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作用

合集下载

浅议小学语文教材中经典文本的解读与运用

浅议小学语文教材中经典文本的解读与运用

浅议小学语文教材中经典文本的解读与运用一、什么是经典,教材中哪些文本可算经典先要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文本称得上经典?朱自清先生有《经典常谈》,是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

这里的“经典”,所指就十分明了了。

卡尔维诺对什么是经典作品做过细腻而精辟的阐释,如: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卡尔维诺讲的是一本本书,一部部作品,经典也可以是一篇篇的文章。

那些具有原创性、典范性和超越性的文本,都可以称之为经典吧。

经典作品不因时间的流转、时代的变迁、读者文化背景的差异改变其普遍而又独特的价值。

教材中这样的文本并不占大多数,因为教材是为学生学习基础的语言文字运用服务的,虽然是以核心素养目标作为终极追求,但基础性依然是排在第一位的——这里的基础性指的是为学生学习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做出示范的典范性。

课程标准对教材选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材选文要体现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题材、体裁、风格要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这就决定了教材选文不一定都是经典,但其中应该有经典的重要位置。

经典是立足基础又超越基础的。

那么,教材中大致都有哪些经典文本呢?首先,那些古诗词和古文基本都可以被看作经典文本,是经过了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检验的,是文学的沉淀,是文化的积淀。

立足文本,提高语文课堂的时效性

立足文本,提高语文课堂的时效性

立足文本,提高语文课堂的时效性作者:赖德珠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27期作者简介:赖德珠,(1978.-),女,福建建瓯人,福州英才中学语文教师摘要:在课改精神下,语文课的宗旨是什么?要怎样上?才能提高课堂的质量。

要想一堂课开枝散叶,锦上添花,不能忽略了要立足于文本。

现如今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文本被浪费现象严重,很多教师在追求课堂形式的时候,忘了文本才是首要,忽视了对文本的有效阐发,语文教学一定要立足文本,在这基础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语文课堂的时效性。

关键词:文本课堂时效性课堂设计一、文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文本”一词来自英文text,是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1],从文学的角度说,通常是具有完整、系统含义(Message)的一个句子或多个句子的组合。

一个文本可以是一个句子(Sentence)、一个段落(Paragraph)或者一个篇章(Discourse)。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文本指的就是我们的语文教材。

那么,文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何作用呢?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论述教材的性质,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锁钥,用这个锁钥可以开发无限的库藏。

”他还说:“我相信书本是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种凭借。

”“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

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

”据此叙述,可以说,语文教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可以定位为一种“凭借”,依靠这个凭借,学生来学习语文,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养成学习习惯,教师则依靠这个凭借来完成语文教学工作。

文本是语文教与学的载体,语文教学离了它无法进行。

二、当前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现状纵观今天的语文教学,不难发现有存在这样一个现状,文本被浪费现象严重,比较明显的有以下两点表现:1、急功近利,忽视文本解读面对中考,高考的压力,部分教师为了追求考生在考试中能拿高分,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考点考题的揣测研究上,而忽略了对文本的解读。

统编教材策略单元的文本解读与教学

统编教材策略单元的文本解读与教学

教学设计|文|阮美好在统编本教材中,策略单元首次进入教材编写体例,充分体现了教材作为学科育人价值最重要资源与载体的功能与作用。

针对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的无法准确把握统编本教材策略单元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的问题,笔者从“是什么”“怎么用”“教什么”“怎么教”等角度对其进行文本解读,并通过教学实践找到课堂教学的原点,破解特殊单元的教学难题。

一、策略单元的文本解读这里的策略单元指统编本教材三至六年级四个阅读策略单元和八个习作策略单元。

(一)策略单元“是什么”学科教材是蕴涵基本经验、基本方法、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基本价值等多个维度内涵与意义的文本,教师不仅要“看见”其中居于表层的语言(事实性知识)、知识(概念性知识)、技能(方法性知识),更要“发现”蕴藏其中的思想感情(思想性知识)和文化修养(价值性知识)。

