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中考

合集下载

《孟子二章》中考题汇编

《孟子二章》中考题汇编

《孟子二章》中考题汇编一、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9~13题。

(13分)9.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B.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C.此之谓 / 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同舍生.皆被绮绣C.是亦不可以已乎然胡不已乎D.万钟于我何加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3分)答:答案:9. D 10. C 11. B 12.(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

(2)用脚踢着给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13.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1)—(3)小题鱼我所欲也《孟子》(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_______________)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______________)(辟:______________)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_)④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两章中考集锦及答案

孟子两章中考集锦及答案

《孟子两章》中考全知道;一、默写1.日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冀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串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许多支持正义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孟子》二章中名句填写)。

2.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关系的句子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3年青海省,无锡市)3.寡助之至,□□□□。

□□□□,天下顺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02年北京市东城区)4.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山东省2003年)5.《〈孟子〉二章》中,揭示忧乐与国家兴亡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2年广东省湛江市)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002年荆州市,上海)7.陈水扁要搞“台独”,遭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强烈反对。

这正是如《〈孟子〉二章》中写的那样:。

(2004年玉林市)8.孔子和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博大精深。

请你分别写出一句你所知道的最能体现二人智慧和主张的名言或短语。

(课内外皆可)(2004年济宁市)①孔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美国插手中国内部事务,一次又一次怂恿台湾加入只有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加入的世界卫生组织。

【中考必考文言文】《孟子》二章

【中考必考文言文】《孟子》二章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 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 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 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1.这段文字用鱼比喻 生 , 用熊掌比喻 义 ,用舍鱼而 取熊掌比喻 舍生取义 。文 中还把 生 和 死 进行对比, 指出人世间有比 生 更宝贵的 东西,就是 义 ;也有比 死更 可怕的东西,即 不义 。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 识穷乏者得我与?
为:为了 穷乏:穷困贫苦 得:同“德”,感激 与(yǘ) :同“欤”,吗、呢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 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 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 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 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 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恶: wù,厌恶 患:祸患 辟:同“”避”,躲避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可我) 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 的,所以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使:如果 莫:没有 (什么) 者:…的办法
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 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以 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 呢?
指上述六人,也涵盖了 其他能担当大任的人。 (承担和能够承担这种 治理国家重任的人。)
2、“是人”需经受哪些 磨难?(准备承担大任 的人一定要先经历哪些 磨炼?)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使动用法: 苦: 使……痛苦 •使… 劳: 使……劳累
饿: 使…受饥饿 空乏: 使…受贫困 乱: 使…颠倒错乱 动: 使……惊动 忍: 使……坚忍
2、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 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 效果?请你以选文第二段为例 加以具体分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选文第三段紧承上文从正 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 面进行推论的是哪句话?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孟子二章含解析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孟子二章含解析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1)查找资料,知人论世。

对本文的理解,需要了解孟子所处的战国纷争、策士纵横的时代,以及孟子的生平经历和基本观念。

(2)借助注释,通读课文。

(3)反复诵读,体会孟子散文长于修辞,气势磅礴的特点。

课文中有不少对比和排比的句式,读这样的句子要注意节奏鲜明,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等。

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1. 通假字往之女家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2. 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富贵不能淫.原意为:惑乱,迷惑,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②贫贱不能移.原意为:改变,动摇,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③威武不能屈.原意为:屈服,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3. 一词多义(1)得: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F____________②得.志F ____________③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____________④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____________⑤吾穿井得.一人(《穿井得一人》) ____________⑥便得.一山(《桃花源记》) ____________(2)戒:①戒.之曰 ____________②必敬必戒. ____________(3)居:①居.天下之广居 ____________②居天下之广居. ____________③居.无何(《周亚夫军细柳》) ____________④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____________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____________4. 重点实词(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为大丈夫哉诚:____________(2)安居而天下熄.熄:____________(3)丈夫之冠.也冠:____________(4)父命.之命:____________(5)无违夫子..夫子:__________(6)以顺为正.者正:____________(7)与民由.之由:____________(8)独行..其道.独:____________行:____________道:____________(9)此之谓.大丈夫谓F:___________5. 文言虚词(1)一怒而.诸侯惧 ____________(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____________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____________(3)为②以顺为.正者 ____________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____________(4)乎②子未学礼乎. ____________①丈夫之.冠也 ____________(5)之②父命之. ____________③往送之.门 ____________④妾妇之.道也 ____________①丈夫之冠也. ____________(6)也②妾妇之道也. ____________(7)以.顺为正者 ____________(8)以顺为正者. ____________(9)与.民由之 ____________(10)独行其.道 ____________二、重点句子翻译1.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二章》中考题汇编

