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商事仲裁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商业中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
商业中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商业领域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法律风险,这些风险可能对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声誉受损甚至破产等严重后果。
因此,商业主体在开展经营活动之前,必须对法律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范和规避。
本文将就商业中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进行探讨。
一、合同风险在商业交易过程中,合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规定了各方权利和义务。
然而,合同风险是商业中最常见的法律风险之一。
一旦合同的约定未能得到履行或存在纠纷,将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为降低合同风险,企业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范:1. 编写精确明确的合同条款。
合同应该明确约定各方的权利与义务,避免模糊和含糊不清的表述,以免引发争议。
2. 定期审查合同。
企业应该定期对已签订的合同进行审查,确保各项约定得以履行,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潜在的问题和纠纷。
3. 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
企业应该建立并执行合同管理制度,规范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和终止等各个环节,确保合同风险的控制。
二、知识产权风险在现代商业社会中,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版权等各种表现形式,是企业核心价值的体现。
然而,知识产权风险是商业中另一个重要的法律风险。
针对知识产权风险,企业可以采取以下防范措施:1.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企业应合理选择适用的知识产权保护手段,例如注册商标、专利和版权等,以确保自身的创新和独立性受到法律保护。
2. 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包括审查、监测和维权等环节,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知识产权侵权问题。
3. 强化内部员工的意识教育。
企业应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防止知识产权泄露和盗用。
三、劳动法律风险劳动力是商业活动中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但同时也带来了劳动法律风险。
劳动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劳动合同、工资保障、劳动保险等方面。
为了消除劳动法律风险,企业应注意以下几点:1. 合法合规建立劳动关系。
探索商业法律风险如何避免和应对商业法律纠纷
探索商业法律风险如何避免和应对商业法律纠纷在商业领域,法律风险是一项重要的考量因素。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商业法律纠纷,这些纠纷不仅会导致企业经济损失,还有可能损害企业的声誉。
为了避免和应对商业法律纠纷,企业需要探索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与策略。
本文将从预防措施、合同管理以及法律咨询等方面,对商业法律风险进行探讨。
一、预防措施1.合规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风控机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确保企业经营合法合规。
这包括制定相关政策、规章制度以及组织培训等。
2.风险评估:企业应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识别潜在的法律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风险评估可以从市场、经营、合同和劳动等各个方面进行考量。
3.专业法律团队:企业应聘请专业的法律团队进行法律咨询和协助,以便及时掌握法律变化和法律风险。
法律团队可以为企业提供法律建议、合规培训等服务。
二、合同管理1.合同法律风险防范: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应注意合同条款的完备性和合规性。
合同内容需明确具体,避免模糊条款和漏洞。
同时,对于特定行业或项目,可以委托专业律师进行合同审查和修改。
2.合同实施和履约管理:企业在合同实施和履约过程中,应做好合同执行的记录和监督。
合同的各方应共同履行义务,严格遵守合同约定,减少出现纠纷的可能性。
3.风险应对和纠纷解决:当合同纠纷发生时,企业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这包括与对方进行协商、调解以及争议解决方式的选择等。
必要时,可以进行诉讼程序,但需要谨慎评估利弊和风险。
三、法律咨询与支持1.法律咨询:企业在遇到法律问题或面临法律风险时,可以寻求专业法律咨询机构的支持。
法律咨询机构将会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企业理清法律关系,规避潜在风险。
2.合规培训:企业可以定期邀请法律专家,开展员工的合规培训。
通过法律培训,员工可以增加法律意识,了解法规变化,提高合规意识,降低潜在违法风险。
3.法律保函与保险:企业可以考虑购买商业法律保险,以便在遇到商业法律纠纷时获得经济和法律支持。
国际商事仲裁制度下的法律风险与解决方案
国际商事仲裁制度下的法律风险与解决方案近年来,随着全球商务活动的日益增长,国际商事仲裁制度正逐渐成为处理跨国商事争端的首选方式。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法律风险,这需要当事人和仲裁机构共同解决。
本文将探讨国际商事仲裁制度下存在的法律风险,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国际商事仲裁制度下的法律风险之一是仲裁协议的效力问题。
在跨国商务合同中,当事人常常通过仲裁协议将争端提交仲裁机构审理。
然而,在一些国家,法院可能会质疑仲裁协议的效力,以此削弱仲裁的地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事人应选择在受到国际公认的仲裁机构进行仲裁,并确保合同中的仲裁条款经过专业律师的审查和起草。
其次,国际商事仲裁制度下的法律风险还包括仲裁机构的中立性和独立性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仲裁机构可能受到当事人的影响,从而造成仲裁结果的不公正。
为了避免这种风险,当事人应选择经过国际认可的仲裁机构,如国际商会仲裁院(ICC),并遵守该机构的规则和程序。
