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模
基于GSRevit的BIM正向装配式设计建模与出图实践
基于GSRevit的BIM正向装配式设计建模与出图实践发表时间:2019-10-17T09:26:34.86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4期作者:朱恒特余健李伟钱学博[导读] GSRevit是在Revit上开发的结构BIM正向设计系统,在Revit上完成墙柱梁板以及荷载和设计属性的输入;形成的Revit模型可直接进行结构计算,并在Revit上自动生成墙柱梁板施工图。
GSRevit还可进行装配式结构的计算和设计。
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300摘要:GSRevit是在Revit上开发的结构BIM正向设计系统,在Revit上完成墙柱梁板以及荷载和设计属性的输入;形成的Revit模型可直接进行结构计算,并在Revit上自动生成墙柱梁板施工图。
GSRevit还可进行装配式结构的计算和设计。
采用GSRevit进行结构设计,只需建立一次模型。
结构设计人员初步设计时建立三维模型,平面剖切形成模板图用于初步设计,添加荷载和设计属性即可用于结构计算,添加钢筋信息用于绘制施工图,三维模型可直接用于碰撞检查,最后把模型给算量、施工和运营维护。
关键词:Revit、BIM正向设计、装配式、建模引言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作为一种新兴的三维设计技术,已经逐步在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等阶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具有可视性、协调性、模拟性和可出图性,可以满足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的要求。
GSRevit是在Revit上开发的结构BIM正向设计系统,在Revit上完成墙柱梁板以及荷载和设计属性的输入;形成的Revit模型可直接进行结构计算,并在Revit上自动生成墙柱梁板施工图。
另外,GSRevit还可进行装配式结构的计算和设计。
1.正向设计流程“正向设计”是中国提出、却又没有严格定义的概念。
国外还没有相应的词条。
它采用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和过程模型为指导,从复杂产品和系统的改进改型、技术研发和原创设计等为场景,旨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设计制造一体化能力。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虚拟仿真与数字化技术应用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虚拟仿真与数字化技术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装配式建筑在现代建筑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装配式建筑是一种通过工厂生产和现场安装相结合的建造方式,具有效率高、质量稳定、环保节能等优势。
而虚拟仿真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装配式建筑施工提供了更好的支持和发展空间。
本文将探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虚拟仿真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并对其在提升施工效率、确保质量安全以及减少资源浪费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进行详细阐述。
一、虚拟仿真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的应用1. 简化流程:传统建筑设计需要纸上绘图、手动模型制作等繁琐过程,而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将这些过程简化为电脑操作,在数字平台上进行三维建模和设计。
设计师可以通过软件模拟整个施工过程,包括各个组件之间的连接和安装,提前发现潜在的设计问题,并进行相应的优化。
2. 提高协同性: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设计师、工程师和施工人员可以在数字平台上进行实时协作。
他们可以通过远程会议、在线聊天等方式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提高沟通效率,减少信息传递中的误差和不必要的延误。
3. 优化构件设计: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对每一个构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测试。
通过模拟各种环境条件下的力学行为,评估构件在不同载荷下的性能表现。
这些数据可以指导设计师进一步改进构件结构,提高其强度和稳定性,确保装配式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可靠。
二、数字化技术在装配式建筑生产制造中的应用1. 自动化生产: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装配式建筑制造过程的自动化。
通过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控制系统,将各个组件按照预定顺序进行加工和组装。
由于数字化技术能够精确控制每一个工序,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并且减少了人为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2. 资源优化:数字化技术可以对装配式建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进行全面管理和优化。
通过集成数据平台,实时监测和分析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资源消耗情况,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这能够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质量控制: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对产品质量的精确控制。
装配式建筑的自动化生产与装配流程
装配式建筑的自动化生产与装配流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建筑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方式正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而在实现高效、快速、质量可控的装配式建筑过程中,自动化生产与装配流程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装配式建筑的自动化生产与装配流程,旨在探究如何利用先进技术来提高建筑生产效率和质量。
