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教育社会心理学分析
大学课堂冷漠现象原因和对策探究
大学课堂冷漠现象原因和对策探究作者:梁丽娟,胡婷来源:《教育教学论坛·上旬》2011年第11期摘要:在目前的大学教学中,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非常普遍。
引发这种课堂冷漠现象的原因有来自学校、教师、学生自身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
本文在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影响大学生课堂冷漠的诸多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改善课堂冷漠现象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课堂冷漠;原因;对策大学课堂是大学生汲取知识,提高素质和能力的主阵地,但随着近年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课堂教学质量也明显下降。
对于本科生而言,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学质量是大学教育的核心。
当我们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时,不难发现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很多课堂存在明显的课堂冷漠现象。
课堂冷漠现象即大学课堂内学生逃课,旷课以及课堂上不听课的现象,甚至有的课堂的出勤率低于50%的现象。
有关资料显示显性逃课的问题在大学教育中是比较突出的,即:基础课的逃课率为25%以上;专业课逃课率为20%;公开课的逃课率达到了50%。
大学生中有逃课经历的是82%,经常逃课的是11%。
隐性逃课现象则更为普遍,即学生虽然没有逃课,但是在课堂上却并不是认真听课,而是我行我素无视课堂与教师的存在,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如发短信,上QQ,睡觉等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而且隐性逃课与显性逃课相比更严重,甚至涉及到几乎全部的学生。
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大学课堂上经常出现老师提问,无人回答,甚至不知道老师在问什么的尴尬情形。
课堂冷漠现象的普遍存在不仅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容易让教师产生挫败感和无能感,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课堂冷漠”现象已经成为了阻碍大学教学质量提升、阻碍大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一块绊脚石。
一、课堂冷漠现象的原因分析:课堂冷漠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四方面因素。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摘要】大学生课堂冷漠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旨在对其进行社会学分析。
在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后,正文部分将探讨大学生课堂冷漠的表现、导致原因以及影响,并从社会学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结合现实情况提出解决大学生课堂冷漠问题的建议。
通过对该现象进行系统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同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效的参考。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和研究,能够引起社会对大学生课堂冷漠问题的重视,促进校园教育的改进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冷漠、社会学、表现、原因、影响、角度分析、建议、总结、展望、结束语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课堂冷漠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教育现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其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冷漠态度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研究发现,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现象逐渐增多,给教师授课和教学管理带来一定困扰。
通过对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课堂冷漠不仅仅是个体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教育是国家的基石,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他们在课堂上的冷漠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其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大学生课堂冷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研究背景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研究的方向和目的,为解决大学生课堂冷漠问题提供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旨在深入探讨大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冷漠态度,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并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建议。
通过对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研究,我们旨在找出背后的社会原因和机制,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学教师和管理者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大学生课堂冷漠的深层次原因,探讨其对学习和教学的影响,并提出可行的对策和建议,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提升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课堂冷漠现象是指大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参与度和积极性,表现出对学习内容的漠视和课堂氛围的冷淡。
这种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需要进行社会学的深入分析和探讨。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现象与教育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学生的被动接受,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和参与度。
