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课堂教育问题论文

合集下载

浅论智障儿童教育论文

浅论智障儿童教育论文

浅论智障儿童教育论文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

智力低下,行为障碍明显,再加上来自社会的冷漠和歧视与生活中心灵的创伤、自尊心的缺失等都使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论智障儿童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论智障儿童教育论文篇一《智障儿童课堂教育问题研究》摘要: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

智力低下,行为障碍明显,再加上来自社会的冷漠和歧视与生活中心灵的创伤、自尊心的缺失等都使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

因此,以人为本,尊重智障儿童的实际状况,构建有效课堂,促进智障儿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智障儿童;有效课堂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

智力低下,行为障碍明显,再加上来自社会的冷漠和歧视与生活中心灵的创伤、自尊心的缺失等都使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

主动发展是智障儿童生命个体的本真追求。

它是在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精神的同时,探寻生命个体发展潜能的必要需求。

一、有效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智障儿童的有效参与,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不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促进智障儿童的有效发展(一)营造和谐氛围,拓展参与空间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才能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了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也就为学生学习、探究、思考、展示等活动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首先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教师要善于掌握倾听的艺术和技巧。

教师的倾听体现着对学生的接纳和重视,“倾听”也是满足学生被接纳、受重视、感受自身价值以及安全感需求的最重要途径。

(二)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参与意识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

智障学生教育论文

智障学生教育论文

智障学生教育论文抓好养成教育离不开班级轻度智障学生的带动和帮助作用。

教师大多都担任着几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加之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其他活动,这就保证不了教师时时刻刻和学生在一起,而班里的学生从早上进校到下午放学一直在一起,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很大,相互之间的模仿比模仿教师要多得多。

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需充分发挥轻度智障学生在班级中的带动引领作用,鼓励他们尽可能带动班级中的中、重度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防止好的行为习惯丧失,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学习,这样既让轻度智障学生体会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也让中重度学生在帮助中成长和进步。

既团结了同学,又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学生李明鑫是轻度智障生,行为习惯好于他人,班里就选她当班长,在自己做好的情况下,经常帮助其他同学纠正身上存在的不良习气,带着班级完成学习任务,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习惯成自然,班里的养成教育取得了很好成绩,17名同学守班规、讲卫生,学习积极性和精神面貌很好,就连过去表现较差的重度智障生也变得好了起来;乔焕然同学属于轻度智障,爱运动,爱帮助同学,我就有意安排他帮助重度智障生刘武昀同学改掉大课间不爱参加活动的问题,乔焕然同学不辜负教师的期望,每天都带着刘武昀到操场活动,几个学期下来刘武昀由原来不愿意参加活动变为主动参加体育活动,乔焕然同学也成为班上的体育骨干。

家长也可以将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写在上面,反应给教师。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根本了解了学生的家庭表现,针对性采取各种形式的活动,强化养成教育。

如组织“学会感恩,尊敬家人”的主题班会,号召同学们尊敬老人、家人,从每天离家前跟家人说再见、进校时向老师同学问好这样的小事做起。

慢慢的,同学们就不需要刻意提醒自己,而是自觉展现好的行为习惯了。

因此,我认为经常沟通家校信息,是对智障学生进展养成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利于对症下药,双管齐下,使家校养成教育相辅相成,提高质量。

智障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在长期反复的训练中形成的,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养成教育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浅谈智障儿童生活语文教学活动的策略(论文)

浅谈智障儿童生活语文教学活动的策略(论文)

浅谈智障儿童生活语文教学活动的策略单位:嵊州市剡溪小学姓名:郑红霞【摘要】如何实施好《生活语文》这门课程?如何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语文的学科实效?如何让智障儿童沿着课程总目标的方向发展?文章中,我从课前探究指导策略、课堂活动设计策略、课后实践活动策略三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智障儿童生活语文教学活动《生活语文》是以实际生活中的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教材为智障儿童搭建宽阔的舞台。

那我们将如何通过这一宽阔的舞台,让智障儿童能够充分展示自我,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呢?那我们的特教教师在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时需注意哪些问题呢?如何提高活动的高效性呢?如何激发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呢?这些问题已成为特教教师们迫在眉睫的问题。

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生活语文课程指导纲要》的引领下,在实践探索中,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课前探究指导策略《生活语文课程指导纲要》要求把课本内容紧密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为其适应社会,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注重课后的强化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能力。

那怎样才能让智障儿童“乐学”和“爱学”呢?课前的准备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环节。

课前准备是为了智障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知识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提升智障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老师们可以在课前的准备活动中,针对这次活动的内容布置简单的任务,让学生进行课前的体验和学具的准备等。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智障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孩子们就可以用触觉、本体觉、视觉等多感官地去体验、感受,感知,使新课的学习更加有目的性,也为新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如在教学《认识水果》这课时,教师可提前一周,利用点心时间让孩子们每天尝1种水果,并识记水果的形状与名称。

