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合集下载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解读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解读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解读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CAUTI)是一种常见的医院感染。

CAUTI不仅增加了患者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尿路结石和败血症。

为了降低CAUTI的发生率,国际上制定了《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该指南重点强调以下预防与控制措施:1.适应症:只有在经过充分评估、与患者共同决策的基础上,明确有导尿的必要性时,才应该使用导尿管。

对于长期导尿的患者,在使用导尿管前,应充分评估其他非侵入性尿液控制方法的可行性。

2.导尿技术:在插入导尿管时,应采取无菌技术,严格遵守手卫生和消毒的原则。

选择合适尺寸和型号的导尿管,并通过正确的技术插入,确保导尿管的安全和舒适。

3.导尿管的使用期限:导尿管存在的时间越长,感染风险越大。

因此,尽量减少导尿管的使用时间是预防CAUTI的关键措施之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拔除导尿管,并采用其他尿液控制措施。

4.导尿袋的管理:导尿袋是常见的感染源,应采取措施预防感染。

导尿袋应固定在患者腿上,不应放在地面上或悬挂。

导尿袋应随时保持封闭,排空频率适当,必要时更换导尿袋。

应定期检查导尿袋的密封性和清洁。

5.导尿护理:应经常进行导尿护理,包括勤换尿布,每天进行清洁和消毒导尿口。

操作时要注意避免导尿袋与导尿口的交叉污染。

6.教育与培训: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是预防CAUTI的关键环节。

患者和家属应了解导尿的风险及其注意事项。

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掌握插入、固定和护理导尿管的正确方法。

以上是《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主要内容。

通过合理使用导尿、正确插入导尿管、减少使用时间、管理导尿袋以及导尿护理和教育培训的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CAUTI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在实际操作中,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指南的要求行事,定期评估和改进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效果,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CAUTI的发生。

泌尿道感染预防控制方案及措施

泌尿道感染预防控制方案及措施

泌尿道感染预防控制方案及措施
1、严格掌握适应证,在一般情况下避免使用导尿管。

2、使用其它方法代替膀胱内导尿管,如间歇性导尿、阴茎套导尿
等。

3、尽量减少导尿管留置时间,每天评估持续性导尿的必要性。

4、严格掌握导尿管插入和护理时无菌技术。

(1)在导尿管插入之前,用消毒剂消毒尿道口周围。

(2)在灭菌条件下,无菌操作插入导尿管。

(3)保持整个集尿系统闭合,尽可能缩短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操作时间。

(4)保持尿液从上往下的重力引流。

并随时观察尿液是否从导尿管中流出,以确保导尿管未阻塞。

5、有条件时应使用一次性导尿管和集尿系统。

否则对上述物品彻
底清洗后;再高压蒸汽灭菌或化学灭菌。

6、不建议为预防尿路感染使用抗生素和在尿道口使用抗菌软膏,
以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7、不建议冲洗导尿管和更换导尿管,也不宜频繁进行菌尿检测。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为了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率,督促医务人员针对重点人群、重点环节采取预防控制措施,保障医疗安全,杜绝医院感染暴发。

依据原卫生部关于印发《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特制定本制度。

1、严格执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落实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2、重症医学科的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泌尿道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3、应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指征,每日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

4、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插管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正确固定导管,避免滑动或牵拉。

5、维护连续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不要轻易脱开,集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且不得触及地面;保持引流通畅。

6、采集尿标本做微生物检测时应在导尿管侧面以无菌操作方法针刺抽取尿液,其他目的采集尿标本时可从集尿袋开口采集,但应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7、加强留置导尿管的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和干燥,每日清洗尿道外口。

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尿量保持1500ml以上;普通导尿管7-10天更换,若尿管阻塞时应立即更换。

8、应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密闭性,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预防尿路感染。

