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内幕

合集下载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背后的故事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背后的故事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背后的故事王宏1964年1O月16日下午3时,新疆罗布泊地区强光闪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成功的背后,也有一位温州籍的科研人员的功劳。

多年过去,关于原子弹的机密逐步解除,沈惠泉近日回温州探亲,向记者讲述了原子弹研发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莫名其妙被转学今年68岁的沈惠泉身体单薄,脸庞清瘦,说话语速较慢,脸上总挂着微笑,外表显得比实际年龄老。

他说自己来温州暂住,在亲戚家里接受采访不方便,坚持大热天坐公交车出来接受采访,是位善解人意的老人。

1937年,沈惠泉出生在市区木杓巷。

1955年从温州中学毕业后,考上了复旦大学物理系。

上大三的那年,有一天,学校党支部书记把沈惠泉叫到办公室,了解他的出身、海外关系等家庭背景。

让他意外的是,书记告诉他,因为国家建设需要,他和另外一些同学将被选送到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学习,但具体学习什么专业,连学校的老师也不知道。

听到这个消息,沈惠泉没来得及疑问,就兴奋得想跳起来,北京大学是他当初考大学的愿望,再说是国家需要,沈惠泉马上同意了学校的安排。

7月的北京,骄阳似火。

北京大学校园内,学生政治运动也一浪接一浪。

沈惠泉兴冲冲到北京大学报到后,学校老师说,他们要先去农村锻炼,地点就在北京的门头沟。

门头沟当时还是十分荒凉的农村,沈惠泉到了那里以后,在一户农家里住了下来。

可那户农家没有多余的床,他只好找来几块木板拼凑起一张“床”。

在门头沟,沈惠泉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挖土、种地、种菜、挑水,什么农活都要干。

很快,他的手上就磨出了一个个茧。

“但是更让我们焦虑的是,学校没有告诉我们要劳动多长时间,难道把我从复旦转学过来就是为了种地吗?”回忆起当初的这段生活,老沈坦言,当时因为年轻,难免对此有些顾虑。

第一堂是保密课经过一个月的锻炼,沈惠泉回到了学校。

“原来那一个月的劳动,是锻炼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回到学校,沈惠泉才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原子能研究。

而这个专业全国只有北大和清华两所大学才有设置,属于尖端的科技领域。

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背后的十件大事

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背后的十件大事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

新疆罗布泊上空,我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获得完全的成功。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46年前的那天,激动和喜悦的心情,传遍了整个中国大地,深秋的夜晚,首都长安街上蜂拥的人群,追逐着散发原子弹爆炸成功号外的大卡车,全市人民奔走相告,一遍又一遍地听着广播,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全国各地大街小巷,人山人海,沉浸在欢腾的海洋中。

巨龙腾飞,扬眉吐气,更是震惊了整个国际社会,庆贺和鼓舞之声,不断传来,惊慌和贬毁之语,也间有所闻,世界在一片喧哗声中。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经历了艰辛、困难、风险的历史进程,是来之不易的历史性成果,这当中除了要突破核子理论、爆炸物理、电子测试、自动控制、精密工艺、总体设计以及核材料提取等各个领域中无数大大小小的技术难关,真正掌握确保原子弹起爆成功的奥秘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历史情况,那就是国家正处于经济甚为困难时期,可以说中国人勒紧了裤带,把原子弹研制出来,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科学求实、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将会永放光芒。

我们要向世人说的有许多许多,现在只能将其中部分重要内容作一回顾。

一、毛泽东对研制原子弹的决策,有着历史发展的过程1945年8月,美国人在日本投下了原子弹,几天以后,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干部会议上说:“原子弹能不能解决战争?不能!原子弹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弹而没有人民的斗争,原子弹只是空的。

”1946年8月6日,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女士在延安枣园树下采访了毛泽东,毛泽东说出了流传于世的一句话“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

”1951年下半年,法国科学院院长、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约里奥·居里(他是居里夫人的女婿,法国共产党员)让从法国回国的中国科学家传话给毛泽东:请转告毛泽东,你们要反对核武器,自己就应该先拥有核武器。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日日夜夜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日日夜夜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日日夜夜在那个经济困难时期,科研人员们忍饥挨饿,但为了制造我国的原子弹,大家都在拼命! 我国研制原子弹关键的一步是在1957年夏天迈出的:在二机部下面成立了一个核武器局,对外称九局,后来又改称九院。