此外,当事人还可以选择多人仲裁庭,并通过仲裁条款约定仲裁庭成员的人选,以确保仲裁庭的公正和独立。
另一个法律风险是仲裁程序的公正性问题。
有时候,当事人可能会面临仲裁程序的不公正情况,例如裁决人对某一方的偏袒或违反程序规定。
为了规避这一风险,当事人应仔细选择仲裁庭成员,并通过约定程序规则来确保程序的公正性。
此外,当事人还可以指定专业的仲裁员,以确保在争议的专业领域做出公正的裁决。
此外,国际商事仲裁制度下的法律风险还包括仲裁裁决的执行问题。
尽管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受到《纽约公约》的保护,但在一些国家,当事人仍可能面临裁决难以执行的问题。
为了应对这一风险,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或选择裁决的执行地,并在发生争议时寻求司法援助。
最后,解决国际商事仲裁制度下的法律风险的关键在于加强当事人对仲裁制度的了解和合理期望。
当事人应通过与专业律师合作来制定合适的仲裁条款,并充分了解仲裁程序的规则和程序。
此外,当事人还应对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并在选择仲裁机构和仲裁庭成员时注重中立性和独立性。
法律行业商业中的风险及防范
法律行业商业中的风险及防范在法律行业中,商业活动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可能对企业和个人的经营和生活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风险,法律行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
本文将探讨法律行业商业中的风险及相应的防范方法。
一、商业中的法律风险在法律行业中,商业活动涵盖了合同签订、公司设立、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方面,其中蕴含着各种不确定性和潜在的风险。
1. 合同风险:合同是商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各方的权益和责任。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交易环境复杂等原因,合同存在着许多潜在风险。
比如,合同的解释与执行可能存在争议,一方未履行合同义务等。
2. 公司治理风险:公司设立和运营涉及到许多法律规定和合规要求。
如果公司在治理方面存在疏漏或不当操作,可能导致违法行为、内部纠纷、股权变更等问题,对公司长远发展造成威胁。
3. 知识产权风险:在商业活动中,知识产权的保护至关重要。
但是,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时有发生,比如商标、专利、作品等的抄袭、盗用,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和商业声誉的负面影响。
二、防范法律风险的方法为了降低法律风险,法律行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范措施,以保护商业主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1. 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内部合规培训,确保员工了解并遵守法律法规。
同时,要加强对公司决策和运营情况的监督,及时纠正违法违规行为。
2.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包括制定合同审查制度、商业谈判策略、知识产权保护方案等,以降低合同纠纷、商业争议和知识产权侵权的风险。
3. 寻求法律援助:当商业活动面临法律风险时,及时寻求法律援助将有助于解决问题。
合同纠纷可以通过诉讼或仲裁解决,公司治理问题可以借助法律顾问的指导,知识产权侵权可通过申请保护或起诉侵权人维权。
4. 加强对外部环境的监测与研究:法律行业需要及时了解和研究商业环境中的法律法规动态、政策变化以及市场风险等因素,以便提前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法律服务中的商业法律风险预防与应对
法律服务中的商业法律风险预防与应对商业法律风险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一种潜在威胁,可能对企业的合法权益和财务状况造成不利的影响。
为了保障企业的利益,法律服务在商业环境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商业法律风险的预防与应对策略,以保障企业在法律事务中的合规性和可持续发展。
一、商业法律风险的概述商业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在商业活动中可能遇到的与法律相关的潜在问题,包括合同纠纷、知识产权侵权、劳动法与雇佣关系、竞争法遵从等。
这些风险如果不加以防范和应对,将对企业的经营和声誉造成严重损害。
二、商业法律风险的预防策略1. 建立完善的内部法律合规制度企业应该建立内部法律合规制度,明确规定各个部门的职责和权责,确保操作的合法性。
这包括制定公司章程、制定合同审批流程、保障知识产权的注册和保护等。
2. 加强员工法律意识教育企业应该加强员工法律意识教育,提高员工对法律风险的敏感度和认识。
通过定期安排培训和知识普及,让员工了解关键法律问题,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
3. 定期进行法律合规审查与风险评估企业应该定期进行法律合规审查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法律风险问题。
这可以通过聘请专业法律顾问或组织内部法律部门来完成。
三、商业法律风险的应对策略1. 及时寻求专业法律意见面对商业法律风险问题,企业应该及时寻求专业的法律意见。
通过与专业律师或法律团队合作,可以有效应对诉讼、争议解决和合同谈判等问题。
2. 做好风险管理与保险准备企业可以通过风险管理和保险来减轻商业法律风险带来的损失。
通过购买适当的商业保险,企业可以在面临法律纠纷时得到赔偿和支持。
3. 加强合同管理和文书撰写合同是商业法律关系的重要依据,企业应该加强对合同的管理和文书撰写。
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准确性,避免产生合同纠纷。
四、商业法律风险预防与应对的案例分析以某餐饮连锁企业的竞争法遵从问题为例,该企业在进军国际市场时未充分了解当地的竞争法规定,导致其在不当竞争行为上犯错。
诉讼、仲裁风险防控管理情况
诉讼、仲裁风险防控管理情况
本文将介绍诉讼、仲裁风险防控管理的情况。
诉讼、仲裁是企业经营中不可避免的风险之一,如何有效地进行风险防控管理,将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诉讼、仲裁风险防控管理的情况:
1. 风险评估和预防
企业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经营环境和法律法规等因素,对可能面临的诉讼、仲裁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例如制定合规制度、加强内部管理、进行风险提示等。
2. 诉讼、仲裁程序管理
当企业面临诉讼、仲裁时,应及时组织诉讼、仲裁程序管理,确保程序合规、程序正确、程序公正。
对于涉及重要利益的案件,企业应积极参与诉讼、仲裁程序,争取最大的利益保护。
3. 风险分析和应对措施
企业应及时进行风险分析,针对不同的风险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包括和解、调解、诉讼、仲裁等手段。
并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应对策略和计划。
