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病因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3a4515b5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e4.png)
54
心脏病因病机示意图
病因
禀赋薄弱病后失调 思虑劳心过度
心气不足—心阳虚 心血亏耗—心 蒙蔽心包
实证
气滞
血瘀
瘀血阻络
55
思考题
何谓病因、六淫、内伤七情? 风邪、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 七情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何谓病机、正气? 疾病的基本病机是什么? 气机失常包括哪五个部分?
56
42
(三)阴阳偏衰—阴虚
1、病理状态:精、血、津液等阴液亏耗,导致 阴不制阳,阳相对偏亢。
2、病机特点:阴虚,阴不制阳,阳相对偏盛。 3、临床表现: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心烦失眠、
舌红少苔、脉细数(虚热证)
43
(三)阴阳互损
1、病理状态: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 变发展影响到相对一方,形成阴阳两虚。
2、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明显 3、临床表现:壮热、汗出、面赤、舌红、脉数
(实热证);口渴、尿赤、便干(阳盛则热)
40
(二)阴阳偏胜—阴盛
1、病理状态: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 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
2、病机特点:阴盛而阳未虚或虚损不明显 3、临床表现:恶寒肢冷、畏寒、喜暖、脘腹
9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10
3、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 易耗气伤津 暑多挟湿
11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为阴邪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
易阻遏气机 易袭阴位
损伤阳气
12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燥性干涩 易伤津液 燥性属阳 燥易伤肺
内伤因素:内伤七情(喜、怒、 忧、思、悲、恐、惊);饮食 失宜;劳逸失度等
中医护理学病因病机课件
![中医护理学病因病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1407ac4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d7.png)
经络病机
经络是气血运行 的通道,气血运
行不畅会导致疾 1
病
经络病机的治疗 4
方法包括针灸、 推拿、拔罐等
经络不通会导致 疼痛、麻木、肿
2 胀等症状
3 经络不通的原因
包括外感风寒湿 邪、内伤七情、 饮食不节等
4
病中 机医 的护 护理 理学 原病 则因
04
整体观念要求护 理人员要注重患 者的个体差异, 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制定个性化 的护理方案。
辨证施护
01
辨证论治:根 据患者的症状、 体征、舌象、 脉象等,进行 辨证分析,制 定相应的护理
方案。
02
整体观念:注 重患者的整体 状况,包括生 理、心理、社 会等方面,进 行综合护理。
03
因人制宜:根 据患者的年龄、 性别、体质、 病情等,制定 个性化的护理
外感病因
风邪:风邪侵袭人 体,导致感冒、头 痛等病症
寒邪:寒邪侵袭人 体,导致感冒、咳 嗽等病症
暑邪:暑邪侵袭人 体,导致中暑、腹 泻等病症
湿邪:湿邪侵袭人 体,导致风湿、关 节疼痛等病症
燥邪:燥邪侵袭人 体,导致皮肤干燥、 口干舌燥等病症
火邪:火邪侵袭人 体,导致上火、口 舌生疮等病症
方案。
04
预防为主:注 重预防疾病的 发生和发展, 采取相应的护 理措施,提高 患者的生活质
量。
预防为主
01
预防为主:中 医护理学病因 病机的护理原 则强调预防为 主,治疗为辅
02
病因病机:中 医护理学病因 病机是指疾病 的发生、发展、 变化及其规律
03
护理原则:中 医护理学病因 病机的护理原 则包括预防为 主、治疗为辅、 整体护理、个 体化护理等
中医病因病机与现代医学发病学
![中医病因病机与现代医学发病学](https://img.taocdn.com/s3/m/71cfd69a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c0.png)
中医病因病机与现代医学发病学病因病机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它不仅是中医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中医和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区别。
虽然现代医学侧重于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而中医侧重于病因病机的整体观,但两者都旨在解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1. 病因中医病因包括外感因素和内伤因素。
外感因素主要指的是从外界通过感官进入人体的各种病因,例如风、寒、暑、湿、燥等。
内伤因素则是指人体内部的各种因素,包括情绪、饮食、生活习惯等。
现代医学则更注重病因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之间的联系。
2. 病机中医病机是指疾病在人体内部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禀赋和致病因素之间的关系密切。
病机包括病邪侵袭的路径、入侵的部位和病程的变化等。
现代医学则更关注疾病的微观和宏观的变化,例如细胞和器官的病理改变以及整个疾病的进展过程。
3. 发病学现代医学的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规律和统计学特征的学科。
