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思想对比研究
启发教学--孔子与苏格拉底之比较
启发教学——孔子与苏格拉底之比较摘要: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启发教学的倡导者,但二人的“启发”由于各种因素的差异又各有特点。
本文将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进行阐述和比较,并指出“启发式教学原则”比“产婆术”更科学的一面。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启发教学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是东西方历史上第一位大师级人物, 是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奠基者。
他们不仅影响了当世, 更深深地影响了历史, 影响了文化的研究传统和发展方向。
两人作为东西方的先贤祖师, 自有其不同的思想内涵和思维风格;作为人类共同的圣哲, 亦有同声相应的默契, 这种默契超乎时空, 互参互补。
因二人都深谙启发之道,基于此, 本文将就“启发教学”对二人进行浅显的比较, 以管窥东西方文化之精髓。
一、孔子——“启发式教学原则”孔子比苏格拉底至少早五、六十年就提出了“启发式教学原则”,因此,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教育家。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主体,非常注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
他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就是说:“如果学生对某一问题没有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没有处于急于想知道答案而不知道的状态(即‘不愤’),教师就不可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也无法告诉学生怎样进行思考(即‘不启’);如果学生没有处于对某一问题已经考虑成熟,却苦于无法表达心中之想法的状态(即‘不悱’),那么教师也无法帮助他们进行疏理,无法引导他们用明确的语言进行表达(即‘不发’)。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强调教学双方共同思考,师生相互启发。
他在《论语·子罕》中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意思就是说:“我有知识吗?没有。
有个普通人来问我,我对他的问题茫然无知,我从问题的两头进行考察,然后尽量回答他。
”可见,他在教学过程中是先自称“无知”,然后再与学生共同探究的。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育思想的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几乎是同一时期产生于不同两个国家和文化的两位著名的教育家,一个来自东方中国,一个来自西方希腊,不同的文化熏陶,不同的时代背景,但文化往往是相通的,地域的差别阻挡不了两位智者精神层次的交流和相通之处。
教育对象上,两者认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
孔子认为“有教无类”,孔子所处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教育被贵族所垄断,平民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高昂的学费也不是一般平民能承受得起的。
孔子并不认同这一观念,他创办私学,并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提出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战争使得文化学术下移,私学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不仅适应了时代的需求,还满足了平民受教育的愿望。
而苏格拉底认为人有天赋的差异,但是都应接受教育而获取知识、完善美德,这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是很相似的。
苏格拉底说:“我愿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只要愿意听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我都乐于奉陪。
”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想法,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
并且从他的弟子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这一点,他的弟子囊括了出生豪门的富家子弟,出生贫寒的手工业者等各行各业的人。
教育方法上,两者都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孔子是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他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认真思考,思考很长时间但还想不通的,可以去启发他;经过思考后已经有所领悟的,但不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得,此时可以去开导他。
他强调教师的启发是建立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并能举一反三。
苏格拉底的“苏格拉底方法”,又称之为“产婆术”。
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
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循循善诱,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异同点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异同点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哲学巨匠,他们都对当时本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的影响早已遍及全球,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相同点:强调道德和知识不同点:1.不同的社会阶层代表不同的利益。
孔子是为古代奴隶制恢复周礼仪服务的,苏格拉底是为拯救雅典民主。
2.对知识和道德的侧重也不同。
孔子强调个人的礼义,苏强调个人的德性和自己对人的探索(使之成为一种哲学)。
孔子的主张1.提倡礼治,反对法治。
“礼”在古代的含义非常广泛,它指的是国际交往的礼仪仪式,如王冠、婚姻、葬礼、祭祀、盛宴等仪式,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2.经济上,他反对封建田赋制度,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3.在政治上,它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名称。
4.主张克己复礼。
5.在伦理思想方面,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6.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苏格拉底的主张1.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2.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困难。
你越努力进步,困难就越多。
你遇到的困难越多,你取得的进步就越大。
苏格拉底承认自己没有知识,但他想教给别人知识。
他是这样解决这个矛盾的:这些知识不是他灌输给人们的,而是人们已经有的。
3.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