4. 风险监控和反馈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控和反馈机制,及时掌握诉讼、仲裁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应对措施,确保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总之,诉讼、仲裁风险防控管理是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科学的风险防控管理方案,有效控制风险,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稳定性。
仲裁法与仲裁协议的风险与防范措施
仲裁程序规则
国内仲裁程序一般较为严格, 包括申请、受理、开庭、裁决 等步骤,而国际商事仲裁程序 则相对灵活,可根据当事人约 定和仲裁规则进行。
裁决的承认与执行
国内仲裁裁决具有强制执行力 ,当事人不履行的,可以依法 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而国 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 则需要依据相关国际条约或双 边协定进行。
持续改进,不断提升企业风险防范水平
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01
企业应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包括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和
应对等环节,确保风险防范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加强人才培养
02
企业应加强对仲裁法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企业内部仲裁
法律专业水平,为风险防范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03
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仲裁交流与合作,了解国际仲裁的最新动
公平合理原则
仲裁应当根据事实,符合法律规定,公平合理地解 决纠纷。
国内外仲裁制度比较
01
02
03
04
机构设置与性质
国内仲裁机构一般隶属于பைடு நூலகம்政 机关,而国际商事仲裁机构则 多为民间组织。
仲裁员选任与组成
国内仲裁员一般由仲裁委员会 从符合法定条件的人员中选聘 ,而国际商事仲裁中当事人可 以自由选择仲裁员。
案例二
涉及侵权纠纷的仲裁协议。双方当事人在侵权行为发生后达成仲裁协议,约定将 侵权纠纷提交仲裁解决。在仲裁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充分陈述各自的主张和证据 ,仲裁庭依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公正裁决,有效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03
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论述
风险识别途径和技巧
80%
审查合同条款
仔细审查合同条款,特别是与仲 裁相关的部分,以识别潜在的风 险。
企业诉讼(仲裁)法律风险防范与技巧
企业诉讼(仲裁)法律风险防范与技巧企业在日常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临诉讼风险,这就要求企业经理人、企业法务要充分了解诉讼程序及诉讼技巧,以保证企业免受讼累,保证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但在现实中,笔者发现很多企业往往花费很大的代价赢得了诉讼,却无法取得满意的诉讼结果,因此,企业在增强法律意识的同时,应当掌握一定的法律处理技巧。
一、诉讼前的准备1、证据是否齐备;2、有没有超过法定诉讼时效;3、诉讼当事人的确定及当事人有无有效的住址,诉讼材料能否及时送达;4、管辖权问题;5、诉讼成本大约是多少,包括诉讼费、律师费、保全费、差旅费等;6、对方当事人有无财产可执行;二、诉讼中技巧1、巧用举证责任倒置情形根据《民诉意见》第74条规定:在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但在下列侵权诉讼中,对原告提出的侵权事实,被告否认的,由被告负责举证:(1)因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2)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3)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4)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5)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6)有关法律规定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的。
2、巧用法院依职权调取证据材料根据《民诉意见》第73条规定:依照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由人民法院负责调查收集的证据包括:(1)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2)人民法院认为需要鉴定、勘验的;(3)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互相有矛盾、无法认定的;(4)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由自己收集的其他证据。
3、在证据无法保存的情况下,申请证据保全、公证。
4、随时申诉财产保证,以免案件判决后无财产可执行,也可以在诉前申请财产保全。
现在很多企业往往只注重案件是否胜诉,而不去关注如果案件胜诉后,能否执行到对方当事人财产,在此,笔者提醒各位企业经理人、企业法务一定要充分意识到财产保全的重要性。
商事案件法律风险告知书(3篇)
第1篇尊敬的当事人:您好!为了保障您的合法权益,提高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现将您在参与商事案件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及相关注意事项告知如下:一、法律风险概述1. 合同风险(1)合同签订不规范:未明确合同主体、标的、履行期限、违约责任等关键条款,可能导致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
(2)合同履行风险:一方当事人未按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如逾期付款、逾期交货等,可能引发违约责任。
(3)合同变更与解除风险: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如需变更或解除,未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可能导致变更或解除无效。
2. 侵权风险(1)知识产权侵权:未经授权使用他人商标、专利、著作权等,可能面临侵权责任。
(2)商业秘密侵权:泄露、窃取、擅自使用他人商业秘密,可能构成侵权。
(3)不正当竞争:采用不正当手段损害竞争对手合法权益,可能面临法律责任。