一、自动化生产流程1. 建模与计划在装配式建筑的自动化生产中,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设计和计划。
通过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AD)和构件库,可以从整体到局部实现三维模型的设计和优化。
通过模型分析软件(BIM),可以实现施工过程中各个构件之间、构件与节点连接等关键点的排布和优化。
2. 数字化加工在得到合理且经过优化的三维模型之后,接下来就是进行数字化加工。
这个过程主要通过数控设备来实现,包括激光切割、数控钢筋加工、自动焊接等。
这些设备可以精确地按照设计要求,将各个构件材料进行加工,达到高度一致和准确度要求。
3. 自动化运输在完成数字化加工后,接下来就是进行构建构件的自动化运输。
采用自动化集成传送带、无人搬运车、机器人等设备,可以实现原材料从库房经过装配线路到达目标地点。
这不仅提高了运输效率,也降低了人力资源的消耗,并且避免了人为因素对物流环节的影响。
4. 组件化装配装配式建筑的核心环节就是组件化装配。
通过精准制造的构建构件进行快速组装和安装,可以大大缩短施工周期。
这一步需要借助于机器人臂、悬吊系统以及模块连接器等自动化设备来实现。
二、装配流程1. 基础模块安装在开始整体装配之前,首先需要安装模块基础部分。
比如,在住宅楼项目中,基础模块通常包括楼板与墙体连接支架以及楼板下钢筋的安装。
这一步骤需要精确地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操作,以确保后续模块的连接和稳固。
2. 模块式建造装配式建筑核心就是模块化的构件组合。
在装配过程中,通常采用自上而下、自内向外的方式进行模块安装。
这样可以保证装配过程中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BIM技术与施工模拟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BIM技术与施工模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装配式建筑在现代建筑领域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而为了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BIM技术和施工模拟成为了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应用以及施工模拟对于提升效率与减少风险的重要性。
一、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应用1.1 数字化设计BIM技术可以将设计、制造和安装等环节进行数字化整合,实现信息共享与协同作业。
通过数字化平台,设计师、制造商和市场参与者可以实时交流,确保每个参与方都能够理解并遵守规范和需求。
这大大提高了数据准确性,并帮助各方更好地理解设计意图。
1.2 碰撞检测与冲突解决传统建筑项目中常常出现无法预见的碰撞问题,从而导致重新设计和重修。
然而,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BIM技术可以在设计初期就进行碰撞检测,避免工程冲突和问题发生。
同时,也能够提前发现并解决潜在的施工困难。
1.3 资源管理装配式建筑施工中,BIM技术可以对材料和设备进行智能分析与管理。
通过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合理规划物资供给,减少资源浪费和仓库积压。
二、施工模拟对于提升效率与减少风险的重要性2.1 提前预知施工情况通过施工模拟,可以模拟出整个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过程,在虚拟环境中体验真实的施工场景。
这为施工方提供了一个观察并排除潜在问题的机会。
同时,还能够为员工培训和操作流程改进提供便利。
2.2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模拟施工过程,可以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
例如,在虚拟环境中可以快速评估不同设备、材料和人力投入方案的效果,并选择最佳组合来达到最高效率。
2.3 减少人为误差与事故风险施工模拟还能够降低人为误差和施工事故的风险。
通过预先模拟,可以发现和纠正潜在安全隐患,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并制定更加有效的应急响应措施。
2.4 优化项目管理与进度控制施工模拟能够对整个项目进行综合管理和进度控制。
在虚拟环境中,可以通过不同方案的比较和评估来优化项目管理流程,并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从而确保项目能够按时、按质地完成。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BIM技术应用案例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BIM技术应用案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建筑行业也在不断向前迈进。
其中,装配式建筑施工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方式,正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而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BIM技术的应用更是成为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详细介绍装配式建筑施工中BIM技术的应用。
案例一:A项目A项目是一座大型商业综合体,主要由多层楼宇和购物中心组成。
在传统施工方式下,需要进行复杂且繁重的图纸设计、标准制定、协调和沟通等工作。
然而,在引入BIM技术后,这些问题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首先,在BIM模型上对整个项目进行了全方位的三维建模和碰撞检测。
这使得设计师可以实时观察到各个构件之间是否存在冲突,并及时进行调整。
其次,在BIM模型中还加入了设备管理信息、材料信息等数据,使得相关人员可以根据需求查看或修改这些信息,并及时预警可能出现的问题。
通过BIM技术的应用,A 项目实现了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的无缝衔接,提高了工程质量和节约成本。
案例二:B项目B项目是一座高层住宅楼,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经常面临构件安装精度高、施工周期短等挑战。
而BIM技术的应用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首先,通过BIM模型的建立,可以准确预测每个构件在实际施工中所需的准确位置和尺寸。
