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病因病机
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痰饮 瘀血 结石
36
痰饮
痰饮概念:
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清 稀者称饮,稠浊者称痰,两者同出一源,并称 痰饮。
痰饮分类:
有形之痰、无形之痰。
痰饮病机:
肺脾肾三焦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水 津停滞。
37
痰饮致病特点
停留部位不同,表现不同。 痰证
4
历史沿革
1.春秋战国时期《内经》:分为阴阳两类。 《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
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 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5
2.东汉·张仲景:疾病发生的三个途径
《金匮要略》: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
痰在肺;痰迷心窍;痰上逆于头;痰凝咽喉; 痰在胃脘;痰在胸胁;痰在四肢;痰在经脉筋 骨
饮证
饮溢肌肤(溢饮);饮留胸胁(悬饮);饮在 膈上(支饮)
38
瘀血
瘀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 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 的血液。
39
瘀血成因
气虚、气滞、血寒等,使血行不畅而凝滞; 内外伤、气虚失摄或邪热迫血妄行,造成
25
《温疫论》指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 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 气所感”。
《温疫论·原病》说:“疫者,感天地之疠 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 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
26
疫疠致病特点
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致病专一,症状相似
27
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19
暑邪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暑气挟湿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一)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 2.虚实转化 3.虚实真假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盛邪退 2.邪盛正衰 3.正虚恋邪 4.邪正相持 5.邪去正虚
(二)
阴阳失调: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阳互损 4.阴阳格拒 5.阴阳转化 6.阴阳亡失
(三) 气血津液的失调 1.气的失常:气虚、气滞、 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2.血的失常:血虚、血瘀、 血热、血寒、出血 3.津液代谢失常:津液不足、 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4.气血津液关系失调:气滞 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 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水停 气阻、气随津脱、津枯血燥、 津亏血瘀、血瘀津停
有形之痰:视之可见,闻之有声的痰液
痰——较稠浊者
无形之痰:只是征象,不见形质的痰病
饮——清稀者:留积于组织间隙或疏松部位,因部位而名异
2.痰饮的形成
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饮食失宜 其他各种原因
脏腑功能失调
脾失健运 肺失宣降 肾不主水 肝失疏泄 三焦气化失司
津液代谢障碍 痰饮
3.痰饮的致病特点
1
阻滞气机,阻碍气血
内伤七情的致病特点
影响病情 变化
直接伤及内脏 首先影响心神 损伤相应心脏 数情交织伤心肝脾 易伤潜病之脏腑
饮食失节 饮食不节 饮食偏嗜
二、饮食失宜
过饥——摄入过少,气血生化不足,体虚,抗病能力衰 退
过饱——积食,损伤脾胃功能,聚湿生痰,化热
五味偏嗜——引起脏气偏胜,脏腑之间关系平 衡失调 寒热偏嗜——致阴阳失调
偏嗜烟酒
三.劳逸失度
耗气(伤脾肺之气)
劳力过度(形劳):
劳伤筋骨(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中医学:第四章 病因、病机
2.瘀血的致病特点 (1)病位不一,病证各异极为广泛。 (2)病证虽多,特点共同
–疼痛、肿块、出血、肌肤爪甲失荣、舌象、脉象
第四章 病因、病机
• 病因:破坏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之 间的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
• 病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 所引 起的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 病因
– 外感致病因素 – 内伤致病因素 – 其他致病因素 –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 内生“五邪”
• 病机
– 正邪相争
– 阴阳失调
3.影响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1)气候因素 –(2)环境和饮食因素 –(3)预防措施因素 –(4)社会因素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一)七情 1.概述 • 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
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2.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①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之精气津血。 –②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
(三)劳逸
1.过劳(日理万机)
(1)劳力过度 (2)劳神过度 (3)房劳过度
2.过逸
– “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三、其他致病因素