3. 劳动风险(1)劳动合同风险: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条款不明确等,可能导致劳动关系不稳定。
(2)劳动争议风险:劳动合同解除、终止、薪酬福利等问题引发争议,可能面临仲裁或诉讼。
4. 税务风险(1)税务违法行为:未按规定申报纳税、逃避税款等,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刑事责任。
(2)税务筹划风险:不当的税务筹划可能导致税务风险,如被税务机关查处。
5. 环保风险(1)环境污染:未按规定处理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刑事责任。
(2)环保合规风险:未取得环保审批、未执行环保要求等,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刑事责任。
二、法律风险防范措施1. 合同风险防范(1)规范合同签订:明确合同主体、标的、履行期限、违约责任等关键条款,确保合同合法有效。
(2)合同履行监督:加强对合同履行情况的监督,确保各方履行合同义务。
(3)合同变更与解除: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合同变更与解除,确保变更或解除有效。
2. 侵权风险防范(1)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避免侵权行为。
(2)商业秘密保护:建立健全商业秘密保护制度,防止商业秘密泄露。
中国国际商事仲裁中的法律风险与实务操作
中国国际商事仲裁中的法律风险与实务操作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中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商事纠纷。
为了解决这些纠纷,国际商事仲裁成为一种常用的解决方式。
然而,尽管中国对商事仲裁法律框架进行了不断改革和完善,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法律风险和实务操作的挑战。
首先,中国国际商事仲裁中的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仲裁程序和仲裁结果方面。
在仲裁程序方面,仲裁庭的成立和仲裁员的资质是一个关键问题。
由于中国的法律系统与西方国家存在差异,仲裁员的选拔和仲裁庭的组成可能对外国当事人来说不够透明和公正。
此外,中国的国内法律对仲裁程序和结果也有一定的限制,导致其在国际商事仲裁中的适用性有所局限。
其次,实务操作中的一些挑战也给国际商事仲裁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首先是仲裁协议的签署和效力认定问题。
在中国,仲裁协议的签署必须符合法定形式,否则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
这就需要当事人在签署仲裁协议时要特别小心,确保符合相关法律要求。
其次是仲裁裁决的执行问题。
尽管我国签署了《纽约公约》,但是在具体实务操作中,国内法院对仲裁裁决的执行并不完全一致。
对于外国当事人来说,这可能会带来一些风险和不确定性。
为了应对这些法律风险和实务操作中的挑战,当事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选择合适的仲裁机构和仲裁规则至关重要。
一些国际知名的仲裁机构,如ICC、HKIAC等,对外国当事人更为友好和熟悉。
其次,了解和熟悉中国法律和仲裁法规也非常重要。
当事人可以雇佣中国律师或咨询机构来提供专业法律意见,并确保仲裁程序和结果与中国法律保持一致。
此外,国际商事仲裁中,因为涉及不同的法律制度和文化背景,多元化解机制的运用也是关键。
当事人可以选择合适的调解或其他非诉讼方式,以减少争议的法律风险和时间成本。
同时,通过培训和教育,增加当事人对仲裁的了解和认识,也是降低风险的有效手段。
在法律风险和实务操作中,公正和公平是国际商事仲裁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中国政府和仲裁机构应加强对国际商事仲裁的监管和管理,提高透明度和公正性,以吸引更多国际商事仲裁案件。
中国企业如何防范国际仲裁中的风险
此外,中国有些律师常常把谈判资料交给仲裁员,疏不知这是“特权资料”,是不能给仲裁员看的。即使在国内仲裁中没有这一特权制度,但毕竟到国际仲裁,就应该遵守国际仲裁的规
则。此外,中国一些律师也不懂盘问,问得本身就不多,而且还不得要领。我在英国作仲裁员时,见过中国律师盘问时问自己没有调查的事情,问人家如何解释,在快出裁决时,才又拿来一大堆证据。我们想了解的问题,因为他们不问我们也没法问,怕对方说有偏袒。当然,必须承认的是,近年来中国律师的水平已在大幅度提高,就海事领域来说,我认为,在伦敦处理海事纠纷做得最好的正是中国律师。
再次
,要掌握好仲裁法。仲裁法作为程序法,就是企业进行国际仲裁的“孙子兵法”。比如说,中国企业在选择仲裁员时,常常误以为有职位的就好,这就是误区,是不了解国际仲裁规则的结果。
“有知识”的主管须掌握“三法”:合同法、证据法和仲裁法
记者:中国企业应当如何解决自己在国际仲裁中败诉居多的问题?
杨良宜:防险很重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拥有一名有知识的主管。所谓“有知识”,是指主管必须掌握三个范畴的法律:合同法、证据法和程序法(即仲裁法)。首先,在国外,所有的商业游戏都是由合同法起源而来,无论是建造合同、造船合同还是期权,均由合同法串起来,因此懂得合同法,就容易掌握商事规则和思维。
杨良宜,原香港国际仲裁中心主席,现任亚太地区仲裁组织主席、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文件委员会委员;海事、商事仲裁员;中国政法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青岛远洋船员学院等国内十余所海事、政法大学的客座教授。
论企业经营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论企业经营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引言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经营所面临的法律风险日益增加。
法律风险可能源于多个方面,包括合同纠纷、知识产权侵权、劳动法遵守、环境污染等。
企业若不能科学应对并防范这些风险,将可能导致未来的经营困境甚至破产。
本文将详细探讨企业经营中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企业经营中的法律风险合同纠纷合同纠纷是企业最常见的法律风险之一。
在商业活动中,企业与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等签订各种合同,若合同条款不明确或存在争议,将可能导致纠纷的发生。
此外,未能履行合同义务、违背约定条款等也可能引发法律纠纷。
知识产权侵权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
不当使用、盗用他人的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将可能导致知识产权侵权纠纷。
这些纠纷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还可能使企业的声誉受损。
劳动法遵守劳动法是保护员工权益的重要法律法规。
企业在雇佣员工、制定劳动合同、支付工资福利等方面,若不合规操作,将可能面临劳动法纠纷的风险。
如解雇员工违法、拖欠工资、不提供合理工作环境等都可能引发劳动纠纷。