大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习惯了被动接受和中规中矩的学习方式,缺乏对课堂内容的主动思考和参与。
大学课堂中存在教师单向传授和学生单向接收的关系,学生参与度低下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问题。
大学生课堂冷漠也与学生自身的情感和态度有关。
大学生正处于身份转变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课堂内容的认同度和兴趣程度有着重要影响。
如果学生对某门课程缺乏兴趣或者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满意,就容易产生冷漠的态度。
大学生在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和课程安排时,往往选择将精力投入到自己认为更重要或者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导致对课堂的冷漠。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现象也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关。
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带来了多样化的知识渠道和学习方式,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获取大量的信息。
面对庞大的信息量和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大学生容易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而忽视课堂的重要性。
社会竞争激烈和职业发展压力也迫使大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和时间放在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上,从而忽视了课堂学习。
针对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善。
教育部门可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激发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热情和好奇心。
学生自身也应该调整自己的态度和心态,认识到课堂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学术交流中。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到教育制度、学生个人情感和社会环境的多个因素。
针对这一现象,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改革,包括教育机构、教师和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
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强对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此外要广泛开展各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互通有无。
2.各高校要发挥各种社会力量,进一步完善休闲体育市场。
高校体育场馆及相关设施是高校休闲体育产业化重要的硬件。
完善体育场地和场馆的相关设施,不仅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更能让更多的企业来投资,以吸引更多的体育赛事和商业赞助等。
这样不仅能形成产出与投入相平衡的良性循环,更能获得良好的收益。
所以当务之急是加大对烟台市高校休闲体育产业的资金投入,使高校休闲体育产业在满足大学生体育学习、锻炼的基础上,推进高校休闲体育产业化发展。
3.改革当前的高校休闲体育产业运作模式,大力发展高校体育社团和俱乐部。
烟台市高校体育活动的商业化赞助运作方式比较单一。
为加速高校体育运动的发展大多数高校已经开始引进企业赞助,比如由赞助商提供印有企业名称的比赛服装或为运动员提供饮料,以企业和品牌的名称命名比赛,或在比赛场地陈列印有赞助商名称的花篮或横幅等形式。
把校园体育活动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有利于形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局面。
大力发展高校内的学生体育社团和俱乐部,增加高校休闲体育产业的多样性。
随着当代大学生消费水平及思想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参加会员制收费管理制度的体育社团和俱乐部,不但能对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和训练,还可以找到有相同爱好的同学进行相互交流学习。
另外由于高校的开放性,社区居民加入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情况屡见不鲜,随着烟台市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相互对接和融合,会有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进来,为俱乐部创造较好的效益,这对烟台市高校休闲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益处。
参考文献:[1]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7.[2]谭建湘,马铁.体育经纪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3-170.[3]管勇生,孙琦,袁静,王建民,等.高校学生体育消费动机的调查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8(2):28-29.[4]于振峰,叶伟,许高航.对我国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9,19(3):23-25.[5]李鸿亮.国内外体育产业发展状况比较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1(4):35-38.[6]刘爱华,孙宝聪.对山东省驻济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与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4,26(3):3-5.一、问题的提出逃课现象包括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
激励视角下当代大学生参与冷漠的治理
激励视角下当代大学生参与冷漠的治理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是社会的未来。
近年来,一些大学生在公共事务中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对社会问题缺乏关注和参与。
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是当代大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障碍。
激励视角下当代大学生参与冷漠的治理是当务之急。
一、分析冷漠的原因为什么当代大学生会出现冷漠的现象呢?这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原因。