(一)外伤
–外 伤 包 括 枪 弹 伤 、 金 刃 伤 、 跌 打 损 伤 、 持 重努伤等损伤。
(二)烧烫伤
–烧烫伤多由沸水、沸油、高温物品或气体、 烈火等烧烫后引起,属于火毒为患。
1.痰饮的形成 2. 痰饮的病症特点
头: 昏冒,眩晕 咽喉:梗阻
2.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机、气血 –( 2 ) 影 响 津 液 得 代 谢 :饮多留积于胸胁、胃肠及
肌肤,而痰则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 皮肉,形成多种病证,因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 –(3)易扰乱神明 –(4)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病势缠绵,多见滑腻苔
中医护理学病因病机课件
经络病机
经络是气血运行 的通道,气血运
行不畅会导致疾 1
病
经络病机的治疗 4
方法包括针灸、 推拿、拔罐等
经络不通会导致 疼痛、麻木、肿
2 胀等症状
3 经络不通的原因
包括外感风寒湿 邪、内伤七情、 饮食不节等
4
病中 机医 的护 护理 理学 原病 则因
04
整体观念要求护 理人员要注重患 者的个体差异, 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制定个性化 的护理方案。
辨证施护
01
辨证论治:根 据患者的症状、 体征、舌象、 脉象等,进行 辨证分析,制 定相应的护理
方案。
02
整体观念:注 重患者的整体 状况,包括生 理、心理、社 会等方面,进 行综合护理。
03
因人制宜:根 据患者的年龄、 性别、体质、 病情等,制定 个性化的护理
外感病因
风邪:风邪侵袭人 体,导致感冒、头 痛等病症
寒邪:寒邪侵袭人 体,导致感冒、咳 嗽等病症
暑邪:暑邪侵袭人 体,导致中暑、腹 泻等病症
湿邪:湿邪侵袭人 体,导致风湿、关 节疼痛等病症
燥邪:燥邪侵袭人 体,导致皮肤干燥、 口干舌燥等病症
火邪:火邪侵袭人 体,导致上火、口 舌生疮等病症
方案。
04
预防为主:注 重预防疾病的 发生和发展, 采取相应的护 理措施,提高 患者的生活质
量。
预防为主
01
预防为主:中 医护理学病因 病机的护理原 则强调预防为 主,治疗为辅
02
病因病机:中 医护理学病因 病机是指疾病 的发生、发展、 变化及其规律
03
护理原则:中 医护理学病因 病机的护理原 则包括预防为 主、治疗为辅、 整体护理、个 体化护理等
中医学中的病因与病机
中医学中的病因与病机病因与病机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们被用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在中医学中,人体被视为一个整体,秉持着“天人相应”、“因果关联”的观念。
研究病因与病机可以帮助中医医生了解疾病的本质,从而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1. 病因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无一不是由于外因或内因引起的。
外因包括感受外邪(如寒、暑、湿、燥等)以及受到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内因则指的是人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不遂、饮食不节等。
2. 病机病机是疾病的发展过程和程度的表现。
中医认为,病机可以分为表证和里证两种。
表证是指疾病初期或轻度表现出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头痛等;里证则是指疾病进一步发展,影响到人体内脏功能的异常,如肝火旺盛、肾阳虚等。
3. 病因与病机的关系病因与病机是密不可分的。
病因导致病机的发展,而病机又反过来影响病因的产生。
举例来说,饮食不节导致脾胃虚弱,引发病机的形成,同时病机进一步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4. 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针对病因不同,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草药煎煮、针灸、推拿、按摩等。
针对病机不同,中医选择不同的调理方法,如清热解毒、温补阳气等。
5. 中医预防疾病的思路在中医学中,预防疾病被认为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
中医注重调整人体自身的平衡和抵抗力,从而避免疾病的发生。
通过调节饮食、合理运动、保持情绪稳定等方法,可以增强人体抵抗力,降低患病的风险。
总结起来,中医学中的病因与病机是研究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的重要概念。
它们相互关联,为中医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深入了解疾病的病因和病机,中医医生可以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同时,中医也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为人们提供了保持健康和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
中医内科常见病病因、病机、治则
中医内科常见病病因、病机、治则
中医内科的常见病病因、病机和治则是基于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原则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因、病机和治则的例子:
1.咳嗽(病因):风热袭肺、痰湿郁肺、肺肾虚弱等。
(病
机):肺失宣降、肺气郁结、肺肾亏损等。
(治则):清热解表、化痰止咳、补益肺肾等。
2.消化不良(病因):饮食不节、情绪不稳、脾胃虚弱等。
(病机):脾胃气滞、湿热蕴结、脾虚失运等。
(治则):健脾和胃、化湿化痰、调理情绪等。
3.高血压(病因):情志不畅、饮食过多、肝肾失调等。
(病机):肝阳上亢、气滞血瘀、肾虚不固等。
(治则):平肝降压、活血化瘀、滋补肾脏等。
4.高血脂(病因):饮食不当、体内湿热、脾失健运等。
(病机):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脾虚失运等。
(治则):行气活血、清热利湿、健脾降脂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是一些常见疾病的范例,每个病症的具体病因、病机和治则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在中医内科的诊疗过程中,医生会通过仔细辨证和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舌脉信息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进行中药方剂调配、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以促进身体恢复平衡和健康。