环境污染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企业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若企业的生产活动造成环境污染,并违反了相关环境法规,将面临环境执法机构的处罚和民事索赔的风险。
同时,企业的污染物排放达到一定限值,也可能导致生产限制或关闭。
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措施建立健全的法律合规制度企业应制定并严格执行各项法律合规制度,确保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遵守法律法规。
这包括但不限于合同管理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劳动法遵守制度等。
定期培训员工企业应定期开展法律法规相关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培训内容可以涵盖合同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劳动法遵守等方面的知识,使员工更加了解法律规定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合规经营。
建立审慎的合作关系企业在与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等建立合作关系时,应审慎选择,并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范围。
仲裁实践中的纠纷防范与风险控制
沟通协商机制建立
建立定期沟通机制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 应定期进行沟通,及时了 解合同履行情况,发现问 题及时解决。
积极协商解决争议
在纠纷发生时,双方应积 极进行协商,寻求妥善解 决方案,避免矛盾升级。
引入第三方调解
在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可 以引入第三方调解机构进 行调解,以促成双方达成 和解协议。
仲裁机构与程序
仲裁机构
我国仲裁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以及各地设立的仲裁委员会。这些机 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设立,受理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 纠纷。
仲裁程序
一般包括申请和受理、组成仲裁庭、开庭和裁决等步骤。当事人应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 副本。仲裁委员会在收到申请后,应在规定时间内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一旦受理,仲裁委员会将组成仲 裁庭进行审理,并最终作出裁决。
03
风险控制方法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识别潜在风险因素
合同条款不清晰
合同中关键条款模糊、不明确, 可能导致双方对合同义务和权利
理解不一致。
证据不足
在仲裁过程中,因证据不足或证据 保存不当而无法充分证明自身主张 。
适用法律争议
涉及跨国或跨地区仲裁时,不同国 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可能存在差异 ,导致适用法律选择上的争议。
国家应进一步完善仲裁法律制度,为仲裁实践提 供更加全面、明确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加强仲裁员队伍建设
仲裁机构应注重仲裁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提高 仲裁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确保仲裁裁 决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推动仲裁信息化发展
商业交易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措施
审查合同内容
在签订合同前,应对合同内容进 行全面审查,确保合同内容合法 、合规,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
强制性规定。
合同履行的监督与跟进
监督合同履行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对方的履行情况,确保对 方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避免因对方违约而产生的损失 。
跟进合同变更
若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变更情况,应及时与对方协商并签 订补充协议,确保双方权益得到保障。
申请流程
熟悉并掌握知识产权申请 流程,确保申请过程顺利 、高效。
保护措施
采取多种措施保护知识产 权,如保密协议、技术秘 密保护等。
知识产权的转让与许可
转让策略
制定知识产权转让策略,明确转 让对象、价格、条件等。
许可策略
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战略,制定知 识产权许可策略,包括独占许可、 排他许可等。
合同管理
加强执法力度
相关执法部门应加大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查处力度,依法对违法者 进行处罚,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建立联合惩戒机制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应建立联合惩戒机制,对严重违法失信 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主体实施联合惩戒,提高其违法成本。
竞争纠纷的解决机制
完善诉讼制度
建立健全与不正当竞争相关的诉讼制度,为受害者提供有效的司 法救济途径。
保留相关证据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应妥善保管与合同履行相关的证据材 料,如交货凭证、验收记录、付款凭证等,以便在发生纠 纷时能够提供有力证据。
合同纠纷的解决合同纠纷时,首先应与对方进行友好协商,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
解决方案。
02
调解处理
若协商无果,可以寻求第三方调解机构的帮助,通过调解方式解决纠纷
全球化挑战
企业如何防范商业侵权及其引发的法律纠纷与应对措施
企业如何防范商业侵权及其引发的法律纠纷与应对措施近年来,商业侵权案件频发,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声誉损失。
为了保护企业的利益,防范商业侵权及其引发的法律纠纷成为了企业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企业如何防范商业侵权及其引发的法律纠纷以及应对措施展开讨论。
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商业侵权的重灾区。
企业首先应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例如,制定员工签订保密协议,加强对重要技术和商业机密的保护。
其次,企业需要积极申请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确保自身的创新成果得到法律的保护。
