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经典教学研修案例集锦资料
数学教学案例(集锦14篇)
![数学教学案例(集锦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8d58544e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1c.png)
数学教学案例〔集锦14篇〕篇1:数学教学反思案例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进步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开展学生才能,实现教育面向将来的需要。
祖先有“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的经历之谈。
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也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那么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
”教学是双边活动,老师采用什么样的教法,学生必然采取相应的学法。
老师应当研究学法,改良教法。
学前班数学活动中的游戏一般是把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与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把它适当安排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数学游戏能为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正确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浸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开展。
设计游戏的目的要引导学生在“玩” 中学,“趣” 中练,“乐” 中长才干“。
”赛“ 中增勇气”。
所以,设计数学游戏,安排课堂活动时应注意下面几个方面:游戏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情趣,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他们主动地学、愉快地学。
如富于考虑启发性的“猜谜” 、富有情趣的“小猫钓鱼” 、“摘苹果” 、“帮白兔收萝卜” 等游戏一一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们都喜形于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并自觉地遵守游戏规那么,努力争取正确、迅速地完成游戏中的学习任务,进步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直观形象的数学游戏可以在学生“详细形象的思维” 与“抽象概念的数学知识” 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法那么等知识,引导学生由详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形象地表演“数的组成” 、“数的分解” 、“数字歌” 、“找邻居” 、“找朋友” 、“送信” 、“争当优秀售货员” 等游戏都是借助学生的表演动作和生活常识来理解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案例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e6eda88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1d.png)
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数学教研组决定开展一次以“探究有效教学策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教学反思等方式,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2. 探讨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4. 培养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1)分组讨论:将全体数学教师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年级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
各小组在组内进行讨论,梳理教学重难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
(2)交流分享:各小组将备课成果进行交流分享,其他教师进行点评和建议。
2. 课堂观摩(1)指定观摩课:由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其他教师进行观摩。
(2)课后研讨:观摩课后,组织教师进行研讨,分析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3. 教学反思(1)撰写反思:每位教师针对观摩课或自身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提出改进措施。
(2)交流分享:教师将反思成果进行交流分享,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问题。
四、活动过程1. 集体备课(1)各小组按照教研组安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备课任务。
(2)教研组长组织各小组进行备课成果交流,其他教师积极参与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
2. 课堂观摩(1)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其他教师认真观摩。
(2)观摩课后,组织教师进行研讨,分析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3. 教学反思(1)每位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提出改进措施。
(2)教研组长组织教师进行反思成果交流,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问题。
五、活动成果1. 提高了教师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2. 探讨出多种有效教学策略,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优秀案例集锦
![小学数学优秀案例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4b1afb5e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65.png)
小学数学优秀案例集锦《平均数》教学案例师: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师: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生:好。
师: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
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
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儿主意。
听懂了吗?(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
另一对也写了“凯旋队”)。
师:行行行。
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师: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记录。
预备,开始!20秒后,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凯旋队”: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凯旋队”。
“胜利队”服不服气?“胜利队”:不服气!师:为什么?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师: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师: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凯旋队”的总数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师:现在胜利者是“凯旋队”,可以吗?生:不可以。
(这时,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师: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胜利队:欢迎!师:现在把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生;140个。
师;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同意!师:为什么?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
师;哦,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还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较,显然不公平,那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不能比出两个队总体的拍球水平呢?(学生开始思考,相互交流。
)(终于有一个声音出现了: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可以先求平均数。
)生;就是用拍球的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
案例分析: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本人有以下几点认识:二、是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561f65c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af.png)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校本研修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校本研修,老师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小学数学校本研修的案例。
某小学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存在着对整数加减法的困难,于是决定进行校本研修。
首先,教师们通过观察发现,学生们对整数加减法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容易混淆正数、负数的概念。