中医-病因病机PPT
1.定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出现不正常变化,超过人 体适应能力,导致疾病,便称为六淫,或“六邪”。它是外感疾 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6
六 太过 导致人体发病 六
气
不及 急骤变化
淫
正气不足
关于太过、不及
时未至而气已至 太过 (图)
时已至而气未至 不及
时:时间,太阳到达黄经某一位置的时刻 气:主气、当令之气(气温、气候)
(2) 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
(3) 暑多挟湿
14
湿邪 (Dampness)
4.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2) 湿性重浊
(3) 湿性粘滞
① 病程缠绵 ② 证候粘滞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15
燥邪 (Dryness/Dryness Evil)
5.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一、正邪相争 正: 邪: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 1.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 2. 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 邪正相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29
正邪相争(二)
(二)正邪相争与病邪出入:
正不胜邪:表邪入里,病情恶化; 正能胜邪:邪气出表,病情向愈。
30
正邪相争(三)
(三) 正邪相争与虚实变化 实证: 虚证:
病因分类
内伤
其他(意外)
七情
外伤
可致病的病 理产物
痰饮
疠气
饮食
烧烫伤
瘀血
劳逸
冻伤
结石
虫兽伤
4
病因
3.病因的相对性 致病与非致病
六气——正常气候变化 七情——正常情志反映 饮食劳逸——正常生理需要 病理产物与病因
中医学——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概述1.概念:病因——泛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2.分类⑴外感致病因素⑵内伤致病因素⑶其他致病因素3.病因相对性的特点⑴致病因素的致病与非致病⑵病理产物与病因一、外感致病因素一)六淫1.概念⑴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⑵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⑶内生五邪因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津液失调所产生的化风、化寒、化燥、化湿、化热、化火等病理反应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⑴外感性⑵季节性⑶地域性⑷环境性⑸相兼性⑹转化性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⑴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位;善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其性主动。
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⑴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位;善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其性主动。
⑵寒邪伤寒——寒邪伤及肌表中寒——寒邪直中于里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痛;寒主收引;寒性清澈⑶暑邪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③暑多挟湿。
⑷湿邪①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②湿性重浊;③湿性粘滞;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⑸燥邪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
⑹火(热)邪。
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
①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②火(热)易扰心神;③火(热)易耗气伤津;④火(热)易生风、动血;⑤火热易致肿疡。
(二)疠气1.概念疠气——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外邪2.致病特点⑴发病急骤,病情危重⑵传染性强,易于流行⑶一气一病,症状相似3.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因素①气候因素; ②环境与饮食因素;③预防因素;④社会因素。
二、内伤致病因素(一)七情1.概念:⑴七情——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⑵五志——为喜、怒、思、忧、恐的简称2.七情致病的特点⑴直接伤及内脏心、肝、脾功能失调为多见。
⑵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忧)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⑶影响病情转归。
(二)饮食失宜1.饮食不节:饮食无一定规律,失其常度而致疾病⑴过饥⑵过饱2.饮食不洁:因食用了不清洁、不卫生、或陈腐变质有毒、或被污染的食物,引发疾病的发生。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和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病因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原因和机制。
根据中医的理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外因素失衡所致,而病机则是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过程。
一、病因理论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受到了内外因素的侵袭或损伤,导致了人体的防御系统发生异常。