这使得施工人员在进行装配时能够事先进行多次模拟和调整,从而提前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减少误差发生的概率。
其次,在BIM模型中还能与机器人操作设备、无人机等自动化设备进行协同作业,提高施工效率,并大幅缩短整个施工周期。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BIM技术对于装配式建筑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其在提高设计效率、优化构件安装精度、缩短施工周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优点一:提高设计效率传统的设计方式,需要通过二维图纸进行构件设计和标准制定,这样容易出现繁琐、冗余的问题。
而BIM模型的建立可以将三维信息与二维图纸相结合,使得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能够实时观察到各个构件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
装配式建筑的可视化设计与施工实现
装配式建筑的可视化设计与施工实现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建筑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
传统施工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高质量、高效率建筑的需求,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装配式建筑,这种新型建筑方式以其独特的优势得到了广泛应用。
而要实现装配式建筑的可视化设计与施工,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且必不可少的任务。
一、可视化设计——打造虚拟模型装配式建筑的可视化设计是实现该建筑方式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和模拟技术,可以将整个建筑过程呈现在虚拟场景中,使得整个项目更加直观、清晰,并且可以实时调整方案。
1. 使用BIM技术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是当前最常用也是最为成熟的一种可视化设计技术。
通过将各种数据集成到一个三维模型中,包括结构、设备、材料等信息,并进行协同编辑和分析,可以更好地进行设计决策,并提前解决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
2. 优化设计流程在可视化设计过程中,应当注重优化设计流程,确保各个环节协同工作,避免信息传递的延迟和错误。
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模板库和规则库等方式,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
二、施工实现——精密装配与自动化控制与传统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更高的施工精度要求和更快的速度。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采用精密装配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方法。
1. 预制加工技术装配式建筑的核心在于将各种模块组合成一个整体。
而为了确保不同模块之间能够无缝衔接,就需要采用预制加工技术。
通过在工厂内进行材料切割、加工、焊接等步骤,可以提高构件质量,并且缩短现场施工时间。
2. 自动化装置自动化装置是实现施工自动化的关键。
例如,可利用机器人来完成一些复杂的、重复性强的任务,如混凝土浇筑、墙体涂料喷涂等。
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和工具,实现模块的精准定位和装配。
三、挑战与展望1. 技术水平提升要实现装配式建筑的可视化设计与施工实现,需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
装配式建筑施工全过程解析与论证
装配式建筑施工全过程解析与论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高效、可持续建筑方式的需求增加,装配式建筑在现代建筑领域中正变得愈发重要。
装配式建筑是指将构件或模块在工厂预制好后,再进行运输和现场组装的一种建造方式。
本文将对装配式建筑施工全过程进行解析与论证。
一、装配式建筑概述装配式建筑技术源于20世纪初期的欧洲,如今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传统的施工方式需要大量劳动力和时间来完成各种构件的制造和安装,而装配式建筑通过提前在工厂进行预制,使得现场施工时间大大缩短,并减少了对人力资源的依赖。
二、装配式建筑施工流程2.1 建模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利用BIM技术对整个建筑进行三维模型设计,并确定每个构件的规格尺寸、连接方式等参数。
2.2 构件制造阶段:根据设计图纸,在工厂中使用钢材、混凝土等材料对每个构件进行制造。
在制造过程中,可以通过自动化设备和数字化控制系统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2.3 运输与组装阶段:在所有构件制造完成后,通过运输工具将构件运送到施工现场。
然后,施工人员按照设计图纸要求进行组装,并使用适当的连接方式进行构件之间的接合。
2.4 配套工程与装修阶段:在完成基本结构组装后,需要进行电气、水暖等配套工程的安装。
同时,根据设计方案对室内外进行装修,以满足建筑功能和美观性的要求。
三、装配式建筑施工优势3.1 施工时间短:相比传统建筑方式,在工厂预制的过程中能够节省大量时间。
并且,在施工现场只需进行简单组装,可以显著缩短整个施工周期。
3.2 减少资源消耗:通过精确的计划和预制生产,可以减少原材料的浪费。
此外,在室内环境控制更好的工厂生产过程中,也节约了能源消耗。
3.3 减少劳动力依赖:因为很多构件在工厂中通过自动化设备完成制造,所以装配式建筑需要的人力资源相对较少。
这既降低了施工成本,也减轻了对工人的身体劳动负担。
3.4 素质可控:传统建筑方式下,施工现场环境复杂且无法完全控制,可能会导致施工质量不稳定。
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中BIM技术的运用
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中BIM技术的运用一、 BIM技术的概念和特点BIM技术即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是一种通过软件将建筑设计、施工、运维等各个环节的信息进行整合,构建起一个动态、立体的数字化模型,实现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协调的技术。
BIM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信息集成化:BIM技术实现了对建筑设计、施工、运营等各个阶段的信息集成,各个环节之间能够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互通。