出任局长的是原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李觉少将。

李觉说没有想到中央竟让自己参与研制原子弹的工程,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

用李觉将军的话讲,当时他是一无所有、一无所知。

以下是李觉将军的回忆———————————————————55岁的王淦昌要离开17号工地时,竟拔下几根白发,留在了这个研制原子弹起步的地方————————————————— 随着九局的组建,大批风华正茂的中青年科学家被调到这个研制原子弹的第一线。

这些人里有“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著名物理学家王淦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

科学家们认为要让原子弹爆炸,首先必须摸清原子弹的内爆规律,并掌握爆轰试验技术。

于是在北京古长城脚下的17号工地上,九局搞起了爆轰试验。

爆轰试验队的生活和工作场所很艰苦,就是一座碉堡、几排简易营房和十几顶军用帐篷。

但试验队里年轻人那股忘我、拼命的劲头儿真让人感动。

我不止一次地想:有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精神,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难题不能解决?有这些愿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年轻人,就一定能造出“争气弹”来。

爆轰试验的炸药是在军用帐篷中搅拌的。

帐篷内的通风不好,雾气腾腾的◎ 编辑|任红雨|奋发之路|| Grand Garden of Science. All Rights Reserved.炸药粉尘充斥了室内每一寸空间,古怪难闻的气味冲鼻而入,搅拌者还要快速地动着,这真是件苦差事。

但越是苦差事,大家越争着去做。

为了避免争执,大家索性轮流进去搅拌。

领导这一试验的王淦昌自然也坚持要做这项工作。

看他那利索的运作和搅拌频率,简直不相信他已是50多岁的人。

这种环境对身体当然是有害的。

大家怕影响他的健康,总是劝他赶紧离开现场,有时甚至把他硬推出去。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与炸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与炸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与炸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与炸弹试验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伴随着国家独立与发展的需要,中国开始了自己的原子弹研制之路。

本文将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与炸弹试验过程进行探讨。

一、原子弹研制计划的确立与组织在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国内形势复杂,周边国际形势也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

研制原子弹被认为是中国国家安全的需要。

于是,中国科学家们立即开始自主开展原子弹研制。

1. 原子弹研制方案的拟定国共内战结束后,中国重建国家科研机构,同时也开始密切关注原子能研究。

1955年,中共中央作出决策,决定开展原子弹研制。

经过多次探讨,筹备工作得以展开。

2. 原子弹研制团队的组建中国原子弹研制团队由众多科学家组成,其中不乏杨开慧、郭永怀、肖劲光等国内知名专家。

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和进展。

二、原子弹研制的关键技术突破要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必须攻克许多关键技术难题。

中国科学家们在技术研发上付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

1. 铀浓缩技术的攻关铀浓缩是制造原子弹所必需的核心技术之一。

中国科学家肖劲光领导的团队成功研发出两种铀浓缩方法,这使得中国跨越了一个重要的技术难关。

2. 反应堆技术的突破为了满足原子弹研制的需要,中国科学家郭永怀领导的团队在上海成功建成了中国第一座核反应堆,实现了自给自足的核材料供应,为原子弹的研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三、原子弹炸弹试验的准备与实施在研制阶段取得关键突破之后,中国决定进行原子弹炸弹试验,以验证自己的研制成果并提升国家的威慑力。

1. 炸弹试验场的选择与建设中国科学家根据国内地理条件和安全考虑,选定位于新疆罗布泊的试验场进行原子弹炸弹试验。

为此,中国政府投入大量资源,建设了罗布泊核试验基地。

2. 原子弹炸弹试验的实施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炸弹试验代号“596”在罗布泊成功进行。

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四、原子弹研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原子弹研制不仅是国家安全的需要,也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你以为中国的原子弹都是科学家造出来的吗?

你以为中国的原子弹都是科学家造出来的吗?

你以为中国的原⼦弹都是科学家造出来的吗?早就想写这个话题,却⼀直提不动笔。

尽管23位“两弹⼀星”功勋科学家的名⽓远远⽐不上那些⽂艺、体育明星,但毕竟还有⼏个名字如雷贯⽿——⽐如钱学森、朱光亚、邓稼先,以及刚刚离世的程开甲。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个问题——原⼦弹真的是科学家们在实验室⾥捣⿎出来的吗? 我们知道,“曼哈顿⼯程”顶峰时期参与⼈员超过50万,苏联仅⾸次核试验就动⽤了20万军民,中国的“596计划”参与⼈数迄今并没有精确的统计数字,⼀般认为不少于30万⼈。

如此庞⼤的⼈员规模,难道他们都是科学家吗?如果不是,这些参与者⼜是些什么⼈呢? 科技⼯作者,部队指战员,⼯程师,⼯⼈,民兵……他们的⾝份,消隐在⼀个个群体标签背后;他们的故事,静静躺在保密柜和历史档案之中;他们的⾯孔,在宏⼤叙事中渐渐变得模糊。