一周后再上《认识水果》这课时,教师们会发现你教的是如此的轻松,智障儿童也可以学的既快又好。

又如教学“睡前准备”这课时,考虑到这是最贴近孩子们实际生活的素材,且每位学生不管他有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都有过刷牙、洗脸、洗脚的亲身体验,语言源于生活,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课外教学生如何科学地刷牙、洗脸、洗脚,学生兴趣很浓。

2024版年度智障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2024版年度智障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智障儿童家庭教育论文contents •引言•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分析•智障儿童家庭教育原则与方法•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政策支持与社会资源利用建议•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现实需求01智障儿童在智力发展上存在障碍,需要更加专业、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支持。

家庭教育对智障儿童成长的重要性02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能够有效促进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研究意义03通过深入研究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和对策,为相关家庭提供科学、有效的教育指导,推动智障儿童教育事业的进步。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整体研究水平有待提高,缺乏系统性和实践性。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在智障儿童家庭教育领域的研究较为成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为国内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发展趋势随着特殊教育理念的普及和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未来智障儿童家庭教育将更加注重个性化、科学化和实践性。

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围绕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展开,重点探讨家庭教育环境、教育方法和教育效果等方面的内容。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多种研究方法,以获取全面、准确的研究数据。

同时,将运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出科学、客观的研究结论。

02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分析和谐、积极的家庭氛围有助于智障儿童形成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氛围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能够为智障儿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康复机会。

家庭经济条件家长的文化素质和教育理念直接影响智障儿童的教育质量和效果。

家长文化素质家庭环境对智障儿童成长影响家长心态及教育方式探讨家长心态部分家长存在消极、悲观的心态,对智障儿童的教育缺乏信心和耐心;而积极、乐观的家长则能够更好地引导和支持孩子。

教育方式家长在教育智障儿童时,应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社交技能,采用耐心引导、鼓励表扬等积极的教育方式。

谈智障儿童语文教育的生活化

谈智障儿童语文教育的生活化

谈智障儿童语文教育的生活化智障儿童是指智力水平在一定范围内低于正常儿童的儿童。

他们在语文教育中常常面临一些困难,包括理解能力差、记忆能力差、语言能力差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如何使智障儿童的语文教育更加生活化和有效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

一、智障儿童语文教育的现状目前,我国对智障儿童的教育工作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但整体来看,智障儿童的语文教育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智障儿童的思维方式与正常儿童存在较大差异,他们理解能力相对薄弱,对语文知识的领会和掌握较困难,这给语文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智障儿童的记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差,这使得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容易遇到困难,不易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

而现实中,一些学校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仍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智障儿童的教育往往缺乏个性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智障儿童的语文学习往往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缺乏实践性、生活性。

这样不仅难以激发智障儿童学习的兴趣,也难以帮助他们真正掌握语文知识,更难以促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为了解决智障儿童语文教育中的问题,加强智障儿童语文学习的生活化是非常重要的。

生活化教育是指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利用学生的日常经验和生活素材,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对于智障儿童,生活化教育更是重要,以下是一些生活化途径供参考:1. 创设情境化的语文学习环境针对智障儿童的特殊情况,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化的语文学习活动,让语文学习与生活更加贴近。

在教学材料中融入儿歌、童话、游戏等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通过这些途径使智障儿童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有趣的语文学习活动,如课外阅读、朗读比赛、语文游戏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积极性。

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增强他们的语文学习体验。

智障儿童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

智障儿童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

智障儿童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第一篇:智障儿童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智障儿童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2008年10月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中、重度智障学生的比例逐渐上升,生源的变化加大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难度,不知不觉改变着培智学校办学的目标,培智学校课堂教学生活化、让智障学生学会生存、适应生活逐渐成为了培智教育研究发展的新趋势。

智障儿童的智力低下,具有学习速度慢,效果差,注意力集中困难,缺乏计划性和学习兴趣、综合与应用能力薄弱等学习特征。

这些特征告诉我们,如果教给智障儿童一些分散的、联系不太紧密的、需要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学科知识,他们一定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障碍,例如对事物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状态,难以获得完整的图像。

智障儿童学习的迁移能力差,学习动机水平低,容易造成学习兴趣减弱。

因此,对智障儿童采取普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行不通的,需要寻求有效的适合他们学习与易于掌握的课程设置内容和方法。

把智障学校的课程内容生活化及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大家要共同努力的目标。

当前,培智学校大部分采用的是以学科课程为主的教学模式。

只重视各个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而忽视各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和社会生活的关系,各自孤立成为一独立体系。

加之,内容注重于文化知识方面,忽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对智障儿童来讲,他们所需要的是实用性很强的生活化知识经验及技能,因此对他们进行的教育不应是以文化为主的教育,而是应以生活经验为中心,融入一些读、写、算等学科知识的生活能力训练,是一种实用生存教育。

我们发现目前的培智学校课堂教学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学习习惯性差,缺乏学习兴趣,综合能力不高等。

究其原因,在于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上生活的源泉,使教学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凝固了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

因此,课堂教学决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堂,必须和生活紧密相连。

由此,我们提出了“智障儿童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中、重度智障生多伴有多重障碍,如:语言缺陷、肢体残疾、行为笨拙等,因而教学训练的难度相当大。

