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隙失效及其几何参数
汽车理论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汽车的动力性1汽车动力性:指汽车在良好路面上直线行驶时由汽车受到的纵向外力决定的、所能达到的平均行驶速度。
2汽车动力性主要由三方面指标来评定:1)汽车的最高车速µamax:是指在水平良好的路面(混凝土或沥青)上汽车能达到的最高行驶车速2)汽车的加速时间t:表示汽车的加速能力。
常用原地起步加速时间与超车加速时间来表明汽车的加速能力原地起步加速时间指汽车由Ⅰ挡或Ⅱ挡起步,并以最大的加速强度(包括选择恰当的换挡时机)逐步换至最高挡后到某一预定的距离或车速所需的时间。
超车加速时间指用最高档或次高挡由某一较低车速权利加速至某一高速所需的时间3)汽车的最大爬坡度ⅰmax:是指Ⅰ挡最大爬坡度。
汽车的上坡能力实用满载(或某一载质量)时汽车在良好路面上的最大爬坡度ⅰmax表示的。
3汽车的驱动力:地面对驱动轮的反作用力Ft(方向与Fo相反)即是驱动汽车的外力,此外力称为汽车的驱动力。
4汽车驱动力公式Ft=5汽车驱动力图6汽车的行驶阻力的分类1)滚动阻力Ff2)空气阻力Fw(汽车直线行驶时受到的空气作用力在行驶方向上的分力)空气阻力分为压力阻力与摩擦阻力两部分压力阻力又分为四部分:形状阻力、干扰阻力、内循环阻力、诱导阻力3)坡度阻力Fi(汽车重力沿坡道的分力表现为汽车的坡度阻力)道路阻力:由于坡度阻力和滚动阻力均属于与道路有关的阻力,而且均与汽车重力成正比,故可以把这两种阻力合在一起称作道路阻力4)加速阻力Fj(汽车加速行驶时,需要克服其质量加速运动时的惯性力)7汽车行驶方程式Ft=Ff+Fw+Fi+Fj (N)Ff=Wf f-滚动阻力系数 W-车轮负荷Fw=C D Au a²/21.15 C D-空气阻力系数A-迎风面积m²u a-汽车行驶速度km/hFi=Gsinα G-汽车重力Fj=δm d u/d t δ-汽车旋转质量换算系数 m-汽车质量kg d u/d t 行驶加速度m/s²第二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1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在保证动力性的条件下,汽车以尽量少的油消耗量经济行驶的能力2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常用一定运行工况下汽车行驶百公里的燃油消耗量或一定燃油量能使汽车行驶的里程来衡量。
汽车理论第七章汽车的通过性

汽车理论第七章汽车的通过性摘 要汽车的通过性(越野性)是指汽车能以足够高的平均车速通过各种不良道路、无路地带和 克服各种障碍的能力。
本章对学习汽车的通过性意义进行概括性论述,讨论汽车的地面通过性、汽车的几何通过性的相关参数、分析汽车越过台阶、壕沟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种因素对汽车通过性的阻碍,最后通过一些实例运算来说明以上所述理论内容的具体应用。
引 言汽车是一种常用的、高效率的交通运输工具,不同用途的汽车对通过性的要求也不同,用户应依照自己特定的用途选择具有合适通过性的汽车。
高级轿车和公共汽车要紧在都市行驶,由于路面条件甚好,因此对汽车通过性的要求不突出。
农林区、矿区、建设工地等使用的车辆和军用车辆,经常行驶在坏路和无路地面上。
因此,要求这些汽车应具有良好的通过性。
汽车的通过性要紧决定于汽车的驱动力、附着力等牵引参数和几何参数,也与汽车的平顺性、机动性、视野等性能紧密相关。
本章第一从地面通过性的评判指标和土壤的可通过性两方面分析汽车的地面通过性,然后具体介绍了汽车的几何通过性参数和汽车越过台阶、壕沟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从汽车结构、车轮和驾驶技术三个方面讨论了阻碍汽车通过性的因素。
最后介绍了测定和比较汽车的通过性能的试验。
第一节 汽车的地面通过性汽车的地面通过性是指汽车在松软地面上的行驶能力。
一、地面通过性的评判指标汽车在松软地面上能否行驶取决于汽车行驶的驱动与附着条件,但满足该条件只是说明 能否正常行驶,还不能说明能力的大小。
评判汽车行驶能力的大小,通常用牵引性系数等 指标。