一些大学生缺乏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理解。
他们在校期间学习的是专业知识,对于社会问题的了解可能相对较少,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一些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和学业压力,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放在自身的发展上,对社会问题缺乏关注和参与。
一些大学生可能觉得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对于社会问题的改变无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选择了冷漠和放弃。
二、激励视角下的治理措施针对当代大学生参与冷漠的现象,我们可以从激励的角度出发,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治理。
学校应该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参与公益活动。
学校可以设立社会实践周、志愿者服务队等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升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理解,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政府部门可以开展相关政策,给予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大学生一定的激励措施,例如提供奖学金、就业岗位等,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共事务。
社会各界可以开展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参与意识,形成社会上的正能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大学生自身的努力除了外部的激励措施,当代大学生自身也需要做出努力,改变冷漠的态度。
大学生要提高社会问题的认知和理解,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了解国家政策及社会发展的方向,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实际行动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和改变力,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四、案例分析近年来,一些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社会的激励,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在大学生课堂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冷漠的状态,他们可能是在玩手机、睡觉、不听讲或者对课堂内容缺乏兴趣等。
这种现象在大学课堂中屡见不鲜,引发了人们对大学生课堂冷漠的关注。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原因及其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可能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个体心理等因素有关。
在社会环境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年轻人的注意力被更多地吸引到了虚拟世界中。
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普及,让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分心,这也是导致大学生课堂冷漠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学生可能因为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问题而产生心理压力,进而出现对课堂学习的冷漠态度。
在家庭教育方面,家庭教育也是导致大学生课堂冷漠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家长过度溺爱孩子,缺乏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导致孩子缺乏对课堂学习的重视和热情。
另一些家庭可能过分严厉,使得孩子在学习中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冷漠行为的出现。
在家庭教育中,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家庭氛围也会使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出冷漠的态度。
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还与个体心理因素有关。
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个体差异。
有的同学可能天生活泼开朗,对学习充满热情;而另一些同学可能内向孤僻,对学习缺乏兴趣,表现出冷漠的状态。
一些同学可能因为自卑、自傲等心理问题,导致对学习缺乏积极性。
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对其在课堂上的表现产生影响。
在社会学分析下,大学生课堂冷漠不仅是在课堂上的现象,更是与社会、家庭、个体相关的综合性问题。
而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出现也给课堂教学秩序、学生学习动力等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给课堂教学秩序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学生的冷漠行为会打扰到其他同学的学习,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的冷漠甚至会扩散到整个班级,形成一种不良的学习氛围,导致课堂教学秩序混乱。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大学生课堂冷漠是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中课堂冷漠现象就愈发突出。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措施。
我们需要了解课堂冷漠的定义。
课堂冷漠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漠视、不积极参与的态度,对老师和课程缺乏兴趣和热情。
这种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越来越常见,给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那么,为什么大学生会表现出课堂冷漠的现象呢?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课堂冷漠与社会环境、个人心理因素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社会环境的变迁是导致课堂冷漠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大学生们接触到了更加多元化的信息和知识,同时也享受到了更加便捷的学习方式。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渐渐显得过时和单一,不能满足大学生对知识获取的需求。