正因如此,答案常在⼼头,提起笔来却⼜不知从何说起。

⼀ 原⼦弹⼯程是⼀个庞⼤的“巨系统”,包括科研、设计、制造、⽣产、试验等许多环节,但最根本的,是要有核材料。

铀-235是⽬前已知唯⼀天然可裂变的核材料。

铀-235原⼦核被中⼦轰击后就会发⽣裂变,每吸收1个中⼦,就释放出2⾄3个中⼦和巨⼤的能量,从⽽引发链式反应。

地球上的铀只有3种同位素:铀-238,铀-235,铀-234,其中,铀-238占99.275%,铀-235占0.720%,铀-234占0.005%。

⽣产核材料,就是要把这0.72%的铀-235从3种同位素共⽣的铀矿⽯中分离出来。

 从铀矿地质勘探,矿⽯开采,到提纯为化学浓缩物(重铀酸铵或重铀酸钠,俗称“黄饼”),再经过制备⼆氧化铀、四氟化铀、六氟化铀等化学反应过程,最终利⽤⽓体扩散法分离出⾼浓度的铀-235,整个⼯艺流程极其漫长,⽽且充满危险。

根据国际原⼦能机构的定义,铀-235纯度⾼于3%的铀材料可作为核电站发电⽤的低浓缩铀,纯度⼤于80%的为⾼浓缩铀,纯度⼤于90%的则称为武器级⾼浓缩铀,主要⽤于制造核武器。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背后鲜为人知的秘密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背后鲜为人知的秘密

说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您恐怕已经不再有什么胃口了。

笔者要说的是诸位从没有细打听过的一件事——那颗原子弹的原料是哪里搞来的?这件事说出来有点好笑,却又不好笑,中国当时精选原子弹的原材料的过程就跟做豆腐差不多,居然是由成千上万农民用人类最原始和简陋的材料,在山寨工厂里,流血流汗,不顾放射性危险,硬凑出来的。

懂一点核物理的都知道,造原子弹要从找铀矿开始。

只有铀235可以造核弹,而自然界的铀只含有不到0.7%的铀235。

原子弹需要较高浓度的铀235。

这个过程先要把铀从铀矿石(多为花岗岩)中提炼出来,然后浓缩出铀235。

提炼铀包括开矿、选矿、浸矿、炼矿、精炼等程序。

前三步技术含量较低。

从铀金属中浓缩分离出铀235是最后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流程,必须在正规工厂或实验室里做。

造原子弹,就得从找铀起步。

铀矿这个东西即便今天也不是拿钱就可以随便买的。

1955年那个时候我国是两眼一麻黑,根本就不知道哪里有铀矿。

当时的二机部决定铀矿勘探和开采要全民来办。

不久两万多人的地质队伍在全国进行了大面积普查,最后确定了几个铀矿开采基地。

但有意思的是,用于第一颗原子弹的铀竟然不全是出自这几个铀矿,而是来自于那些搞不清铀元素为何物的农民手中。

当年许多县甚至人民公社都组建了地质队,成千上万的农民投入了找矿工作。

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湖南、广东、辽宁等地的农民采矿大军便将近地表层的铀矿石几乎扫荡一空。

铀矿找到了,下一步是精选。

这在当时是个大问题。

那时铀矿精选和处理铀矿石的工厂都没有建成,而研究单位又急需两吨二氧化铀做实验,二机部部长宋任穷便指示三局想办法先生产出制取二氧化铀的原料。

三局决定在广东的一个地方搞土法炼铀。

这个地方叫下庄。

下庄是粤北山区中一个仅有几十户农家的小山村。

苏联专家别捷夫去那里看过后很兴奋,命名其为希望矿化区。

为了在炼铀厂建成之前获取制造第一颗原子弹所需的重铀酸铵,三局副局长佟城首先赶到下庄,组织十一分队实施土法炼铀。

历史趣谈中国研究原子弹的幕后故事 从零开始建造原子弹

历史趣谈中国研究原子弹的幕后故事 从零开始建造原子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研究原子弹的幕后故事从零开始建造原子弹导语:毛泽东确立积极防御战略1956年初至1967年1月,早在50年代中期,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就作出了要研制原子弹的决策。

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毛泽毛泽东确立积极防御战略1956年初至1967年1月,早在50年代中期,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就作出了要研制原子弹的决策。

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毛泽东主席确立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毛主席决定,为了防御,中国也要搞原子弹。