弱智儿童心理教育论文鉴赏(共3篇)

弱智儿童心理教育论文鉴赏(共3篇)

第1篇:中度弱智儿童语义知识发展障碍的实验研究1问题的提出物体分为生物体(如动物、果蔬)和非生物体(人造物)两大范畴类别,物体的语义知识包括类别语义知识(属于哪个范畴类别)、感知觉语义知识(如结构、形状、颜色等)和功能,联想语义知识(有什么用途、如何制造、运动特征等)等。

脑损伤病人识别物体时存在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category-specificsemanticdeficits)现象,即识别某个或某些特定范畴物体的能力损伤,而识别其他范畴物体的能力保持相对完好。

研究显示,大多数脑损伤病人表现出生物范畴(包括动物、果蔬等)的特异性损伤,少数病人表现出非生物范畴(人造物)的特异性损伤。

除大范畴的特异性损伤外,还存在子范畴特异性损伤。

例如,在非生物范畴内,有的脑损伤病人识别较小的“可操纵”物体(如办公用具和厨具)困难大,识别较大的人造物体(如交通工具)困难小;在生物范畴内,多数病人出现动物知识损伤而果蔬知识相对保持完好,少数病人的损伤模式则相反。

目前,研究者使用命名、分类、定义、记忆提取、特征判断、部分/整体匹配、物体决定、属性功能判断、颜色判断、语义记忆言语问卷调查等语义任务来考察脑损伤病人的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

这些任务中,有的属于表达性任务(如命名、定义、记忆提取),有的属于接受性任务(如分类、物体决定、判断、匹配),有的涉及感知觉信息(如记忆提取、特征决定、匹配、判断),有的涉及联想/功能信息(如属性功能判断),还有的涉及多种语义(如命名、分类)。

通过不同的检测任务,研究者可以揭示脑损伤病人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的实质:是感知觉语义知识的损伤,还是功能,联想语义知识的损伤,抑或是类别语义知识损伤,或多种语义知识的损伤。

例如,Blundo等人考察了一例疱疹性单纯脑炎后前颞叶受损的病人K.C在不同认知检测任务中的成绩。

结果表明,在口语分类、记忆提取、视觉特征决定、颜色判断等任务中,K.C在动物上的成绩均显著低于正常被试,在非动物上的成绩与正常被试无显著差异,表明K.C关于动物的感知觉知识(包括视觉的、听觉的)损伤严重;在关于动物的语义判断、声音识别、命名等语义任务中,K.C的成绩显著低于正常被试,表明K.C关于动物的联想/功能知识和类别语义知识也损伤严重;但在真假物体判断、部分,整体匹配任务中,K.C在动物和非动物上的成绩均与正常被试差异不显著,表明他的关于物体的结构知识保持完好。

关于特殊教育智障生的论文范文

关于特殊教育智障生的论文范文

关于特殊教育智障生的论文范文现如今,智障生的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特殊教育智障生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特殊教育智障生的论文篇一:《特殊教育学校智障学生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摘要:智障学生因为其本身的缺陷,运用传统的课程教学已经无法获取明显的效果,教学效率也较低。

所以,我们应当寻求出一种以可以培养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为主的,更为贴近生活的教学课程。

生活自理能力的构成,有利于建立智障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乃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智障学生未来生活也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

当我们面对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状况时,需要透过生活化的教学,令智障学生真正掌握生活中的生存方式,步入社会。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智障学生生活化教学长久以来,智障学生接收知识的能力较低,使用知识的能力较弱,有些重度智障学生对生活无法自理。

可是,有的学校却一直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智障学生的标准,只注重灌输文本知识,令教学效率下降。

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指明:生活适应和潜能开发应当相结合,并应当注重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

如何可以令智障学生在学校学习到有用的知识,而且将知识运用在生活当中,进而更好的融入社会,成为势在必行的课程探索。

1 生活化教学的作用1.1 加快智障学生整体发展教学生活化过程里,教学的实用性以及综合性作为实现智障学生的培养目标给予了条件,令他们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沟通、合作、分析、自我管理的能力也能有所提升。

比如:课堂上通过老师指派两名学生要同时合作进行煮面条。

两名学生透过协商进行分工,一名学生负责烧水与调节火候,另一名学生负责煮面条和配料。

学生透过这样长时间训练,不但提升了本身的技能,还在沟通与协调方面有所进步。

1.2 提升智障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其社会实践以及交往已经脱离了家庭的范畴,步入了全新的阶段。

生活化教学鼓励学生在实践当中学习,并掌握与人合作的能力,来顺应社会生活的发展。

教学论文-浅析智障儿童的德育教育的论文

教学论文-浅析智障儿童的德育教育的论文

浅析智障儿童的德育教育的论文德育教育是智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障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

因为,智障儿童认知水平低,高级心理的调节功能薄弱,加之他们常不能预见自己的行为后果,应急能力差,若忽视了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往往会出现不自觉的或不自主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和活动,甚至导致犯罪行为。