它以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的方法来分析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来预防和控制疾病。
中医的发病学则更加注重个体差异、环境影响和致病因素之间的关系。
尽管中医病因病机与现代医学发病学有所差异,但两者都追求揭示疾病的本质和规律,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
现代医学的精准医学和个体化医疗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中医的经验和思想,并将其更好地融入到临床实践中。
根据我所了解的题目要求,本文采用了一种没有小节和小标题的排版方式,以保证整洁美观。
提供的内容对比了中医的病因病机和现代医学的发病学,从细节到总体观点都进行了阐述,以确保文章的流畅性和通顺性。
同时,本文忽略了无关的话题和网址链接,确保文章与题目描述的密切相关性。
总结起来,中医病因病机与现代医学发病学虽有差异,但都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通过两种医学的交流和融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本质和规律,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科学的方法。
这也是当前医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455351e9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87.png)
中医病因病机中医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重要分支,它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内外环境因素的平衡有关。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是中医疗法中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详细分析了疾病的起因和发展过程,并提供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
1. 基本概念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它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形成及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中医病因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外因主要指环境因素,如气候、地理位置等。
内因则包括体质、情志、饮食等个体因素。
中医病机则是对疾病发展的过程和机制的描述,包括寒热、表里、虚实等。
2. 分类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根据疾病的发展过程和具体表现将其分类为不同的类型。
最常见的分类包括表里虚实和寒热虚实等。
表里虚实是指疾病的病理过程同时影响了表面和内脏,如表证和里证;寒热虚实是指疾病的主要机制与寒热有关,如寒证和热证。
3. 应用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是中医疗法选择和用药的基础。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析疾病的病因和病机,然后选择相应的中医疗法进行治疗。
例如,如果患者体质虚弱,情志抑郁导致疾病发生,医生可能会针对患者的体质问题进行调理,并让患者保持愉快的情绪。
如果患者出现寒证症状,医生可能会采用温补的疗法来改善患者的病情。
4. 应用案例以下是几个具体的中医病因病机疗法应用案例。
4.1. 案例一:夏季中暑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易受中暑影响。
中医认为夏季中暑的病因是热邪侵袭而导致体温升高。
治疗上,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中药进行调理,同时建议患者保持室内通风,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4.2. 案例二:失眠失眠是现代人常见的健康问题,中医认为其病因大多与情志失调有关。
治疗上,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的作息时间,进行中药调理,以及采用针灸等疗法来改善失眠症状。
4.3. 案例三:腹泻腹泻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认为其病因多与饮食不当或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治疗上,可以采用健脾和胃的中药进行调理,同时建议患者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摄入过量刺激性的食物。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875d2700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20.png)
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和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病因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原因和机制。
根据中医的理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外因素失衡所致,而病机则是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过程。
一、病因理论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受到了内外因素的侵袭或损伤,导致了人体的防御系统发生异常。
这些内外因素可以是自然环境、生活习惯、饮食不当、情绪不稳等多种因素,被称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而这些因素与人体的相互作用会导致人体的防御系统失衡,从而出现了不同的疾病。