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中国的传统的主流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哲学的鼻祖则是苏格拉底,两个人是处在同一时代的东西方先哲,苏格拉底出生于孔子死后10年。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东西方历史上两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在全世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影响着整个东西方文明。
直到今天,他们的教育思想仍然渗透在我们的教育理论中,并指导着我们的教育实践。
孔子与苏格拉底相隔近一个世纪,由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互不相同,个人生活经历也不尽一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互有短长,但同时他们的教育思想更存在着相似之处。
下面通过这学期所学到的关于这两位教育家的知识,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
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
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改革,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这也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这种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
“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教育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
”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事实表明,他的弟子也都是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但是虽然门下弟子出身复杂,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明了教育家胸怀的宽大以及教育艺术的高明和善化。
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都实施“有教无类”,但是苏格拉底不同的地方是,他不收取学费,甚至报酬,和孔子比起来,苏格拉底似乎更胜一筹。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 274200纵观中西哲学史,中国哲学以人为本位,表现出“重伦理”的倾向;西方哲学以自然为本位,表现出“重认识”的倾向。
这种“重人”和“重知”的基本分歧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和苏格拉底。
孔子被称为东方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
二人有很大相似之处,比较如下:1、从二人所处的时代上看,孔子处于我国的春秋末年,正值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时期,是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瓦解;铁农具、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
而苏格拉底则处于希腊城邦奴隶制发展至衰落时期, 后者是雅典民主制度发展,奴隶制经济繁荣(或工商业繁荣),人文主义思想萌芽。
2、从两人肩负着相似的历史使命为看,大致相同。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子弑其父,臣弑其君”,社会混乱;苏格拉底所处的希腊雅典,奴隶主民主制陷入深刻危机,社会动荡,人心不稳。
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两人都极力想挽救社会危机实现国家安定,都苦心探求着救国安邦的济世良方。
3、从代表有阶级利益来看,两人都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但代表的阶层利益也不同。
孔子是为古时奴隶制度服务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
4、从两人的政治主张来看,孔子理想中的政体是开明的君主制,主要观点有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最高统治者是天子,然后层层分封下来。
但是他提出君主要有仁德的品质,要能够做到真正的关爱百姓,还要具备任贤举能的能力,要做民众的偶像,让万民归心,安居乐业;而其它各个阶层则是安分守己、人与人之间尊卑有序。
这些都强调了君主作为榜样应起的作用,并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的小康社会的蓝图。
与之差别很大地,苏格拉底的理想社会则更接近一种民主制。
但是,在目睹了雅典的过度泛滥的民主所导致的混乱、道德败下后,苏格拉底提出了一种新的民主体制。
他认为国家的领袖应该是具备极高的美德和深邃的智慧,应该由善于治理国家、能为国家某福利的“专家”来担当,这样才能将国家治理得更好,而这个领袖应当是由公民选举出来的人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很像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民主制。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观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观(一)教育的对象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这充分体现了孔子教学对象的广泛性。
苏格拉底也同样,他的学生处在各个领域,无论是老年人、年轻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都有涉及,同样也是有教无类。
他迫切地希望通过教育来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丰富他们的知识,从而拯救这个城邦。
(二)教育的方法不仅二者教育对象均十分广泛,二人教育的方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孔子认为学生学习要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知新,并且学思结合、不耻下问。
他还提倡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老师点拨的方式而让学生自己悟出更多的道理。
苏格拉底更是创立了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他称之为‚助产术,也被他称为‚辩证法,即借助他的帮助,由对方自己来生产出自己的思想。
一般分为四个环节:反讥、归纳、诱导和定义。
大概的意思是‚通过反问来揭露对方谈话中的矛盾或漏洞,然后一步步地将其引向普遍的、确定的、真实的知识。
他们二人的教育方法都侧重于让学生有自己真正的思考,而不是一味地机械地接受。
只是苏格拉底是一反前人在自然哲学上的研究,而提出要关注、研究人本身;孔子则是极力倡导学生学习古代先贤、学习经典文章。
(三)述而不作作为两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却不约而同地主动放弃了通过自己著作来教育后代的机会,他们都秉承了一种‚述而不作思想。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即使是《论语》,也是他的弟子撰写的。
苏格拉底同样是没有留下任何著作,对于他的思想,我们只能从他的弟子柏拉图和克赛诺封的著作中获得。
为什么他们都不愿意用自己的言语留给后人些什么呢?这是一个谜,一个神秘美丽的谜,或许只有多了这一点缺憾才完美吧。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比较研究发表时间:2019-07-23T12:17:44.44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4期作者:周子易[导读] 随着近年来“孔子热”在全球范围的不断升温,更多的学者开始对比研究孔子与西方的哲学家思想的异同,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东西方教育和文化思想的基础和源泉,他们的教育思想有很多相同之处。
