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二元权力结构论
新双轨制、人口红利、土地红利——基于转轨视域的中国城乡二元结构考察
基 于 转 轨 视 域 的 中 国城 乡 二 元 结 构 考 察
罗 军
摘 要 :0世纪 9 2 0年代 以后 , 我国逐 渐形成 了一种 以公权 力为背 景, 大量 攫取农 村劳 动力 、 土地 、 资金 等生产 性要
素 以 获 得 巨大 利 益 的新 动 向 。这 种 新 动 向正 逐 渐 演 变成 制 约 中 国城 乡关 系 协 调 和 导 致 城 乡二 元 社 会 重 新 分 化 的 重 要 根 源 。20 0 4年 开 始 的 民工 荒 标 志 着 中 国 劳 动 力 市 场 进 入 了深 层 调 整 期 , 口红 利 在 为 中 国 3 人 0年 经 济 成 长 提 供 持 续 动 力 以后 进 入 了 一个 新 的 历 史 时 期 。 同 时 , 纯依 靠 “ 地 财 政 ” 展 地 方 经 济 的模 式 不 可 持 续 , 为特 定 单 土 发 作
就业人 数继续 大 幅增 长 。3 这 一 时 期 , 乡 二元 结 lj 城 构使得 中国数 量庞 大 的农 村人 口能够在 相 当长时间
必需 品时代 到耐用 消 费品时代 的转 型和社会 资源 配
置从 扩散转 向重 新 积 聚 。此 时 , 主要 由 自由市 场 引
发 的更 为深 刻 的城 乡 间 断裂 激 化 了城 乡 矛 盾 , 乡 城 关 系进 一步尖 锐起来 。 孙立 平 、 风 等 ( 0 2 把 17 林 20 ) 9 8年 前 后 因政 府 行 政干 预和优先 发展 重工业 政策 导致 的城 乡二 元结 构 称之为 “ 行政 主导 型的二 元 结构 ” 把 由于 消 费品 ,
段 时期 内得 到 了有 效 的改 善 。但 是 , 着改 革 开 放 随 进 一步 深入 ,人 民消 费结 构开 始 发生深 刻 变革 ,逐
谈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谈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h1 ----本站首页免费课件免费试题整册教案教育资讯计划总结英语角幼儿教育文书写作海量教案免费论文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教学论文经济论文理工论文管理论文法律论文行政论文艺术论文医学论文文史论文农科论文英语论文课程改革教育法规教育管理家长频道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文史论文社会学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谈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论文摘要: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这种模式的形成既是国家对社会治理的一种机制,也是国家从社会获取资源的结构方式,并因此形成了我国立体稳定的社会结构。
在改革开放之后,这种社会结构依旧在发挥其作用,同时这种结构的存在也引发了农村社会内部关系的变化。
论文关键词: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社会治理;农村社会一、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历史演进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我国建国后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政治、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在历史发展中经过一定时期的沉淀后,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制度的特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新中国建立之始,我国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在城市进行工业建设,之后经历反右、大跃进、文革,直到文革结束,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矛盾并不是很突出。
究其原因:一是建国初期城市和乡村在经历战争和社会主义改造之后所表现出来的阶级平等、工农一家的观念弥合了实际存在的城乡差别,国家在消灭剥削阶级的前提下提出以工农作为其阶级基础,因此当时农民进城当工人是很合乎情理的事情此后经历过文革、上山下乡,客观上促进了工农之间的交流,固化了工农平等的观念;二是城市和乡村的差别实际上是存在的,但这种差别在当时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的状况下,反而容易被人们忽视。
农村有福利化的教育和医疗,在集体所有制下农村尽管落后但实际平均到个体农民身上的负担反而较轻因贫富水平比较均衡,在人们意识中容易形成城乡差别较小的认识。
城乡二元结构转型的制度约束——兼论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趋向
城乡二元结构转型的制度约束
— —
兼论统筹城 乡发展 的政策趋 向
田 宝 玉 , 云 耕 赵
(. 1 保定市 委党校 理论政策研究室 , 河北 保定 0 10 ; .保定 师范专科学校 马列与思想品德课教学部 , 700 2 河北 保定 0 10 ) 7 0 0
摘
要: 乡二元结构是新 中国特定时期政治经济体制 的具体表现 。 城 实现其转型要有明确的 目标定位
进 入 一个 加 速 转 型期 , 项 改 革处 于超 临 界 状态 。 是 , 各 但
一
、
城 乡 二 元 结构 及 其 历 史 演 进
建 国之初 , 国实行 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我 为 了加快工业建设 , 运用各 种行 政手段 , 就 调动社会各方 面特别是农村集 中有限的资源支持“ 工业优先 、 城市偏制约 因素 , 短期 内难 以完全 成为
现实 。
二、 二元 结构转型 的制度约束
在二元结构转 型过程 中, 一切阻碍制度转型 的因素 都构成 了对既定 目标 的约束 。 从根 本上讲 , 制度转型对
具体而言 , 乡二元结构 的特 征体现在经济上 , 城 建
几乎是所有制度变迁都必须考虑到的成本 。 制度转型 的
首要任 务 , 就是 要按照转型的总体 目标 , 在不 断缩减传 统体制下权力运转 的官僚组织 的同时 , 予以政府机构重 新的职能定位 , 以法律和制度形式加 以明确 , 且 克服既 得利益集团冠冕堂皇的抵抗和干预 。 因为在新 的、 不稳
和制度安排 , 充分考虑到转 型的约束条件 : 既得利 益集 团的阻力, 管理制度衔接 上的不适 , 政府财力的支付 和人们的心理预期。 在统筹城 乡发展 的政策安排上要符合规律、 顺应 国情、 学设计 。 科 关键词: 二元 结构 ; 制度 约束 ; 政策取向
二元结构
历史和传统因素:1、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城乡结构。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城乡结构。
地理和交通因素1、地理环境和交通发达与否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形成影响极大。