策略单元跟普通单元的本质区别,就是借助语言事实与现象,为学生提供知识与技能层面的知识。

因此,教师需明确策略单元文本与训练体系的整体功能与价值,不仅要明确策略是什么,还要明确策略所具备的功能与价值,提高学生学习与发展力。

如“预测”阅读策略单元,教师不能仅完成“预测”策略(抽象的概念与方法)的教学,更不能仅仅完成童话文本的阅读教学,而需要让学生借助文本及方法提示,在预测验证中体验阅读的趣味与快乐,并学会运用“预测”策略知识。

又如“想象”习作策略单元,需准确把握单元从整体到局部的文本编排,首篇《宇宙的另一边》作为全景式想象范例,借助想象内容(宇宙的另一边),展示想象方法(“倒影”)和想象秘诀(“变身”);第二篇《我变成了一棵树》则具体呈现了“变身”想象秘诀;“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呈现想象概念(写作知识)、想象方法(写作方法)与秘诀提炼、片段练习到整篇示范的策略指导过程,让想象写作知识与方法成为学生“习作”的脚手架。

因此,教师要梳理出单元写作训练主线与训练层次,有的放矢地发挥教材文本的功能与价值。

(二)策略单元“怎么用”策略单元的独特价值是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掌握阅读和写作的序列策略,拥有合用的阅读与写作支架,促进与文本(包括学生自创造的文本)的视域融合。

浅谈如何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

浅谈如何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

探索篇•方法展示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是经过千挑万选的,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也是教学活动的载体以及媒介。

在广泛的理念中,语文教学中的教材分成语文课本以及语文知识的积累材料。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综合实际的情况,对语文文本进行有效的解读,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实现教学的指导意义。

通常来讲,文本解读其实就是“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解释、体验、建构和评价反馈等一系列从文本符号中获得意义的阐发行动、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但是,目前在初中语文文本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文本解读的有效性。

一、初中语文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1.文本解读过于极端化初中知识体系中,文本解读是一个比较强大的体系和工程。

在长时间的累积过程中,文本解读趋于单一化或者过分多元化,影响着文本解读的效率。

单一的、教条化的文本解读,使学生难以全面理解文本的真实含义,影响着文本的有效解读。

与此同时,文本多元化的解读会对学生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导致学生在理解文本的时候出现问题,不能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到浅尝辄止,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字中的情感。

2.文本解读过于单一化部分老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经常会把文章分解成不同的部分或者分解成为一个个的句子,之后传递给学生固定的文本解读的方式,让学生以这种单一化的手段去理解文本的内容。

实践证明,这种单一化的文本解读方式并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且对于初中教材中的大多数文本更没有这样解读的必要。

在现阶段的素质教育中,如果一直采用这样的模式开展教学,会使学生的答案过于拘束,扼杀学生的个性思考和情感体验,这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

3.文本解读过于死板化语文文本教参式的固化解读会导致很多学术研究的成果被束缚在教学的门外。

由于教师和学生都在以教参固定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样很容易直接给文本打上死板的烙印,学生被固定思维所束缚,在后期,想要更加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对学生而言非常难。

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策略

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策略

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摘要: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依据话题类型的不同,把语文教学分为以文本为话题的聚会和以项目为话题的聚会两大类,以文本为话题的聚会又可以依据文本是否生成分为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以既成性文本为话题的聚会指向的是阅读教学,以生成性文本为话题的聚会指向的是作文教学,本文所谈的是以既成性文本为话题的聚会即阅读教学的聚会策略──文本解读策略。

关键词:个性解读对话生成文本解读一、个性解读文本解读是语文交际者语文素养、鉴赏水准、知识能力、人文精神、逻辑思辩等等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由于各自的阅历、动机、信念、特质、能力、眼光等的不同,所以即便是对同一文本也会做出不同的解读。

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解读文本的什么、解读文本的目标取向以及如何做到解读的个性化是个性解读文本的三大重要内容。

要想做到对文本的个性解读,我们必须首先弄清”解读文本的什么”的问题,然后在解读时才能做到个性化解读。

1、解读文本的什么这个问题相当重要,但这个问题却没有引起教师们的高度重视。

笔者曾在《解读文本之象》(发于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中)一文中,对文本的定义及其内容做过较为详尽的说明。