于是,教师们制定了针对性的教学计划,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整数加减法的本质,强化正数、负数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教师讲解、小组合作、游戏等。
通过教师讲解,学生们对整数加减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能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习的效果;通过游戏,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了对整数加减法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还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他们鼓励学生们在课后多做练习,多思考,多总结,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们也与家长进行了沟通,让家长能够在家中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经过一段时间的校本研修后,教师们发现学生们在整数加减法方面的学习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们能够清晰地理解整数加减法的概念,能够熟练地运用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
同时,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高,他们更愿意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通过这个校本研修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校本研修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师们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和分析,制定了针对性的教学计划,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校本研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更多地重视和推广。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优秀版)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优秀版)](https://img.taocdn.com/s3/m/d97bd7147375a417866f8f83.png)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三角形的面积》【案例背景】前几天上了一节三角形的面积感触颇深。
三角形的面积是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上学期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资料,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1、假设猜想: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
说出前三种图形的面积的求法,观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会怎样求。
该怎样转化推导。
2、操作验证:根据你的猜想,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吧,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根据学生描述得出结论:把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向内对折,变成一个小长方形,得到长方形的长是原先三角形底的一半,宽就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小长方形面积的2倍。
2倍与其中的一个一半抵消,还剩一个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3、继续引导:这个办法怎样样谁还有不同想法,做法生:将三角形的顶角向底边平行对折,再沿折痕剪开,把得到的小三角形沿中间对折再剪开,分别补在剩下图形的两侧,变成一个长方形。
三角形的底没变,高缩小了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师:这个办法怎样样生:也很合理。
(表扬,祝贺)师:你还有其他做法吗生:选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颠倒相拼,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先三角形底的2倍,高不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师:这个办法怎样样看来同学们在探究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想出的办法还真不少,那么,你感觉哪种办法最好最有创意师: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就是。
教研活动数学案例分享(3篇)
![教研活动数学案例分享(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c306e0d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d1.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校数学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本次案例分享以“图形与几何”为主题,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概述本次教研活动选取了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和四边形”这一单元作为研讨内容。
在活动中,我们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征?2. 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 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三、案例实施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征,掌握它们的分类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2. 教学内容(1)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征(2)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分类(3)图形的变换(4)解决问题3. 教学策略(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在课堂开始,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和四边形,如三角板、梯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的特点。
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动手操作,探究规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折叠、剪贴等方法,动手操作三角形和四边形,感受图形的稳定性。
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征,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等。
(3)比较分析,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异同点,总结归纳出它们的特征。
同时,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分类方法。
(4)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教师设置一系列与三角形和四边形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让学生设计一个由三角形和四边形组成的图形,并解释其特点。
小学数学精准教研案例
![小学数学精准教研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eaaf533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19.png)
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校数学教研组积极开展精准教研活动。
本案例以“小学数学精准教研——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为主题,探讨如何通过精准教研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二、案例描述1. 教学内容分析“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的表示方法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初步认识分数,体会分数与生活的联系。
2.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分数实例,如:将一个蛋糕分成4份,每份是1/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2)新课教授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数的表示方法,如:1/4、2/3等,让学生说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分别表示什么。
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如:将一张纸剪成若干份,让学生亲自操作,感受分数的表示方法。
③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操作过程中的发现,如:分数的分子表示被分成的份数,分母表示总份数。
④教师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如: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3)巩固练习教师设计一系列练习题,如: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等,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分数的意义、表示方法以及基本性质。
3. 精准教研活动(1)集体备课教研组针对“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题,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教师们共同研究教材、分析学情、设计教学环节,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听课评课教研组组织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活动。