2. 立体化:BIM技术构建的建筑信息模型是一个立体的数字模型,可以直观地展现建筑的空间结构和布局。
3. 数据化:BIM技术能够将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和管理,实现对数据的实时更新和反馈。
4. 协同化: BIM技术能够实现设计人员、施工人员、运维人员等不同角色之间的协同工作,提高了建筑工程的协调性和一体化管理。
二、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工程设计阶段的应用在装配式建筑工程的设计阶段,BIM技术能够为设计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设计思路和工具。
通过BIM技术,设计人员能够轻松地完成建筑空间的模拟和优化设计,并且可以根据装配式建筑施工的特点,进行模块化的设计和构件化的建模。
从而在设计阶段就能够有效地考虑到后续的工程施工和生产制造过程,为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施工和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BIM技术还能够实现设计与工艺的一体化,在设计过程中就能够考虑到施工的实际情况,为后续的施工工作提供了更为清晰的指导。
在装配式建筑工程的制造阶段,BIM技术能够为制造企业提供智能化的生产系统。
通过BIM技术,制造企业能够基于设计模型进行制造工艺的规划和工艺流程的设计,实现数字化的工艺管理和生产控制。
BIM技术还能够为装配式构件的生产提供精准的加工参数和生产工艺,有效地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错漏和浪费。
BIM技术还能够实现设计模型与生产设备的智能连接,提高了生产设备的利用率和生产的精准度。
在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BIM技术能够为施工人员提供一个智能化的施工平台。
tekla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tekla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随着现代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全新的建筑模式逐渐受到关注。
装配式建筑是指将建筑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工厂中进行预制,然后运送到现场进行组装。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施工效率,减少施工时间,还能够降低建筑工程的成本,提高建筑质量和可持续性。
Tekla作为一款专业的建筑信息建模(BIM)软件,在装配式建筑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Tekla软件,建筑师和工程师可以进行全面的建筑信息建模和设计,实现设计、制造和施工的无缝衔接。
Tekla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建筑项目的设计效率和准确性,还可以帮助建筑企业更好地管理项目进度,降低施工风险,提高工程质量。
本文将深入探讨Tekla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具体应用,分析其优势和挑战,展望装配式建筑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Tekla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将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将介绍本文的概述、结构和目的,为读者提供背景知识和引导。
正文部分将分为Tekla软件介绍、装配式建筑概念和Tekla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三个小节,深入探讨Tekla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具体应用和意义。
结论部分将包括本文对Tekla在装配式建筑中的优势与挑战的分析、行业前景预测和结语,总结全文内容并展望未来。
整体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旨在全面探讨Tekla 在装配式建筑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Tekla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及其优势与挑战。
通过介绍Tekla软件和装配式建筑的概念,我们将深入分析Tekla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通过对该技术的优势和挑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前景。
最终,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对Tekla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相关行业从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虚拟仿真应用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虚拟仿真应用装配式建筑是指将建筑结构的组件在工厂中加工制作完成后,通过现场装配的方式组装起来。
它具有施工速度快、质量可控、环保节能等诸多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当今的建筑行业。
而虚拟仿真技术则可以在设计和施工阶段进行预演和优化,提高施工效率、减少成本、降低风险。
本文将介绍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虚拟仿真应用,并探讨其优势和发展趋势。
一、虚拟仿真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的应用1.1 设计前期预演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帮助设计师在项目开始之前进行预演,模拟不同设计方案的效果并评估其可行性。
通过3D建模和动画模拟技术,在虚拟环境中展示建筑物的各种属性,包括形状、颜色、材料等。
这样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设计方案的优缺点,为实际施工阶段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参考。
1.2 碰撞检测和冲突解决装配式建筑施工涉及多个构件的组装和安装,如果施工过程中出现碰撞、冲突等问题,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在设计阶段进行碰撞检测和冲突解决,提前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问题。