在此文中,笔者认为:文本是以话语为表征的语义交往形式,它既有物质形态方面的特征,又有意识形态方面的特征。

文本所具有的特征即为文本之象,文本所具有的物质形态方面的特征即为文本之外在物象,文本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方面的特征即为文本之内在意象。

外在物象包括文本的内容(文)与形式(道的有形存在)两个方面的要素,文本的内容是文本所表现或反映的客观事物,是文本之文;文本形式是文本的构成法则,为文本之道;内在意象即为隐藏于文本外在物象之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包括文本作者及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的内容,是文本之质。

所以,笔者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即:文本是外在物象与内在意象的统一,是文道质和谐的统一体。

解读文本,就要解读文本的文、道、质。

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让文本解读更有效作者:童海波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年第01期提高文本解读的有效性是我们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根本途径,那么,究竟该如何提高文本解读的有效性呢?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文本解读的主体,要提高文本解读的有效性,就应该正确把握这两者在文本解读中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宏观意义上的语文教学与微观意义上的文本解读在实施过程中是一致的。

因此,文本解读的过程同语文教学的过程一样,是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是处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而学生则是文本解读的主体,文本解读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学生理解和吸收文本。

教师在具体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可以本着“不割、着实、本色”的原则,提高文本解读的有效性。

不割——有效解读文本的前提不割,就是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既不能割裂文本的解读者——教师和学生,又不能割裂文本本身的整体性。

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都统一于语文课堂之上,语文教师不能片面的按照个人对文本的理解方式或习惯来强迫学生也去这样理解,语文教师应当从学生出发,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关注文本,更要关注学生,要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学习现状来因地制宜地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到了课堂之上,又应该具体根据每一位同学的语文学习差异来设计教学问题,并结合当时的语文课堂情景,有选择性地请同学解答。

例如当需要运用绘画的知识来帮助理解文本的时候,教师可以找有绘画爱好的同学来帮助解读文本,这样做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挖掘文本、理解文本。

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时,将文本的特点与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了,就是做到了没有割裂文本的解读者——教师和学生。

另一方面,文本本身的整体性也不能被割裂。

任何一篇文章,成为文之后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篇不离段,段不离层,层不离句,句不离词,词不离字,任意割裂文章中任何一个地方,都会破坏文章整体的表现力和主题表达效果。

初中语文教学的经典文本解读

初中语文教学的经典文本解读

初中语文教学的经典文本解读中文教学是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经典文本则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掌握经典文本的解读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还能启发他们对文学的理解和感悟。

下面,将从经典文本的选择、解读方法以及教学效果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经典文本的选择经典文本的选择应该具有代表性和含义深远。

作为初中生,他们在阅读经典文本时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

所以在选择经典文本时,既要考虑文本本身的艺术价值,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阅读能力。

比如,可以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经典诗词以及优秀小说等。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学的美,又能够通过经典文本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

二、经典文本的解读方法1.整体理解法在阅读经典文本时,学生应先从整体上理解文本的主题、情节和结构,把握作品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通过整体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整个作品的整体把握,并帮助他们在解读细节时有一个整体框架。

2.词语解读法经典文本中常常有一些生字和高级词汇,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比较陌生。

因此,在解读经典文本时,就要对其中的生字和高级词汇进行解读。

可以采用课堂讲解或者辅助工具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生字和词语的意义。

3.细节理解法细节是经典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理解作品深层含义的关键。

在解读经典文本时,学生应该通过分析文本的细节描述,提炼出其中的细节信息,进行进一步的解读和思考。

同时,可以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经典文本教学的效果经典文本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素养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通过解读经典文本,学生能够对文学作品的结构、主题和情感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分析文本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此外,经典文本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经典文本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道德观念,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探讨价值,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分析与解读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分析与解读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分析与解读
简介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各种文本的分析与解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通过深入理解和探究文本,学生可以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第一部分:为何进行文本分析与解读
1.理解不同类别的文本(小说、诗歌、报告等)对培养综合阅读能力的重要
性;
2.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提高学生使用语言表达观点和思想的突出能力。