大学生们更倾向于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他们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产生了抵触情绪,从而表现出冷漠的态度。
个人心理因素也是导致课堂冷漠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
长时间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的挑战、对未来的焦虑等都会导致大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在课堂上表现出冷漠的态度。
一些大学生缺乏自我认同和价值观,对知识和学习的重要性意识不足,也是导致课堂冷漠的原因之一。
那么,针对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加以解决呢?高校应该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可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引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从 passi e 变为 active。
高校也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健全的心理辅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学校和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加强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大学生们也需要自身调整,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激情。
冷漠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关于冷漠行为的分析姓名:甘丽娇学号:6202110009 班级:应心101班摘要:道德冷漠是个体在具备道德认识的前提下而于特殊的情境中选择不作为的一种道德现象, 鉴于道德冷漠的日益普遍化趋势,本文主要以“小悦悦事件”为例重点从心理学分析了此类冷漠行为背后的心理及其因素。
我认为道德冷漠现象的发生不仅仅是个人道德的缺失,更是这一时代的人的正确价值观的缺失,我们需要正视我们的冷漠行为。
关键词:道德冷漠悦悦事件心理分析当今社会, 有一种道德现象即见死不救、见危不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担忧, 有人为此甚至悲观地预言道德大滑坡时代的到来。
诚然, 一个人在某种情况下明明知道做某件事是正确、合理的, 而且对他自身的利益不会造成什么损害, 但是出于某些方面的考虑比如以往自身体验、间接经验、群体舆论导向等, 即便是他具备一定的道德信念并有善的愿望、动机, 但意志总在反复权衡、患得患失中左右摇摆, 从而失去行为的动力, 仅是冷眼旁观、漠然处之。
这样一种道德现象我们称之为道德冷漠6。
2011年,佛山市一位年仅2 岁的女童悦悦在被汽车碾压过程中,有18 位路人经过,却未伸出援助之手,最终一位捡破烂的阿婆将悦悦扶起。
虽然医院对悦悦进行了全面抢救,但因伤势太重悦悦还是离开了人世。
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小悦悦事件”,本文以此事件为例,对道德冷漠背后的心理进行了分析。
一、个体自身因素的影响1、“本我”、“自我”、“超我”的力量对抗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由三个“我”( 即“本我”“自我”“超我”)共同影响的。
“本我”是个体最原始的状态,是个体原始的本能、欲望、冲动和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观念和情感体验。
“自我”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习得的生存法则和社会契约。
“超我”则代表着个人的良心和道德准则。
我们做每一件事情,尤其是遭遇冲突抉择时,必须要处理好这三个“我”之间的关系,我们会权衡利弊,考虑如何做才能既保护自己又能被社会接纳同时又能告慰自己的良心。
论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
论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逃课成了必修课,必修课成了选修课,选修课等于没课”这是现在大学生之间流行的观念。
大学生的课堂冷漠现象是越来越普遍,可以说是呈疯长趋势,我作为一位教学信息员,平时在学校很真实、确切地看到这种现象,并留意观察,想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小谈一下这种现象。
时间:周一至周五正常上课时间地点:教室人物:老师、学生事件:老师上课,学生上课迟到、逃课、玩手机、打瞌睡等其他事上述就是大学生课堂冷漠的大概情况,在网上了解到“课堂冷漠”在高校分为“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
显性逃课就是不向学校请假明摆着逃课,直接不来上课,而隐性逃课就是学生在教室里坐着,但他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无视老师存在。
据不完全统计,大学里基础课的逃课率在25%左右,专业课占到20%,而哲学政治等公开课达到了50%,另外统计又逃课经历的占到80%,从不逃课的仅仅占18%。
当然隐性逃课的情况也没有好到哪里去,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一个人自问自答的尴尬局面,例如我们现在大二的英语课就是这样,永远是老师一个人在演独角戏,而同学坐在下面都是在各干各的事。
上了一学期的社会心理学,我就想用这方面的知识来分析一下这个现象。
首先我想讲这个现象中的学生的一些原因,其实我觉得主要就是学生的态度问题。
态度就是指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的反应倾向。
大学生对大学课堂的态度追溯起来应该是高中时听老师对大学生活的描述形成的。
态度具有社会性,是人在后天社会生活中习得的,我们在高中天天听老师讲到“大学就没人管你们了”、“大学老师都只管上课”、“60分万岁”等等,导致我们对大学的形成的最初印象就是“好玩、没人管、不用担心考试、可以逃课”。
这也算是我们对大学的第一印象吧,而且第一印象往往影响我们进入大学后的对大学课堂的态度,造就一种“不逃课,不算是读过大学”的观念。
进入大学后,大一时开了许多的公共课,基础课,而这两类课的冷漠程度确是最高的。
就拿大学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概论这两门课来说,其实就是我们对它形成了刻板印象。
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100新课程研究观察思考2016.11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对策□赵娟范忠雄【摘要】对于大学生而言,课堂是获取知识、提升自我的主要阵地,而当前大学课堂内学生旷课、上课时不认真听课已成为普遍现象,且有呈疯长趋势,这种课堂冷漠现象极大地制约着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正确看待并认真解决这一问题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关键词】高等教育;课堂冷漠;显性逃课;隐性逃课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院1671-0568(2016)32-0100-02_、大学生课堂冷漠的表现随着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飞速发展,社会转型及各种社会思潮的兴起使当前大学生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日益复杂化。