同时,企业还应定期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确保其在商业活动中的合法合规。
二、加强市场监测与维权企业应加强市场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商业侵权行为。
通过建立健全的市场情报系统,对竞争对手的商业行为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商业侵权行为。
一旦发现商业侵权,企业应妥善保全相关证据,确保证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同时,企业也应主动与商业侵权行为的当事人进行沟通协商,寻求和解的机会,避免事态扩大化。
如果无法通过协商解决,企业可以寻求法律途径,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身的权益。
三、加强合同管理合同是企业之间合作的重要凭证,也是商业侵权纠纷的核心依据。
企业应加强对合同的管理,制定严格的合同流程和规范,确保合同的签订和执行符合法律要求。
在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时,企业应仔细审查对方的资质和信誉,避免与不法企业合作,降低商业侵权的风险。
同时,企业应定期对已签订的合同进行回顾和评估,确保其合法合规,及时调整合同内容,防范商业侵权的风险。
四、加强公关与舆情管理商业侵权不仅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也会对企业的声誉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企业应加强公关与舆情管理,及时回应公众关切,保护企业的声誉。
当企业发生商业侵权时,企业应及时向公众公开事实真相,积极回应疑虑和质疑,树立企业的诚信形象。
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主动与媒体进行沟通,展示企业的合法合规和社会责任,增强公众对企业的信任。
企业争议解决法律风险及其应对措施
逾期申请执行,可能产生经生效裁判确认的债权依然无法实现的 风险。
义务人拒绝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 院申请强制执行,期限是二年,从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 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 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风 险 三
应对 措施
权利人应当及时主张权利,既可以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也可 以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还可以保存表明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的有效 证据。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通常为三年,法律 另有规定的依照其特别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 188 条、 189 条、192 条、194 条至 199 条)。
财产保全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方法,是有 期限的,人民法院冻结银行存款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查封、扣押动 产的期限不得超过两年,查封不动产、冻结其他财产的期限不得超过 三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 释》第 487 条)。
2
申请续行财产保全的,应当在保全期限届满七日前向人民法院提 出申请,逾期申请或者不申请的,可能承担不能续行保全的法律后果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财产保全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 18 条)。
3
逾期申请可能导致人民法院不予执行,影响债权人合法权益的实 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 246 条)。
逾期申请或不申请财产保全,可能产生判决难以执行或者无法续 行财产保全的风险。
企业民商事法律风险预防
企业民商事法律风险预防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加快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中有越来越多的风险不断暴露,特别是法律风险。
比如,债务拖欠、合同诈骗、盲目担保、公司治理结构软化、监督乏力、项目运作缺少法定决策程序、重大资产采购不进行风险论证、项目开发不作商标专利检索、项目合作及房地产业务中不审查土地合法性、内部职工管理不规范等等。
这一切的风险,本可通过日常的规范运作得以防控,但很多企业往往忽视了这些环节,以至于在风险发生时付出惨重的代价。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些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常见法律问题,并提供相关建议,协助企业构建完整的有针对性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包括劳动人力资源、市场交易合同、市场营销、公司治理、知识产权等),以期企业在面对法律风险时能做到“预防为主,补救为辅”,最大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法律风险的主要类型】一、从法律风险的来源划分。
(一)外部法律风险。
包括立法不完备,执法不公正等。
外部法律风险往往不以企业的意志为转移,是一些不良现象、不公现象或管理规范滞后等原因所导致,企业应通过及时沟通、反馈、维权等方式予以积极化解。
不过,目前政府大力推进法治建设,弘扬法治精神,外部环境已经明显改善,外部法律风险目前并不凸出。
当下,社会正处于大建设时期,在权利基础不是很稳定牢固的情况下,很多事情还是要靠理解,靠沟通解决。
比如企业的违章建筑、环保排污等问题,还是得依赖政府对企业经营的支持来解决。
(二)内部法律风险。
企业在自主经营的过程中想要改变外部的客观环境是很难的,唯有不断优化提升自己内部的经营管理水平,防控内部风险才是企业能做、该做的,而且内部风险在整体法律风险体系中占比很高。
与外部法律风险相比较,侧重于内部法律风险预防,企业的优势就体现的较为明显,一来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充分的自主经营权来调动整合资源;二来内部风险往往涉及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细节,这些环节都容易产生风险。
企业中的法律风险识别与规避
企业中的法律风险识别与规避一、引言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企业经营活动面临着各种风险,其中法律风险是企业难以回避的挑战之一。
企业如果无法正确识别和规避法律风险,将可能面临巨大的损失甚至倒闭的风险。