2、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概括的说,一是从地区看,我国人口密集于东南,特别是长江、黄河、珠江、辽河下游和沿海地区,而西部的内蒙、新疆、青海和西藏四省区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其人口占不到4%。
二是从地势看,全国6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400米以下的平原、河谷、盆地和浅丘陵,30%居住在400米至800米之间的山地,10%居住在8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
三是从交通条件看,在公路、铁路、沿海、内河航道及其他交通要道经济发达地区两侧人口较密,离交通线越远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越稀,2001年数据,西部12个省区市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0%,而其交通运输线路长度占全国的比重,铁路营业里程只有36%,公路只有41%,内河仅有19%。
四是从大中城市的规模效益看,大中城市聚集效益好发展速度快。
思维和决策因素至今我国城市化滞后工业化水平和同等国家城市化水平约15个百分点左右,其深层次思维和决策原因有二:1、农村现代化道路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2、农业发展道路上始终存在着如何解决农业规模经营问题。
制度和管理因素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种种现象,有待我们去冲破和改革。
产生城乡“两张皮”制度和管理因素大体上有三:1、户籍制度和管理体制。
(1)新中国成立后,户籍政策采取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两种制度与管理体制。
(2)从当前公安部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要点也能看出当初“左”的思维和决策的消极因素。
2、对于城乡基础设(包括水、电、路、电讯等)分别建设与管理。
3、在义务教育和公共服务方面也存在城乡不同的待遇。
二元结构的几个构成因素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
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
3.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
二元结构的特征:(一)就业结构调整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二)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城乡二元结构优质课件
第三,就生态而言,城市生态极限轻易遭到被突破,生态学 研究表白,城市污染过于集中旳时候,就会破坏生态系统旳 承受能力,最终会造成无法修复旳永久性破坏
第四,就文化而言,城市化会使乡村旳教育长久滞后,乡村 旳劳动者素质与城市需求之间旳沟壑无法弥补。
二元构造下两部门经济
在二元经济构造旳条件下,发展中国家旳经 济一般由两个不同旳经济部门构成,即老式 部门和当代部门。
因为老式部门与当代部门旳增长呈现出明显 旳反差性,即老式部门增长速度滞缓,当代 部门则迅速扩张,成果进一步使两部门之间 旳差距在二元构造下越拉越大,最终成为制 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旳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在共享中发展。农民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旳 建设者,是社会不断进步旳助推力量,应该和其他主体一样 取得经济发展和带来旳收益。与此同步,作为社会旳一份子, 应该能够分享经济利益以及有经济发展带来旳社会福利和社 会保障,这是其生存发展旳最起码旳权利之一
城乡二元构造旳破解及城乡一体化
转移型策略
26221.8
4984.1
37213.5
30001.2
6344.1
合计 677.73
4375.6
5346.3 5746.9 5914.8 6122.7 6695.9
7212.3
农村 农户
478.4
非农户 199.3
202 2367.7 3.9
2544.0 2691.2 2681.5 2779.6
2802.3 3055.7 3233.3 3343.1
城乡二元构造旳破解及城乡一体化
包容性增长旳内在要求
第一,在参加中发展。包容性增长旳关键是发展权旳公平与 平等,让社会组员拥有更公平、均等旳发展机会,即公平参 加问题。机会平等是当代市场经济意义上公平正义旳一项主 要理念和准则。只有当“农民”或“农民工”在社会政治活 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建设等领域都具有参加旳资 格与权利旳时候,他们才干获取相应旳社会资源和实现其本 身利益
城乡二元结构
“市民偏向”严重。 尽管现在针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一些福 利制度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并设想未来 要逐步实现城乡统一的福利制度。但总体上 看,至少目前国家对城乡居民的福利待遇仍 然存在很大差别。 看下表:2004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开展工作 的地区和单位
人民公社制度
建立人民公社首先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
而建设社会主义是为了过渡到共产主义积极地作好 准备 人民公社制度保证了统购统销等计划经济政策得以 有效贯彻,成为“工占农利”战略的有力制度保障 这种制度对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 响:平均主义 大锅饭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隔 断了城市和乡村的联系,整个社会限于僵化状态; 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在较低水平徘徊
方面的影响。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统购统销制度
从体制和制度看
城乡分割带的户籍制度 人民公社制度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基本国情,人口多底子薄可利用外资非