本文通过对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思想比较的思想背景、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方法这五个方面,分析两位教育思想的相同与相异,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和实践仍有指导意义。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摘要:随着近年来“孔子热”在全球范围的不断升温,更多的学者开始对比研究孔子与西方的哲学家思想的异同,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东西方教育和文化思想的基础和源泉,他们的教育思想有很多相同之处。
本文通过对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思想比较的思想背景、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方法这五个方面,分析两位教育思想的相同与相异,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和实践仍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教育思想;比较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和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这两位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家,留下的宝贵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历经千百年人类文明史的沉淀,在今日仍然熠熠闪光,受人敬仰。
从地域上,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代表着东西方不同的教育传统,从时间上,两人相差近一个世纪,并且由于个人经历、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的不尽相同,让两人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各有所长。
以下通过对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从整体上把握两人教育思想的异同之处,去深入了解东西方教育思想差异的根源,从而更好地指导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思想背景经过几百年腥风血雨的弱肉强食,周王朝已经失去了高高在上的统治地位,奄奄一息。
孔子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落没、动荡、衰败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社会生活正处于急剧变革的时代。
政治上,王权衰落、政治纷乱,旧贵族没落、新势力兴盛,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上的周礼秩序严重崩溃;经济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和分封制面临瓦解,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制生产关系转变势不可挡;思想意识上,“礼崩乐坏”、“邪说暴行”不断发生,一些传统观念的动摇导致道德沦丧、令利智昏,同时一些适应时代变化的新思想开始萌芽。
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对比分析
撷英篇启发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心理发展需求、认知水平,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促使学生自我思考,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
启发式教学的源头可追溯到中国春秋时期伟大教育家孔子和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他们开创了东西方启发式教学法的先河。
在新课程改革引领教育创新的大背景下,比较分析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我们更加有效地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
在孔子长期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他开创了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即是今天我们所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这样说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学生想要掌握新知识,老师应该先让这个学生自己经过缜密的思考,如果思考后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并且心中愤懑时,这时候老师再去引导他,这样习得的知识才能牢固。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提出了产婆术启发式教学理论。
产婆术,这种方法主要是在教学中,苏格拉底从人人皆知的简单事物或浅显的道理开始,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佯装自己一无所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用反诘的方式,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从而引发积极思索,然后再辅之以各种有关事例进行启发和诱导,使学生一步步接近正确的结论[1]。
苏格拉底比喻说这就像助产婆一样把婴儿从母亲的肚子里顺利接生出来,他把这种方法命名为产婆术。
一、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相同点1.两者产生的社会背景相似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此时的社会正处于变革时期,在这种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们需要掌握各类新的知识来适应社会的变化。
孔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出了他的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生活在雅典城邦发展的顶峰时期,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促使文化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潮,苏格拉底正是出现在这样一个新生思想涌现的时代。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中国的传统的主流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哲学的鼻祖则是苏格拉底,两个人是处在同一时代的东西方先哲,苏格拉底出生于孔子死后10年。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东西方历史上两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在全世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影响着整个东西方文明。
直到今天,他们的教育思想仍然渗透在我们的教育理论中,并指导着我们的教育实践。
孔子与苏格拉底相隔近一个世纪,由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互不相同,个人生活经历也不尽一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互有短长,但同时他们的教育思想更存在着相似之处。
下面通过这学期所学到的关于这两位教育家的知识,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
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