《孟子二章》中考题汇编

《孟子二章》中考题汇编一、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9~13题。

(13分)9.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B.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C.此之谓 / 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同舍生.皆被绮绣C.是亦不可以已乎然胡不已乎D.万钟于我何加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3分)答: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1)—(3)小题鱼我所欲也《孟子》(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_______________)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______________)(辟:______________)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_)④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中考文言文《孟子》二章赏析

中考文言文《孟子》二章赏析

中考文言文《孟子》二章赏析1.《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第二章》,内容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

我们可以当成一篇驳论文来阅读。

孟子在与纵横家的信徒景春谈论“何为大丈夫”的问题中,提到了这著名的三句话。

在孟子看来,真正的“大丈夫”不应以权势高低论,而是能在内心中稳住“道义之锚”,面对富贵、贫贱、威武等不同人生境遇时,都能坚持“仁,义,礼”的原则,以道进退。

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我们看孟子是如何批驳的。

首先,孟子针锋相对地用了一个反问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对景春的观点给予直接的否定。

其次,孟子进行了分析,回答了“公孙衍、张仪之流”为什么不能称为大丈夫。

第三,得出结论,公孙衍、张仪之流的所行“以顺为正”,是“妾妇之道”,不是“大丈夫之道”。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不讲仁义道德原则,只是“以顺为正”,所行只不过是小人、妾妇奉行的是“妾妇之道”,非大丈夫所为。

在完成了批驳之后,孟子接着就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的结论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和地位的诱惑不能改变他的心志,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气节,威武和权势不能屈服他的志向,这样的人做大丈夫!怎样才能让自己做大丈夫呢?孟子做了两点分析。

一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还是儒家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信。

“广居”、“正位”、“大道”这三个词,朱熹依次解释为“仁”、“礼”和“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大丈夫,他首先要是个仁者,他要有以天下为家的博大胸怀,要有以天下人为亲的伟大情怀,居住在天下最大的居所——“仁”里。

其次,他要是个讲礼仪的人,要有为天下而立大正的社会理想和觉悟。

第三,他是个“大道之行,为公天下”的公道主义者。

二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时势适宜的时候,实现志向了,就跟百姓一起实行它;时势不宜的时候,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实行自己的道理。

《孟子二章》中考题汇编

《孟子二章》中考题汇编

《孟子二章》中考题汇编一、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9~13题。

(13分)9.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B.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C.此之谓 / 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同舍生.皆被绮绣C.是亦不可以已乎然胡不已乎D.万钟于我何加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3分)答:答案:9. D 10. C 11. B 12.(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

(2)用脚踢着给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13.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1)—(3)小题鱼我所欲也《孟子》(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_______________)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______________)(辟:______________)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_)④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二章中考练习及答案

孟子二章中考练习及答案

2.翻译(4分)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1.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2.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②从此以后, 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3.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 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4.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 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甲〕人恒过„„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 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 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⑤ 得反国。〔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④谄谀:奉承拍马。 ⑤卒:终于。 1.〔甲〕文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乙〕文作者认为宋昭公失国逃亡的原因是_______ 。 2.解释加线词。 (1)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3.翻译。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4.〔甲〕〔乙〕两文在内容上有很多相通之处,请选择一点具体谈谈。 (2)而后喻 喻:(3)至于鄙 鄙: (4)被服以立被:
(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 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注:①焦思:焦虑思考。②胆: 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句中加线词。
(1)衡于虑而后作 (2)人恒过