第二部分:如何进行文本分析与解读
1.文本类型和风格的识别与理解;
2.观察并研究作者的意图和主题;
3.深入挖掘文本中隐藏的象征、意象和隐喻;
4.分析人物塑造、情节设计以及结构安排等元素;
5.探究背景知识对于理解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文本影响;
6.运用不同阅读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第三部分:文本分析与解读对教学的影响
1.培养对文本深入思考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在写作中使用文学技巧和手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4.促进学生跨学科知识的应用。

结论
通过适当的文本分析与解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文本类型,并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启发。

这将为他们提供扎实的语言基础,培养出出色的阅读、写作和思考能力。

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文本分析与解读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一环。

初中语文文本解读

初中语文文本解读

初中语文文本解读
初中语文文本解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主要是对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以下是进行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的一些步骤和技巧:
1. 确定教学目标:在进行文本解读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例如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题、写作技巧、语言特点等。

2. 了解背景和作者:在解读文本之前,需要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理解文章中的特定词汇和表达方式。

3. 阅读全文:首先通读全文,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了解文章的主题、结构、段落等。

4. 细读文本:对文本进行细致的阅读,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子和段落,以及文章的逻辑关系。

5. 分析写作技巧:分析文章中使用的写作技巧,如修辞、表现手法等,这些技巧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章。

6. 比较和对比:可以将所解读的文章与其他相关的文章进行比较和对比,以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特点。

7. 引导学生参与:在解读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能力。

8. 总结和反思:在解读结束后,进行总结和反思,总结文本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反思在解读过程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进行初中语文文本解读时,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语文基础和丰富的阅读经验,同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和方法。

通过深入的文本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解读文本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解读文本
合本课学习重点即揣摩扁鹊四次拜见时的内心想 法,练笔写话体会他的高尚医德。在练笔当中, 教师又巧妙地将“;”用在了练习的句式之中, 当堂学当堂练习巩固。
3、 方案设计,课堂实施,力求简约而 不简单。
把握了教材,了解了学生,教学设计水到渠 成。教师应该设计出即符合新课标,又符合学生 实际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案。并在所定目标的引导 下展开教学。落实在课堂上。应本着“简单教语 文”的思想,以简练的教学方式,简化的教学过 程,呈现简单的教学内容,构建简单的语文课堂。
(一)何谓“细读”
“细读”的字面意义并不深奥,就是仔细地、 认真地阅读。古今中外,一切负责的、敬业的文 章批评家都会赞同并实践细读;小学、中学和大 学的文学教师,都要求学生细读。因为关于课文 的一切独到的见解、高深的理论或教学的看似神 奇的预设,从根本上说,主要是基于文本的细读 与深入的理解。如果说,一般的人,非中文专业 的人阅读文本,可以是随便翻翻,可以是大致浏 览,人们很难也不会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那 么对语文教师就不能这样,而是语文教师需要细 读。
现在的教材,基本上是以主题板块编排,因此,我 们在教材解读时,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整体的蓝图。解读 教材,或者说阅读文本,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来回——也 就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鲸》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 鲸的,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读 读,并与大家 交流。为了防止学生交流太零散,教师还要做到跟着学 生走,不被学生牵着走,该出手时就出手。适时引导学 生围绕“形体庞大”“是哺乳动物”“生活习性”等几 个方面进行交流、归纳、整合。以便对鲸有个比较系统 全面的认识。同时说明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习得 说明方法的教学,要合理地渗透于认识鲸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怎样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教学设计展示 出来呢?这里牵涉一个问题,抓什么,放什么。 是面面俱到,还是以一化十。

学生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以文本阅读、解读为例

学生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以文本阅读、解读为例

学生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以文本阅读、解读为例作者:瞿春红来源:《新教育·综合版》 2019年第8期瞿春红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教学是需要讲究策略的,好的教学策略能够让教学目标更顺利的实现,反之,差的策略则会让教师在课堂上顾此失彼。

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学策略也确实是教师研究的重点,只不过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在确定、选择教学策略时,往往都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进行的,这固然会让教学目标的实现变得更加“顺利”,但有时候这种胜利是以牺牲学生的思维自由作为代价的,因此笔者以为教学策略的确定,还需要站在学生的视角进行思考。