牵引力T F 对汽车总重力之比称为牵引性系数。
牵引性系数Ⅱ用下式表示:Ⅱ=GF T =G F F r q 式中 r F 为在松软土壤上行驶时的土壤阻力。
牵引性系数Ⅱ反映了汽车加速、爬坡、克服道路不平的阻力和牵引挂车或武器装备的能 力。
牵引性系数越大,通过性越好。
二、土壤的可通过性土壤的可通过性是土壤支承车辆通过的能力。
美国学者贝克(Bekker)通过大量研究后建 议,用在均布压力g 作用下每单位承载面积的土壤所能产生的净推力τ来衡量,即⎰-+=z qd Lqtg C 1)(φτ (7—1) 式中 C ——土壤内聚力系数; φ——土壤的内摩擦角,tg φ为内摩擦系数;q ——土壤单位面积压力;L ——接触面积长度;z ——下陷量(或称变形量)。
汽车理论总结

37最小离地间隙h,是指汽车满载静止时支承平面与汽车上的中间区域最低点之间的距离,它表征汽车无碰撞地越过1石块、树桩等障碍物的能力,h越大引起失效的可能性越小,汽车的通过性越好。
养与调整,合理利用滑行等。
15按等比级数分配传动比的优点主要在于:一发动机工作范围都相同,驾驶员在起步和加速时操作方便,二,各档工作所对应的发动机功率都较大,有利于提高汽车动力性,三便于和副变速器结合,构成更多档位的变速器。
16发动机功率,最小传动比,汽车比功率,最大传动比的公式。
17汽车的制动性的评价指标:有制动效能<是指汽车迅速降低车速直至停车的能力,它是制动性能最基本的评价指标>,制动效能的恒定性(指的是抗热衰退性能),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
32,汽车的稳态转向特性的3种类型,不足转向,中性转向和过多转向,只有具有适度不足转向的汽车,才具有良好的操纵稳定性。142页。
33汽车的行驶平顺性,是指汽车保持在正常车速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和冲击环境对乘员舒适性的影响在一定的界限之内,对于载货汽车还包括保持货物完好的能力。平顺性研究的目的是有效控制汽车振动系统的动态特性。
1汽车的中性转向点:是指使汽车前、后轮产生同一侧偏角的侧向力作用点。
2间隙实效:由于汽车与越野地面间的间隙不足而被地面托住,无法通过的情况称为间隙失效。
3汽车的转向灵敏度:稳态的横摆角速度与前轮转角之比
4常用原地起步加速时间与超车加速时间来表明汽车的加速能力。原地起步加速时间指汽车由Ⅰ挡或Ⅱ挡起步,并以最大的加速强度逐步换至高档后,到某一预定的距离或车速所需的时间。超车加速能力:采用较多的是用高档或次高档由某一中等车速(30km/h或40km/h)全力加速行驶至某一高速所需的时间。
汽车理论第五版习题集附答案

汽车理论第五版习题集一、填空题1. 汽车动力性评价指标是: 汽车的最高时速 ﹑ 汽车的加速时间 与 汽车的最大爬坡速度 。
2. 传动系功率损失可分为 机械损失 与 液力损失 两大类。
3. 汽车的行驶阻力主要有 滚动阻力 、 空气阻力 、 坡度阻力 与 加速阻力 _。
4. 汽车的空气阻力分为 压力阻力 与 摩擦阻力 两种。
5. 汽车所受的压力阻力分为 形状阻力 ﹑ 干扰阻力 ﹑ 内循环阻力 与 诱导阻力 。
6. 轿车以较高速度匀速行驶时,其行驶阻力主要是由_ 空气阻力 _引起,而_ 滚动阻力 相对来说较小。
7. 常用 原地起步加速时间 加速时间与 超车加速时间 加速时间来说明汽车的加速能力。
8. 车轮半径可分为 自由半径 、 静力半径 与 滚动半径 。
9. 汽车的最大爬坡度是指 I 档的最大爬坡度。
10.汽车的行驶方程式是_ j i w f t F F F F F +++= 。
11.汽车旋转质量换算系数δ主要及 飞轮的转动惯量 、__ 车轮的转动惯量 以及传动系统的转动比有关。
12.汽车的质量分为平移质量与 旋转 质量两局部。
13.汽车重力沿坡道的分力成为 汽车坡度阻力 _。
14.汽车轮静止时,车轮中心至轮胎及道路接触面之间的距离称为静力半径。
15.车轮处于无载时的半径称为自由半径。
16.汽车加速行驶时,需要克制本身质量加速运动的惯性力,该力称为加速阻力。
17.坡度阻力及滚动阻力均及道路有关,故把两种阻力与在一起称为道路阻力。
18.地面对轮胎切向反作用力的极限值称为附着力。
19.发动机功率克制常见阻力功率后的剩余功率称为汽车的后备功率。
20.汽车后备功率越大,汽车的动力性越好。
21.汽车在水平道路上等速行驶时须克制来自地面的__ 滚动_阻力与来自空气的_ 空气_阻力。