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呈现复杂化,进而影响到大学课堂。
传统的课堂是传道授业解惑、师生互动的场所,但是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变迁发展,一些不良的风气侵蚀着我们的大学校园,课堂冷漠已经成为严重阻碍大学教育发展与学生素质提升的姅脚石,而课堂冷漠的表现之一就是逃课。
1. 显性逃课逃课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逃课就是指显性逃课。
心理学家季亚钦将逃课的概念定义为:“逃课是指学生在未请假的情况下,没有按照既定时间和地点上课的一种旷课行为。
”目前显性逃课已成为高校管理的硬伤,针对学校的考勤制度,学生也总结了各种各样的逃课经验,“上课梦游化、逃课普遍化、恋爱闪电化、补考专业化”已成为大学的不正之风,严重影响大学的正常发展。
据了解,逃课率与年级的增长是呈正相关性。
调查显示,大一学生逃课率为12.4%c,大二为24.3%c,而大四学生逃课率竟高达50.5%。
逃课率在性别上也存在差异,男生逃课率要普遍高于女生。
逃课率在专业上也存在差异,总体上文科类学科逃课率要高于理工类。
据相关调查显示,文史类逃课率为38%,比理工科类逃课率高出1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学生对逃课的课程是有选择性的,“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已成为很多学校的普遍现象。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大学生是我国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群体之一,他们在学校里接受了较长时间的教育,理应是社会责任意识最强、社交能力最好的一群人。
但事实上,现在许多大学生出现了社交冷漠现象,表现为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不愿意与同学交流,甚至对教师的讲解视而不见。
这种冷漠行为背后隐藏着哪些社会学问题?一方面,大学生是年轻人,而年轻人又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群体。
他们生性好动,喜欢以自己为主角,对于一些非自己关心的事情往往缺乏兴趣。
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大学生们生活的圈子变得越来越窄,容易产生“自闭”现象。
他们可能过多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失去了和外界交流的动力。
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往往存在较大的独立时空,不容易受到家庭、朋友的监督和教育。
由于社会文化的多样性,每个人的价值观、人生态度都不同,这容易导致对课堂上教师讲解和同学讨论的态度产生分化。
有些人认为课堂上的内容不适用于自己,或者觉得老师的讲解不能吸引自己的注意力,就会表现出冷漠;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课堂上的交流是展示自己想法的机会,会比较积极地参与。
再次,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差异较大,较难满足各个人的需求。
有的人需要更多的知识,有的人需要更多的交流,有的人则需要更多的自由。
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能更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的精神需求关注不够。
同时,当前教育环境下评价与考试的重要性较大,对于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这些原因都会成为大学生表现出冷漠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与大学生自身的年龄、生活方式、精神需求、家庭、教育环境等多个因素密切相关。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教育家、家庭成员、学生本人、教学环境等各个方面积极努力,才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责任感,提高其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参与度。
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对策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的冷漠现象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学生在课堂上缺乏活跃性、参与性、积极性,甚至出现叛逆、抵触、荒废、拉黑等现象,严重影响着大学教育的质量。
那么,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成因究竟是什么?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呢?首先,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环境的不良影响。
学生的学习态度改变了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学习变得无聊乏味,他们对课堂上的内容和说明毫无兴趣,所以就产生了冷漠现象。
同时,学习环境不良也是造成大学生冷漠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习环境恶劣,很多学生觉得课堂没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经常会失去对学习的动力,所以就会出现冷漠的现象。
针对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有很多有效的解决方案。
首先,老师应该改进课程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加有趣和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才能让学生真正去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同时,学校应该重视学科研究、教师培训等,让老师能够更好地教书,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认真学习,而不是避免课堂活动。
其次,老师应该尽可能地把课堂内容和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看到学习的实际意义,而不是简单的记忆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学校也应该发挥积极性和积极性,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学习。
学校也可以制定合理的学习规则和课堂纪律,让学生能够更严格地遵守学习规则,更加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总之,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除了上述的解决方案,学校和家长也应该多多关注,建立更好的教育服务体系,给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学习,最终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代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探析