一、体验中阅读策略促进学生的文本理解文本阅读的关键,在于对文本意思、内涵的准确把握,这是文本解读的基础。

只有当学生准确地把握了文本的字面意思之后,阅读才是有效的。

无数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就是这种看似基础的要求,相当一部分小学生还是无法达到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是语文知识基础,不足以支撑学生的有效阅读。

那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让学生在体验中阅读,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引入体验式阅读教学策略。

体验式阅读教学强调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文本,在体验中有所感悟,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小学生年龄特征及认知发展规律,积极创设适宜体验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黄鹤楼送别》这一课文的阅读中,如果直接基于课文中的文字,那学生很难体会到什么是暮春三月,他们也无法想象,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情形,更加无法想象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的样子,当然也少有学生有“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样的情形下,让学生去理解李白所作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确实有些勉为其难。

根据这一分析结果,笔者设计了一个学生体验阅读的过程(当然不可能是真正的实地体验):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出现过的与亲人告别的情形,并且让表达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口述。

口述的时候最好能够描述告别时的情形,与内心的感受。

深研文本解读机理提高教师教学素养_中学语文_文本解读_研讨会在福建泉州成功举办

深研文本解读机理提高教师教学素养_中学语文_文本解读_研讨会在福建泉州成功举办

2009.11深研文本解读机理提高教师教学素养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

文本理解的价值在于教师和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实现对文本建设性的体验,实现文本育人的终极价值。

文本解读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历史性、现实性、生成性、个性等特性。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常常缺失,或出现政治化、功利化、模式化、浮躁化倾向。

为了深入研究文本解读的机理,提高教师语文教学素养,2009年9月25日,由全国中语会、福建省语文学会和福建师大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研讨会在福建泉州一中顺利召开。

来自全国各地500多位语文届同仁会聚一堂,就“文本解读”这一课题展开研讨。

台湾明道中学为大会发来贺信,并赠送台湾语文教材,香港教育学院的专家也莅临参会。

上午,全国中语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致开幕词,福建省普通教育研究室、泉州市教育局、福建师大文学院、香港教育学院等单位领导先后发言,表达对此次研讨会的殷切期待之情,并为福建省“中学语文优秀教师”“中学语文先进工作者”颁发了荣誉证书。

开幕式后,上海师大教授、课程与教学论博导王荣生先生和福建师大教授、著名学者、《名作细读》作者孙绍振先生分别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王荣生先生认为,文本的教学解读要依据体式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

具体的文本,有不同的体式。

文本的教学解读要根据学情。

文本的教学解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

还要依据体式与根据学情的关系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这就是语文新课程的要求之一。

孙绍振教授呼吁,要“用时代智慧来解读经典作品”,并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解读了《背影》《花木兰》《隆中对》《岳阳楼记》等经典文本,为广大语文教师作了示范。

他认为:阅读本来并不神秘,不外就是读者主体与文本主体以及作者主体之间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和调节。

要真正深入到经典文本的深层,就要尊重文本的主体,联系作者主体也是瞄准文本主体,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能不是漫长的。

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资料

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资料

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困难的一环。

虽然语文阅读教学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取得了许多成就,但问题依旧存在。

某些专家学者包括语文一线教师通过大量实例研究发现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来源于教师缺乏必要的文本解读能力,主张语文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

诚然,专家学者们强调文本解读的深入、立体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但除此之外,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对文本实际教学价值的关注具有重大的意义。

总的来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与“心”的契合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对语文阅读教学做出了这样的解释:“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1]虽然这个过程涉及四者之间的关系,但若站在语文教学的角度,最先强调的应是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也就是教师在教学前进行深入、立体的文本解读,为教学奠定基础。

福州一中的陈日亮老师曾经提出“文心”的概念,即“读其‘文'(语言文字)而识其‘心'(心灵、情感、思想),进而学其‘文心',并借以滋养自己的‘文心'”[2]。

这不仅是陈更是陈老师所提倡的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承担老师读鲁迅的方式,方式。