常有限。为尽快改变国民经济落后的面貌和维护国家安全, 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 ,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有其历史 必然性和合理性。 实施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客观上要求政治动员能力很 强的政党和政府通过政治权力为其提供保障,在这种背景 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成为必然选择。以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有计划地配置,快速的 提高了积累率,确保了重工业的优先高速发展,对工业化 的起步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建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 用。 遗憾的是这些正确的观点没能付诸实践。之后的超前发展 战略,使整个国民经济体系遭到严重破坏,工农差距城乡 差距进一步拉大
473.5 483.4 503.7 527.9 550.6 588.0 624.5
论农民权利保障的国家责任
2009.2(中)Legal Sys t em A nd Soc i et y 论农民权利保障的国家责任李泓摘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已成为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核心内容。
国家在着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同时,应注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尊重和保障农民的权利。
本文认为应从人权实现的社会条件入手,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三维一体的体系出发制定法律和政策,最后落实法定的权利。
关键词二元体制人权国家责任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188-02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标志着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重大矛盾由来已久,它们是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形成的。
在“城乡二元结构”现实中,农民身为公民,其本身应该拥有的一系列基本权利没有真正得到保证和尊重,因而造成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对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一、二元体制之缺陷二元社会结构就是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福利保障制度、二元教育制度、二元公共事业投入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制度体系。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存在的弊端:1.城乡之间的户籍制度削弱了农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
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使农民未能真正享受公民的权利。
3.户籍制度和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体现了农民在政治与权利问题上的不平等。
二元体制之缺陷就是对农民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的缺失,权力和权利的不平衡、权力与责任的不平衡、权利和义务的不平衡。
我国人民也充分享有与我国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权权利。
二元到三元:基层社会治理的结构变迁
二元到三元:基层社会治理的结构变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基层社会治理正经历着一场结构的重大变革。
从二元到三元,基层社会治理的结构正在不断演变和调整。
本文将从二元到三元的变迁过程,分析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特点,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元到三元的变革二元到三元的变迁,是指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由传统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二元)向“政府主导+市场机制+社会自主”(三元)的模式转变。
在二元治理模式下,政府在社会治理中扮演主导地位,社会力量参与程度较低,而在三元治理模式下,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并重,共同参与社会治理。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二元模式源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乡村治理体制。
当时,农村社会治理主要由农村基层政府领导,传统的农村自治组织以及村委会、居委会等社会组织参与治理。
政府在资源配置和决策执行上占主导地位,而社会组织则负责落实政府的意图。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二元治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变革是由多种因素推动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多元化。
政府职能转变意味着政府不再是社会治理的唯一参与者和主导者,而更多地将权力下放,让市场和社会组织来参与治理。
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使得社会组织的力量和作用日益增强,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政府的安排,而是开始自发地参与社会治理。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变革,形成了一个三元的新模式。
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特点基于以上的变革,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结构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政府主导地位依然存在。
尽管基层社会治理结构发生了变革,但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主要主体地位依然不可动摇。
政府在决策制定、资源调配、社会稳定等方面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但与过去相比,政府的权力并不是一言九鼎,而是更多地考虑市场和社会的意见和利益,使得决策更加民主和科学。