通过建立模型、设定规则,并应用物理仿真和力学分析方法,可以预测出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二、虚拟仿真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应用2.1 施工路径优化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模拟不同的施工路径,并通过优化算法找到最佳路径。
这有助于减少人力和时间消耗,提高施工效率。
通过精确计算每个构件的运输、安装时间和材料利用率等指标,并结合虚拟环境进行可视化展示,可以为项目管理者提供更直观和有效的决策依据。
2.2 人员培训和操作指导由于装配式建筑具有相对独特的施工方式,需要专业技能来保证质量和效率。
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模拟实际施工过程,让操作员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培训和实践。
通过沉浸式的虚拟现实技术,操作员可以获得与实际相似的体验,并且可以在不同场景中进行重复练习,提高技能水平。
2.3 施工安全评估装配式建筑施工涉及高空作业、大型机械操作等高风险环节。
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模拟这些危险场景,在安全意识培养、事故预警和应急演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
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一、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正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基于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模式,以其高效、精准、可持续的特点,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BIM技术作为一种数字化工具,通过集成建筑项目的各种信息,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
它不仅能够提高设计、施工、运营等各个环节的协同效率,还能有效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推动建筑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而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预制构件在工厂生产、现场组装的新型建筑方式,具有施工速度快、质量可控、成本节约等优势。
将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相结合,可以实现构件的精准设计、优化生产和高效装配,进一步提升建筑品质和效率。
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模式,不仅代表了建筑行业的技术创新方向,也符合现代社会对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模式的原理、应用及未来发展前景,以期为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装配式建筑与BIM技术的概述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装配式建筑以其高效、环保、节能的特点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装配式建筑是指将建筑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从而大大缩短施工周期,提高施工效率。
同时,装配式建筑还有助于减少施工现场的废弃物产生,降低环境污染,符合当前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
而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则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与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三维模型集成建筑项目的各种相关信息,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
BIM技术不仅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质量,还有助于实现施工过程的可视化和精细化管理。
将BIM技术应用于装配式建筑中,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实现智慧建造。
通过BIM技术,可以对装配式建筑的构件进行精确设计和优化,确保构件的标准化和互换性。
PKPM基于BIM平台的装配式结构设计软件介绍
装配式构件计算工具 主要解决装配式构件的脱模、堆放、运输、吊装过程中的计算;
装配式构件、节点计算
PMCAD 预制构件指定
PMCAD 预制构件指定(叠合梁)
叠合板布置(钢筋桁架叠合板)
叠合板布置(PK预应力叠合板 )
叠合板布置
调整叠合板导荷塑性铰线
装配整体式结构类型指定
增加4类装配式结构类型: ①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 ②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 ③ 装配整体式部分框支剪力 墙结构 ④ 装配整体式预制框架-现浇 剪力墙结构
构件库
PKPM-PC主要功能点源自构件库3、构件库管理
*单根钢筋修改交互界面 *独立的构件编辑
构件库
装配式住宅设计流程
(1)构件库
(2)装配式结构方案
(3)深化与拆分
(2)装配式结构方案
(6)自动出拆分图 (5)自动加工 (4)钢筋表(CAM)
PKPM-PC主要功能点 1、装配式结构方案确定
装配式结构方案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
弯
剪
扭
预制构件实验研究
大直径大间距配筋框架柱偏心受压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建研院、同济 大学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
预制节点实验研究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
大直径大间距配筋框架梁柱节点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建研院4个;同 济大学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足尺试验