因此,企业必须加强法律风险管理与规避的能力,以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企业中的法律风险识别与规避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二、法律风险识别的重要性1. 理解法律环境企业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经营,必须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只有充分了解法律环境,企业才能清楚地意识到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无法正确识别法律风险将导致企业在合规方面存在漏洞,容易成为法律纠纷的焦点。
2. 防止法律纠纷法律风险识别能够帮助企业在事前发现可能引发法律纠纷的因素,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规避。
例如,对于合同交易,企业在签订合同之前应当仔细审查条款,避免签订不利于自己的合同。
只有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法律问题,企业才能避免法律纠纷的发生,降低经济损失。
三、法律风险识别与规避的方法和策略1. 建立法律团队在企业内部建立专业的法律团队,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和风险评估服务。
该团队应由合格的律师和法律专家组成,负责企业各项法律事务的审查和预警。
法律团队的存在可以帮助企业及时识别可能的法律风险,并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
2. 健全内部合规制度企业应制定并严格执行内部合规制度,明确规定员工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和业务规范。
定期进行合规培训,提高员工对法律风险识别与规避的意识和能力。
此外,企业还应建立风险报告和反馈机制,及时获取各个层面上发现的法律风险信息,以便及时处理和解决。
3. 加强合同管理合同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法律风险的重要来源。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合同管理制度,详细规定合同的签订、履行和变更等流程,并定期进行合同审查,确保合同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在签订合同时,企业要遵循谨慎原则,对合同条款进行充分的商业谈判和法律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在商事仲裁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主讲莫文球律师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及时合理解决民事纠纷的需求,我国建立了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其中包括和解、调解、仲裁(本讲的仲裁仅指商事仲裁,与劳动仲裁不一样,劳动仲裁在下一讲论述)以及民事诉讼。
其中,和解和调解是以当事人之间达成的合意为基础的,因此其不具有居间判决(裁决)相应的法律效果,从而有可能并不能彻底解决纠纷。
对于实际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来说,我们在上一讲的诉讼是最终的司法救济程序,而仲裁也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仲裁是指纠纷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协议,将纠纷提交非司法机构的第三者审理,第三者就纠纷居中评判是非,并作出对争议各方均有约束力的裁决的一种解决纠纷的制度、方法或方式。
“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是仲裁法的核心和灵魂,并贯穿了整部法律的始终。
它是介于争议主体的自决与和解同法院诉讼之间的中间形式,可以说是类司法的争议解决方式。
仲裁来自当事人的契约,仲裁员任命、仲裁规则、仲裁所适用的准据法等,主要取决于当事人的合意,但是仲裁裁决的效力和强制执行则须由法院决定。
也就是说仲裁在本质上具有双方合意的性质,但在纠纷的最终解决上,又具有司法权的性质。
仲裁的主要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提交仲裁是以当事人双方自愿为前提。
仲裁机构对争议事项的仲裁权,是基于当事人双方的协议而取得。
仲裁的整个过程都贯穿着仲裁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当事人自愿决定采取仲裁方式解决那些争议事项、自愿决定由哪个仲裁机构仲裁、自愿决定由那些仲裁员仲裁,甚至可以选择仲裁所适用的法律。
当然为了仲裁制度本身的需要,当事人的自愿要遵循一定的规定,受到一定的限制。
如当事人在仲裁规则规定的期限内没有选定或委托仲裁机构制定仲裁员,仲裁机构有权代为指定等。
二、仲裁不是国家裁判行为,它与法院对民事案件的裁判在性质上截然不同。
仲裁机构不是国家行政机关,而是专门仲裁组织,如南宁仲裁委员会、北海市国际仲裁院等,处于第三者地位。
仲裁机构以其自身公正的仲裁活动树立自己的威信,其仲裁权的取得完全基于当事人的授权,而不是依据国家行政或司法职权。
同时,虽然国家承认仲裁裁决具有法院判决同等效力,可以通过法院强制执行,但国家享有对仲裁的监督权。
三、仲裁的事项应当是当事人可以自由处分的部分民事权利和财产权利,对于当事人无权处分的民事权利,如婚姻、继承、收养、监护、扶养等所引起的争议,仲裁机构不能受理。
四、仲裁裁决一裁终局。
仲裁庭一经作出裁决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不能到法院起诉,也不能复议和上诉。
对仲裁裁决不经一定的法律程序不得撤销,当事人必须履行。
仲裁与民事诉讼程序在许多方面存在相同或相似,但因仲裁的特点,其与民事诉讼又有不一样的地方,同样商事仲裁与劳动仲裁也不一样。
一仲裁协议所谓仲裁协议,是指双方当事人在自愿、协商、平等互利的基础之上将他们之间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解决的书面文件,是申请仲裁的必备材料。
从仲裁协议订立的时间来看,仲裁协议可分为两种:争议发生前达成的仲裁协议和争议发生后达成的仲裁协仲裁协议书和其他形式的仲裁协议既可以是在争议发生之前订立,也可以是在争议发生之后订立。
一般来说,当事人采用哪种仲裁协议形式更为便利?首先,当事人应尽可能在争议发生之前订立仲裁协议。
因为争议发生后,由于当事人的利害关系明显,争议双方往往不容易达成仲裁协议。
其次,当事人应尽量选择仲裁条款这种形式。
因为仲裁条款是在争议发生之前订立的,它是当事人事先设定的,可以避免以后双方就仲裁的问题发生争议。
而且这种形式省时、简便,当事人只要在合同中做约定就可以了,避免了事后再专门约定仲裁条款的麻烦。
同时,在合同中约定仲裁条款,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当事人履行合同。
从书面仲裁协议的存在形式看,仲裁协议有三种类型:仲裁条款、仲裁协议书和其他文件中包含的仲裁协议。
(1)仲裁条款所谓仲裁条款,是指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订立的,将今后可能因该合同所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的条款。
这种仲裁协议的特点是当事人就他们将来可能发生的争议约定提交仲裁解决,而且是在合同中用一个条款来约定。
该条款作为合同的一项内容订立于合同中,是合同的组成部分。
如当事人在购销合同中,除了规定货物的价款、数量、交货时间、地点等内容外,还规定了因履行合同引起争议提交仲裁解决,其中有关仲裁内容的规定是整个合同的一个条款,这个条款称为仲裁条款。
