历史背景,以便读者对这个故事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然后,我们将重点关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说话方式,探讨他在言辞和辩论方面的技巧和策略。

最后,我们将总结这个故事的影响和启示,以及对我们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并从中获得一些对于现实生活和政治治理有益的启示。

同时,本文也将帮助读者提高自己的说话和辩论能力,以更加巧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背景和历史背景,以便读者对这个故事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概述,并说明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是对主题进行详细阐述和论证的部分,可以按照不同的主题和内容进行分段。

结论部分对正文进行总结,并提出文章的结论和启示。

在本文中,引言部分已经在1.1和1.3节中进行了说明。

下面将重点介绍正文和结论部分。

2. 正文:在正文部分,首先需要介绍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背景和历史背景(2.1节),包括齐国的政治状况、邹忌的身份和地位、为何会出现讽刺和劝谏的情景等。

这一部分主要是为了让读者对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后面的讨论和分析做好铺垫。

接着,需要重点讨论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说话方式(2.2节)。

《邹忌讽齐王纳谏》艺术性浅析-word文档资料

《邹忌讽齐王纳谏》艺术性浅析-word文档资料

《邹忌讽齐王纳谏》艺术性浅析
本文篇幅不长,但完整地记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和威王纳谏强齐两则故事。

而且包含了深刻而明白的寓意,容量是很大的。

文章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在技巧上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一)用设喻的方法讲述道理
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而是用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为譬喻来阐明“纳谏”的必要
性和迫切性。

(二)具体形象地刻画人物
如写邹忌,先是“朝服衣冠,窥镜”,然后是问妻、问妾、问客;见到徐公,先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再是“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最后是“暮寝而思之”;人物的动作心理,无不刻画入微。

(三)语言简练生动
一篇三百多字的短文,从家事说到国事。

写人物,声貌毕肖;叙事实,曲折引入;用语言,简洁生动:如“于是入朝见威王曰:……”几个字就交代了朝见的过程,省去了进见的“导语”,开门见山地直陈其事。

齐王听了谏辞以后,只用一个“善”字就写出了齐王纳谏的决心。

威王下令纳谏以后,只三十来字就交代清楚了“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说明了纳谏后发生的巨大变
化;纳谏的效果,只写邻国动态,省去国内情况,这些都是异常简洁的。

再看语言的生动: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意思雷同,但句法却各不相同,文字错综,毫不呆板。

(《中华文学鉴赏宝库》中《〈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徐仲涛节选)。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语言艺术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语言艺术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语言艺术王向东《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只有三百四十三个字的短文。

然而,它的语言却很有特色,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语言朴实,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是其特色之一。

这篇文章记叙了邹忌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设喻,来劝告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写得十分生动。

作者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词藻,更没有堆砌什么形容词,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作者为了表现邹忌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使用了十分朴实的叙述和描写。

文章一开头,作者用“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十个字把邹忌的形貌作了一个简括的介绍,接下去就写他三问谁美的事实经过。

这三问,作者用了几句简洁明了的话,写出邹忌每一问时的不同心情,合情合理,真实可信。

一问其妻,是在“朝服衣冠,窥镜”之后。

夫妻之间,问一问自己与别人到底谁漂亮这一类话,原是十分自然的事。

所以这一问并无惊人之处,作者也无惊人之笔。

再问其妾之前,添上了“不自信”三个字。

这三个字添得极好,把邹忌这个人颇有些“不偏听偏信”的味道写出来了。

正由于这个“不自信”,才有了再问。

所以这再问也非常自然,作者亦写得自然。

三问其客,特别交待了“客从外来,与坐谈”。

这一交待,说明了客人与其妻、其妾的区别:妻妾朝夕与共,客者,“外来”者也。

这一交待就写出了邹忌为人论事的“认真”,进一步证明了邹忌的“不自信”。

后面写了邹忌再一次“窥镜”而思其缘故,终于大悟,并以所悟劝诫威王的情况。

按一般写法,到齐威王接受意见这里,文章是可以有几句赞美的话的。

然而作者仅仅用了威王说的一个字:“善。

”接下去,就写威王采取的行动及其效果,全用朴朴实实的记叙来表达,毫无哗众取宠之意,却收到了发人深省的效果。

这种朴实的文风,从我们今天的情况来看,着实是可取的。

语言形象,对话动作栩栩如生,是其特色之二。

朴实的语言,能不能做到生动形象呢?这篇短文给了我们肯定的答复。

这里试对妻、妾、客的三句答话略加剖析,来说明这个问题。

邹忌提问之后,他们分别作了回答。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话的技巧(微课)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话的技巧(微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说话的技巧
长治十三中
王琳鑫
想一想
你的朋友最近沉迷网络,上课经常开小差 ,作为朋友的你会用怎样的方式劝说TA呢 ?是直言不讳,还是委婉告知? 今天,让我们重点分析一下齐国的名相邹 忌是如何对自己的上司——齐王进行劝谏 的。
邹忌
齐王
私 畏

美于徐公
王之蔽甚矣
三赏
上赏
面刺齐王之过
中赏
上书谏齐王
下赏
谤讥于市朝, 闻齐王之耳
纳谏结果
我们能学到什么?
“ 讽 ”: 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明对象:分清说话对象的身份、特点
讲策略:委婉,以小见大,以己推人 重技巧: 以理服人
试一试,答一答
1.你的朋友最近熬夜看小说不学习,你 会对TA说什么? 2.上课过程中,老师口误说错一个题, 你会怎么做?
结束,祝大家学习愉快!