听课教师认真记录教学过程,课后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3)教学反思授课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
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4)资源共享教研组将优秀的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反思等资料进行整理,上传至学校共享平台,方便教师之间交流学习。
二年级数学研修环节案例
![二年级数学研修环节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b3bff4d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58.png)
二年级数学研修环节案例二年级数学研修环节案例:标题:使用数学游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1. 游戏介绍在这个数学研修环节中,我们设计了一款名为“数字接龙”的数学游戏。
这个游戏能够帮助学生巩固他们的加减法计算能力。
2. 游戏规则游戏开始时,每个学生会获得一个数字卡片。
学生们需要依次报出自己手中数字卡片上的数字,并将数字与前一个数字的和或差计算出来。
例如,如果前一个数字是5,当前数字是3,学生需要计算出5+3=8,并将结果报出来。
接下来的学生需要根据前一个学生的答案进行计算。
3. 游戏目标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不仅能够巩固加减法的计算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敏捷性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这个游戏也能够增强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因为他们需要相互配合才能进行游戏。
4. 游戏准备为了进行这个游戏,我们需要准备数字卡片和一个计分板。
数字卡片上应该有足够的数字,以确保游戏的持续进行。
计分板用于记录每个学生的得分情况。
5. 游戏进行在游戏开始前,我们会对游戏规则进行简单解释,并确保每个学生理解游戏的要求。
然后,我们会将学生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学生开始游戏,并按照规则进行游戏。
每个小组在游戏结束时,根据答题的准确性和速度来计算得分。
6. 游戏结束游戏结束后,我们会根据每个小组的得分情况进行总结。
我们会鼓励学生们分享他们在游戏中的心得体会,并讨论如何改进自己的计算能力。
7. 游戏反馈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们的计算能力,我们会为他们提供一些额外的练习,例如填空题或计算题。
这些练习旨在帮助学生们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提高他们的计算准确性和速度。
8. 游戏评估为了评估学生们在数学游戏中的表现,我们将记录每个学生的得分情况,并对他们的计算准确性和速度进行评估。
通过评估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们的计算能力的提高情况,并根据评估结果来调整教学策略。
9. 游戏拓展如果学生们在数字接龙游戏中表现出色,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游戏的难度。
小学数学优秀案例集锦
![小学数学优秀案例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764e3c3d0740be1e650e9a8b.png)
小学数学优秀案例集锦连续六次摸到白球后的思考浙江省嘉兴市教育研究院朱国荣邱正平一、案例背景“可能性”(概率)是新课程中新增加的内容,“可能与一定”是学生学习“可能性”的第一节内容。
通过教学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在满足相应条件后,一定会发生(或不可能发生),而有些事件则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比如在一个盒子里放入两个黄球,任意摸一次,一定能摸到黄球,不可能摸到白球;如果放入一个白球、一个黄球,任意摸一次,则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即可能性)。
在多次教学实践中我感悟到,原有生活经验使学生对“可能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反过来也会干扰对“可能性”的数学化理解。
二、情境描述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中,放入一个白球、一个黄球,任意摸一次,结果会怎样?这是我在执教“可能与一定”一课时提出的问题。
学生的回答是:“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
”为了“确认是这样”,我请一位学生摸一次,结果摸到的是白球。
接着,我又请一位学生摸一次,摸之前我请学生们猜一猜这一次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大部分学生认为应该是黄球了!结果这位学生摸到的还是白球。
第三次请学生摸,再猜,这时更多的学生认为一定是黄球了。
但第三位学生摸到的竟然还是白球!这时,教室里一片惊讶声:“怎么会这样?”“这怎么可能?”第四位学生再摸,白球!第五位,还是白球!第六位,依然是白球!我的额头开始冒汗,心里也暗暗嘀咕:“怎么会这样?”一个念头禁不住从脑海中冒了出来:“这课要上砸了!”到了第七位,那位胖胖的小男生终于“争气”地摸到了黄球。
我终于舒了一口气,提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教学顺利地转入了下一个环节。
三、课后反思“可能性”一课我已经上过好多次了,但这样的情形还是第一次发生。
连续六次摸到白球,怎么会这样呢?课上,我茫然不知所措,课后,我们进行了反思,结果为自己额头冒汗感到羞愧,更为没有抓住教学中生成的好材料及时组织学生讨论感到汗颜。
第一次摸到了白球,第二次摸到的应该是黄球;连续两次摸到的都是白球,那么第三次摸到的就一定是黄球了。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5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ae1945a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70.png)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5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5篇)案例一:数的比较与排序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比较和排序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比较和排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比较:介绍大小比较的方法,通过实物展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比较的基本方法。
2. 排序:介绍排序的规则,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物品。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出示不同大小物品,引导学生发现比较和排序的必要性。
2. 讲解:讲解比较和排序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
3. 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让学生运用比较和排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整理书包、排列队伍等。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比较和排序知识的掌握程度。
---案例二:加减法运算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加法:介绍加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通过实物展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加法。
2. 减法:介绍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通过实物展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减法。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出示实物,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的必要性。
2. 讲解:讲解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
3. 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让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分配物品等。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加减法运算的掌握程度。
---案例三:几何图形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识别和命名基本的几何图形。
2. 学生能够理解几何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教学内容:1. 基本几何图形:介绍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基本几何图形。
2. 几何图形的性质:讲解几何图形的特点,如边长、角度等。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几何图形的存在。
2. 讲解:讲解基本几何图形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
3. 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中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
![中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d0920c1e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54.png)
中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中小学数学校本研修的案例,以帮助教育工作者们更好地了解和应用校本研修的方法和策略。
案例介绍案例一:课程资源共享某中小学数学教研组进行了一次校本研修,旨在通过课程资源共享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教研组的教师们积极参与和贡献自己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案、试题和活动设计等。
通过将资源进行评估和优化,教师们相互借鉴和研究,提高了教学效果。
校本研修还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形成了良好的研究氛围。