《孟子》中考试题全解析参考

《孟子》中考试题全解析参考

《孟子》中考试题全解析参考《孟子》中考试题全解析参考1.北京市(09) 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第10—12题。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_______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过:______________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4分)(1)饿其体肤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行拂乱其所为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3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四、文言文阅读10.答案:(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失)11.答案:(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2)使他做事不顺。

(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

/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12.答案: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2.大连市(09辽宁省)二、古诗文阅读(16分)(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022届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孟子二章

2022届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孟子二章

2022届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一、重点实词1. 通假字往之女家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2. 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1)富贵不能淫.原意:惑乱,迷惑,句中意:________(2)贫贱不能移.原意:改变,动摇,句中意:________(3)威武不能屈.原意:屈服,句中意:________3. 其他重点实词(1)张仪岂.[F]不诚.大丈夫哉岂:____________诚:____________(2)是焉得.[F]为大丈夫乎得:____________(3)丈夫之冠.也冠:____________(4)父命.之命:____________(5)戒.之曰戒:____________(6)往.[F]之女家往:____________(7)必敬必戒.戒:____________(8)无违夫子..夫子:____________ (9)以顺.[F]为正.者顺:____________正:____________(10)妾妇之道.[F]也道:____________(11)居.天下之广居.居:____________居:____________(12)行天下之大道.道:____________(13)得.[F]志得:____________(14)与民由.之由:____________(15)独行.其道.行:____________道:____________二、重点虚词1. 之⎩⎪⎨⎪⎧①丈夫之.冠也 ②父命之.③母命之.④妾妇之.道也 ⑤与民由之. ⑥此之.谓大丈夫 ⑦往之.女家2. 以.顺为正者 ____________3. 一怒而.诸侯惧 ____________4. 独行其.道 ____________ 三、句子翻译1.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3.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019云南曲靖)4. 得志,与民由之。

中考文言文专项练习:《孟子二章》

中考文言文专项练习:《孟子二章》

中考文言文专项练习:《孟子二章》孟子二章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一】基础知识:1、作家作品: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

«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

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2、重点字词注音:域民〔yù〕畎亩〔quǎn〕拂士〔bì〕3、重点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里之城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委而去之委:放弃。

去:离开。

域:限制。

寡助之至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通〝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君子:得道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举:任用,选拔。

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士:狱官。

拂:违背。

乱:扰乱。

曾益:增加。

〝曾〞通〝增〞。

恒过:经常犯错误。

衡于虑:思虑阻塞。

〝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有所作为。

征于色征:表现。

喻:了解。

入:在国内。

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出:在国外。

4、重点语句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孟子二章》中考题汇编

《孟子二章》中考题汇编

《孟子二章》中考题汇编一、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9~13题。

(13分)9.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B.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C.此之谓 / 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同舍生.皆被绮绣C.是亦不可以已乎然胡不已乎D.万钟于我何加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3分)答: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1)—(3)小题鱼我所欲也《孟子》(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_______________)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______________)(辟:______________)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_)④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文言诗文】中考复习七:《孟子二章》

【文言诗文】中考复习七:《孟子二章》

【文言诗文】中考复习七:《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墙,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兵器甲胄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仅靠武力的强大。

君主施行“仁政”,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君主不施行“仁政”,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问题及解答:(1)本文就战争问题展开论述,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出来的?孟子关于战争胜负的观点是什么?明确:战争的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孟子所持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孟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呢?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逐层深入论证,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

论述“天时不如地利”,从攻方的角度加以论证,论述“地利不如人和”从守方的角度加以论证(3)孟子写作此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论述战争的胜败要素吗?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什么呢?明确:不是!作者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劝诫当时的统治者在治国的过程当中认识到“人和”的重要,认识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孟子〉两章》近几年相关中考试题