9、严格执行手卫生管理,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和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10、配合医院感染管理科开展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监测。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不常规推荐或不推 荐的措施
常规更换导管:不推荐。应遵循产品说明书中的频率更换,或者导尿管 阻塞时及时更换。
谢谢聆听
干预措施: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畅通性和密闭性。
关键控制点:1.保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 2. 恰当安全固定的导尿管,避免移动或尿道牵拉。保持导
尿管和收集管不缠绕。 3.如密闭性破坏、尿管脱开或出现渗漏时,应消毒导尿管-
集尿袋连接处并更换集尿系统。 4.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 5.活动或转运时,暂时夹闭导尿管。
2.通过监测反馈不断改进防控措施。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不常规推荐或不推荐的 措施
1.使用银涂层/抗菌药物涂层尿管。 说明:不常规推荐。
2.在留置导尿管患者中筛查无症状性菌尿。 说明:不推荐。
3.膀胱冲洗。 说明:1.不推荐以预防CAUTI为目的膀胱冲洗。
2.如果可能发生尿道梗阻,可使用密闭式膀胱冲洗。
1.自动停止式医嘱,需要重新持续留置的医嘱。 2.放置于患者病案或电子病历中的标准化提醒。
指针时持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核心措施
干预措施: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
关键控制点:1.置管时,进行导尿管维护及任何与导尿管相关操作前后均应严格 执行手卫生。 2.置管和导尿维护时遵循无菌技术,包括使用无菌手套、铺巾、海 绵。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其他措施
干预措施:选择型号大小、材质适宜的导尿管。 关键控制点:应尽可能选择小的导尿管,导尿管型号达到合适的引流效
果即可。型号较小的导尿管可减少对尿管的损伤。
导尿管效果尿路感染预防其他措施
干预措施:合理留取标本。
关键控制点:1.新鲜尿液的检查:收集少量样本,消毒剂消毒后,通过从无针采 样口用无菌针/套管接头抽取尿液。 2.需要做特殊尿液分析时,采用无菌方法从引流袋获取更多尿液。

ICU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制度

ICU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制度

ICU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制度
1.无菌操作留取病人中段尿做细菌培养,若菌落数大于或等于105CFU/ml者判断为尿路细菌感染。

2.严格执行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并尽早拔除。

3.有留置导尿管的操作常规、护理规范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熟知和严格遵循。

4.插管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正确固定导尿管,并采用连续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

5.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不要轻易脱开。

应保持尿流不受阻断的引流。

6.不常规使用抗菌药物作连续膀胱冲洗预防感染。

7.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不接触地面。

8.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尤其是尿道口。

9.定期进行重点部位病原学检查,釆集尿标本作培养时,应在导尿管远端接口处用无菌空针抽取尿液。

10.ICU导尿管及集尿袋具体措施:
1)医生每2周更换一次。

2)护士每班交接并查看引流通畅程度、管路固定情况及尿液色、
质、量并记录。

新入GICU或第一次插导尿管者,为便于观察和计量,选用子母式精密集尿袋,2周换一个,连用两个,周
一更换;1月后仍需使用导尿管者,选用普通集尿袋,1周更换两次,由每周日/周三夜班基础班护士更换,须注明置管/更换后日期。

护士发现导管或尿液有异及时通知医生。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1、导尿管置管前的感染预防措施:(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2、导尿管置管时的感染预防措施:(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

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

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3、导尿管插管后的感染预防措施:(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6篇)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6篇)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一、置管前::(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

成年男性宜选16f女性宜选14f。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二、置管时:(1)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2)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3)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

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____向外旋转擦拭消毒。

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____,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____,最后会阴、肛门。

(4)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

三、置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中尿液。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疑似导尿管阻塞时,不得冲洗,应立即更换导尿管。

(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水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

(7)导尿管不慎脱出或无菌、密闭留置导尿装置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8)患者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当先更换导尿管,应做尿培养检查。

(9)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

(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可以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换导尿管,建议更换导尿管频率为____周____次、普通集尿袋____周____次。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操作规程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操作规程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操作规程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UTI)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导尿管置入与维护方面。

患者方面的因素: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免疫力和其他健康状况等。

导尿管置入与维护方面的因素:导尿管留置时间、导尿管置入方法、导尿管护理质量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等。

为有效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特制定以下操作规程:1.置管前(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操作中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

通常成年男性选16F,女性选14F。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2.置管时(1)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选用合适的消毒剂如0.5%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1)男性:先用生理盐水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2)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用生理盐水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正确铺无菌巾,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置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

3.置管后(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尿路感染。

(5)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宜定期更换,普通导尿管7-10天更换,特殊类型导尿管根据说明更换,更换导尿管时将集尿袋更换。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定期更换导尿管
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定期 更换导尿管,以减少细菌在导
尿管上的定植和繁殖。
保持会阴部清洁
患者应保持会阴部清洁,避免细 菌逆行感染。
避免过度活动
过度活动可能导致导尿管移位或脱 落,增加感染的风险。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加强营养支持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应加强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力,降低感染风 险。
尿液检查
定期进行尿液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尿路感染 ,包括白细胞、红细胞等指标异常。
VS
细菌培养
对于疑似尿路感染的患者,应进行尿液细 菌培养,以确定感染的细菌种类和药物敏 感性。
抗生素的使用与治疗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在导尿过程中,可以考虑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降低感染风险。
针对性治疗
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确保治疗效果。
治疗产生不利影响。
CAUTI的发病率和流行程度在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所差异,但
普遍存在。
导尿管作为感染的主要传播途 径,其使用和管理应得到充分
重视和规范。
指南目的
提供导尿管相关性 尿路感染预防与控 制的基本原则和具 体措施。
提高医疗质量和安 全水平,保障患者 健康权益。
降低导尿管相关性 尿路感染的发病率 和传播风险。
导尿管的更换与拔除
导尿管更换
定期更换导尿管是预防感 染的重要措施,一般建议 每周更换一次。
导尿管拔除
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尽早拔除导尿管,以减 少感染的风险。
无菌操作
在更换或拔除导尿管时, 必须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与卫 生。
05
特殊情况下的预防与控制 建议
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 与控制指南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1.导管选择和使用: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根据患者病情和导尿需要的时间长短来选择不同类型的导尿管。