案例二:教学观摩研修一所中小学数学教研组在校本研修中组织了教学观摩活动。
教师们定期前往其他同事的课堂进行观摩,了解和研究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观摩后的讨论和交流让教师们有机会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并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
这种教学观摩研修提供了实践交流的平台,帮助教师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案例三:课题研究小组一所小学成立了一个课题研究小组,专注于数学教学中的某一具体问题。
小组成员通过阅读学术文献、参观其他学校和与专家进行讨论,深入研究该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小组成员定期汇报研究进展和成果,并与其他教师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方法。
课题研究小组通过系统的研究和探索,为学校的数学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结论中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活动。
通过资源共享、教学观摩和课题研究小组等方式,教师们可以相互研究和借鉴,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校本研修为学校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氛围和合作平台,有助于形成持续发展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张三, 中小学数学校本研修的策略与方法, 《数学教育研究》, 2018.- 李四, 校本研修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数学教学论坛》, 2019.。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优秀案例(集锦6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优秀案例(集锦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a71fcb6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1f.png)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优秀案例(集锦6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优秀案例第1篇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已有的知识与做法解决新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探索,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主动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理解每一步的算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朋友,你一定去过游乐场吧,你都玩过哪些项目今天淘气和笑笑他们高兴地来到了游乐场,咱们一起走进游乐场,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吧。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1、我们先来计算5人做太空船,需要多少无。
引导学生审题列出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仔细思考,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能解决这道题吗3、小组合作学习,自己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方法带到小组交流中。
(4)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尽可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说一说,并把方法进行归纲整合。
(5)小组汇报中。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演竖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教师小结,无论是12X5还是5X12,用竖式计算时,通常为了计算方便,一般把较大数作为第一个乘数。
计算时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5先与2相乘,二五一十,满十要向十位上进1,在个位上写0,注意要把进位的1写在十位的下面,要写得小一些。
2、13个人要坐电动火车,需要多少元呢(1)独立思考列出算式:6X13(2)拿出练习本试着来独立尝试笔算,算好了吗(3)要是有14人,15人,16人坐电动火车要花多少钱呢请你在练习本上列一个算式,自己算一算吧。
汇报时还是让学生说一说算法,老师问算理,这次你算对了吗同桌之间把自己的算法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算一算,完成书55页第1题。
学生完成后要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完成书55页每2题竖式计算,一边做一边在心里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做完后教师把学生出现的错误展示出来,提醒学生注意,这样更有针对性。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请大家一起来总结。
教研活动案例数学(3篇)
![教研活动案例数学(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2148095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98.png)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关注的焦点。
为此,我们学校数学教研组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以“分数的意义”为例,介绍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动案例。
二、活动目标1.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使教师对分数的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掌握分数的教学方法。
2. 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三、活动内容1. 分数意义的探究(1)教师展示一组分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分数表示的是什么?(2)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分数的意义,如“1/2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
(3)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2. 分数教学的案例分析(1)教师分享一节优秀的分数教学案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2)其他教师对案例进行点评,分析案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3. 分数教学方法的探讨(1)教师针对分数的意义,探讨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演示、操作实践、小组合作等。
(2)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享分数教学中的成功案例和经验。
4. 现代教育技术在分数教学中的应用(1)教师展示如何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分数教学,如展示分数的演变过程、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等。
(2)教师分享如何运用教育软件、在线资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活动过程1. 研讨准备阶段教研组提前一周将活动主题和内容通知给教师,要求教师提前准备相关资料,并做好课堂观察记录。
2. 活动开展阶段(1)教师展示分数意义探究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2)教师分享教学案例,其他教师进行点评。
(3)教师探讨分数教学方法,分享成功经验。
(4)教师展示现代教育技术在分数教学中的应用,分享相关资源。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3a49acfd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f5.png)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导入:1.提问:大家知道什么是公倍数吗?公倍数有什么作用?2.板书:公倍数3.解释:公倍数指的是两个或多个数的公共倍数,可以找出一个数同时是这些数的倍数。
公倍数在数学中有着很多应用,比如求最小公倍数。
案例:小明爸爸每天花30分钟跑步,小明妈妈每天花50分钟跑步。
我们来想一想,他们两个人什么时候能够同时跑步结束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找出他们跑步时间的公倍数来得到答案。
首先,我们列出小明爸爸和小明妈妈的跑步时间的倍数:小明爸爸:30分钟 × 1 = 30分钟30分钟 × 2 = 60分钟30分钟 × 3 = 90分钟小明妈妈:50分钟 × 1 = 50分钟50分钟 × 2 = 100分钟50分钟 × 3 = 150分钟我们发现,他们两个人跑步结束的时间有一个公共的时间点,就是小明妈妈跑步了150分钟的时候,小明爸爸也跑步了90分钟,所以他们两个人在150分钟的时候能够同时跑步结束。
进一步,我们可以观察到小明爸爸和小明妈妈跑步时间的公倍数为300分钟,即小明爸爸跑步300分钟,小明妈妈也跑步300分钟时,他们两个人能够同时跑步结束。
结论:小明爸爸和小明妈妈在300分钟时能够同时跑步结束。
拓展: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公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约会时间的确定、任务完成的协调等。
反思:在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注意问题的设计和引导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及时引导他们纠正错误并分享解题思路。
结束:通过这个案例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会了什么是公倍数,还学会了如何找出公倍数,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运用公倍数的知识,发现更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教研组研修案例