22.汽车的行驶阻力中,滚动阻力与空气阻力是在任何行驶条件下都存在的。
_ 坡度阻力与__加速阻力仅在一定行驶条件下存在。
23.汽车直线行驶时受到的空气作用力在行驶方向上的分力称为空气阻力。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理想气体:所谓理想气体,就是分子本身不占有体积,分子间又没有吸引力的气体。
理想气体仅是一种理想模型。
在发动机热力分析中,常把空气、燃气等都近似地看做理想气体,因为其分子间引力和分子本身的体积就可忽略不计。
2.发动机特性:发动机平均有效压力pe、有效扭矩Te、有效功率Pe、有效燃料消耗率ge、每小时耗油量G T等性能指标随运转工况而变化的关系称为发动机特性。
3.转速特性(汽油机):节气门开度保持不变,发动机性能指标Pe、Te、ge等随发动机转速n变化的关系叫做发动机的转速特性。
4.有效功率:有效功率Pe(kw),是发动机从曲轴输出的净功率。
5.汽车的动力性:汽车动力性的主要指标是汽车最高行驶速度。
最大爬坡度和加速能力。
6.汽车的通过性:它是指汽车在一定的装载质量下能以足够的的平均速度通过坏路面或无路地带及克服各种障碍物的能力。
7.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它是指汽车抵抗路面不平度所引起的冲击和振动的能力。
8.I线、β线:习惯上把任何路面上均能满足前后轮自动抱死的前后轮制动力分配关系曲线成为理想的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简称I曲线。
大多数两轴汽车的前、后轮制动器动力之比为一固定常值。
常用前制动器制动力与汽车总制动力制动力之比来表明分配的比例,称为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系数,并用符号β表示。
9.驻波现象:驻波现象是引起爆胎的实质原因胎面发生的弹性形变来不及恢复的现象称为驻波,高速行驶时驻波现象对胎体结构的破坏是致命的,胎压不足易出现驻波现象10.最小转弯半径:最小转弯半径是指当转向盘转到极限位置,汽车以最低稳定车速转向行驶时,外侧转向轮的中心平面在支承平面上滚过的轨迹圆半径。
11.内轮差:内轮差(Difference of Radius Between Inner Wheels)是车辆转弯时内前轮转弯半径与内后轮转弯半径之差。
12.制动跑偏:制动时汽车自动向左或向右偏驶称为“制动跑偏”。
13.制动侧滑:制动时汽车的某一轴或两轴发生横向移动。
武汉理工汽车理论基础真题及部分答案(2002-2012)

武汉理工汽车理论基础真题及部分答案(2002-2012)武汉理工200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汽车理论一、解释下列术语1.传动系的最小传动比:2.汽车的制动效率:3.汽车的静态储备系数:二、填空题1.汽车行驶时,总存在的行驶阻力有和。
2.汽车顶起失效与通过性几何参数和有关。
3.汽车的动力因数是和的比值。
4.汽车制动器的作用时间是和之和。
5.对于垂直振动来说,人最敏感的频率范围为对于水平振动来说,人最敏感的频率范围为。
三、选择题1.某轿车的空气阻力系数为()A.0.10B.0.30C.0.60D.0.802.东风EQ1092汽车的跨沟能力主要取决于()A.后轮B.前轮C.后轮或前轮D.后轮和前轮3.某轿车的比功率大小取决于()A.加速能力B.最高车速C.汽车总质量D.最大爬坡能力4.当汽车由低档换入高档行驶时,汽车能够产生的动力因数()A.减少B.增加C.没有变化D.减少或增加5.当汽车车身振动时,如果车身固有频率增大,则()A.车身振动加速度增大B.车身振动加速度减小C.悬架动挠度增大D.悬架动挠度减小四、判断改错题1.汽车制动器制动力总是等于地面制动力。
()2.汽车行驶时,发动机发出的功率始终等于滚动阻力,坡道阻力,空气阻力,加速阻力四项阻力所消耗的功率之和。
()3.滑动阻力系数出现在滑动率为15%~20%时。
()4.对于单横臂独立悬架,在小侧向加速度时,如汽车右转弯行驶,则车轮向右倾斜。
()5.对于车身-车轮振动系统,车身固有频率小于低的主频率。
