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商业环境中的致胜之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荡商业环境中的致胜之道

《INSEAD》INSEAD 创业学教授莫滕·汉森,与吉姆·柯林斯研究了30 年来表现出色的

14 家公司,使用“量化配对”研究方法,首先选出“极其动荡不稳定”的产业(如生物技

术和航空业),然后选出在本产业中业绩持续增长的企业,再把这些企业与同产业的其他

企业比对,分析企业成败的原因。

《选择成就卓越》(Great by Choice)是柯林斯前一部力作《从优秀到卓越》的延续,

描绘的不是爆炸性的增长型公司,而是在成长路上默默耕耘,力求平安度过不稳定时期并

维持持续增长的公司。结果显示,这样的公司在过去 30 年来的成长业绩是产业平均绩效的

10 倍,因此被作者誉为“十倍公司”,它们成功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不受外界影响而坚持

策略的特质。

汉森指出:“好比坚持‘每天 20 英里’行程,这样无论有无障碍,最终都能达到目的地。”汉森认为,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此。道理很简单:设定目标,然后不管处

于顺境还是逆境,都坚守纪律,坚持步伐。

“坚守计划的特质常常与另一特质相辅相成,那就是领导层的‘建设性危机感’特质。成

功的企业领导,比如微软的比尔·盖茨(Bill Gates)和英特尔的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他们对经营环境具有超高的危机警觉性。”这些优秀的企业领导随时有危机感,面对所有的不确定因素和无法控制的行业环境,随时有充分的准备。

汉森指出,创新并不是企业成功的灵丹妙药。最伟大的创新公司不一定是最成功的公司。

一旦公司跨过“创新门坎”而跻身于行业前列,它们的竞争对手便是各大优秀企业,这时

单靠创新显然不够。

商业世界不可能再回返到一个稳定的时代,企业面对的将永远是不确定和无法控制的环境。因此,企业需要适应这种崭新商业时代的新型领导原则。(Shellie Karabell)

争夺全球中产阶级市场

《哈佛商业评论》上世纪 20 年代,艾尔弗雷德·斯隆(Alfred P. Sloan Jr.)对通

用汽车进行重组,制定开创性的战略,即“以各类车型满足各阶层的各种用途需求”(a car for every purse and purpose),旨在满足那些无力购买豪华车的美国中产阶级的

需求,占领不断发展的新兴中产阶级市场。通用汽车丰富的产品选择与福特公司的单调形

成了鲜明对比,通用汽车赢得大量中产阶级青睐,超越福特,在20 世纪一直保持市场领先。

如今,在全球中产阶级市场这个更广阔的平台上,跨国企业正面临类似的赢利机遇。全球

经济一体化积聚了庞大的客户群。

2011 年,美国、欧洲、日本等成熟市场拥有 4 亿中产阶级,而新兴市场拥有 3 亿到5 亿不等

的中产阶级(取决于如何定义中产阶级)。新兴中产阶级在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尼日利亚、土耳其、越南等新兴市场大量涌现,这些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快。

若想成为全球中产阶级市场的领军企业,首先应该把握目标市场的发展节奏。由于为特定

中产阶级市场设计的产品不断增加,很多企业都要扩大生产基地。在低收入市场,生产流

程应该更加注重产量及效率,而非客制化。供应商应该尽量简化价值链,达到中产阶级的

价值预期和成本预期。

在市场营销方面,企业应该根据不同的中产阶级细分市场制定相应的方案,并充分了解各

个细分客户群。制定合适的价值主张并进行有效宣传,但不要对企业的高价产品或服务造

成负面影响,尤其在各档产品属于同一品牌的情况下。要精简销售团队和服务团队,尽量

运用自助方式,以便控制成本。

为了在全球中产阶级市场取得成功,跨国企业应该转变思维模式。那些成功占据全球中产

阶级市场的企业正在建立新的事业部;企业要重新考量决策方式以及其他管理方式;对业

务负责人充分授权,提供财务资源和人才配备。

(Edward Tse、Bill Russo、Ronald Haddock)