二是市场机制逐渐发挥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市场机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中国农民发展的趋势:大分化、新合作、深自治——本院第六次“三农问题双月论坛”纪要
和效 益 大 为 缓 减 。 ( )改 革 开 放 中 的农 Nhomakorabea分 化 二
成 了 “一 个 国 家 、 两 种 社 会 ” 的社 会 格 局 。
改革 开 放 开 启 了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事 业 的新 航
在 二元社 会 结构 下 , 身处社 会 底 层 的当 属农 民 。 程 ,经 过 2 9年 的探索 和 实践 ,我 国实现 了从贫 穷到
、
中 国 农 民 大 分 化
25 中国农 民大分化 是农 民 由一个 同质 性 阶级 向若干 配 收 入 为 7 . 元 , 加 上 家 庭 副 业 收 入 等人 均 年 收 入 为 3 . 7元 ,每 人 每 天 0 3 5元 ;人 均 存 款 3 . 9元 , .6 00 个多质 性阶层嬗变 的过程 。大分化是 相对 于小分化 而 1 3 5 言 的 。 小 分 化 是 过 去 的 二 元 社 会 结 构 造 成 的 , 它 取 决 余粮 不足 3 0公斤 ;农村基 尼系 数为 0 2 。 . 2
国农 民 由组织 农 民合 作 向农 民合作组 织转变 :三 是深 体 所有 ,农 民除 了锄镰 锨镢 之外 别无 它有 。2、劳动 自治 , 中国农 民 由党政 分开 的二元权 力结构 向党政 合 方 式基 本 一 致 。 农 民每 天统 一派 工 , 按时 出 工 ,定
中国社会的另一类“二元结构”
中国社会的另一类“二元结构”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快速进步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进步中国家之一,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进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社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其中之一就是中国社会存在一种奇特的、与传统二元结构不同的“另一类二元结构”,这是中国社会进步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社会学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什么是传统的二元结构呢?传统的二元结构通常是指社会中的上层和下层之间的对立和不对等。
在中国的传统二元结构中,上层通常指的是社会的统治者、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他们拥有权力、财宝和资源,享受高尚的生活方式;而下层则是指劳动者、农夫、工人等,他们缺乏权力、财宝和资源,生活贫困。
这种二元结构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是中国社会传统的阶级结构。
但是,在中国的现代社会中,出现了一种不同于传统二元结构的特殊现象,即“另一类二元结构”。
这种“另一类二元结构”主要表此刻城乡之间、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
这种差距不再是上层和下层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而是东西、南北、城乡等之间的对立和不对等。
起首,城乡之间的差距是“另一类二元结构”的重要体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进步迅速,城市地区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和福利等公共服务也相对完善。
然而,在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资源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滞后、教育医疗水平低下等原因,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流淌也加剧了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使城乡差距更加不对等。
其次,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距也是“另一类二元结构”的重要体现。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沿海地区起首启动了经济市场化和外向型经济进步,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外商投资,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增长。
与此同时,内陆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和进步历史等原因,经济进步相对滞后。
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形成了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内陆地区经济欠发达的格局。
当代中国的权力配置
当代中国的农村权力配置党政二元权力结构众所周知,所谓国家权力配置, 就是国家权力系统的设置、权力机构的分工、职能的细化和权力主体相互关系的界定。
根据其职能划分, 国家权力一般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从国家权力系统的设置和权力所及的范围看, 国家权力配置方式可以分为集权型和分权型; 从权力运作的形式和决策的方式看, 国家权力配置可以分为民主型和专制型; 从国家权力配置的结构看, 国家权力配置包括横向权力配置(即中央级权力配置)和纵向权力配置(即中央和地方权力配置)。
我主要探讨农村当前的权力配置状况。
农村公共权力的合理分配和有效运行,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涵,从根本上关系着农村的团结、发展、稳定,过去和现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农村问题,追根求底,都与此有关。
诸如:权力边界模糊;有意或无意的争权;权力运行公开透明度不够,运行不够规范;监督主体和监督方式、监督渠道不具体,导致监督乏力或监督过分。
这些问题最终造成了干部之间和干群之间猜忌、摩擦,以致对抗冲突,很多时候并不能完全归因于人的自私自利、心胸狭窄等,制度不足可能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是当前我国农村基本的政治体制,党支部、党员队伍;村委会、村民代表、广大村民;老年协会、妇联、共青团、民兵等是存在于农村的政治组织和政治力量,在不同层次以不同方式参与农村公共权力的掌控和行使。
农村的实际情况既需要一个稳固的、权威的、高效率的政权,又需要对这一政权给予约束。
结合一些政治理论和外地经验,针对我们的问题,拟在农村政治文明建设上、权力配置上作一些探索,试行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权力运行机制。