这些内外因素可以是自然环境、生活习惯、饮食不当、情绪不稳等多种因素,被称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而这些因素与人体的相互作用会导致人体的防御系统失衡,从而出现了不同的疾病。
二、病机理论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这种变化被称为病机。
中医病机主要包括病位、病因、病机、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等几个方面。
1. 病位:病位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部位。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部位,疾病会对这些组织器官产生不同的影响。
2. 病因:病因是指疾病发生的原因。
疾病的病因可以是内因,也可以是外因,如饮食不当、情绪波动、生活习惯等。
3. 病机: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和规律。
中医认为,病机与人体的防御系统和气血运行有关,如气机不畅、气血失调等。
4. 病理变化:病理变化是指疾病发生后在人体组织、器官上所产生的病理改变。
例如炎症、结石、肿块等。
5.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是指疾病在病人身上所表现出的症状和体征。
三、中医治疗的病因病机思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调理人体的防御系统,恢复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中医治疗疾病时,首先要确定病因和病机,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有针灸、草药治疗、中药煎汤等。
中医通过针灸的手法调理经络、穴位,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气血平衡的目的。
中药治疗则是通过将草药煎煮成药汤或制成丸剂,以辅助调节人体的防御系统和气血运行。
在中医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病因与病机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是用来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因素,而病机则是指病理变化的机制和规律。
病因与病机的研究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医基础理论的角度探讨病因与病机的相关内容。
一、病因的分类中医将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
内因是指身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不遂、饮食失节、过劳、不洁之气等。
外因是指来自外界的各种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以及传染病的病原体等。
二、病因的作用病因对人体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是指病因通过直接损害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导致相应的疾病发生。
例如,外感风寒可以导致感冒,饮食失节可以导致消化系统的疾病。
间接作用是指病因通过扰乱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进而导致疾病发生。
例如,情志不遂会导致气机郁滞,湿邪内生则会阻碍气血运行。
三、病机的形成过程病机是指疾病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中医将病机分为四个阶段,即未病、气滞、血瘀、痰湿。
在未病阶段,人体尚未出现明显的症状,此时病机尚未形成。
当气滞阶段出现时,疾病开始显现出一些轻微的症状,如胸闷、胁痛等。
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瘀阶段会出现明显的疼痛和瘀滞症状。
最后,痰湿阶段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咳嗽、气急等症状。
四、病因与病机的关系病因与病机是密切相关的,病因是导致病机形成的原因,而病机则是病因作用下的体现。
病因与病机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因果关系。
只有了解了病因,才能深入了解病机,从而指导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五、中医治疗基于病因与病机中医治疗的基本思想是辨证施治,即根据病因与病机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施治要求医生全面了解病情,包括病因、病机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如年龄、体质等。
只有全面把握了病因与病机,才能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六、病因与病机的平衡状态中医认为,一个人的健康状态是病因与病机保持平衡的结果。
当病因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或者机体内部存在某些隐性的病机时,疾病就可能发生。
中医中的病因与病机分析
中医中的病因与病机分析中医学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其对疾病的病因与病机分析方法。
相较于西医学以病理学为核心,中医学注重疾病的整体性和个体化,通过综合考虑人体的内外环境及其对应的病因、病机,从而进行疾病的分析与治疗。
一、中医的病因理论中医学认为,疾病的产生与人体的内外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其中,内因主要指人体内部的各种因素,如情志、饮食、作息等;外因主要是指周围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如气候季节、病毒、细菌等。
中医学把这些病因划分为病邪。
情志方面,中医将七情六欲作为情志的主要表现形式。
七情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欲为饮食、居住、穿着、行乐、安逸、安眠。
中医认为,七情六欲的不平衡或过度刺激会导致脏腑失调,进而引发各种疾病的发生。
饮食方面,中医注重食疗的概念。
不同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对五脏六腑有着不同的影响。
中医认为,饮食不当、暴饮暴食、偏食偏好等因素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从而产生相应的疾病。
作息方面,中医强调合理的作息时间和规律。