二、病机理论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这种变化被称为病机。
中医病机主要包括病位、病因、病机、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等几个方面。
1. 病位:病位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部位。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部位,疾病会对这些组织器官产生不同的影响。
2. 病因:病因是指疾病发生的原因。
疾病的病因可以是内因,也可以是外因,如饮食不当、情绪波动、生活习惯等。
3. 病机: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和规律。
中医认为,病机与人体的防御系统和气血运行有关,如气机不畅、气血失调等。
4. 病理变化:病理变化是指疾病发生后在人体组织、器官上所产生的病理改变。
例如炎症、结石、肿块等。
5.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是指疾病在病人身上所表现出的症状和体征。
三、中医治疗的病因病机思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调理人体的防御系统,恢复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中医治疗疾病时,首先要确定病因和病机,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有针灸、草药治疗、中药煎汤等。
中医通过针灸的手法调理经络、穴位,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气血平衡的目的。
中药治疗则是通过将草药煎煮成药汤或制成丸剂,以辅助调节人体的防御系统和气血运行。
在中医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
![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cb28e94e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55.png)
(七)劳逸太过
劳指劳累,逸指安逸。
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
逸包括长期既不劳动,也不运动,致使人体气 血不畅,脾胃功能减弱,《内经》所说“久 卧伤气”就是此意。
(八)外伤
枪弹伤、金刃伤、跌打损伤、持重努伤、烧 烫伤、冻伤、虫兽伤、食物中毒、药物中毒 等,这些因素不仅能引起外科病证,而且能 使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内科病症。
小肠与心互为表里;故心亦移热于小肠 。一旦小肠为病,其病理表现主要为浊清不 分,转输障碍,症见小便不利、大便泄泻, 临床上可分为虚寒、实热、气痛三证。
肝病的病机如下图示意:
化火上冲 情志所伤 肝气郁结
血行不畅 病因寒邪侵袭 寒滞肝脉
肾阴亏虚 肝失濡养
肝火上炎
肝阳妄动 血脉淤阻
经气失宣 肝阴不足
虚阳上扰
汤:散:丸:膏:丹:酒:注射液 (二)外治法
贴、涂 、敷、熨、熏、浸、洗、蒸、扑法 、填法、导法以上,就内科临床常用的内治 法和外治法作一简要介绍,正确使用、积极 推结、蓄血、痰滞、虫积等疾。
和法祛邪而扶正,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和解治法。
适用范围:此法运用范围很广,如少阳证、太阳少阳 及少阳阳明合病,肝胃不和,肝郁所致的月经不调,肝 木乘土的腹痛泄泻等。
温法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治法,作用回阳救逆,温中散寒 ,从而达到补益阳气而祛邪治病的目的。
温法适用于寒邡留滞或由热证转变为寒证的疾病。
阳虚
病因
劳倦过度 淫欲不节
肾阴亏虚
肾阳不足 肾虚水泛 肾阴不足
阴虚火旺
阴虚
肾脏疾病常见症状:水肿 淋证 癃闭 腰痛 咳喘 遗精
附:膀胱
膀胱既有化气行水功能,故病理变化主要 表现为气化无权,癃闭,小便不利、频数、 失禁等。
病因病机名词解释
![病因病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f100b69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e3.png)
病因病机名词解释
病因病机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解释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病因指的是导致疾病的原因,病机则是指疾病发展的机制。
病因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外因主要指外界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如气候变化、感染病毒、饮食不当等。
内因则指人体内部的因素,如情绪波动、体质差异、遗传等。
病因是疾病产生的基础,不同的病因会导致不同的疾病。
病机则是指疾病发展的过程和机制。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展过程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和脏腑功能紊乱所致。
病机包括病理变化、病理机制和病理规律等方面。
病理变化指的是疾病引起的生理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如炎症、肿瘤等。
病理机制则是指疾病产生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如湿热、气滞等。
病理规律则是指疾病发展的一系列规律性变化。
在中医诊断治疗中,病因病机的分析和判断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了解疾病的病因,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
通过了解疾病的病机,可以针对病理变化和机制进行调理治疗,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
此外,在现代医学中,病因病机的概念也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和应用。
