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 对比阅读 专练

合集下载

孟子二章习题(含答案)(共9页)

孟子二章习题(含答案)(共9页)

《孟子(mèng zǐ)》二章习题精选一、基础(jīchǔ)测试题1.解释(jiěshì)下面句中的实词。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bùshèng)。

城:郭:环:B.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池:坚利:委: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至:畔:顺:2.“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征于色C.死于安乐D.衡于虑3.结合语境,解释多义词。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对子骂父,则是.无礼()B.征.于色,发于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C.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加点词不用使动用法来解释的一项是()A.苦其心志B.劳其筋骨C.动心忍性D.生于忧患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通_____()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通_____()C.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_通_____()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通_____()二、课内语段阅读题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③1.“得道者”指______,“道”指_____,“君子”指______。

2.“道”的得失决定了什么?(用原文词语概括)_________。

3.文中体现全篇结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字。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多助之.至()D.得.道者多助()5.这段文字的修辞特点:有A排比句,B骈句,C散句。

划线句①是______,②是_______,③是_______。

《孟子两章》比较阅读

《孟子两章》比较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一、([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

既而君悔之,遣使追。

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

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追者反曰7.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夫以老者之智D.属予作文以记之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9.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答:10.乙文中“ ”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

(2分)二、09山东省临沂市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乙]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分)①兵.革非不尖利也兵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③足兵.兵④民信.之矣信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8.[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9.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三.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回答18~22题。

[甲] 故曰,……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共15页)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共15页)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教案下载一:《孟子》两章重要习题答案《孟子》两章重要习题一、积累与运用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3)天下顺之.(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兵革非不坚利.利(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空乏其身..(6)出则无敌国外患.(2)生于忧患.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三里之城.环而攻之.亲戚畔之.天下顺之.多助之至.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4.《孟子》是______________所作,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开头列举的人物有什么样的共性?二、阅读(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请将这则短文的论点写在下面。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文中的“君子”指谁?9.从本文可以看出,决定战争胜利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主要的是。

(最新整理)孟子二章对比阅读

(最新整理)孟子二章对比阅读

2021/7/26
19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感激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 (2)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21
鱼我所欲也(节选) 鱼,………………………………,贤者能勿丧耳。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021/7/26
22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故不为苟得也 苟且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假如、假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 厌恶 (4)留取丹心照汗青 史册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021/7/26
9
•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 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 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 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 自《郁离子》)
越国有一个善于搞农业的人,垦荒造
田种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灾。人们说 应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从,而按原来 的干,又干旱连续两年。他算了一下收获 ,已补偿了以前的欠收还有赢余呢。因此 说:“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缝制裘皮 衣。真是世间的名言啊。”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舍生取义者也”)
5、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 法上有何不同?(4分)
甲文:通过比喻引出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最 后得出结论。(2分) 202乙1/7文/26 :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对话、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18

孟子二章精选习题(含答案)

孟子二章精选习题(含答案)

《孟子》二章习题精选一、基础测试题1.解释下面句中的实词。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郭:环:B.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池:坚利:委: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至:畔:顺:2.“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征于色C.死于安乐D.衡于虑3.结合语境,解释多义词。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对子骂父,则是.无礼()B.征.于色,发于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C.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加点词不用使动用法来解释的一项是()A.苦其心志B.劳其筋骨C.动心忍性D.生于忧患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通_____()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通_____()C.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_通_____()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通_____()二、课内语段阅读题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③1.“得道者”指______,“道”指_____,“君子”指______。

2.“道”的得失决定了什么?(用原文词语概括)_________。

3.文中体现全篇结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字。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多助之.至()D.得.道者多助()5.这段文字的修辞特点:有A排比句,B骈句,C散句。

划线句①是______,②是_______,③是_______。

三、问答思考题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四段第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么翻译?2.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什么意思?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用、、等论证方法。

《孟子两章》练习题阅读的答案

《孟子两章》练习题阅读的答案

《孟子两章》练习题阅读的答案《孟子两章》练习题阅读的答案「篇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孟子是_____时期思想家,《孟子》是_________家经典著作。

(2分)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舜发于畎亩之中()空乏其身()衡于虑()而后喻()小题3:唐代名臣魏徵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

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小题4:《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儆之。