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改革,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这也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这种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
“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教育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
”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事实表明,他的弟子也都是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但是虽然门下弟子出身复杂,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明了教育家胸怀的宽大以及教育艺术的高明和善化。
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都实施“有教无类”,但是苏格拉底不同的地方是,他不收取学费,甚至报酬,和孔子比起来,苏格拉底似乎更胜一筹。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主张的异同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主张的异同苏格拉底与孔子是两位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分别代表了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思想传统。
尽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但他们的思想主张在某些方面有着明显的异同。
本文将从道德观、教育观和政治观三个方面对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思想进行比较与剖析。
一、道德观:苏格拉底的道德观注重个人的内心品质和思想的准确性。
他认为人应该以真理为导向来评判和引导自己的行为,他讲究的是一个人的灵魂的美和道德的合宜。
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是人应该追求真理和智慧,通过对话和辩论来寻找真相。
孔子的道德观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和社会责任。
他关注的是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认为人应该以仁爱、尊重和忠诚来待人,追求亲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尽管苏格拉底和孔子的道德观着重点不同,但他们都强调了人的内心品质和高尚的道德行为。
苏格拉底关注的是个体的内心思想,而孔子注重的是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
二、教育观:苏格拉底和孔子都将教育视为塑造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手段,但他们在教育目标和方法上存在一些差异。
苏格拉底的教育重点是培养个体的自主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
他通过对话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
苏格拉底主张学问没有终点,教育应该是一种自我探索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他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应该通过学习经典和文化传统来陶冶情操和培养品德。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认为通过学习来提升能力和地位是应该追求的目标。
尽管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方法有所不同,但他们的教育观念都体现了培养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追求真理的重要性。
三、政治观: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政治观存在明显的差异。
苏格拉底对于民主制度持批评态度,他认为民主往往会导致无知和草率的决策。
苏格拉底主张由哲学家或智者来领导国家,他认为只有那些能够理性思考和追求真理的人才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
孔子则提倡君主制度,他主张君主应该是仁德高尚的人,通过道德的榜样来影响和治理国家。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异同之比较_兼论两者思想比较背后的现实意义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异同之比较兼论两者思想比较背后的现实意义蔡巧良 西南民族大学摘 要 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两位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
他们的思想对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世界文化日益交融的今天,对二者思想进行比较,并进一步探析造成两者思想之间差异的原因,不仅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有利于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社会背景下,准确地把握、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西方文化,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西方文化地借鉴与合理运用。
关键词 苏格拉底 孔子 儒家思想 中庸 独立性一、孔、苏思想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之间的比较,实质上就是他们思想上的比较,至于其他角度的比较,只是为了更清晰说明两者思想上所存在的差异及差异形成的原因。
因此,本文就两者思想之间的异同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主要围绕以下四个主要方面来展开:(1)主从事业上的异同;(2)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上的异同;(3)道德观上的异同;(4)政治理念上的异同。
1.主从事业上的异同。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十分重视教育,并且将一生大多数精力都奉献于教育事业上。
在教育方面,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述而不作,他们的论述和思想都通过他们弟子的回忆和著作体现出来。
就各自的教育成就来看,孔子的主要功绩在于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他打破 官学 局面,提出 有教无类 ,主张人人应该接受教育。
他还主张 因材施教 ,开启民智。
这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至今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积极地指导作用。
苏格拉底的教育成就上要略逊于孔子,但不可否认的是双方都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了自己的学生,以渊博的知识、独特的教育方法培育出一批对后世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生。
如孔子 三千子弟 中的 七十二贤人 ,其中对后世影响有重要影响的有颜渊、冉伯牛、季路、子贡等人。
苏格拉底的学生色诺芬(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散文家)和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对西方思想史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育思想之比较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11050148 赵一芳中国的孔子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各是东西方古代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们一个是中国的“圣人”,一位是西方的“智者。