对于长期导尿的患者,尽量选择硅胶材质的导尿管,降低感染风险。

在使用导尿管时,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定期更换导尿管。

2.导尿过程中的消毒:在导尿前和插入导尿管过程中,应进行适当的消毒。

对于男性患者,应用无菌梗阻灌尿法插入尿道,避免用手直接握住导尿管。

对于女性患者,尽量采用无菌环境,使用无菌手套,避免双手直接接触尿道。

3.导尿管周围护理:对于已插入导尿管的患者,需要定期对导管周围进行清洁和护理。

每天至少进行两次导管周围的清洁,使用温盐水或医用洗剂轻轻清洗导管周围的皮肤,避免污染导管。

4.尽早拔除导尿管:尽早拔除导尿管是减少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有效措施。

在满足拔管条件的情况下,应尽早拔管,减少导尿时间。

5.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应用抗生素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但应合理选择抗生素和使用剂量,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6.患者教育和自我护理:患者和家属应接受针对导尿管使用的相关知识教育,并进行自我护理。

患者应定期更换尿袋,并注意尿袋的卫生情况。

在拔管后,应进行尿流观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总之,针对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导管和正确使用导管,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定期更换导管和清洁导管周围的护理,尽早拔除导尿管,并合理应用抗生素。

此外,患者和家属的教育和自我护理也至关重要。

只有综合应用这些技术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指导尿管患者由于导尿管插管引起的尿路感染。

主要表现为腹痛、尿频、尿急、尿痛、尿液变浑浊等症状。

尿路感染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病情复杂度,还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医药费用。

因此,制定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对于减少和预防尿路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的一些建议。

1.严格制定导尿指征:导尿应严格按照适应症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导尿。

对于需要长期导尿的患者,应定期评估导尿的必要性,并及时拔管。

2.导尿程序规范:导尿前应做好手卫生,使用无菌器械进行导尿操作。

插入导尿管前,应对尿道及外生殖器进行彻底清洁。

3.导尿管管理:导尿管插入后,应定期检查导尿管及尿袋的情况。

尿袋应保持通畅,不得让尿液倒流,避免皮肤接触引起感染。

尿袋应保持下垂,尾管不得触地。

4.尿袋更换:对于单腔导尿管,建议每7-10天更换一次尿袋。

对于双腔导尿管,建议每3-5天更换一次。

更换尿袋前应进行手卫生,使用无菌器械进行操作。

5.合理的尿袋固定:尿袋应固定在患者体侧,避免拉扯导尿管。

尿袋固定带应保持干燥清洁,避免滋生细菌。

6.注意导尿装置与尿袋之间的连接:导尿装置与尿袋之间的连接处应保持密封。

如发现连接处有松动、漏尿等情况,应及时更换或修正。

7.定期进行导尿管护理:导尿管插入后应定期进行导尿管护理,包括清洁导尿管口、沟导尿管、更换导尿管固定带等。

8.提供足够的水分摄入:适当的水分摄入有助于预防尿路感染。

患者应被鼓励多喝水,增加尿液排出,避免尿液在导尿管内滞留过长,减少感染风险。

9.发现感染症状及早治疗:如果患者出现尿路感染的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尿液浑浊等,应及时进行尿液培养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并根据结果调整抗生素治疗。

10.培训和教育:医护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教育,了解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同时,患者及其家属也应接受相关的教育,了解导尿管的使用和护理方法。

医院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标准操作规程目的明确医院有效预防与控制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感染的发生。

内容插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1.2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1.3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1.4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1.5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1.6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股静脉留置导管;1.7建议碘伏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待消毒剂自然干燥后,行后续操作;1.8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 MRSA 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2.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2.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2.2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 2d,专用贴膜可至 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2.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2.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2.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2.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最长不超过24小时);2.7对不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紧急置管,应在 48h 内选择另一穿刺点更换导管;2.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2.9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2.10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3.其他预防措施3.1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3.2相对固定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与管理,可降低感染的发生率;3.3定期公布 CR-BSI 的发生率。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预防与控制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预防与控制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预防与控制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预防与控制外二科石蕾一、cauti的详述1、定义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h内发生的泌尿道感染,包括显性尿路感染(有尿路感染的症状体征,尿培养阳性,细菌数≥10cfu/ml)和阴性菌尿症(无尿路感染的症状体征,尿培养阳性,细菌数≥10cfu/ml)。