当代中国村级组织中,村支两委是最重要的正式组织。
这种“正式组织”的基本特征,就是经由政府认可并纳入了国家治理体系。
农村的其他组织,实际上都是可以看成是村支两委的“配套机构”。
建国60多年来,中国农村组织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形态。
土改时期的农会,合作化运动中的乡(村)政府,合作化后期的高级社,人民公社体制下的生产队,撤社建乡后的村委会等等,都是国家在农村建立的正式组织。
1949年以来我国农村权力结构变迁问题考论
1949年以来我国农村权力结构变迁问题考论作者:吴玉刚来源:《理论导刊》 2015年第1期吴玉刚(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郑州450046)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村级组织体系历经多次重组,引起了村庄权力结构的重大变迁。
在村庄内部,乡村各权力主体对村级组织领导权和话语权的争夺,使村级组织成为村庄内权力互动的中心点,而村级组织的重组,加速了乡村社会的权势转移和村庄内部权力结构的重构;在村庄外部,村级组织是连接国家与分散的农民的组织载体,有效加强了国家对农村的控制与治理。
村级组织的存续兴废、组织建构、组织目标、组织管理方式等始终受国家和执政党宏观发展战略、制度和政策的主导。
将村级组织作为权力主体,建立国家—村级组织—农民的三重权力分析框架,成为深化乡村权力结构研究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村级组织;乡村权力结构;重组;嬗变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1-0066-05作者简介:吴玉刚(1974-),男,河南原阳人,河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村级组织体系历经多次重组。
新的村级组织一经建立,组织自身便拥有一定的权力和权威,进而引起村庄权力结构的重大变迁。
学术界对于建国以来农村村级组织的研究,或侧重于纵向勾勒其发展轨迹,①或重点论述不同历史时期村级组织的建构及其性质、功能。
②其中,村庄权力结构是指村庄各主要权力主体之间模式化的互动关系。
[1]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一般从两种视角展开,“一是对村庄内部各个权力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二是对国家与村庄的关系进行研究。
”[2]而村级组织体系的重组与村庄权力结构变迁之间究竟有何关联?对此,学术界相关研究尚付阙如。
鉴于此,与以上研究视角不同,本文将在村治中占主导地位的村级组织作为权力主体,从不同时期村级组织与村庄内部权力结构演变、国家—农民关系建构之间的关联两个维度入手,系统探讨建国以来村级组织与村庄权力结构的变迁,为克服既有研究中存在的“关于村庄权力结构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互脱节”[2]的弊端提供新的视角,进而增进对于中国乡村社会性质、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理解。
村级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的权力监督路径
村级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的权力监督路径作者:刘蓓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17年第1期当前全国大多数省份已经或正在全面推行村(含社区,下同)党支部委员会与村民委员会(简称村“两委”,本文中与村级组织同义)书记、主任“一肩挑”模式,且村“两委”成员之间还存在交叉任职。
在这种权力高度集中的“一肩挑”模式下,书记、主任“一肩挑”者统揽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党务、村务大权,集计划、决策、执行、组织、领导及人事等控制权于一身,权力滥用和寻租现象时有发生,影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功能发挥,甚至威胁基层政权的形象与运行。
笔者在自2016 年 4 月以来亲身参与的海南省儋州市检察院雅星检察室服务辖区雅星镇、大成镇及海头镇等下辖57个村级组织换届选举而开展的法律宣传、警示教育、走访座谈等一系列工作基础上,通过分析村级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权力结构及其监督体系构成,监督体系现实不足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而为加强“一肩挑”权力监督提出有针对性的路径与对策建议。
一、村“两委”书记主任“一肩挑”权力结构村“两委”书记、主任“一肩挑”模式的出台主要是为了减少村“两委”分设下以支部书记为中心的村党支部与以村委主任为中心的村民委员会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解决因此引发的村级组织权力不稳定和农村社会不和谐等一系列问题。
2002 年7 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文《关于进一步做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提倡把村党支部领导班子成员按照规定程序推选为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通过选举兼任村民委员会成员。
提倡党员通过法定程序当选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
提倡拟推荐的村党支部书记人选,先参加村委会的选举,获得群众承认以后,再推荐为党支部书记人选;如果选不上村委会主任,就不再推荐为党支部书记人选。
提倡村民委员会中的党员成员通过党内选举,兼任村党支部委员成员。
”此后,全国各地开始推行村“两委”书记、主任“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模式。
论我国城乡土地制度的二元结构问题
论我国城乡土地制度的二元结构问题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的土地公有制结构,城市土地与农村土地的产权主体不同。
城市土地为国家所有,农村土地为农民集体所有。
国家拥有高度集中分配土地资源的权力,国家规定和管制城乡土地的用途,建设用地绝大部分只能用国有土地,集体不可购买国有土地,国家可以强制征收集体土地。
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下,农民集体所拥有的农村土地产权是不完全的。
集体经济组织只有土地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而没有完全的处分权,农村土地只能通过国家的征收才能改变所有权主体和所有权性质。
然而,在现行征地制度下,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被忽视,补偿不足。
从现行的《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来看,在征地补偿方面,采取的是对被征收土地给予适当补偿,以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为原则;补偿标准是以产值的倍数为依据。