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明确的病因和病机,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可以为疾病的防治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因此,病因病机的研究对于促进医学发展和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护理第三章病因病机课件
![中医护理第三章病因病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7a48abe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8b.png)
【小结】
不发病
正气不足
正胜邪退
(内因)
发病后向 阴阳偏盛 极
正不敌
愈
(邪气盛则实 阴阳格 邪) Nhomakorabea拒
正邪斗争
病
机
阴阳失调
阴阳亡 失
邪气侵袭 (外因)
邪胜正负 (发病)
阴阳偏衰 发展
发展
(精气夺则虚 阴阳互
)
损
气机失常:气滞、气逆、气陷、气闭、 气脱
阴阳离决
【思考题】
病因
六、瘀血 (三)致病特点 • 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 • 肿块:久之可触及,按之不移 • 出血:血色多呈紫暗,或挟有瘀块 • 青紫或瘀斑、瘀点:局部见 • 舌象: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曲张 • 脉象:多细涩、沉弦或结代
病因
七、外伤、虫兽伤 (一)外伤 • 外力损伤 • 烧烫伤 • 冻伤 (二)虫兽伤
病因
二、疠气 (二)致病特点 •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 发病急聚、病情危重 •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 传染方式、各有途径
病因
二、疠气 (三)发生与流行的条件 • 气候因素 • 环境和饮食因素 • 防治失时 • 社会因素
病因
三、七情 (一)概念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 志变化,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应,是机 体的精神状态。 (二)致病的特点 1.与精神刺激有关 2.直接伤及内脏 3.影响脏腑气机 4.情志波动,影响病情变化
病因
一、六淫 (六)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2.火易伤津耗气 3.火易生风动血 4.火易致肿疡 5.火易扰心神 • 附:内火证
病因
二、疠气 (一)疠气的含义 ➢ 疠气,即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基础教学课件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基础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fdd075a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15.png)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中医基础理论
2) 火热易扰心神
3) 火热之邪入于营血, 易影响心神。
4)
“诸躁狂越, 皆属于火。”
中医基础理论
3) 火热之邪易伤津耗气
(热盛→津亏→阴气虚) 气随津泄---津亏气耗
“壮火食气”
中医基础理论
4) 火热易生风动血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常见症状:
中医基础理论
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病无定位,游走不定
风痹-----也称“行痹” 数变----发病迅速,变化多端
风疹 《素问》: “风者,善行而数变”
中医基础理论
3)风性主动
4)
5) 动: 动摇不定之意。
6) 《素问》: “风胜则动”,
7)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湿痹
湿疹
中医基础理论
(5)燥邪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燥邪。 温燥 凉燥
中医基础理论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伤人最易伤人体的津液 ----津液亏虚
表现燥象:
中医基础理论
2) 燥易伤肺
3) 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最易伤肺
4)
-----肺燥咳嗽
5) 表现:
中医基础理论
气”、“戾气”、“毒气”、“乖戾 之气”等。
中医基础理论
疠气的传染途径: ①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 ②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
径传染而发病。 疠气所致疾病: 瘟疫病。
如痄腮(腮腺炎)、猩红热(烂喉丹痧)、疫毒 痢、白喉、天花、肠伤寒、霍乱、鼠疫,以及疫黄 (急性传染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爱滋病 (AIDS)、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等。
中医内科病因病机总结美篇
![中医内科病因病机总结美篇](https://img.taocdn.com/s3/m/a6bf3e54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82.png)
中医内科病因病机总结美篇中医内科病因病机总结:中医内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各种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以下是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总结。
1. 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总结:1.1 风寒病:风寒是一种外感疾病,主要病因是寒邪入侵人体。
病机表现为寒邪侵袭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起寒邪固着。