仲裁条款是仲裁实践中最常见的仲裁协议的形式。
(2)仲裁协议书仲裁协议书是指当事人之间订立的,一致表示愿意将他们之间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解决的单独的协议。
这种仲裁协议的特点是它是单独的仲裁协议,是在合同中没有规定仲裁条款的情况下,双方当事人为了专门约定仲裁内容而单独订立的一种协议。
而且,当事人可以在争议发生之前,也可以在争议发生之后订立。
例如,在订立建筑工程承包合同时,双方当事人没有约定争议的解决方式,事后双方当事人再专门订立一个协议,约定有关仲裁事宜,这样一个协议就是仲裁协议书。
(3)其他文件中包含的仲裁协议在民事经活动中,当事人除了订立合同之外,还可能在相互之间有信函、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或其他书面材料的往来。
这些往来文件中如果包含有双方当事人同意将他们之间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的内容,那么,有关文件即是仲裁协议。
这种类型的仲裁协议与前两种类型的仲裁协议的不同之处在于,仲裁的意思表示一般不集中表现于某法律文件中,而往往分散在当事人之间彼此多次往来的不同文件中。
例如一方当事人将他希望订立仲裁协议的事宜向另一方当事人发出建议,如果另一方当事人愿意接受该项建议,必须将他接受该仲裁协议的意向传达给对方当事人,通过这种往来,仲裁协议才能成立。
随着通讯方式的快速发展,这种形式的仲裁协议也较为常见。
一份完整、有效的仲裁协议必须具备法定的内容。
根据我国《仲裁法》第16条的规定,仲裁协议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请求仲裁的意思表达请求仲裁的意思表达是仲裁协议的首要内容。
当事人在表达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需要注意四个问题:(1)仲裁协议中当事人请求仲裁的意思表达要明确。
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不明确的仲裁协议无法判断当事人的真实意思,仲裁机构也无法受理当事人的仲裁申请。
申请仲裁的意思表示明确,最主要是要求通过该意思表示,可以得出当事人排除司法管辖而选择仲裁解决争议的结论。
对这个要求,英国早在1856斯科特诉艾费里案中就确立了这项判例规则,也就是这个案件的判词所说的:仲裁协议中必须包含有当事人不寻求通过诉讼解决纠纷的意图。
那么根据这个要求,人们平常所看得到的一些约定,比如约定“因本合同引起的争议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提交某仲裁机构仲裁或者向法院起诉”等,这样一些约定就是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不明确的约定。
(2)请求仲裁的意思表达必须是双方当事人共同的意思表示,而不是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
不能证明是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的仲裁协议是无效的。
(3)请求仲裁的意思表达必须是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即不存在当事人被胁迫、欺诈等而订立仲裁协议的情况,否则仲裁协议无效。
(4)请求仲裁的意思表达必须是双方当事人自己的意思表示,而不是任何其他人的意思表示。
如上级主管部门不能代替当事人订立仲裁协议。
2、仲裁事项仲裁事项即当事人提交仲裁的具体争议事项。
它解决的是“仲裁什么”的问题。
在仲裁实践中,当事人只有把订立于仲裁协议中的争议事项提交仲裁,仲裁机构才能受理。
同时,仲裁事项也是仲裁庭审理和裁决纠纷的范围。
即仲裁庭只能在仲裁协议确定的仲裁事项的范围内进行仲裁,超出这一范围进行仲裁,所作出的仲裁裁决,经一方当事人申请,法院可以不予执行或者撤销。
因此仲裁协议应约定仲裁事项。
仲裁协议中约定的仲裁事项,应当符合下面两个条件:(1)争议事项具有可仲裁性仲裁协议中双方当事人约定提交仲裁的争议事项,必须仲裁立法允许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的争议事项约定的仲裁事项超出法律规定的仲裁范围的,仲裁协议的无效。
这已成为各国仲裁立法、国际公约和仲裁实践所认可的基本准则。
我国《仲裁法》第2条和第3条分别规定了可以仲裁的范围和不可仲裁的范围。
其中第2条规定“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第3条规定“下列纠纷不能仲裁: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
”从这两条的规定可以看出,并不是所以的争议都属于可仲裁的事项,下列争议不属于仲裁的范围。
A、涉及当事人身份关系的争议不属于仲裁的范围。
例如,甲某与乙某就离婚及共同财产的分割问题达成仲裁协议,请求某仲裁委员会仲裁解决,那么这个仲裁协议肯定是无效的,因为该仲裁协议约定的事项超出了法定仲裁范围。
又比方讲,一个老先生生后留下一栋房子,他的三个子女为继承之事争执不下,最后三个人约定让某仲裁机构来明断是非,这一约定也超出了法定仲裁范围,因而是无效的。
B、不平等的主体之间发生的行政争议不属于可仲裁事项范围。
而应由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来解决。
行政争议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与相对人发生的争议,如行政机关行使行政处罚权、行政许可权等与对方当事人发生的争议等,它涉及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是否合法的问题,这需要有权机的国家机关来判断,而不应由作为民间机构的仲裁机关来裁决。
C、依法应由行政机构处理的纠纷不属于仲裁的范围。
对民事纠纷应注意区分是财产纠纷还是侵权纠纷,侵权纠纷中属于权属方面的纠纷,一般不能仲裁。
比如,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纠纷由行政机关专属管辖,不能采用仲裁方式解决。
再如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被侵权,按照我国《专利法》和《商标法》的规定,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只能向专利管理机关或工商行政机关请求处理,或向人民法院起诉,而不能将争议提交仲裁解决。
当事人就上述不属于仲裁范围的事项约定提交仲裁的,仲裁协议无效。
(2)仲裁事项具有明确性即将什么争议提交仲裁解决应该明确,如在供货合同中,是将因产品质量问题引起的争议,还是因产品数量问题引起的争议,或是因整个供货合同引起的争议提交仲裁解决,应在仲裁协议中明确。
仲裁机构只解决仲裁事项范围内的争议。
如当事人约定“就产品质量问题引起的争议提交仲裁”,这一约定就排斥了对因货物数量问题引起的争议进行仲裁的可能性。
在具体约定时,对于已经发生的争议事项,其具体范围比较明确和具体因而较容易约定;对于未来可能性争议事项要提交仲裁,应尽量避免在仲裁协议中作限制性规定,包括争议性质上的限制、金额上的限制以及其他具体事项的限制,采用宽泛的约定,如可以笼统地约定“因本合同引起的争议”。
这样有利于仲裁机构全面迅速地审理审理纠纷,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法律风险之一]1、风险名称:没有仲裁协议2、表现形式:合同中没有列明通过仲裁程序解决纠纷,双方也没有另外达成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