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朱自清
【初中语文】朱自清匆匆课文原文
【初中语文】朱自清匆匆课文原文《匆匆》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也有人生的路上对光明和希望的追求。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1、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
2、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
3、情景交融《匆匆》写于1922年3月,恰逢“五四”运动落潮期。
当时的“五四” 知识青年忙于救国,忙于追求进步;他们备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压迫,却没有停止追求进步的脚步;他们苦恼、彷徨,却在冷静的沉思后,继续追赶人生的路。
背影朱自清知识点总结
背影朱自清知识点总结
本文将通过分析文章内容、人物形象、情感描写、主题思想等方面,对《背影》这篇作品
进行深入的知识点总结。
一、作品内容
《背影》这篇作品是朱自清的散文小说,它以作者回忆儿时与父亲一起生活的片段为主线,通过对父亲的塑造和对母亲的理解,描绘了一个幼小心灵中对父亲的怀念和对母亲的感恩
之情。
文章情节简单,但却表达了深沉的情感和对家庭的深厚思念。
二、人物形象
1. 父亲:文章的主要人物之一,是一个和蔼可亲、温文尔雅的人。
他在对待儿子的教育上
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者的成长。
在文章最后,他的背影成了作者深深的怀念。
2. 朱自清:作者自己是文章的叙述者,通过他的叙述和回忆,展现了自己对父亲的深刻怀
念和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三、情感描写
《背影》这篇作品情感描写细腻动人,通过作者对父亲的怀念和母亲的感恩,展现了深厚
的家国情怀和对亲情的深切思念。
作者用真挚的文字描绘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自己对父
亲的深切思念和对母亲的无尽感恩之情。
文字流畅,情感真挚,令人感动。
四、主题思想
朱自清的《背影》通过回忆父亲的形象,表达了对家庭的深沉怀念,对父亲的无限感恩之情,以及对母亲的深切理解。
作品以朴实、感人的文字抒发了深切的家国情怀,表达了对
亲情的深切思念,传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总之,“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小说,通过对父亲的怀念和对母亲的感恩,表达了作者
深深的家国情怀和对亲情的深切思念。
这篇作品情感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于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深化对父母亲情的理解都有重要的意义。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上课文内容梳理
初三总复习之七上课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1.《春》朱自清一、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偷偷地”“钻”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之感。
这样写是无意识、无感情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感情。
2、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六个动词的连用,表现了人们在草地上的活动和感受,侧面写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3、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甜”从味觉上写出了花的香味儿。
想象,由实写到虚写,由眼前的春花想到秋实。
4、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这一句从侧面衬托出春花的竟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
其中,一个“闹”字不仅写出了声音,也写出了情态,可以使人联想起蜜蜂嘤嘤嗡嗡,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忙碌着采蜜的情景。
渲染百花争春的气氛,给人们呈现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
5、‘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引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春风和煦的特点。
“抚摸”一词巧妙地表达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这是从触觉的角度写春风的柔和。
6、“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比喻、拟人,写出春雨的细、密、多的特点。
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朱自清
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朱自清《》是现代作家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
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背影朱自清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朱自清的春知识点总结
朱自清的春知识点总结
《春》的背景
朱自清在《春》中以诗意的语言描述了春天的美好,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文章以朱自清个人对春天的感悟为出发点,通过对春天自然景色、乡村风物以及人物形象的描写,展现了朱自清深厚的情感和对春天的向往。
《春》的主题
《春》的主题是表现朱自清对春天的赞美和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乡土风情的眷恋。
在文章中,朱自清通过对春天乡村景色的描写和对亲人的思念,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乡愁的情感表达。
《春》的文学特点
朱自清的《春》具有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点。
首先,文章的语言简练、朴实,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朱自清通过对春天的种种景物和事物的描写,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感情。
最后,文章情感真挚,情感真挚,富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家国情怀。
相关知识点总结
1.《春》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不仅在文学领域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也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之作。
2.朱自清的散文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其作品以情感真挚、细腻的笔触、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而著称。