《〈孟子〉两章》近几年相关中考试题

《〈孟子〉两章》近几年相关中考试题天津市2000年中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6、句中黑体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园林池沼宽畅B、兵革非不坚利也可汗大点兵C、然而不胜者不以木为之者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17、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

(2分)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18、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黑体的成语。

(4分)(如每词能写三个以上,另加1分)⑴多助之至:。

⑵失道者寡助:。

19、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③⑤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答:。

〖参考答案〗16、(2分)C17、(2分)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18、(4分)如获至宝、至高无上、至理名言等;曲高和寡、孤陋寡闻、寡廉鲜耻、孤家寡人等19、(3分)D20、(3分)让老百姓定居不能靠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服天下不能靠武器的精良。

中考复习——《孟子》二章

中考复习——《孟子》二章

( 孟 子 公 孙 丑 )
天 时 不 如 地 利 , 地 利 不 如 人 和 。
( 孟 子 尽 心 上 )
穷 则 独 善 其 身 , 达 则 兼 济 天 下 。
( 孟 子 离 娄 下
人 有 不 为 也 , 而 后 可 以 有 为 。
( 孟 子 尽 心 上 )
民 为 贵 , 社 稷 次 之 , 君 为 轻 。
• 3、《富贵不能淫》中大丈夫不受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 加的因素影响的句子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理解性默写——————检查背诵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
致亡国原因的句子是:“
。”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
的句子是:“ 。”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
子“ 。”
7、课文第二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
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理解性默写——————检查背诵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 导致亡国原因的句子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 。”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 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 · · · · · ·
·
·