不良的作息习惯,如夜晚熬夜、起居无常等,会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导致病理反应的发生。
二、中医的病机理论中医学通过病机理论来解释疾病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体对疾病的反应。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病因作用于人体,引起人体的生理、病理反应,形成病机。
根据病机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
中医将病机划分为三个层次:表里、寒热、虚实。
表里属于人体表面与深层的病机,表现为发热、恶寒、汗出或不出等,治疗方法主要以表里调和为主;寒热属于机体内外的病机,表现为寒性疾病如寒热征象或热性疾病如高热等,治疗方法主要以温经散寒或清热解毒为主;虚实属于机体阴阳虚实的病机,表现为虚症如气血不足或实症如痰湿内蕴,治疗方法主要以补益虚、祛除实为主。
三、病因与病机的关系中医学中的病因与病机密不可分,相互影响。
病机是作为病因作用于人体后,人体对疾病产生的反应。
它既是病因的结果,也可以作为病因影响人体的发展过程。
病因病机名词解释
病因病机名词解释
病因病机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解释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病因指的是导致疾病的原因,病机则是指疾病发展的机制。
病因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外因主要指外界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如气候变化、感染病毒、饮食不当等。
内因则指人体内部的因素,如情绪波动、体质差异、遗传等。
病因是疾病产生的基础,不同的病因会导致不同的疾病。
病机则是指疾病发展的过程和机制。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展过程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和脏腑功能紊乱所致。
病机包括病理变化、病理机制和病理规律等方面。
病理变化指的是疾病引起的生理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如炎症、肿瘤等。
病理机制则是指疾病产生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如湿热、气滞等。
病理规律则是指疾病发展的一系列规律性变化。
在中医诊断治疗中,病因病机的分析和判断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了解疾病的病因,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
通过了解疾病的病机,可以针对病理变化和机制进行调理治疗,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
此外,在现代医学中,病因病机的概念也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和应用。
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明确的病因和病机,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可以为疾病的防治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因此,病因病机的研究对于促进医学发展和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中医是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其治疗理念和方法与西医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医的理论中,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是核心概念,它们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病因病机的概念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于病因引起的病机变化所致。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可以包括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指人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失调、饮食不当、过度劳累等;外因则是指环境因素,如寒邪、暑邪等。
病机则是指疾病发展的基本过程和规律,包括病理变化的过程、临床表现的特点等。
二、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之一,它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诊、脉诊等,确定疾病的证候类型,再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相应的治疗。
辨证论治强调整体观察,强调个体化治疗,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的关系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是密切相关的。
病因病机的理论为辨证论治提供了科学依据,而辨证论治则是根据病因病机的理论来指导具体的治疗方案。
在中医中,辨证论治是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感冒这一常见病,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包括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不同类型,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
如果是风寒感冒,可以采用解表祛寒的方法,如使用辛温解表的药物;如果是风热感冒,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使用苦寒清热的药物。
四、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概念,我们来分析一个实际案例。
小明因感冒引起的咳嗽已经持续了几天。
他的主要症状有咳嗽、喉咙痛、鼻塞和流涕。
他的舌头上有一层白苔,脉搏偏快。