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历史现象,是造成发展中国家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也是长期制约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由于特殊原因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具有独特的体制特征。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总的思路是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政府有必要从二元结构调整的角度,重新审视目前的体制及政策,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做出适当的调整。
(一)“二元化”结构下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二元化结构下,土地人为的分裂为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两块,针对两者分别实施的调控和制定的法律也不尽相同。
人们长期以来似乎过于注重于国有土地的立法,而农地立法受到了冷遇,近到《物权法》制定前期才有所改观。
我国的少量农地所有权立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
解放初期,由于实行土改,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这既是共产党革命的政治承诺的兑现,也是亿万中国农民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对土地的“恋土情节”的生存感情的回报。
5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始了合作化运动,政府所引导的合作化运动,使农民从小块私有土地的所有者和耕种者转变成为合作社社员,变土地农民私有制为农民私有,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之间的生产和生活依然表现出明显的二元化和结构性的失衡状态。 城乡之间的二元化不仅阻碍了国家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及社会经 济的协调发展,也造成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贫富之间、干群之间及国 家与农民之间的矛盾,构成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中的结构性障 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农村人多地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导致了农业的低效益。农村经济的 落后导致农村内需不足,进而也影响了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 动力等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并影响整个国民经济 的协调发展,但旧体制依然存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仍然存在着生产要素 流动的限制或障碍,不仅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因此而遇到阻力,而且乡镇 企业的产业升级和资产重组以及物流业的发展都会因城乡分割、工农分 割现象的继续存在而受到制约。 不仅如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继续存在还带来了农村居民受教育机会 的不平等。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造成了就业机会的不平等,而就业的不 平等又造成了收入的不平等。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下 一代、再下一代农村居民生活的不平等、就业的不平等和收入的不平等。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并导致中国城乡之间存在巨 大差距。他强调,不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将无法实现生产要素和城 乡人力的顺畅流动。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什么是乡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大 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 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 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 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 的小农经济为主.城乡二元 Nhomakorabea构的特征
就业结构调整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我国统一市场体系发育不全,生产要素流动性 差,城乡市场差距大 市场机制和经济体制作用弱化,行政干预严重 相关配套制度供给严重失衡 二元意识与二元经济互动,形成恶性循环
两委二元结构分析报告
两委二元结构分析报告一、背景介绍在中国的基层组织中,两级党委(指农村的村党委和企事业单位的党委)和两级人民代表大会(指村民委员会和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组织结构,即两委二元结构。
二、两委二元结构的定义和特点两委二元结构是指一个基层组织中同时存在两级党委和两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且党委和人民代表大会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
两委二元结构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性强:两委二元结构由党委和人民代表大会两个政治组织构成,旨在实现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的有机结合。
2. 民主性突出: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机关,具有集中了群众意愿和利益的性质,可以有效发挥基层民主的作用。
3. 领导权力明确:党委作为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的核心,担负着领导和组织建设的职责。