1.2 湿热病:湿热病是一种内生疾病,主要病因是湿邪入侵人体。
病机表现为湿邪蕴结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起湿邪固着。
1.3 气滞血瘀病:气滞血瘀病是一种气血运行不畅的疾病,主要病因是气滞和血瘀。
病机表现为气滞血瘀导致经络堵塞,气血运行不畅。
1.4 阳虚寒凝病:阳虚寒凝病是一种阳气不足导致寒邪固着的疾病。
病机表现为阳气不足,寒邪入侵经络,导致经络寒凝。
1.5 气血两虚病:气血两虚病是一种气血亏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疾病。
病机表现为气血不足,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2. 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方法:2.1 辨证施治:中医内科治疗以辨证施治为基本方法。
根据疾病病因病机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清热解毒、燥湿化痰、活血化瘀等。
2.2 药物治疗:中医内科治疗主要采用中药治疗。
中草药具有广泛的药效和疗效,可以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3 饮食调理:中医内科治疗鼓励适当的饮食调理。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食物选择,可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促进身体的康复。
2.4 针灸疗法:中医内科治疗可以采用针灸疗法。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经络和气血的流动,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2.5 推拿按摩:中医内科治疗也可以采用推拿按摩。
通过按摩和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可以调节气血的流动,促进身体的恢复。
总之,中医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与治疗方法密切相关。
通过辨证施治、药物治疗、饮食调理、针灸疗法和推拿按摩等多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达到调理和康复的目的。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0b4e86217c1cfad6185fa778.png)
(4) 暑多夹湿
❖ 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正当夏秋之交,为一年 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故长夏多湿病。此外,居住 潮湿、淋雨涉水等均可成为湿邪致病的途径,所 以四季均有湿病的发生。
❖ (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 (二)虫兽外伤
❖ (三)医源因素与先天因素
病机
❖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 局的机理。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 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 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 本规律,即病机学说。基本病机,包括邪正 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调及津液代谢失常 的方面,为病机学说的最高层次。
❖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 (2)风性善行而数变
❖ (3)风性主动
❖ (4)风为百病之长
❖ 【附】内风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尤其是肝的功能 失调,阳热亢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 导致风气内动,常称为“肝风内动”。主要表现 为头目眩晕、四肢麻木、抽搐、震颤等。
❖ 寒就是寒冷,冬季的主气。在气温较低的冬季, 人体不注意防寒保暖,易感寒邪。其他季节,如 淋雨涉水、汗出当风、贪凉露宿,或过饮寒凉之 物,也可感受寒邪。
疠气
❖ 疠气的致病特点 ❖ (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 (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 (3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二、内伤病因
❖ (一)七情 ❖ 七情是指人的喜(心)、怒(肝)、忧(肺)、思
(脾)、悲、恐(肾)、惊七种情志变化。若七情 太过或不及,则会伤及脏腑,发而为病。致病特点 为(1 )直接伤及脏腑(2 )影响脏腑气机“怒则 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 结”。(3)影响病势变化 ❖ (二)饮食 ❖ 饮食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条件。但是,饮 食失宜则又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饮食失宜 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沽和饮食偏嗜三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35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35页](https://img.taocdn.com/s3/m/47a09107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17.png)
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必须通过机 体内部阴阳失调才能形成疾病。因此阴阳失 调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依据