我们不首先进攻别人,但不是消极防御,而是积极防御。

这就是说,如果有人进攻我们,我们要有办法对付他。

这是毛主席一贯的战略思想。

别人如果用原子弹轰炸我们,我们也要有办法回击他。

所以,中央决定我们也要研制原子弹。

总的方针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要靠自己研制,同时,要争取外援。

那个时候西方国家封锁我们,中苏关系比较好,我们想争取苏联给我们一些援助。

但是,有一条界线,只是争取援助,而不是搞合作、不搞共有。

也就是说,搞原子弹的科研单位、工厂、各种设备与技术都是中国自己的。

你来援助我可以,我欢迎你、感谢你,但是,你不能与我共同拥有,共同使用。

这是维护国家主权的大问题。

所以,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你不要和我一起来共同管这个单位,管这个事情。

这就是中央当时搞原子弹的方针,是毛主席高瞻远瞩确立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任务中央决定以自力更生为主研制原子弹。

后来又决定自力更生为主研制导弹和自行研制人造卫星,统称“两弹一星”。

原子弹和氢弹是二机部负责,导弹是国防部五院(后来的七机部)负责。

毛主席对原子弹研制有一个批示:“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

”中国科学院就是按照中央确定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时间

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时间

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时间自从原子弹的发明以来,中国一直追求拥有自己的核武器。

在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和不懈探索之后,中国终于在1964年成功爆炸了自己的第一颗原子弹。

这一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本文将介绍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的时间、背景和重要意义。

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时间为1964年10月16日。

这一天,中国在新疆的罗布泊核试验基地成功进行了一次原子弹爆炸实验。

实验名称为“596号”,表明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国的原子弹研制计划始于1955年,由当时的中国国家主席毛泽东亲自发起。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科学家终于在1964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原子弹。

背景上,中国1964年的原子弹爆炸发生在冷战时期。

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间正陷入核武器竞赛,中国希望通过拥有核武器来保护国家安全和主权。

中国政府认为,只有具备核威慑力量,才能够在国家安全面对严峻挑战时,对外交政策产生更大影响力。

中国之前的决策者相信,核武器的拥有可以改变大国之间的力量平衡,以确保中国不会受到侵略或恐吓。

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的意义重大。

首先,它使中国成为仅有的五个自主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

这标志着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增加了中国政府在与其他大国进行外交谈判时的筹码。

其次,中国的核武器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国家的防御能力,使中国进一步确保了国家安全和主权。

最后,中国的原子弹爆炸还让世界意识到,中国不再是弱小的国家,而是一个崛起的大国,应受到重视。

中国之后继续发展核技术,于1967年成功进行了氢弹爆炸实验,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核武器能力。

中国政府一直坚持的“核不扩散”政策,意味着中国不会将核武器技术传播给其他国家,并承诺将在核裁军方面继续努力。

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的时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在科技、军事和国际政治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通过拥有核武器,确保国家安全和主权,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两弹一星”的幕后故事

“两弹一星”的幕后故事

“两弹一星”的幕后故事作者:暂无来源:《农家之友》 2013年第5期1966 年10月27日,“ 两弹”结合首次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拥有可以用于实战的核武器。

2012年,上映了电影《钱学森》、电视连续剧《国家命运》等有关“两弹一星”的影视剧作品,神秘的“两弹一星”研发过程展现于公众。

然而,“ 两弹一星”的研发过程,还有许多更为动人的幕后故事。

钱学森:建议中国发展导弹技术1955年,钱学森回国以后,向国务院报送了《建立我国国防航天工业的意见书》,建议中国发展导弹技术。

1954年9月,赫鲁晓夫率代表团访华。

毛泽东表示,希望苏联在原子能与核武器上提供帮助。

赫鲁晓夫没有明确回绝,却说“那个东西太费钱了,社会主义是个大家庭,有一把核保护伞就行了,不需要大家都来搞。

”毛泽东听了翻译,笑道:“大家打一把伞,当然省事,但是顾头不顾屁股,终究还是要被打湿的。

”赫鲁晓夫知道毛泽东的意思后,也笑了。

他指指设计了“米格”系列战机的米高扬,以及国防部长布尔加宁,说:“他们知道,搞原子弹需要很多科学家、很多钢铁、很多电,如果中国现在要搞核武器,就是把全中国的电力都集中起来也保证不了。

你们应该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多炼钢,多造拖拉机。

”最后,赫鲁晓夫做了些让步,同意帮助中国建设一个小型原子堆。

1957年9月,聂荣臻率中国政府工业代表团赴苏谈判,两国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苏联同意在原子能工业、导弹、火箭等方面援助中国。