所以,德育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加强智障儿童德育教育工作,力争把智障儿童培养成一名适应社会、被社会接受的合格公民。

在智障教育的德育教育中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为智障儿童创设良好的德育教育生活环境好的环境能使人振奋。

对特殊学生来说,影响最直接、最经常的是学校班级以及与他们交往密切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

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这些都会使特殊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

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和学生的现状,我们应把堵与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激励性的活动,努力营造校园文明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

特殊教育学校也必须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常规制度是一套系统的行为规则,它确定着对儿童行为活动规范的方式和标准。

特殊学生由于易遗忘、丢三落四、时间观念差、个人卫生差,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更为重要。

例如每周一升国旗,在国旗下奖励卫生好、学习好、不迟到、爱劳动、讲文明的优秀班集体和优秀个人。

学生养成了每周日自觉洗头、洗澡、剪指甲、换衣服的习惯,每个星期一都能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按时到校上课。

这些都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

二、与家长密切配合,提高家教水平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提高智障生课堂教学效果论文

提高智障生课堂教学效果论文

提高智障生课堂教学效果论文摘要:特殊教育是一门特殊的工作,作为特教工作者,我们只能在摸索前进,同时借鉴国外成功办学经验,脚踏实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探索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培智教育新路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智障学生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使得大脑受到损伤,智商偏低、行为异常,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以及思维能力都很差。

他们的学习兴趣明显低于同龄生,对课堂教学活动毫无兴趣、在课堂中不能集中精力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常常当“观众”角色,因此教学效果很差。

为克服智障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消除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效果,进行分析研究,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和措施,进行教学实践,在教学中给予他们特殊关照和指导,使课堂有趣有味,在快乐中学习。

一、巧妙地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越高,学习积极性就越高,学生对学习是否有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智障学生本身智力低,对学习失去信心,常常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当“观众”。

为改变角色、激发他们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我经常根据教学内容或学习任务,以优美动听的歌曲、生动有趣的故事,或者猜谜语、设疑等轻松有趣的方式导入课题,把他们带入轻松愉快的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比如学“我爱吃蔬菜”一课,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蔬菜歌》视频,让学生欣赏音乐,学生在欣赏音乐视频中对蔬菜有潜移默化的认识,得知各种蔬菜形状、名称、所包含的营养,逐步引出课题,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这样巧妙灵活地调动学生的口、耳、目等多种感官,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二、精心安排课堂程序,激发学习兴趣引起智障学生的有意注意避普通学生要困难得多,要想让他们自始至终将注意力放在学习内容上,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每节课的课堂程序,通过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的方法,提高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取得成功的快乐。

为此,从我们智障班实际出发,采用同教材、同要求、异方法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思考 论文

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思考 论文

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思考摘要:对智障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需要,更是对智障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关爱。

智障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本文论述了在实际教学中总结的对智障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学的一些有效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课堂教学引言:近年来,国家与社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愈加重视,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室,并配备有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

而在特殊学校中,有这样一群智障的学生,由于他们智力低下,沟通难度较大,自我意识薄弱等特点,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那么,在这群智障孩子身上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他们是否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又该如何进行呢?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笔者总结了从业几年来对培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带给同行业者更多的思考。

一、开展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与意义1.智障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智力障碍,一般指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者脑发育不全从而造成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

在特殊教育学校中,智力障碍学生的类型也各不相同,有唐氏综合征的患儿,有脑瘫患儿,有精神疾病患儿,也有脑发育不全造成的智力低下等等类型。

这些智障儿童的智力水平参差不齐,有轻度的智力障碍和中、重度的智力障碍。

到目前为止,并没有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专业的心理测量标准,所以笔者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总结了从业以来接触到的智障儿童,对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

智障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与同龄儿童相比普遍偏低,中重度智障儿童在知、情、意、行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异常。

具体表现在:认知方面,认知范围狭窄,感知觉速度迟缓,感受性低;情绪和情感方面,情绪表现比较极端,情绪波动大或情绪无变化,对外界刺激表现异常敏感或有的儿童由于感知觉迟钝造成的对外界刺激基本无感;注意力分散,注意范围狭窄,且有意注意占比少,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力特别容易被分散;行为问题多,且不易受控制,由于情绪的不稳定性,更容易产生不恰当的行为,进而导致智障儿童在社会适应方面,多表现为不适应的特点;与人交往过程中,与相似智商水平的儿童更能产生良好互动,而智力更低的儿童则明显地表现出不适应和社会交往的退缩和自卑心理。

智障儿童家庭教育探究论文

智障儿童家庭教育探究论文

智障儿童家庭教育探究论文智障儿童属于特殊儿童,由于智力缺陷,导致其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开展于正常儿童,个别差异性比拟大。

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正是针对智力残障儿童进展个别化教育的有效手段。

作为班主任,经过多年与家长的接触,发现许多家长对智障儿童的认识和教育存在一些误区,如:家长无法面对现实,对孩子重视程度不够及缺少家庭教育训练的方法等,导致智障儿童错失承受教育的时机或教育呈现缺乏的状况。