他们的思想对东西方社会的发展和走向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本文主要是从两位大家的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这几个方面来对他们的教育思想做一些比较。
在教育对象上,孔子与苏格拉底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在不同的地域都实行了“有教无类”。
在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意为,无论地域,无论民族,无论等级,只要是乐于接受教诲的人,孔子都积极地教育他。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是教育对象上的一次革命,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也为华夏族的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各族间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苏格拉底是第一个从雅典人中出身的教育家,是一位不收酬金的义务教育家、知识的无私奉献者。
在长期的教育工作过程中,苏格拉底的教学没有一定的对象,更没有固定的地点场所。
他的门人中既有贵族,也有民主派;有本邦人,也有外邦人;有政治家,也有将军。
从青年到老人,从富者到穷人,无论是普通的农民,还是手工业者都成了他教育的对象。
他教无定所,体育馆、广场、街坊、商店成了自然的教室。
这与孔子周游列国时一直在搞教育,走到哪里,教育就办到哪里是一样的。
在教育目标上,孔子所要培养的“君子”要有四个条件,第一,要有“仁者爱人”的思想境界,“均、和、安”的政治理想;第二,要有“为政以德”的治国兴邦的才能;第三,要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节操;第四,要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气度。
孔子力争多培养这类高级人才,就是要改善春秋以来“天下无道”的局面,以实现他的理想社会制度。
同时,这也是苏格拉底育人的目的。
苏格拉底倡导圣贤治国,认为群众缺乏理智和政治能力,治理国家只能依靠那些少数优秀人物。
苏格拉底以培养造就有知识的治国人才为己任,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哲学和教育事业上。
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在苏格拉底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固定的学习地方,也没有惯常的座位, 讨论问题、辩论问题像开圆桌会。教师也不是站在讲台上,而是像学生一样是一 位平等的参与者,只是在回答过程中发现问题时,教师才进行指导。在这种教学 过程中,师生之间没有礼节上的拘束,既自由又平等。
由此可见,孔子师生关系下的平等,是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的平等,而苏格 拉底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人格上的平等。这便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4) 教学对象。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主张教育对象的扩大化,提倡民众广泛地 接受教育。孔子在创办私学后,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 类”,不分地域、种族地招收学生。而从事公众教育是苏格拉底一生的主要事业 之一,他的教育对象也格外广泛,有母邦雅典人,也有来自希腊各邦乃至非洲的 外邦人;有贵族派成员,有豪门门巨富的子弟,也有手工业者和穷人。所以说, 苏格拉底的教育对象是全体民众。
东西两位先哲——苏格拉底与孔子教育思想之比较
东西两位先哲——苏格拉底与孔子教育思想之比较王周燕刘松柏吴江市盛泽中学215228摘要:苏格拉底和孔子是处在同一时代的东西方先哲,二人在教育思想上有诸多的相似点。
在教育的对象上,二人都主张“有教无类”,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普及。
在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上,二人都高度肯定教育的重要价值,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教育方法上,二人都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受教育者独立思考,反对直接给出现成结论的灌输式教学。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教育思想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前399)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与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基本上处在同一时代。
和孔子一样,苏格拉底既是一位充满睿智的哲学家,也是一个诲人不倦的教育家。
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东西方还是彼此相互隔绝的,但是二人在教育思想上却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在教育的对象上,二人都主张“有教无类”,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普及。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教育仍然沿袭着“学在官府”的传统,教育为贵族子弟垄断,一般的平民子弟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
孔子则大力在民间举办私学,求学者不分身份等级,来者不拒。
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①。
意思是说只要有愿行“束脩之礼”,愿意在孔子门下接受教育的,孔子是不会拒绝的。
“束脩”就是腊肉干,是当时拜见老师的礼物,这并不是说孔子向弟子受学费,而仅仅是一种象征性的礼仪。
“束脩之礼”并不是什么负担,一般平民也都出得起。
这样以来,孔门的弟子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行各业的都有。
不仅如此,还有父子二人同为孔子门下弟子的,如孔子弟子中“七十二大贤”之一的颜回,与其父颜路,曾参与其父曾点都是孔子的学生。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更能够说明孔子对受教育对象的看法。
据说当时有一个叫互乡的地方,此地之人不善,难与言。
互乡一童子愿拜谒孔子门下,孔子竟然接受了。
很多弟子非常疑惑孔子所为,孔子则耐心解释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比较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比较》摘要:由此可以提炼出孔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是身教示范、因材施教、维护师生关系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这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否认识自我,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从而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化育完整人格”,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应有之义,新时代要更加注重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提炼、总结、完善,不断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助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系统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当今世界,信息全球化,教育多极化。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要面向国际发展,并且要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心。