![小学数学教研组研修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375b07c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d5.png)
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我校数学教研组积极开展研修活动,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本案例以我校数学教研组的一次研修活动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研修活动,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案例目标1. 提高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
2. 培养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
3. 提升教师对教学评价的认识和应用。
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三、案例实施过程1. 研修准备(1)成立研修小组:教研组长负责组织,挑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乐于奉献的教师组成研修小组。
(2)确定研修主题:结合当前数学教学的热点问题,确定本次研修主题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3)收集资料:查阅相关书籍、论文、案例等,为研修活动提供理论支持。
2. 研修实施(1)集中学习:组织教师集中学习新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等相关知识,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教学评价的认识。
(2)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3)教学设计:针对研修主题,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
(4)课堂观摩:组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观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5)研讨交流:针对观摩的课堂教学,教师进行研讨交流,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3. 研修总结(1)反思总结:教师针对自己在研修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进行反思总结。
(2)成果展示:将研修成果进行整理和展示,包括教学设计、课堂观摩视频、研讨交流记录等。
四、案例效果1. 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2.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得到提升。
3. 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教研氛围更加浓厚。
4. 学生数学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信心增强。
五、案例启示1.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2. 注重教学实践,鼓励教师参与教研活动。
小学数学研修问题例子
![小学数学研修问题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17ed7b8a783e0912a3162ab7.png)
小学数学研修问题例子篇一:小学数学校本研修的案例小学数学校本研修的案例水冶镇东北街小学任芳芳小学数学校本研修的案例东北街小学任芳芳新课程“解决问题”从一年级开始便渗透于数与运算领域之中,从理论上讲,经过六年的学习,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应该会得到加强。
但在我校实际教学中发现,我们学生的解题能力不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越来越弱了。
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
与传统应用题教学下的学生相比,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什么降低了,为什么学生拿到应用题会无所适从?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通过推门听课等常规调查,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应用题时,他们将教学的关注重心过多的放在了对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上,教学中缺乏对数量关系的渗透、分析,从而导致我们的教学从生活情境直接走向综合应用。
这样的教学,导致许多学生不会做应用题,害怕做应用题,拿到题目,无处下手。
长期下来,势必会削弱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我们本学期以“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作为切入口,让老师们在理论—实践—反思—跟进实践—再反思的不断循环中,提高对数量关系教学的再认识,以此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我们进行了主题研修活动—实践探索。
本次活动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一节课。
在此之前,每位数学教师对这节课进行了教学设计的构思,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上午第二节,我们进行了讨论,针对本节课的数量关系教学进行了简要分析。
第三节课,由吕老师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对本节课进行了课堂实录。
中午,我们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进行了评课活动,下面是一些评课的片段:何老师:在复习和引入阶段,吕老师紧扣教学内容,使学生从开始就进入了“综合列式”的构建模式中去,有利于下面教学的开展。
利用多媒体,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处理,用比较小的数字对问题进行解决,符合小学三年级的认知水平。
在学生出示了计算结果后,教师让学生进行思维的整理、学生通过说一说、倾听等方式,让学生更加好的进行了问题的解决思维训练;练习题设计有一定的梯度,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小学数学数学教研案例
![小学数学数学教研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fb94440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63.png)
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校数学教研组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以案例研究为载体,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分享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本文以一次小学数学教研活动为例,阐述教研过程及成果。
二、案例描述1. 案例背景本次教研活动针对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分数的加减法》一课进行研讨。
在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在分数加减法计算中存在以下问题:(1)对分数的概念理解不透彻,容易混淆分子和分母的关系。
(2)分数加减法计算过程中,学生容易出错,如通分、约分等步骤掌握不熟练。
(3)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实际应用理解不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2. 案例过程(1)教师提出问题在教研活动开始,教师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以下问题:①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概念?②如何提高学生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准确性?③如何将分数加减法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2)教师分享教学经验针对提出的问题,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享了以下经验:①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
②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提高学生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准确性。
③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将分数加减法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3)教师分组讨论教师将教研组成员分为三个小组,分别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每个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总结出以下教学策略:①小组一: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演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关系,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②小组二:设计阶梯式练习题,逐步提高学生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准确性。
③小组三:结合生活实例,如购物、烹饪等,引导学生将分数加减法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4)教师总结发言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发言,强调以下几点:①重视分数概念的理解,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印象。
②加强练习,提高学生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准确性。
③注重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三、案例反思1. 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了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经典教学研修案例集锦资料
1、数学是什么?