4. 协同运作:两委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协同作用,通过相互之间的监督和协调,实现党的领导和民主的双重发展。
三、两委二元结构的优点两委二元结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织形式,具有许多优点:1. 发挥党委的核心作用:党委能够发挥其领导作用,推动基层组织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工作。
2. 保障民主权益:人民代表大会能够代表群众利益,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推动基层民主建设。
3. 加强组织建设:两委二元结构通过两个组织之间的协同作用,能够加强基层党组织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建设和发展。
4. 促进社会稳定:两委二元结构保证了领导和民主的有机结合,可以促进基层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四、两委二元结构的挑战和问题尽管两委二元结构具有多方面优点,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1. 权力分配不平衡:党委和人民代表大会在权力分配上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可能导致一方权势过大,遗漏了民主监督的作用。
2. 执行力不足:两委之间在协同作用上可能存在问题,导致政策执行力不足,影响基层工作的顺利进行。
3. 信息闭塞:两委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渠道可能存在不畅通的情况,导致缺乏信息共享和意见交流的机会。
村民自治背景下村级党组织的功能转换
20 0 6年 第 1 期 1
党 建 研 究
村民自治背景下村级党组织的功能转换
。 谢 方 意
自2 0世 纪 8 0年 代村 民 自治制 度在各地 农村普
遍 建立 以后 , 村 权力 结构 发生 重要 的 变化 , 农 即从党
国家行政权 体现 的是国家利 益 , 整体利益 , 是 村 民 自治权体现 的是村庄社 区成 员利益 , 是局部利 益
3 “ 委” . 两 村 争夺村 民 自治权 而形成 的冲突
村 级组 织 的权 力 资源 长期 以来 主要 由村 支书 掌 发 生 的.还 有市 场经 济体制 的确 立对 村级 党组 织 的 握, 这是几十年 的运 行惯例 。 推行村 民 自治就是要 打 挑 战 。农村 改革开 放后形 成 了 以家庭分 散经 营为基 ‘ 破这 种惯例 。 任何 习惯 势力都是根深 蒂 固的 , 变革 础 的双层 经营体制 。这一体 制改 变 了过去农 村党组 对 都采取这样或那样 的对 立态度 ,在 中国乡村尤 其如 织 集 中管 理社会生 产 的模 式 .家庭 在生 产 中具 有 了 此 。习惯 了过 去那套做法 的村党 支部 尤其是村 支部 高 度 的 自主性 。 社 会 主义市场经济 的确立 和发展使 “ 。 书记对 与村委 会共享村 民 自治权 ,移交 属于村 委会 党 的基层组 织 网络 与社会组 织 的关 系有所 松动” 正 的部分 村 民 自治 职权 的抵 制情 绪几 乎 是一种 本 能 。 是 这种松 动 ,逐步 压缩 了农 村基层 党 组织直接 动员 因为这样一来 , 权力资 源的分配模 型就 发生 了变化 。 和组织农 村生产 的传统 功能 的实现空 间 。村级 党组
的政 治 领 导 权 。这 是 中 国共 产 党 对 国家 的 政 治 领 导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对我国解决农业问题的启示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对我国解决农业问题的启示作者:代基余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21期[摘要]西方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揭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变化规律,在指导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中曾经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本文以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为根据,分析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工农业均衡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国家保护角度提出了一些发展农业经济、缩小二元差距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农业问题市场经济作者简介:代基余(1974-),山东东明县人,上海大学社科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一、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于1954年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刘易斯认为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包括“传统的”和“现代的”两个部门,现代部门依靠自身的高额利润和资本积累,从传统部门获得劳动剩余并取得不断发展。
现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来以后,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不断通过对传统农业的影响,促使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化,并最终实现二元经济结构的一元化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现代化。
由此可见,按照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现代化大致可分为两步实现:第一步,首先是“现代的”部门即工业部门的现代化,第二步,“传统的”部门即农业部门的现代化,尔后最终实现工农业部门的一元化和国民经济整体的现代化。
需要强调提出的是刘易斯对经济现代化过程的这种描述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前提之下的。
二、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固化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其前期的发展过程中,基本上是按照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描述的发展轨迹进行的。
建国初,我国工业力量薄弱,工业固定资产仅有100多亿元,工业年净产值也仅有45亿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只占12.6%。