根据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原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病因:小明感冒的病因是风寒外袭;2. 病机:风寒邪气入侵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阻碍了肺脾的正常功能;3. 辨证:小明的证候类型属于风寒感冒,表现为咳嗽、喉咙痛等症状,舌苔白、脉搏偏快;4. 治疗:针对小明的病因病机和辨证结果,建议使用解表祛寒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服用柴胡疏肝散等中药。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6、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燥性属阳 燥易伤肺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火易生风动血
外感因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火易致肿疡
(二) 疠气
1、病理状态:邪气亢盛 1、病理状态: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一方,形成阴阳两虚。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气之出入障碍,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 3、临床表现:面色晃白,畏寒肢冷、喜静踡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舌淡脉迟(虚寒证)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3、影响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1、病理状态:邪气亢盛 虚实错杂 虚中夹实 实中夹虚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
虚实转化 由实转虚 由虚转实
(肝热-脾虚)(气虚-血瘀)
虚实真假 真实假虚 真虚假实
(气虚-气滞)(腑实-气虚)
(四)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
1 正胜邪退则病势向愈 2 邪胜正衰则病势恶化
正气
邪气
(五)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
正邪相持 正虚邪恋 邪去正未复
急性转为慢性 慢性病持久不愈
过饥 1 饮食不节 过饱
食无定时
2 饮食不洁 3 饮食偏嗜
(1)五味(2)寒热
(三)劳逸失度
1、过劳
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2、过逸
三、其他致病因素
外伤 烧烫伤 虫兽伤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一)痰饮
(二)瘀血
病因病机
病机
Pathogenesis
不同的病证有不同的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的概念
病因:破坏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 的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
病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 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病因和病机举例
病因和病机举例
病因和病机是中医中常用的概念,用于分析疾病的产生和发展机理。
以下是一些病因和病机的举例,但不包含与标题相同的文字。
1. 病因:不良饮食习惯
病机:过食油腻食物导致脾胃失和
解释:长期摄取过多油腻食物,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消化不良、胃痛、腹泻等症状。
2. 病因:感染病毒
病机:病毒入侵导致气血不和
解释:某种病毒进入人体后,会破坏气血的平衡,导致体温升高、头痛、咳嗽等感冒症状。
3. 病因:精神压力大
病机:情志失调导致气滞血瘀
解释:长期承受精神压力过大,会导致身体内部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身心疲劳、失眠、情绪低落等症状。
4. 病因:外伤或劳累过度
病机:气血阻滞导致疼痛不适
解释:受到外伤或过度劳累后,气血在相应部位阻滞,导致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
5. 病因:环境污染
病机:毒素积聚导致气机郁滞
解释:长期生活在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身体内毒素积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疲倦、皮肤过敏等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 泌 物 排 泄 面垢、眵多、小便混浊、大便溏泻 物秽浊不清 妇女带下多
症状粘滞
湿滞大肠:大便粘腻不爽
湿滞膀胱:小便涩滞不畅 病程缠绵性 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伤及人体 下部
下肢浮肿、淋浊、妇女带下、下肢
20
(五)燥邪
1、燥邪的概念 燥,为秋天的主气,秋季气候干燥,空
气中水分缺乏,自然界呈现一派肃杀景象。 大凡自然界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 称为燥邪。 2、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9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 1)、外感性 ? 2)、季节性 ? 3)、地域性 ? 4)、相兼性 ? 5)、转化性
10
风邪:自然界中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
动不居特性的外邪 寒邪: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邪
暑邪:夏至以后,立秋以前,自然界的火热之 邪
湿邪:自然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
特性的外邪 燥邪:自然界中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
3
第一节 病 因
一、何谓病因 病因就是引起疾病的原因。《医学源流论》
说:“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 谓之因。” 二、病因的内容
它包括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 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以及先天因素等。
4
三、病因的分类
病因的分类,历代医家提出了不同的分类 方法。
《内经》把复杂的病因分为阴阳两类。《素 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阳, 或生于阴”。