聂荣臻:主持“两弹一星”工作1956年10月,聂荣臻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科学技术工作,兼任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下设导弹管理局和导弹研究院)主任。

聂荣臻知道“两弹”是中国的“命根子”。

早在青年时代,他就有科学救国的梦。

此时,他毫不犹豫地主动承担主持“两弹一星”工作。

作为副手,张爱萍将军也有一句名言,“再穷也要有一根打狗棍。

”他们决心豁出去搞好这个工作。

中国搞的第一根“打狗棍”是近程导弹。

1960年,依照苏联的图纸,成功仿制了“东方一号”导弹。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生产背景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生产背景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五六十年‎代面对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大国‎的核讹诈下‎,于1956‎年在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的主‎持下,制订了《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而毛泽东则‎在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

”即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从此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

“两弹一星”是对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的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统称‎,并没有明确‎具体指哪两‎颗弹和哪一‎颗星。

邓小平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江泽民在表‎彰“两弹一星”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提到: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在宇宙中唱‎响了东方红‎歌曲。

60周年大事记之1960-1969: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作文

60周年大事记之1960-1969: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作文

60周年大事记之1960-1969: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简介:年月日时,中国在西部地区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实现了第一次核实验。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内情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下午三时,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

中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中国人终于迈进了原子核时代。

四十年前的那天,激动和喜悦的心情,传遍了整个祖国大地,巨龙腾飞,震动了整个国际朝野。

但是,原子弹的爆炸成功,谈何容易。

除了要突破科技领域中的无数难关,真正掌握确保原子弹起爆成功的奥秘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历史情况,那就是国家当时正处于经济最困难时期,可以说中国人勒紧了裤带,把原子弹研制出来,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科学务实、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将会永放光芒。

现将其中鲜为人知的部分重要内容作一回顾。

毛泽东对制造原子弹的决策是这样形成的年月日,美国人在广岛投下了原子弹。

几天以后,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干部会议上说:原子弹能不能解决战争?不能!原子弹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弹而没有人民的斗争,原子弹只是空的。

年月日,美国记者安娜。

刘易斯。

斯特朗女士在延安枣园树下采访了毛泽东,毛泽东说出了流传于世的一句话: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

年下半年,法国科学院院长、世界着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约里奥。

居里(居里夫人的女婿,法国共产党员)让人传话,请转告毛泽东同志,你们要反对核武器,自己就应该先拥有核武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形势的变化,毛泽东对原子弹在战略上蔑视,而在战术上逐渐重视起来。

年,毛泽东对来访的赫鲁晓夫提出,能否在制造核武器方面给中国以援助。

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我们还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年,毛泽东正式表态: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

中国的核工业正式上马了。

原子弹正式开始确定研制了。

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解析

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解析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杨海鹏知名媒体人年初,毛泽东指示全党全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解放军。

大庆和大寨成为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旗帜。

5月,《毛主席语录》开始印行。

7月,“中央文革小组”的组织在京成立。

美国轰炸越南北方,战争烧到中国家门口。

毛泽东预言世界大战迟早要爆发,是故要求迁徙沿海企业,在内陆地区搞战备建设,史称“三线建设”。

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

自1955年以来,中国咬紧牙关,不惜国力秘密研究原子武器。

按陈毅元帅的话说:“中国人就是没有裤子穿,也要造出原子弹”。

中国跨过核门槛,从此不再屈从别人的“船坚炮利”,一个多世纪以来的被压抑的民族自尊,也随之释放。

在冷战环境下,是否拥有核武器,是大国一最重要的标识。

与核爆同一天,另一惊人的消息从莫斯科传来:苏共领导层将赫鲁晓夫赶下台。

中国代表团旋赴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纪念活动。

但苏共的新领导“三驾马车”认为两党交恶责任在毛泽东,高层会谈不欢而散。

此后四分之一世纪,两党两国执戈相向。

年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基层演变为“夺权斗争”。

很多基层党组织,被错误地打成“反革命集团”。

[新中国成就档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是爆炸时的火球。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其中,以“两弹一星”即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为代表的国防尖端科学技术成果最为显著。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

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超级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作出了对中国安全和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

这一成就集中代表我国科学技术当时所能达到的新水平,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人物故事-王明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背后不为人知的燃料功臣!

人物故事-王明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背后不为人知的燃料功臣!