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九点 十六分。
二、阴阳失调
2、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
疾病过程中,寒热属性随病体阴阳消长 盛衰变化而变化。
阴阴阳阳偏偏衰胜::阴阴或或阳阳单单方方面面的的量量绝绝对对低超于过正正常 水常平限,度所(引胜起出寒)热,虚从损而的引反起映寒的热一壅种盛病反理映概括 。的阴一虚种则病热理、概阳括虚。则阴寒胜。则寒、阳胜则热。
3.火易心肝生火火风上上炎炎动— —血口 目舌 赤生 肿疮 痛 、颈4生项.火强风易直:、耗热角灼气弓肝反伤经张,津筋。脉失养,四肢抽搐、两目上视
动血:热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病症5.火易致肿疡源自热入血分,遏阻营血:化腐成脓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九点 十六分。
温、热、火
1、程度来分:渐进、渐强。 2、病气来分:温、热属外淫。
风为外邪致病先导,其它病邪常依附其致病、
风湿痹痛、风火牙痛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九点 十六分。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二:暑邪Summer-Heat
暑病发生在夏至之后,立秋之前,暑无内生。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 病多见高热、面红目赤、大汗、脉洪数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口渴多饮、气短乏力,气随津脱则昏迷
火则内生。
3、以正气而言:火是人体正气之一,
藏于脏腑,具有温煦、生化功能。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九点 十六分。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四:燥邪
Dryness
温燥(初秋,燥与热结)
凉燥(深秋,寒与燥结)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中医病因病机》课件
![《中医病因病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b5fbd4b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df.png)
阴阳失调
定义:指人体内 阴阳平衡关系失 调
表现:阳虚、阴 虚、阴阳两虚等
原因:饮食不节、 情志内伤、久病 失治等
治疗方法:调理 阴阳平衡,恢复 身体健康
气血津液失常
气虚:气不足,脏 腑功能减退
血虚:血液亏虚, 脏腑经络失养
津液亏虚:体内缺 乏津液,导致口渴 、便秘等症状
气血两虚:气虚和 血虚同时存在,影 响脏腑功能
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喜、怒、忧、 思、悲、恐、惊七种情志 致病因素
饮食不节:饮食不当或过 食生冷导致脾胃损伤
劳逸失度:过度劳累或过 度安逸导致气血不畅
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等 病理产物导致的疾病
其他因素:外伤、虫兽伤 等其他致病因素
内伤七情
七情概念:喜、怒、 忧、思、悲、恐、 惊
七情与脏腑的关系: 心、肝、脾、肺、 肾
总结与展望
《中医病因病机》课程总结
课程内容回顾:简要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病因病机的基本概念、分类、诊断方法等。 重点知识点总结:对课程中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各种病因病机的特点、治疗方法等。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中医病因病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课程评价与展望:对课程进行评价,包括优点、不足之处等,并提出对未来课程的展望和建议。
七情致病特点:直 接伤及内脏,影响 气机,导致气血失 调
七情的治疗原则: 调理脏腑气机,调 理气血
饮食不节 劳逸过度 情志内伤 外邪侵袭
不内外因
中医病机
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的概念:邪气与正气的盛衰变化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 邪正盛衰与疾病性质:邪气亢盛则病情严重,正气不足则病情缠绵 邪正盛衰与病情变化:邪气消长与病情轻重、病位深浅的转化密切相关 邪正盛衰的调节方法:通过调理人体正气与邪气的关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风
• 风是春天的主气。 • 风邪为病,春季多见,是六淫中
最主要的致病因素。
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伤阳位。 • 风邪具有轻扬、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
–风性开泄是指风邪侵犯人体易使腠理疏泄开 张。
–易伤阳位是指风邪伤人易犯人体上部头面和 肌表。
• 生风动血 • 灼伤脉络 • 火热入于血分
– 聚于局部,营血阻遏,可化腐成脓。
二、疫 疠
疫疠,又称温疫、疫气、疠气、异 气、疫毒,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致病因 素,故名疫气。
• 疫疠非单纯一种,疫气不同,所致疾病也多种 多样,病状一般较为剧烈。
• 不同疫邪,专袭人特定的脏腑、经络,专发为 某病,常多人发病,相互染易,甚至引起瘟疫 流行。
病因病机学说以阴阳、五行、精气
学说为指导,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理 论为基础,探讨致病因素的特性与致病 特点,阐明疾病发展的病理变化与物质 基础,以及病机间的彼此联系,从而揭 示疾病的发生、形成、演变、转归的机 制所在,为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
• 病因,指引起疾病的原因。
• 病因学说主要研究的是病因的性质与致 病特点。
• 寒性凝滞,主痛
– 寒邪束表,则头痛身痛。 – 寒伤中阳,则脘腹冷痛。 – 寒邪阻滞经络,则肢体