只有当教师深入文本,以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语境看待作者之“文”,才能跨越时空触碰“文”中之“心”,才有资格培养下一代之“文心”,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称得上是有承担的教学。

鲁迅的《社戏》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已经经过千百读者的反复咀嚼,我们惯常的阅读角度、思路是以课文的最后一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3]作为切入点阐明全文的主旨,即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向往之情。

教师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景物描写进行教学。

这样的分析可能没有什么问题,学生可以通过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通过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感受作者浪漫、快乐的童年。

文本解读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文本解读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文本解读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作者:屈智来源:《江西教育B》2018年第06期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往往又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又要尊重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利用语文知识和生活经验,感受理解文学作品、获取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及素养的过程。

语文知识是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基础,生活经验是学生阅读课文的生活基础。

因此,学生的语文知识和生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就越强。

文本解读对师生挖掘教材内外的课程资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阅读教学基于课堂,面向生活,教师要以文本解读为基石,以整合为手段,加强课内外之间的联系,努力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一、吃透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吃透教材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将作品的写作意图、主题情感、写作思路、语言魅力、审美价值、社会价值理解透彻。

对文本的解读要结合课文本身,知晓作者写作意图和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课文都会有不同的理解。

一个学生对文本误读,可以有教师及时纠正;一个教师对文本的误读,那就会影响一个班级和每个学生对语文教材的曲解、误读,就不能达成教学目标,就无法完成教育目的。

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如果教师对文本解读有误或者不到位,这篇课文的讲解就一定达不到效果,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因此,吃透教材很关键。

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台阶》这篇课文,很多老师和学生容易把苦难的父亲做大做空,认为父亲是伟大的。

本单元五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对弱者的关爱,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的博大,陶冶自己的情操。

根据各篇课文的特色,教师可以做出任务分工,使教学任务化整为零,便于学生把握。

本文作者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一生的故事,让学生体验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不懈努力的精神。

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的多视角文本解读

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的多视角文本解读

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的多视角文本解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而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多视角文本解读更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多视角文本解读是指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来理解和解释文本,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和理解能力。

本文将探讨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多视角文本解读。

多视角文本解读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理解文本。

通常情况下,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但通过多视角文本解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历史的角度、文化的角度等多个角度来理解文章。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看到更多的细节和深层含义,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多视角文本解读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

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学生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进行预测、做笔记、进行讨论等多种方式来理解和解读文本。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灵活运用这些阅读策略,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阅读一篇历史故事时,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理解故事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

多视角文本解读需要注重情感体验。

在阅读一篇文学作品时,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多视角文本解读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和情节发展,从而提高他们的情感体验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进行角色扮演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多视角文本解读需要注重跨学科的整合。

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解读文本。

在阅读一篇关于自然的文章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生物等知识来解读文本,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

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

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主人公兔子的妻子哈尼卡和情人瑞塔都受到了社会现 实的束缚和限制。兔子在与她们的关系中,展现出追求自由和真实的渴望。此外, 小说中还通过其他人物的刻画,展示了当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疏离感和道德困境。
五、总结归纳
通过对布鲁克斯的“文本细读方法”的学习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 阐释文学作品中的深层含义和主题。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深入分析人物形 象和情节发展,还能够引导我们文本中的细节元素和作者的用词技巧。通过细读 和分析,《兔子,跑吧》这部小说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困境和追求自由的主题, 同时也反映了人际关系的疏离感和道德困境。
1、抛开先入为主的思想:在阅读过程中,尽量避免将自身的经验和观念带 入到文本之中,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阐释文本中的意义。
2、文本中的细节元素: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小说中的语言、意象、象征 等细节元素,这些元素往往蕴含着作者深刻的主题和意义。
3、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在细读过程中,要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 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动机。
为了更好地说明布鲁克斯的“文本细读方法”,我们选取美国当代作家约 翰·厄普代克的小说《兔子,跑吧》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这部小说以20世纪60年 代的美国社会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兔子的经历,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困境 和追求自由的主题。
在运用布鲁克斯的“文本细读方法”对《兔子,跑吧》进行细读时,可以按 照以下步骤展开:
1、选择合适的文本:选择合适的文本是进行文本细读的第一步。在文学教 学中,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兴趣,挑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作 为细读对象。同时,教师还应注重文本的代表性、经典性以及与当代社会的关联 性,以确保细读成果的有效性。
2、开展精细化教学:在文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细节的把握,将文本细读 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例如,可以引导学生作品的修辞手法、结构特点、 主题思想等方面,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促使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 思考和分析。