增加国际化意识,总结其他国家思想家有益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与我国开展比较研究,用好的经验做法,丰富现代思想政教育方法论,应对新情况新问题,并丰富我们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
目前,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视角进行比较研究较少,本文意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分析,总结提炼出其中可利用的成果,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近些年来,对于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方法论的研究没有,基于比较视角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文化自信。
要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有益成果,并与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进行比较,进而提炼出对我国新时代各方面建设大有裨益的成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方法论的研究进步。
2.1孔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黄艳认为,孔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可以总结为“以身示人,以优良的素质感染学生;以理服人,以科学的方法培育学生;以情感人,以诚挚的感情凝聚学生”,文中恰当引用《论语》原文,进行论证,非常有说服力。
由此可以提炼出孔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是身教示范、因材施教、维护师生关系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
王京香认为,孔子的仁学思想为施教者革新教学提供方法指引。
“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一视同仁,不能搞歧视差别对待,在教学活动中要与教育对象对等的交流。
孔子和苏格拉底东西方思想的异同之处
孔子和苏格拉底东西方思想的异同之处?(1)相同点:①把人类及其社会作为探究的课题;②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注重人、人性;③都注重人的品德,都重视对人的教育。
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强调“知德合一”。
(2)不同: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
形成原因:1、苏格拉底时期雅典工商业经济空前发展,与此同时雅典的民主政治趋向衰落,人的道德也在承受着考验。
2、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礼崩乐坏,社会矛盾尖锐。
3、比较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有何异同。
在政治主张方面,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学派民主政治的思想,主张有知识、有德性的少数人治国,对民主政体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派,不遗余力地加以攻击。
主张服从神的意志和寡头政治。
在哲学观点方面,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相对立,他寻求和确定其一般的概念。
反对智者学派的唯我主义和怀疑主义,认为真理应有其客观标准。
苏格拉底还鼓吹灵魂不死或灵魂轮回。
他所说的概念在本质上并非来自具体事物,毋宁说是具体事物来自概念(灵魂中所固有的东西);人的认识即知识的获得,只不过是对此概念的回忆,这是西方早期的一种唯心先验论在对人的研究方面,苏格拉底将人类及其社会环境作为探究对象,将人类的幸福和伦理道德作为研究的课题,提倡人文精神,但他心中的人与智者心中的人是有区别的,他站在智者的起点上,沿着与智者完全相反的道路发展,力求从思维的角度把握人,主张到“心灵世界”中去探求真理。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无知即罪恶”,他认为心地善良、知识渊博、富有教养、崇尚理性的人,才是完美的人。
苏格拉底通过对“美德”的讨论,引导人们脱离智者所铺设的感觉主义的相对论路轨,坚持理性的指引,追求知识的确定性、概念的确定性。
他说:“对于美德”,“不论它们有多少种,而且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
苏格拉底与孔子之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之比较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夕阳历史。
”一个是代表古希腊文化中的思想家,开创哲学研究新方向的跨时代;一个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影响华夏儿女几千年。
古希腊文化与华夏文化中,一个在西方,对夕阳历史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在东方对华夏文明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两人又太多的相似,带式他们更多展现出来的是内在实质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实在相似之处中的不同之处,也反映出来的是古希腊文化与华夏文化背景和结构的不同,此处浅略地做以比较分析.一、苏格拉底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比较当我们把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二者有两个主要的共同特点。
其一是历史背景,大致相同,尽管当时的中国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而雅典则处于奴隶制民主时代,但二者都有政治民主,学术空气活跃,百家的争鸣的气氛。
因此,虽然当时的中国和雅典,因地理隔绝,互不联系,但二人还是先后独立地提出和运用启发示教学。
其二是,二者的最核心部分是相同的,那就是都从不同的角度向顺申购,启发学生积极的,独立地思考问题,主要地学习,获取知识.他们不同之处。
其一,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强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也强调教师要传授知识,学生要学习知。
他的名言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同则殆。
”而苏格拉底在这个问题上不同于孔子,只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考,这是对的,而忽略了或者说以此知识的传授则是不对的,片面的,可见在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思想比苏格拉底要高超得多。
其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只是限于一味地提问题,回答问题这一种方式,未免显得单调。
孔子的启发示教学,除了启发性提问外,还辅以浅近的例子,说明深刻的哲理的方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叩两端”的方式这也要比苏格拉底全面一些,从这方面来看,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比苏格拉底的要略高一筹.二、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成人艺术比较苏格拉底最具审美意味的是“苏格拉底式的讽刺",苏格拉底式的讽刺是与现代所谓讽刺不同。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的比较