3.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常常以个人的情感体验为出发点,以自然景物为载体,表现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4.《春》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对春天美好的描绘,深受读者喜爱,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杰出代表之一。
总之,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具有极高艺朝价值的现代散文佳作,通过对春天的生动描写和情感表达,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美好的春天画卷,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朱自清以其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杰出代表之一,对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自清的简介
朱自清的简介朱自清先生是旧时代知识分子中的典型人物,他曾经是自由主义者,他不大喜欢参加政治活动,特别是比较激烈、斗争性较强的政治活动。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朱自清的简介,希望有所帮助!朱自清的简介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长大于江苏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冼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散文集有《匆匆》《春》、《欧游杂记》、《你我》、《绿》、《背影》、《荷塘月色》等,着有诗集《雪朝》(与人合着),诗文集《踪迹》,文艺论着《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春》以被选入2012年新编初中语文教材中。
名字寓意: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这是屈原被流放时请太子卜为自己占卦时说的话,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
他同时还取字“佩弦”。
“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生平介绍朱自清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他1912年入高等小学,于1916年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出版他的处女诗集《睡吧,小小的人》,1920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
至1925年去清华大学任教前,出版了诗集《踪迹》和诗集《雪朝》第一集。
其中《送韩伯画往俄国》《光明》《羊群》《赠A·S》等,暴露了社会的黑暗,表现了作者对光明的向往和对革命的赞美。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1)《春》的作者是朱自清,现代著名作家,诗人。
字佩弦,号秋实,江苏东海人。
主要作品有散文《荷塘月色》《背影》等。
(2)《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著名作家。
代表作品有《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作家”的称号。
(3)《雨的四季》的作者刘湛秋,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
(4)①《观沧海》一诗选自《曹操集》,作者曹操,字孟德,三国(朝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通过描写茫茫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抱负、宽广的胸襟,表现了诗人豪迈自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②《次北固山下》由唐代诗人王湾所作,作者通过对江南残冬早春景象新鲜而又精致的描绘,表达出诗人无比热爱江南水乡和怀念家乡及亲人的思想感情。
③《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戏剧家、散曲家。
天净沙是曲牌名。
这支“曲”通过九个具有明显深秋色彩的互不相干的事物(前三句所写景物)。
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通过相互映衬达到情景妙合无痕的效果,真切地表达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盛唐最杰出的墨客,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墨客,素有“诗仙”之称。
通过墨客厚实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他能够而且乐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5)《秋天的思念》选自《史铁生散文集》,作者史铁生,小说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散文代表作《我与地坛》《合欢树》。
文章中母亲说的“好好活”是母子俩都要战胜病魔;我说的“好好活”是为了母亲我和妹妹要坚强的活下去。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春 朱自清 课件
朱自清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 州人,是著名散文家、诗人、 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富于 诗意,善于通过细致观察,细 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 感受。本文大概写于1928-1937 年间。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 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 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颂春
新 美 力
结 束
(8—10)
1、哪些语句突出了春花开 的热烈,色彩美丽,味道怡 人? 2、描绘春花作者用了哪些 修辞?说说表达效果 3、这段文字的立体感是 ) 怎样体现出来的? 4、“散在草丛里……还 眨呀眨的”写出了野花什 么特点? 5、这段文字中最传神的 是哪个字?分析其作用。
情态: 偷偷地(不知不觉出现的情态) 钻(顽强的生命力) 正 面 质地: 嫩嫩的 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春草? 描 色泽: 绿绿的 写 长势: 满是的 写孩子嬉戏 侧 2、描写春草为什么还要描写人的活动? 面 描 表现春草的美好可爱 写
梳理总结:
草
花
绘
风
雨
人
盼
颂
拓展练笔:
诗人刘禹锡有诗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在诗人眼中,秋天 比春天还要美,接 下来,请用你的眼 睛观察秋天,用你 手中的笔来描绘一 下心中的秋景。注 意学习《春》的写 作技巧。
秋 枫
作业设计:
学习本课写作技巧,选取你 最喜欢的季节,写一篇写景 散文。
1、作者从那些感官来写春风? 2、描写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
作者描写出春雨怎样的特点?