教学实践研究当代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探析李碧函(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河南新乡453000)摘要:课堂冷漠,是阻碍教学质量提高的一大问题。
课堂冷漠主要表现在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两个方面。
课堂冷漠不 仅会影响学生的成才,而且会挫伤老师的教学积极性,更会浪费教学资源。
长此以往,必将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本文从教育社会学视角着重分析造成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原因关键词:课堂冷漠显性逃课隐性逃课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应该呈 现出勤奋好学、求知若渴的精神面貌。
然而,有些大学生未 能很好地认识自身的使命与责任,在课堂上懒散、敷衍,逃 课、迟到、玩手机。
_、大学生课堂冷漠的表现1.显性逃课逃课现象在当今一些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常见。
据中 国青年报社 中,#016 2002 在大学大学已毕业受访者的显示:83.1%的受访者 在大学期有过逃课历,50.8%的受访者有过课的历;61.1%的受访者 上过课。
有过逃课经历的受访者示,逃课的主 是上课 活动时(37.3%),是 ,上课31.8(。
:懒惰31.1%、不喜欢任课教师28.1%、认课身重27.5%、自学20.9%、课学12.3%、课 上课10.9%等⑴。
、上 据中 逃课 学过程中的一个。
2. 隐性逃课逃课 来说是学生虽然身在教室心却不在,只管做自的,的在。
逃课常现:玩手机、、、、神。
些的在:堂课 是 在自 自,。
此外,现一个现象:的在大下空位置总是有很多,后排的座位则了最“抢手”的。
B在学生看来后距离较远,毫顾忌地自的。
上述种种现象,无疑会对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方面 产生不同度的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课堂冷漠的影响1.学生层面课堂本应是学习知识的地方,但部分学生把课堂当作休息放松的场,学生自身的展产生两方面,提 对 。
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没有汲取新的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学生的知识储备足,致使部分学生在试中及。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学习态度和行为举止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
近年来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日益严重,表现为漠视课堂、缺乏参与度和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等问题。
这种冷漠现象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障碍,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与教师教学积极性。
深入分析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探讨对策和改进措施,对于促进大学生专业学习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将从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分析出发,探讨其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大学生课堂冷漠问题的重视和关注。
1.2 问题提出大学生课堂冷漠是当前教育领域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大学生群体的不断壮大,课堂冷漠现象日益突出,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挑战。
大学生课堂冷漠表现在课堂上的不认真听讲、缺乏参与讨论、缺乏注意力集中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个体因素、课堂教学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三个层面对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进行分析,旨在揭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为有效改善大学生课堂氛围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对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影响,并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引起社会对大学生教育问题的关注,推动教育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
1.3 研究意义大学生课堂冷漠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其背后蕴含着重要的社会学意义。
研究大学生课堂冷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揭示他们对课堂教育的态度和认知方式。
深入探讨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因素,有助于学校和教育机构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和管理措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研究大学生课堂冷漠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为完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作为大学生代表的一群人群,在课堂上出现冷漠的现象是不容忽视的。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表现为不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不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上课玩手机、听音乐或者打瞌睡等。
这种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大学生个体的学习态度和个性因素影响的,但背后也蕴含着诸多社会学问题。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原因之一可以追溯到社会观念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渐渐形成了一种“功利化”的教育观念,即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思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由此,学生们开始对课堂的积极性逐渐减退,表现出较为冷漠的态度。