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简单说明。

(3分)小题5: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

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3分)参考答案:小题1、战国.儒家小题2:田间,田地使受贫困之苦通横,梗塞,不顺了解,明白小题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小题4:是下联的意思。

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而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小题5:略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孟子文学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牢记此类知识点。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

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根据材料意思,把握关键句子即可。

小题4: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根据句子含义回答即可。

小题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联系实际,结合本文,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孟子二章专项练习

孟子二章专项练习

《孟子二章》专项练习(一)《鱼我所欲也》【基础知识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 蹴( ) 不屑(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①乡为生死而不受通词义: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词义: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词义:④故患有所不辟也通词义: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二者不可得兼( )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③此之谓失其本心( )④贤者能勿丧耳( ) ⑤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⑥呼尔而与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A.此之谓失其本心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5.根据课文,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②呼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基本能力达标学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对比阅读汇编-学习文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对比阅读汇编-学习文档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卷《富贵不能淫》《从容就义》对比阅读(甲)富贵不能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乙)从容就义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总结,桂在衣带间。

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

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集市时,精神得意,如往常一样。

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

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经做完了。

”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让行刑停止,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

看到、听到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

②庶几:差不多。

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0.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B )(2分)A.独行其道B.其真无马邪?C.河伯始旋其面目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B项,“其”是副词。

表示反诘。

译为“岂,难道”。

A )(2分)A.贫贱不能移(移动)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A项,“移”在这里是“动摇”的意思。

12.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孟子〉两章》比较阅读及解答分析

《〈孟子〉两章》比较阅读及解答分析

《〈孟子〉两章》比较阅读及答案【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兵.革非不坚利也兵:___________(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___________(3)足兵.兵:___________(4)民信.之矣信:___________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翻译能力。

要结合句意推测词义。

尤其注意“兵”的一词多义现象。

答案:(1)兵器 (2)限制 (3)军备(军队) (4)信任2.【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孟子二章练习及答案

孟子二章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然后翻译句子。

(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

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甲文的主要观点:乙文的主要观点:共同特点:三、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21小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二章对比阅读

孟子二章对比阅读

(一)(2013年阜新)【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

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

王若重币卑②辞以请籴③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夫差④为禽⑤.(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注】①范蠡:人名,越国大臣。

②卑:谦恭、恭顺。

③籴:买进谷物。

④夫差:吴国君主。

⑤禽:通“擒”,捉住.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1)行拂.乱其所为(2)王何患.焉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

(2)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9。

【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一类人。

【乙】文越国灭吴的故事体现了【甲】文中所阐述的。

【二】(2009辽阳)(甲)舜发于畎亩之中(乙)孟子幼时,其舍①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②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③炫卖④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子也。

”复徙居学宫⑤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⑥揖让进退⑦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注释】①舍:住屋。

②市:市场。

③贾人:商人。

④炫卖:边喊边卖。

⑤学宫:学校。

⑥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

⑦揖让进退:即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8.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1)⎧⎪⎨⎪⎩行拂乱其所为()人则无法家拂士()(2).⎧⎪⎨⎪⎩此可以处吾子也()处江湖之远()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此可以处吾子矣。

10.甲文列举六位历史名人成才的史实和乙文“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了什么?(2分)11.“孟母三迁”成就了孟子,使他“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也说明了孟母具有忧患意识。

第16课 《孟子》二章-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同步教学阅读专项训练(部编版)

第16课 《孟子》二章-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同步教学阅读专项训练(部编版)

第16课孟子三章第一部分: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地利不如人和________②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________③寡助之至________(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然而不胜者B.天时不如地利兵革非不坚利也C.故君子有不战温故而知新D.多助之至亲戚畔之(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A.正确的道理,规律B.统治的方法C.“地利”与“人和”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5)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是如何体现的?(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________②必敬必戒________③无违夫子________④以顺为正者_______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哪句话与之意思相近?(4)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对比文言文阅读

孟子对比文言文阅读

孟子对比文言文阅读1.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一至四题的一篇岳阳楼记范仲淹第二篇孟子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⑴尝()⑵先()⑶对()⑷王()11.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未之有也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不得而非其上者C.环而攻之而不胜黑质而白章D.民亦乐其乐而乐亦无穷也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⑵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13.根据文章的意思,回答下列问题。