细密 轻盈 绵长
一年之计在于春,
愿君把握青春美好时光
人 迎 春
像娃娃——“新” (万物复苏,新的生命的开始)
初中语文第一册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第一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1.《春》朱自清一、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②朗润:明朗润泽。
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
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
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
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一、作者简介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②温晴:温暖晴朗。
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初中语文常识第一册《背影》作者朱自清。朱自清是散文家、诗人、学者
初中语文常识第一册1.《背影》作者朱自清。
朱自清是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背影》是散文。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鲁迅。
鲁迅,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选自《朝花夕拾》。
3.《最后一课》作者都德,是法国作家。
《最后一课》是小说。
4.《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5.《小桔灯》作者冰心。
冰心,原名谢婉莹,女作家,福建长乐人。
6.《扁鹊见蔡桓公》作者韩非。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
韩非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
7.《出塞》作者王昌龄,唐代诗人。
《江南逢李龟年》作者是唐代的杜甫。
《渔歌子》作者张志和。
渔歌子,词牌名。
《卖炭翁》作者白居易,唐代诗人。
8.《生命的意义》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创作的。
9.《春》是抒情散文,作者朱自清。
10.《济南的冬天》是散文,作者老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11.《皇帝的新装》作者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家。
12.《天上的街市》作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县人,文学家、历史学家。
第二册13.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是记叙文的要素。
14.《我的老师》是散文,作者魏巍。
15.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
小说写人,常运用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
16.《分马》选自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作者周立波。
17.《社戏》作者鲁迅,选自《鲁迅全集》。
18.《狼》节选自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
19.《荔枝蜜》是散文。
作者杨朔。
20.《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21.《谈骨气》作者吴晗,历史学家。
22.《梅岭三章》作者陈毅。
23.《木兰诗》是叙事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北方民歌。
24.线索,是记作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春朱自清 -课件
春草图——草报春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侧面描写。通过小孩在草地上兴致勃勃的嬉戏,侧面烘托春草勃发给人的乐趣。
作者为什么在描写春草图中穿插小孩的画面?
小草和小孩子都是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旺盛。将这
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要在春天好好地打算打算。 体现了作者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迎春图——人迎春
第五幅与前四幅图有什么关系?
前四幅画面层层递进,以前四幅的画面 做铺垫、烘托,很好地衬托了第五幅迎 春图。最后一幅开拓意境,揭示主旨。 使得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有变化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荫来。——《春日游湖上》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江苏扬州人。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 学者。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虞美人》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的景象。 文章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1. 嫩、绿、满、软——草的生机勃勃 2. 坐、躺、滚、踢、跑、捉——人的喜悦高兴
顺序:由点到面 、 由远及近
写法:正侧结合 修辞:拟人
初一语文名人
初一语文名人初一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开始,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阶段。
在这个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有一些名人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下面就介绍一些初一语文名人。
1. 范仲淹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诗文在初一语文课本中有所涉及。
范仲淹的作品以咏史抒怀为主,表达了他对国家兴亡的关切和对民生疾苦的思考。
他的作品语言优美,情感深沉,给学生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感悟。
2. 鲁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在初一语文课本中有所收录。
鲁迅的作品以揭示社会现实、批判封建文化为主题,语言简洁明快,思想深刻。
他的作品让学生们了解到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激发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3. 朱自清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的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在初一语文课本中常常被引用。
朱自清的散文以真实感人、朴实无华为特点,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给学生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也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4. 郑愁予郑愁予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和作家,也是一位教育家。
他的作品《我爱这土地》、《空城雀》等在初一语文课本中常常被引用。
郑愁予的诗歌以真情实感、婉约唯美为特点,表达了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他的作品给学生们带来了深深的感动和思考,激发了他们对诗歌和文学的兴趣。
初一语文名人的作品给学生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感悟,激发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学习这些名人的作品,学生们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还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文化和思想。