中国消费新力量

《McKinsey Quarterly》中国正步入一个崭新的消费社会。十年之后,中国的个人

消费总额将翻一番,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

麦肯锡发布的《2011 年度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是对中国城镇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深入研究和

总结。我们发现消费者对未来收入预期比上一年更乐观,这种信心支撑他们的购买行为;其次,2011 年只有 5%的消费者增加开支因为初次购买某种产品,比上一年下降 20%,表明许多品

类在中国市场日趋成熟。

十年前,吸引新消费者是推动消费增长的关键动因。如今,初次购买的重要性正在削弱,

除了昂贵的大宗产品(如小汽车)或小众商品(比如香体液),对于许多存在了十年以上

的品类而言,依靠初次购买促增长的空间十分有限。毋庸置疑,销售网点分布广泛的企业

往往能够在不同地区迅速吸引消费者。迎合中国人口味,改良产品性能以适应消费者也是

一个好办法。经验显示,中国消费者能够快速接受他们以前不熟悉的产品,这为新兴品类

的增长提供了可能,而增加产品的适用场合也是有效的营销方式。

中国消费者对品牌的期望持续上升。一方面,基本功能,如耐用性、舒适性和口感等在中

国的重要性远高于发达市场。另一方面,在不多花钱的前提下,消费者对使用的便捷性及

优质服务等精细功能的需求越来越高。

有意思的是,中国消费者对品牌的高依赖度和低忠诚度。他们对品牌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价格或渠道,认为品牌产品比非品牌产品更安全、质量更高或更为可靠。但是,中国消费者对品牌的热爱并未转化为品牌忠诚度。

中国消费者越来越成熟,消费经验越来越丰富。任何单一的方法都无法完全赢得他们。只有拥有灵活适应能力及创新技能的企业,才有可能与中国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保持一致步调。(安宏宇、马思默、刘文娟、李丽华)

国际分销:如何管好渠道

财富中文网在中国,要管好一家真正的国际化企业,难度不小。企业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如何平衡集权和分权、本地化和全球化、直接销售和间接销售等等。根据 Frontier Strategy Group 最近的研究,94%的国际化运营公司在一定程度上采用第三方分销商。因此,向海外扩张的中国公司应慎重对待国际分销渠道管理问题,才能确保产品能到达终端消费者。

我认为释放潜力、让渠道成长有三大关键因素:

首先,不要默认按地域划定每个分销商的范围。

虽然现状的确是按地域划分(估计有 57%的公司这样做),但高增长公司会更多地会按客户类型或规模划定每个分销商的范围,它们如此运作的可能性比低增长公司高出两倍。

其次,采用非货币性激励措施,加强对分销商的了解和控制。

87%的公司采用非货币性激励措施对分销商进行绩效奖励。但高增长公司(双赢型激励措施)和中低增长公司(价值转移型激励措施)使用的激励类型明显不同。双赢型激励措施,比如为分销商提供商业咨询或 CRM 平台,能为双方增加价值,而且有望提高分销商的运营效率。价值转移型激励措施,比如允许分销商使用企业标识或共享潜在客户信息,价值转移是一次性的、单向的,对企业几乎没有长期的投资回报率。

最后,选最好的分销商,忘掉其他弱者。

高增长公司在新兴市场中高度依赖分销商,平均有 50%以上的销售量和销售额都是走分销商渠道。高增长公司在分销商管理上的资源投入明显高于低增长公司,前者平均每个地区为 53 个全职人力工时(FTE),后者只有 11 个。不过,高增长公司的分销商更换比例相对高出不少(过去两年平均为 17%,而平均增速公司为 7%),而且平均合作周期相对较短。(周乐达)

全渠道零售

商业评论网每隔50 年左右,零售业就面临一次重新洗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