本文试从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创设科学适度的教育方法这一角度来探讨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1.要勇于面对现实。

很多智障儿童的家长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子女是智障的事实,宁愿把孩子送到普通学校去“混”,也不愿让孩子上培智学校;有的家长到处求医问药,希望找到其子女开窍的秘方,花费一万、两万、五万……结果毫无效果。

作为智障儿童的家长应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孩子,正视事实,家庭成员之间也要彼此支持与合作,并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为孩子争取更多更好的干预时间和干预时机,使孩子得到更好的开展。

2.高度重视智障儿童。

许多智障儿童的家长认为,只有正常的孩子才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因此把所有的财力和精力投入到兄弟姐妹中聪明的孩子身上,而在智障儿童身上投入的关爱极少;有的家长在工作、生活中稍有不顺心,把智障儿童当成了出气筒,非打即骂,使智障孩子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在家庭中,作为父母应给予智障子女更多的关爱,主动亲近孩子,使之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使之得到平等参与家庭生活的时机和受教育的权利。

3.充分认识早期康复对智障儿童的作用。

在与家长的接触中,我们发现许多智障儿童的家长在众人面前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事事不愿孩子参加,也不愿带孩子外出;有的家长觉得愧对孩子,对孩子极其疼爱,事事迁就,希望弥补孩子开展的障碍,这些行为都将会使智障儿童失去正常交往、学习的时机。

作为家长,应意识到要及时对智障儿童开展早期的康复训练活动,按照科学的方法进展训练,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智力、运动、语言等各方面的潜能,为孩子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论文

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论文

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智障学生生理上的缺陷影响了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导致情绪、行为、人格等方面的问题。

比如:学习焦虑孤独感强烈、好责备自己、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个体因素、父母教养因素和学校教育因素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轻度智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改善与提高。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并随之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不仅也不再局限于过去的身体健康,而是“身心”两个方面。

具体说:”健康不仅是没有缺陷和疾病,而是一种个体在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

”显然,“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就是指“心理健康”。

作为一名智障孩子的老师,我更加关注于智障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为此,浅谈几点个人的粗浅认识和做法。

一、认识智障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是特殊教育,是学校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智力残疾是某些学生的先天不幸,依照“健康”的科学内涵,他们生来就与“健康”无缘了,他们生理方面的不健康一智力残疾,是我们教育者无法改变的,可是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着眼,我们教育者只能也必须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入手,对智障孩子实施心理疏导,对其行为加以矫正,以减少和避免这些学生从“生理残疾”走向“心理残疾”,从而使他们不断地趋于"健康”。

这是我们从事培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要把它放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高度去认识,去探索。

二、抓住智障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智力缺陷,导致智障孩子的认知活动-般表现得比较迟钝。

他们的大脑神经通常有一种情性,心理上缺乏需要、追求和期待,因而感知觉的主动选择功能较差,知觉速度缓慢,知觉范围小,注意力分散,思维水平低,语言能力发展缓慢,甚至没有。

能进行语言沟通的孩子大多发音不准,发音困难,口齿不清。

浅论智障儿童教育论文(2)

浅论智障儿童教育论文(2)

浅论智障儿童教育论文(2)浅论智障儿童教育论文篇二《智障儿童教育之我见》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试验的深入与完善,有些轻度智力障碍的儿童随同正常儿童进入普通班就读,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

关键词:智障儿童教育教学实践所谓的智障儿童是指那些思想表现和学习表现都处于后进状态,甚至有智力障碍的儿童。

智障儿童在园人数虽少,但如何进行智障儿童的教育教学,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难题。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一、用爱的行为实现对智障儿童的养成教育所谓养成教育,具体地说,就是指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渠道,全方位地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道德品质、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为把他们培养成既善于合作,又善于竞争,即能追随时代,又能适应社会的现代人而打好基础,这是形成儿童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儿童成人、成材的前提。

特别是刚入园的智障儿童没有经过专门的教育与训练,他们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了这一时期是行为问题最多的时期。

如: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极强,一些不文明的脏话可以毫不顾忌地说,不文明的行为也因为年幼无知而轻易地被大人原谅,有的孩子待人长幼不分。

很多儿童在家长的溺爱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都是家长代劳了,自理能力极差。

俗话说:“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

”怎样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

不仅要长期坚持所定的规则,还要经常表扬、提醒、鼓励,使他们持之以恒坚持好的行为规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另外优美的环境,整洁的校园,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心境,能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舒适的学习环境。

有的校园的活动场所窄小,绿化场地更小,要给他们开辟,他们就像一只只出笼的小鸟,欢蹦乱跳,有些孩子见到花儿就随手摘,还任意践踏草地,乱扔果皮、纸屑……于是,我在“认识我们的校园”中,通过观察、讨论、交流等方式来让幼儿认识校园的,先带领幼儿参观、感知,然后让他们发挥想象力画出眼中的校园,最后,孩子们一致认为校园就像一个大花园――有五颜六色的花、宽敞明亮的教、卧室、平坦的操场、有许多新朋友、老师、还可以学知识。