两层两榀两跨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总高度6.8m,主要受力方向梁跨度为6m 和4m;由叠合板、叠合梁、预制柱、预制楼梯以及后浇节点组成;其中预制梁、 柱采用大直径大间距配筋技术,预制柱钢筋采用灌浆套筒连接,梁钢筋在节点区 内采用锚固板锚固;预制楼梯采用上端固定铰支座,下端滑动铰支座的构造; 低周反复荷载试验,最终框架的层间位移角达到1/30,且仍保持良好的整体性。 试验结果表明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破化模式和顺序 与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基本相同。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ANSYS仿真分析方法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ANSYS仿真分析方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于建筑业而言,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主导方向。
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建造方式,在满足快速建设需求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设计和施工灵活性。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针对各类结构进行力学仿真分析,以验证其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针对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ANSYS仿真分析方法进行探讨。
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绿色环保和节能减排要求的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逐渐受到关注。
与传统施工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施工速度快、质量可控等优势。
然而,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结构安全问题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和解决的重要方面。
二、ANSYS仿真分析原理ANSYS作为一种常用的有限元分析软件,在刚体力学、结构应力分析等方面具备强大功能。
通过使用ANSYS软件可以模拟并分析装配式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受力情况,预测结构的行为和性能。
1. 建立模型使用ANSYS软件时,需要首先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个合适的结构模型。
对于装配式建筑而言,可以将其拆解成多个组件进行建模,并考虑到连接方式和材料属性等因素。
这样可以更准确地反映真实的施工过程。
2. 设定边界条件和加载在模型建立完成后,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边界条件和加载。
比如,在装配式建筑的仿真中,可以通过设定节点位移、施加载荷等方式来模拟真实施工环境下的受力情况。
3. 执行仿真计算确定好边界条件和加载后,即可进行仿真计算。
ANSYS软件会根据所设定的边界条件和加载信息对结构进行计算,并输出结果。
通过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获得装配式建筑在受力状态下的位移、应力、变形等信息。
三、ANSYS仿真分析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基于ANSYS软件提供的强大功能和灵活性,我们可以将其应用于各类装配式结构的分析与优化。
1. 框架结构分析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常用的组件之一是钢框架。
通过利用ANSYS软件进行钢框架结构的仿真分析,我们可以验证其受力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PKPM-PC装配式结构设计软件_简介
PKPM-PC装配式住宅设计软件简介2016.5.28随着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装配式住宅在全国范围内正在逐步广泛应用,相应的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国标图集、各地的地方标准图集也都纷纷编制与出版,装配式住宅适应工业化、节能、环保的发展要求,必将是未来建筑领域的发展方向。
为了适应装配式的设计要求,PKPM编制了装配式住宅设计软件PKPM-PC,提供了预制混凝土构件的脱模、运输、吊装过程中的计算工具,实现整体结构分析及相关内力调整、连接设计,在BIM平台下实现预制构件库的建立、三维拆分与预拼装、碰撞检查、构件详图、材料统计、BIM数据直接接力到生产加工设备。
PKPM-PC为广大设计单位设计装配式住宅提供设计工具,提高设计效率,减小设计错误,推动住宅产业化的进程。
一、单位优势及研发基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53年,是隶属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科技型企业,也是全国建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和开发机构。
科研及业务工作涵盖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工程抗震、建筑环境与节能、建筑软件、建筑机械化、建筑防火、施工技术、建筑材料等专业中的70个研究领域。
建筑工业化相关课题✧“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新型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BAJ10B00)✧项目负责单位,6个课题,涵盖建筑、结构、构配件生产、安装施工、统计分析和政策研究。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组合封闭箍预制叠合梁受力性能研究✧“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大直径大间距配筋框架柱偏心受压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大直径大间距配筋框架梁柱节点低周往复加载试验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足尺试验主编装配式行业相关标准✧行标《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行业标准《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JGJ355-2015;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2015年9月1日实施✧参与编制多本装配式国标图集软件研发基础✧新加坡版设计软件 SECAD1)与新加坡坡建屋发展局(HDB)联合开发(1990s);2)新加坡装配式住宅走在世界前列;3)新加坡政府组屋(占新加坡所有住房的80~90%)基本全部采用装配式。