2、确诊标准凡是有真性细菌尿者,均应诊断为尿路感染。

真性菌尿是指膀胱穿刺尿培养有细菌生长,或清洁中段尿定量培养。

3、分类(1)传统的分类方式――按解剖学部位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肾周感染、前列腺炎、附睾睾丸炎(2)崭新分类进展1――按临床特点和患者泌尿、免疫系统、新陈代谢等系统的解剖学、病理和功能状态分类单纯性cauti:常发生于尿路解剖学结构正常的患者,短期抗菌素化疗即可治好,很少对肾功能导致影响。

复杂性cauti:常发生于尿路存在解剖或功能异常的患者,包括泌尿系统本身的疾病,如肾脏结石、bph等,也包括留置导尿管等。

这类感染的致病菌多为耐药菌株,较难治愈,对肾功能造成长时间损害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3)崭新分类进展2――按病毒感染类型非特异性尿路感染:细菌感染特异性感染特异性尿路感染:真菌、病毒、支原体及寄生虫感染4、临床重要性南武线灌洗为目前化解排尿困难的主要手段,约存有25%的住院病人须要南武线灌洗尿路感染为院内病毒感染的第2十一位原因,仅次于呼吸道病毒感染全球每年1.5亿人患尿路感染,所消耗的医疗费用约为60亿美元尿路感染占院内感染的25-35%,为院内败血症的首位原因二、cauti的原因分析1、cauti发生机理(1)细菌步入尿路的途径:通过尿道周围黏膜经导管腔外步入膀胱;导尿管下端导流贯通处开裂后污染了导管内腔;导流袋的污染细菌下行步入膀胱。

(2)细菌粘附:细菌生物膜是指附着于固体表面,由细菌自身及其分泌的胞外多糖组成的细菌群落。

(3)导管因素:导尿管在填入过程中受损尿道黏膜。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预防与控制措施一、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定义: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并且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者应当结合尿培养。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清洁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

2、趾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的细菌菌落数≥103cfu/ml。

3、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每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见到细菌。

4、经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有尿路感染证据的。

患者虽然没有症状,但在1周内有内镜检查或尿道管置入,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应当诊断为无症状性菌尿症。

二、预防与控制措施:置管前:(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置管时:(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

要使用合适的消毒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

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1.严格培训和教育:医疗工作者应定期接受关于导尿操作技术规范和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控制的培训,提高其操作技术水平和意识。

2.确定适当的导尿指征:只在有明确的适应症的情况下进行导尿管的置入,如临时排尿功能障碍、手术操作需要等。

3.定期评估导尿的必要性:对已经插入导尿管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定期评估其导尿的必要性,并及时拔除导尿管。

4.选择合适的导尿管:选择适合患者情况和导尿时间的导尿管,避免因导尿管无必要的滞留而增加感染的风险。

5.注意导尿过程的无菌操作:在患者导尿前,医护人员应充分洗手并采取无菌操作,包括带手套、避免污染导尿管连接部位等。

6.注意导尿管相关的个人卫生:定期更换导尿袋,保持导尿袋和导尿管的清洁,避免导尿管连接部位污染。

7.鼓励早期尿路感染症状的报告:医护人员应鼓励患者及时报告尿路感染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等,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8.遵守抗生素使用指南: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会导致患者对其产生耐药性,为预防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需遵守抗生素使用指南,合理选用抗生素。

9.建立并遵守导尿相关性感染的监测和反馈机制:医疗机构应建立导尿相关性感染的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感染发生情况,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善。

10.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在患者需要长期导尿的情况下,医护
人员应充分教育和指导患者进行导尿管的护理,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减少感染发生的风险。

总之,通过培训和教育、合理使用导尿管、注意无菌操作、定期更换
导尿袋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发生,减少
患者的痛苦和医疗机构的经济负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置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

成年男性宜选16F女性宜选14F。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二、置管时:
(1)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2)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3)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

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

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4)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

三、置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
集尿袋中尿液。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疑似导尿管阻塞时,不得冲洗,应立即更换导尿管。

(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水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

(7)导尿管不慎脱出或无菌、密闭留置导尿装置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8)患者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当先更换导尿管,应做尿培养检查。

(9)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

(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可以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换导尿管,建议更换导尿管频率为2周1次、普通集尿袋1周2次。

(11)评估留置导尿的必要性,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

四、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