从《邹忌讽齐王纳谏》看譬喻相感的语言艺术

从《邹忌讽齐王纳谏》看譬喻相感的语言艺术

从《邹忌讽齐王纳谏》看譬喻相感的语言艺术□邱雨晴《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的邹忌用自己日常生活的小事情设喻说理,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

这种讽谏方法归为“譬喻相感”,是讽谏技巧中的一种行之有效又能明哲保身、全身而退的语言艺术。

这种语言艺术从设喻巧妙,以小见大;譬喻说理,投其所好,博取好感;喻寓说理,委婉动听等方面切入,受到预期效果,这对今天的语言交际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讽谏,意指古代臣民运用委婉含蓄的语言,对君主或者上司的过失提出批评和规劝。

[1]讽谏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我们把这种讽谏方法归纳为“譬喻相感”,是讽谏技巧中的一种行之有效又能明哲保身、全身而退的语言艺术。

一、设喻巧妙,以小见大《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最大的语言特色就是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

[2]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言顺耳利于听”的秘方,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自己与徐公比美的闺房趣事设喻,通过对其妻、妾、客由于各怀偏爱、畏惧,有求于他的心机而歪曲事实,溢美于他的这种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说自己的体会,以“小”见“大”,现身说法使齐王也认同“蒙蔽甚矣”。

齐王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邹忌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这种譬喻相感,在生活中也常用到,其实就是打比方。

常把已知的、司空见惯的小事来说明求知或知之不深的事物,从而达到自己交谈的艺术效果。

如在人们的日常谈话中,我们常听到“糍粑掉到灰里”这是说,一粘上灰就很难拍干净,“糍粑掉到灰里”就常用来形容一沾上就脱不开关系的麻烦事;“脸红的像猴子屁股一样”;“家庭的事嘛,有时总难免碗碰碗,碟碰碟的。

”像这一类譬喻,我们不是常从一般人的言谈中听到吗?可以说,任何人都不能不在谈话中使用譬喻,要不然,有些话就会讲得不清楚,或者索然无味了。

这样在交际交往及避免了尴尬,又有形象的遐想,收到以一当十,理趣俱生的效果,彼此愉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语言艺术
王向东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只有三百四十三个字的短文。

然而,它的语言却很有特色,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语言朴实,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是其特色之一。

这篇文章记叙了邹忌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设喻,来劝告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写得十分生动。

作者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词藻,更没有堆砌什么形容词,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作者为了表现邹忌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使用了十分朴实的叙述和描写。

文章一开头,作者用“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十个字把邹忌的形貌作了一个简括的介绍,接下去就写他三问谁美的事实经过。

这三问,作者用了几句简洁明了的话,写出邹忌每一问时的不同心情,合情合理,真实可信。

一问其妻,是在“朝服衣冠,窥镜”之后。

夫妻之间,问一问自己与别人到底谁漂亮这一类话,原是十分自然的事。

所以这一问并无惊人之处,作者也无惊人之笔。

再问其妾之前,添上了“不自信”三个字。

这三个字添得极好,把邹忌这个人颇有些“不偏听偏信”的味道写出来了。

正由于这个“不自信”,才有了再问。

所以这再问也非常自然,作者亦写得自然。

三问其客,特别交待了“客从外来,与坐谈”。

这一交待,说明了客人与其妻、其妾的区别:妻妾朝夕与共,客者,“外来”者也。

这一交待就写出了邹忌为人论事的“认真”,进一步证明了邹忌的“不自信”。

后面写了邹忌再一次“窥镜”而思其缘故,终于大悟,并以所悟劝诫威王的情况。

按一般写法,到齐威王接受意见这里,文章是可以有几句赞美的话的。

然而作者仅仅用了威王说的一个字:“善。

”接下去,就写威王采取的行动及其效果,全用朴朴实实的记叙来表达,毫无哗众取宠之意,却收到了发人深省的效果。

这种朴实的文风,从我们今天的情况来看,着实是可取的。

语言形象,对话动作栩栩如生,是其特色之二。

朴实的语言,能不能做到生动形象呢?这篇短文给了我们肯定的答复。

这里试对妻、妾、客的三句答话略加剖析,来说明这个问题。

邹忌提问之后,他们分别作了回答。

他们的回答,话不多,意思也差不多,却十分合乎人物的身份特点。

他的妻子回答的是:“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他的妾回答时就没有“君美甚”这三个字,仅仅剩下了“徐公何能及君也”这半句。

而客人却换了个说法,回答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三个人的回答各不相同,作者就抓住了这些细微的区别,来刻画人物的形象。

妻说话较为随便,只要丈夫高兴,怎么说都可以。

妾不敢不当妻的应声虫,还要尽量少说。

而客毕竟是“外来”者,说话就较为谨慎,又要让邹忌高兴,又要不让人看出是阿谀奉承。

妻偏爱他,妾有点儿怕他,客有求于他,这样就决定了这三个人说的话总与事实偏颇;但由于三个人的地位、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这三者的偏颇又各不相同。

三答三不同,三答三个人,这不正是作者语言的魔力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