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r——以中小学的鲁迅作品为例

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r——以中小学的鲁迅作品为例

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r——以中小学的鲁迅作品为例黄培芬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8(000)001
【摘要】文本解读指的是读者对文本进行的阅读、理解与阐释的一种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阅读与分析活动,还包含语文教师对作者的了解、对文本的把握、对编者意图的认知及对学生的充分关注与理解.只有树立这样
的整体意识,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才能得到更好的阐释.
【总页数】2页(P60-61)
【作者】黄培芬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文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经典的理念与启蒙的思路——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鲁迅作品为例
2.鲁迅文学
作品的符号形象审美之维——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所辑录之鲁迅作品为例3.语文教师文本解读刍议——以鲁迅作品教学为例4.摭谈中学语文教科书中鲁迅小
说作品的文本解读5.让鲁迅作品教学回归语文本真——以苏教版《鲁迅作品选读》教学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挥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高效的阅读教学的基础与前提,决定着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与体悟。

教师在阅读教学文本解读从阅读视野、历史视野及教学的视野中,坚持浃洽兴起策略、以意逆志策略、深入浅出策略,才能最大发挥文本的价值功能。

阅读教学;文本解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185-02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决定着教学设计,决定着学生学习的进程,决定着文本阅读的理解与升华。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对文本的“前“解读,比教学更为重要。

探寻和掌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策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助于教师形成对文本解读新的思维方法,决定着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深度和广度。

实现文本的的现实意义及审美存在,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理性智慧及人格建构。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积极的深入文本,钻研文本,开掘文本的意蕴,充分地发挥文本的优势,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意义的探寻、理解与感悟,并利用“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1],使学生在文本的阅读中,实现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心灵对话,从中感受文本的语言,接受文本的浸润,进而形成掌握语言规律、习得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完善个性品质及提升审美情趣。

因而,在对文本意义的探寻中,只有深入的阅读和感受,文本才能“实现由无生气的意义痕迹
向有生气的意义的转换”[2],才能使文本有着现实的意义及审美的存在。

1阅读视野的分析——文本解读的浃洽兴起策略
宋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朱熹认为读书有“唤醒”、“体验”、“浃洽”、“兴起”四个步骤。

所谓“唤醒”,其实就是输入文本信息,激活原有的人生体味和经验,引发阅读期待的过程。

即唤醒文本阅读的兴趣,运用原有的知识与方法,深入文本,发挥阅读的主动性与自觉性的过程。

这是读书的第一步,也是文本解读的第一环节。

第二环节是“体验”,朱熹曾说,读书要切已体察,不可只作文字看。

周光庆先生在《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中说:所谓体验,在较为广阔的意义上,是主体从自己的认识图式出发,主动地对生命、生活及其意义进行亲身感受。

在体验状态中,主体与客体浑然同一,设身处地、平等对话,精察其理,感受作者的原有体验,深入作者的表述心境……驰骋想像,融进自我,反复体验,渐渐相亲,久而合一,形成新的意义世界。

在体验的基础上,与作者的理趣与情思发生共鸣,“渐渐相亲”从而达到“浃洽”之境:对文本的意义了然于胸,对作者的表达的意境产生了共鸣,惺惺相惜,感同身受,这是文本解读的高峰体验。

但这不是读书的最终目的,而最高境界是“兴起”。

即激活表达的愿望,将文本的意义与精神化为一种内在的自觉行为,成为行事处事的行为准则。

对文本的解读与把握,重要的就是教师对文本的虚心涵泳,不是以“他”的角色进入文本,而是以“我”的角色进入文本,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梳理,对文本的
语言进行分析,引发对文本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观的感同身受。