一种装配式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的整体结构有限元建模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装配式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的整体结构有限元建模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孙千伟,薛亮,任晓丹
申请号:CN201911054502.1
申请日:20191031
公开号:CN110955989A
公开日:
20200403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具体是一种装配式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的整体结构有限元建模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建立整体模型并简化水平连梁结构;进行非线性分析转ABAQUS弹塑性分析的操作,将结果导出input文件;修改input文件;修改建筑模型位移边界条件;修改混凝土本构;修改套筒处钢筋模型;修改输出参数并提交运算。
本方法对整体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进行有限元建模,对有限元模型施加边界位移及地震波,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提取相关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改进。
本方法解决了现有方法建立的有限元模型无法真实反映套筒灌浆内的钢筋粘结滑移特性、分析效率低、有限元模型与实际结构吻合度差等问题。
申请人: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201900 上海市宝山区盘古路777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上海天协和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代理人:吴立斐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数字孪生建模方法
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数字孪生建模方法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装配式建筑,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应用数字孪生建模方法,有利于提升施工过程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基于此,本文针对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数字孪生建模方法展开探究。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数字孪生;建模近年来,科学技术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提升,同时对我国的建筑行业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建筑领域发生很大变化,信息化和工业化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目前,我国十分重视装配式建筑的应用和发展,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也可以通过装配式建筑技术水平体现出来,而数字孪生的有效应用可以促进我国装配式建筑的智能化发展,目前已经受到建筑行业的广泛关注。
1、建筑施工领域数字孪生框架搭建在其他的行业中已经具备了数字孪生框架,可以将此作为基础来发展建筑行业的数字孪生框架。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可以将施工现场的具体施工情况当成构建数字孪生框架的重要基础,然后以此为基础建立虚拟的施工模型,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其他影响因素。
当模型建成之后,可以利用这个模型来还原整个施工过程,而且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也可以通过模型进行传递,最后把这些数据传输到云端中,孪生数据平台就会形成[1]。
孪生数据平台可以分别处理不同类型的数据,数据的划分依据主要是施工现场的各项施工要素,比如应用的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等,然后将支持向量机和深度信念网络等算法作为驱动,准确预测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进度,而且还能发挥出控制施工质量的作用。
通过数字孪生框架的搭建可以使施工信息化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有利于严格控制具体施工过程及施工行为,促进施工进程的加快,最后的施工质量也能得到保证,同时还能对风险问题进行严格控制,实现保障施工安全的目的。
2、装配式施工过程空间维度建模理论2.1物理施工现场实体建模2.1.1智能构件建模智能构件由多个部分组成,在制作构件的环节中,主动RFID 标签发挥的作用是识别构件信息以及写入构件信息,这些信息一般包括构件的种类、构件的具体尺寸和构件的生产日期等,让这些信息在标签中显示出来,然后利用检索功能能够查询到此构件的施工工艺,还能了解构件的施工质量要求[2]。
装配式建筑的建模与仿真技术解析
装配式建筑的建模与仿真技术解析随着人们对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日益增加,传统建筑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的要求。
而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模式,正逐渐成为了人们追求高品质、高效率、低能耗和环保的首选。
在装配式建筑领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应用扮演着重要角色,既能预测设计方案的性能表现,也可以指导装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本文将就装配式建筑的建模与仿真技术进行深入解析。
一、装配式建筑简介装配式建筑是一种以工厂化生产为基础,在现场通过组合拼接完成构件安装的建造方式。
相比传统施工方式,这种模式具有节约时间、减少耗材浪费、降低能耗等优点。
它主要包括模块化搭建房屋、预制混凝土构件安装和轻钢结构组合等形式。
二、装配式建筑的三维建模技术1. BIM技术在三维建模中的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是一种涵盖建筑物实体、构件属性和工程数据等信息的三维数字化模型。