王明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背后不为人知的燃料功臣!(王明健)照片中消瘦虚弱的老人,叫王明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最大功臣之一,在他离去之前,国人几乎无人知道他的存在。

1956年7月,中南矿冶学院毕业的王明健被一纸调令,调入当时最机密原子弹研究小组,在研究所,他担任萃取组组长,担负一个艰巨的任务——炼铀,从铀矿中提炼的铀原料(重铀酸铵),是原子弹无可替代的燃料,但一吨铀矿中,提不出一千克的铀,含量不足0.1%,加上当时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核工业体系更是一片空白。

从无到有总是最难的,王明健接的就是这样一个难于登天的“苛刻任务”,国家只能给到半年时间,届时王明健必须交出两顿铀原料,否则整个原子弹研制,就要延期。

靠苏联专家是不可能了,当时苏联已经撤走所有专家,炼铀的方法必须自创!王明健结合专业知识,绞尽脑汁,终于找到一种“简易炼铀法”:将铀矿以稀硫酸浸洗,氨水中和,因为没有防腐蚀容器,就以陶瓷缸代替,层层提炼,在土砖垒起的作坊里,依靠最简陋的““实验器具”,炼出了中国人自己的铀原料,这就是““土法炼铀”,这种老土的方法,却是当时最简单、最经济、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土法炼铀”看似简单,却历经曲折,王明健在实验中,经历过两次含有核辐射的爆炸,身上多处被烧伤,险些丧命,辐射带来的后遗症,折磨了王明健一生,因为保密需要,奶奶去世时,王明健只能对着电报磕个头,转身又扎进““实验室”。

1958年8月,王明健自创的提炼方法终于成熟,由此中国第一家自办炼铀厂——下庄水冶厂诞生,在王明健带领下,水冶厂生产出了71.3吨的铀原料,占当时全国总量的67%,王明健成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燃料领域当之无愧的第一功臣。

此后,王明健继续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不断探索更好的铀矿冶炼技术,共获得12 项重大技术革新、70多项技术革新,伴随他的突破,中国的铀原料实现从不能生产、可以生产到超额生产的三大步跨越,晚年年过八旬,他仍奋战在破解世界难题的道路上。

绝密运送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绝密运送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绝密运送我国第一颗原子弹1949年,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节点。

在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迈入现代化进程的新时代。

对于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而言,面临的挑战多多,其中包括国家安全的问题。

国家安全一直是一个国家发展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

而当时,国际形势非常紧张,核武器成为各大国竞相争夺的焦点。

毛泽东主席曾多次强调:“我们应当注意核武器问题和防御军事问题。

”为了保护国家安全、确保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意识到,中国也迫切需要拥有核武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原子能局,同时也启动了一项名为“原子弹工程”的项目。

这个项目的核心任务是研究、开发和生产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

由于国内条件的限制,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中方决定寻求外部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在1952年,中苏两国签订了一项秘密协议,苏联同意提供技术支持、提供设备和材料,帮助中国研制原子弹。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得以诞生。

制造原子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用说是在秘密条件下完成。

为了保密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国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包括绝密运送。

绝密运送我国第一颗原子弹需要统筹考虑各种因素,并制定详细的计划。

首先是物流部门,他们要负责添置适当的运输工具,确保原子弹能够安全地运送到目的地。

考虑到危险性,特殊的保护措施必不可少,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必须对运输路线进行细致的谨慎研究,选择最合适的路径。

避免各种潜在的危险和风险,确保原子弹的安全运达。

为了保护运送过程的安全和保密性,还需要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护卫。

这些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培训,具备高度的忠诚度和保密能力。

他们将负责确保原子弹的安全,并在紧急情况下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国家的利益。

在整个运送过程中,必须保持高度的保密性。

只有少数特权人员才能了解绝密运送的详细情况,其他人员只能根据各自的任务来执行。

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透露有关原子弹运送的任何信息。

电影横空出世观后感

电影横空出世观后感

电影《横空出世》观后感导语:《横空出世》是1999年上映的一部电影。

导演为陈国星,韩三平担任总制片,主要演员有李雪健、李幼斌、陈瑾和高明等。

本片讲述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内幕。

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横空出世观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电影《横空出世》观后感同事推荐我观看了电影《横空出世》,影片以史诗般的描述带领观众回顾了我国知识分子和部队官兵研制原子弹的历史过程。

掩卷沉思,夜不能寐。

心中久久激荡着豪情和深思,老一代知识分子就是这样铸就着辉煌和胜利。

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经历了多少荣辱兴衰,为什么能够一次次地奋起;为什么能够历久弥新?为什么能够至今还傲然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是因为我们有一种民族精神,那就是吃苦耐劳、不畏艰险,那就是严谨求实、团结合作。