弱智小学生教育的几点探讨论文

弱智小学生教育的几点探讨论文

弱智小学生教育的几点探讨论文弱智小学生教育的几点探讨论文弱智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人冷落、歧视、瞧不起,同时伴随他们的是过多的失败和没完没了的落伍。

他们享受不到正常小学生应有的权利,如尽情娱乐的权利,被表扬和被尊重的权利,这样长期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养成了消极的自我观念,自信心大大受损。

自信心的丧失给弱智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罩上了一层灰色的阴影,他们没有快乐,就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儿怎么也不能起飞。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结合“用心点燃孩子个性的火花,用情激励孩子好学的意志,用爱健全孩子良好的品德,用美熏陶孩子高尚的情操”的办学新理念,大胆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弱智小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教学效果。

一、平等相待,在人格上给弱智小学生以尊重从尊重的角度来看待弱智小学生,激发弱智小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是培养弱智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

有报道称: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赏识教育研究室主任周弘,把自己全聋全哑的女儿培养成了一名赴美读研的大学生。

如果说周弘尊重自己的孩子,那是做父亲的一种本能。

而我们尊重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一种责任。

尽管我们的学生有太多的缺点和错误,看上去好象“劣迹斑斑”,一无是处。

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的学生学数学不好,语文却好;学语文不行,画画、折纸、捏橡皮泥都是最棒的;有的任何文化课都学不会,却热爱劳动。

教师应辨证地看待学生,从学生的言行中发现优点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一个甜甜的微笑,一次轻轻的爱抚,一句简单的语言:“你能行、你真棒、你太了不起了等等,”这些发自内心的赏识,都会使弱智小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找到“我能行”的感觉,去不断地克服缺点,争取进步。

二、培养兴趣,帮助弱智小学生战胜自卑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对弱智小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大有益处。

开展实践活动,使活动具有新异性、趣味性,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更能激发弱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论文】探究智障多动症学生的教育方式

【教学论文】探究智障多动症学生的教育方式

【教学论文】探究智障多动症学生的教育方式探究智障多动症学生的教育方式商洛市特教学校梁会霞我校自2011年开始成立培智部,现在有智障学生50多人。

智障儿童:是指智力明显落后与同龄正常儿童智力水平(IQ在70以下),同时伴有适应行为障碍的0~14岁儿童。

本文研究对象为6~14岁的智障儿童。

而且行为较其他智障学生问题突出——多动症,是指以一种注意力缺损、多动、冲动、唤醒不足、角色管理失控为主要特征的行为——情绪的综合症候群。

一、个例特征表现我们先从个体入手进而分析探究这同类群体。

初接班主任我发现贺毅鑫行为异常,我怀疑他有多动症,为了证实我的想法,我开始对他的行为进行两个月的观察,发现以下一些明显性的行为:1、上课在上语文课时,大家都积极举手看物品图认词,而他则从不举手,也没有读,东张西望并且老是站起来,咬着手指头,咬一下又望望黑板,又望望其他小朋友,或是望着地板,神情游离不定,又像关注某个东西,又似在沉思。

并常伴有某种习惯性小动作,如咬指甲、吸手指、抠鼻子等,从来没有守纪律的概念。

说话还有点吐字不清,与老师同学语言交流有障碍。

最明显的是他极其好动,容易受身边的事物所影响,窗外的脚步声就能转移他的注意力;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老师提醒一下最多两三分钟注意力就会转移。

做作业时边写边玩,甚至乱画、撕扯作业本。

2、课间操做操时手脚都在不停的动,但没有按照课间操的要求做,完全是他自己在自由的手舞足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且他总是显得走不稳站不稳,摇摇晃晃的,也容易被其他东西吸引,天上飞来几只小鸟,或有人从他旁边走过,他不再做操,老师提醒他也完全没有反应。

课间操做完,他总是显得格格不入,不合群,其他同学都排队回班级了,只有他边走边跳,有时还扯扯周围的学生,惹得那些学生纷纷跑到我这告状。

有时裸露身体、随地大小便等。

3、就餐吃饭时常找不到碗筷,吃饭比较快,喜欢做些小动作,用勺子靠近右边小女孩的头发,习惯性地到处望来望去,要不端个碗到处乱跑,饭粒经常掉到桌子上、衣服上、地上。

智障学生教育案例语文(2篇)

智障学生教育案例语文(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智障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他们由于智力发展水平较低,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案例以一名智障学生小明的语文教育为例,探讨如何通过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帮助智障学生克服困难,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案例描述小明,男,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智力水平相当于6岁儿童。

由于智力障碍,小明在语文学习上存在以下问题:1. 识字量少,词汇量有限;2. 语法理解能力差,句子结构混乱;3. 阅读理解能力弱,无法把握文章主旨;4. 写作能力差,语言表达不连贯。