(3分)⑴用一句话概括乙文中孟子的政治主张。

(1分)⑵甲文中范仲淹的“ ,”是乙文中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进一步发扬。

范仲淹的这一思想在今天对我们有什么借鉴和教育意义?(2分)14.联系全文,说说甲文最后一段中“斯人”指哪些人?这些人的思想感情与“迁客骚人”有何不同?作者写这一段的用意是什么?(3分)10.(4分)(1)曾经(2)在……之前(3)回答(4)称王(每处1分)11.(2分)B12.(4分)⑴(2分)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⑵(2分)作为人民的君主却不能和人民一起快乐,这也是不对的。

13.(3分)⑴(1分)与民同乐才能王天下(意近即可)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分)提示:要建立新时期的忧乐观,提倡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1分)14.(3分)“斯人”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1分)。

这些人的思想感情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迁客骚人”则“以物喜,以己悲”(或“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则会随个人荣辱而改变”)(1分)。

作者这样写表达了以“古仁人”为学习榜样的决心,同时也含有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答出前一句即给分,1分)。

2. 孟子告子下与猱比较阅读《告子》是《孟子》书中的篇目,分上、下两篇。

孟子与告子都是战国时人,孟子持性善论(人生来有向善的力量),告子持不善不恶说(即人生下来本无所谓善恶),《告子》以两人的论辩开头,集中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性、道德及其相关理论。

孟子二章对比阅读

孟子二章对比阅读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一]【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

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

王若重币卑②辞以请籴③于吴,则食可得也。

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

不岀三年,夫差④为禽⑤。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注]①范蠡:人名,越国大臣。

②卑:谦恭、恭顺。

③籴:买进谷物。

④夫差:吴国君主。

⑤禽:通“擒”,捉住。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1)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何患焉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

(2)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9.[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类人。

[乙]文越国灭吴的故事体现了[甲]文中所阐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二](甲)舜发于畎亩之中(乙)孟子幼时,其舍①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②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③炫卖④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子也。

”复徙居学宫⑤ 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⑥揖让进退⑦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注释]①舍:住屋。

②市:市场。

③贾人:商人。

④炫卖:边喊边卖。

⑤学宫:学校。

⑥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

⑦揖让进退:即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孟子》两章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孟子》两章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孟子》两章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孟子》两章孟子的思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课文分析:1、中心论点:2、“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3.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孟子二章习题含介绍

孟子二章习题含介绍

《孟子》二章习题精选一、基础测试题1.解释下面句中的实词。

人.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郭:环:B.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池:坚利:委:匕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至:畔:顺:2.“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征于色C.死于安乐D.衡于虑3.结合语境,解释多义词。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对子骂父,则是无礼()・・B.征于色,发于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 •C.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加点词不用使动用法来解释的一项是()A.苦其心志8.劳其筋骨匕动心忍性0.生于忧患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通__________ ()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通______________ ()C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__________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 ____________ ()二、课内语段阅读题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③1.“得道者”指_______ ,“道”指 ___ ,“君子”指______ 。

2.“道”的得失决定了什么?(用原文词语概括)。

3.文中体现全篇结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字。

人.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匕多助之至() .D.得道者多助()*5.这段文字的修辞特点有A排比句,B骈句,C散句。

划线句①是______ ,②是______ ,③是_______ O三、问答思考题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四段第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么翻译?2.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什么意思?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用等论证方法。

孟子二章练习及答案校对版

孟子二章练习及答案校对版

文言文练习姓名成绩(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衡于虑,,征于色,,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

1.按原文填空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后喻.A. B.征于.色不言而喻.国恒亡.出则无故国外患.者C.D.亡.羊补牢患.得患失3.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衡于虑 B.行拂乱其所为C.曾益其所不能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4.翻译下面句子。

(1)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根据文意填空(1)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

其结果才能,(受磨练的益处)。

(2)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

(3)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

(4)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6.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的条件是什么?(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①舜发于畎亩之中......而死于安乐也。

【乙】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再者,不敢纵逸。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朕既在九重○4,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5。

【注释】○1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

○2存:抚恤。

○3耽:沉溺。

○4九重:深宫之内。

○5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1)必先苦.其心志()(2)行弗.乱其所为()(3)犹割股.以啖腹()(4)若耽嗜.滋味()【答案】(1)使……痛苦(2)违背(意愿)(3)大腿(4)喜欢,特别爱好【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