在装配式建筑中,BIM技术能够完整地呈现构件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的仿真分析提供准确依据。
通过BIM技术,设计师可以将建筑模型进行可视化展示,并实时修改和优化。
2. 虚拟现实技术辅助三维建模虚拟现实(VR)技术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在装配式建筑的三维建模中也大有价值。
通过戴上VR头盔,设计师可以身临其境地进入虚拟场景,感受不同设计方案所带来的空间感。
这种交互式体验可以使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并优化他们的设计。
三、装配式建筑的仿真技术1. 结构力学仿真装配式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在不同环境下承受着各种力学载荷。
结构力学仿真可以预测某些特定载荷下装配式建筑整体结构的变形和破坏情况。
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装配式建筑进行力学仿真,可以为构件制造和施工过程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 热环境仿真装配式建筑的热环境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通过热环境仿真,我们可以预测不同材料、设计方案下的温度分布、热通量以及室内外的热传输情况。
这对于节能减排和室内舒适度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设计者了解装配式建筑生态性能打下基础。
装配式建筑的建筑信息模型和数字化管理平台
装配式建筑的建筑信息模型和数字化管理平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建筑产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包括工期短、质量可控、环境友好等。
而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造方式,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在传统建筑施工中,各个分部门之间协作不够紧密,信息交流不畅,容易产生沟通失误和延误。
针对这些问题,装配式建筑引入了建筑信息模型(BIM)和数字化管理平台来实现有效的项目管理和资源协同。
本文将从装配式建筑的角度来讨论建筑信息模型以及数字化管理平台在该领域中的应用。
一、装配式建筑的优势与挑战装配式建筑是一种基于预制构件组合形成整体结构的建造方式。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装配式建筑相较于传统施工具有诸多优势。
首先是施工速度较快。
因为预制构件均在厂房内加工制作完成后再进行现场安装,在节约时间上具有明显优势。
其次是施工质量可控。
由于预制构件在工厂内进行精确加工,可以减少现场施工过程中的误差和变形,提高了整体质量的一致性。
此外,装配式建筑还具备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特点,可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大幅度降低能源和材料的消耗。
然而,装配式建筑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设计与生产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
传统施工中,设计师通常只关心构建设计,而没有考虑到实际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这导致了设计与实际生产之间存在不匹配之处,进而增加了项目风险和成本。
第二个挑战是项目管理与资源协同困难。
由于装配式建筑涉及多个专业分包商同时参与施工,在信息交流上存在诸多困难,例如设计变更、进度控制等问题。
二、建筑信息模型(BIM)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为解决上述挑战,装配式建筑引入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来实现协同设计、生产和施工。
BIM作为一种三维数字化建模技术,可以将建筑的各个方面信息集成于一个模型中,并实现模型与相关数据间的关联。
在装配式建筑中,BIM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其价值。
1. 构建全生命周期的集成管理通过使用BIM技术,可以将设计、生产、施工和运营等各个环节的数据整合到一个平台上进行统一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BIM模型
2.2.1 设计标准及原则
(1)构件设计:遵守《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的要求,参考15G365、15G366等标准图集的规定要求。
(2)节点连接:剪力墙与填充墙之间采用现浇约束构件进行连接。
剪力墙纵向钢筋采用“套筒灌浆连接”,I级接头。
预制叠合板与墙采用后浇混凝土连接。
(3)构件配筋:将软件计算及人为分析干预计算后的配筋结果进行钢筋等量代换,作为装配式混凝土预制构件的配筋依据。
2.2.2 构件模型设计
(1)构件设计
根据建筑结构的模数要求,对宿舍楼结构进行逐段分割。
其中外墙围护结构划分出由“T”、”一”、“L”节点连接的外墙板节段。
内墙分隔结构划分出由“T”、”一”节点连接的内墙板节段。
其中走廊顶设置过梁。
卫生间阳台采用降板现浇设计。
装配式结构设计规划完成后,对原建筑外形重新进行修正,使建筑图符合结构分割需要。
(2)建立族库
根据预制构件所采用的钢筋型号、各类辅助件具体设计参数,建立各类钢筋和预埋件族库,方便建模时插入使用。
例如:钢筋连接套筒、三明治板连接件、吊钉、内螺旋、线盒等。
(3)建立构件模型
有单向叠合板、双向叠合板、三明治剪力墙外墙板、三明治外墙填充板、内墙板、叠合梁、楼梯、外墙转角、空调板。
共九种类型的预制板,共计663块预制构件。
单向叠合板
双向叠合板
三明治剪力墙外墙板
内墙板
预制楼梯
叠合梁
2.2.3 模拟组合装配
根据宿舍楼设计方案,采用Revit进行空间模拟装配组合如下:
一层总装配图
整栋四层装配渲染图
2.2.4 节点模型
模拟装配后,每层宿舍楼整体结构中呈现出结构切割设计时的各种节点模型。
“L”型、“T”型、“一”型节点模型如下:
外墙板“T”型节点
外墙板“L”型节点
内墙板“T”型节点
叠合板“一”型节点
2.3.结构及安装碰撞检测
在各个构件模型模拟装配完成后,导入Navisworks Manage中检查每个节点,是否有碰撞和漏空。
发现错误后,重新设计构建构件模型,以期达到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构件模型经再次碰撞无误后,将已建成的水、电、暖、气等安装模型依次导入结构模型中,进行管线之间、管线与结构之间的碰撞检查。
对出现的管线之间的碰撞、管线与结构的碰撞进行调整和重新设计,直至整个模型的结构与管线碰撞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