人教育 的方法 同样有异 曲同工之妙。本 文从他们 的德 治思想- 9教育 思想 的角度进行 了对比。 关键词 孔子 苏格拉底 比较 德治 教 育
文献标识码 : A 中图分类号 : G 4 0 . 0 2 1
活关键所在 。 1 德 治 思 想 2 教 育思 想 孔 子生于春秋战 国时代 , 各诸侯混战 , 他积极探求一种 能 2 . 1教学对 象 为人们所接受的治国方策 。苏格拉底经历 了希腊 由全面繁荣 的古典时代向城邦混战的过度 阶段 ,目睹沧桑 巨变 的苏格拉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主张教育对象 的扩大化 ,提倡 民众广 底 开始 思考 国家的政 治出路问题 。激变 的历 史时期,复杂 的 泛 的接受教育 。 孔子关于教学对象的原则是“ 有 教无类” 。 “ 自 吾未尝无诲焉” , 他的私学 门徒 中囊括了各个阶 政 治局 势, 使这两位不同国度 , 不同时期的思想家 找到 了一条 行束惰 以上 , 层、 行业、 国籍和种族的人。从事公众教育是苏格拉底 一生 的 共 同的救国安邦之策—— 德治。 主要事业之一 , 他的教育对象广泛 : 有 母邦雅典人 , 也有来 自 1 . 1孔 子 的德 治 观 点 有贵族派成员, 也有 民主派成员; ( 1 )德 教。 孔子认为道德教化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本性, 希腊各邦乃至非洲的外邦人 ; 也有手工业者和穷人 。所以说 , 苏格拉底 使之心存仁厚, 自觉尊礼守礼 , 从而调整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 有 豪门巨富的子弟 , “ 为政 以德 , 譬如北 辰, 举起所而众星共之。 ” 《 为政》 充分道 出 了德政的重要意义, 所 以, 仁德的君主必须把施行德政、 化 民 以德当作首要任务, “ 不教而杀谓之 虐” 。在孔子看来, 不对犯 错 误的人进行教导, 就进行杀戮 , 可称之 为暴 政。 ( 2 )礼 教。 道 德教化 的根本一条就是要人知礼 , 只有知道 礼 仪廉耻 , 才 能行仁义之事 。 “ 不学礼 , 无以立 ” 。 也就是说, 作 为个人 , 要立足社会 , 必须知礼学礼, 克 己复礼, 做到 “ 非礼勿 的教育对象是全体 民众 。 2 . 2教育 目的 他们都充分肯定教育的社会功能,都 以培养德才兼备 的 治国人才 , 构建和谐美好的理想 社会 为宗 旨, 同样都是为解决 具体 的社会 道德 问题 。孔子 的教育 目的 旨在让统 治者拥有 “ 仁 ”的道 德 修 养 , 并 以政 治 手段 使 伦 理 纲 常 固定 化 。孔 子 走 的是一条教育政治化的道路。 2 . 3教育 内容 视, 非礼勿听 ,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 ” 这样就可 以做到天下 归 仁, 王 道 自现 。 孔子 的教育内容包括三部分: 道德教育、 科学文化教育和 ( 3 )正己。孔子对统 治者 自身也提 出了高标准 的道德要 技 能训练 。孔子把“ 学会做人” 的德育放在基础或首要地位来 道德教育、 政事 求 。作 为统 治者 , 应 以正 己为首任, “ 政者正也, 君为正 , 则百 强调 。苏格拉底的教育内容也 是非常丰富的 , 姓 从正矣, 君之所为 , 百姓之所 从也 。 君所不为 , 百姓何从! ” 孔 教育 , 天文学、 占卜 术、 算术 、 宗教等 。 2 . 4教育方法 子要求统 治者通过 自己高 尚的道德行为影响百姓 , 身先示范, 为百姓做 出表率 , 要百姓有一个形象化的概念 。 ( 4 )任贤 。统治者还要识人善任 , 选贤任 能, 善于把贤德 之人聚拢在 自己周围 , 帮助 自己治理 国家 , 他从前人 的经验 中 总结道 : “ 舜有天下, 选于众 , 举皋 陶, 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 选 于众 , 举伊尹 , 不仁者远矣 , ” 提醒为政者举贤才 , 远 小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思想对比研究【摘要】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代表着东西方的古代文化,其二人的思想被视为东西方文化各自的基石。
作为各自文化领域的思想巨人,其教育思想也一直影响着后人。
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的异同,寻求其思想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教育思想
孔子与苏格拉底生活的历史时期相隔近一个世纪,由于地域环境、社会背景、文化传统和个人经历的不同,这也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迄今仍对东西方现代人的思维模式和思考习惯产生巨大的影响。
本文拟通过分析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东西方教育思想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以推动我国的教育改革,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教育目的:培养治国之才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都充分肯定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都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即试图通过教育的社会再造功能和教化功能,增进个体的智慧、能力、美德,造就大量德才兼备的治国贤才,让他们去影响和挽救岌岌可危的奴隶制社会,最终构建一种歌舞升平、王道乐土的和谐社会。
孔子生活的的时代是社会动荡、纷争不断的春秋末年,周王朝的礼乐制度崩溃瓦解,符合时代需求的思想正在萌芽,“人道”思想、“民本”思想、“尚贤”思想都有所发展。
面对礼乐崩坏、社会动荡、诸侯争霸的社会现实,孔子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扭转当时道德沦丧的局面。
于是,孔子提出了“恢复周礼,兴办教育”,通过培养个体良好的人格品质去构建理想国家与和谐社会。
孔子主张推行德政、仁政,这就需要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政治贤才,也就是“君子”。
孔子认为,“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①由此可看出,孔子的教育思想其目的所培养的“君子”,就是要能够明“人伦”、行“仁政”的“士大夫”,从而建立符合“人道”的美好社会。
苏格拉底虽然生活在公平、民主的雅典,但当时正处雅典从极度繁荣走向没落、衰败的转折时期,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严重的道德问题:“农民破产,田园荒芜,整个城邦中一幅动荡、衰败的景象。
”②苏格拉底认为要解决社会道德沦丧这一问题必须依靠教育,通过教育从而使城邦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拥有知识,拥有美德。
在苏格拉底看来,作为个体的人天生就有差别,但教育可以使所有的个体获取知识、增长才干、提高品德。
苏格拉底认为,个体应该关心、审视自己的“心灵”,一个把自己的灵魂和理智看作至高无上的人,自然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能够明辨是非,自然是一个德操高尚的人,据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命题——“美德即知识”;“智慧即德行”。
在教育目的上,尽管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充分肯定教育的社会功能,都以培养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构建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为宗旨,同样都是为解决具体的社会道德问题,但也存在着细小的差别。
孔子的教育目的旨在让统治者拥有“仁”的道德修养,并以政治手段使伦理纲常固定化。
而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旨在使所有的个体掌握真正永恒不变的、本质的美德,他走的是一条教育伦理本质化的道路。
①《论语·先进》
②滕大春.外国教育史(第一卷)
二、教育内容:仁德
上文提到,孔子所要培养的从政君子,是有道德文化的人才,既要德才兼备,又要文武双全,为了实现这种教育目的,孔子有选择的安排教学内容。