夏青峰
相信很多数学老师都这样问过自己:数学究竟是什么?作为一个数学老师,如果这个问题都回答不了,好象有点说不过去。
但是谁又能真正说清楚数学是什么呢?美国数学家柯朗在他的《数学是什么》的书中说道:“……对于学者,对于普通人来说,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数学经验,而不是哲学,才能回答这个问题:数学是什么?”的确,我们很难给数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就让我们在对一些案例的思考中去慢慢地揣摩数学的内涵吧。
一、是客观,还是主观?
[案例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判断错误,应把“式子”改为“等式”才对,我们一直这样教学生、考学生。
可这样改,就是绝对真理了吗?我们从未思考过。
张奠宙先生曾在《小学数学教师》上撰文说:“其实,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也并非是方程的严格定义,它仅是一种朴素的描写,并没有明确的外延,是经不起推敲的。
首先,改成‘等
式’二字也未必准确,实际上应是‘条件等式’才对。
因为含有未知数的恒等式不是我们要研究的方程,例如,x-x=0,对一切x都对,何必解呢?反过来,把解‘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称之为‘解不等式方程’,也可以说得通,无非是大家约定俗成而已。
”看了这段话,我们有何感想?
1、数学是什么?
夏青峰
相信很多数学老师都这样问过自己:数学究竟是什么?作为一个数学老师,如果这个问题都回答不了,好象有点说不过去。
但是谁又能真正说清楚数学是什么呢?美国数学家柯朗在他的《数学是什么》的书中说道:“……对于学者,对于普通人来说,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数学经验,而不是哲学,才能回答这个问题:数学是什么?”的确,我们很难给数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就让我们在对一些案例的思考中去慢慢地揣摩数学的内涵吧。
一、是客观,还是主观?
[案例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判断错
误,应把“式子”改为“等式”才对,我们一直这样教学生、考学生。
可这样改,就是绝对真理了吗?我们从未思考过。
张奠宙先生曾在《小学数学教师》上撰文说:“其实,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也并非是方程的严格定义,它仅是一种朴素的描写,并没有明确的外延,是经不起推敲的。
首先,改成‘等式’二字也未必准确,实际上应是‘条件等式’才对。
因为含有未知数的恒等式不是我们要研究的方程,例如,x-x=0,对一切x都对,何必解呢?反过来,把解‘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称之为‘解不等式方程’,也可以说得通,无非是大家约定俗成而已。
”看了这段话,我们有何感想?
1、数学是什么?
夏青峰
相信很多数学老师都这样问过自己:数学究竟是什么?作为一个数学老师,如果这个问题都回答不了,好象有点说不过去。
但是谁又能真正说清楚数学是什么呢?美国数学家柯朗在他的《数学是什么》的书中说道:“……对于学者,对于普通人来说,
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数学经验,而不是哲学,才能回答这个问题:数学是什么?”的确,我们很难给数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就让我们在对一些案例的思考中去慢慢地揣摩数学的内涵吧。
一、是客观,还是主观?
[案例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判断错误,应把“式子”改为“等式”才对,我们一直这样教学生、考学生。
可这样改,就是绝对真理了吗?我们从未思考过。
张奠宙先生曾在《小学数学教师》上撰文说:“其实,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也并非是方程的严格定义,它仅是一种朴素的描写,并没有明确的外延,是经不起推敲的。
首先,改成‘等式’二字也未必准确,实际上应是‘条件等式’才对。
因为含有未知数的恒等式不是我们要研究的方程,例如,x-x=0,对一切x都对,何必解呢?反过来,把解‘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称之为‘解不等式方程’,也可以说得通,无非是大家约定俗成而已。
”看了这段话,我们有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