孟 孟

子 梁

名 王 言 下

以 及 人 之 幼 。
老 吾 老 , 以 及 人 之 老 ; 幼 吾 幼 ,
( 孟 子 滕 文 公 )
威 武 不 能 屈 。
富 贵 不 能 淫 , 贫 贱 不 能 移 ,
( 孟 子 尽 心 上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翻译。(4分)(1)曾益其所不能。 • (2)人恒过然后能改。 • 4.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 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 的什么观点相类似?(2分)
• 八、(08年浙江省衢州12分) • 1.(1)(被)选拔(2)责任(使命、任 务)(3)使……困苦(4)了解(明白) 2.D • 3.(1)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2) 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 4.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九、(06年河南省10分)
• (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 于安乐也。 • (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臵胆③于坐, 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 (终灭吴) • 注:①焦思:焦虑思考。②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句中加线词。(2分) • (1)衡于虑而后作 • (2)人恒过
十、(05北京市海淀区12分)
• 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 乐也。 • 1. 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两方面问题,一是造就人 才,二是_____________;得出结论“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用现在说法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 2. 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 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举例具体分析。(3分)
七、.(09辽宁省辽阳市10分)
•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也。 • (乙)孟子幼时,其舍①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 “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②旁。孟子又嬉为 贾人③炫卖④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子也。” 复徙居学宫⑤旁。孟子乃嬉为俎豆⑥揖让进退⑦之事, 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学 六艺⑧,卒成大儒之名。(选自刘向《列女传· 卷一· 母 仪》) • 【注释】 ①舍:住屋。②市:市场。③贾人:商人。 ④炫卖:边喊边卖。⑤学宫:学校。⑥俎豆:古代祭祀 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⑦揖让进退:即打躬作 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⑧六艺:古代 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 书、数。
五、(09辽宁省大连市7分)
• 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 安乐也。 • 1.解释加线的词。(3分) • (1)发于声而后喻 ( ) •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 • (3)然后知生于忧患 ( ) • 2.翻译。(2分)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3.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 人”指的是哪一类人。(2分)
• • • •
六、 (09湖南省衡阳市7分) 1.B2.B3.D 4.示例:“逆境能成才”的历史人物 ①文王拘而演《周易》 ②仲尼厄而作《春秋》 ③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 ④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 ⑤孙子膑脚,兵法修列⑥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⑦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 ⑧《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八(08年浙江省衢州12分)
• • • • • • • • 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句中加线词(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3)必先苦其心志( )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2.对句中加线词理解错误一项( )(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到) • 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 乐也(因而)
《孟子二章》中考链接金题宝典 一、(09年山东省临沂市12分)
[甲] 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 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 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 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 不立”。
• 1.解释文中加线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② 足兵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④民信之矣 2.翻译。(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三、(09 年北京市9分) • 1.(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 失) • 2.(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或:使他经 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2)使他做事不顺。 (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在他 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所行不顺,使 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 • 3.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 • • • • • • • •
1.解释句中加线词(4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 ②行拂乱其所为( ) ③此可以处吾子矣( ) ④处江湖之远( ) 2.翻译。(2分) (1) 此可以处吾子矣。 (2)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甲文列举六位历史名人成才史实和乙文“孟母三迁” 故事都说明了什么?(2分)
• 十、(05年北京市海淀区12分) • 1. 治理国家(1分,意思对即可) 忧患可以使 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 亡 • 2. 这段文字以“先必”二字领起“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 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 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 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 • 3.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4. A D
• 五、(09辽宁省大连市7分) • 1.(1)明白(了解、知道) (2)如果(假若) (3)这样 • 2.(通过这些)使他(们)的心惊动,使他(们) 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们)所没有的才 能。 • 3.受艰苦磨炼之后,能够成就不平凡事业 的人。
六、(09湖南省衡阳市7分)
• 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 • 1.选出加线字用法相同一项(1分) ( )
四、(09山东济宁市15分)
• 【甲】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 •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 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 “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 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 矣。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 突然终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 ⑤引:拿来。 1.解释加线词语(4分) • 人恒过然后能改 •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
三、(09 年北京市9分)
• 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 死于安乐也。 • 1.解释加线词。(2分) •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2)人恒过然后能改 • 2.翻译(1)饿其体肤 _______ • (2)行拂乱其所为 _________ • 3.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 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3
• 2.翻译(4分) •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4分) • • 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 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 四、(09山东省济宁市15分) • 1.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 • 2.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 容了。 • 3.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 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 4.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 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 3.[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 4.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 有什么关系?(3分)
• 一(09年山东省临沂市12分) • 1.①兵器 ②军备(军队) ③ 疆界(答“限制” 也算对) ④信任,信用 • 2. 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 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 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民无信不立 (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4. [甲] 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 [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 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 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 容”)之一。
• • 4.“孟母三迁”成就了孟子,使他“学六艺,卒成大儒 之名”,也说明了孟母具有忧患意识。在生活条件日益 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 一名句有什么现实意义?(2分)
• 七、. (09辽宁省辽阳市10分) • 1.(4分) ①违背; ②通“弼”,辅佐③安顿; ④ 处在 • 2.(2分)(1) 这里可以安顿我儿子了。( 2) 这样, 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 乐而衰亡。 • 3.(2分)围绕“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来 答即可。 • 4.(2分)围绕“要居安思危,不论是个人还是国 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 其从正面推论是哪句话?(3分) • • 4. 孟子以六位历史人物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 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是哪 两句?(3分)。 ( ) • A.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 B.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 C.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D.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 2. 翻译(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
•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 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 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简要谈谈认识。(4分)
二(08年浙江省湖州市8分)
• • • • • • 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 1.解释加线的词(3分) ① 池非不深也 ②委而去之 ③兵革非不坚利也 2.翻译(2分)寡助之至,亲戚畔 之 • 3.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寡助”的理解。(3 分) • 答:
• 二(08年浙江省湖州市8 分) • 1.( 3 分,每个l 分)① 池:护城河。②委: 放弃,丢下③兵革:武器装备。兵,兵器。革, 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 2 、( 2分)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 (或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 3.(3分,能联系现实,言之有理,文从句顺即 可。)道即仁义,在古代指君王实行仁政,争取 民心,现代普遍指一个人乐善好施,胸怀宽广, 乐于助人,从而获得很多人的肯定,支持和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