孔子继承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吸收采择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创设新学科,虽然袭用“六艺”之名,但对所学科都做出了调整,充实了内容。
依《论语》记载,有“四教”、“四科”;而依《史记·孔子世家》等记载,则有“六艺”。
所谓“四教”,就是指“文、行、忠、信”。
“文”属于文化知识范畴,而“行、忠、信”则属于道德教育范畴。
关于“六艺”则有两种说法:一为礼、乐、射、御、书、数;一为《诗》、《书》、《乐》、《礼》、《易》、《春秋》。
由此可见,孔子的教育内容包括三部分: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
但是这三部分内容并非等量齐观,孔子把“学会做人”的德育放在基础或首要地位来强调。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耳熟能详的句子无不说明这一点。
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它不仅是道德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同时也是治理国家的中心概念。
苏格拉底的教育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除了道德教育、政事教育外,还包括天文学、占卜术、算术、宗教等。
由于苏格拉底的教育是针对当时雅典的道德堕落、沦丧而施行的,所以德育自然是其教育的主要内容。
于是他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并从智慧、正义、勇敢、节制这四个方面对美德进行阐述。
苏格拉底还强调:最高的知识境界就是对“善”这个永恒的、普遍的、绝对不变的概念的认识。
在教育内容上,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把德育作为核心内容,但是,孔子的德育主张是修己之后要去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与苏格拉底强调首先要改善自己的灵魂——“认识自己”而有所不同。
因此,孔子的道德教育一般表现为个体对群体意志的认同,而苏格拉底强调个体发展中的心智完善,推崇对个体生命的尊重。
三、教育方法:启发式教学
在教育方法上,孔子有诸多辉煌的创新,比如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叩其两端等等,而他常用的是启发式问答法。
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孔子与其诸弟子之间进行问答讨论的实录。
孔子认为: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培养道德,都要开拓学生的思维,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他反对机械灌输,提倡启发式教学。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在教学实际中,孔子善于运用问答法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当学生提问时,有时孔子只简单作答,以引起学生的追问,有时他不直接回答,而是从学生的提问中向学生诘问,促使学生思考并回答,最后孔子才总结。
这样,在回环反复的问答中,学生不仅透彻地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与提高。
苏格拉底在教学中也常采用启发式问答法,被后人称之为“产婆术”,其具体过程是:第一步,、反讥(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第二步,助产(启发、诱导);第三步,归结(让学生掌握明确的定义或概念)。
苏格拉底通过一系列机智的问题在与学生的问答中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从具体到抽象,从普遍到特殊,一步步深入,最后让学生孕育出真理产儿。
孔子与苏格拉底均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但他们也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孔子重直观,苏格拉底重抽象;孔子看重结论,而苏格拉底更看重过程;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而苏格拉底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等等。
四、师生关系:平等、融洽
孔子和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都很重视并善于处理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关系非常融洽,情谊十
分深厚。
但尽管如此,两者和学生的民主与平等程度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虽然孔子在政治上比较保守,头脑中有着森严的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但由于他提倡“仁者爱人”,“有教无类”,所以他对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出身贫苦的学生都不歧视,确实做到了一视伺仁,平等对待,而且孔子认为“后生可畏,汤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当仁,不让于师”,这反映了孔子坦白的胸襟和宽大的怀抱,同时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
然而另一方面,他认为师生之间是有尊卑之分的,所以他从不和学生辩论问题,他向学生传授知识使用的也是不容商量的口吻,《论语》中的对话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类似于“教义问答”的权威对话,不容置疑的对话。
在苏格拉底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固定的地方,也没有惯常的座位,讨论问题辩论问题像开圆桌会议。
教师一也不是站在讲台上,而是像学生一样是一位平等的参与者,只是在回答过程中发现问题时,教师才进行指导,使学生的回答按教师的要求沿一定的线索有效地进行下去。
这一切使师生之间的关系亲密融洽,师生间没有礼节上的拘束,双方始终保持的是一种开放的心态,既自由又平等。
也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才会有亚里士多德那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名言传世。
孔子的尊师重道的师生关系下的平等是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的平等,苏格拉底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人格上的平等,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东西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正在朝着互渗互吸的方向发展。
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东西方教育史上的两位巨人,他们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仍然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传燧.孔子与苏格拉底对话教学法:比较文化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06(11)
[2].杨新宇; 侯新杰.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2)
[3].蒋秋飚.刘海波.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09(3)
[4].汪梦林.孔子与苏格拉底师道观比较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5].郭元元.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方法比较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7)
[6].张素玲.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之比较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