小明的父母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习,但面对孩子的智力障碍,他们感到无能为力。

在学校,小明也常常受到同学的嘲笑和排斥,导致他的自信心严重受损。

三、教育目标针对小明的具体情况,我们制定了以下教育目标:1. 提高小明的识字量和词汇量;2. 帮助小明理解语法知识,提高句子表达能力;3. 培养小明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其能够把握文章主旨;4. 培养小明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5. 增强小明的自信心,使其能够融入集体生活。

四、教育方法1. 个性化教学:针对小明的智力水平,教师采用了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帮助小明记忆生字;在语法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语法知识。

2. 游戏化教学:为了提高小明的学习兴趣,教师将语文教学与游戏相结合。

例如,通过“猜字谜”、“词语接龙”等游戏,让小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3. 情境教学: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帮助小明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在教授《秋天的雨》一课时,教师带领小明去公园观察秋天的景色,让他亲身体验课文中的美景。

4. 小组合作学习:为了培养小明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组织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在小组活动中,小明可以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问题、分享学习心得,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5. 家校合作: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小明的学习情况。

智障学生班级管理技巧探讨论文

智障学生班级管理技巧探讨论文

智障学生班级管理技巧探讨论文第一篇:智障学生班级管理技巧探讨论文【摘要】特殊教育学校是智障儿童主要的学习场所。

智障学生班级是特教学校基本单位,对智障学生行为及思想有时刻影响和指导作用,是智障学生进行成长和康复、实现社会个体化的重要环境。

班主任教师灵活采用管理技巧,加强班级管理,对智障学生全面康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此文简单对智障学生班级管理作出探讨。

【关键词】智障学生;班级管理;技巧智障学生作为弱势群体,需要班主任教师更多关爱与关心。

班主任教师在智障学生成长与康复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在班级管理中,仍存在管理脱离实际、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管理效果差,不利于学生成长。

必须加强分析智障学生班级管理现状,总结有效、可行的管理技巧,提高管理效果。

一、智障学生班级管理现状特教学校新课改要求,班级管理树立以推动智障学生发展与康复为目的的管理理念,在该背景下,已有班主任教师尝试进行管理改革,但大部分未认识到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或者在改革中把握不准,导致管理行为无效、片面。

当前智障学生班级管理仍存在管理理念比较落后、管理主体过于单一、缺乏文化环境建设等问题。

1.管理理念比较落后理念落后体现在,(1)部分班主任持有这一观念,智障学生问题行为为自身缺陷导致,对其行为一味的放任,听之任之,未建立与正常儿童一样的行为期望,导致班主任教师对智障学生行为矫正失去信心;(2)多数班主任处于保姆角色,仅注重智障学生安全,而忽视了管理机制建立,管理松散,班级内无组织无结构,行为上没有共同目标,很少开展课内外活动,学生之间缺乏竞争,班级气氛缺少活力与生气,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及主动性[1]。

2.管理主体过于单一智障班级传统管理以制度或班主任为中心,所有教学和活动都由班主任教师指挥决策,忽视了智障学生作为独特生命个体这一问题,通过权威压制个性,用命令替代民主,大多数班主任毫无或缺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管理的意识,导致智障学生主体性丧失,管理粗暴、简单,阻碍学生全面成长和康复。

改善智障学生课堂问题的研究

改善智障学生课堂问题的研究

课堂观察●·76·一、个案的基本情况小林,男,中度智力障碍,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较好,喜欢唱歌表演,生活自理能力差,行为习惯差,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爱哭闹,一激动就推桌子打人,躺在地上大哭。

二、问题行为表现片段一:数学课上,老师正在讲课,小林坐在椅子上慢慢往下滑,老师发现后,对小林的行为进行制止,但小林一会儿还是滑到了课桌底下,顺势躺在地上,开始哭闹。

老师走到小林身边试图将小林拉起。

小林趴在地上,一动不动,老师开始对小林进行批评,然后一再劝说,最后使劲拽拉,才将小林拉回到椅子上。

在老师对小林不良行为进行干预时候,其他同学有的一起来帮忙拽拉,有的看老师没注意自己,就在教室里到处乱跑,课堂纪律大乱。

片段二:体育课时,老师正在进行队列训练,小林开始还好,但看到隔壁班的同学在做游戏,开始不听从指令,并趁老师不注意,又躺到地上不起来,老师对他进行批评,他一边哭一边谎称肚子痛,老师继续对其进行劝说和安慰,几位老师一起帮忙把小林拉起来,他还是蹲在地上,不听老师号令。

三、原因分析任何行为问题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我们要对问题行为进行正确的干预,就必须要了解问题·为背后的原因和意义,通过观察以及对家长和相关教师的访谈,我们采取行为动机评量表对个案问题行为进行了记录和分析,我们发现,下课时小林这边跑跑,那边看看,自得其乐,除非和同学发生争执,不然没有不良行为的发生。

但上课时,当老师把关注的焦点离开小林约3分钟左右,小林开始出现问题行为;当小林对当前所做的事情产生厌烦情绪,并且对别的事情产生兴趣却又不能从事时,即开始出现问题行为。