没有这些,我们就无法解释历史,更无法展望未来。

人生总是有限的。

需要做的事情固然很多,但是值得我们全力以赴去做的却很少。

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值得我们付出生命;为了强大我们的科学技术,一样值得我们付出生命。

事实上,我们在科学技术这个领域,可以说是相当落后的。

但是,我们正在奋起直追,在有些领域、有些方面,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原创性的成果。

然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我们做的实在是太少了。

就单单我所在的这个领域而言,有相当多的技术我们中国人没有发言权,我们还在吸收、消化别人的成果,甚至有不少科技工作者还以此沾沾自喜。

人生苦短,精力有限。

有许多的想法和理想其实并不能实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诱惑的确很多。

那么,我们能不能穷其毕生,就做一件事情呢。

在自己耕耘的这片小土地上,收获一些前人没有收获过的成绩呢?答案是肯定的。

即使我们不能在我们的有生之年看到我们自己的成功,我们也能为后来人垫一块石头,多加一块砖,让我们的后来人能踩的地方更多,走的弯路更少。

我想,这也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在这部电影里,起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是,生活的质量并不直接影响生命的质量。

那些科学家没有因为吃的不好、睡得不好而影响科学研究的不好。

寻找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故事

寻找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故事

寻找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故事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以下是关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故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内外局势动荡不安。

1958年,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说:“原子弹就是这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10年功夫完全可能。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无数科研人员被突然调往秘密基地,不许和家人告别,不许和任何人说明。

他们为了这项高度保密的事业,默默付出,无数夫妻突然离散,无数父母“失去”了子女,无数孩子“没有”了爸爸妈妈。

为了确保原子弹试验的保密性,科研人员们采用了一种特殊的代号来指代原子弹。

他们把原子弹称为“邱小姐”,把托起原子弹的塔架称为“梳妆台”,试爆前插雷管称为“梳辫子”。

1964年10月16日凌晨,北京中央专委的办公室接到了西北核试验基地的密语电话,“邱小姐在梳妆台,8点梳辫子。

”这句话暗示了北京中央,第一颗原子弹已在塔架上准备就绪。

在原子弹爆炸的瞬间,巨大的爆炸声和火光让人们意识到这是真正的核试验成功了。

坐在一旁的科学家王淦昌笑道,“这么大的响声,这么大的火光,哪个普通炮弹能有这么大的威力?”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离不开那些默默付出的科研人员们。

他们的付出和牺牲,为祖国的强大和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在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中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中国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

今天主要讲述的是中国研制原子弹的背景、过程、历史地位等。

另加国际对中国原子弹研究取得的成果的强烈反应。

背景:中国研制原子弹是在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进行的。

国际环境:中国面临苏联、美国、印度等国的威胁。

由于中国军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美国当权者曾多次扬言并打算要对中国扔原子弹;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对中国采取了撤回专家,撕毁合同的制裁措施,其后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不断制造摩擦,中国面临来自苏联的霸权主义危险;中国以一贯地主张维持边境现状和中印友好,决不诉诸武力,印度则反其道而行之,坚持武力改变边境现状,妄图实现其领土要求,同时借边界问题掀起反华活动,恶化中印关系。

国内环境:50年代末至60年初,由于党错误地开展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同时苏联的单方面毁约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这种特殊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中国开始研制原子弹。

过程:1956年10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了聂荣臻提出的“自力更生,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发展我国核武器、导弹事业”的方针。

1958年,我国建成了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原子弹研制工作进展顺利。

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中苏合作发展核武器的协定。

并于次年8月,撤走全部专家,带走了重要图纸资料。

在这紧要关头,中共中央毅然决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把原子弹研制出来。

1960年春天,第一批特别工程部队进入罗布泊,开始了中国第一个核试验基地的工程建设。

1962年11月,成立了以周恩来任主任原子弹专门委员会,选调技术骨干100名,大中专毕业生6000名,培养充实原子弹研制队伍。

空投中国百枚原子弹背后的故事

空投中国百枚原子弹背后的故事

空投中国百枚原子弹背后的故事作者:叶介甫来源:《航空世界》2013年第02期1964年10月16日15时,随着一团巨大的蘑菇云在中国大西北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地爆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当时罗布泊沸腾了,全国沸腾了,人们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纷纷走上街头欢呼雀跃。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震惊了全世界。

不过,这次试验是采用“地爆”方试进行的,为了增加试验手段,提高试验水平,确保试验安全,使用飞机投掷核武器,以“空爆”方式进行试验是十分必要的。

也就是进行核爆炸试验成功后的几个月,一些外国报纸刊登文章嘲笑中国原子弹是“有弹无枪”,就是说中国只有原子弹,没有原子弹的运载工具。

然而他们哪里知道,中国的空爆计划在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的亲切关怀下,正在秘密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早在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就在北京中南海亲自主持召开了一次非同寻常的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指示空军:“一旦原子弹的试制取得了结果,后面的戏自然要由你们来唱主角,你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能随时拿出原子弹空爆试验的具体计划来。