初一语文名人的作品将陪伴学生们度过初中的三年,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除了以上介绍的名人,还有很多其他的名人对初一语文课程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杨绛、孟子、杜甫等等。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朱自清的散文
初中语文根底知识之朱自清的散文的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
散文感情的真挚更是有口皆碑。
作为学者,他在理论、古典、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诸方面研究上都有实绩。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
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还有《绿》《春》等。
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记》。
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荷塘月色》《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是其代表佳作。
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
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朱自清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
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
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
1923年发表的长诗《消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那么以散文为主。
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1928年出版的纪实性散文《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
初中语文课本中朱自清《春》赏析
初中语文课本中朱自清《春》赏析“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首长诗,这首诗深受读者的欢迎,被广泛收录在中国教育课本中,也被广泛用于语文教学中。
它以其精致的文字、丰富的意象和抒情主义的情感,反映出作者对春天的饱满热情和无限阳光。
朱自清把春天比作巧手的女娃娃,带着“十二个月的心愿”走进田野、森林和山林,把诗中的每一处景色都装饰得如此的精美、生机勃勃,令人赞叹不已:“明月满乡里,可爱的青草地上绿油油,田边河里水晶荡漾,桃花源头游鱼跃,春雨滋润稻苗翠,花落成谷嬉游处,樱花怒放十里香。
”看到这样一个“活泼可爱”的春天,不由得想起童话故事里那个活泼可爱的小公主。
朱自清在诗中赞美春天,为了表达春天的美好,他运用了大量的心理学技巧,使诗的意境更加丰富多彩。
他运用韵脚、内外比喻、拟人和强调的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激情与喜爱。
“娇莺儿高唱,竹枝词低唱,自当东风歌”,表现出自然界中鸟儿高声歌唱,如同歌唱者在咏叹春天的美好,犹如催促着春天的到来;“百花迎春发,朱颜经红新,芳望向尚清”,这句话展示了万物复苏的壮丽景象,花朵充满了娇美的颜色,就像一个熠熠生辉的春天。
朱自清仅仅用九句诗,就把春天的美景描绘的淋漓尽致,读者能够轻松的体会到春天的欢乐和激情,感受春天的气息。
他精心构思每个字句,把形容词、比喻和象征性的曲调都融入到诗歌中来,用一种特殊的文体,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了芬芳,充满了生机的春天。
朱自清确实有一种诗意,他穿插着象征性的曲调,用充满情感的语言,把春天的美景描绘得精致而生动,以一种特殊的语言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春天的童话世界。
他的作品不仅深受大家的欢迎,也被作为教育课本的一部分,用于语文课程的教学。
朱自清的著作在语文课程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感受和体验春天的美,引导他们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春天的美丽,也让学生们焕发活力,拥抱着春天的热情,迈向春天的坦荡。
初中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学习是把知识、能力、思维方法等转化为你的私有产权的重要手段,是“公有转私”的重要途径。
你的一生,无法离开学习,学习是你最忠实的朋友,它会听你的召唤,它会帮助你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供大家查阅。
一、应记住的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①《春》选自《朱自清全集》,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
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②《济南的冬天》,选自《老舍文集》,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作家。
③《夏感》作者梁衡。
④《秋天》作者何其芳,现代诗人、评论家。
⑤《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⑥《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唐代诗人。
⑦《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
⑧《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作者马致远,元朝戏曲作家。
二、注意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或写法。
朗润(rùn)酝酿(niàng)黄晕(yùn)宛转(wǎn)嘹亮(liáo)烘托(hōng)响晴(xiǎng)发髻(jì)水藻(zǎo)镶边(xiāng)贮蓄(zhù)澄清(chéng)欣欣然(xīn)蓝汪汪(wāng)芊芊(qiān)黛青(dài)主宰(zǎi)磅礴(páng) 挑着(tiǎo)匍匐(pú)澹澹(dàn)肥硕(shu)栖息(qī)鳊鱼(biǎn)乌桕(jìù)寥廓(liáo)枯涸(hé)清冽(liè)梦寐(mèi)碣石(jié)竦峙(sǒng) (zhì)繁花嫩叶呼朋引伴抖擞精神花枝招展春华秋实春花秋月闲情逸致芊芊细草轻飞曼舞三、课文内容把握:①《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赞美春天的活力,从而激励人们在打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大好春光的无限热爱。
朱自清 经典常谈 初中语文
朱自清《经典常谈》与初中语文教育一、序言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它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阅读《经典常谈》不仅可以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可以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本篇文档将对《经典常谈》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并探讨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二、《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字书,也是汉字研究的重要著作。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对《说文解字》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和结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说文解字》,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含义和用法,提高识字和写字的能力。