小林的父母均为农民,平时较忙,对孩子缺少关爱,父母外出忙碌时,小林和弟弟与奶奶一起在家,与弟弟玩玩闹闹,除了偶尔与弟弟发生争执以为,问题行为较少,但一旦父母回到家中,发现父母把关注点更多的放在弟弟身上,或者被父母要求能做什么而不能做什么时,便开始出现问题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障儿童课堂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

智力低下,行为障碍明显,再加上来自社会的冷漠和歧视与生活中心灵的创伤、自尊心的缺失等都使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

因此,以人为本,尊重智障儿童的实际状况,构建有效课堂,促进智障儿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智障儿童;有效课堂
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

智力低下,行为障碍明显,再加上来自社会的冷漠和歧视与生活中心灵的创伤、自尊心的缺失等都使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

主动发展是智障儿童生命个体的本真追求。

它是在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精神的同时,探寻生命个体发展潜能的必要需求。

一、有效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智障儿童的有效参与,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不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促进智障儿童的有效发展
(一)营造和谐氛围,拓展参与空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才能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了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也就为学生学习、探究、思考、展示等活动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首先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成为
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教师要善于掌握倾听的艺术和技巧。

教师的倾听体现着对学生的接纳和重视,“倾听”也是满足学生被接纳、受重视、感受自身价值以及安全感需求的最重要途径。

(二)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参与意识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

”执教《小公鸡和狼》这一课时,我先在黑板上贴上几种动物的图片,然后创设了这样的游戏情境:师: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位动物朋友。

那么,当朋友见面时,你们可一定要和它们打招呼。

打招呼时,可要有礼貌哦。

生:小猴子,你好,欢迎你来我们班做客。

生:嗨,小公鸡,咱俩做个朋友好吗?
生:小鸭子,我最喜欢你啦,因为外婆家就有小鸭子,我天天和它们玩。

生:小松鼠,你的尾巴最好看啦,你愿意和我做朋友么?
以“打招呼”这个小游戏为突破口来切入课堂,贴近智障儿童生活,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投人其中,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人文本情境,使其产生主动学习的强大的内驱力。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完成了导人新课的任务,而且还引导学生完成了课堂练习说话的目标,同时渗透了礼仪教育的人文理念。

二、有效方式:丰盈学生主动研究的途径
新课程提倡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自主提升,相互交流,实现思维碰撞,丰富生命智慧。

这其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智障儿童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丰富情感的重要方法。

(一)自主——做自己的主人
对智障儿童而言,自主便可以理解为自觉、认真地学习与探索。

在上自编教材《我爱高楼》一课时,我便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前,我布置了一项实践性的作业,安排学生数一数学校里共有多少新房子,在学会收集资料的同时,通过问、查、看等一系列直观的学习过程,学生学习内驱力得到了提高。

这一由“传道式”向“自主式”转变的学习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收集资料和处理资料的能力,对丰富智障儿童的语文综合素养也是很有意义的。

(二)合作——做交往的主人
课堂教学应该为智障儿童提供讨论、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以获得更多的学习经验。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我采用三人小组合作的形式,根据“活跃的带动内向的”,“优秀的带动后进的”这一原则重新编组。

为了让每个学生在小组的发言都能得到尊重,我特意将小组设计成“围坐”的形式,在这样一种轻松和谐、合作学习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发言踊跃。

三、有效迁移:拓展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
(一)思维——智慧的迁移
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凡是学生能做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尽可能让学生多一些思考、探索的空间。

在教学《四季》这首儿歌时,我事先预测到学生在生活中对四季的特征有所了解,但仅仅只是接触,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它。

学习这课内容,我让学生自己想象,自己总结来理解课文,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孩子们这样说:
生:春天,花开了,草发芽了,树枝开始抽条……
生:夏天,蝉叫了,青蛙叫了,绿树成荫……
生:秋天,树叶变黄,稻谷成熟……
生:冬天,水结冰,天下雪,人们穿很厚的衣服……
这一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贯彻了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力求学用结合的教学原则。

教学中,注重了分层教学,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他们自我发挥的机会,大大地提高了学生获取思考快乐、感受语文学习乐趣的可能性。

(二)体验——能力的迁移
调查发现:班上的孩子很少独自外出,长期被“束缚”的他们根本不可能了解社会,更不要说在社会上生存。

于是我组建了“小小街路参观团”,大胆地将课堂移至街路,领着孩子穿马路,过大桥,让他们亲身体验“‘人行道’在脚下,‘红绿灯’在眼前,汽车卡车在中间”的街路特征;现场讲解“‘人行道,靠右行’、‘红灯停,绿灯行”’等交通规则。

一路街景尽收眼底,孩子们异常兴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有效发展也是有效课堂最本真的愿望。

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身边的每一个生命,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智慧与能力,合理主导,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洋溢生命的激情,充满生态的幸福,这也是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本真追求。

【参考文献】
[1]陈伟丰.为智障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j].现代特殊教
育.2009,(02).
[2]汪直.浅析智障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j].河南农
业.2009,(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