”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国防部立即着手作空投原子弹的准备工作,并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交给了空军。

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于空投前3天不幸去世)受领任务后,代表空军党委提出了“必须以最大的干劲、最高的标准、最严的要求完成试验任务”的口号。

1965年春节刚过,距第一次核试验不到4个月,空军首长亲自来到航空兵某团驻地,正式传达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命令,把首次空投原子弹的任务交给了该团,并就选择哪种机型进行认真的讨论。

大家认为,选择图16型飞机进行空投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一是从机型的性能上说,这种机型是前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设计的高亚音速双发中程轰炸机,该机是根据能对西欧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的重要军事目标进行战略轰炸的要求而设计的。

性能大致和美国的B-47、英国的“勇士”、“胜利者”和“火神”轰炸机相当。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小知识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小知识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小知识导言中国是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大国之一,它的科技实力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其中,中国在核能领域的发展备受瞩目,尤其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和科技实力带来了巨大提升。

本文将带您了解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过程以及相关的一些小知识。

1.核武器的威力与重要性核武器作为一种高度破坏性的杀伤性武器,具有巨大的威慑力量。

其爆炸威力可以达到数万吨级T NT当量,对敌方军事及生产设施的摧毁简直令人瞠目结舌。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为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2.原子弹的背景和原理原子弹是一种利用核裂变引起的连锁反应来释放巨大能量的武器。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重核的裂变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引起轻核的聚变,再进一步产生巨大的爆炸。

这种强大的爆炸威力源于核裂变释放的能量以及聚变反应的能量释放。

3.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以下是其主要的发展历程:3.1第一阶段:科学研究和筹备(19551958)中国在核物理研究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为中国开展核武器研发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阶段,中国积极开展核物理、高压物理、核工程等领域的研究,为真正的核武器研发做好了准备。

3.2第二阶段:原子弹方案的制定(19581964)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正式决定发展核武器,并组建了核武器领导小组。

通过国内外的搜集和研究,中国制定了一套适合自己国情的原子弹研发方案。

3.3第三阶段:实验爆炸(19641967)这个阶段是中国进行实验爆炸的关键阶段。

中国选定了以新疆罗布泊为核试验场,进行了一系列的核试验。

其中,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研发出第一颗原子弹。

4.原子弹的影响和意义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对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首先,中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增强了国家的核威慑力,有效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领土完整。

美国阴谋破坏中国研制首颗原子弹内幕揭密

美国阴谋破坏中国研制首颗原子弹内幕揭密

美国阴谋破坏中国研制首颗原子弹内幕揭密
丁一
【期刊名称】《红广角》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1960年底,美国中央晴报局号称完成了他们意义最为重大的一项使命:终于确认了中国核计划的存在。

肯尼迪和约翰逊两届政府的最高决策班子,在上世纪60年代相当多的时间里,就如何对中国核计划作出反应,以及是用军事或外交手段来遏制中国的核计划;中国核计划对东南亚和世界局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谋求苏联合作对付中国的核计划等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评估和辩论。

在这其中,使用武力打击中国核计划的方案,不仅被提出,甚至已经有了雏形。

然而,当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些处心积虑设计的打击计划转瞬间化为泡影。

中国昂首挺胸跨入了核大国的行列。

【总页数】4页(P25-28)
【作者】丁一
【作者单位】(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美国阴谋破坏中国研制首颗原子弹内幕揭密 [J], 丁一
2.美国试图阻止中国研制原子弹内幕 [J], 聂云;
3.究竟谁是中国原子弹之父?——记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功勋科学家 [J], 张开善;
4.“大炮仗”是怎么炸响的中国首颗原子弹和氢弹研制 [J], 白孟宸;
5.继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后古老算盘又“算出”中国首艘核潜艇 [J], 包丽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片讲述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内幕。

建国初期,国际敌对势力对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极力封锁和挤压。

为了祖国的崛起,一批优秀的中华儿女聚集在大西北人迹罕至的戈壁滩上,凭借着高度的爱国热情,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奇迹般地试验成功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令全世界为之震惊不已。

横空出世图
本片对身处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中的从领袖到百姓、从将军到士兵、从大科学家到普通科技工作者、一直到默默奉献的无名工人等形形色色的人物给予了全景式的展现,气势恢宏,感人肺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