另外一个原因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信息爆炸现象变得十分严重,大学生们在接收着大量的信息,每天都需要处理大量的学习任务,渐渐疲于应对过多的信息和任务,也就导致了课堂上的冷漠表现。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原因之一还在于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们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性格、行为、态度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过于溺爱或者忽视,导致孩子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缺陷。
这些孩子在学校的课堂上表现出冷漠,可能是因为缺乏家庭的教育观念,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主动的学习动力。
一些家庭环境较差,父母在生活中的消极懈怠、不负责任的态度也会对孩子的学习态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原因还在于学校教育体制的问题。
目前,国内的大学教育体制依然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单一,老师普遍缺乏教育的激情和创新的教育理念,学生们对课堂教学缺乏兴趣和动力。
义务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传递,而大学阶段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但现实中,我们发现教育体制并没有能够及时地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抵触情绪,表现为冷漠的态度。
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放 日 )0 1 1 、 河北 日报) 0 2年 5月显 报) 0 年 2月 《 2 ) 0 2
示, 大学 里 的基 础 课 逃 课 率 一 般 在 2 % 左 右 , 业 5 专 课逃 课 率在 2 % 左 右 , 哲 学 、 治 经 济 学 等 公 共 0 而 政 课 的逃课 率有 时竟 达到 5 % 以上 。20 年 《 民 日 0 01 人 报》 调查 显示 , 学生 中有逃 课 经历 的 占 8 % , 常 大 2 经 逃课 的 占 1% , 不逃课 的仅 仅 占 1% 。 1 从 8 ( ) 二 暗伤—— 隐形逃课 现 象普遍 隐形 逃课 指 学 生 虽然 没 有 旷课 现 象 , 是 在课 但 堂 内并 不认 真 听老 师讲 授 知 识 , 是 做 自己感 兴 趣 而 的事情 , 无视课 堂 和教 师 的存 在 。一些 研究 者认 为 ,
的特点 :
当前高校逃课 现象 已经普遍化 , 不仅有 大量显 性逃 课 , 还有严 重 的隐 性 逃课 。逃 课 的 动机 也 是 多 方面的, 既有惰 性 逃课 , 又有 理 性 逃课 。“ 课 成 了 逃 必修课 , 必修课成 了选 修课 , 选修课相 当于没课” ,
大学里 流行 的这 句话 成 了一些 大学 生 的共识 。正 确 看待并 认 真解决 当前 大学 生 的逃 课 行 为 , 我 们 应 是
大 学 生 课 堂 冷 漠 现 象 的社 会 学 分 析
杨 娟
( 湖南师范大学 , 湖南
【 摘
长沙
4 08 ) 10 1
要 ]课 堂 冷 漠 , 经成 为 当代 大 学教 育 一 大伤 口 , 大 学教 育 带 来 深 远 影 响 。 目前 大 学 课 堂 冷 漠 , 要 已 给 主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教育在中国的普及率越来越高。
近年来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日益严重,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困扰和挑战。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课堂冷漠是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社会因素是导致大学生课堂冷漠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压力越来越大,他们的注意力分散、心思不集中,往往倾向于追求短期的成果和利益,对于课堂教学往往缺乏兴趣。
社会环境的快节奏和信息爆炸使得大学生容易分心,无法集中精力听课或参与课堂互动。
大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不符合预期也可能导致他们对课堂冷漠。
一些学生觉得课程内容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不符,或者与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无关,因此对课堂缺乏积极性和动力。
个体因素也是导致大学生课堂冷漠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个体心理发展水平和自律能力差异较大,有些学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容易受到外界诱惑而产生消极或冷漠的态度。
个体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也会直接影响他们对课堂的投入程度。
如果一个学生对课程内容没有浓厚的兴趣和学习动机,那么他在课堂上的表现往往会比较冷漠。
个体对教师的认同和态度也会影响他们在课堂上的投入程度。
如果一个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态度或者人格特点不满或者不认同,他们也很可能表现出课堂冷漠的态度。
针对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善教育环境和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教育部门和学校可以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学校还可以加强对课程的设计和内容的更新,确保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相契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学校也可以创造更好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讨论,提高课堂氛围的活跃程度。
家庭和社会也应该对大学生的教育进行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律能力。
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是由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在当今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大学生课堂冷漠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这个现象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它背后的社会学原因却不容忽视。
首先,大学生课堂冷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所接受的社会教育。
现代社会中,学生们更多地关注学习成绩和在职业竞争中获得优势,而大学教育被视为实现这些目标必要的手段之一。
因此,对许多学生来说,取得高分和学历是他们进入职业社会的直接凭证,而不是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这样的“功利主义”教育为大学生课堂冷漠提供了思想基础。