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至1970年,工农业净产值之比已由1949年的15.5∶84.5变为50.5∶49.5,基本上完成了农业社会向半工业化社会的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村二元权力结构论
摘要:根据作者第一手调查资料,紧密结合广东农村撤区设村、统一实施《村委会组织法》的改革实践,从农村二元权力结构的理论视野,着重分析了村民选举后村委会与党支部的权力关系及其变化。
认为,直接公开的村民选举导入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民主权力,促使农村权力关系从一元权力结构向二元权力结构的转型。
在现行的宏观政治框架内,建立在权力资源配置多元化和权力来源渠道二元化基础之上的农村党政关系,通过“两票制”和“二选联动机制”把村民选举的制度机制同时引入村委会与党支部建设,有助于“完善党的领导-发展村民自治”双赢目标的实现。
中国自1988年推行村民自治制度以来,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内容的基层直接民主取得了实质进步。
然而,村民选举制度的导入对基层党组织的权力产生了什么影响?在村民自治的新形势下,党支部与村委会(以下简称“村支两委”)的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是笔者分析的焦点问题。
本文从二元权力结构的理论视野,利用第一手调查资料和前期研究成果,对这一问题进行经验性研究。
一、农村二元权力结构的理论视野
在当代中国村级组织中,村支两委是最重要的正式组织。
这种“正式组织”的基本特征,就是经由政府认可并纳入了国家治理体
系。
农村的其他组织,实际上都是可以看成是村支两委的“配套机构”。
建国50年来,中国农村组织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形态。
土改时期的农会,合作化运动中的乡(村)政府,合作化后期的高级社,人民公社体制下的生产(大)队,撤社建乡后的村委会等等,都是国家在农村建立的正式组织。
无论它们以何种形态出现,其共同特征是:(1)由国家自上而下地建立,(2)被纳入国家权力控制范围。
中国农村基层组织的立废变革,反映了农村不断被纳入国家权力范围的过程。
这一过程也就是所谓农村国家化的过程。
农村国家化与农民政治化的结果,就是在国家与农村社会之间铺就一条自上而下的行政轨道,国家的计划、任务、政策等由此可以贯彻农村,直达农户。
农民也可以借此向上诉求利益。
当我们聚焦于农村正式组织的权力结构时,不难得到这样一个总体性判断:中国农村的权力结构是一种党政二元权力结构。
①在笔者看来,权力是以资源占有为基础、以合法的强制为凭借、以一定的制度为规范的社会支配能力。
权力结构就是权力的资源分配模式、来源渠道、运行规范、支配力的强弱割据等结构要素的有机组合。
②根据这个理论视野来透视,中国农村权力关系变化的基本特征,就是自下而上的村民选举制度打破了过去单一的权力来源模式———自上而下的授权。
因此,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着这样的政治变迁,即从以单向授权为基础的一元权力结构向双向授权为基础的二元权力结构转型。
1权力资源的分配模式及其转变
权力资源是权力主体影响权力客体行为的资本或手段。
财富、职位、声望、威胁都可以成为权力的资源。
[1](P72~76)尽管权力资源不等于权力,但缺乏资源意味着权力支配能力的弱化。
[1](P47)按照吉登斯(AnthonyGiddens)的观点,[2](P8~9)可以把权力资源划分为两类,一是配置性资源即经济资源;二是权威性资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所谓“乌纱帽”。
人民公社时期的产生大队,虽然在形式上也有党政之分,而实质上是以“党的一元化领导”为核心的一元权力结构。
它的政治基础是党对各级干部的任命制,它的经济保障就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有了这样的政治经济制度,人民公社就是通过三级干部之手,牢牢地控制公社的各种经济与政治资源。
因此,农民个体谈不上什么经济自主权,也就不可能有自由选择“当家人”的权力,尽管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也是社员选举。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最重要的结果就是促使农村社会经济资源从集中到分散的转变,也就是从一元控制向多元控制的模式转型。
农村经济改革的实质,就是通过家庭承包制这一手段,把农村的生产性资源,包括土地和大宗生产工具(如耕牛、拖拉机等)等从村级组织转移到农民家庭手中,由此赋予了农民的经济自由。
尽管粮食、棉花、烟草等战略性或垄断性农产品仍然保留了最低限度的国家控制,然而国家在征购这些战略资源的过程中,直接进行利益交换的对象是农民,而不再是村集体。
因此,
村级组织难以从农民与国家的利益交换中截留利益或从中渔利。
这是村级组织职能结构变化的政治经济根源。
社会经济资源从单一集体控制向多元控制模式的转型,公-私
经济的结构性转变,必然导致村级权力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性变化,从而影响农村二元权力结构。
一般来看,村委会可以从集体经济、私有经济以及混合经济中提取财力资源,而党支部只能依托村集体经济。
③党支部的权力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体经济的强
弱。
由于村委会有多种渠道提取权力资源,因此在这一方面,村委
会比党支部占优。
然而,村支书也有可能利用政治手段(或权威性
资源)来控制村委会提取的权力资源。
有研究指出,在许多农村,具体收钱的是村主任,花钱的却是村支书一人做主审批。
在个别村庄,村支书一人兼任会计出纳,村提留成了支书个人的钱包。
[3]由此
看来,仅仅从资源分配及其提取方式还不能完全认识农村二元权力结构的实际状况,这就要考察权力来源的问题。
2权力来源及合法性问题
权力来源是指权力合法性或认受性的来源或基础。
民主的程
序政治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合法的权力必经合法的渠道产生。
一般来说,权力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自上而下的委任,二是自下而上的选举。
实行村民直选制度以后,村支部与村委会的权力来源出现了分野。
村支部的权力来源主要是乡镇党委任命与支
部推选,而村委会的权力只能来自全村选民的投票选举。
毫无疑问,在同一个村庄,党员人数总比村民人数少。
因此,不少村民群众朴素地认为“上千村民选举的村主任自然比几十名甚至几名党员选出的村支书要有权威”。
在选举过程中,村民还提出了一些尖锐的问题亟待回答。
例如,“为什么由多数村民选举的村委会必须接受由少数党员选出来的党支部领导?”“如果村支书是铁定的‘第一把手’,那么选举村主任这个‘第二把手’又有什么实际意义?”这些问题实质上,就是对权力来源或合法性问题的直接提问。
然而,如果刻守少数服从多数的程序民主原则,那么对村委会权力地位的肯定,就意味着对党支部权力地位的否定。
这种零和博弈的思路,与中国现行的宏观政治是不相适应的,也不利于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
因此,我们还须讨论规范政治的合法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