第(1)题,“苦”本是个形容词,这后面跟了宾语,所以“苦”变成了使动用法。

第(3)题,“股”现代汉语一般解释为“屁股”,而在此处解释为“大腿”,和现代汉语不同。

第(4)句,“嗜”解释为“喜欢”,和现代汉语基本相同。

10、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A、管夷吾举于.市/皆以美于.徐公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时有物外之趣C、曾益其.所不能/其.如土石何D、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辍耕之.垄上【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

A项,介词,从/介词,比B项,都是因此C项,代词,他/副词,加强反问语气D项,结构助词,的/动词,到11、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3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本句关键词:“恒”,常常,“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再结合上下文,语句通顺就可以了。

12、【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 A ,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B的中心论点。

【乙】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C。

(3分)【答案】A:列举事例;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先抚恤百姓(心存百姓)【解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概括。

【甲】文开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等人的事例,介绍他们的出身。

最后一段“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得出了本文的论点。

【乙】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即可得出答案。

13、【甲】【乙】两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同:都强调了治国需贤臣辅佐这一内因。

甲文强调朝廷要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贤士;乙文强调贤臣犹如君主的耳目,要用心操劳国事。

异:甲文还强调外因也能导致亡国的观点,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就会灭亡。

而乙文没有涉及外因。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比较。

相同之处:甲文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意思是说,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那么国家就会灭亡,乙文中“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

”意思是说皇帝也要依赖臣子当自己的耳朵和眼睛没来治理国家,这两则文章都强调了贤臣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不同之处:甲文中“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意思是说“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国家同样会导致灭亡,强调外患对治理国家的作用,而乙文中则没有这方面内容。

【乙参考译文】贞观初年,太宗对侍臣说:“当皇帝的道路,必须先存在百姓.若折磨百姓,而用在自身,就好象割掉屁股不断果腹,肚子饱了而人却死了。

再者,也不敢放纵自己恣意享乐。

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自身追求耳目口鼻之好才酿成灾祸.如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贞观六年,太宗对身边的侍臣说:“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朵和眼睛都被蒙蔽了,不知道为政的得失,也看不到自己的过错,所以才导致国家灭亡。

我现在生活在深宫之中,天下的事情不能全都看见,所以我要布置你们做我的耳朵和眼睛。

不要以为国家无事,天下太平,就不用心操劳国事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0 -14题。

(11分)(甲)富贵不能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乙)从容就义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①自赞:自我总结。

②庶几:差不多。

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0.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 分)A.独行其道B.其真无马邪?C.河伯始旋其面目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11.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2分)A.贫贱不能移(移动)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12. 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 分)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13.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译文:14.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答案:10.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意思的辨析能力。

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B项,“其”是副词。

表示反诘。

译为“岂,难道”。

11.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文言词语意思的把握:A项,“移”在这里是“动摇”的意思。

12.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D项,“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表述有误,应是:为了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

13.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14.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参考译文【乙】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总结,桂在衣带间。

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

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集市时,精神得意,如往常一样。

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

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经做完了。

”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让行刑停止,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

看到、听到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②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上①谓侍臣曰:治《如治病,病导愈,犹宝将护。

俛|遽自放纵,病复作,【注】①上:指唐太宗。

②傥:倘若。

1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管夷吾举于士( ) (2)困于心衡于虑( )(3)病虽愈()(4〉四夷俱服 ( )12.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译文:13.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乙文开头运用比喻的作有又是什么?(4分)答:14.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4分)答:答案:11. (1)狱官。

(2)通“横”,梗塞,堵塞,不顺,(3)即使。

(4)臣服,服从。

评分标准:4分。

每题1分。

12. (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的才干。

评分标准:2分。

紧扣“所以”“动”“忍”“曾”的理解,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2)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

评分标准:2分。

紧扣“故”“数”字的理解,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13. 甲文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乙文运用比喻,用治病来比喻治国,说明国家虽然强大了,但仍然要小心谨慎,居安思危。

评分标准:4分。

每问2分,意近即可。

14. 甲文告诉我们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导致颓废衰亡。

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可喜。

评分标准:4分。

写出甲文观点2分,分析乙文2分。

意近即可。

【参考译文】唐太宗对亲近的大臣们说:“治国就像治病—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

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

”魏征回答说:“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喜庆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甲】舜......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