关节冷痛。
• 寒性收引
– 寒邪侵袭人体,易使气机收敛,筋脉肌腠收缩 挛急。
– 寒侵肌表,可使腠理毛窍闭塞,证见恶寒、无 汗、粟粒。
– 寒客经络关节,可见经脉拘急,肢体屈伸不利。
(三)暑
暑是夏天的主气,有明显的季节性。
– 气候异常或人体正气不足而发生了因 风、寒、暑、湿、燥、火而引发的外 感疾病时,六气就被称为“六淫”。
六淫致病的特征
• 具有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而入。 • 具有季节性,常因季节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
点。 • 具有区域性,常与居住地区或环境有关。 • 具有独立性与相兼性,既可一种单独侵袭人体,
又可两种以上相兼侵犯人体致病。
– 除见发热、烦渴等暑热症 状外,常同时伴有头身困 重,胸脘痞闷,恶心呕吐, 大便溏泻不爽等湿阻症状。
(四)湿
• 湿是长夏主气。 • 长夏正当夏秋之交,湿气最盛,故多湿病。 • 外湿伤人,除与季节有关之外,还与工作、生
活环境有关。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 湿性重浊
– 重,是沉重、重着之意。 – 浊,即秽浊不清。 • 湿邪致病,有肢体沉重,分泌物秽浊不清的特 点。
– 风邪致病往往表现出动摇不定 的症状。
– 临床所见的眩晕、震颤、惊风、 抽搐等,每与风邪相关。
• 风为百病之长
– 风邪致病极为广泛,六淫之中的 寒、暑、燥、湿、火又多依附于风 邪而侵入人体,故称风为百病之长。
(二)寒
寒为冬天的主气。 寒邪为病,以冬季多见。
寒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 若寒邪伤表,卫阳郁遏,则发热恶寒, 头身疼痛。 – 若寒邪直中脏腑,中阳受损,则脘腹 冷痛,四肢不温。
• 疫疠的传染方式各异,有从呼吸感染,有从饮 食而入,有从肌表而受,其发生与流行,往往 与自然界气候的特殊变化和环境卫生条件有关。
三、七 情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 恐、二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 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绪反映。
• 突然、剧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超过了人体 生理所能调节的范围,引起气机紊乱,脏腑 阴阳气血失调,便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 七情致病直接影响内脏,故属内伤病因。
• 七情致病有直接选择性伤及五脏和影响气机 的特点。
• 七情致病损伤五脏。不同的情志变化,对人 体内脏有不同的影响。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怒伤肝”, “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 “恐伤肾”。
• 阐明了情志因素所伤脏腑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六)火
• 火为热之极,二者程度不同,性质则一,故火 与热常并称。
• 风、寒、湿、燥等邪均能在其病理过程中化热 成火。
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 火性炎上
– 证候特点 • 出现高热,面赤,烦渴,脉洪数等症。 • 火热之邪上炎而扰动神明,出现狂躁妄动,神昏 谵语等临床表现。
• 消灼津液
– 出现烦渴引饮,舌干少津,小便短赤等症。
(五)燥
• 燥是秋天的主气,故又称秋燥。
• 燥邪致病 – 初秋尚热,挟有火之余气,多为温燥 – 深秋已凉,近于冬寒之凉气,多为凉燥。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 燥易伤津
– 症见口唇皱裂,舌红少津,干咳少痰等。 • 燥而偏热,称为“温燥”。 • 燥而偏寒,则为“凉燥”。
• 燥易伤肺
– 症见鼻燥咽干 千咳无痰,大便于惧等。
–故风邪致病多见头痛、项背痛、汗出恶风等 临床表现。
• 风善行而数变
– 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其病位游移,行无定处。
– 数变是指风邪有致病迅速和病情变化无常 的特点。
– 若痹病中之“风痹”,即以游走性关节疼 痛为临床特征。
– 风疹起病急骤,旋即波及他处,此起彼落, 发无定处,即为风邪数变特点的体现。
• 风性主动
• 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除了解可能作为 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外,更主要的是以 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对症状、体征的 分析来推求病因。
一、六 淫
“淫”,有太过、浸淫之意,可 引申为不正常、异常。
•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 致病因素。
– 风、寒、暑、湿、燥、火(热)本来是 指自然界的六种气候,简称“六气”。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 暑邪为病,可出现身热、面赤、烦渴、汗多 等火热炎盛之象。
• 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 暑邪伤人,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 则易伤津液。
– 大量汗出的同时,往往气随津脱而致气虚, 可见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晕倒,冷汗肢凉, 不省人事,称为“即粘腻。 – 滞,即停滞。 – 体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症状,如舌苔垢腻,大便粘滞不 爽,小便滞涩不畅等。
• 二是病程,即湿邪不易速去,病程较 长,迁延难愈。
•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
– 常见胸闷脘痞,小便短赤,大便不爽等。湿 邪阻遏脾阳,则脾失健运。
– 水湿泛于肌肤,则为水肿。 – 脾不升清,水湿渗于肠间则为泻泄。 – 湿邪流注经脉,经络阻滞,则肢节疼痛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