()五、请说明确定汽车变速器头挡传动比的方法?六、请用简图并简述利用汽车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来分析某四档变速器汽车动力性的方法?七、请利用发动机负荷特性图和汽车频率平衡图,来分析说明使用因数对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影响。
八、某汽车的前轴轴载质量为满载总质量的46%,轴距为2.6m,质心高度为0.9m,该车制动力分配系数为0.6.请问:1)该车的同步附着系数为多少?2)当该车在附着系数为0.8的道路上高速行驶时,如进行紧急制动,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请从受力情况分析说明汽车发生此现象的道路?九、在分析车身振动时,如将车身简化为单质量系统模型,设车身质量为m,弹簧刚度为k,减震器阻尼系数为c,车身的垂直位移为z ,输入的路面不平度函数为q,路面空间频率为n,路面空间频率功率谱密度为Gq(n),汽车速度为72km/h,请问车身垂直振动加速度的功率谱密度为多少?十、某轿车的总质量为1820kg,汽车前轴轴载质量为汽车总质量的53%,轴距为3.10m,一个前轮侧偏刚度为31310N/rad,一个后轮侧偏刚度为55095N/rad,该车以36km/h的车速进行稳态圆周行驶时,其转向半径为20m。
间隙失效的障碍条件

2L2D cos cos2 2
4L4
D Dr 4L2 sin 2 D21 cos 2
4L2
sin
2
D2
1
cos
2
4L2 sin 2 D21 cos 2
D Dr cos0 L
hm 0.5D Dr
D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Dr
2
L2
➢可以求出在顶起失效的
情况下,汽车中部地隙 hm与
轴距L、车轮直径D及角β之
间的关系。
5
第五节 间隙失效的障碍条件
二、触头失效的障碍条件
发生触头失效的条件是
2
sin
D
1
Lf
其中
sin
h L
D 2L
1
cos cos
1
2 1
2
6
第五节 间隙失效的障碍条件
本节内容结束
下一节
7
轮直径;Dr为地隙直径。
D Dr cos0 L
顶起条件为
hm 0.5D Dr
D
Dr
2
L2
4
第五节 间隙失效的障碍条件
β0为障碍的上升平面与下降平面的夹角, 0 180 0 90
cos sin 0 tan 2L / D cos0 sin
2L2D cos cos2
第七章 汽车的通过性
第五节 间隙失效的障碍条件
➢本节将介绍顶起失效和触头失效两种间 隙失效情况下的障碍条件。
返回目录
1
第七章 汽车的通过性
一、顶起失效的障碍条件
汽车通过由两个 相交平面形成的凸 起障碍时,障碍顶 点A的轨迹为直径 等于Dr的圆,Dr称 为地隙直径。
2
军用汽车理论-课件 DEC_07_ 越障行使性能_02间隙失效的障碍条件

hm 0.5D Dr sin 0 0.5D 0.5Dr 即: hm 0.5D Dr 1 sin 0
有几何关系: D Dr cos0 L
图7-4 汽车顶起失效的几何关系
代入可得:
hm 0.5D Dr
D
Dr
2
L2
§7.2 间隙失效的障碍条件
4L2
sin
2
D2
1
cos
2
2
4L2
sin 2
4L4 D2
1
cos
2
§7.2 间隙失效的障碍条件
2.触头失效的障碍条件
触头失效的障碍条件为:
2
D
sin1
Lf
可由几何关系可以求得
sin
h L
D 2L
1
cos cos
1
2
1
2
确定 ,就可以求得不发生触头现象Lf
的极限值。
0 为障碍的上升平面与下降平面的夹角,
有
0 180
0 90 0
则
cos sin 0 tan 2L / D cos0 sin
与前式联立可得:
图7-5 地隙直径的几何关系
D
Dr
2L2D cos cos2
4L2 sin2 D2 1 cos 2
2L2D cos cos2
图7-4 触头失效几何条件
§7.2 间隙失效的障碍条件
本节内容结束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车轮的力学特性 第三章 驱动与牵引性能 第四章 全轮驱动汽车传动系统参数的选择 第五章 操纵稳定性 第六章 不平硬地面上行驶的平顺性 第七章 越障行使性能 第八章 软地面行驶性能 第九章 与机动性有关的其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