三、《周易》《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之书,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对《周易》的卦辞、爻辞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其内涵和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周易》的阅读与文言文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用语和表达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四、《尚书》《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对《尚书》的内容、体例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和价值。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尚书》的阅读与古代历史、文化等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提高文化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五、《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对《诗经》的题材、风格等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其艺术特点和思想内涵。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诗经》的阅读与古代诗歌鉴赏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意义,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六、三礼三礼指的是《周礼》、《仪礼》、《礼记》,是中国古代关于礼仪制度的著作。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对三礼的内容、特点等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帮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和社会价值。
初中语文课件 春—朱自清
感受传达给他人。
整体感知
• 补充下列结构图
写景启示
• 如:春花图 • 1、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 • 2、多角度进行描绘 • 3、把握各景物的特点
朗读技巧
1、重音: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 的形式加以强调
2、轻音: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轻读 的形式加以强调 注意:重音轻读
春
朱自清
春天的诗
• 春天展现美丽的世界,历代文人墨客都喜 欢描绘春天,赞美春天。你读过哪些描写 春天的诗文?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走进朱自清
• 朱自清,原名自华,改名自清。现代著名 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情感。
课后作业
• 仿照《春》一文,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 手法,借助多种景物,描绘你眼中的秋天。
品味修辞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 近了。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 的。 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 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 眨的。 4、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知识链接
• 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性,要求恰 当、形象。
• 规范表达: • 将A比作B,形象生动地写出了A的***特点,
3、停连(停:停顿 连:延长) • 停顿:声音的中断 • 延长:声音的延续
朗读设计
• 课文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春日图景,请选 择一个你喜欢的段落并进行朗读设计,注 意重音和停连,体会作者的情感。
• 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 脸红起来了。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经典常谈》知识点整理+笔记+练习
《经典常谈》知识点整理一、名著概览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内容梗概:《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写作目的: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里说,他写这部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艺术特色:①内容精辟通俗。
全书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
朱自清的传统文化研究,不只注意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
他时时留意《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
②语言流利畅达,娓娓道来,常有引人人胜之处。
读经典的意义:①了解古代社会状况:古代典籍中记载着我国文明的发展轨迹,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走近千年文明,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现实。
②充实精神内涵: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汲取先贤的智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③学习语文相关知识:古代典籍中包含了数千年的知识汇总,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体现了语言艺术之美,例如通过《说文解字》可知造字之经过,通过《诗经》可知诗歌艺术之美。
④提升个人修养:古代典籍中记载了许多先贤的言论,从学习、交往、心志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用先人之美德指导自身之修养。
二、章节梳理《说文解字》第一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出现了“仓造字”的传说。
秦以后:始皇时,小篆成为国书,不久便有了隶书;汉末,字体由椭圆变为扁方,形成了标准的隶书;魏晋之际,变为“今草”;魏代将隶书去了挑笔,变为“正书”;晋代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
《周易》第二战国末期道家学说、阴阳家的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这三种传为《逸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朱自清
导读: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
散文感情的真挚更是有口皆碑。
作为学者,他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诸方面研究上都有实绩。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
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还有《绿》《春》等。
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
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荷塘月色》《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是其代表佳作。
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
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朱自清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
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
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
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
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1928年出版的纪实性散文《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
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总结:朱自清对优雅和谐、含蓄节制的美的追求,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延续,另一方面也隐含着对中国现实社会景象的逃逸和否定。
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