教师对文本的态度要达到《诗·大序》一种境界:“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真正体味和感受文本,甚至要为文本而痴,为文本而狂,让心灵与文本融为一体。

朱子的“唤醒”→“体验”→“浃洽”→“兴起”四个步骤的读书之法,附合文本解读的基本过程,附合文本美学的意蕴,亦是教师和学生文本解读的四个过程。

教师在解读过程中,首先教师要走近文本,对文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充分与文本对话,明确文本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价值,领略文本的精微巧妙之处,感受文本动人心弦的激扬之所,小到标点字词、遣词造句之工,大到文法意境、布局谋篇之美,皆应了然于胸,让文本“其言皆出自吾之口,其义皆出自吾之心”,使身心得以浸润,精神得以澡雪,人心灵得以净化。

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立足文本,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水平,适度的拓展学习时空,实现“文本的阅读成为创造性、个性化的欣赏过程”[3],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师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师生的理性智慧及完善的人格建构。

特别指出的是,在教师的文本解读的内容上来看,一方面要对文本的语言深入的解读,另一方面是对文本的人文情感深入的解读,宜把握文本的营构系统,感受文本字、词、句、段、篇的精妙之处,形成对文本“外形”(指文本的语言构成)与“内实”(指文本的内
容思想)的全面理解。

从这个意义上看,浃洽兴起的过程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语言层面的解读,另一方面是内容思想方面的解读。

《语文阅读活动论》指出:语文阅读活动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含文序的剖析、文境的透视、文意的发掘及文法的求索等,在文本的使用过程中一味地追求文境的感受和文意的理解,不是文本阅读的本质。

在阅读文本解读中就应避免为两个极端,一是重视文本的工具性,放弃了文本的人文性;二是重视了文本的人文性,舍弃了文本的工具性。

特别是流行的公开课,呈现出特别强化激发学生的人文性,重视感悟文本中蕴含着的人文关怀与情感体验,而对文本是如何组织教材,如何进行语言表达及文本的文法之妙、文序之美统统抛在一边,使语文课堂听听感动,想想激动,但对语文素养的提升与发展却是“一无所获”。

因此,在引领学生文本解读的过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融合,在解读的过程自然而无痕,使语言、思维、情感与内涵倘佯其中,才能达到“此日中流自在行”的境界。

2教学视野的探析——文本解读的深入浅出策略
文本解读是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即要深入的理解与感悟,而要“出”得自然通透。

在教学中,并不是以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多深,就把多深的理解与感受,统统“灌输”给学生,而是在教学过程中的自然渗透。

《玲玲的画》这是一个温馨的小故事。

文本文字浅显,语言简单,以对话为主,其中爸爸的话揭示了本文的阅读主题:生活就是这样,只要善于思考,肯动脑筋,坏中也可能转化为好事。

文本的重点句就是爸爸的话: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句话的解读有三点:一是坏事并不一定坏,能变成好事;二是坏事变成好事要肯动脑筋,善于思考;三是并不一定所有坏事都能变成好事的,所以文本用的是“往往”,而不是“一定”能变成好事。

这样的理解是有一定的哲学理念在其中的。

在教学中教师主要以玲玲的心情变化为教学线索:满意(高兴)→哭(着急)→满意(喜悦),体会玲玲前后的变化,体会和理解爸爸的这句话的含意。

其实文本还应包含着另一条暗线:好事→坏事→好事,与玲玲心情的变化一一对应。

于是文本并不是一味的体现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也在体现着好事也能变成坏事。

老子曾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因此,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就应适度把握文本的解读,不能过度强调或只强调“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不以强加的方式给学生,而将其中的解读建构和渗透在自己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去体会与感悟,教师始终以解读为终极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语言始终以目标为核心,进行启发与诱导,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新的境界,从而成就更宽广的教学视野。

这就是教师解读的“深入”的过程,而在课堂教学视野中表现为“浅出”的过程。

正如著名作家史铁生曾说:乐其俗者赏其俗,知其雅者赏其雅。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决定着文本的学习方向,决定着文本价值功能的发挥,也是学生解读、品味、内化文本的基本前提。

只有通过全面发挥文本解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阅
读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