学生的注意力往往放在了课程的应试性上,而忽视了课程本身的知识和实践意义。
其次,大学生课堂冷漠还与教育目标的不确定性和教学方法的局限性有关。
传统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们只需要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需要主动的学习和思考。
这样的教学方式缺乏实际意义和参与性,许多学生会感到无趣和暴躁。
而在现代社会,因特网和其他数字技术的普及的冲击,许多传统的课程和知识已经不如从前重要,而更需要创造性和创新性。
然而,很多学校和教师还在继续使用传统教学方法。
这也就导致了学生们对课程和教育目标的混乱和不确定性,对未来和职业前景没有准确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增加了学生课堂冷漠的风险。
第三,大学生课堂冷漠还与课堂文化和校园文化有关。
在某些学校和课堂中,竞争文化和成绩考核成为学生们最主要的参考指标。
学生们之间的竞争和合作氛围呈现出竞争越来越重于合作的趋势,而这种氛围会导致学生们对课堂和知识的关注度下降,进而导致课堂冷漠的风险增加。
与此同时,学校文化中的“压力文化”也加重了这一现象。
许多学校的行政管理系统都过分注重各种考试成绩的排名、统计数据,把一些涉及到学生的权利、兴趣和参与度的实际问题视为次要。
总之,大学生课堂冷漠既与传统的功利主义教育系统相关,也与教学方法和校园文化相关,所以想要改变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调整。
改革大学教育目标与方法,更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际技能的培养,这需要我们注重课堂的互动性、主动性、创造性,并通过各种数字工具将知识和技术融入到教学中。
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关键 词 : 课堂冷漠; 大学生; 教 育
中 图分 类 号 : G 6 4 5
一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3 ) 2 9 — 0 1 7 8 — 0 2
、
问题 的提 出
有 研究 显 示 , 相 对显 性 逃课 , 隐性 逃课 范 围之 大 , 涉 及
更多的学生。 本科与专科生都存在高比例的隐『 生 逃课现象 , 隐性逃课 率甚 至达 到 了 8 4 . 4 %。 对于逃 课 现象 , 大部 分大学 生 持一 种理解 和容 忍 的态度 , 认 为逃课 是可 以接受 的 , 仅有 1 4 . 2 %的学生 表示 “ 反 对” , 2 . 1 %的学 生表 示 “ 极力 反对 ” 。
觉, 必 将影响其未来 的发展 , 对家庭 的建设具有 不 良影 响。 5 . 对 社会 的 危害 。大学 生 “ 课 堂冷 漠 现象 ” 影 响 了高等
教育服务社会功能的实现 , 将导致高校向社会输送高质量 人才的比例下降 , 培养一批眼高手低的“ 人才” 造成恶劣 的 社 会影 响 , 进 而 阻碍 社会 发 展 。
当代大学生消费水平及思想水平的提高 , 大学生参加会员 制收费管理制度的体育社 团和俱乐部 , 不但能对 自己喜欢 的运 动项 目进行 学 习和训 练 , 还可 以找 到 有相 同爱 好 的同 学进 行 相互 交流 学 习 。另外 由于高 校 的开放 性 , 社 区居 民 加入 高 校体 育俱 乐部 的情况 屡 见不 鲜 , 随着烟 台市 高校 体 育与社 区体育的相互对接和融合 , 会有更多的社 区居民参 与进来 , 为俱乐部创造较好的效益 , 这对烟台市高校休 闲 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有一定 的益处 。
当代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探析
当代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探析作者:李碧函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12期摘要:课堂冷漠,是阻碍教学质量提高的一大问题。
课堂冷漠主要表现在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两个方面。
课堂冷漠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成才,而且会挫伤老师的教学积极性,更会浪费教学资源。
长此以往,必将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本文从教育社会学视角着重分析造成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课堂冷漠显性逃课隐性逃课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应该呈现出勤奋好学、求知若渴的精神面貌。
然而,有些大学生未能很好地认识自身的使命与责任,在课堂上懒散、敷衍,逃课、迟到、玩手机。
一、大学生课堂冷漠的表现1.显性逃课逃课现象在当今一些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常见。
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2016年对2002名正在读大学或大学已毕业受访者的调查显示:83.1%的受访者在大学期间有过逃课经历,50.8%的受访者有过找别人替课的经历;61.1%的受访者曾替别人上过课。
有过逃课经历的受访者表示,逃课的主要原因是上课时间和其他活动时间冲突(37.3%),其次是考核不严格,去不去上课都无所谓31.8%。
其他原因依次为:懒惰31.1%、不喜欢任课教师28.1%、认为课程本身不重要27.5%、更喜欢自学20.9%、课程太难不想学12.3%、课程太简单不需要上课10.9%等[1]。
从以上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逃课已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阻碍。
2.隐性逃课隐性逃课通俗来说是学生虽然身在教室心却不在,只管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忽视老师的存在。
隐性逃课通常表现为:玩手机、睡觉、看小说、看视频、走神等。
这些情况的存在导致整堂课几乎都是老师在自导自演,老师提出问题无人作答。
此外,我们还会发现一个现象:教室的前三排在大多数情况下空位置总是有很多,后排的座位则成了最“抢手”的。
因为在学生看来后排距离老师较远,可以毫无顾忌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教育社会心理学分析
作者:李亚男, LI Ya-nan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
刊名: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Youth Leaders College
年,卷(期):2012,22(3)
1.谭璇高校“课堂冷漠”现象探析 2007(10)
2.杨娟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社会学分析[期刊论文]-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08)
3.刘建芹;孙菊如大学生隐形逃课现象的新思考 2010(03)
4.曹喆大学生逃课问题的心理学探究[期刊论文]-铜陵学院学报 2010(04)
5.周小虹现代社会心理学 2003
6.刘大力高等艺术教育教学研究:第1辑 2008
7.靳长泉;孟闻远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教学方法探讨[期刊论文]-成功(教育版) 2007(02)本文链接:/Periodical_gxqngbxyxb20120301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