《金匮要略》把病因按其传变概括为三个途 径:“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 邪入脏腑,为内所困也;二者,四肢九窍, 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 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5
宋代陈无择把病因与发病途径结合起来,明 确提出了“三因学说”。 四、病因的相对性
1)、致病因素的致病与非致病具有相对性。 如六气(风、寒、暑、湿、燥、火),是自 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七情(喜、努、 忧、思、悲、恐、惊)及饮食劳逸等,正常 情况下是人体的正常情志反映和生理需要, 并不导致机体发病,只有在异常情况下才会 演变成为致病因素。
1、寒邪的概念 寒者,冷也。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
邪称为寒邪。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 (3)寒性收引 (4)寒性清澈
15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寒为阴邪 伤阳气
伤寒:恶寒、无汗
中寒:脘腹冷痛、呕吐腹泻伴
形寒怕冷、肢体不温
寒性凝滞 气血运行迟滞甚至寒痹的关节冷痛
凝结不通而痛 伤寒的头身疼痛
中寒的脘腹冷痛
寒性收引 腠理汗孔收缩 恶寒、无汗、发热
筋脉牵引拘急 四肢拘急、屈伸不利
16
(三)暑邪
1、暑邪的概念 暑为夏季的火热之邪,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暑邪只有外感而没有内生者。 2、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3)暑气挟湿
8
一、外感致病因素
外感致病因素是来源于自然界,多从人体肌表、 口鼻侵入机体而发病的病邪。包括六淫、疠气等。 (一)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 候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人体是无害的。但 六气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当气候变化异常, 超过了一定限度,或者是人体抗病能力下降,不能 适应气候变化,这时六气才成为致病因素,此时的 “六气”,便称为“六淫”。
6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7
2)、病理产物与病因具有相对性,如痰饮、淤 血等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产物,随着 疾病的发展,它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引起 新的病理改变而表现为另一类不同的病证。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说:“凡治病,先须 识因;不知病因,病源无目”。要辨清病因首 先应该了解病因的致病特点,因此,学习掌握 各种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十分重要的。
17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阳邪,炎热 实热证 高热、烦渴、面红、目赤、
脉洪大
升散
腠理开泄 多汗
伤津耗气 口渴多饮,舌红少津、气短
乏力
多夹湿 暑湿夹杂证四肢困倦、胸闷呕吐、大便
溏而不爽、舌苔黄腻 18
(四)湿邪
1、湿邪的概念 自然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
的外邪
火(热):自然界中具有火之炎热特性的外1邪1
(一)风邪 1、风邪的概念
自然界的风是一种无形的流动的气流,应 此,自然界中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 特性的外邪,成为风邪。
12
2、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 袭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 (3)风为百病之长 (4)风性主动
的外邪称为湿邪。 2、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2)湿性重浊 (3)湿性粘滞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19
性质 阴邪 重浊
粘滞 趋下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阻遏气机
湿阻胸膈:胸闷
损伤阳气
湿阻脾胃:脘痞腹胀、大便不爽 脾阳不振:腹泻水肿
周身困重
湿邪袭表:头重如裹、四肢倦怠 着痹:关节疼痛重着
病因病机
概述
? 病因: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和外界 环境之间,维持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相对动态 平衡状态,以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一 旦此平衡因某种原因遭到破坏,又不能自行 调节、及时恢复,机体就会发生疾病。总之, 凡是能破坏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 任何因素,均称之为病因。
2
?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病邪作用于人体,正邪相争,破坏了机体的 阴阳相对平衡,使其脏腑、经络、气血功能 紊乱,从而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的病 理变化。
13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轻扬开泄 病位在上 头痛、鼻塞、咽痒
病位在表 恶风、发热、汗出 善行数变病位游移不行定痹四肢关游节走疼不痛定,
症状变化多端风疹块时隐时现、起彼 主动 肢体异常运破动伤风的四肢抽搐、拘
弓反张 为百病之长多兼他邪致风病寒、风热、风湿、14风
(二)寒邪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燥易伤肺
21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伤津液各种干燥症状口干唇燥、鼻咽干
干燥皲裂、小便短
干涩
干结
易伤肺阴
干咳少痰、痰粘难
带血
22
பைடு நூலகம்
(六)火邪
1、火邪的概念
火为热之极,火与热常并称。热旺于夏季, 自然界中具有火之炎热特性的外邪称为热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